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5:57:1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生態環境的影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2.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環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素質、能力有重要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空間主要來自于課堂和學校,所以本文主要討論課堂生態環境。課堂環境由人、教學行為和物質基礎構成。但是,當前課堂生態環境的發展有些失衡,如師生關系失調,投入多收效小,師生情感疏遠,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創新性和靈活性,過度重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過度依賴多媒體計算機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嘗試將互動式教學法引入這個生態系統,以期改善和優化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環境,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3.互動式英語教學
互動式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指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了促進知識的有效習得,為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協調發展,而展開的師生與教學內容、師生與教學設備之間的合作、促動、帶動和推動,在該過程中,為了維持系統的平衡,物質、能量、信息和情感不斷的輸入和輸出。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力爭做到寬容、等待、檢查、賞識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互動式英語教學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等靈活采用多種手段,如角色扮演、問題探討、專題討論、學生模擬講課等,將抽象的知識學習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具體的教學活動,從而把教學任務和目的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互動式英語教學主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寬松的、和諧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心理恐懼和焦慮,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課堂,不斷獲得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4.互動式教學對大學英語生態環境的影響
4.1研究設計本文采用定量研究,于2013-2014將互動式教學用于江蘇省某高校2個班,共120人,分別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班60人。本次采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環境調查問卷”,是由30個題目組成的五級反應量表,并歸類為課堂效率、小組合作、課堂氣氛、師生情感、師生互動五個層面。
4.2研究結果和分析本研究運用軟件工具SPSS.19.0對實驗前后兩次數據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1所示。在實驗前,兩組學生的課堂生態環境沒有顯著性差異,具體數值為課堂效率(t=-1.095,p=.283)、小組合作(t=-1.072,p=.293)、師生情感(t=.684,p=.522)、教學氛圍(t=1.624,p=.115)、師生互動(t=.779,p=.442)及總體環境情況(t=1.161,p=.225)。由此可見,兩班的課堂生態環境并不令人滿意,且平均分都低于3,這說明實驗前,兩班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缺少情感交流,教師不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學生不能配合教師的課堂活動,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和緊張,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均分:2.40<3.00)。生態教育學認為大學英語生態系統內每一個生態因子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師生情感淡漠、師生互動得不到良好的開展,導致教學氣氛壓抑、死板,這無疑消極的影響了教師授課的熱情與期望,讓學生產生了課堂焦慮感和壓抑感,從而導致課堂學習效果的不佳(分別為2.40,2.57)。
但是對實驗組經過一年的互動式英語教學之后,兩班課堂教學環境則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性變化,具體為課堂效率(t=-131,p=.035)、小組合作(t=.032,p=.002)、師生情感(t=1.307,p=.042)、教學氛圍(t=2.962,p=.025)、師生互動(t=.870,p=.031)、總體(t=2.471,p=.0253)。由此可見,展開互動式教學之后,實驗組課堂生態環境產生了明顯的變化(p均小于.05),實驗組課堂效率、小組合作等均值均明顯提高,且最高值為4.22,最低值為3.83。強烈的學習動機、端正的學習態度等能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在本實驗中,教師經常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現代信息技術和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給予學生身心上的愛心和耐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建立了和諧的課堂交往環境,如表1所示,在為期一年的實驗教學后,師生情感均值由實驗前的2.83提高到4.03,并且與傳統教學產生了明顯的差異(t=1.307,p=.042)。教學氣氛也是課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師生關系,也反映了教、學雙方對教學及周圍環境的態度.互動式教學能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和學習,從而使教學氛圍的均值由實驗前的3.03,提高到試驗后的4.22,由此可見,互動式教學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科技發展有了很大進步的今天,人類完全可以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力改變自然環境,可以把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很短的時間里演繹,現代都市的一個個快速崛起就是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我們中國,現在正在加速城市化的進程,景觀設計這個行業也在飛速發展,一個個城市廣場和中心公園也正在建立,作為設計師來說是時代賦予了我們這么好的機遇,但認真的思考一下也會發現設計師肩負著很大歷史使命,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求設計師自身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應該是既擁有藝術上的形式美而又是生態的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是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設計。
1 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們也都越來越意識到人類的生活與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我們人類是不能單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需要其它生物為我們提供資源,需要植物提供氧氣糧食、水果、蔬菜、木材等,需要動物提供肉類等。我們在不斷的向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獲取各種資源,以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整個生態環境就像一個大的工廠,如果這個工廠的各個機能都保持完整,它就會自然有序的運轉,這個自然的大工廠會為我們人類不斷的生產我們賴與生存的氧氣、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不過一旦這個工廠的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整個系統就會發生混亂,從而引起各個環節出現問題,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就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產生惡性循環,使我們人類生活的環境遭到破壞,嚴重還的會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比如我們現在城市的擴建、農業用地的開墾、對森林的采伐,和房地產的無序開發等,都會大量砍伐綠色植物,而大量的綠色植物被砍伐就會影響整個森林的總面積,而森林又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人類毫無節制的破壞森林,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森林既然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一旦遭到破壞,以森林為基礎的生物鏈條也會遭到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就會減少。
2 生態環境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于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于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在改變著我們身邊的環境,而這種改變又因工程的大小而對環境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景觀設計師雖然不能完全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設計,但是設計師必須了解科學,了解生態,在景觀設計中形式和視覺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設計師也不能在景觀設計中只講究形式和視覺的美,也要考慮到這個設計方案會不會對環境和生態產生破壞,一個對生態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景觀設計作品一定不是一個好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設計。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不考慮當地的地理和生態環境,為了追求形式和視覺的美而在北方地區的景觀設計項目中,在植物配置的時候選用南方的常綠闊葉植物,這樣的設計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也是不科學的。首先,把南方的植物運往北方,需要很大的一筆交通費用,白白消耗社了會資源。再次,南方的植物在北方種植,由于氣溫和光照與南方有著太大的差異,南方的亞熱帶植物在溫帶地區生長,必然造成植物生長不良,特別是在冬天,北方的冰凍會把植物凍壞甚至凍死,樹被凍死,其景觀效果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最后,就算南方的植物能夠在北方成活,但是這種植物也無法在北方繁衍生息,因為植物的繁殖是要靠昆蟲傳粉的,這種樹本來生活在南方是有特有的昆蟲幫它傳受花粉的,但是到了北方就不一定還有這種昆蟲了,如果那種昆蟲不存在,那么這種樹的花就無法正常受精,那么那種植物就也無法在北方繁衍,若干年后當以前種下的那批植物死后,這種植物也就在北方消失了,那里的景觀和生態又會遭到破壞,這樣就需重新設計,重新必然又會消耗很多的資源。景觀設計師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景觀設計生態性的一種體現。
在景觀設計中綜合的進行環境和生態分析,努力把我們人類生活的環境改造成美麗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居住環境,設計師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環境,遭到破壞的和存在缺陷環境,運用設計的各種手法,把它們改造成既生態又美麗和能夠更加適合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生長和生活的環境。
景觀設計是一門很強的學科,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藝術又屬于價值情感領域,而人類的審美又是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的,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生態景觀的美學屬性,我們發現生態的設計是符合人們審美的正價值的,人類對美的認識是深刻的,那些先進的對人類發展有推動作用的事物,那些能夠給人類發展帶來益處的事物,那些能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事物,那些能讓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事物,它們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正價值,能體現出正價值的事物是被人類認為是美的,那些科學的生態的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是能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設計,是適合人類向前不斷發展的的設計,因此生態的設計是美的。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應該是既擁有藝術上的形式美而又是生態的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
3 結語
生態景觀規劃是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人類住區,其內涵必將反映生態文明的思想,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思想內涵得到不斷的發展、充實和豐富。 小城鎮的生態環境是在人們活動的不斷積累中形成的。在自然環境、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它始終是在不斷的被更新著的,不斷的增添新的內容,取代和改造舊的東西。小城鎮景觀大致上是由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社會因素構成的,其構成因素的多樣性就決定了小城鎮景觀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劉曉春 論農村旅游開發的資源憑借 2009(01) .
[2]陳南江 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 2009(10).
2研究方法
2.1柵格單元
采用柵格單元作為評價單元,可以把行政區內部各指標在空間上的差異性列入其中,打破了行政界線的限制和約束,使指標具有空間性,能結合GIS把評價結果落實到每一個柵格單元中[9],從而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土地利用類型矢量數據柵格化過程中,通常采用主要類型法、中心點法、重要性法、長度占優法和比例分成法對柵格進行賦值[10],綜合比較這幾種方法,為了保證柵格內各土地利用類型無面積信息損失,本文采用比例分成法對柵格單元進行賦值。比例分成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針對每個土地利用類型單獨生成一個柵格數據,各柵格數據中每一個格網的值源于該類型要素在本單元中所占的面積比例。
2.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功能的綜合[1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起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分布格局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土地這個陸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進而影響包括農用地、水體、草地等在內的生態功能,因此對這些用地類型變化導致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的變化進行核算,可以定量評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在土地利用規劃用途分類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地類的生態服務價值,將南川區的土地類型整理合并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水體6大類。由于裸地和交通用地的生態價值很小,故本文中不考慮其生態服務價值。參考Costanza[12]、冉圣宏[6]、陳仲新[13]等人對土地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結果,并根據式(1)進行適當修正,確定南川區各種土地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單價,并將南川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10項。
3數據來源及數據處理
3.1數據來源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南川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本輪規劃基期年為2005年,規劃的基礎數據采用的是2009年南川區第二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規劃年數據采用規劃方案確定的2020年土地利用數據。評價選取的數據主要包括基期地類圖斑、土地規劃地類、基期線狀地物等面狀和線狀矢量數據。
3.2數據處理
3.2.1比例分成法評價模型根據南川區區域特征和區內各土地類型的空間分布特點,在ArcGIS9.3平臺中按平面坐標和區域范圍建立大小為100m×100m的格網,建立格網單元編號字段,并通過Fieldcalculator計算賦值。采用Overlay空間疊加分析工具,將格網圖層與基期地類圖斑、土地規劃地類分別進行疊加,計算各圖斑內各土地利用類型所占的比例。通過屬性選擇工具輸出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柵格圖層,利用格網面積、地類所占比例和該地類單位生態服務價值計算各格網該地類的生態服務價值。最后通過外部表格連接法將各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服務價值累加賦值給各格網單元,在此基礎上根據生態服務價值對格網圖層柵格化,得到基期年和規劃年各格網單元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柵格圖層。
3.2.2規劃前后生態環境狀況
分別計算各格網單元規劃基期年和規劃年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并據此將生態環境狀況分為優、良、一般、將各格網單元規劃年與基期年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相減,并求得其所占基期年值的比例,得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后生態環境狀況的變化幅度。
4評價結果與分析
對研究區域基期年和規劃方案規劃目標年的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表明,在土地利用類型數量與結構上,研究區域在規劃方案實施后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明顯變好,全區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從基期年的101157.13萬元上升到規劃年的108936.49萬元,提高了7.69%(表5),說明該規劃方案對南川區建設特色生態旅游區和現代農業發展區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通過相關系數分析得出規劃期間各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變化值和其生態服務價值變化值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5,說明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對其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說明了該規劃方案中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對生態環境改善的積極作用。該規劃方案中通過生態綠地和防護綠地等生態工程建設、土地整治、金佛山水庫建設和為建設現代特色生態農業園區進行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大增加了園地、林地、水體等生態用地的規模,生態用地總面積比2009年增加了7790.73hm2,總規模擴大到108756.15hm2,尤其是林地規模的擴大對生態環境狀況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其面積增加了12361.12hm2,生態服務價值貢獻值增加了6722.87萬元。同時,該規劃方案中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減少了603.65hm2,通過土地整治,有3136.93hm2的農村居民點得到綜合整治,其中規劃至耕地1591.22hm2,林地826.62hm2;且新增農村居民點控制在1948.53hm2,新增城鎮用地控制在741.65hm2,新增城鄉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012hm2。城鄉建設用地總體規模的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占用耕地面積得到合理控制,有效地增加了耕地和林地等生態用地的規模,并很好地促進了建設用地的集約節約利用,這也很好地促進了全區生態環境狀況的改善。
南川區在規劃基期年生態環境狀況一般的地區占全區面積的44.24%,52.28%的地區生態環境狀況低于一般水平,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的地區僅占全區面積的3.48%。規劃目標年生態環境狀況低于一般水平的地區下降到45.32%,生態環境狀況一般的地區占51.03%,并且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的地區所占比例上升到3.65%。同時,比較基期年與規劃目標年,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幅度R為正的地區占全區總面積比例高達92.32%,生態環境狀況明顯變好的區域更是達到了13.09%;而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幅度R為負的地區僅占全區面積的7.68%,只有2.65%的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明顯變差,說明該規劃方案對全區的生態環境整體狀況產生了極大的有利影響。從圖1—2可知,基期年和規劃年南川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均以南部金佛山特色生態旅游區為最佳,北部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次之,中部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最差;這主要是因為方案中南川區規劃前后生態服務值最大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金佛山區,生態服務價值次之的耕地、園地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服務功能較低的建設用地則相對集中分布于中部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全區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的地區則主要集中在龍巖河、黎香湖水庫、肖家溝水庫、金佛山、楠竹山、山王坪、黎香湖等主要河流、重大水庫、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城市規劃的綠心綠帶等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由圖3可知,南川區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在規劃期間無明顯變化,但明顯好轉的區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在新規劃的金佛山水庫、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如金佛山區、城鎮和場鎮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生態綠地區等體現的最為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林地和水體等生態用地的增加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有利影響;生態環境狀況變差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等生態用地的地區,尤其是新增的龍巖河、水江、南平等工業園區和南涪鐵路、渝湘高速等交通用地周圍表現的最為明顯。
1引言
在我國目前的水力發電事業發展中,建設水壩就是為了能夠蓄水并應用水力發電。然而在實際水壩建設中,也應該考慮到水壩建設對當地河流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優化水壩建設及河流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避免因建設水壩引發河流生態環境破壞問題[1]。建設水壩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也會促進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是把“雙刃劍”。以滹沱河為例,當前水壩建設對于我國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不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這一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生態環境保護人士的廣泛關注,故而在實際建設水壩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2]。滹沱河是海河西南支子牙河一條比較大的支流,同時也是石家莊市的主要河流之一[3]。滹沱河主要分為南北兩岸,其北岸部分從行洪治導線開始,一直到北岸的大堤,為保護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已結合現狀建設大量的果林、用材林,形成以種植密林方式為主的生態防護帶,面積約319.1公頃。然而,在實際滹沱河大部分流域內,雖然當地政府一直在制訂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方法,但基于水壩建設對滹沱河流域大體生態環境的破壞現狀,仍需要優化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4-6]。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壩建設中,由于水壩的攔截,使滹沱河流域地下水的水位在不斷下降,并形成區域內大漏斗景象,惡化滹沱河流域的地質生態環境,從而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平衡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不僅是要對滹沱河流域水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同時也應該理順水系關系,實現對滹沱河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達到水壩建設興利除害的目的。
2建設水壩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2.1對滹沱河流域地表水的影響
滹沱河原本是常年性河流,據歷史資料中記載[7],在明正德元年間一直到清同治十三年間,滹沱河發生多次水災。并且,關于昔日的滹沱河,雨季滹沱河的水域就能夠達到一望無際的狀態,而到了旱季,滹沱河流域的沙洲也呈現出一幅淺灘羅織、輕舟橫渡的景象。而如今,國家投資在滹沱河的上游修建崗南水壩和黃壁莊水壩后,基于建成水壩聯通石津干渠,導致滹沱河黃壁莊水壩下游段變成不行洪的干河灘,也只有在特大水年,水壩棄水時,該段滹沱河流域的河道才會有水。水壩的建設導致滹沱河部分的河流濕地也漸漸演變成為河灘沙地。并且,由于水壩作用的影響,滹沱河部分河段的河流,也變成一段一段的污水河,河流周圍的居民對此是苦不堪言,也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造成不良影響;滹沱河河道斷流干涸,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并且滹沱河兩岸土地也在沙化,植被樹木稀疏。由于建設水壩,滹沱河流域的水源受到污染,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滹沱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污染,不僅會影響農村飲用水安全,也會導致河流流域內大面積的耕地減產。在不同時間內遙感檢測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分布情況[8],數據內容如表1所示。在滹沱河流域內建設水壩,減少了滹沱河流域上游水對下游地下水的補給。在滹沱河建水壩之前,一部分滹沱河的河水滲入到地下,少部分的水留在空氣帶之中,大部分的水則直接補給下游的地下水。在滹沱河流域建設水壩后,不僅截住了上游地表水往下游的流動,也截斷了上游地表水補給下游地下水。并且,在有些水壩建設過程中,應用垂直防滲處理,也截斷了向地下水滲漏的補給途徑,導致滹沱河水壩附近的地下水位下降。針對滹沱河石家莊段,在1960—2014年,其淺層地下水位不斷下降[9],如表2所示。
2.2對滹沱河植被分布的影響
在滹沱河流域修建水壩,導致滹沱河流域內植被分布面積不斷減少。因為建設水壩會對滹沱河流域的地表水產生影響,導致流域內的地下水位下降,從而使滹沱河流域內的草地、林地退化,植被分布面積也不斷減少。大壩的建成攪亂了河流的侵蝕和沉積地質過程。它攔住了上游入海的沉積物,將本不屬于海洋的下游沉積物帶進了海洋,沉積成為三角洲。由于筑建大壩之后,河流的流速在下游加快,河流的下蝕作用強度增強導致下游河谷加深,河谷的沉積作用平衡被完全破壞。由于河流基本無負載,沉積作用微弱,無法形成心灘等河谷中的沉積作用產物。在下游的末端,松散沉積物沉積,沉積作用加強,但沒有上游的沉積物補充,造成了三角洲上游的水土流失,滹沱河流域的河流入海口三角洲衰退,植被被吞噬。并且,在水壩排水時也會產生人為脈沖,致使那些依賴周期性洪水而生存的植物由于種子萌發時間上的錯誤而不能在特定的時間內發芽,從而導致滹沱河流域植被不斷退化。
2.3對水文的影響
在實際中,修建水壩會導致滹沱河河道流態發生變化,使滹沱河河流與上、下游水文特征發生改變。修建水壩,將會徹底改變滹沱河原有的自然季節性流量轉變模式,從而消除了水文出現的極端變化。在滹沱河修建水壩,還會引起滹沱河流域內的河水溫度、河流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切斷滹沱河流域內生態網絡間的聯系,使滹沱河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在滹沱河上游建筑大壩之后,由于水壩蓄水,水面上升,縱坡降減少,局部侵蝕基準面抬升,河水流速減慢,下切作用減弱,流水侵蝕減少,搬運速度和能力減少減弱,泥沙無法帶出,河流的沉積作用增強,導致泥沙在水壩底部形成沉積,形成一個回水的三角洲。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三角洲也會朝著水壩的方向漸漸產生遞升,導致泥沙的顆粒逐漸變細,使水壩逐漸淤淺[10]。濕地及沙地面積變化,如表3所示。在下游,由于源頭提高以及上游沉積作用增強,河水幾乎不帶任何負載,下游地區平原的泥沙量減少,造成下游被海岸侵蝕。由于負載少進而導致河流活力增加,下蝕作用增強,河流下切的深度會增加,原下游河床內松散的沉積物會被流水侵蝕而使河谷加深,下游平原可能會變得更加的崎嶇不平。
2.4對滹沱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在實際中,修建水壩會改變河流流域內上、下游的水體,阻斷河流流域內生物運動的天然廊道,因此,建設水壩會使得河流流域內的生態系統紊亂,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降低,不僅會使水壩河流流域內的水生動物種類減少,也會使鳥類生物種類減少。孫硯峰等[11]等人在其研究中,采用樣線法于2008年9月~2009年11月對滹沱河中游濕地的鳥類進行了調查,共記錄鳥類217種,隸屬于16目52科。其中,候鳥(包括旅鳥、夏候鳥、冬候鳥)169種,留鳥46種,迷鳥2種;優勢種26種,常見種69種,偶見種122種;古北種148種,東洋種23種,廣布種46種;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鳥類30種。在進一步分析后表明,任何一種生境遭到破壞都會對該地區鳥類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并且,修建水壩的過程中,會改變滹沱河沿河流分布陸地的生態系統結構,轉化滹沱河流域生態的傳統分布格局,從而會嚴重影響滹沱河流域內依靠這些生境生存的哺乳動物與鳥類,降低生物多樣性。在修建水壩后,也會淹沒滹沱河流域原有的河灘,從而會導致滹沱河流域內原有的甲魚、烏龜等爬行動物失去原有的產卵場所,導致當地的龜鱉數量越少。
3致使水壩建設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
3.1技術因素
我國水壩建設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在實際中,因技術問題的存在,導致水壩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安全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在建國初期,由于我國缺乏建筑材料,并且相關水利建筑技術也比較落后,因此在水壩建設中較少使用建筑機械修建水壩。正是由于技術的制約,不僅沒有合理設計河流開發規劃方案,也導致我國水電事業發展受到制約。如今,我國早已突破技術制約,技術制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實際中,還應該運用科技的方法設計建設水壩,才可降低水壩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3.2資金因素
滹沱河流域的水壩建設還面臨資金方面的制約。在水壩建設中,由于水壩發電投入十分巨大,且水壩項目設計、施工及運營方面,還具有周期長的特點,導致水壩建設工程的效益回報時間也在不斷延長。因此,在水壩建成后,獲得水壩建設效益資金的時間較為延后,也就不能在水壩建設早期,運用效益資金做水壩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導致水壩建成后一直到獲益之前,其水壩區域河流的生態環境一直處于惡化狀態,不利于水壩區域的河流生態環境安全保護工作。
3.3生態因素
在實際中,基于社會角度分析,修建水壩利國利民;而基于生態角度分析,則百害無一利。建設水壩是發展水利發電事業的前提,縱觀當前我國的水電發展事業,不論是“怒江水電開發”,還是“三門峽大壩工程”,這些項目均對當地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雖然這些項目建成后得到的水電效益不容忽視,但是,這些項目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不應該被忽視。因此,針對滹沱河流域的水壩建設問題,要想更好解決建設水壩對河流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對策,應調整生態限制,優化應用先進的生態保護決策,從生態環境保護視角出發,在建設水壩過程中注重環保,最大限度降低水壩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4優化制定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的措施
4.1合理制定水壩建設規劃工作
雖然建設大壩會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同時也有一些優點,因此針對滹沱河流域,在建設水壩過程中,應該針對這些難以回避的不良影響問題,合理設計水壩建設規劃工作,使建設水壩不會影響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大力發展滹沱河水利,使其發揮積極影響。雖然如此,也應該在水壩建設中,權衡利弊,優化轉換水壩建設觀念,盡量降低水壩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安全的影響。水壩建設會引發較大的河流生態問題,與此同時,水壩建設又可以提升我國對水資源及水電的開發利用率,因此修建水壩依然是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設水壩過程中,為降低水壩建設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在科學可靠的水壩建設規劃下,有效利用建設的水壩,實現防洪、用水調度功能。同樣,在水壩建設完成之后,還需要在水壩運行的過程中,分析水壩對滹沱河河流及水壩周邊水文環境、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正視生態環境變化問題,找到解決對策,緩解水壩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水壩也可以改變河流流勢,還可以改變水量對河流、河道、河床的沖刷,避免發生水災。在建設水壩中,合理設計水壩建設施工方案,不僅可以降低誘發水壩周邊地質災害(地震、崩岸、塌陷)幾率,也可以降低水壩建設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同時應該注意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進一步加強水壩建設規劃工作,科學化、人性化做好水壩建設的前期規劃,把建設水壩以及水壩運行對滹沱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盡可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維持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在水壩建設規劃前期,可以認真做好生態評估,分析建壩對生態帶來的影響。在水壩選址時,可以根據滹沱河不同表3滹沱河濕地及沙地面積變化情況河流、不同河段的實際情況,對河流生態環境狀況進行準確有效的評估,積極做好生態補償。制定科學嚴格的水壩建設操作方案,在滹沱河流域的水壩建設中進行合理、科學、規范的施工,使水壩建設不會對滹沱河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恢復性破壞。
4.2做好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在人們修建水壩、通過改造自然的同時,也一定要學會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盡可能減少建設水壩對滹沱河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建設水壩,也應該分析水壩對流域內生態價值帶來的損失,避免因水壩建設對滹沱河生態環境安全帶來得不償失的負面結果。在實際中,科學合理的規范水壩建設工程,降低水壩對河流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不僅可以保護河流生態環境,也可以改善及維護傳統的河流周邊生態環境失衡局面,發揮積極影響。水壩使水力成為一種清潔強大的動力和能源。針對滹沱河流域建設水壩中,降低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可以利用水壩調控滹沱河的河流流量,緩解和預防滹沱河流域發生旱澇災害。通過建立水壩,還可以改善周邊河流生態環境平衡,對干旱地區帶來水資源補給,將洪澇地區的水資源轉化到干旱地區,在改善水壩周邊農田環境中水資源的平衡狀態中發揮重要作用。故此,在滹沱河流域內,在水壩修建完成后,也應該及時對滹沱河河流及滹沱河周邊的水文、生物、水環境等生態系統進行調查分析,并盡可能最大限度的對滹沱河流域生態進行補償性恢復,以保證滹沱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安全。具體而言,既可以在滹沱河流域大力建設生態濕地,又可以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無極、晉州、深澤等地,利用現有河漕及水坑,恢復水生植物,完善生態修復措施,以降低水壩建設對當地河流流域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4.3做好滹沱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治理水壩給滹沱河流域帶來的水污染方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可以全面清理排污源。圍繞滹沱河下游排水的正定、正定新區、藁城、無極、晉州和深澤進行綜合治理,控制排入滹沱河的水質。其中,重點是封堵入河排污口,除污水處理廠排口外,其他排口全部封堵;清理河道內垃圾;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新建2座、升級改造4座,實現沿途城鎮污水全部得到有效處理,處理標準達到一級A。擴建長安、藁城、無極、深澤4個區域的污水收集管網,盡可能減少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生活污水;開展滹沱河下游兩岸面源環境綜合整治,杜絕污水直排、垃圾隨意傾倒等污染隱患;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阻止罐車向滹沱河流域傾倒污染物或偷排污水的行為,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其次,可以治理河道底泥和污水。在滹沱河流域的藁城、晉州、無極和深澤入河排污渠,建設預處理設施,投加新型復合高效水處理物化凝聚劑的方法,可以快速凝聚、分離溶存在污泥中的有機或無機類污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屬和部分有害鹽類,治理河底污泥,通過物化劑再次降低污水處理廠排水濃度,確保入河水質達標。
4.4強化政府部門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的作用效力
政府部門在保護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中,也應該加強對水壩建設下滹沱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力度,可以合理規范滹沱河流域的水壩開發、利用工作,并強化實施開展關于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活動,促進滹沱河流域能夠產生生態修復能力,降低水壩建設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的影響。政府部門可以制定《滹沱河流域忻州段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草案)》,通過立法,采取一些綜合性、系統性、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堅持在建設水壩過程中實施節水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以自然修復為主,結合人工措施,通過工程措施對滹沱河流域生態環境進行自然修復,用人工修復促進滹沱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使滹沱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轉。政府部門在每年滹沱河汛期發生強降雨后,當地的水文局應該從降暴雨開始時,加強對滹沱河流域行洪水質監測工作,及時開展降水、滹沱河的洪水以及水質狀況等雨水情信息的搜集整理,為滹沱河水壩行洪調度提供參考依據。雖然目前我國的水電事業獲得穩步發展,但是仍需不斷加大水壩建設力度,才可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水電實力。因此,針對滹沱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為進一步緩解水壩建設產生的不良影響,應該增加國家在水壩建設方面的投資,緩解水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資金困難問題,有效克服滹沱河水壩建設中的技術、資金制約,確保水壩建設能夠符合河流生態環境保護需求。
中圖分類號:S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07
r作物是農業生產的主要針對對象,且目前露天作業仍然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模式,因而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更容易受到自然環境、氣象因子等的影響,一旦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將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區域內的農民容易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1 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分析
1.1 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氣象系統減災
在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之下,農業生產更易遭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農業氣象在防范農業氣象災害以及生物入侵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作物出口貿易,同時對于動植物檢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傳統的農業部門只能對農作物的病蟲害進行防治,而土壤、氣象等方面的災害卻無法處理,而全面的農作物醫療系統就需要農業氣象研究的支持。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減輕當前的農業氣象災害,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1.2 農業氣象對農業生態系統效應的作用
農業生態系統作為一種人工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其損害將直接導致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功能的下降,同時損害人類的利益。正確認識農業生態系統的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農業污染以及農業生態多樣性的減少。農業氣象對于農業生態系統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森林等有利于氣候的穩定同時有利于減少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但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又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了充分發揮農業氣象對農業生態建設的促進作用目前農業氣象部門已經在調整服務結構,積極參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2 農業生態建設與氣象系統的協調發展
2.1 區域生態氣象觀測站的建立
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氣候環境、農作物種植類型以及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要對于當前的農業氣象觀測站設置情況進行改進,擴大農業氣象監測的覆蓋范圍,同時根據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的實際需求對于觀測項目和服務內容進行創新調整,從而充分發揮農業氣象系統建設對于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生態建設的促進作用。在原始森林植被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建立林業生態氣象站,在工業區與農業區的交界的地方設置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站等,氣象站的監測指標要與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以及監測需求相適應,同時氣象觀測站與環保檢測的內容和指標要避免重復,不同地區的生態氣象觀測站要加強聯系,通過資源的共享推動農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2.2 氣象部門要注重新課題的研究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目前人們對于農業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始追求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因而各地要加強農業生態建設,促進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綠色農業生產使得農業氣象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課題,包括農作物檢疫、農業生產培訓、農業科技推廣等等。例如馬鈴薯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害的影響,包括PSTV、PX、晚疫病等,但是由于種植地區的氣候差異馬鈴薯的發病時間以及病害嚴重程度都會有所差別。一般來說南方地區的馬鈴薯發病時間較多集中在發育階段,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而北方地區發病時間大多在成熟期且發病率低。氣象部門對于農業生產中的新課題要加強研究,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發展。
2.3 加強農業生態以及農業氣象專業人才的培養
人才的缺乏嚴重阻礙了我國的農業氣象系統以及農業生態建設的發展,農業氣象參與生態建設要求相關人才同時具備農學、生態學以及氣象學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在目前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下很難培養出這種復合型的人才,相關院校應當通過專業結構以及課程設置的改革加強該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促進農業氣象與農業生態建設的相結合,與此同時在職的農業氣象工作人員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善于學習先進的農業生態氣象理念來推動自身研究的進展,為所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作出貢獻。
2.4 加強農業生態建設的氣象研究
氣象作為農業生產的影響因子中最為活躍多變的,通過加強農業生態建設針對性的氣象研究有利于農業疑難問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又會對農業氣象產生反作用。
通過設置對照(只栽桃樹不種草)、生草栽培(栽桃樹種植百喜草)和常規耕作(油菜-棉花輪作)3種不同處理,測定土壤硬度、土壤有機質、土壤含水量、地表徑流量和干土流失量等項目,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對土壤生態環境的影響。結果表明:與試驗前相比,果園生草處理使土壤硬度降低19.69%,土壤有機質增加23.44%,高出對照40個百分點;生草處理土壤流失量分別是對照、常規耕作處理的1/60、1/88;生草處理土壤的保水能力是對照和常規耕作處理的2~5倍;果園生草栽培對改良果園土壤、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果園;生草栽培;土壤生態環境;土壤流失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分布較廣,面積達356萬km2,占國土面積37%[1],土的流失量每年僅黃河就達16億t[2]。大量土壤被沖刷,養分淋失,造成耕作層變淺變瘦和湖泊、河流淤塞。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的擴張和人口的增加,人類不斷地向山坡地及較貧瘠地區擴張。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丘陵農業資源開發,其中,果樹果園已成為丘陵地區的一大特色產業。由于種植水平有限,有的果園雜草與果樹并生,相互競爭生存、生長條件;有的果園使用化學藥劑除草,果園寸草不留,引發土壤沖蝕與污染。果園生草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果園土壤管理方法,19世紀中葉始于美國。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于開溝旋耕割草機問世,解決了割草問題,加上果園噴灌系統的發展,這種果園土壤管理模式在美國得到大面積推廣。隨后,世界果品生產發達國家新西蘭、日本、意大利、法國等果園土壤管理55%~70%采用生草模式[3],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及經濟效益。果園生草是果園土壤管理制度一次重大變革,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將果園生草作為綠色果品生產技術體系在全國推廣,建立了許多典型示范樣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踐中清耕果園面積占果園總面積90%以上,果園生草尚處于試驗與小面積應用階段[4]。本研究開展果園生草栽培對土壤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探索種草對果園土壤理化性狀、土壤結構、保水保肥及減少雨水徑流量、控制水土流失的影響,以期讓農戶了解果園生草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為提高果園土壤管理技術水平提供借鑒,為果園生草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概況試驗于江蘇省句容市春城鄉干果場(東經119°07′,北緯31°56′)坡度為10°的崗坡旱地進行。該生態區屬北亞熱帶中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干濕冷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裕,無霜期長,雨水豐沛,光照充足,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氣溫15.2℃,日平均氣溫高于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6d,總積溫4859.6℃,高溫年可達5270℃,無霜期229d。年降水量1059mm,常年各季雨量分配:春季256mm,占24%;夏季498mm,占47%;秋季194mm,占18%;冬季112.0mm,占11%。光照常年平均2157h,日照百分率49%,光照的四季分配:春季506.6h,占全年23%;夏季全年光照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總時數為683.3h,占全年32%;秋季光照515.4h,占全年24%;冬季光照最少,總時數461h,占全年21%。土壤為第四紀下蜀黃土發育的馬肝土(黃棕壤),試驗前0~20cm土層土壤基本性狀:有機質13.6mg•g-1、全氮0.76mg•g-1、速效磷10.25mg•kg-1、速效鉀112.1mg•kg-1、pH5.26,屬中低等肥力土壤。
1.2試驗設計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只栽桃樹(對照),雜草長出后人工拔除;處理2:栽桃樹種植百喜草(生草栽培),前期人工拔除雜草,百喜草在6月、8月各刈割一次,割下來的草覆蓋在桃樹下,桃樹3年齡,栽植密度3.0m×4.0m;處理3:常規耕作區,栽植桃樹的同一坡地(緊靠生草栽培區),設置同樣小區不栽桃樹,實行油菜-棉花輪作。各處理3次重復,小區坡度為10°,面積為3m(寬)×20m(長),各重復按照1~3的順序在同一坡面依次排開;在各小區斜坡下方用水泥混凝土澆筑3.0m(長)×0.4m(寬)×0.6m(深)的積水池,承接徑流雨水,各小區間埋石棉瓦隔離,以防徑流串流。
1.3測試項目和方法測試項目為土壤硬度、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分含量、徑流量和干土流失量。20cm×40cm取樣坑挖50cm深,做一垂直面,然后分層取直徑50mm×高50mm、容積100cm3的土柱,立即蓋上盒蓋帶回采用斷裂法測量土壤硬度;采用常規取土土鉆(直徑約3cm)取樣,采用外加熱-K2Cr2O7容量法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鋁盒烘干法測定土壤水分;每次下雨結束后立即測量積水池中水的體積,計算徑流量(積水池中水的體積/小區面積),同時,從水池中量取1L攪拌均勻的水,帶回蒸干測量干土流失量。
2結果與分析
2.1果園生草栽培對土壤硬度的影響土壤硬度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質指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土壤硬度大小直接影響果樹生長,硬度越小越有利于果樹根的延伸,便于果樹根吸收更多的養分。考慮到草根主要分布于0~20cm土層,而桃樹根主要分布于0~30cm土層[5],對土壤硬度進行分層測試。由表1可知,桃樹下種草處理各層土壤硬度變化緩慢,土壤硬度隨土層加深逐漸增加,而對照處理從5cm以下各土層硬度顯著大于栽樹種草處理。種草處理有大量的草根留于土壤,腐解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土壤變得疏松。隨著土層加深,草根逐漸減少,土壤硬度增大。對照處理僅有桃樹根在土壤中生長、延伸,土壤有機質以分解為主,造成土壤硬度變大。這與王敬根等[6]研究結果相似。
2.2果園生草栽培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綜合指標之一。果園生草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影響的測定結果表明,種草處理各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均遠遠高于對照處理,其中0~20cm土層高17.61%,20~35cm土層高119.44%,35~50cm土層高46.30%,差異極顯著(表2)。種草處理有大量的草根及枯葉殘留或進入土壤,部分緩慢礦化為桃樹提供養分,部分腐殖化成為土壤有機質,廖綿浚等[7]曾有類似報道。由于草根大部分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層,造成各土層有機質含量增幅不同。與試驗前相比,種草處理各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其增加幅度提高。各處理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縱深比較,對照從20cm往下層出現突降,果園生草從35cm層開始出現突降。而對照處理僅0~20cm土層有少量增加,其余各層均有所下降,而且在20cm以下就出現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突降,果園生草草根大部分集中于表層,隨土層加深,草根逐漸減少,而對照處理桃樹不斷消耗養分,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多積累少。由此可見,果園生草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起著積極作用,這與趙鋼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2.3果園生草栽培對土壤水分含量的影響9月份連續干旱21d后各處理土壤含水量見表3。0~10cm土層生草處理土壤含水量為24.40%,而對照及常規耕作區分別為10.20%、5.33%;10~20cm土層,生草處理土壤含量為23.40%,與表層相比稍有下降,而其他2處理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3.5%、8.27%,與表層相比有較大幅度增加。在連續干旱條件下,生草處理一方面有利于土壤含蓄水分,另一方面可通過草根的吸收及草根周圍形成的毛細管作用使地下水連綿不斷地往上輸送,從而保持土壤各層含水量變化不大,上層含水量甚至略高于下層土壤,而對照及常規耕作處理土壤含水量卻基本遵循從上往下遞增的趨勢。土壤含水量的變化規律與土壤硬度的變化規律完全一致。
2.4果園生草栽培對水土流失的影響由表4可知,處理1(對照)、處理2(生草栽培)、處理3(常規耕作)全年地表徑流分別為178.00、59.64、81.75mm,徑流率分別為21.04%、7.05%、9.66%,全年每公頃土壤流失量分別為19.715、0.328、28.814t。無論是徑流量還是土壤流失量,對照遠高于生草栽培,對照、常規耕作土壤流失量分別是生草栽培處理的60倍、88倍,差異極顯著。若把全年分成1~5、6~8、9~12月3個時段分析,1~5月徑流量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1、處理2、處理3,而干土流失量依次為處理3、處理1、處理2。這主要是因為5月前果園生草沒長好,對雨水攔截功能表現不明顯,而春天耕種突出,所以常規耕種土壤流失最重。在雨季集中、暴雨較多的6~8月,果園生草處理對攔截水土流失的功效表現突出,徑流量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1、處理3、處理2,而干土流失量依次為:處理3、處理1、處理2。生草可以蓄積水分,減少雨滴直接到達地面,增加地表阻力,對徑流產生減緩作用,增加雨水與土壤的接觸時間,從而增加降水的土壤入滲量,減少徑流量。這與前人研究[8-11]結果相類似。
3小結與討論
果園生草栽培,大量的草根殘留于土壤中腐爛分解,可為桃樹提供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同時,部分有機物質通過腐殖化作用成為土壤有機質,有機質與土壤顆粒結合,形成團粒,土壤結構改善。草根主要集中于土壤0~20cm土層,桃樹根系集中于0~30cm土層,造成在0~20cm土層,對照處理土壤硬度顯著大于生草栽培處理,而隨著下扎草根的減少,在20~50cm土層,土壤硬度雖有差別,但差異變小,生草栽培各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明顯。隨著土層的加深,土壤本身有機質含量減少,草根量雖然減少,但草根增加引起的土壤有機質增加的比例較大,而對照處理的增加比例卻較小。生草栽培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硬度,有利于土壤團粒增加,使土壤變得疏松,賦予土壤較好的保水保肥功效。果園生草栽培,生草覆蓋果園土壤表層,雨水經桃樹及草兩級攔截緩沖,對土壤基本沒有沖擊力,很難帶走泥土,雨水緩慢滲入土壤,只有在雨水較多、強度較大時,來不及入滲的雨水才形成徑流。本試驗中,對照、生草栽培、常規耕作各處理全年地表徑流量分別為178.00、59.64、81.75mm,徑流率分別為21.04%、7.05%、9.66%,全年土壤干土流失量分別為19.715、0.328、28.814t•hm-2,可見全年地表徑流量、徑流率、土壤干土流失量3個指標中,果園生草栽培處理均最小,說明生草發揮了關鍵作用。對照處理的全年地表徑流量和徑流率均比常規耕作處理大,而土壤干土流失量卻小,可能是因為對照處理土壤板結,雨水下滲困難,而耕作處理由于常翻耕土壤,表層土壤酥松,雨水易下滲,但也容易被沖刷所致。綜上所述,果園生草法是一項先進、實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果園生草栽培,枯葉及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有機質及有效態礦質元素,不斷補充土壤營養,增加土壤有機質積累,降低土壤硬度、改善土壤入滲特性和持水能力;果園生草栽培能有效截流雨水,減少徑流,避免雨水沖刷,減少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效水供應,并在防洪護坡保土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德文.水土保持學科在實踐中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3,1(2):88-91.
[2]何乃維.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3,1(2):18-21.
[3]劉士余,聶明英,盧建生,等.生草栽培在南豐蜜桔生態桔園中的生態探討[J].人民長江,2007,38(8):80-81.
[4]劉廉海.坡地果園開發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初步研究[J].水利科技,2007(2):16-17.
[5]閻永齊,芮東明,劉亞柏,等.深翻改良丘陵崗坡地黃棕黏土的效果[J].落葉果樹,2007(4):26.
[6]王敬根,儲國良,付反生,等.百喜草對紅壤丘陵地區保持水土效能的技術研究[J].江西園藝,2000(1):12-14.
[7]廖綿浚.百喜草在水土保持上之研究及其應用[C]//臺灣水土保持論叢.1990:8-12.
[8]趙鋼,趙秀芬.果園種草生態效應的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8):68-69.
[9]程金花,張洪江,史玉虎.林下地被物保水保土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3,1(2):96-1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getting to know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是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高度集中和快速運轉的地域,是人口、產業最密集的場所, 是以人為主體的環境系統。按上述定義,城市居民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關系,稱城市生態。特定城市區域中, 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稱城市生態環境。所以城市生態環境也是空間實體。城市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 又稱生命維持系統) 和社會經濟因素( 又稱人類活動系統)。所以城市生態環境由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溝通自然、社會、經濟的各種人工設施和上層建筑( 合稱人工生態環境)組成。這些組成成分, 通過生命代謝作用、投入產出鏈、生產消費鏈進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信息傳遞而發生相互作用,互相制約, 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聯系的整體,稱城市生態系統。它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的網絡結構,所以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環境系統(Miller,1979), 或稱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可見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系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側重網絡結構關系和調控機理;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側重環境特征、要素結構功能的變化, 以及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效應。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和條件,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高一級的綜合。人是城市生態環境的建造者, 人也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的一員。人的生命活動是環境中能流、物流的一部分,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宰者, 支配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向和速度, 對城市生態環境起調節控制的作用。但人不能超越一定時期中城市生態環境的容量而無節制地發展, 否則將受到環境的報復。人還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物系統的主體,是城市物質能量的主要消費者, 同時又是生產者, 參與生產經營,創造物質財富, 參與物質財富的分配、交換與消費。人一方面進行物質的再生產; 另一方面也進行自身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延續和發展。
1、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整體性。城市生態環境由自然、經濟、社會三個部分交織而成。組成城市生態環境的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聯系,互相制約, 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推動系統的發展,以達到新的平衡。
2、城市生態環境是一個開放性系統。其物質能量的恒定需要與系統以外的環境進行廣泛的交換。原材料、燃料要輸入,產品、廢物要輸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既取決于環境因素的容量,也取決于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的水平。
3、城市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負荷能力。城市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則生態平衡被破壞, 說明城市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平衡的不穩定性以及在一定限度內的可以自我調節的功能。城市生態環境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調節系統,可在一定限度內維持本身的相對穩定。城市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人工調節功能, 對來自外界的沖擊能夠通過人工調節進行補償和緩沖, 從而維持環境系統的穩定性, 但這取決于人工調節的合理和適時。環境容量愈大,調節能力愈強,環境系統愈穩定。
二、城市園林設計及其原則
城市園林的設計就是要以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 運用植被、工程、藝術等技術方法, 使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形成人與自然地和諧的城市園林環境, 達到改善城市環境生態系統功能,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構建人、社會與自然完整和諧的系統。生態設計并通過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空間場所的多樣性達到城市環境的生態穩定性,景觀優美性和生活舒適性。
城市園林設計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1、宏觀與微觀統一
要科學的規劃,把項目規劃放到整個城市規劃或區域規劃中,關注構景各要素與園林整體之間的協調統一;園林綠地與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之間的協調統一;園林建筑與小品在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上必須服從周圍環境需要,與其他景物協調統一 整體布局要主次分明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益彰
2、 天人合一
在規劃設計園林綠地景觀時,要始終以人為本,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界的植物 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生物多樣性 要以植物學景觀生態學人居學社會學美學等為基礎,遵循生態原則,充分利用自然景觀進行城市景觀生態建設 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學原理運用于城市園林的設計和規劃之中建設的目的也由生存的層次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發展,甚至是對美和情的追求方面邁進 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安全并有強烈歸屬感的景觀風貌符合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規劃設計理念,既是時展的產物,更是時展的需要
3、 因地制宜
特色是園林綠化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 居民生活習慣和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不同做出不同設計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風沙大,因此綠化首先從防護功能出發,充分考慮冬季防風,降低風速,防塵的效應;夏季應考慮通風,遮蔭降溫的作用,應以喬 灌草為基本形式,并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樓間綠地應有足夠的遮蔭喬木。
三、園林設計對城市生態乎衡中的影響
建立良性的園林生態系統,主要是以綠色植物為主體,建造具有適應城市環境,具有凈化能力的城市森林、風景區、工業區、居民區的綠化系統,作為治理污染,提高環境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生物圈中園林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樹木和綠地復蓋區以及城市里的公園,城市周圍的森林,是調節城市氣候防止大氣污染的最好因素。園林植物的功能是:
1、調溫調濕作用 城市里的熱污染,這種人工熱源作用可以通過園林樹木的蒸騰作用來調節,蒸騰消耗熱量,降低溫度,增加空氣濕度,據實地監測數據,綠化區比無綠化區最高降溫3.5℃,濕度最大值出現在上午8時,綠化區比無綠化區增加3 %,日平均最大增溫為13 %,可見園林植物對調溫調濕功能明顯。
2、吸收有毒氣體 城市園林的氣體交換能吸收一定量的污染物質,降低其濃度,對空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氫氟酸、氯氣等以及金屬塵粉有吸收、阻擋、過濾的作順,試驗證明綠化街道上樹下距地面1.5米高處空氣含塵粉量與同一街道未綠化地降低56.7%。此外,空氣中含有浮游微塵物,有桿菌、絲狀菌、球菌、芽茵等病菌,嚴重威協人體健康,而許多園林植物能分泌“植物殺茵素”有殺菌能力,如1公頃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能吸收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化氫等有害氣體。
3、減塵帶塵作用 工業城市大量金屬瓢塵排入大氣中,對人體健康威脅很大,如種植草坪覆蓋地面,既美化環境又能減少灰塵污染,如種茂密的野牛草,其葉面積為其占地面積的19倍,草坪根部與地而牢固結合,有效防止起塵和降塵的二次污染,園林植物的莖、葉具有絨毛起滯塵作用。
4、 園林樹木對風的影響。城市熱島強度增大,熱空氣上升,此區域稱為低壓區。城市內的綠化覆蓋率可降低城市風速,較郊區低13%-30%。城市園林綠化可產生有效抑制風沙的作用。據北京林業大學研究,北京解放初期綠地很少,春季風沙嚴重,每月有8-16次之多,解放后大力開展綠化造林,北京市綠地面積迅速擴大,60 年代時的北京春季風沙大幅度減少,平均每月不足3次,可見城市園林綠化可起良好的生態作用,產生“綠化效應” ,可抵消或減弱“城市島熱”和“城市沙漠”的現象。此外,城市園林綠化還有降低噪音,涵養水源,保持環境安靜舒適等功能,因此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城市園林應以綠化為基礎,大力植樹種草,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1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有關網絡語言3個方面的問題:(1)人們是否了解一些使用中的網絡語言的內涵(涵蓋詞匯、句法、語體3個層面)?(2)人們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有何看法?(3)網絡語言對語言生態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1.2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網友和生活小區居民為研究對象,向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有兩種形式的問卷。一種是網絡問卷,在水木社區和天涯社區中發放問卷,得到網友的反饋126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另一部分為實體問卷,調查問卷的對象為隨機選取的生活小區居民,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47份。兩種形式的有效問卷共245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80.1%。
1.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是調查問卷,由兩組問題構成。第一組問題涉及人們對網絡語言的認知(題1、2、3、4、5、6),從中分析網絡語言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語言生態系、語言進化律、語言環境觀三方面的認識。第二組問題用于分析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看法(題7、8、9、10),由此探討網絡語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途徑。前9題是封閉題,人們根據題意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答案;第10題是開放題,網友可以自由發表對網絡語言發展的不同觀點。
2調查結果
2.1人們對網絡語言的認知問卷
第一組問題中,第1-3題涉及網絡語言的詞匯層面,包括漢語詞匯以及字母詞、外語詞、數字、字符組合;第4-5題例舉特有的網絡語言句式;第6題呈現三種具有特殊語體風格的話語。從6道題中,可分析網絡語言在詞匯、句法和語體層面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第1題:你了解土豪、山寨、杯具、秒殺、點贊、給力、喜大普奔、豬堅強、范跑跑等網絡語言的意思嗎?70%的人了解這類詞語,25%的人見過但只理解一部分,5%的人不理解這些網絡詞匯。第2題:你見過并理解卡哇伊,04535這類字母詞、外語詞或數字組合嗎?60%的人見過并理解這些詞語的表達,32%的人見過但只理解一部分,8%的人不理解這些詞匯。
2.2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看法
第二組問題衡量人們對使用網絡語言的看法,以便分析網絡語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途徑。第7題:你認為使用包括外語詞、字母詞在內的網絡語言對漢語表達能力將產生何種影響?”,21%的人選擇“有積極影響”,32%的人選擇“有消極影響”,47%的人選擇“積極和消極影響都有”。第8題:“你對網絡語言的態度是什么?”,41%的人認為,“它是網絡發展的趨勢所在,有意思,也很有特點,喜歡并支持”,35%的人“持中立態度”,24%的人認為,“網絡語言不符合語言文化的傳統規范,且部分網絡語言粗俗,會影響語言文化的普及,完全反對使用”。第9題:“今后網絡語言的趨勢是什么?”,63%的人認為,國家會出臺政策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37%的人認為,網絡語言將順其自然地發展。第10題:“如何規范網絡語言健康發展?”是一道開放題,讓人們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60%的人認為,“國家應制定法律法規規范網絡語言使用。”51%的人認為,“教育部門和媒體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人們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意識。”32%的人認為,“人們應自律。”12%的人認為,“利用其他方式規范網絡用語使用。”梳理以上問題可以探究網絡語言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提出網絡語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途徑。
3調查分析
3.1網絡語言對于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
網絡語言成為網絡時代新的社會語言變體,具有多樣性、動態性、自由性、便利性、虛擬性、娛樂性、創造性等特點。然而,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不公平性。筆者試以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網絡語言的多樣性、動態性和不公平性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
3.1.1網絡語言的多樣性豐富了語言生態系統
“任何語言都置于一個與它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不可須臾分離的生態環境之中。”“語言系統與特定的環境系統共同構成生態語言系統。生態語言系統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存在的語言元素,通過人群主體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動態有機系統”。網絡語言與它所處的生態環境構成網絡語言生態系統,不僅豐富了傳統的語言生態系統,而且從詞匯、句法、語體等層面對傳統的語言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一,在詞匯層面,網絡詞匯呈現出多樣性。構詞手段豐富,包括諧音、縮略語、舊詞新用、詞性轉化、中文與外文詞匯混用、字符與符號混用、新造詞等。例如,“土豪”是舊詞新用,原指憑借財勢橫行霸道的人,具有為富不仁、盤剝貧苦農民、破壞革命等成分內涵。現用于諷刺那些有錢且喜歡炫耀的人。網絡社區中經常可見“土豪,我們做朋友吧”之類的帖子。“喜大普奔”為縮略形式,成為2014年網絡流行語之一。喜即“喜聞樂見”;大即“大快人心”;普即“普天同慶”;奔即“奔走相告”。它表示一件讓大家歡樂的事情,大家要分享。與此類似,“累覺不愛”表示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新華網曾刊登文章《這個長假,“累覺不愛”還是“喜大普奔”?》,連用兩個網絡用語表示人們在假期旅游時正反兩方面的感受。
3.1.2網絡語言的動態性揭示語言進化律
網絡語言具有動態發展的規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詞匯得到推廣使用,不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詞匯自行消失,驗證了語言生態環境中語言進化律的作用。在網絡語言生態環境中,網絡語言呈現動態發展態勢。例如,“豬堅強”和“范跑跑”都來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者指豬在地震廢墟中存活36天;后者指一名教師因自己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犧牲自我的人,引發網友有關師德的討論。但目前這兩個詞語所依賴的語言生態環境已不復存在,因此這樣的網絡語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另一些網絡語言自產生以來使用頻率很高,如:“山寨”、“杯具”、“秒殺”、“點贊”、“給力”等。它們折射出網絡語言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反映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人對事的態度、行為、價值觀等。因此,它們深深地扎根于語言生態環境中,成為人們抒發自我、表達觀點的首選詞匯。語言進化律表明,語言生態環境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自然選擇就是語言和環境相互作用的機制。凡是符合語言生態環境的語言生命力就會長久,反之,只能是曇花一現。因此,網絡語言的動態性為語言生態環境帶來了活力,促進了語言的生成、發展和淘汰機制。
3.1.3網絡語言的不公平性呼喚語言環境觀
在網絡生態環境中,網絡語言污染是負面的語言使用現象,導致網絡語言使用上的不公平性,成為侵害語言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賈彩辰和支煒華指出,語言污染具有以下特征:自身系統的無規律性;妨礙正常社會交際的進行;傳播和使用的規模不斷擴大。深入探究網絡語言對語言生態環境的影響,可知網絡語言使用有這樣三種不公平性:外文詞匯被不合時宜地引入漢語,網絡新詞的隨意生造,不文明語言的濫用。第一,在當代中國,一些人為了表示時尚,熱衷于漢語中夾雜外文詞匯。PK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最初來源于“玩家殺手”網絡游戲(PlayerKiller),經過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的“宣傳”和“激活”,突破語境的限制,廣泛用于對決、單挑、擊敗、淘汰、打架、比較等語境。網絡媒體經常用“《我是歌手》兩季歌手今晚PK”、“《好歌曲》PK《歌手》誰更勝一籌?”類似的標題來吸引讀者或觀眾的眼睛,甚至連家庭喜劇片《土婆婆PK洋媳婦》的標題也出現該網絡用語。PK在英文國家并不通用。這種詞匯的使用實質是對漢語生態環境的一種污染。第二,網絡新詞的隨意生造為青少年帶來不公平的學習環境。“喜大普奔”、“累覺不愛”、“人艱不拆”、“不明覺厲”等通過縮略、拼裝而形成的新網絡成語不符合成語的結構特點,在表意上不明確。此外,“杯具”由“悲劇”的諧音演變而來。模仿這種用法,有人甚至用“餐具”表示“慘劇”,用“洗具”表示“喜劇”,用“茶具”表示“差距”。這些生造詞的使用不僅污染了漢語生態環境,讓交際者在交際時感到困惑,而且對正在學習規范漢語的青少年來說,是十分有害的。第三,不文明語言的濫用將不公平施加于交際對象。由于網絡語言生態環境相對自由發展,缺少約束,言語主體都抹去了自身社會角色的烙印,隱匿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不受其社會地位、社會形象、倫理角色的約束,成為一個徹底的、自由的、沒有任何社會印跡的自我。網絡生態環境的虛擬性使言語主體產生與現實道德倫理相背離甚至挑戰的心理。一些人在網上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私欲,隨意辱罵別人,或發表不負責任、不健康的言論。因此滋生了一些不文明使用網絡語言的現象,如:BT(變態)、SB(傻逼)、TMD(他媽的)、TNND(他奶奶的)等臟話、粗話。這些不文明的網絡語言是強加于交際對方或讀者的不公平,亟待治理、整頓。以語言環境公平為核心的生態語言環境觀是:“提倡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則,以消除言語交際雙方的不公平;提倡利益平衡的雙贏原則,以消除交際利益主體的不公平;提倡個體整體協調一致的原則,以消除語用個體與社會整體利益的不公平;提倡當代人與后代人語用利益并重的原則,以消除跨代不公平。既要維護公平有序的語言交際環境,形成代內語言環境的公平,又要保證語言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代際之間語言環境的公平。”必須大力提倡生態語言環境觀,因為它是和諧社會的一個必要組成成分,確保了語言使用的公平性,維護了語言生態平衡。
3.2網絡語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途徑
根據語言生態學理論研究,語言的發展及其功能的發揮都與語言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協調的語言生態環境不僅能促進語言的生成和發展,而且有利于語言功能的發揮;無序的語言生態環境不僅會限制語言的生成和發展,還會給交際者帶來溝通上的麻煩和障礙。這兩方面的作用讓人們對網絡語言的使用形成不同的態度,從問卷調查第二組問題可知:對于網絡語言的使用,支持、中立、反對者皆有;多數人認為,規范網絡語言使用是大勢所趨;針對網絡語言生態環境中出現的情況,需要語言政策制定者、漢語語言學家、政府部門、學校、媒體、語言使用者聯手治理,共同規范網絡語言生態環境,讓網絡語言與整個語言生態圈和諧、健康的發展。第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語言政策制定者應幫助政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和語言規劃來完善語言文字使用規范,解決交際中出現的語言問題,引導和約束網絡語言的使用,構建健康的語言生態環境。2014年11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各類廣電機構嚴格按照規范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隨意使用網絡語言的做法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相違背,對社會公眾尤其是未成年人會產生誤導,必須堅決予以糾正。第二,漢語語言學家們應編纂規范的網絡用語辭書,讓網民們在使用網絡用語時有參考依據,使成為約定俗成的網絡用語,此類辭書出版后,需在一定時間內更新,及時吸收常用合理、表達力強的用語。第三,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媒體應加大規范使用語言的宣傳教育力度,讓人們認識到使用規范語言的益處。同時,教師、父母應教育孩子養成使用規范語言的習慣。第四,人們提高正確使用網絡用語的自律意識。法律法規、辭書規范和宣傳教育是外因,而人們的自身意識是內因。人人都應提高使用規范的語言詞匯的意識,為創建和諧的語言生態環境貢獻綿薄之力。
【分類號】:TV61;X820.3
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時間、空間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水庫的建設開發在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水庫建設在帶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積、生態惡化、物種減少等。隨著公眾生態意識的日益提高,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通過對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提出應對措施,將有利于減少工程實施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護區域生態系統健康,持續地發揮其功能,能更好地協調處理水庫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生態健康水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資產及其價值
1、生態資產及生態資產價值的含義
生態資產是人類經濟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也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其含義為, 生態資產是一切生態資源的價值形式, 是能以貨幣計量且能帶來直接、間接或潛在經濟利益的生態經濟資源。生態資產是在自然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是兩者的結合與統一。生態資產包括生境資產、生物資產、基因資產和生態功能資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生態系統及其對人類的服務功能逐漸皆被人們認為是生態資產。生態資產價值是指在一定時空內自然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能夠增加的以貨幣計量的人類福利,包括可以商品化的價值, 主要指自然資產價值,如土地資產、水域資產的價值; 也包括非商品化或難以商品化的價值; 主要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所形成的資產, 如環境凈化、洪災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空氣質量的維持、美學及文化效益等。生態資產價值被認為是生態系統中有形的物質資料和由系統產生的隱形的服務功能的價值的總合。
2、生態資產價值的類型
生態資產的總價值由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存在價值構成。其中直接使用價值包含可供商業生產和市場交換的產品價值, 如電力、建材、食品等; 間接使用價值主要包含無法商品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如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環境凈化、防洪減災、娛樂文化等; 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利用或間接利用某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支付意愿,如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潛在用途的將來利用和保護費用; 遺產價值是為后代保留某種資源的使用價值和準使用價值而愿意支付的費用, 如珍稀物種、特殊生境等; 存在價值是指人們為確保某種資源的繼續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費用, 是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價值, 如人們希望海中有鯨, 水中有白鰭豚, 陸上有大熊貓, 山上有老虎等。存在價值亦包括倫理價值。
3、生態資產價值的特征
生態資產價值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其具有公共所有性、社會資本性、空間流動性等方面。公共所有性, 即生態資產屬于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所有物, 產生的效益為外部經濟效益, 多
數產品不存在市場交換和市場價值, 具有無價格和非市場價值的特性。社會資本性, 即生態資本在作為生產資本的同時具有社會資本性。以果林為例, 它是果林業主從事林果開發活動的生產資本, 果林在為業主實現生產水果效益的過程中, 同時具有涵養水份、固土保肥、釋氧及凈化環境等公益功能。空間流動性, 即所具有的使用價值是間接的,可能需要通過某種轉化機制的轉換, 在空間上流動到一個具備適當條件的地區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如為了利用江河流量, 就需要建造水電站,從而使河流的勢能轉化為人們需要的電能。
二、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水庫建設對水質的影響
攔河筑壩改變了河流的水動力特性,河流因建壩而經歷的化學、物理和生物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原有水質狀況,主要表現為水庫水體鹽度增高、水庫水溫分層、庫中藻類繁殖加劇等.
(1)鹽度的變化
大壩攔水以后會形成面積廣闊的水庫,與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曬于太陽下的水面面積.在干旱地區炎熱氣候條件下,庫水的大量蒸發會導致水體鹽度的上升.此外,壩址上游土地鹽漬化會影響地下水的鹽度,通過地下水與河流的水力交換,又會影響河流水體的鹽度.
(2)溫度的變化
通常,從水庫深處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溫低,冬天比河水水溫高;而從水庫頂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溫高.
(3)藻類的變化
大壩在截留沉積物的同時也截留了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使得水庫水體更易發生富營養化現象.在氣溫較高時,藻類可能會在營養豐富的水庫中過度繁殖,使水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2、修建水庫對河流形態的影響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來維護的,否則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內用水0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對穩定.水庫攔蓄影響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滿足河槽相對穩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壩庫下泄的河水剝蝕下游河床與河岸,使靠近壩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異常的淤積物聚集等會造成下游河道萎縮,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時大壩蓄水對河流流量的調節,使河道流量的流動模式發生變化.筑壩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水面線由天然的連續狀態變成為階梯狀,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劇,使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溫結構及水流邊界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3、水庫建設對區域生態的影響
修建水庫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泛洪區環境的影響.洪泛是河流與洪泛區的天然屬性,洪水在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河流與洪泛區景觀與功能的維系上起著重要作用.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洪泛特性,對洪泛區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使洪泛區濕地景觀減少、生物多樣性減損等方面.由于修堤筑壩等水利工程控制措施改變了洪泛區濕地的水文情勢和水循環方式,導致洪泛區濕地生態環境功能退化[4].大規模洪泛區濕地景觀的喪失使濕地對河川徑流的調蓄作用大大降低.伴隨洪泛區濕地景觀的喪失,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和河道通路的阻斷會使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發生變化,生物物種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間的喪失而面臨瀕危或滅絕.
大壩毀壞了部分陸生植物的棲息地,使依賴于這些陸生植物生存的生物資源發生了變化.大壩還阻隔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影響了物種交流,改變了水庫下游河段水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等.水庫削弱了洪峰,調節了水溫,降低了下游河水的稀釋作用,使得浮游生物數量大為增加,微型無脊椎動物的分布特征和數量(通常是種類減少)顯著改變.由于大量鵝卵石和砂石被大壩攔截,使得河床底部的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軟體動物和貝殼類動物等失去了生存環境.
結語:
水庫在發揮調蓄區域水資源、降低洪澇災害、獲得清潔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河流系統水文情勢、形態、地貌、水質以及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在當前形勢下,我國需要對水庫的生態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態與民生理念納入到法制規范中去,同時研究建立一套生態環境經濟評價體系,把生態環境經濟評價引入到項目評價體系中.對未來水庫建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保證水庫開發建設既能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又起到了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平衡作用。
參考文獻:
一、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通常不直接產生污染項目,屬非污染生態項目,其影響的對象主要為區域生態環境。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為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水庫沉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和最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景觀、人群健康、土壤腐蝕、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受影響的性質多數為不利影響;壩下游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大壩調蓄引起的水文情勢變化,受影響的主要是水文、河勢、水溫、水質、水生生物、濕地資源、進海河口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影響的性質有利也有弊,影響的時間一般是長期的,影響的范圍因區域的特點而各不相同,有時范圍可延伸至河口區。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有些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是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避免或減小的。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治理是避免或減小工程不利環境影響的有效方式,而環境監測則可為工程的環境治理提供依據。因此,制訂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治理與監測計劃是工程規劃和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初步設計中均需要具體地擬訂并列出有關內容。
二、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具體問題分析
(1)因水庫沉沒,庫區移民安置中毀林開荒將造成水土流失或者是因為安置不當及生活環境改變,移民生活不安定等都會產生一些社會話題。在我國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應盡量減少水庫的沉沒損失,對庫區內只在高水位時才被沉沒的土地適當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水庫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庫岸崩坍,誘發地震等會給附近的居民帶來嚴重影響。此外,河流情勢變化會對壩下與河口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潛伏影響。岸坡浸水后,巖體的抗剪強度降低,在水庫水位降落時,有可能因喪失穩定而坍滑。將給工程的正常施工和運行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
(3)水庫蓄水后,會引起庫四周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土地鹽堿化等對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帶來污染和威脅。
(4)水庫蓄水后,因水流變緩,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污染物濃度增加,庫尾與一些庫灣易發生富營養化。
(5)一些水庫蓄水后,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分層情況,從而對下游農作物產生危害。
(6)水庫沉沒會影響陸生生物的生活環境,修壩對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性魚類將產生直接影響。
三、減小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的對策
(1)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四周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猜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題目,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公道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公道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天氣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其次就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環境影響猜測,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當地的環境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猜測,并猜測造成影響的程度。最后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為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2)把生態環境保護融進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
一、鐵嶺市生態環境特點
鐵嶺市屬省轄市,位于遼寧省最北部。總面積1.29萬公頃,其中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40%,平原占45%,河流及其他約占15%,大體是“四山半水、四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十二五”期間,全市森林覆蓋率35.1%,城市綠化覆蓋率38.7%;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67公頃;坡耕地還林還草面積510公頃;已沙化的草地恢復和治理面積80平方公里;各類保護區與景區面積達538公頃。
二、鐵嶺市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1.水土流失問題分析本區東部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較嚴重,按侵蝕強度劃分為中度侵蝕,屬較嚴重水土流失區,截止目前,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約2686公頃,嚴重破壞了土地資源,影響水利工程使用壽命。2.土地退化嚴重全市土地沙化面積達1.56萬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風沙地區,且沙化土地面積逐年增多,土地沙化問題日益突出。3.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恢復工作任務艱巨。其中鐵煤集團礦山開采累計產生廢渣3800萬噸,形成矸石山13座,占用土地面積1325.6公頃。調兵山市的地表沉降比較嚴重,累計沉陷區土地面積為7660公頃,已治理2147公頃,仍有5513公頃土地有待恢復利用,且每年新增沉陷區面積500公頃以上。4.天然濕地面積銳減現有天然濕地面積168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比例為1.3%。5.農村環境問題日漸突出部分農田因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污染有所加重。鄉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禽畜糞便管理利用效果不佳。
三、土地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土地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1)增加耕地面積。通過對廢棄地復墾,平整土地,開發未利用地,鐵嶺市每年補充大面積耕地,緩解人地矛盾。(2)減少耕地占用面積。鐵嶺市通過居民點、村辦及鄉鎮企業歸并,對建設用地進行挖潛利用,減少對耕地的占用面積。(3)控制水土流失。通過對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開展平整、坡改梯、綠化和水利建設等進行綜合整治,在擴大耕地面積的同時,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4)提高土地質量和產出率。鐵嶺市存在大面積中低產田,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對中、低產田的改良,將顯著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率。(5)提高耕地的集約化經營。通過土地開發整理使鐵嶺市原來零星的、高低不平的田塊整理為田、林、路、溝、渠的標準化農田,有利于機械化操作,促進耕地的集約化經營。(6)改善土地生態環境。鐵嶺市通過對廢棄地復墾,改良了土壤條件,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有效防治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了地表景觀等。2.土地開發整理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1)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土地開發利用中許多重要工程如水利水電工程、農田灌溉工程及梯田建設等往往改變鐵嶺地表水系的網絡結構,從而改變水文結構,對區域內水資源分配產生影響。(2)對土壤生態的影響。在土地開發利用實施中,有些土壤理化性質和生態過程受到了破壞,使地表土層變薄,還流失掉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使田間土壤持水量及滲透性變差、土壤質地變粗等,降低了土地生產力,阻礙了農業發展。(3)對大氣及其生態過程的影響。可通過改變植被覆蓋狀況、地表水文結構等間接方式表現出來,比如造成大氣環境中的“塵”污染等。(4)對敏感生態系統和景觀組分的影響。土地開發利用實施中,往往會對一些特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景觀造成永久性破壞,形成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損失。
四、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戰略保障措施
1.強化土地生態經濟概念,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從生態經濟系統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出發,追求綜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又可在生態環境的改善中促進經濟的發展,達到生態經濟的協調。2.地區生態建設工程的科學規劃要依據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建設的總體規模、具體類型和空間格局,其次根據各地區的條件,因地制宜,從而形成區域最佳用地結構格局。形成“全省一盤棋”的合理布局局面,實現總體利益最大化、長遠化。3.加強制度建設,確保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改善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做到“地有主、主有權、權有責、責有利”;堅持和完善“誰造誰有、合造共有、允許繼承、允許折價轉讓”等土地政策。4.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1)增加國家對土地生態建設的投資比例。(2)實行配套投資,在國家專項資金基礎上各級財政應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工程建設。(3)堅持以地方集資和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方針。(4)實行減緩免稅的政策。按照“開發者保護”的原則,監督開發者履行保護的責任;加大各級財政預算內資金對生態建設的投入;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和產業主管部門對全市生態項目的支持;擴大對外開放,采取優惠的投資導向政策,引導國外資金投入生態建沒;爭取“民辦公助”、“以工代賑”、“個體承包”等多種形式,吸收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建設領域。5.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一是依靠科技進步,提升改造傳統工業。通過重組、兼并、技改等措施,特別是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從根本上使傳統產業實現節能、降耗、低(或無)污、高質、高效,降低單位產值(或單位產品)的資源能源消耗系數。二是加快生態農業建設,大力支持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節水農業,生產開發無公害農產品。三是促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共同制定一個生態補償辦法,并盡快實施。征收生態補償費的范圍主要是對由于開發建設、使農田遭到破壞,生態效益喪失的采油、開礦等,征收費用于恢復植被、補充耕地,補償生態效益損失。
參考文獻:
[1]劉正義,李大潤,孟國強.鐵嶺市土地利用分區方法研究[D].中國土地學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