時間:2023-10-25 10:47:24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兒童康復的訓練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首先,讓每位任課老師都參與進來,對班級中患有孤獨癥的兒童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進而給他們制定出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對這些兒童實施個別化教學,確定各自的訓練方法。這樣,孤獨癥孩子在課堂上就會始終被老師所關注,處在師生互動的氛圍中,沒有那種被冷漠、被邊緣化的感覺,這一點對患有孤獨癥孩子的康復訓練尤為重要。人際交往障礙、語言發育缺陷是孤獨癥兒童的重要特征。他們往往獨自一人活動,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旁若無人。讓這些孩子身處在班集體氛圍中,本身就是為患有孤獨癥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例如:我在課堂上教學生讀“牙刷”一詞時,也有意地要求一位姓王的孤獨癥孩子和同學們一道讀,雖然他是被動的、不情愿的,但還是勉強的站起來把小嘴動了幾下。盡管是這樣,我還是表揚了他,并用手輕輕地撫摸了他。在后來的教學中,我用同樣的方法讓他盡可能地參與進來,鼓勵他說話。漸漸地他表現的主動多了。
二、利用活動課和游戲課增強訓練力度
游戲這類集體活動課本身對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特別是對患有孤獨癥兒童顯得更加重要。在活動課中,讓同學們在一起進行滑滑梯、蕩秋千、平衡木等游戲。這對他們行為、語言交流的康復有較好的效果。老師要充分利用活動內容強化活動效果,然而孤獨癥兒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對周圍的事物沒有任何興趣,要培養他們做游戲的興趣,全靠老師的細心和耐心來系統的引導。有一次,我帶學生進行感覺統合的康復訓練時,其他同學都按要求進行各自的康復訓練活動,只有患孤獨癥的小王站在一旁,目光呆滯、不愿參與、漠不關心的樣子。這時,我就走過去把他帶到滑梯旁,并且拿出棒棒糖來引誘、刺激他,還讓其他同學表演給他看。最終,在老師的鼓勵下,他也能坐在滑梯上玩了,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我就立即用手摸摸他、拍拍肩的方式來親近他。后來,我在上活動課的時候總是有意識地強化他的參與,盡可能地讓他和同學們一起活動。就這樣不斷地進行康復訓練,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活動他也能參加了,他和同學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三、利用科學成果強化康復訓練
在學校里,我們運用教育醫學領域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的研究成果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各任課老師明確任務,對這些孩子,見縫插針地強化訓練。針對孤獨癥兒童存在的人際交往障礙和語言缺陷等,我采用了“目光接觸”訓練和“呼名應答”訓練的方式,經常地、不分場合地找機會訓練。這些孩子從不和別人正視,感情木然,為了喚醒這些孩子交往的意識,我就用目光接觸的訓練式強化對他的康復訓練。一開始,任憑你怎樣呼喚,他總是不看你。在這種情況下,我總是強行拽著他,讓他看著我,直到目光正視著我為止,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強化訓練,他漸漸地有反應了,雖然要呼喚幾次,他才看我一下,但畢竟還是有起色了。同樣,我用呼名應答的訓練方式強化了呼喊他姓名讓他應答,也取得了—定的進步。
四、利用“家長學校”完善訓練成果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發育障礙性疾病,迄今為止,它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尚未清楚。兒童孤獨癥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社交障礙、語言障礙、感知覺障礙及刻板行為和怪異動作是兒童孤獨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目前對于兒童孤獨癥的康復治療,普遍采用行為矯正和特殊教育訓練。筆者近年來對部分收入本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包括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的孤獨癥兒童采用針刺治療,并與單純接受康復訓練的孤獨癥患兒進行療效對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臨床資料
將2004―2006年期間經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兒童期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圖片詞匯測驗(PPVT)等測評并結合其臨床表現而診斷為“兒童孤獨癥”后收入本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的孤獨癥患兒40例按接受訓練及治療的時間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年齡2.5~8歲,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均行兒童孤獨癥及相關發育障礙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訂版(C-PEp)E1 7測評,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和C-PEP發展總分上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針刺治療
主穴取神庭、百會、四神聰、腦戶、強間、內關、神門、勞宮、足三里、復溜、太溪、語言二區、語言三區、感覺區、精神情感區、視區、暈聽區、額五針(前額發際上2cm處,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志之間,由前向后共刺5針,5針間距相等)。配穴:多動加后溪、支溝、列缺、太沖、沖陽、飛揚;喜靜而喃喃自語、疏懶加豐隆、太沖;聲音嘶啞或聲音不揚加魚際、照海、廉泉、啞門;不寐加照海、申脈。每次治療時選取主穴,隨癥選取配穴,針刺每日1次,留針25分鐘,間歇5分鐘行針1次,每周治療5次,30次為一療程,共治2~3個療程。
(2)康復訓練
采用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每天各1次,每次各訓練45分鐘,共訓練90次。
ABA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將行為分解為細小的、可以測量的單元進行系統教授,小到注視別人,大到復雜的互動交往行為及社會交往互動,都被劃為若干個步驟。在教授每一個步驟時(通常以一對一的教學開始),都伴隨有提示和指令,有時要從手把手開始;教授活動要重復多次,直到患兒達到要求,將患兒已學會或已消失的行為記錄下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鞏固性練習,并注意將在課堂上學會的行為技巧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應用;教學活動從一對一開始,逐步變成小組上課和集體上課,增強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引導式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學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的內容包括體能、智能、語言、性格、社交等;學習的內容是互相關聯的,即知識、語言和動作是連在一起的;通過習作分析或稱動作分析,將復雜的動作分成簡單的步驟,并用節律性的語言(如兒歌游戲)貫穿起來,讓兒童容易掌握動作中的每一個小節;采用節律性的語言來增強兒童在時間上的接受能力,讓兒童容易記下語言內容,并納入自己的思想中;實踐時間與空間的貫徹性,學習機會可以是每時每刻,而任何空間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地方。
感覺統合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在實施感覺統合治療前應對患兒進行感覺統合檢測,以了解患兒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再根據感覺統合檢測結果制定出感覺統合訓練計劃,選擇合適的訓練器械和訓練量進行訓練,讓孩子們在玩樂中通過各種感覺統合訓練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體、視覺、觸覺、聽覺系統,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對各種感覺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覺統合失調而出現的各種情緒、行為、語言發育、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2.2 對照組
每天行ABA訓練、引導式教育和感覺統合訓練各1次,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同治療組,不進行針刺治療。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測評: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戲活動組成,在測試的同時,對患兒的各種反應按一定的評分標準作記錄,C-PEP之功能發育量表能提供患兒在模仿、知覺、精細動作、粗大動作、手眼協調、認知表現及口語認知等功能領域發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觀察的患兒(包括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和訓練前后均進行C-PEP量表測評。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訓練和治療后C-PEP發展總分提高≥16分;顯著進步:訓練和治療后C-PEP發展總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3.4 治療結果
(1)兩組患兒療效比較見表2。
表2數據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X2=7.03,P
(2)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在C-PEP發展總分和其余7個項目上的比較見表3。
由表3可知,對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的發展總分和其余7個項目進行組內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尤其是治療組,其組內訓練治療前后差異性較對照組而言更為顯著;將兩組患兒在康復訓練和治療前后的差值進行組間比較,在發展總分、模仿、口語認知項目上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ABA訓練法,也稱應用行為分析法,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發展和運用的一種專門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方法體系,它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矯正兒童的行為,按兒童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
為的增強物,并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孤獨癥而引起的不當行為。引導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創立的一種教育方法體系,它通過一系列仔細策劃的活動,使兒童在運動機能、言語、智能、社交及情緒等各方面得到平衡發展。引導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運動功能障礙者如腦癱兒,以后逐漸擴展施行于因中樞神經受損而引起多類弱能的成人及兒童。ABA訓練和引導式教育一直以來在國際上被普遍認同為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有效方法。感覺統合訓練是基于感覺統合理論,針對感覺統合失調而設計的一套通過游戲和各種玩具器械來提高或增強感知運動各器官協調發展的一種訓練方法。由于孤獨癥兒童在視覺、聽覺、觸覺、本體覺和前庭平衡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調,因而感知覺運動方面的訓練也是推動孤獨癥兒童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覺統合訓練也因此而成為孤獨癥兒童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藥物治療
孤獨癥的藥物治療基本采取對癥處理的原則,注意避免不良反應,目前仍沒有患者期望的特效藥。臨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或者阿立哌唑用于治療孤獨癥患兒的刻板重復行為、自傷攻擊行為等。針對共患多動、注意障礙、癲癇、智能落后、抽動、情緒障礙等可采用藥物對癥處理。
康復訓練內容
言語訓練①言語表達:訓練發音器官、練習發音,從單詞、簡單句向復雜句過渡。②言語理解:本能的、常用詞語的理解,抽象、復雜語句的理解和應用,并結合場景訓練。③言語溝通:在社交過程中用言語來交流,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圖,回答別人的問題。談論維持一個完整的話題。注意言語節奏、語速、語調等。
交往訓練通過游戲、集體活動訓練言語交流、表情交流、肢體言語交流,以及觀察、模仿交往活動。在交往中逐漸培養互動、分享、團結、友誼、求助、同情,學會接納關心別人,理解人情世故,掌握社交規則等。
行為矯正 采用正性強化法、負性消退法。強化好的行為,使不良行為退化,消除刻板重復行為,糾正興趣范圍狹窄,改善攻擊、自傷、發脾氣、偏食等。
生活自理 培養飲食、洗漱、睡眠、穿衣、外出、購物等生活技能。根據實際能力和年齡水平設計不同的訓練內容,循序漸進。
感覺統合 針對交往被動、言語落后、敏感膽小、怕大聲、易緊張、幼時走路不穩、左利手等情況進行康復訓練,包括大動作運動和精細動作運動。大動作運動:滑板、跳繩、平衡木、吊纜、袋鼠跳、羊角球、大籠球等。精細動作運動:穿珠子、插棍、折紙、搭積木、畫畫、練習系鞋帶、扣扣子、用筷子等。每周3~4次,每次40~60分鐘。
智力開發 左腦開發:計算、領悟、抽象性、邏輯性的訓練。右腦開發:操作能力、空間結構能力的訓練。
情緒控制采取挫折教育,讓患兒自我放松、自我宣泄。情緒認知可讓患兒了解自己情緒的變化、原因、影響、后果,并分析比較。
心理支持 做好心理保護,培養患兒自信心,接納自己,避免頻繁的負性情緒刺激。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培養良好的情商。
特長培養 根據喜好和優勢選擇特長培養。如記憶力好,心算力好,歌唱能力好,繪畫能力好,喜歡模仿等。主要康復培訓理論
應用行為分析法(ABA) 經典ABA的核心是行為回合訓練法,其特點是具體和實用。主要步驟包括訓練者發出指令、孩子反應、訓練者對反應作出應答和停頓,目前仍在使用。現代ABA在經典ABA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技術,更強調情感與人際發展,根據不同的目標采取不同的步驟和方法。
TEACCH教學法 全面改善患兒在語言、交流、感知覺及運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驟:①根據不同訓練內容安排訓練場地,要強調視覺提示。②建立訓練程序表,注重訓練的程序化。③確定訓練內容,包括兒童模仿、運動、感知、認知、手眼協調、言語表達和理解、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④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充分運用言語、身體姿勢、提示、標簽、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患兒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當前,我國聽力障礙兒童的數量巨大,致力于聽力障礙兒童康復工作的同仁都在探求科學、系統的聽力障礙兒童康復的方法與途徑。而以教育為途徑,融聽覺康復和言語矯治于一體的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讓聽力障礙兒童以相對清晰的語音表達日常生活的要求,用最簡單的口頭語言方式與人溝通交流,最大限度地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要,培養聽力障礙兒童初步的聽說能力和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
而傳統的聽力障礙兒童語訓形式,只是借助粉筆、黑板、掛圖等,手段陳舊,難以引發聽力障礙兒童的興趣,教學效率低。在方法上,以往教學往往偏重機械記憶、反復訓練,僅僅立足于教師單向傳授,兒童被動接受,“鸚鵡學舌”,并不能做到讓聽力障礙兒童全面理解和學會實際運用。
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的廣泛運用,同樣,在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進行的多媒體(包括計算機、錄音機、錄像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形象生動具體,內容活潑有趣,手法新穎豐富,具有傳統形式無法比擬的表現力,易于激發聽力障礙兒童的學習動機,更充分地調動聽力障礙兒童的其余感官,彌補聽覺缺陷,使聽力障礙兒童能通過多感官多渠道理解掌握語言,獲取信息和知識。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調動聽力障礙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開發其學習潛力,培養實際語言能力,盡早盡快讓聽力障礙兒童得到語言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系統的構建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系統框架的構建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的系統框架,自上向下分為構音訓練、語音訓練、語言訓練共3個域7個項20個細目,如圖1所示。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系統內容的構建
1)構音訓練,以生理和解剖為基礎,以舒適的、清晰的發音為最終目標。對于健全兒童,構音系統的生理發展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在教育中,這一個過程往往不被重視,甚至忽略,但不會影響兒童正常言語的發展。對于聽力障礙兒童,構音系統的生理發展往往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非常重要的階段,必須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醫學教育康復。其主要內容包括基本訓練(呼吸、放松、嗓音、口腔、構音)、發音矯治(聲調、響度、起音、舌位、共振),共2個項10個細目。
例如呼吸訓練,大多數聽力障礙兒童都存在發音異常緊張的現象,問題在于吸氣量較少。當呼吸活動與言語活動明顯不協調時,發音行為就會出現異常表現。通過調整言語呼吸,尤其是對呼吸運動進行調控,這對發聲有很大的幫助。
如發/S/音,模仿大海退潮漲潮時的海浪聲。當海浪拍打海岸時,使聲音響度增加;退潮時,響度減弱:
s----------S---------
s----------S---------s-----------
通過電腦游戲課件“響度”“消防車”“吹蠟燭”等,能幫助聽力障礙兒童較好地掌握呼吸方法,更好地控制聲音響度。
2)語音訓練,以語言學為基礎,以語言學習為最終目的,是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是言語矯治與語言教育的橋梁。其主要內容包括音節訓練(單音節、雙音節、多音節)、詞語訓練(名詞、動詞、數量詞、形容詞),共2個項7個細目。語音訓練必須采用音素教學法,要從聲母、韻母、聲調的單項開始,然后逐步過渡到會話。
例如聲母訓練,第一步,雙唇音、唇齒音(b,p,m,f),舌尖音(d,t,n,l),舌根音(g,k,h);第二步,舌面音(j,q,x);第三步,舌尖中音(zh,ch,sh)和(z,c,s);第四步,進行聲母和復韻母、聲母和鼻韻母的組合訓練。
通過電腦游戲課件“天使”“海豚”等,利用音素樣本跟蹤法,先錄取聽力障礙兒童在當前水平下最好的音素,保存后作為樣本文件,讓聽力障礙兒童不斷地匹配和模仿,達到要求后再重新建立音素樣本,循環到達到目標音。
3)語言訓練,以相對清晰的語音表達日常生活的要求,能用最簡單的口頭語言方式與人溝通交流。其主要內容包括句子訓練、句群訓練、應用練習,共3個項。
例如句子訓練,句子的編排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不斷增加句子的修飾成分。
一級:單詞句,如“什么”“干什么”。
二級:簡單句,如“什么干什么”。
三級:較復雜的單句,如“什么在干什么”。
四級:較復雜的單句,如“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五級:較復雜的單句,如“什么時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六級:簡單復句。
通過電腦教學課件“新概念學說話”,利用其中的游戲,讓聽力障礙兒童認一認、學一學、練一練,經過動畫演示和親自操作,幫助聽力障礙兒童較好地理解和表達句子。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系統的實施
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樹立教育新觀念
一直以來,教師依賴于單向的、機械的傳統教學模式,部分教師不會使用電腦等多媒體設施。因此,首先強化教師自身建設,使大家思想上有深刻認識,心理上有充分準備。
1)學習內容。教材:《嗓音言語的解剖與生理學》《嗓音言語矯治實用手冊》《嗓音言語的重讀治療法》《新概念學說話》等。實踐:“啟音博士”電腦軟件操作訓練、“啟聰博士”電腦軟件操作訓練、“新概念學說話”電腦軟件操作訓練、多媒體課件制作。
2)學習方式。如圖2所示,專家組、區教研室進行指導,主任、教研組長組織教師學習與實踐,教師自學。
案例實施
教師開展聽覺察知、聽覺注意等方面的電腦游戲活動,培養聽力障礙兒童注意聽的習慣,提高對聲音的感知和辨識能力。通過呼吸訓練,幫助聽力障礙兒童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用生動的動畫與語言相結合,提高其對語句的理解能力。通過對電腦數據的分析,教師能夠客觀科學地評估聽力障礙兒童的現有狀況,制訂出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個別化計劃,大大減少在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語訓質量。
柳××小朋友,男,3歲,重度神經性耳聾,剛入中心時,不會傾聽周圍的聲音,發音時氣息較短促,不能正確地發音,口腔運動功能差,不喜歡說話,習慣用手勢表達。經過言語測試,電腦評估數據分析,教師可以正確地得出該聽力障礙兒童的原始水平:其基頻為464 Hz,最長聲時為2秒。基頻過高,超過兒童的正常范圍(250~400 Hz),最長聲時太短(標準值為10秒),嚴重影響說話能力,聲音怪腔怪調。結合電腦數據分析和聽力障礙兒童的實際表現,教師制訂個案計劃(表1)。
經過一學年多媒體輔助語言康復訓練,再次進行言語測試,電腦評估數據分析,教師正確地得出該聽力障礙兒童的現有水平:其基頻為388 Hz,最長聲時為7秒,基頻已在兒童的正常范圍內,說話聲音逐漸自然,沒有尖音、怪音現象。最長聲時指的是一個人最長發聲的能力,即深呼吸后持續均勻地發/a/音,獲得的最長時間就是最大聲時,它能客觀反映發聲效率的高低。該聽力障礙兒童現在已能持續7秒,雖然還沒達到標準值,但其呼吸和發聲能力已有明顯改善。通過前后數據對比顯示,該聽力障礙兒童的康復效果非常明顯,證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編制與實施多媒體輔助系統
主要構建起輔助課件:“啟音博士”訓練課件;語音訓練課件;主題教育課件的制作和操作;重讀訓練課件的制作和操作;實時語言訓練課件的制作和操作。
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系統構建實施的效果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成師幼互動模式
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單一的語訓模式,改變教師單向傳授的局面,優化語訓結構,實現教與學的多元化。做到教師與聽力障礙兒童、聽力障礙兒童與聽力障礙兒童之間的互動,看、聽、說、想結合,使聽力障礙兒童不感到負擔或厭煩,充分激發聽力障礙兒童的主體意識,主動投入教學游戲活動;使聽力障礙兒童能養成主動學習、自覺聽說的好習慣,并在教學中感受自己成功的愉悅,樹立勇氣和自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素質,更新教學水平
以往陳舊的教學手段教育的聽力障礙兒童,學習興趣不高,不主動學習,進步極慢,教師教課很累,又沒有成效,教師的心理也極大受挫。自從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后,切實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教師都能主動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取邊學邊教邊反思,再學再教的方式,并能揚長避短,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豐富的教學經驗相融合,不但更新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大大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進一步完善聽力障礙兒童語訓中的評估
利用多媒體的記錄和評估功能,更科學有效地管理教學。傳統方式下,教師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主觀對比和評估聽力障礙兒童發音是否準確,據此制訂計劃,目標可能失準。而利用多媒體記錄聽力障礙兒童的發音并進行數據對比,更具科學性,教師能及時明確下一步目標,節省時間,少走彎路。另外,詳盡直觀的記錄還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資料積累也有助于教師豐富經驗,提高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目前對于多媒體輔助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80%的重度神經性聽力障礙兒童有了明顯的進步。盡管如此,也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對極重度神經性聽力障礙兒童(程度≥100分貝)的康復訓練效果不佳,需借助醫療手段來補償聽力障礙兒童的殘余聽力(如植入人工耳蝸等)。因此,下階段還需對多媒體輔助極重度神經性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紹珠,周兢.聽力障礙兒童早期康復教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吳海生,蔡來舟.實用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
兒童失語癥指部分獲得或者已經獲得口語能力以后所發生的失語癥狀。兒童失語癥的主要病因是腦外傷以及神經中樞感染導致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因此,對本癥治療尤為重要。現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兒童失語癥9例(男4例,女5例),年齡2~7歲,平均4.5歲。其中腦外傷7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2例。均經頭顱CT或MR檢查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語言流暢。
1.2臨床表現 聽力理解障礙是失語癥的常見癥狀,患兒對口語的理解能力降低或喪失。El語表達障礙表現為言語速度減慢、說話量少而且費力、聲音低弱以及韻律失常、閱讀書寫均有不同障礙。失語癥也有不同的分類,例如:①運動性失語癥:也稱表達性失語癥、口語性失語癥,皮質運動性失語。②感覺性失語癥:特點為患者聽覺正常,但不能聽懂他人評價的意義。③失寫癥:患者能聽懂另Ⅱ人的語言,但自動書寫能力喪失,默寫和抄寫也是不可能的。④失讀癥:看到原來認識的字符讀不出音,也不知道其意義。
1.3方法 訓練場所選定在光線充足,安靜的室內,要避開視覺和聽覺上的干擾,最好是在有隔音設施的房間進行一般30rain~lh/次,3~5次/w,34月為1個療程。以一對一訓練為主,適當的集體訓練,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興趣。(1)聽解訓練:①聽覺訓練:利用聽音樂、聽廣播,念書等形式刺激患兒思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5次/d,10~20min/次。②手勢訓練:通過患兒熟悉的手勢激發其理解能力。③實物刺激:讓患兒說出所看到的實物名稱,訓練師適當提醒,反復練習。④圖片刺激:在桌面上擺放2~l2張圖片,治療師取2張擺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根據指令進行指認,然后變換順序反復進行之后,增)JI14張或6張,進行4選l、6選l,熟練后可6選2,8選2訓練,也可增至9選3、l2選3等。(2)表達能力訓練:①命名訓練:將實物或圖片逐一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命名,也可給予視覺刺激,口形提示。②復述訓練:患兒隨訓練師進行勾述,根據患兒水平,選擇單詞、短句JL歌、故事等,注意讓患兒觀察訓練師的13形,注意聽訓練師的音準。③書寫訓練:從抄寫開始,將字卡放在患兒面前,讓患兒抄寫,聽寫日記單詞或看圖片讓患兒寫出有關單詞,能完成的,進行短句,長句、短文的聽寫,或讓患兒看情景畫寫出內容。
1.4構音障礙以語音訓練為主,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發音器官的訓練:①訓練唇運動:指導患兒作反復的張口、鼓腮、伸舌、呲牙以及抿嘴、撅嘴等唇部訓練。訓練時要面對鏡子,這樣會使患兒便于模仿和糾正動作。唇的訓練是為患兒發雙唇音做準備。②訓練舌運動:指導患兒盡量向外伸舌,反復做伸縮動作,同時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然后順向或逆向舔全唇動作,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d,5~10min/次,可用棒棒糖引導,嚴重障礙的可采取被動運動,治療師戴上指套或用壓舌板協助患兒做舌的各種運動。(2)發音訓練:患兒可以完成以上動作后,要讓其盡量長時間地保持這些動作,如:雙唇閉合、伸舌等。隨后做無聲的構音運動,最后輕聲地引出靶音,先發元音,后發輔音。輔音由易到難。待能發輔音后,要訓練將已掌握的輔音與元音相結合。這些發音比較熟練后,就采取元音加輔音再加元音的形式,最后過渡到單詞和句子的訓練。(3)辯音訓練:患兒對音的分辨能力對正確發音很重要,所以要訓練患兒對音的分辨,首先要能分辨出錯音,可以通過13述或放錄音,讓患兒掌握正確發音,也可充分利用視覺能力,如:通過畫圖讓患兒了解發音的部位和機制,指出其主要問題所在,并告訴他(她)準確的發音部位。此外,也可結合手法準確的發音。(4)語調、音量的訓練:多數患兒常表現為音調低或單一音調,訓練時指出患兒的音調問題所在,訓練發音由低到高,利用樂器的音階變化來克服單一的音調;在調節患兒音量上,主要調節自主呼吸對音量的控制[1],讓患兒延長呼氣時間,采用吹氣球、吹哨等方法達到訓練目的,增加發音動力。另外,帶有音量控制開關的聲控玩具用在訓練上也很有效。
2 結果
①上述治療方法對失語癥患者的訓練康復治療起到很大作用,對失語患者的聽、說、讀、寫等不同形式的語言早期康復綜合訓練,有一定效果。②治療結果:治愈9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為100%。
3 討論
失語癥是原已習得的語言、功能缺失的一種語言障礙綜合征[2]。障礙的形式取決于腦損害部位,一般分為運動和感知2類,分別涉及言語生成和言語理解兩方面。發音訓練是首要的,功能康復訓練包括發音訓練、短語訓練、會話訓練、朗讀訓練等。訓練從患兒熟悉的物品、動作開始,由易到難[3]。在語言理解方面,應從視覺、感覺、聽覺等多途徑刺激;在引導表達方面,在訓練師帶領下學一些模擬聲音。寓教于樂,在游戲中訓練。家長可以建立家庭訓練模式,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兒童孤獨癥是嚴重的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其核心問題是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以及行為刻板古怪【1】。近些年來兒童孤獨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預后情況很差,一直備受社會的關注。孤獨癥患兒常常伴有感覺統合失調,出現感知覺障礙,平衡感覺統合失調、本體感覺統合失調、觸覺統合失調、聽覺統合失調以及空間知覺統合失調。常常動作不協調、觸摸感覺靈敏或是遲鈍、充耳不聞或聽覺過敏等,患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兒童的生長發育,還給家庭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在國外有較多針對兒童孤獨癥的研究,感覺統合訓練雖然存在爭議,但是也已經被使用于改善孤獨癥兒童的感知覺障礙,本組研究采用感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的感知覺障礙進行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孤獨癥兒童36例,其中男患兒22例,女患兒14例,年齡3-8歲,其中3歲8例,4-5歲18例,6-8歲1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頒布的《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的診斷標準,并排除Rett綜合征、Asperger綜合征、Heller綜合征、兒童精神分裂癥以及精神發育遲滯等。
1.2方法:根據患兒情況制定訓練計劃,主要包括前庭功能訓練、觸覺訓練、本體感覺訓練。觸覺訓練,采用按摩球和平衡觸覺板進行訓練,能夠強化皮膚,對大小肌肉關節進行感覺的識別,有助于調節大腦感覺神經的靈敏度。前庭平衡訓練,采用按摩球、滑梯、平衡臺等進行訓練,調節前庭的信息以及平衡神經的反應機能,有效的促進神經組織的健全。彈跳訓練,采用羊角球和跳床進行訓練,能夠調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覺神經等,有效的強化觸覺神經,關節等,并且使左右腦能夠健全發展。固有平衡訓練,采用獨腳椅、大陀螺進行訓練,能夠調節脊髓中樞神經對抗地心引力的協調,耳中平衡得到強化,健全身體機能。本體感訓練,采用滑板、平衡臺、跳床等進行訓練,強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觸覺以及大小肌肉的協調,使身體能夠靈活運動。每周訓練6天,每次訓練一個小時,所有患兒均進行6個月的訓練,可以根據患兒的情況對訓練進行調整。
1.3評估方法【2】:評分標準少于40分為輕度失調,低于30分為中度失調,低于20分為重度失調,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ABC)包括感覺、交往、軀體運動、語言和生活自理五個因子,各項評分相加,分數越高表示孤獨癥越嚴重。訓練前后均進行測評,進行比較。
1.4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感覺統合評定表中的一項評分達到了正常值或是提高程度超過10分;有效:感覺統合評定量表評分提高了5-10分;無效:感覺統合評定量表評分低于5分。
1.5統計學處理 本實驗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兩組之間差異比較使用方差分析χ2檢驗, P
2結果:
2.1訓練后結果:前庭失調顯效15例,有效8例,無變化1例.總有效率為95.8%;觸覺過分防御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0例,總有效100%,本體感覺不佳顯效11例,有效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9.2%;學習能力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0.8%,詳見表1
2.2訓練后ABC值變化:患兒訓練后在語言、交往、感覺、運動能力方面與訓練前相比有明顯改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孤獨癥兒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學齡前和學齡兒童發病率較高,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交往、語言發展、認知等,對事物的反應會過度敏感或遲鈍。感覺統合是人體器官將部分感覺信息組合起來,通過大腦的統合來對身體內外的知覺做出反應,若這項功能障礙,則會對外界刺激產生遲鈍或過度敏感,發生非正常的感知覺。感覺統合訓練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yres創立【4】.根據兒童在發育過程中,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提供一種感覺輸入的控制【5】,讓其能夠將感覺統合起來,促使大腦發生生理的反應。尤其是對內耳前庭系統、肌肉關節和皮膚的處理,讓患兒的手、眼、腦達到協調,做出正確的感知覺反應。孤獨癥患兒感覺統合失調,會出現動作不協調、口吃,觸覺統合失調會對外界的觸碰十分敏感或是遲鈍,容易受到驚嚇,喜歡挑食偏食,聽覺統合失調的患兒聽覺會過度敏感或是充耳不聞,視覺統合失調的患兒看書閱讀會跳字,串行,甚至會出現視而不見。平衡覺統合失調患兒會判斷不出距離和方向,不能夠配合做事等臨床表現。而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改善患兒的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根據患兒不同的臨床表現癥狀進行指定訓練內容,主要是對前庭失調、觸覺過分防御、本體感覺不佳、學習能力進行訓練和糾正。本組研究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有效率分為95.8%、100%、79.2%、70.8%。在改善患兒的語言、社交、感知覺、運動等方面也有明顯的作用,均與治療前有明顯的差異,其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覺統合訓練雖然仍舊存在不完善之處,但是對孤獨癥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均具有明顯的改善和幫助,對于前庭失調、觸覺過分防御、本體感覺不佳、學習能力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效果,并且在經過訓練后患兒能夠增多語言交流,提高了交往、運動能力,并且對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應,運動協調功能更好,所有臨床癥狀具有好轉,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榮源,龔惠蘭.感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療效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02):190-192
[2] 張俊蕾,張會敏,李榮.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08):641
[中圖分類號] R7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表現為廣泛性發育障礙,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較高的終身致殘率使該類患兒的生存與發展逐漸成為全社會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目前治療方法雖較多,但尚無特效療法,研究發現此類患兒額葉功能存在異常[1],本研究在傳統的康復訓練模式基礎上加入對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的高頻經顱磁刺激,增加了療效,縮短了療程,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兒童醫院康復科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齡(4.09±1.17)歲。患兒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納入、排除及剔除標準
診斷標準:所有入組患兒均按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5版診斷標準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年齡2~6歲,性別不限。②家長自愿選擇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能完成4個月康復治療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標準:①有癲癇疾病或腦電圖有異常不適宜進行高頻經顱磁刺激者;②有兒童精神分裂癥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兒;③治療期內接受其他治療者;④顱內有金屬異物或顱內手術史;⑤曾接受過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⑥合并重要臟器疾患。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高頻重復經顱磁模式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同時聯合康復訓練,對照組則僅進行康復訓練。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組治療前1周檢查腦電圖,對于腦電圖正常的患兒進行治療前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及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量表進行發育商(DQ)測評1次。治療過程中選用英國Magstim公司生產的Rapid 2型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其中治療組患兒采取仰臥位,刺激部位按照國際10/20系統定位為F3點,治療模式選取高頻重復刺激,通過檢查患兒腦電圖alpha峰頻來確定治療頻率,治療強度依據患兒個體運動誘發電位強度的100%來確定,常規治療每天1次,刺激時間為20 min,連續10 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10 d,6個療程后再次對治療效果進行1次評估。
1.4 評估方法
評估醫師選擇2位康復科主治醫師,均通過量表使用培訓,評估量表選用ABC量表(總分≥31分為自閉癥篩查界限分;總分>53分作為自閉癥診斷界限分)、CARS量表(總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ARS總分、ABC總分及DQ值總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ARS總分、ABC總分及DQ值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較本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ABC各因子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ABC各因子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ABC因子中交往和軀體運動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且治療組治療前后交往和軀體運動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其余因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孤獨癥譜系障礙簡稱孤獨癥,是異常神經發育導致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其起病于嬰幼兒時期,核心癥狀表現為社交障礙、狹隘的興趣和刻板行為[2]。該病患病率近年來急劇上升,但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治療上亦未發現特效藥物,而臨床治療方法亦缺少特異性。目前國內外治療此類患兒的主要手段仍是傳統的教育和康復訓練[3],這些方法包括:①個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結構化教育(TEACCH);③應用行為分析法(ABA);④聽覺綜合訓練(AI,T);⑤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⑥音樂療法;⑦感覺統合訓練;⑧地板時光(floor time);⑨感覺統合訓練等,以上治療多為干預療法,僅使部分患兒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該類方法和療效仍存有一定的爭議[4],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預后仍較差。
現有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其大腦皮層興奮性和可塑性與正常兒童存在一定的差異[5],主要表現為大腦局部皮層的連接性高于皮層間連接性,且以左側大腦半球為主[6],從而導致信息進入大腦后選擇性降低,無法區分有用信息和干擾信息。但正常兒童由于神經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過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來進一步提高信息輸入及辨別能力,從而保持其興奮水平。Oberman等[7-8]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其皮層可塑性較正常兒童表現得更為異常,因而通過改變局部皮層的興奮性和可塑性成為治療孤獨癥的新選擇。目前行為學、尸體解剖及影像學等研究發現,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額葉區存在明顯的結構與功能異常[1],臨床研究同樣證實,額葉功能受損患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執行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9-10],從而提示孤獨癥患兒社交障礙可能與額葉發育異常有關,而這一研究發現,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考慮到常規康復訓練無法直接作用于大腦局部皮層,僅能起到“治標”的作用,而經顱磁的相關研究證實,經顱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點,可直接作用于背外側前額葉區域,誘發大腦皮層興奮性,改善孤獨癥癥狀[11],從而在孤獨癥的治療手段上找到一種新的方法。
經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種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其應用“∞”字形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產生一定的脈沖磁場,該磁信號可以無衰減地穿透頭皮和顱骨而刺激到大腦皮層,在腦內產生感生電流,改變皮層相關神經細胞的電活動,通過改變刺激頻率和強度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12],進而影響神經活動和精神活動。多研究發現[13-17]在孤獨癥治療上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前額葉來改善其癥狀較為明顯,但其被試年齡較大,甚至多在15歲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應用于2歲左右的兒童[18-19],但仍無法滿足“早發現、早干預”的治療原則。本研究對象選擇為2~6歲兒童,其傳統康復訓練配合差,療效多不滿意,本次采用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康復效果的方法。本研究發現,治療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治療組治療后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進一步分析治療組ABC各因子發現交往和軀體運動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分析原因:高頻經顱磁刺激(≥5 Hz)可產生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改善局部的興奮性,增加局部腦灌注,影響腦細胞代謝和神經電活動,并可以提高皮層長時程的可塑性調節[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側前額葉,而額葉功能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及認知功能,故治療組較對照組其治療前后ABC總分、CARS總分及DQ值總分變化明顯。同時重復經顱磁刺激不僅刺激作用于局部,還能經神經突觸傳遞,從而使遠隔部位同時產生作用[20],并進一步引起神經環路的興奮性改變,增加神經間的連接而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21-22]。通過分析患兒ABC各因子發現其軀體運動亦較前有明顯好轉,考慮F3區和初級運動皮層位置近,磁刺激遠隔部位也同時產生作用,故軀體運動評估較前好轉。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腦的認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過以上研究發現,經顱磁可以誘發大腦皮層興奮性,通過刺激背外側額葉來改善孤獨癥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區聯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的癥狀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及臨床實用價值,尤其對非語言障礙引起的交往障礙與軀體運動障礙治療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少的遺憾,由于倫理問題未行雙盲、假刺激處理,且其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靜進.孤獨癥譜系障礙診療現狀與展望[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兒童孤獨癥的特征及康復現狀[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154-157.
[4] 鄒小兵.兒童孤獨癥診斷與治療新動向[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曉玲,黃丹.自閉癥患者視覺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陽,陳祚勝,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前額葉損傷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顏華.經顱磁刺激在兒童腦功能障礙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330-01
有報道指出,與健康成人比較,腦癱兒童及其家長普遍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1]。在腦癱患兒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承擔較大的心理負擔,還要承受經濟壓力。作為康復訓練的教師,不但要做好患兒的康復訓練,也要加強與家長的語言溝通,幫助家長克服心理問題,提高患兒訓練的信心,為患兒康復創造良好環境。現就腦癱患兒康復訓練過程中與家長的及兒童的語言溝通作一下探討。
一參考資料
本文所里列舉的康復中心創辦于2004年,至今己為453例腦癱兒童實行康復訓練,其中男352例,女101例;年齡6個月至3歲,平均1. 43歲;月平均費用3000元左右。
二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措施
由專職腦癱兒童康復Ull練教師在每次實施康復訓練、前后與家長進行語言溝通,溝通內容不限,溝通時間10 min以上。通過與家長的語言溝通了解家長的思想動態、回家后的康復計劃實施等內容,通過對家長的心理關懷,從而增加家長對腦癱兒童的康復信心。
三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1.語言溝通的定義語言溝通,就是使用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的溝通[2]。語言是傳遞信息的符號,包括所說的話和所寫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號應當是為發出者和接受者都能準確理解的。當然采用相同的語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困難的是要求雙方所用詞的含義也要有同樣的理解。
2.語言溝通的前提語言溝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語言溝通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與家長之間應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才能溝通與交流信息。它是以腦癱兒童為中心,屬于對家長情感關懷和訓練。家長由于長期的壓力容易產生焦慮無助和對腦癱兒童失望心理,交流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溫柔,用詞準確,賦予同情心,不失時機,具有一定針對性的交流,使家長對有信任感,消除不良心理,對康復訓練充滿信心。在工作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盡竹我們態度和藹,但對家長的疑問解釋的含糊其辭,操作技術不熟練,對患兒狀態分析不全等,就會引起他們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影響家長的情緒,從而導致對整個康復訓練產生疑問。
3.常用語言溝通常用的語言溝通有二方面語言、日頭語言和類語言。康復教師要將這二種常用的語言溝通有機結合在一起,內容簡單、易懂,并注意要通過詢問的方式考核家長掌握的程度,以利于以后的語言有效進行。
4.語言溝通的表現形式語言溝通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的,適合康復采用的形式有交談、座談、健康知識咨詢、健康教育講座、病友會等。
四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語言溝通的具體方式
語言溝通的常用語語言人人會用,卻奧妙無窮。家長是心理相對弱勢的特殊群體,對別人的話語比較敏感,對康復打消的語言特別敏感,因為家長的猜疑心理都比較重,尤其是長期做康復訓練的腦癱兒童家長,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常有“我怎么生了這樣的孩了”“為什么做了這么久沒看見起色”“這么多錢花下去到底有沒有用”等想法。因此康復打消應以知識和智慧解開家長的心結,在工作中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全神貫注,傾聽家長的意見,在注意語言、語速、語調的同時應用如下語言。安慰性語言康復教師對家長的安慰,是從點點滴滴中溫暖人心的,安慰性語言的力量比任何贊美的語言都來得生動、有力,易引起情感的共鳴,能穩定家長的思想情緒。在使用安慰性語言時,康復打消要注意態度誠懇,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應充滿關心和同情。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贊賞患兒,但不要做作,以免讓家長產生言不由衷、假心假意的感覺。積極暗示性語言很多家長常因為腦癱訓練過程長、訓練結果與家長心中預期的結果有偏差,經濟負擔比較重等而感到灰心喪氣。康復教師應抓住患兒在訓練過程出現的某些有效進展,適時給予積極的暗示,將會有效緩解家長的悲觀心理,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積極配合。
1.指令性語言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并不僅僅靠在康復中心的短短數小時,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不間斷的延續訓練。這是家長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也是康復打消一定要督促家長完成的。這個時候,比較適合使用指令性的語言,讓家長知道這是她對孩了負責必須完成的功課。必須注意的是,該類語言需要耐心、關切的語氣,不要用指示、命令或居高臨下的語氣,以免家長對康復教師產生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感覺。
2.鼓勵性語言康復教師對家長的鼓勵,將會給家長無窮的力量,對家長是一種支持,它能有效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通過對患兒康復訓練的階段對比,讓家長收到患兒進步的信息,是對家長最大的鼓勵。同時,可以介紹同種病例的治愈情況,讓家長看到希望,從心理上鼓勵家長。
3.語言溝通切忌傷害性語言常言道:“好言一句二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腦癱兒童的家長本來就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壓力,很多家長都對外界隱瞞自己孩了的病情,以求心理緩和。康復打消在與家長語言溝通的時候,切忌要注意家長的隱私情緒,切忌傷害性語言,避免在交流過程中提到傻了、笨蛋、癱了等稱呼,并避免使用指責、壓制、諷刺、挖苦等語言。
腦癱并非不治之癥,只是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人力、則力、物力和愛心才能看到點滴希望,家長的訓練態度直接影響患兒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因此,做好與家長語言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語言溝通不但能向家長展示康復教師的專科技術水平、職業道德思想,還能展示康復中心的人文氛圍,為家長緩解心理問題,樹立信心,為腦癱兒童的康復帶來希望。從而讓家長自覺意識到只有自己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將康復訓練視為孩了最重要的訓練方法,就能取得滿意的療效。而在此過程中,康復打消一定要注意語言溝通的要點,要有職業道德,嚴格遵照相關規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同時注重場合,行為得體,語言運用合適,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課例背景
天使愛樂團是我校針對自閉癥兒童開設的音樂治療康復訓練課程。教學對象為輕中度自閉癥兒童,他們都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能夠聽懂較簡單的口語指令,但發音氣息不足,口部肌肉較僵硬,轉換靈活度較差。康復理論是對自閉癥兒童開展言語康復練時,運用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包括聽、唱、演奏、律動等各種手段對人進行感官上的刺激,并通過聲音激發各種身體反應的心理治療,從而創設輕松愉悅的語言訓練環境,提高他們的言語交際能力。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干預過程中,教師利用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和學生在康復過程中培養的興趣和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各項基本能力。為了使音樂治療過程中的自閉癥兒童的言語功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使訓練更加有效果,我們采用結構化的教學模式,將正強化和代幣制的方法融入治療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有效地達成訓練目標。
二、課例簡述
課堂開始,學生進入音樂教室,根據學生的情緒狀態播放舒緩音樂,創設一個良好放松的氛圍,讓學生消除緊張感,身體和發音器官都得到放松,然后進行課前師生問好,點名應答。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對答,發揮出音樂的魅力。
1.激發興趣,進行課前評估
教師說:“今天,小青蛙來我們班做客啦,大家一起歡迎他,我們一起跟小青蛙唱首歌吧。”隨后師生一起邊拍手邊進行音樂律動。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全身放松。通過放松訓練,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對學生的常規狀態下言語功能交往能力和目光對視能力,以及生字發音清晰度進行評估,為后面的教學做準備。
2.積極模仿,放松口部構音器官
教師拿出小青蛙手偶,先與學生進行對話,進行正音練習。“哇――哇――哇――”,引導學生進行口腔轉換運動,放松口部構音器官。在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模仿、互動能力,并且將枯燥的口部構音器官的肌肉放松訓練通過游戲活動完成,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在此環節,教師給予積極參與的學生獎勵,讓學生更加積極配合教學,融入課堂,并對音樂治療產生興趣,將枯燥的言語康復訓練當作做游戲一樣樂在其中。
3.交流互動,學習音樂繪本
通過輔教老師的輔助,學生在操作小青蛙手偶的同時,一邊跟老師練習念歌詞。通過反復多遍訓練,師生一起配合音樂將繪本內容唱出來。在此環節,教師設計了看、說、唱等協同操作的功能性環節,并且將言語訓練滲透其中,讓學生在音樂中訓練言語能力,提高專注力和注意力。
在訓練中,發現學生的目光追視和手眼協調能力較弱,因此我們運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感覺統合。并且在治療中,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加強言語訓練,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與老師進行教學互動。這個過程中,音樂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氣息訓練,增強語言交流能力
氣息是發音的首要因素,是訓練的重點。因此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理解繪本故事內容里的“大風呼呼吹”,明白什么是呼呼吹。教師在學生手中吹氣,讓學生感知后模仿吹氣。然后拿出卷龍玩具,比賽吹長長的氣,并進行比賽,看誰吹的卷龍更長,給予獎勵。本環節,在治療中使用吹卷龍進行訓練,運用視覺回憶,幫助學生增強氣息,加強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
本環節中,教師先與學生進行對話,同時進行正音練習。并且讓學生通過直觀視覺明確來判斷氣息的不同,利用長卷龍玩具培訓練氣息的控制力,并讓學生直觀地進行自我評價。
5.放松訓練,進行課堂反饋
教師最后說:“小青蛙要回家了,和老師一起跟小青蛙說再見吧。”這一環節與課伊始的律動游戲形成前后呼應,及時體現本節課的言語功能訓練效果。
三、課后反思
二、目標任務與補助標準
2012年,為全市69名貧困殘疾兒童提供醫療康復訓練救助,并適配輔助器具。其中:
(一)聽力語言殘疾兒童:為3名中低收入家庭聾兒重建聽力,植入人工耳蝸并提供一學年的康復訓練經費[包括配發人工耳蝸產品1套,12000元術前檢查、手術及術后5次調機費,術后一學年(10個月)14000元康復訓練經費];為4名貧困聾兒配發助聽器[包括為每名受助人提供2臺全數字助聽器,免費驗配和一年內的調試;提供一學年(10個月)12000元康復訓練經費];為11名已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的聾兒每人提供一學年(10個月)12000元康復訓練經費。(經費為中央、省財政)
(二)肢體殘疾兒童:為3名肢體殘疾兒童實施矯治手術并提供康復訓練經費、裝配矯形器,每例手術補貼手術費10000元、術后康復訓練費6000元、矯形器裝配費1200元。(經費為中央、省財政)
(三)腦癱兒童:為4名腦癱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經費、裝配矯形器,給予每人13200元的康復訓練和矯形器裝配補貼(其中訓練費12000元,矯形器1200元)。
(四)孤獨癥、智障兒童:為2名孤獨癥兒童和5名智障兒童每人提供12000元康復訓練經費。(經費為中央、省財政)
(五)輔助器具:為5名殘疾兒童裝配假肢矯形器,每人補貼5000元;其中零部件及材料費占60%,制作費(診斷評估、制作和適應性訓練)占40%。為32名殘疾兒童適配輔助器具,每人補貼1500元;其中產品購置費占90%,評估適配費(殘疾現狀評估、輔助器具適配、家長培訓、適配教材等)占10%。(經費為中央、省財政)
三、項目和資金管理
(一)市殘聯根據各縣區戶籍人口基數比例將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任務數分配下達,并依據各縣區任務數及經費標準及時下達到醫療康復訓練機構,如有轉介服務,則按照程序及時拔付到相應康復訓練機構;人工耳蝸、助聽器、假肢、矯形器、輔助器具等,由中央和省級統一采購下發后,及時下發到受益殘疾兒童。
(二)各縣區殘聯根據各類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實施辦法(參照中國殘聯、財政部《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七彩夢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及各單項實施辦法,全文另發),將應救助的貧困殘疾兒童安排至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全省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定點機構名單》另行文下發),按規范進行康復訓練。
沒有定點康復機構或本市康復機構不能滿足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人員,市殘聯將殘疾兒童轉介輸送至外市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如各縣區目前正在外市定點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的或者家長(監護人)自行申請聯系到外市定點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樣認定為銅陵市完成了本市戶籍殘疾兒童的康復任務。
1. 抓職業精神培養,樹立良好團隊形象。大力倡導“敬業、博愛、兢業、進取”的職業精神,鼓勵敢為人先,力創佳績。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政治理論和先進人物事跡學習,培養崗位責任意識。結合上門康復指導服務,開展訪貧問苦活動,增強愛心奉獻意識。強化制度引領,進一步完善了《康復中心獎懲辦法》,制定了《康復中心月度愛心奉獻獎勵制度》,從優化服務細節入手,促進康復師職業精神的養成。
2. 抓業務技能培訓,提升康復服務能力。康復水平和質量是康復中心提高兒童參訓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證。中心通過加強投入,落實舉措,不斷提升康復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動派出多名康復師外出進修。通過參加上級殘聯組織的孤獨癥、低視力、智力、肢體類康復治療和輔具使用等專業培訓,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強化中心內部培訓。堅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開展的業務學習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時間、定教研地點、定專人負責、定教研主題、定學習要求;確保培訓活動正常化、形式多樣化、主題系列化,突出評估這一重點,強化實踐意義。另外,不定期開展機構間業務活動。每年12月份與常州天愛兒童康復中心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3. 抓學歷資質進修,提高員工素質層次。我們努力引導員工學習,通過員工工資結構規范化,并將學歷和職稱與工資水平掛鉤,鼓勵康復師參與學習進修和資質考試,并對外出學習人員主動關心,協調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兒童醫院進行為期2個月的脫產培訓。目前,康復中心10名康復師中,本科5人,本科在讀3人。
4. 抓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服務日常工作。我們在中心幼兒園、特校、區人醫、區中醫院發展近20名志愿者,對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開展引導式教育起到積極作用。我們注重加強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關檔案。
“為每一位殘疾兒童的明天著想,為每一個殘疾兒童家庭排憂解難”,這是中心員工的共識。中心強調:“中心無閑事,事事訓練人。”中心堅信:康復細節決定成敗,康復質態決定口碑。
1、規范實施項目訓練。中心堅持“項目訓練課程化管理”。具體做到“四定”:(1)為每一位服務對象定制個性化訓練計劃。每一位兒童每次來中心至少參加4個以上項目的訓練,確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訓練。(2)為所有項目定好訓練時間。(3)為每一位參訓兒童定好參訓課表。(4)為每一個項目訓練定好階段目標。目標上墻,家長人手一份。
2、著力抓好機構訓練。務實做好現狀評估,將新進中心的兒童現狀錄好視頻保存,堅持由負責兒童康復的各位老師集體評估,認真制定個性康復訓練計劃,積極開展項目訓練,定期留下訓練視頻,定期進行訓前訓后對比達標檢測,適時調整訓練計劃,堅持兒童家長參與訓練,年末聘請專家規范認真開展評估。
3、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千里行”活動。對全區各鄉鎮確有困難不能來康復中心參訓的兒童,中心堅持常態指導,上門回訪服務。從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續開展“優質服務千里行”活動,利用暑假和寒假時間將康復師分成幾組下鄉上門回訪指導。在回訪前,康復師做到先電話聯系家長,告之上門回訪時間。在回訪中,請各鎮康復室人員陪同中心康復師深入村組,上門入戶,了解兒童康復實際情況,對照其具體現狀,制訂相應的家庭康復計劃,發放相應康復器材,現場指導家庭康復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時要求鎮康復室人員定期上門指導,康復師電話隨訪,每月電信發送相應的康復知識和訓練計劃,指導家庭訓練,實施階段評估,進行宣傳溝通。此舉既讓有實際困難的兒童正常享受免費的康復服務,又積極宣傳了康復訓練的理念和知識,更樹立了良好殘聯工作者形象。今年對家庭康復的72名殘兒采取一年兩次以上的上門指導、回訪慰問方式,共發放慰問金近20萬元。
4、搭建康復網站信息互動平臺。為了讓康復中心的服務伴隨殘疾兒童身邊,中心投入近12萬元,建起了康復中心網站及“康復服務信息平臺”,向近100兒童家庭每戶免費發放一部手機,給予200元話費補貼,享受集團內免費通話。經常與殘疾兒童家長進行信息、通話聯系,提供了宣傳、溝通、咨詢、指導等服務。今年康復中心發送給家長的各類信息有百余條。免費給76位家康殘兒配備了平板電腦,為他們繳納網絡費,讓家康殘兒及其家長網上自由獲取我中心康復訓練情況,更好地進行遠程家長培訓及互動。
5、編制《康復課程流程》手冊。智力組、肢體組、感統室、OT室老師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復課程流程,認真梳理,形成文字內容,說出每天八節康復課程操作流程等,進一步提升康復項目訓練規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務,拉近與家長的距離。為解決兒童家長電瓶車充電問題,提供了50個電瓶車充電插座,還免費提供四季校服、理發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針線包及簡易藥箱等,做到一切從殘兒及家長的角度考慮,一手抓康復訓練,一手抓便民服務,讓殘兒及家長感受到“家”的溫暖。對在機構康復訓練的殘兒,每年為他們辦理免費意外傷害保險,最大保額3萬元;每月補助100元,今年共補助了139名在各類康復機構康復訓練的殘兒,共發放補助金166800元。同時實施臨時救助,全區共實施救助10人次,共發放慰問金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