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09:24:4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醫藥產業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2中醫藥產業品牌化發展水平品牌就是知識產權,代表著競爭力和影響力。中醫藥品牌是中醫藥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影響中醫藥產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有著豐富的中藥資源,利用這些中草藥形成的秘方驗方數量繁多,但成為國際名牌的卻寥寥無幾。因此,在中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中醫藥商標、中醫藥道地藥材、中藥材植物新品種與中醫藥老字號的保護,努力開發一批療效確切的中醫藥新產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中醫藥企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醫藥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文化、衛生、科技等領域表現出多元化價值。同時,在國際競爭格局中,中醫藥產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顯。2013年8月20日,主席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時提出,要促進“中醫藥在海外發展”,體現出對中醫藥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國家品牌的期待。把中醫藥打造成國家品牌寓意豐富。首先,要把中醫藥打造成健康促進品牌。中醫和西醫作為世界最具實力和潛力的2種醫學,在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了我國醫改的進程,促進了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其次,要把中醫藥打造成中華文化品牌。中醫藥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此外,還要把中醫藥打造成為民族產業品牌。隨著健康觀念、醫學模式的變化,中醫藥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14個部門力推中醫藥服務貿易,中醫藥或將成為對外貿易最具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中醫藥大國,我國應將原創優勢、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變中醫藥大國為中醫藥強國。
1.3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運行環境專利制度:現行專利制度通過保護中藥領域的技術成果來進行中藥的利用和技術創新,在保護和鼓勵中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但由于專利制度在中醫藥領域的運用是一種探索過程,因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現行的專利制度對中藥復方專利的審查標準比較寬泛,不能完全體現中藥復方自身的技術含量,對最具中醫特色和最有療效的中藥復方組合物或用途不能進行有效保護。其次,中醫藥的技術創新模式與現代醫藥的技術創新模式存在很大差異。中醫藥的技術創新主要依靠臨床應用而不是現代科學技術,臨床不僅是中醫藥知識創造的源泉,也是推動其發展、創新的動力,同時還是衡量理論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依據。現行專利制度對中醫藥自身的技術創新行為難以起到鼓勵作用。此外,現行專利制度主要保護可商業化或產業化的智力成果,在商業化利用中醫藥知識方面發揮了促進作用,但它不能阻止國外經濟勢力對中醫藥傳統知識的不當占有和利用,不能平衡知識持有人與利用人之間的利益。商標制度:我國商標制度雖在中醫藥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我國中醫藥行業整體知識產權意識還不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經營意識相對缺乏,對商標的市場價值理念還未真正形成,與中醫藥產業的知識產權競爭需要還存在一定距離。商標注冊總量少、注冊范圍小、商標設計差及商標的盲目注冊是目前商標制度在中醫藥行業存在的問題。而且,中醫藥老字號的馳名作用并未在商標上得到體現。現行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不完全適用于中醫藥老字號,因為中醫藥老字號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比較馳名,在整個社會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馳名是依靠產品長期質量穩定、服務周到且具有一定的企業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依靠廣告投入、商品促銷、媒體宣傳等方式而獲得的。此外,一些中醫藥特有標志符號也被不當注冊為商標。商標的最終目的是使用,中醫類產品的使用與中醫文化密切相關。中醫藥企業的信譽、商品的質量也與中醫藥商標的信譽緊密相連。因此,為維護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安全,中醫藥企業應當注重對商品商標的注冊工作,以商標制度來創制自身的品牌。著作權制度:著作權制度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中醫藥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其醫療和科研活動中創作的作品,如專著、文章、口述作品、工程設計、產品說明書、計算機軟件、數據庫等都可以自動取得著作權。著作權制度可以對中醫經典古籍中的精神權力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并對中醫經典作品的演繹作品實行保護。現行著作權制度雖然在保護我國中醫藥類作品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著作權制度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作用還遠遠不能滿足中醫藥發展的需要。著作權制度對保護的客體有一定的期限要求,中醫藥知識大都世代傳承,大多數已超過著作權法所設定的保護期,因而作為我國中醫藥傳統知識主要載體的古籍大都成為人人均可無償使用的公有作品。同時,著作權保護的客體是作品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其思想內容,因此,著作權制度并不能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實質內容,對于他人對中醫藥知識的不當占有和不當使用行為也不能有效阻止,不能真正起到鼓勵中醫藥自身創新的作用。
商業秘密制度:中醫藥技術秘密是那些不為外界所知的中醫藥知識、技術和信息,包括中醫秘方、中醫特有診療方法、中藥種植技術和炮制加工技術等。根據中醫藥技術秘密自身的性質,可以將對其保護方式分為作為商業秘密和作為國家秘密來保護2種。無論哪種都是我國中醫藥發展過程中從業者進行自我保護和法律保護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中醫藥技術秘密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運用技術秘密保護的方式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中醫藥界的一些技術秘密擁有者,其自身并非是經營者,其掌握的有些技術秘密目前看來也很難說有實用性,這使得中醫藥技術秘密在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時面臨著許多難題。其次,大數據時代知識經濟的繁榮使人才流動加速,而一個企業的技術秘密往往存在于本公司人才的頭腦中,人才的頻繁流動勢必會對技術秘密的保護造成嚴重威脅。另外,國外一些利益集團通過科技合作或高薪聘用中醫藥專業人才等手法獲取中醫藥技術秘密,導致我國一些中醫藥技術秘密的外泄。我國目前尚缺少關于中醫藥技術秘密的法律規定。地理標志制度:由于地理標志所標示的產品與特定的地理區域相關聯,可形成一種獨特的資源,這種資源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甚至會形成絕對優勢。運用地理標志可以提高特定區域內的特定商品的質量,維護本地市場的秩序,提高特定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產品的信譽,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中醫藥知識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點,為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中藥材納入“地理標志”制度中進行保護,對加強我國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及提高我國中藥材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但地理標志制度在保護中藥道地藥材的實際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主體資格難以確定。主體不能確定,使得道地藥材的保護工作處于無序狀態。一些道地藥材品種出現了“南移北栽”現象,許多非“道地”藥材產區也盲目種起了“道地藥材”,這引起了中藥材供求的不穩定及中藥材價格的波動。另一方面,申請地理標志的道地藥材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標準。目前,雖然中藥道地藥材申報了地理標志,但缺乏嚴格的與之相關的標準規范,使得一些藥農受市場利益的驅動而改變原來的做法,大大削弱了道地藥材的質量優勢。
2知識產權保護對中醫藥產業安全的作用路徑
我國醫藥產業從非常薄弱的基礎起步,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躋身世界醫藥大國行列。隨著產業規模由小變大,在空間地理上,醫藥行業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集聚特征。因此研究產業集聚能否提升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及正面促進的程度有著重要意義。邁克爾?波特(1990)[1]、Porter,M.E.(1998)[2]較早地把產業集聚內嵌于競爭力研究的框架之中;Hill,E.W.,and John,F.Brennan.[3]以投入產出模型為基礎,構建以驅動產業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集群,并把此模型應用到了克里夫蘭――亞克朗市合并都會統計區;徐光瑞[4](2010)運用Ellison和Glaeser產業集聚指數、灰色關聯度方法,研究發現產業集聚確實是構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杜凱、周勤(2008)[5]考察了空間集聚布局下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情況,得出集聚經濟對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存在結構上的差異等等。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本文探討了醫藥產業區域集聚水平與產業競爭力關系,希望以此對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及產業集聚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一、醫藥產業集聚水平測算與分析
(一)區位商指數改良標準
區位商指數是用來衡量區域集聚水平的常用指標之一,并非完美無缺,在整個工業規模小區域,可能導致非集聚地區的目標產業區位商指數虛高。為規避這種不精確風險,設定了三大判別準則,以便能正確地篩選出存在集聚特征的區域,數據來源于各年份《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準則一:區域目標產業總產值大于或等于該產業全國平均總產值水平的90%,只有形成產業規模,才可能產生集聚效應;準則二:LQ≥1,這也是判別區域集聚優勢產業的標準之一;準則三:根據我國醫藥產業園分布與發展狀況判斷。通過準則篩選,可以得出符合醫藥產業集聚條件的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
(二)區域集聚水平分析
區域集聚比較來看,我國醫藥產業具備集聚特征的省份集中在東部地區,共計10個,占比達到58.8%,其次為中部地區,共計5個,占比為29.4%,西部僅為2個,占比很小。綜合分析產值規模、LQ指數與醫藥產業園發展狀況,東部的山東、江蘇、浙江,中西部的河南與四川在產值規模、LQ指數以及醫藥產業園發展情況三個方面都處于領先位置;東部的上海、北京、吉林,中部河北、湖北、江西和湖南處于第二梯隊;其它地區可以歸類到第三梯隊中。最后,山東、河南、吉林和湖南四個省份醫藥產業集聚發展速度較快,而江蘇、浙江、四川、遼寧和北京集聚發展平穩,其它省份發展速度慢。
二、醫藥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分析
(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根據數據可得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原則,從產業規模力(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數、勞動生產率)、科技創新力(R&D支出、R&D人員全時當量、國內專利發明申請授權數)、產業運營力(產值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本保值率)、省域經濟力(人均GDP、進出口占GDP比重、財政支出占GDP比率)和市場競爭力(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固定資產平均余額、流動資產平均余額)五個方面建立了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
(二)因子分析
根據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各區域醫藥產業競爭力得分進行測算,數據來源于各年份《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宏統計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08年樣本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得出KMO的值為0.727,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P
F綜合=0.469F1+0.253F2+0.129F3
其它年份競爭力數據以此過程為標準,最后得出2003年至2008年醫藥產業各省份綜合競爭力得分,限于篇幅,未列出。
(三)醫藥產業競爭力的分析
03至08年以來,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呈現東部、中部和西部遞減的格局。其中,東部地區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山東、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北京;中部地區排名靠前的是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西部地區排名靠前的有四川、陜西。這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醫藥產業各省份總體實力的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譬如,山東、江蘇和浙江的醫藥產業一直是全國的排頭兵,根據2004年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報告,在全國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百強企業中,三省企業占比超過了1/3;另外,四川和陜西這兩個省份雖然地處西部,但醫藥產業一直是這兩個省份的傳統優勢產業,在地區范圍內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
三、產業集聚對產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理論模型的建立和數據來源
通過前面的研究,我們獲取了醫藥產業主要集聚省份的區位商指數與產業競爭力得分,那么集聚是否對產業競爭力有影響以及程度如何?以此為思路,構建了產業集聚對產業競爭力影響的面板模型,如下:
JZLit=ai,0+ai,1JJit+μit
其中,JZLit指第i地t年醫藥產業競爭力,JJit代表第i地t年醫藥產業集聚程度,以篩選后醫藥產業競爭力、區位商指數為數據來源。μit為隨機誤差項。
(二)實證檢驗
回歸分析運用eviews6.0軟件,由于樣本為面板數據,所以在計量方法的選取上,需要通過Hausman Test檢驗以確定是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還是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如果兩種估計結果的差異小,說明可以建立個體隨機效應回歸模型,如果兩個估計結果差異大,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
注:括號中數據為p值;***為符合1%的顯著性水平,**為符合5%的顯著性水平,*為符合10%的顯著性水平。
如表2顯示,Hausman檢驗P值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醫藥產業具有較高產業集聚與競爭力特征的省份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從實證結果上看,我國醫藥產業集聚化有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且作用明顯。因此,在我國醫藥產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態勢的關鍵時期,提升各集聚區內的集聚化水平對促進集聚區的產業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首先,醫藥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我國醫藥產業集聚總體水平較低,主要是由于規模不足,需要在現階段基礎之上,注重擴大產能。而產能的擴張,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因此必須想方設法擴寬企業資金來源的渠道;其次,它又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及高技術的特征,而目前醫藥產業生產的藥品中,仿制品占比較重,自主研發的藥品很少,加劇了市場之間的惡性競爭且浪費了資源,因此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要走自主創新道路,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第三,實現醫藥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必須促進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增進企業間的信任與資源共享的能力,帶來集群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第四,各省醫藥產業的集群道路不能重復建設、一哄而上,必須立足本區域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生產出特色產品,打造出全國甚至世界聞名的地區品牌;最后,政府在醫藥產業園建設過程中要充當好服務者的角色,在支持政策上既要科學,又要保持連貫。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
[2]Porter,M.E.On Competition,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Boston,1998:197.
[3]Hill,E.W.,and John,F.Brennan.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pment,2000.
一、引言
聯合創新作為產學研合作方式的新型產物,在生物醫藥領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并相繼誕生了眾多生物醫藥產學研聯盟。聯合創新,又稱“產學研合作創新”或稱“產業聯盟創新”,它是一種以產業聯盟為紐帶的“抱團創新”模式,以產業聯盟的形式匯聚“產學研”各方力量,通過聯盟協調創新資源形成合力。這種一體化的合作創新模式,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把握市場需求,開發新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創新原動力,以及高校、研究院所在科學研究與原始創新上的技術優勢[1]。
二、江蘇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發展現狀
1、發展現狀
近幾年,伴隨著江蘇省醫藥產業的迅猛發展,其自主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江蘇省政府對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的投入不斷加大,并取得喜人成果。2012年,江蘇省對產學研聯合創新基金、產學研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產學研科技支撐等科技計劃,共投入經費3. 3億元,在疫苗、抗體、高端醫療器械、藥品研發和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開展了一批重大項目,有望投入市場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江蘇省先后共承擔了165項新藥創制項目,被給予經費超1億元,項目數和經費數均居全國省份第一。江蘇2012年申報新藥455個,占全國21.1%,獲得臨床試驗批件98個,占全國18.4%,獲批上市新藥數19個,占全國11. 6%,均居全國首位,新藥創制能力大大提升。醫藥企業意識到聯合創新的重要性,不斷深入與高校的合作。如江蘇省著名的揚子江藥業,與全國50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都有一批新藥投入生產,其新型藥物制劑實驗室被批準為首批企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還有濟川醫藥集團,目前已與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院校達成合作協議,加強在心血管藥、兒科中藥、婦科等專利產品的研發,目前已申報專利5個,獲批1個,有8個新產品在國家FDA待批,近20個品種正在研發試驗中。
2、存在問題
(1)聯合創新合作層次低。目前聯合創新的組織機構都是自發形成的,在大的層面上缺乏統一的宏觀指導,組織形式過于松散,難以形成合力,從而阻礙項目的進行。聯合創新以短平快項目居多,高層次戰略性合作少,對藥品的研發依賴仿制,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利益的驅動下,低水平的重復生產現象屢見不鮮。如此低層次的聯合創新無法體現國家戰略目標,也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2)風險承擔與利益保障機制不完善。聯合創新的基本動力是利益的分配,只有公平的分配與合理的權益保護,才能保證聯合創新各方的積極性和新結構的穩定。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對技術價值的認識不一,導致各方權益不能協調,企業希望政府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科研單位希望企業加大資金投入和更多的承擔風險,政府需完善利益保障和風險承擔機制[2]。
(3)聯合創新管理體系不健全。聯合創新各方的主管部門不同,運行機制不同,運行過程中容易產生分歧。產學研各方分屬經貿委、科技局、教育局等系統管理,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機構,推動聯合創新的管理制度、政策、運行機制等都還不夠完善。我國迄今尚未制定頒布有關聯合創新的法律法規,對產學研聯盟的法人地位、性質和作用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4) 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薄弱。江蘇醫藥企業自身研發水平薄弱,技術創新過分依賴對外引進,并難以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從而在產學研聯盟領域也處處受限,難以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形成有效對接。技術層面無法突破固有套式,繼而無法形成新的技術增長點,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也無法體現,使得江蘇醫藥企業在生產、銷售、二次研發等環節上處于被動位置。
(5)聯合創新的信息溝通不暢。大多數企業存在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困難的問題,而大多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存在與企業的聯系缺乏、不知道企業的需求、對市場不了解的問題,導致科研成果不具備較高的市場價值、已取得的創新開發成果信息難于傳遞出去。如何實現雙方的信息溝通,使其保持暢通的聯系是江蘇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
(6)政府在聯合創新中發揮的引導作用不夠。聯合創新的實踐涌現出了一些新的組織模式,政府的宏觀管理方式要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完善引導聯合創新的政策環境。服務于聯合創新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網絡不暢通,政府應健全促進聯合創新的公共技術平臺和服務體系。對政府重點支持的聯合創新形式缺乏導向性的審核標準,支持的條件不明確,政府資源配置對聯合創新的引導作用有待加強。
(7)聯合創新缺乏系統穩定的金融支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項目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等特點,決定了需要比其他行業更多的融資。目前,江蘇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的資金來源以企業自籌和政府支持為主,由于金融機構風險防范的要求高,醫藥產業缺乏金融工具的支持,導致醫藥產業聯合創新項目的每個環節都缺乏資金,融資渠道不夠順暢,制約了聯合創新項目的發展[3]。
三、江蘇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運行機制分析
1、動力機制
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是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的重要動力來源。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能為醫藥產業聯合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土壤。以政府為主導,利用其強大的信息網絡優勢,完善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的網絡環境,加強行業技術中心、醫藥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成果分享中心的建設,促進創新在各個環節的合理分工與聯合,以加快網絡化、社會化、高速化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的建立,以加快聯合創新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提高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的效率。
2、模式選擇
政府在醫藥產業聯合創新中居于主導地位,可以調動各種科技創新資源,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洽談創造機會,從而形成創新合力,整合現有資源,突破科技資源不足的瓶頸約束。通過一對多、多對多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來滿足合作的多向性目的,達到培養人才,提升創新能力,獲取經濟效益等多重目的。同時應注重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醫藥產業聯合創新合作,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以聯盟為方式,以利益機制為紐帶的合作,最終形成互利共贏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
3、伙伴選擇
江蘇省從事醫藥制造領域研究與開發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眾多,科技實力雄厚,像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醫藥科技實力均居全國領先地位,應當首先鼓勵強強聯合,具有研發優勢的企業和研究實力較強的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形成產業核心,并進行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逐步衍生出一系列與之合作,進行上下游研發合作的各種類型企業和不同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與產品配套的規模化聯合創新。
4、分工機制
企業要積極參與醫藥研發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密切相連的,企業在獲得基礎研究后方能為商業應用打下基礎。對于想提高自身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而言,參與基礎研究可以拓寬研究視野、發現產品的新應用領域,可以促進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從而為加大研發力度提供可能。因此應當在合作分工中明確企業要參與該領域的基礎研究,光靠科研機構單方面的研發會導致研發的產品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與實際脫軌等問題。
四、江蘇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發展策略
1、理順聯合創新成員間的關系,促進實質性高層次合作
江蘇省醫藥產業聯合創新成員間應選舉成立董事會、專家委員會和秘書處等部門,定期召開例會,規劃聯合創新的發展戰略,充分調動各單位的積極性,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深度合作機制,改革高校科研人員評價與獎懲制度,杜絕急于求成的短期行為。從而為提升江蘇醫藥技術創新綜合能力、打造超大型民族醫藥企業提供保障。
2、建立利益和風險共擔的醫藥產業聯合創新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高風險性與高收益性同在的特點。可以采用技術入股、提成、技術持股、年終分紅等利益掛鉤的分配方式,把合作各方應得的報酬與醫藥研發市場化成果,企業的經濟效益,項目的產業化成功率掛鉤。讓高校和科研機構充分加入到醫藥生產領域和市場化階段,反之也要讓醫藥企業充分融入到藥品研發過程中,通力合作,促進風險多方承擔,利益各方共享的分配機制的建立。
3、建立促進聯合創新的平臺
加大力度整合藥物研發中心、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資源,通過建立聯合創新信息網建立共享平臺,為企業和校內部門提供便捷服務。在科技項目申報、科技項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實驗室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提供廣泛合作機會。建立人才流動機制,促進高校和企業的人才互動。
4、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信息溝通
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應強化行業協會、協調機構、各類學會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它們在信息溝通、產學研運行、市場需求把握、技術引進、培訓評估和舉辦大型行業性會議方面的優勢,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其市場行為,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其中,對于權威咨詢機構應重點培育扶持,支持科技中介模式創新,并鼓勵科研機構組織成立中介服務機構。
5、加強醫藥產業高技術與高附加值產品研發
目前江蘇省的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原創產品少,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不高。高校、科研院所在醫藥學科上具有優勢,企業要加強醫藥領域聯合創新建設,加強產業內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再通過整合其他外來的高新技術,提高醫藥領域內產品研發、醫藥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從而提升醫藥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
6、增加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與合作投入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與產品的技術含量需要大量資金來作保證。企業通過開辟新融資渠道,發展風險投資基金,獲得更多資金用于研發與合作投入,此外,高校、科研院所通過積極與企業聯合申報項目,尋求各級財政資金支持。各聯合方通過共同努力,發揮各自優勢,促進江蘇省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提升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五、結語
醫藥研發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長周期、高技術、高風險、重效率等特征,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已逐步成為全球新一輪發展競爭的焦點。江蘇省醫藥產業起步較其他省市略晚,發展形式基本屬于規模擴張型的粗放式發展,技術創新乏力,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要通力合作,打造高層次聯合創新戰略合作平臺,實現產學研聯盟向戰略聯盟的升級,從而進一步提升江蘇醫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宋健,陳士俊.國外產學研政策的經驗及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08(7)36-38.
[2] 趙丹萍.廣東省部產學研合作與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4.
[3] 莊晉財,吳碧波.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產業集群租金及其經濟效應分析[J].人文雜志,2000.
【作者簡介】
吳松強(1975-)男,湖北漢川人,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業組織理論與創新管理,科技政策評價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11-02
1 醫藥產業安全及影響因素
產業安全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所謂產業安全是指某一國家對于某一特定的產業所擁有的控制能力、發展的能力和自主能力。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的時期,區域一體化加速,產業安全的概念開始引入國際競爭的能力,包括某國其特定行業在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所面對威脅的能力,從而保證國家、政府或企業對產業發展現有或者未來潛在的產業權益免受危害的能力。
醫藥產業作為高技術產業,其產業安全不僅僅對國家產業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醫藥產業也切實的涉及到國民的生命和生活質量,是國計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醫藥產業安全狀況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國家和政府也迫切的需要一套合理科學的理論和評估體系來指示和判斷當前醫藥產業的安全狀況。
評價影響醫藥產業安全的因素整體評價包括對醫藥產業自身競爭力的評價和醫藥產業外部的環境安全評價,以及涉外經濟活動的影響。以此為評判標準將醫藥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歸結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度和產業自身控制力三個方面。
2 醫藥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對醫藥產業安全科學公正進行評價,必須有一個明確科學的指標體系作為支持,指標體系是由一組相互關聯卻彼此不存在干擾的指標構成,并按照一定的層次關系進行排列,最終構成完整的評價體系。
2.1 指標設立原則
指標體系建立,要根據具體評價的問題來設計,但是在設計指標時也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來進行選擇和設計。
(1)指標選取應少而簡。
指標的選取應按照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來評判,并不是指標設定越詳細越多越好應該以目的性為出發點,能反應評價目標的全部信息內容。
(2)同一層次指標之間不應存在干擾。
每一個指標都應該有明確的內涵、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同一層次指標之間不存在相互干擾,相互不存在因果關系,相互之間沒有重疊。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必須圍繞綜合評價的目的層層展開,使最后的評價結論能夠確實反映評價的意圖。
(3)指標應具有客觀代表性和可比性。
指標應能夠明確的反映研究對象的特定方面的固有特性。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的制定要客觀實際,便于比較。
(4)指標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指標應具有科學性,應該能夠很好的反映理論和現實案例,符合相關的理論基礎。指標在設計時有相關理論作支持,同時在運用中可行。可行性是指指標符合客觀實際水平,有穩定的數據來源,易于操作。同時指標含義要明確,數據要規范,口徑要一致,資料收集簡便易行。
2.2 構建與設計
2.2.1 指標體系構建
醫藥產業安全狀況的影響體現在醫藥產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度和產業自身控制力三個方面。相應的,評價指標集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總目標因素集u=(u1,u2);第二層,子目標因素集u1=(u11,u12,u13,u14,u15,u16)、u2=(u21,u22,u23,u24)和u3=(u31,u32,u33,u34)。醫藥產業安全綜合評價系統結構及其各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見圖1。
2.2.2 指標描述和計算方法
(1)我國醫藥產業控制力指標描述與計算方法見表1。
(2)我國醫藥產業對外依存度指標描述和計算方法見表2。
(3)我國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描述和計算方法見表3。
3 指標體系在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3.1 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該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對評估醫藥產業安全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為了體現各個指標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程度,需要對各指標賦予各自的權重系數。
指標權重應是指標評價過程中其相對重要程度的一種客觀度量的反映。一般而言,指標間的權重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由于評價者對于各個指標的重視程度的不同將會在評價者的心目中有一個評判標準,由于各個評價者的評判標準不同造成權重的分配不同,主要反映評價者的主觀差異性。
(2)由于各個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評價的作用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同,造成權重的分配不同,反映各指標的客觀差異性。
(3)由于各個指標在進行考量時其主要信息或途徑不同,信息獲得的可靠性不同,造成在體系中所占有的權重不同,反映各指標的所提供給信息的可靠性程度。
我們在考慮指標的權重問題時要從以上的三個方面來進行考量,對于醫藥產業安全評估體系為了提高科學性,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這種方法對各指標之間重要程度的分析邏輯性強,加上數學處理,可信度大,應用范圍廣。具體評判過程在此不做贅述。
3.2 評價方法的選擇
多指標綜合評價,就是將要評價的目標根據分層的方法將目標逐級分層,建立指標體系,然后通過一定的數學函數的計算方法對研究目標進行整體的總和評價。根據評價方法所依據的理論不同,將總和評價方法可以分成四大類:
(1)專家評價方法,如專家綜合評判打分法。
(2)運籌學和其他數學方法,如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
(3)新型評價方法,如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法。
(4)混合方法,如AHP+模糊綜合評判、模糊神經網絡評價法。
各種方法各有其所適配的情況,同時也各有其利弊。對于醫藥產業安全的評估方法應當采用AHP+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將評價評價指標體系分成遞階層次結構,運用層次分析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然后按照層次分析法的原則對各層次的指標進行模糊評判,最后給出總額的評判結果。這種混合的評判方法將層次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轉變成模糊分析法中的定量分析,不僅可以有效的進行綜合評估,還能夠有效的將難以定量的指標量化后科學分析,使數學方法可以有效的使用。
參考文獻
一、Executive Summary
In this report, we will look into the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Cluster. Located in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Pudong, Shanghai, one of the fastest developing region of China, with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 and dense R&D centers, this pharmaceutical cluster has taken initial shape of its unique value chain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rough “diamond” and other detailed analysis, we try to shed light on whether Shanghai is able to build a successful pharmaceutical cluster, discuss the challeng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give out our recommendations as well.
二、Cluster Analysis
2.1 Favorable Home Base
Shanghai has been a long time a manufactory city, specialized in textile. The shift occurred after the reform of 1978. Shanghai becam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several key economic sectors as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hip and car industries, machinery, steel, paper and printing products. In 1984, Volkswagen set up the first foreign car manufactory of China in Shanghai.
The growth of the GDP of Shanghai had been more than 10% annually between 1985 and 1999. Nowadays, around 10%, and it is still one of the highest of China. In 2006, the GDP per capita is around $7000 while in the rest of the China it’s on average around $1800.
Shanghai is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places of China, and according to several experts, it is not going to stop. Inde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s henceforth to set up also a main financial framework in Shanghai. They intend to make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places in the world in the next decades. Shanghai seems to have the ideal home base to set up a successful industry and to develop several clusters as the pharmaceutical one.
2.2 Diamond Analysis for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Exhibit 1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Diamond
Factor (Input) Conditions
Shanghai is one of the most talent-intensive metropolises in China, with 8 top medical universities, 10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s and hundreds of R&D centers launched by respective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for instance, Novartis has started up its 7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 Shanghai. The cluster is also a focal area for national R&D funding. In 2009,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to invest 32.8 billion Yuan ($4.95 Bill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together 11 high-tech research programs, with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clude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in both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level, mor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will be made by the huge talent pool in the cluster.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the most notable event is the founding of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registered as Shanghai Pharma-Engine Co., LTD) in April 25th, 2009, where solutions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to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bout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was provided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latform was one of the governmental promotions with the yearly goal of providing 5000 consulting services to enterprises and bringing up 20 infant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cluster is quite well-established. Enjoying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encompassing ports (the world’s No.1 cargos handling capacity); railways, airports and highways, compani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easily transport their materials and products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Apart from transportation, the electricity stability, abundant water supply and highly developed telecommunicating system are all key elements of the cluster’s advanc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comm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out China, low cost of land and human capital is easy to access. By spreading their value chai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re able to reduce their total cost for hiring employees. Although this low cost will eventually disappear as the cluster itself develops further on, it is still a crucial advantage at the current stage.
Context for firm strategy and rivalry
Shanghai is a city of dynamism, providing its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 right context for improving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The cluster is located inside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with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computer software, video games developing, etc. By the end of year 2007, some 540 patent application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30 international ones .
Companies inside the cluster are faced with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the beginning of 2008, there are 265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gathering in the cluster. The number is developing with an annual speed of approximately 10%, meaning at least 350 companies are now competing currently .
Rivalry might lead to two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of competing, namely differentiation and cost leadership. Due to the fact that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more knowledge-based rather than labor-intensive, 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will only deteriorate every single company and eventually the whole cluster. The only way to struggle through the fierce rivalry is th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here presented as products upgrading and innovating. Fortunately, most of the companies are in the right track. A bunch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mpanies have made their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 fluorescence treatment and protein drugs.
Domestic Demand Conditions
China is the country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us the huge amount of patients demanding for medical treatment is the NO.1 accelerator for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ccording to estimation by population experts,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reach its peak level of 1.6 billion around the year 2035. The growing population mean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medical treatment. It is reported that every 1% of Chinese population growth will lead to the medicine consumption of an extra 370 million Yuan. A great growth potential exists in pharmaceutical sector.
First of all, in the year 2004, China was already the world’s No.7 medicine market and prediction show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2010, the sales revenue of medicine in China will reach $24 billion. Furthermore, by the year 2020, China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world’s No.1 medicine market. The large population base only partly accounts for this; another factor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growing aging problems of Chinese society. By the year 2020, number of people over 65 years old will have accounted for 11.8% of the overall Chinese population and more than 80% of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of medicines .
Secondly, people’s perception about medicines has now changed greatly. Conventionally, medical treatment was thought to be the last solution for patients and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irst choice by Chinese people. As internalization hits China,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at western medicines are far more effective and easy to take as compare to Chinese medicine soups. Additionally, medicine becomes more a measure of prevention of illness than solutions; not only real patients, but also those suffering from sub-health, a status between healthy and sick, are willing to buy medicines.
This trend reveals the growing local demand for medicines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the sophistication of medicines. Consumers in China are becoming more particular and strict about th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because they view medicines more as daily article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of the cluster, it is easy to get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around the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for the first step.
As was mentioned, the cluster is located in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together with several other clusters, which to some exte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cluster. And viewing the Zhangjiang Park from a wider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whole picture of this area in Shanghai (Pudong District), a lot of other similar parks can be seen, such as Lujiazui Financial Center, Jingqiao Manufacturing Park, Yangshan Free Trade Port Area, etc. All of the industries gather together in the 1210-square-kilometer administrative region are called Pudong District .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uster and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cluster facilitate the R&D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cluster the most. And within the whole Pudong District, the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Free Trade Port Area are crucial to the financ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luster.
三、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3.1 Government Extraction
Looking back to the birth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it’s obvious that it is shaped totally by the government. It was part of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of Shanghai, and was initiated through an agreement signed by the Stat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at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1996. As has been analyzed above, Shanghai has a favorable home base and promising diamond for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t is justified to say that choosing Shanghai to develop the cluster is a reasonable and wise decision. Governmen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haping the clust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cover areas including: financial and tax support, capital support,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the Customs policy and so on. Those policies provide incentives for self-innovation, industry upgrade, boost service sector, encourage venture capital etc.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 the policies created a favorable diamond for the cluster from all around.
Challenge of Extraction
Since the cluster is taking shape, with elements of “the diamond” in place, it’s time for the government to think of how to gradually extract itself out of the cluster nurturing and boost the cluster’s inner impetus of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starting a cluster should be one who constantly upgrades the diamond conditions, promotes fair competition and creates a free atmosphere for all participants. The government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beginning of Shanghai cluster, but further intervention and involvement may bring problems such as too much bureaucracy, not enough competition, and improper policies tangling with market incentives and so on.
3.2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is vulnerable for its long developing circle, large inputs and low outputs. A lack of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ll definite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It also includes the issue of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companies. By attracting FDI, an underlying goal is to learn the know-how from foreign companies and use that knowledge to upgrade our own companies. However, on the side of foreign companies, their ultimate reason is tax cuts and cheap labor, and may be unwilling to share the technology. This dilemma is at cor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luster, for whether it can upgrade from a cheap-labor, low cost based cluster to a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based one.
3.3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of cluster development is the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highly promotes innovation, sharing know-how, and competition. That’s why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are an important issu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as a tool to encourag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oost innovation and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luster. But the connection among all supporting industries was not self-initiated; it was designed by the government plan. At present, this platform is not utilized as much as it should have been. A better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platform needs to be addressed. Challenges of cultural gaps with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echnology boundaries, and lack of connec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re major obstacles that require solution,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cluster.
3.4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Further upgrade the diamond b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Enacting law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sharing know-how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companies.
Encourage fair competition by setting and perfecting industry regulations.
Avoid extra intervention by leaving the control to market incentives,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collaboration.
Using policy incentive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mong related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Direct the cluster t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based cluster.
For company strategies
Fully leverage the home base advantage, ally with related companies by setting up collaborated research centers and information databases.
Import new technology and learn the know-how rather than rely on the cheap cost.
Diversify the portfolio of investment by attracting capital from private sector rather than only from government lending.
Focusing on developing a unique value chain, which includes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hospitals and medical schools,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and so on.
Setting up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s, and put efforts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and the market.
References:
1.Resource from 省略/EN/index.asp, homepage of Shanghai Zhangjiang Pharmaceutical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近十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從國際現代生物及醫藥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成功經驗來看,產業空間集群(生物醫藥產業園)是實現我國醫藥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選擇,是促進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化,培育新興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全國現有省級以上生物醫藥產業園400多個,產業領域覆蓋中藥、發酵工業、生物制藥、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以上海張江、江蘇泰州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在產業特色、科研隊伍和公共技術支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礎,為帶動國內醫藥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地方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海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化工(醫藥)業是海門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作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業最密集的海門市臨江新區,先后被評為首批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園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業化特色產業基地。海門市生物醫藥產業主要布局在臨江新區(見表1)。
近年來,海門市充分依托化工園區的資源優勢,致力引進和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在生物技術產業鏈延伸,新醫藥、新材料產業聚集發展,精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做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強勁競爭力和鮮明特色的產業集群。目前,海門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在臨江新區打造生物醫藥發展新引擎——海門生物醫藥科技創業園。科技創業園總投資9億元,占地面積500畝,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功能上分為公共實驗平臺、孵化創業區、服務外包區、GMP中試生產區、商務辦公區、會展中心、公共服務配套等七個板塊,集科學研發、企業孵化、服務外包、產品中試、GMP工廠為一體。該平臺自搭建以來,海門市先后與美國北卡中美生物協會、新加坡奔騰國際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搭建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合作平臺,并且已成功吸引藥明康德藥物制劑、廣東LED用高端有機硅灌封膠新材料等項目入駐。
2011年,新區完成工業應稅銷售36.9億元。其中,醫藥產業占了近80%,已經成為全市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新區區域面積50平方公里,高新企業超過100家,正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贏,以省級高新區的創建為目標,重點發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能源材料、循環經濟類產業。
二 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的內涵
價值鏈理論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如圖1所示)。波特當時將價值鏈描述成一個企業兩類價值活動: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前者包括進貨后勤、生產經營、出貨后勤、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后者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基礎設施等活動。
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是由技術鏈、資金鏈、信息鏈和物質鏈鏈化而成并構成一個可以發生價值傳遞的價值系統。
第一,技術鏈以研究開發作為開端,將科學轉化為技術,再通過實驗、試驗、臨床階段和生產加工階段等來實現上、中、下游技術鏈化的發展過程。知識創新是產業鏈的源頭,而市場則是產業鏈的終端。生物醫藥產業鏈具有顯著的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雙重驅動性。
第二,資金鏈是以政府、企業和資本市場為資金供給主體,通過資本的流動與運作完成資源到資本的轉化過程,從而獲得增值的契機。根據美國經驗,生物醫藥產品在其產業化過程中,上、中、下游的資金需求比例一般為1∶10∶100。
第三,信息鏈是信息流動和知識傳播的載體。生物醫藥產業的顯著特點是知識高度密集,而人才是知識的主要載體,因而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物質鏈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購和中間產品的流通外,還包括藥品采購、包裝、配送、批發零售及售后服務,通過營銷將藥品送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即藥品供應鏈物流系統。這是產業做強和延長產業鏈的關鍵,這個環節主要由醫藥流通企業和醫療機構完成。
技術鏈、信息鏈及物質鏈互為關聯且均與資金鏈息息相關。藥品從研發到送達消費者手中主要以“四鏈”為紐帶,在這個鏈化過程中,知識創新和營銷渠道是產業價值鏈的“鏈核”,只有把持住“鏈核”,才能占長期優勢地位。價值系統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產業鏈的整體利益最大化。
總之,產業競爭的實質是價值鏈的競爭,誰掌握了行業的關鍵技術,誰就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擁有了產業內的最大利潤,從而取得競爭優勢。生物醫藥因為研發費用高、產業周期長、產業鏈復雜、受專利保護時間長、風險高等特點使其行業壁壘極高。我國近年來生產的化學藥和生物藥中,自主新藥研發不足3%,顯示出跨國制藥企業在研發方面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如圖2所示,大型制藥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和布局呈現出生物醫藥產業典型的微笑曲線特征。
三 建設基于產業鏈條式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對策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對提高產業集群效應、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擴大產業規模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園區規劃、區域功能設計、入園企業的審核、配套服務與設施建設方面,如果忽視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原動力——產業鏈條式集群,將不可避免使園區發展背離初始設計,對區域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帶來一定影響。為有效提升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層次,現提出如下對策。
1.構建醫藥創新體系,推進新藥研發和成果轉化
首先,發揮企業的研發主體作用。加大企業與國內外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建立企業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加快對重大核心技術的攻關及產業化。打造新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臺。詳細內容如下:一是檢驗檢測服務平臺,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實驗室和安全檢測中心,同時爭取與長三角的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連結;二是中試服務平臺,建立中藥中試車間、化學藥中試車間、生物藥中試車間及制劑中試車間;三是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園區主題網頁,與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園建立網絡信息連接,幫助企業及時了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相關信息。其次,完善技術轉移體系。以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為契機,逐步形成技術轉移網絡體系;組織多樣的高層次國際生物醫藥交流活動,幫助生物醫藥骨干企業吸引國內外先進技術向海門市轉移,促進海門市企業與國際接軌。
2.完善金融服務,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
對新落戶項目實行專家預審,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加大政府資金對新醫藥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強產業鏈中下游階段的資金配置,強化對產業鏈的縱向投入。引導和培育醫藥研發風險投資市場,適當允許投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發起設立新醫藥風險投資基金。鼓勵、支持生物醫藥企業申請上市,擴大企業影響,規范企業運行,增強融資能力。企業應加強資本市場的運作,促進形成有效的資金鏈,共同創造良好的資金環境。
3.放大政策效應,改善生物醫藥產業的軟環境
對自主創新醫藥產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規劃免疫制度過程中,優先采購自主品牌藥物;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生物產品的,應優先購買列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中的生物醫藥產品,創造能夠吸引、穩定和培養企業、項目及人才的配套環境。
4.健全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
以江蘇浸會大學落戶新區為契機,建立醫藥人才培養基地,促進人才培養與科研開發的緊密結合。逐步建立醫藥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研究[J].杭州科技,2003(3)
一、江蘇省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參見《江蘇省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I》。
二、存在問題
(一)缺少核心技術,科研能力還需加強
目前,江蘇省醫藥產業在新藥研發投入上還是以跟隨戰略為主,多為仿制,沒有研發出完整知識產權的藥物。97%的化學藥是仿制藥,生物藥整體產業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中藥天然藥物停留在原有基礎上。從研發投入上看,江蘇省內醫藥制造企業平均科研支出僅占銷售額的3%,即使是研發導向型的生物醫藥公司研發投入最高也只有銷售額的5%~8%。[1]總的來看,研發多為政府直接投資,民間資本由于風險承擔能力弱,投入嚴重不足。[2]而國外跨國醫藥巨頭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了15%,印度藥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政策是影響醫藥產業的關鍵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給予積極的產業扶持。如上海市政府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制定了《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針對相關扶持政策的具體細節都做了詳細的規定。[4]山東作為醫藥大省,也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從融資、補貼、獎勵、土地等多方面開展政策扶持,促進了行業的發展。雖然江蘇省各區域都認識到了生物技術和醫藥產業的重要性,并將資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東等地相比,相關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雖然南京市醫藥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喜人態勢,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醫藥類優秀畢業生大量外流。以中國藥科大學為例,2016年畢業的博士離開南京的占畢業總人數的47.54%、碩士60.57%、本科生58.32%,作為全國醫藥類人才培養的中心,卻出現大量高素質人才的流失,導致本地企業在人才的選用上捉襟見肘,這個問題需要得到重視。[5]
(四)產、學、研脫節現象嚴重,導致技術創新鏈條斷裂
江蘇省的醫藥產業在產、學、研結合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學研鏈條,但是在產學研交接的部分卻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別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企業間存在著各自為政、重復勞動、合作交流少的問題。產學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不能緊密結合在一起就不能發揮交叉的優勢。高等院校主要是將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識創新上,科研機構則側重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可供實際應用的技術,而企業是研發成果的需求者,企業的任務是將可行的技術成熟化、工業化,做到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并進入市場中銷售。
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論,缺少對于市場的關注。企業從成本效益多方位考慮,又不可能維持同高校、科研機構一樣的理論研究能力,三者的脫節往往就會導致科研成果和實際應用的脫節。長此以往,缺少市場的檢驗,科研就失去了動力。[6]
三、對策建議
(一)切實加強政府引導,科學組織醫藥產業發展
醫藥產業是永恒的朝陽產業,無論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我國,都是優先發展產業。但是,正因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眾多高新醫藥產業園紛紛建立,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建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加強醫藥產業的政府引導,提高產業的組織程度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十二五”期間,江蘇醫藥產業有發展規劃、重點市有醫藥園區,但政府統籌認真抓規劃落實不太到位,有的規劃實施無人問津,制定的優惠政策很原則而不能落實,致使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狀況嚴重,已經與山東、上海等省市有明顯差距。建議省政府協調好醫藥產業重點產區的市政府,共同統籌安排醫藥產業建設與發展中的各項重大議題。[7]
(二)加大對醫藥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為江蘇醫藥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醫藥產業是個特殊的民生產業,政府必須給予積極地扶持。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對民用經濟產業發展政府干預很少,但對制藥產業卻制定了完備的法規政策。如美國、歐盟、日本等醫藥大國對醫藥產業規劃、資金支持、稅收減免、人才培養等均有明確的規定。
我國各省市對醫藥產業的發展都制定了許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的《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市發改委、市科委印發的《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對上海醫藥產業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醫藥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如上海設立生物醫藥產業化資助基金,給出了補貼、減稅、免稅、獎勵、優先納入醫保目錄等各種各樣的優惠扶持政策。
積極推進江蘇醫藥產業的發展,應當認真借鑒上海等國內外醫藥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針對已有的醫藥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開改進。建議省委省政府及省有關部門結合江蘇的實際情況,拓寬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江蘇醫藥產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如在土地資源利用、銀行信貸、科技資金投入等方面明確優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點醫藥產業群和成長性中小醫藥企業。[8]
(三)加快轉變醫藥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江蘇醫藥的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事關醫藥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事關醫藥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經濟領域的又一場深刻變革,是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醫藥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注意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改變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是實現產品轉型。為此,一是要加快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改造,例如江蘇在中醫藥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優勢,加快中藥現代化步伐是保持優勢乃至擴大優勢的必由之徑。二是要加大節能減排措施,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醫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當權衡醫藥國際市場的分工,在加大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的同時,大力推進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將原料藥生產控制在一定的份額內,徹底改變“產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狀況。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要在加強研發、制造環節的同時,注重流通、使用環節的開發完善。
(四)加強創新研發,把江蘇t藥做大做強
醫藥創新對江蘇醫藥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是由于醫藥開發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工程,目前醫藥研發不足,致使醫藥產業長期以仿為主,成為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必須突破這個障礙;另一方面,當今江蘇醫藥產業正處在一個發展的成熟期,需要通過提升產業的生命周期曲線,從而跳躍到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層面。
加快江蘇醫藥創新研發,一要建設好、發揮好南京“藥谷”及醫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新藥研發的主力軍作用,完善新藥研發、檢測的全省性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藥谷”新藥研發的核心帶頭作用。二要重點扶持泰州、蘇州、無錫、連云港等四大研發板塊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作用,合理規劃各個板塊的研發重點和產品結構。三要加強和改善新藥研發的下游服務,提高新藥臨床試驗的服務水平,完善藥物評價服務體系,加強新藥研發的基礎性建設。四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提高醫藥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新藥研發的主體地位,加快醫藥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五要加強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為他們創造條件,特別要充分吸引和組織海歸醫藥人才隊伍,在研發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納人才,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優勢和作用。
(五)提高醫藥產業集中度,提升江蘇醫藥的競爭力
規模經濟在醫藥產業中占有重要優勢,特別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產業集中度是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的必要條件,而且高度聚集的產業具有超長的生命力,可以延緩產業衰退。提高產業集中度,必須全力培植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骨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從形成到壯大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由之徑,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產業鏈才能不斷延伸和快速膨脹。因此,要進一步推進醫藥企業的聯合、重組和兼并,改變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狀況,發展大公司、大集團、大醫藥,促進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集中。醫藥骨干龍頭企業的培育發展,需要政府加強對轄區企業的綜合服務,出臺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設立產業發展規劃,積極鼓勵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發展。[9]
(作者單位為中國藥科大學)
[作者簡介:沃田,男,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經濟學視角的醫藥產業。通訊作者:陳磊,中國藥科大學講師。]
參考文獻
[1] 吳哲明.我國制藥企業創新藥物研發戰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2] 石斌.南京市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互動關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3] 曾錚.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概況及其趨勢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訂的《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報,2014(18):29-31.
[5] 中國藥科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EB/OL].中國藥科大學,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堅持產學研一體化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2000704
伴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產業集群化的趨勢日益顯現,知識密集性的生物醫藥產業也大都以集群形式發展。在當今知識社會中,知識的經濟屬性就是知識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生物產業集群作為知識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迫切需要通過知識創新的推動,來實現集群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同時,由于創新網絡集群具有的知識外溢性、創新平臺共享性、要素集聚效應以及根植性等優勢,使得知識創新更容易進入集群內部,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因此,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向創新網絡集群的升級轉變便成了政府提高本區域競爭力的必然途徑,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創新網絡式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
1 創新網絡的層次劃分
依據各行為主體之間活動的重要性和緊密性,本文構建了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體系的核心價值網絡、輔助網絡、支撐網絡三個子網絡的層次。
1.1 核心價值網絡
核心價值網絡即由生物醫藥產業相關聯的各企業主體間形成的互動、合作網絡,企業是創新投入、產出以及績效的主體,是創新網絡系統的核心。生物醫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要實現研發到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需要水平鏈上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垂直鏈上供應企業和客戶之間的密切聯系。
1.2 輔助網絡
核心價值網絡和輔助網絡共同構成了主體網絡,輔助網絡是指集群內的企業與科研機構、地方政府、風險投資機構以及專業化服務機構之間的知識、信息、資源的傳遞與流動過程。在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網絡中,大學與科研機構集中了生物技術的高技術人才、知識,是核心知識和技術創新的主要提供者,是知識擴散的中心。生物醫藥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創新網絡在大學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建立了一個互動合作的產學研交流平臺。產學研合作交流可以實現知識儲備的雙向互補優勢,增加創新機會和創新產出,提高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
1.3 外部環境網絡
外部環境網絡是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與外部環境關于新技術、新知識等的交融和互動。集群創新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網絡內部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有可能與外部建立資金、信息等系統的聯系,實現引進的主導學習形式;同時外部環境也可以為網絡內部企業的技術學習提供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實現集群內外部先進技術的吸收與轉化,從而提升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外部環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風險投資機構、專業化服務機構等。
2 創新網絡視角下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及權重的確定
2.1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構建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是一個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性范疇,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從而建立起一個多層次、多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因此,本文構建了涵蓋創新知識溢出、創新網絡組織、社會資本這三個層面,共計23個有效評價指標的多層次分析結構模型,綜合評價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全貌,詳見表1。
根據層次分析法,得到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從大到小排序,得到一個反映各指標對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影響程度的權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 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
江蘇省是我國的醫藥大省,其醫藥市場需求比較大,其優越的地理、文化和經濟發展基礎,為承接生物醫藥產業的轉移和集聚提供了先發優勢。同時,江蘇省又是生物醫藥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這也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因此,研究江蘇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與借鑒意義。
3.1 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測評
通過調研,定量指標數據來自《江蘇省統計年鑒2013》、《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3》,專家打分環節是通過互聯網的GlobalTestMarket調查網,邀請研究產業集群方面的專家進行打分獲得相關數據。
在統一數據量綱后,將得到的數值轉換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對應的指標權重,最后將各分項指標的所有數值相加,便得到該產業集群的綜合得分。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3.2 結果分析
目前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創新網絡存在一些問題,處于孕育突破、有待進一步發育成熟的時期,各行為主體結點間還沒有形成相互依存的產業體系。
3.2.1 集群的整體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
與國際上公認的9分制評價標準相比,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的綜合得分為5.0527(表3),說明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子準則層的8個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與合作(1.0140)”>“創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學習能力(0.7320)”>“集群規模(05634)”>“法律規范(0.5070)”>“創新環境(03849)”>“社會文化(02756)”。
以綜合得分的均值0.6316為標準,集群規模(C21)、法律規范(C32)、創新環境(C13)、社會文化(C33)這4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業及相關組織應著重采取更為有效的戰略措施,改善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拓展集群規模,培養集群文化,進一步增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整體的競爭活力。
3.2.2 集群內部企業創新動力不足
一方面,雖然江蘇省具有醫藥優勢資源,但“消費觀念對創新的激勵程度”(表3:D133)是市場對創新意識認可程度的指標,它的得分為0.1834,還未達到權重相對應的理論得分0.2316,說明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在創新意識層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藥生產的階段,原創型新藥研發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仍顯不足,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雖然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核心價值網絡內的企業數目、產品種類眾多,但“R&D經費投入強度”(表3:D113)是體現資金投入對創新支持力度的指標,它的得分為0.4162,比相對應的權重理論得分0.4674減少了10.94%,說明集群內一些中小型的生物醫藥企業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礎研究,創新研究的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強。由于創新動力的不足,生物醫藥產業鏈便不能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加工,導致產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層面。
3.2.3 “產學研”合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江蘇省輔助網絡層的高等院校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尚未建立完備的基于長期高度信任合作的專業化與協作學習的網絡配套體系。“技術改造經費支出”(表3:D122)是體現集群成員間通過相互學習、知識共享形成的創新網絡機制完善程度的指標,它的得分為0.0541,比相對應的權重理論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說明江蘇省在生物醫藥的研發、生產、市場等環節,上下游企業和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間,呈現技術改造、學習能力等相互脫節的情況。
“新產品產值率”(表3:D123)是體現創新成果合作專業化的指標,它的得分為0.2366,比相對應的權重理論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約競爭力提高的至關重要的因素,說明通過集群內部的科研機構與創新企業之間的高度專業化合作,實現新藥迅速利潤產業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這種低關聯度、低帶動性的網絡配套體系將不利于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技術創新進步,削弱了集群的對接合力,其競爭力也隨之會減弱。
3.2.4 風險投資基金尚未發揮作用
風險投資機構通過貸款或投資等募集方式作為生物醫藥企業創業和創新資金的主要來源。但隨著生物醫藥企業創新研發過程的深入,一些風險投資機構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結果不確定而在短期內又無法預見成果的研發項目。“創新環境”(表3:C13)得分為03849,處于子準則層8個方面的次末尾,說明企業的投融資環境不理想,高融資約束阻礙了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風險投資體系尚未建立。
雖然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也聚集了一些投資機構,但大多數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的;同時現階段的產權交易、生物技術價值評估等基礎條件方面的不足,導致風險資本退出渠道的狹窄,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風險投資體系尚未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發后期及產業化的過程中遇到資金瓶頸,導致江蘇省的許多生物醫藥企業在長期的潛力項目上的風險投資資金嚴重不足,研發成果無法順利進入臨床階段,阻礙了集群產業化的進程。
3.2.5 政府的政策有待調整
江蘇省的跨國醫藥企業眾多,為實現以研發為主的生物企業的創新――保護――促進――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證良好的政策環境。
“法律規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處于子準則層8個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環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僅為0.0650,還未達到權重相對應的理論得分0.0657,說明江蘇省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環境欠缺,集群內的許多企業為了避免承擔技術成果泄漏、知識產權不受保護的風險,以企業內部的實驗操作代替了公共實驗平臺的技術研發。這種情形下的集群內部知識、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是難以發揮作用的,嚴重阻礙了江蘇省生物醫藥網絡式創新集群的發展速度。
3.2.6 集群文化等軟壞境有待加強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的核心是要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主體相互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圍,濃烈的集群文化氛圍是集群競爭力提高的環境基礎。但在江蘇省的評價中,集群的“社會文化”指標評價得分0.275(表3:C33),處于子準則層8個方面的最低值,說明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相互合作的創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傳統文化氛圍不是很濃烈。
4 基于創新網絡的江蘇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
4.1 核心網絡層的提升路徑
為解決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需要加強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
4.1.1 加強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
江蘇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自主型的技術研發,充分利用集群內部資源,進一步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培育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把握技術創新源頭領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贏得技術競爭的主動權。
同時,江蘇省應依托集群內部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抓住跨國醫藥公司在本省大力發展的契機,將企業的自主研發與“引進來”策略相結合。企業可以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與分工,有選擇性的引進、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對自身企業發展適用性強、經濟性好的先進外部技術,在全球范圍內促成資源優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
4.1.2 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風險投資機制
針對江蘇省生物醫藥企業目前的投入資金瓶頸導致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應當建立多元化的風險投資機制,加大對創業資金的投入與引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創新研發需要有相當程度的風險資本保障,初來集群的創業者一般都存在資金短缺、有形資產抵押和擔保缺失的現象,他們研制出來的具有市場潛在價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化面臨巨大的風險融資渠道的需求。
因此,江蘇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需要在資本投資、技術轉移等方面增強吸引力,通過建立相應的風險投資管理公司、擔保公司、生物科技銀行等機構,促成證券公司、風險投資者與企業直接交流,從而為企業的基礎研究吸引資金,降低藥品創新開發的風險。
4.2 輔助網絡層的提升路徑
健全“產學研”合作化和“產供銷”一體化的協作機制。首先,“產學研”合作化,需要研發機構與生物醫藥企業之間采取共建企業研發中心的合作形式,進一步發揮集群的孵化創新功能。由研發機構提供人才資源,企業提供研發資金,共擔風險,建立起大學與科研機構向中小型企業轉讓技術的責任及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使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果提前進入企業的創新機制中,逐步建立起戰略聯盟的關系。
其次,“產供銷”一體化要求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尋找與工商業有著一整套特定聯系的大學與研究機構,這可以使集群的企業根據市場需要求迅速找到研發的方向,并在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后,利用醫藥企業原有的市場網絡迅速找到銷路。同時,還要促進產業鏈上的各企業之間的縱向專業化分工,以及企業與各專業化服務機構之間的橫向經濟合作,以此形成“產供銷”的協作機制。
4.3 外部環境網絡層的提升路徑
江蘇省的外部環境網絡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對集群文化淡薄等問題,我們需要明確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強社會文化等軟環境的建設,從而建設一個內外兼優的生態藥業。
4.3.1 明確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
目前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處于以“投資驅動”為主逐漸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的進程,在該進程中,為更進一步培育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政府應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適合創業、創新的地方制度環境,對集群內的重點企業給予讓利等扶大扶強政策,對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對有關重大生物科技攻關項目需實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蹤的服務。
其次,加大對人力資本等教育的投入,通過各種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的質量。面對江蘇省重人才引進,輕內部培養的現狀,政府應加大對現有人才的開發、培訓力度,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和溝通的作用,加快江蘇省生物醫藥人才的積累速度。
最后,創造良好的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活動的法律環境,新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將更加有利于激勵生物醫藥企業的先進創新技術成果的擴散。
4.3.2 建立根植于創新網絡的集群文化網絡
面對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文化淡薄的問題,集群應該鼓勵企業打破自我封閉和保守意識,形成根植于集群的共同文化學習愿景和制度的軟環境。通過積極搭建新藥銷售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等各種平臺,來促進集群內部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其它機構之間的各種非正式或正式的交流,培育集群內部組織間的相互高度信任與深化合作的本土文化。這種文化有利于集群內的知識和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擴散和再創新,從而實現集群創新要素和創新網絡之間的協同互動。
參考文獻
[1]楊明靖.基于區域創新網絡的遼寧省產業集群升級研究[D].沈陽:沈陽理工大學,2013.
[2]龐俊亭.虛擬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中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3]聶津君.基于區域創新網絡的浙江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7.
[4]趙強.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理論與評價方法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7.
[5]田貴生.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模型GEMC構建[J].企業經濟,2014,(1):111114.
[6]肖勤.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7]黃林.產業集群核心價值的研究[J].企業經濟,2011,(1):1518.
[9]蔡曉慧,余靜文.產業集群突破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13,(7):7378.
[8]徐徠.產業集群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科聯重點資助項目“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培育模式與壯大路徑研究”(編號:201202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原產地形象的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建設研究
收錄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引言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當下,原產地形象及其外部性效應擴散對營銷實踐與品牌打造的指導作用日益凸顯。學術界也已達成共識:原產地形象會影響消費者的評價與購買決策,最終幫助消費者建立品牌偏好與情感依戀。然而,在工業化背景下,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制造業與歸屬權明晰的工業產品品牌,很少有學者涉及產業品牌,更未從原產地形象的視角來研究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形成與培育問題。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河北省的經濟支柱產業,如何培育強大的產業標志性品牌就成為擺在區域經濟發展面前一個戰略性命題。而且產業標志性品牌天生具有類“公共產品”的性質,處理不當就會導致企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本文試圖從原產地形象與品牌外部性的視角,描述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形成機理,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匹配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稟賦的標志性品牌培育對策。
二、原產地形象、外部性理論與產業標志性品牌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選擇機會越來越多,原產地形象開始作為外在線索來影響消費者的產品評價和購買傾向,并且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換言之,人們會將產品或品牌的來源地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品牌具有強大的外部性,而產業標志性品牌則更是一個區域某個產業文化內核的化身,只要符合目標市場消費者內在的價值文化理念,則目標消費者與品牌之間就會形成依戀,繼而消費者就會對該產業表示好感,而產業內的其他產業就會隨著受益。而如果不能以原產地形象為基礎并構建一種擴散機制,從文化的視角來挖掘產業品牌的文化內核,則必然帶來營銷傳播的災難。換言之,原產地形象及其擴散則與標志性品牌培育之間具有天然的關聯,即某個地域的產業標志性品牌必然要體現正面的、積極的原產地形象;而對于負面的、消極的方面則要加以規避,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忠誠的顧客,而如果以品牌欺詐坑害消費者,則會嚴重破壞該地域的原產地形象,更加談不上利用原產地形象的積極效應來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了。
品牌特別是產業標志性品牌具有契約性質,而這種契約是多元的、情感化的,但這種契約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原產地文化內核,其巨大的正外部性會使得產業規模擴大,產業知名度提升與產業集聚度加強。因此,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形成實質上就是產業所在地原產地形象的挖掘及其外部性不斷擴散傳播的過程。
三、產業標志性品牌形成原理:基于原產地形象的外部性
產業標志性品牌是指在特定地域的相應產業內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該產業內企業集體品牌實踐的綜合呈現,主要構成維度為產業基礎、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核。其中,產業基礎是標志性品牌的根本,涵括產業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和質量水平、產業集中度等;地域特征則表明產業標志性品牌一般都帶有特定的區域特色,便于消費者認知;文化內核是指凝聚在標志性品牌中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與產業文化等,這是產業標志性品牌的靈魂。前面的分析表明原產地形象與產業標志性品牌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因而可以從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的區位特征、文化特征、產業特色等維度凝練原產地形象,提煉品牌要素并將其品牌化;同時還必須對產業內部已有品牌進行,提煉共性,即文化內核,然后不斷在產業內部進行擴散。綜上,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可以總結為:從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的特殊區位、產業基礎和文化內核等方面來挖掘河北生物醫藥產品的整體原產地形象,然后基于消費者的視角不斷剔除一些負面的形象架構,不斷濃縮正面的、積極的原產地形象,必要時可以咨詢專家將這些精煉的形象用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固定下來,再利用各種媒介特別是互聯網開展整合營銷傳播。
四、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培育對策
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培育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發揮多個市場主體的共同作用,才能培育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標志性品牌。結合上述產業標志性品牌形成機理,就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培育,提出如下幾條參考性的對策:
1、發揮政府引導功能。首先,政府要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務。政府通常是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對本地產業優勢的培育及標志性品牌的打造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是制度的供給者,不僅要提供各種高效的行政服務,還應當制定適合于產業標志性品牌培育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與稅收政策;其次,制定合理的產業布局藍圖,規劃產業園區,引導生物醫藥產業內的企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避免惡性競爭的出現;最后,政府還應當完善產業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流通環境,可考慮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成立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營銷傳播中心,促進標志性品牌的擴散。具體而言,政府需要做以下幾件事:(1)把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的品牌建設列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2)通過制度供給與創新,集中優勢政策資源,為標志性品牌的培育提供機制保障;(3)聘請專家努力挖掘生物醫藥產業特征與文化屬性并作為題材進行培育,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的原產地構架。
2、加強河北生物醫藥產業標志性品牌的推廣。品牌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與評價。而對于產業標志性品牌而言,原產地形象的擴散過程就是自身的推廣機制,因此將原產地形象納入標志性品牌,并通過銷售或宣傳活動將其傳達給消費者彰顯意義重大。一方面河北生物醫藥產業內的企業應該做好公共關系工作,盡快塑造標志性品牌的良好原產地形象;另一方面可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幫助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原產地形象是河北生物醫藥產業的一筆巨大財富,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特征,容易產生“搭便車”式的機會主義行為。因此,應從法律的角度盡快制定產業標志性品牌保護政策,規避“檸檬市場”的出現。
3、發揮龍頭醫藥企業的主體性。產業標志性品牌是產業內企業品牌的綜合表征,代表著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整體形象。培育基于原產地形象的產業標志性品牌需要產業內企業的積極參與,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戰略聯盟,共同應對市場的競爭和挑戰,方能增強整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差異化經營運作,從而鎖定客戶以提高顧客忠誠度,并誘發消費者或組織的簡單重復購買行為。然而,這一切依賴于企業,因為企業才是標志性品牌的培育主體,同時也是標志性品牌外部性的最大受益者。產業標志性品牌的培育絕非是大量企業的自覺行為,這就必須要發揮產業龍頭企業的“領頭羊”作用,以便對其他企業產生引領與示范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6
濟南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項目被列入“省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試點”,我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和預警工作實現新突破。本項目實施周期為5個月,承擔和協作單位包括濟南市知識產權局、市知識產權信息中心、高新區科技經濟局,以及部分涉及核心專利技術和產品的企業。
1 項目具體實施情況
(1)建立健全分析評議制度和工作協調推進機制。
1)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工作全面鋪開。市知識產權局下發《關于開展濟南市生物醫藥產業(高新區)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工作的通知》(濟知字〔2014〕14號),聯合高新區科經局、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以及生物醫藥企業,對我市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知識產權布局態勢、創新方向進行綜合分析,并選取部分企業的核心專利和產品,圍繞技術發展趨勢、綜合競爭力等進行評議。
2)分析評議工作體系和組織架構逐步完善。市知識產權局牽頭成立了“濟南市生物醫藥產業(高新區)知識產權分析評議與風險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評議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統籌決策等。
3)知識產權專家庫提供有力支撐。濟南市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專家庫由48名專家組成,包括了專利局審查中心、國之預警中心人員,山東、江蘇、四川等重點生物醫藥企業高管,以及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的專家等,專業領域涉及藥學、生物、材料、化工、信息、經濟和法律等。在項目實施的不同階段,課題研究組滾動式引入專利分析專家、企業技術專家和產業政策專家等。
(2)扎實開展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研究。分析評議報告的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任務分解階段。課題研究組制定了生物醫藥產業分析評議研究報告的提綱和工作方案,將工作任務按塊分解。
2)需求分析階段。根據我市和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的背景、目的,對產業背景、技術特點、知識產權現狀、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以及企業需求等相關信息進行全面分析,確定分析評議的需求和目標。
3)問題研判階段。題研判過程主要由技術、法律和經濟等三類分析模塊組成。
4)資料收集階段。開展高新區生物醫藥企業知識產權狀況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組織發放并及時回收摸底數據,獲取第一手生物醫藥產業的調查資料,并形成《集聚區生物醫藥企業知識產權狀況調查報告》。
5)檢索平臺搭建階段。建立生物醫藥專利數據庫,搭建分析評議檢索平臺。
6)專利檢索與分析階段。將濟南市與十五副省級城市專利情況、主要發明專利申請人情況、主要研發能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國內先進城市關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和好的做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濟南生物醫藥產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
7)分析評議階段。匯總所有數據和子課題成果,通過全面分析,從政府、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以及企業自身三個層面,提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對策,包括政府應制定的政策措施、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領域規劃等;專利管理部門如何圍繞發展重點做好政策引導、管理機制、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工作;企業加強自身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等環節的發展建議。
8)成果運用階段。分析評議報告對揭示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明晰產業發展的地位及趨勢,研究制定產業創新發展及專利戰略規劃均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市和高新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正在根據項目報告提出的建議,引導和規范生物醫藥企業的科技經濟活動重大決策、招商引資(智)等活動,指導我市生物醫藥重點企業和研發機構進行專利布局等。
2 主要研究成果和創新點
濟南市生物醫藥分析評議研究工作經過幾個月努力,在我市生物醫藥知識產權領域獲得豐碩成果,在我市首開先河建立生物醫藥專利數據庫;高新區首次全面開展生物醫藥企業知識產權狀況調查;引導重點生物醫藥企業開展核心專利(主要產品)專利戰略分析;最終形成的濟南市生物醫藥分析評議研究報告,對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有更加清晰的剖析,為政府決策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其創新意義在于建立一種有效可行的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模式,可進一步地推廣到其他行業的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活動中,同時也為政府、中介機構和企業多部門聯合開辟新的協作模式。相信隨著生物醫藥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的實施將形成更多的核心專利和技術,進一步影響、帶動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3 下一步工作設想
(1)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管理機制。爭取在制度建設、產業整體知識產權布局態勢與創新方向、核心專利分析、人才培養等環節取得更大突破。努力在全市范圍內的重大經濟科技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5150引才計劃”中推廣、引入知識產權評議。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醫藥產業是張江高科技園區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是上海市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以“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的建設為契機,經過十多年的迅速發展,現已集聚了328家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從2001~2005年,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以28.8%的年均增長率高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短短十年內,3平方公里的張江藥谷內已集聚了32家研發中心、42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和120余家中小型創新科技企業,園區內的生物醫藥企業累計已達到210家。2005年突破40億元,達到44多億元,生物醫藥產值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30%,生物醫藥是張江繼電子信息產業之后最有活力的產業。探討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對于提升上海自主創新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生物醫藥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與新藥研究、開發、生產以及各種疾病的診斷、防治和治療相結合的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究和開發過程較長,包括從基礎研發、實驗室的試驗、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獲取新藥證書到正式生產等主要階段(見圖1)。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進入壁壘高,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高收益、壟斷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指處于以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相關輔機構為支撐,在擁有同一產業文化的地域范圍內高度集聚,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聯系,區域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生物醫藥企業和相關機構所構成的地域產業綜合體。其中,制藥企業是產業集群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科研機構和生物技術企業是為藥品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的供應者,公共平臺等相關服務機構是為成品商、供應商提供服務的金融、保險、運輸、教育、培訓、行業協會等機構,政府管理部門是為集群內企業服務的本地政府部門、技術監測與監督機構等。
從空間形態和內外聯系兩個方面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從空間形態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表現為大量企業以及相關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學者提出用生物技術企業的數量、生命科學家的數量、每年用于研發投入的風險資本、大型制藥企業每年用于生物技術研發的資金等指標來衡量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育程度(Coenen,2004)。
②網絡互動性。互動性則是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不斷強化的前提。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進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產業能級的提升。與IT等高新技術產業不同,生物醫藥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礎科學研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垂直維度上與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十分活躍,信息、技術、人才、資本交流十分頻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時,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嚴重依賴產業鏈建設。化工企業、中間體企業、原料藥企業和制劑企業、包裝及輔料生產企業之間的合作配套是維系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強勁競爭力的前提。研究機構、企業、相關服務機構空間臨近對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網絡對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也具有一定影響。這種網絡并不是契約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際信任、自愿的結網行為。這種水平的、非等級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促進非編碼化知識的傳播,使得知識和技術在集群成員之間流動,激發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曾剛/文,2004;王輯慈,2001)。
③資源共享性。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巨大的特點,而區域專業人才、市場、資金、技術、信息、設備等要素條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風險。孵化器、信息、培訓、研究開發、融資擔保、政府行政審批等便捷化服務對中小規模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評價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有資金、政策等外部條件的支撐。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總體上較好,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力度大、服務功能完善,但資本市場的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等弊端,影響了集群的發展。
2.1 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
生物醫藥產業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使得企業的嚴重依賴于外部投資。張江的生物醫藥企業建立時間不長,自有資金實力有限,對風險資本需求大。目前張江生物醫藥企業資金來源渠道不多,主要通過政府資助、企業自籌和投資機構來融資。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對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的資助額度逐年增加。2005年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87家在孵的生物醫藥企業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東政府的資助。2006年59項新藥開發項目獲得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共計1 477.9萬元的資助。政府無償資助促進了企業發展,受到企業好評。但單一政府資助并不能滿足生物醫藥研發項目對巨額資金長久發展的需求。
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復旦張江醫藥公司等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得到政府設立的風險投資公司(張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間風險投資極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風險投資僅為10萬元(摩立特咨詢報告,2005),加上產權交易和生物技術價值評估等體系缺失、創業板資本市場尚未設立,風險投資體系尚待建立。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公司資金來源渠道非常狹窄,股東資金、商業貸款、個人借款、國外借貸是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根據國外經驗,一項生物技術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前、中、后期的資金需求比例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東政府投資集中于基礎研究,而對于中、后期研發的風險投資不足,導致張江許多研發成果無法順利進入臨床階段,阻礙了產業化的進程。
2.2 優惠激勵政策多,但知識產權保護不夠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享有很多優惠激勵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衛生部、中科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設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市政設施、資金信貸、稅收減免、人才引進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科研開發項目得以優先進入張江,教育、科研、醫療等優勢資源也進一步向張江集聚,新藥快速審批、行業協會建設、對外交流等方面優勢明顯。
新藥研發周期長、耗費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才能形成“創新――保護――促進――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浦東政府在鼓勵和支持企業自身創造知識產權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規來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方面著力不夠。在實地調研中,許多企業抱怨張江知識產權服務少,導致他們難以有效地開展研發創新。
3.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內部機理
3.1 科研機構密集,但知識溢出效應不明顯
臨近研發中心是生物醫藥企業獲取智力資源和技術來源的重要途徑。研究機構密切合作,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與國外許多地區不同,張江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并不是圍繞大學和科研機構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過政府引進知識機構等方式而著力培育起來的。現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核心、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基礎、以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國禮來、羅氏制藥、安利、霍尼韋爾、諾華、和記黃埔、羅門哈斯、日本榮研等10余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為主體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所組成的研發創新體系,它不僅涵蓋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點的發現,還包括了從新藥篩選到安全評價、臨床研究、工藝研究、中試放大整個新藥創新的全過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復旦大學醫學院(含藥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藥工業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也成為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為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智力場”,但它們與生物醫藥企業之間并不具有“天然”的聯系。張江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弱,張江本地企業在國際合作中仍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擁有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更多地與母公司聯系,而并不與張江園區內的企業進行技術交流。雖然跨國公司的入駐會帶來相應的資金和本技術人才,但技術壁壘使得張江本地企業難以進入跨國公司的技術領地。從我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由于彼此間不信任、交流障礙和文化沖突、研發成果與產業化脫節等原因,許多企業仍然處于與本地的高校、科研機構相“隔離”的狀態,合作網絡尚未形成,園區的產學研聯合開發的氛圍還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機制有待優化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不僅是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劑,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張江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現已擁有行業協會、法律和財務咨詢機構以及臨床服務等服務機構,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園區中小創新企業,鼓勵企業的自主創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平臺已為艾滋病、腫瘤、內分泌等領域14個項目的藥品注冊和申報提供了專業技術服務。法瑪勤醫藥科技公司作為政府服務功能的延續平臺,為創業企業提供實驗場所(孵化單元)、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服務(公共實驗室)和新藥申報、臨床研究服務(CRO)等一系列技術服務以及工商注冊、稅務、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申請、商務拓展和人力資源管理等中介服務。但以政府為主體的運營模式和管理體制存在著后續建設乏力,資源整合、功能優化不到位的情況,產出效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張江生物醫藥孵化器為創業企業提供孵化場地、技術支持、孵化資金、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并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張江用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孵化基地的建設面積達 16萬平方米、設有45個生物及化學孵化單元,引進項目單位已超過120家。平臺的公共實驗室與超過20家園區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服務關系,已有技術測試項目超過500個。
張江生物醫藥科研設備共享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設備共享網絡等張江生物醫藥技術支撐平臺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更為優越的軟環境。但是,由于不同主體的職能和目標不同,在投資方式、資源建設、資源供給、質量監督、共享協調與評估、后臺管理等方面的運行機制都不同,導致技術服務平臺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儀器設備閑置,急需對管理體制進行優化(見表1)。
4. 小結
隨著項目的大量引進、企業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藥谷”的品牌效應迅速提升,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六個模塊組成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產業集群已初現端倪。
從企業所處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價值鏈的幾個環節來看,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研發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內有37.3%的企業以研發為主、27.6%的企業以提供咨詢等服務為主、19.9%的企業以物流銷售為主、15.2%的企業以制藥為主(摩立特咨詢報告,2005)。從新藥研發的若干環節來看,從早期的靶點發現等基礎環節,到中晚期的臨床階段,介入的企業數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集群內的企業更多的是從事前期的研發環節,尤其是有一部分企業承接跨國企業的研發外包業務,而介入到后期環節的企業不多。
張江的產業化能力不強,下游工程技術的發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術的發展,在下游工程設備、材料和新生產工藝研制開發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術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張江生物醫藥的產業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產學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員比例不合理、研發項目的市場前景不足等方面。據實地調查,張江上游研究成果轉化成為生物技術產品的比例還不到0.5%。2006年本地開發的一類新藥中只有一個在上海金橋實現了產業化,其余的技術成果都流入外地產業化。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的垂直聯系、水平聯系較弱,與發達國家的制藥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及生物技術企業的頻繁合作相比,張江生物醫藥的產學研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擁有技術的一方――大學、科研機構及生物技術企業與擁有資金的一方――制藥企業未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而往往出現科研成果轉讓到外地實現產業化,而本地的企業卻在集群外尋找合作伙伴的現象,這種現象造成了本地資源的浪費和集群內的網絡關系松散,影響了創新資源整合的效率。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大規模引進高校、研究機構、知名跨國藥企而逐漸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強,但內動力不足,基礎研發實力較強,但持續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的能力不足。為了加快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建設,迫切需要在引進風險資本、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發資源、強化企業之間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網絡聯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編號:40371033)部分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張江高科技園區實地調研報告(上海 2006年)。
參考文獻: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剛,肖勤. 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研究[J]. 中國產業集群,2006,(5).
[7] 王輯慈. 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