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3 08:12:38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高三的語文課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學生進入高三,就是進入了復習階段,把前兩年學習的知識集中在短短的幾個月里進行回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課堂所講的內容多為復習舊日所學,或是講評練習,學生的積極性很難得到發揮,課堂氣氛經常是死氣沉沉。那么,應如何提高高三語文復習課的課堂活力呢?
一、要有明確、集中的復習目標
在職高語文二輪復習中,大多為專題復習,而每個專題基本都需要幾個課時來完成,因此教師在復習之前對復習目標和內容要進行明確的分工。例如,文言文閱讀需要5課時復習,那么就按照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翻譯及文學常識的順序進行前四節課的復習,第五課時則綜合以上知識來掌握文章內容。再加上一些小練習,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古文有全面、系統的掌握,還可以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古文功底。
二、課堂避免“填鴨式”教育
高三語文復習課因為內容過于繁多,教師為了復習全面,很容易演變為“填鴨式”教法。這樣一節課下來,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課效率會大大降低。那么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首先,教師心中應該樹立一個觀念:學習,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我是做他們的領路人,而不是他們的傳輸器。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要精心設計,上課時才能發揮出教學藝術的魅力。多動動腦去尋找傳授知識的最佳方式,把每一節課都設計成藝術欣賞課,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才能提高復習效率。
三、用笑臉給學生營造出和諧課堂氣氛
高三學生升學壓力迫在眉睫,每天都生活在緊張和繁忙之中。在這時教師就不要再給他們施壓,而應該起到調節作用,把他們從緊張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重新體會到學習的趣味與活力。上課時多點笑臉給學生,多多用熱情去激勵他們,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的氛圍里,才能夠發揮其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才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教師就應當為學生創造這樣寬松的環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四、教學語言要與時俱進,走“海派清口“路線
如果想提高高三語文復習課的課堂活力的話,教師的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課堂上語言是最活躍的因素。筆者經常看《壹周立波秀》,也常被其中周立波的幽默語言逗得捧腹大笑。如果教師在上高三復習課時,多使用些如比喻、對比、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形象化、具體化,也讓自己的語言形象、幽默的話,我想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精心備課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仍然要講,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傳統的備課觀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現在還要增加預設與生成、研究考試大綱。只有備課充分,才會在課堂上從容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并且能夠對此巧妙引導,形成教學過程中引燃學生思維火花、激起學生參與熱情的動人樂章。
二、飽含情感,上出熱情
教師如果情緒不高,疲于應付,或者上課時帶著滿腹心事,這樣的課節就會氣氛沉悶,學生失語。久而久之,學生對該科的學習熱情就會銳減,教學效率也可想而知。可是,還是同一個班,換了一位執教者,情況卻迥然不同。整堂課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不知不覺,課已結束,而聽課者還沉浸在講課者營造的具體氛圍中。再看學生,人人都似剛剛過了一把癮,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滿足與興奮。為何?前一位老師積極性不高,敬業精神不夠,他的職業倦怠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或課堂表現。后一位老師則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臉上始終掛著能融化冰層的微笑。感染力、親合力極強。課講得深入淺出,啟發點撥,師生互動,其樂融融。
三、深研教材,充分運用教材
教材復習要有兩個規劃:對部分篇目、板塊、專題要學會取舍,做到該突出的要突出,該舍棄的要大膽舍棄,不平均用力。注意復習教材和新授課的區別:既要突出某一專題、板塊和課文在模塊中的特殊性;又要前勾后連,建立每一專題、板塊和課文的前后聯系,突出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同一專題內幾個板塊間的內在關聯性。
注意復習與上新課的區別,要以考綱為依托,重在培養整體閱讀能力、推斷詞義能力、分析句子能力、深層理解文意能力;同時,教師要做方法指導,針對學生復習中暴露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策略指導。當然,也要注重文言知識的梳理與積累。
教師要在教材復習與專題復習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既要在一輪復習教材時,適當穿插二輪小專題的復習;又要明確,復習教材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梳理,而是深研教材,從中挖掘、提煉、歸納語言運用訓練點、語段閱讀訓練點和寫作訓練點。
四、少講精練,優化環節
好多語文教師習慣于滿堂講,殊不知,這是在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講”只代表著老師掌握了這一部分知識內容,并不代表著學生已經掌握。學生被動的學,何來效果?
講課時,做到少講精練。尤其是要加強針對性、跟蹤性訓練。測試后針對錯題率較多的題目,明確是哪一個知識點還沒有掌握;針對這些知識點,要精心擬題,組織二次過關測試,直至學生徹底掌握。不搞花架子,不走過場。上課時,既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組織多種形式的訓練,也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
另外,布置了作業就要檢查,就要批閱,就要反饋。有些作業如作文,還要面批。
五、學生參與是課堂高效的重要保證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前文已經指出,滿堂灌的課堂要不得。這樣的課堂忽視了訓練學生的思維,成績很難提高。
每堂課都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激發潛能,鼓舞斗志。為了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教師應該做到如下兩點:一是先做后講,不做不講。做了再講,聽課就有針對性。沒做就講,學生全然不知授課內容,就會懵懂無知,如墜入云霧中。二是在提出問題時,可以先站到臺前,告訴學生問題。在學生探討階段,教師語文教師就要甘心退居幕后,同學生一道尋找問題的答案。只有當學生們自己解決不了問題時,教師才可精心點撥。
一、科學備課,教學定位要去粗取精,打造高效前提
特級教師斯霞說過:“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常常把備課比作指揮員在組織戰役。我總是反復推敲,直到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為止。”科學備課是一場攻堅戰,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應努力做好以下三點。
1、結合學情,定位學生。多關注優等生,讓他們穩中有提高;多關注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們與優等生決一雌雄;多鼓勵后進生,努力使兩級分化最小化。從各個方面關愛、引導、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激勵中成長,發揮自己的潛能。
2、瞻前顧后,定位知識。一輪復習的立足點是“起點低、細致、透徹、扎實、規范”。切忌“高起點、高強度、高要求”,所謂“居高臨下”,往往投入很大,收效甚微,甚至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要引導學生重視基礎,最基礎的知識就是最有用的知識;引導學生回顧過去所學的知識,形成良好的知識框架;歸納總結解題思路方法,掌握規律。這樣才能在整個高三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兼顧知識、方法、能力等層次要求,以不變應萬變。
3、統攬全局,定位目標。如果一堂課設過多的教學目標,講得過于復雜,會使學生應接不暇,疲于應付。圍繞“課標”和“考綱”,一堂課應只“瞄準”一兩個教學目標,努力營造濃郁的教學情境,構建出精干而邏輯清晰的知識結構,并穿插充分而有針對性的能力訓練,夯實基礎,彌補薄弱,提升學科應試能力。一堂課不僅要讓學生懂、會更要強調讓學生當堂掌握消化,努力實現“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的教學目標。
二、優化上課,教學內容要礪淬唯精,實現高效課堂
高三階段的工作,最大的收益在課堂,最大的失誤也在課堂。所以,我們必須增強向45分鐘要質量的觀念,實現高效課堂。
1、教得高效。一門學問、一門技術弄得很深奧是因為沒有看穿實質,搞得很復雜是因為沒有抓住程序的關鍵。正所謂大道至簡,我們應一語道破天機,不需太多言語。尤其是高三的教學,要在“務實”基礎上深入學生內心。所以課堂不能太機械,重點要突出,要在科學備課、合理定位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努力使之簡化、優化。比如復習詩歌時,設置了“溫故知新”這一環節,讓學生結合所學過的詩歌或做過的習題,自主歸納讀懂詩歌的方法或答題思路,并以此實踐拓展到所有詩歌。這樣的設計,避免了課堂上的煩瑣分析,學生通過自主歸納總結,真正把抽象的知識化為自己的內容,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高考以考查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為主。用傳統的“串講式”、“填鴨式”的復習方法去組織教材的復習,大量的課堂時間都被用于“炒冷飯”,串講復習課文中重復的語言點,而忽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有礙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高考復習首先要明確目的。目前高考英語試題在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考查語言運用能力,形成了以篇章閱讀為主體的試題布局。高三復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但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對能力的測試不可避免地要結合對知識的測試,這是對學生累積的、系統化的、活化的知識的測試。大量的知識考查通過能力測試得以實現,熟練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正是為發展英語運用能力做準備。然而,高三復習的過程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和強化,而是一個再學習、再認識、提高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過程。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串講課文的方法進行復習,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達到復習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有串講課文是培養不出語言的運用能力。
既然復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那么什么樣的知識便于運用和有利于學科能力的培養呢?這就是系統化的知識,這才是形成學科能力的堅實基礎。如果學生的知識能形成系統,那么他們一定對所學的教材進行了層層挖掘,這必然對其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有重要的影響,有利于他們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并且使他們在應考中運用自如。
二、教學構思的實踐
復習課文很重要,因為課文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體,所以一定要重視課本,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牢記課文中出現的語言點。學生到了高三時,需要把過去五年多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比較,以便加深理解和實際運用。在總復習的過程中,采用話題重組的方法,通過分析比較,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復習效果。現就把高三課文復習中模塊重組的復習方法敘述如下:
1.按話題對課文進行模塊重組,激發興趣,夯實基礎。
打破課文分冊順序和模塊順序,按話題模塊重組全部課文,即把相關或相近的話題重組成一個話題,按話題的內容集中復習。《英語》(新標準)高中系列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可重組成15個話題模塊。
(1)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話題模塊: Book 1 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 Module 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Module 5 A Lesson in a Lab,和 Book 7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2)The media話題模塊:Book 1 Module 6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ook 2 Module 5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和 Module 6 Films and TV Programmes。
(3)The health話題模塊: Book 2 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和Module 2 No Drugs。
(4)Friendship and jobs話題模塊:Book 5 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 Book 6 Module 1 Small Tall和Module 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Friendship。
(5)Geography ,history, cities and countries話題模塊:Book 1 Module 4 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urhood, Book 3 Module 1 Europe, Module 2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Book 4 Module 2 Traffic Jam, Book 6 Module 6 War and Peace和 Book 9 Module 5 The First Americans。
(6)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nature話題模塊:Book 3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 Book 3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Book 4 Module 6 Unexplained Mysteries of the Natural World, Book 5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7)Music話題模塊:Book 2 Module 3 Music, Book 6 Module 4 Music和Book 7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8)Culture and cultural traditional話題模塊: Book 2 Module 4 Fine Arts---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rts, Book 5 Module 4 Carnival, Book 7 Module 5 Ethnic Culture, Book 8 Module 2 The Renaissance, Book 8 Module 3 Foreign Food和 Book 8 Module 6 The Tang Poems。
(9)Great people of China and of western countries話題模塊: Book 3 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Book 4 Module 4 Great Scientists, Book 7 Module 3 Literature和Book 9 Module 1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10)Science and future話題模塊: Book 4 Module 1 Life in the Future, Book 8 Module 1 Deep South, Book 8 Module 5 The Conquest of the Universe, Book 9 Module 2 DNA---the Secret of Life。
(11)Language and education話題模塊: Book 4 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ok 5 Module 1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Book 8 Module 4 Which English, Book 9 Module 4 Language of the World和Book 9 Module 6 Why Do We Need Dictionaries。
(12)Sports話題模塊: Book 5 Module 5 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 Book 7 Module 1 Basketball。
(13)Cultural relic話題模塊: Book 7 Module 6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和 Book 9 Module 3 The Qin Tomb and the Terracotta。
(14)Travel話題模塊: Book 3 Module 6 Old and New, Book 4 Module 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15)Fantasy literature話題模塊: Book 5 Module 3 Adventure in Literature and the Cinema, Book 6 Module 2 Fantasy Literature---Philip Pullman,和Book 6 Module 5 Cloning。
2.按話題復習高三課文的過程展示。
課文復習按話題模塊進行,話題進行的順序按難度或按課文的單元排序進行,話題模塊也可與時事結合。把話題模塊由易到難排成學習和復習序列,以高一為基礎,高二為發展,高三為拓展,課外輔導材料為延伸,逐步形成一個提升的學習過程。以下以“Music”話題模塊(Book 2 Module 3 Music, Book 6 Module 4 Music和Book 7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為例進行的高三教材課文復習案例展示如下(兩個課時):
(1)教學目標:以Music為話題,通過復習Book 2 Module 3 Music, Book 6 Module 4 Music和Book 7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掌握大綱要求掌握的詞匯、句型、語法、語言點、篇章結構等方面,歸納課文中常用和常考詞匯的基本用法、語法特點、適用條件以及相關知識點的異同比較,歸納復習之后,再配上高考考點及對應練習,尤其是結合高考題型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2)學生情況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三3班(政治B班)和高三4班(歷史普通班),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且有差異,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不能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人或物。
(3)教學設計:音樂是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先由學生喜歡的歌星導入,如周杰倫的新歌----青花瓷,再順利過渡到課文話題復習。
(4)教學過程:
詞匯:詞匯的復習以Brainstorming 為主。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于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現已成為流行的一種課堂活動形式。使用Brainstorming這種技巧的目的是為了集中給學生一個想象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集思廣益,激活其頭腦中各種相關的圖式,比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
轉貼于
教師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訓練內容,提出話題,激活學生的大腦思維,學生在被激活的知識圖式中搜索有關的素材,使它們像暴雨過后的峽谷一樣,涓涓細流匯集起來,蓄勢待發,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將大腦中剛剛組織起來的話語像山洪般爆發出來。
語言點、句型、語法和篇章結構:結合高考題型中的完形填空或語法填空來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Read the text Music Born in Hong Ko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Cantopop attracts huge 1
in Hong Kong and has spread 2
. It expresses harmony and 3
. The starts don’t wear 4
clothes. They are so neat and 5
that any mom wants their kids to watch them. Nearly every singer also acts in movies and their DVDs sell 6
. They work hard and the 7
is hot. They keep to a 8
of concerts and TV shows. The fans are 9
their stars. Cantopop isn’t just a type of pop music but a 10
.
寫作訓練:寫作訓練的主題要選擇與本話題模塊相關的話題,在選擇寫作主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主題要具備可操作性。不能選擇那些冷僻的、學生不太了解的內容。2)主題的面要適當。有時可化面為點組織活動,如圍繞話題“Music”進行訓練時,可按高考題型將其分為“Basic writing”和“Task writing”兩部分的形式進行訓練。
1.Basic writing:用5句話描述下列材料
1).音樂:人類共同的語言。
2)類型: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鄉村音樂、藍調、民謠、搖滾等。
3)音樂:影響人們的心情;傳遞(convey)思想和情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
4)今天,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喜歡音樂,聽音樂成了最普遍和最廣泛的消遣方式。
One possible version:
Music is one kind of common languages of human beings.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country music, Blue, Rock & roll, etc. Music can influence people’s moods . It can convey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o, so it promotes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Today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re fond of music, and music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and universal way of entertainment.
2.Task writing:這部分一直是學生失分較多的重災區,多數學生也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因此用討論式的方法進行寫作指導比較能被學生接受。
最近,你班試行在課間播放音樂,同學們對此私下議論,看法不一。請你根據下表所提供的信息,給你的班主任Mr. Edward寫封信,客觀地分析大家的看法。
大多數同學認為 部分同學認為
播放音樂能活躍氣氛 課間時間太短,播放音樂達不到預期效果能使大腦得到放松,減輕疲勞 課間需要的是安靜,而不是嘈雜的聲音能給大家帶來歡樂和美的享受 有些同學上課后還沉浸在課間聽的音樂中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Mr. Edward,
Recently we have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to play English songs during the class break, and the students have had many talks about it. Their opinions mainly fall into two groups.
Most of us agree that music should be played. As we know, music can produce a lively and happy atmosphere. Besides, music brings us relaxation after hard study, which reduces the tiredness. Listening to music also makes us feel happy and nice.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ents don’t think so. In their opinion, they can’t get the expected result by playing music, as the break between classes is too short. What is needed during the break is peace instead of noise produced by the music. Besides, in class some students are still lost in the music they have heard during the break.
三、反思
第一輪是對課文基礎知識復習階段,是針對學生對已學基礎知識, 以課本為主,邊進行高三的課文教學,邊對高中的內容如語音、詞匯、語法和慣用法等語言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和系統化訓練。這一階段主要是講透語言點運用,對各單元的知識要點進行梳理,同時應注重基礎詞匯、詞組、常用句型和課本對話等知識,并通過配套練習、培養學生的運用英語知識能力。
在復習過程中,還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鞏固和增強復習效果。做到如下幾點:
(一)根據復習的話題模塊,布置難度適中的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
(二)循環自我檢測考試,即每學完一話題模塊后,進行測試,對試卷進行評分登記,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階段性測試。對各話題中可能作為高考考點來考的內容詳細講解和反復訓練。
每個話題模塊除精選課本上的詞匯、語法、填空或閱讀理解習題進行即時訓練外,還結合高考第一輪復習資料中高三部分套題對學生進行反饋訓練。同時還適當穿插語法專項、句型翻譯、閱讀理解和完型填空強化習題。
1.2把握文章細節
散文如此迷人,與它到位的細節描寫是分不開的。當學生閱讀散文時,應該加強對細節描寫的理解,教師在此時起關鍵作用,就拿《小狗包弟》來說,學生在自行閱讀之后,教師要針對一些細節描寫提出問題,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現作者對包弟的愛?”“作者通過什么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包弟的?”“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會怎樣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線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將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寧靜而優美的荷塘,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荷葉和荷花的細節描寫,捕捉作者隱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進而體會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悶的情緒。
1.3充分發揮朗誦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語文課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這就促使了有些教師為了加快學習進度,減少學生的朗誦時間,通常要求學生大概讀一下文章,表面上這種做法是節約了時間,實際上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通過朗誦可以深切的體會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減少甚至去掉朗誦時間,學生怎么可能對文章有深入的認識呢?因此,教師必須延長朗誦時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熟練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進而領悟作者所要抒發的內心情感。
1.4加強學生的自我監控與反思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對象,他們在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會客觀的自我評價,使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閱讀學習時,反復的進行自我調整和反思,學生不但可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優點,而且還增添了面對自己缺點時的勇氣,促使自己自覺改善不足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進。通過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在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能自覺的有一個反思的過程,有效的學習方法都在過程中得到完美的詮釋。自我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記錄學習心得、回憶教學內容等。
1. 省略過程,回歸傳統
老師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回到傳統課堂,一張導學案六個步驟一人滔滔不絕連唱帶演、全程包辦。有的按照“三案”內容和“六步”流程念導學案,有的干脆直接給學生對答案,起不到參與探究,啟發思維,提升效率的作用。
2. 流于形式,只走過場
部分老師為操作方便,嚴格按照高效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但是每一步僅僅是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方向和目標并不明確,不能突出課堂的重點難點,最終只能算是走了過程,而實際師生一起玩了場“猴子撈月”、“竹籃打水”的游戲。
3. 倚重模式,生搬硬套
高三語文復習課有自己的特點,老師不顧知識章節的需要和班級情況按部就班套用“三案六步”模式,將該忽略的或減省的內容步驟勞神費力地一一鋪開,將該重點落實的內容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達不到高效的目標。
4. 輕質輕量,效果打折
有的老師用的導學案設計一個課時,而在課堂上不足半節課已經被學生“啃光”,內容的設計上難度偏小或者探究的問題太少,訓練的數量不夠,都會導致時間的浪費和效率的打折。
5. 過度開放,激勵不夠
學生能夠圍繞某一問題展開探究,各抒己見,打開思維的門扉,調動參與的積極性,本是高效的表現,可是老師在對問題和答案的把握上沒有原則地應和甚至肯定,容易誤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同樣老師如果不及r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也會導致學生自我價值喪失。
二、“三案六步”在高三語文對課堂中的創新運用
1. 老師的觀念要創新
“三案六步”不適合高三語文課堂實際是一種錯誤觀念,因為無論課程本身具備何種特點,對于優秀的教學模式而言只要用得好一樣可以發揮最大效力。所以老師只有認識到高效課堂模式絕不是師生集體的表演和作秀,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練兵,不是只能老師講學生練,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知識盛宴,才能徹底改變語文課堂的陳舊氣息。高三語文復習對性強,高考考點覆蓋對歸納運用知識、訓練提升能力的考查,而高效教學模式正是對這種考查要求的最大滿足。所以語文老師應該與時俱進,從觀念上進行創新,將“三案六步”的核心理念理解透徹,利用其高效優勢為高三學生的復習備考保駕護航。
2. 導學案內容編制要創新
“三案六步”作為一種模式,其包含的導學案覆蓋的知識點系統全面,行進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清晰可操控,這一點基礎課和復習課并無明顯區別,可不同在于到了高三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差異較大,語文基礎也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況,因此在導學案的編制中可以適當增刪內容,亦即二次備課時定要考慮班級特色。
3. 教學的形式要創新
“第一跳”是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周密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卻又容量大,強度大,教師往往盡心盡力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往往也會努力調動自己的思維,凝神聚力地吸收教師傳授的每一個新知識,接受教師安排的每一項能力訓練。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也不是完全地被動吸收,也有適當的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但是卻忽略了新課標中的“情感態度”這一目標要求。這樣一節課下來,大多數學生往往會感到筋疲力盡,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收獲,但長此以往,往往不能堅持下來,也并不能從“苦學”轉化為“樂學”,而教師也會氣虧體乏,難以堅持下來。顯然,高效課堂的“這一跳”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高效。
一、高三語文復習課現狀
目前,高三語文復習中或多或少存在四個主要問題:教學內容盲目化(脫離考點)、教學內容超綱化(超出考點)、教學內容煩瑣化(肢解考點)、教學內容簡單化(矮化考點)。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復習的效率和效果。作為一名高三語文老師,每個班級語文存在的共性問題是什么,每一個學生的強項弱點在哪里,每一階段的復習應重點突出什么,應該心中有數。共性現狀如下:
(一)推不動
背默不跟著走,布置的作業不能順利完成,課外不學語文。
(二)讀不懂
主要反映在閱讀部分,詩詞看不懂意思,現代文看不懂重點詞句,讀不懂文本的內涵。
(三)寫不出
概括題漏掉信息,賞析題寫不完整,延伸題觀點例子兩張皮,作文缺少鮮活的內容。
二、高三語文實效性課堂構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語文復習課構建高效課堂設計一例:
課后,語文組長給出這樣的評價:“這節課實效性很強,高三需要的就是這樣實實在在的課堂。”高三的課程內容決定高三課程性質。以“鑒賞古典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為例,我是這樣構建高三實效性課堂的:
(一)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人物形象類別,明確答題要點,規范答案語言。
(二)巧妙合理的導入
由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畫二者形象的語句,作者通過對周瑜的仰慕與敬佩表達了自己的壯志難酬,進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人物形象。
(三)詩歌人物形象分類
緊扣教材,閱讀教材,明確人物形象分類:詩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作者;詩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蘭辭》中的花木蘭等。
(四)高考對人物形象題的考查方式(設題方式)
1.這首詩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試概括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特點,并簡要分析。
3.結合詩句,賞析詩中某某形象。
(五)讀詩句,感知人物形象
選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詩句和人物,讓學生讀并感知一類人物形象,如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感知出一個傲岸不羈、豪放瀟灑、不慕權貴的詩人形象;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感知出一個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形象的詩人形象……類似的形象共有八類,他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獨坐敬亭山》為例,分析詩人的形象。先大聲讀詩,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組織答案。教師當堂點評學生的答案,肯定對的,否定錯的。接著互換角色,讓學生扮演閱卷老師,利用PPT展示三個不同答案,學生根據答案給出分值,設置這個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規范答題和培養得分意識。
(七)歸納答案要點
根據學生自己組織的答案和給出的答案,我總結了此類題答案包含三點:一是寫了誰(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種特征的依據;三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給出答案要點后,再做練習題鞏固。
語文課堂的駕馭能力至關重要,一節課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師的引導。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
三、高三語文復習課實效性策略
高三語文復習階段,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以下三種意識:目標意識、學生意識、效率意識。目標意識主要指考點目標要明確。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復習”。那么,怎么樣的復習才是“貨真價實”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綱,把準考脈
新一屆高三如何應戰,首先要明確好復習課的兩個基本標準:所講――講授的內容,學生一聽就懂,就明白;所教――傳授的方法,學生一學就會,就能用。
其次要明確好復習課兩個基本前提:
1.研究《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吃透命題精神:①命題不當,導致無效;②選題不精,導致無效。
2.研究復習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①不追求講了什么,而重視學得怎樣,復習指導科學化。②不追求知識系統,而重視答題規范,答題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個研究
首先是研究學生。通過分析試卷、個別談話、自我小結等方面考查研究學生學習情況,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與能力、思路與方法,使學生對考點知識達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試說明》。研究近三年考試大綱,看是否有題型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們著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輕考、輪考、不考、未考、將考,弄清主干知識點、能力層級及能力點、賦分特點等情況。針對“八考”,明確復習訓練方向、重點、時間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題型的變與不變規律,如新課標卷高考文言文閱讀題,近幾年變化比較明顯,考查虛詞的題取消了,出現文言文斷句題,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題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識題,在閱讀人物傳記的同時也應多關注人物訪談題型。
(三)注重實效――優講、巧練、深評
1.優講
我理解中的“優”就是講解一道題歸納一類題的做題技巧。而且一道題必須講透,不能含糊其辭,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以“意象意境”題為例,這類題高考設置分值一般為6分。學生答題找準三點:景(描繪畫面)、境(營造氛圍,背四字意境詞語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釋有提示),三個點,每個點得2分,只要學生動筆寫,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語文復習課知識點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識貴在積累,沒有太多的方法可談,古詩詞鑒賞除了積累外,重點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寫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練
練是學生的行為,也是老師的行為。“巧”表現為訓練題選擇的“巧”和訓練中點撥的“巧”。短時間內獲得高分,只能從題的分值上入手。在訓練時,根據分值寫答案。以高考第七題文言文翻譯題為例,每小題5分,5分如何獲得?學生心里要有數,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及句意通順各占幾分,讓分值落實到題的每一點上。堅持這樣練,學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歡從習題中獲得成就感。
1 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1 規范準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
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概全。語文教學語言的準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準確,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準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
1.2 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
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后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并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1.3 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
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
2 采用多元化教學,激活語文課堂
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問答式、討論式、座談式、演講式、辯論式、表演式、游戲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各種形式又可以靈活多樣,如問答式可采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等形式;演講式可以分組演講,也可以進行演講比賽。總之,各種形式的運用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廣泛參與。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課程與科學技術的整合使得教學容量大,效率高,學生可以借助軟件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讓實物投影、電視、電影、電腦等進入課堂,使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中聯想、創新,豐富積累,提高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能夠使語文學習豐富、生動起來;能夠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能夠實現語文跨學科教學的理想。這一切就需要語文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巧妙地設計課件,適當地運用課件。
音樂能抒感,陶冶情操,在語文教學中,適時的、優美的音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也可以積極地把冥想、思維導圖等“友善用腦”的理念融進語文課堂教學中。
高三課堂教學效率直接關系著學生高考的成敗,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對我縣幾所農村高中教學情況的調研,我發現部分語文教師在高三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上陷入了誤區。
誤區一:高三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坐享其成”更高效。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關注講授內容任務的完成,而較少關注教學對象的表現和反映。體現在:一是缺少對學生活動的設計,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二是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嚴重不足。三是對生成性資源缺少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利用意識淡薄。
誤區二:高三重在復習舊知識,應在做題上下工夫。筆者聽課時段正值我縣高三第一輪復習階段,本應足以本為本抓綱務本的關鍵時期,然而學生桌面上僅有參考資料,沒有課本,教學中教師也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有的只是知識的羅列堆砌和練習題的宣講解讀,語文的生命活力和情趣性被淡化。
誤區三:高三語文課堂教學應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部分教師誤認為只有“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才能“高效率、高質量”,課堂上一味貪多、求全、求難,致使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過多堆砌,內容雜亂無序。甚至出現諸如課堂教學無明確目標、無內容設定等現象。
筆者認為,高三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只有走出誤區,采用恰當的對策,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策一:重視基礎,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筆者認為,語文基礎應包含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語文素養。因此,夯實基礎應是把復習的重心放在對基礎矢¨識、基本技能、基本語文素養的應用掌握上。只有“三基”真正落實,扎實過關,才能算得上夯實基礎。因此,無論是在第一輪的“過教材”即系統整理知識、轉化知識結構階段,還是在第二輪的專題深化提高階段,以及第三輪的套題模擬訓練階段,教師都要始終堅持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對策二:挖掘和利用好生成性資源。課堂是活的,學生是有思想的,課堂和學生都會給教師提供大量的寶貴信息,這些信息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巨大資源,要充分利用好。首先,教師要有捕捉意識,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復雜多變的學習思維、欲說還休的神態表情、突發而止的解題靈感等。其次,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還學生說話的權利,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學生展現思維過程甚至暴露錯誤創造條件。再次,要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作出應對,要讓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都能處于“憤”“悱”狀態。
對策三:積極倡導反思性教學。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反思習慣,課后及時撰寫教學筆記,總結得失,以求改進教法。重點要反思自己是否幫助學生構建了語文知識體系,是否安排了科學的考試與練習時間,是否重視了學生的作文訓練,是否給學生給了足夠的自主發展的空間。其次,要引導學牛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如對語義問題的解題思路及效果進行反思;對語文知識間的聯系進行反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或錯誤作出反思等
高三化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梳理與高考相關的化學知識,并要求學生在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科學方法,將基礎知識進行內化和提升。但高三化學教師有一些共同的困惑:復習教學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知識整合效果差、學生對知識的提升應用明顯不足等。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高三化學復習,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益呢?筆者認為構建有效提問是尋求突破的重要途徑之一。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指出:“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就要從問題開始,故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值得研究。
一、有效提問設計的原則
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與積極應答,且這種注意與積極應答可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設計的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有封閉式的問題和開放性的問題。如果提出的問題只需要學生回憶已學的知識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屬于封閉式的問題;如果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判斷、分析、歸納、推理等高層次思維活動才可正確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屬于開放性問題。另外,開放性的問題是一種豐富的資源,它可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而有趣,所以有效提問就是要求教師盡量使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2.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有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和應用型的。而應用型的問題就是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它要求學生把已學的內容應用在不同層次的問題上,它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使其應用于解決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它可使學生的思維不是只滯留在零星單一的知識點的記憶水平上,可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實效性,所以有效提問就要求教師盡量使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二、有效提問設計的策略
怎樣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筆者認為在學生需要析疑又要教師提供幫助的地方,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吸引學生主動參加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該做法不僅關注知識本身,更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讓學生以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益。
1.以化學事實為依據,在靈活理解知識的關鍵處設問
案例1 :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專題三第四單元“沉淀溶解平衡”中,教材提供了這樣的實驗事實: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是制備鋇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但是BaSO4不溶于酸。工業上在用重晶石制備鋇化合物時,是在BaSO4固體中加入飽和Na2CO3溶液,并不斷攪拌,達到平衡后,靜置,移去上層清液;再加入飽和Na2CO3溶液,重復處理多次,使絕大部分BaSO4轉化為BaCO3;最后加入鹽酸,沉淀大部分溶解,Ba2+即轉入到溶液中。
【已知:常溫下,Ksp(BaSO4)=1.07×10-10,Ksp(BaCO3)=2.58×10-9】
根據實驗事實,用飽和Na2CO3溶液處理難溶的BaSO4,可使BaSO4轉化為較難溶的Ba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SO4 + CO32- BaCO3 + SO42-
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的表達式為: K=c(SO42-)/c(CO32-)
K=Ksp (BaSO4)/Ksp(BaCO3)= 1/24
也就是說,當c(CO32-)24 c(SO42-)時,就可實現由BaSO4向BaCO3轉化。在實驗過程中,向BaSO4固體中加入飽和Na2CO3溶液后,c(CO32-)遠大于24c(SO42-),由于Ba2+ + CO32- = BaCO3,使溶液中的c(CO32-)減少, c(SO42-)增大,所以要實現BaSO4轉化為BaCO3,就必須保持c(CO32-)24 c(SO42-)。因此,在實驗過程中要不斷地把上層清液換成飽和Na2CO3溶液,這樣重復多次,才能使大部分BaSO4轉化為BaCO3 。
結論: 由更難溶的沉淀可轉化成難溶的沉淀。
通過對沉淀轉化在生產中的應用分析,為了使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移動原理能全面透徹地理解,設計一個遞進式提問:更難溶的沉淀都可轉化成難溶的沉淀嗎?并對教材中的演示實驗進行適度拓展。
【演示實驗】1.向盛有2mL 0.1 mol?L-1 AgNO3 溶液的試管中滴入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生成白色沉淀,再向其中加入0.1 mol?L-1 KI溶液,沉淀由白色變為黃色。2. 向盛有2mL 0.1 mol?L-1 AgNO3 溶液的試管中滴入0.1 mol?L-1 KI溶液至不再生成黃色沉淀,再向其中加入飽和NaCl溶液時,沉淀仍為黃色。
【已知:常溫下,Ksp (AgCl)=1.77×10-10,Ksp(AgI)=8.51×10-17 】
【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根據溶度積常數,探究沉淀轉化的可能性。
實驗1反應方程式 AgCl + I- = AgI + Cl-
K= c(Cl-)/c(I-)=Ksp (AgCl)/ Ksp(AgI)= 2.08×106
該反應平衡常數是一個很大的值,說明該反應向右進行的程度非常大,故該反應是不可逆的,AgCl可轉化為AgI ,而AgI 不能轉化為AgCl 。
【探究結果】更難溶的沉淀不一定都可轉化成難溶的沉淀。當溶度積相差較小時,可實現轉化;當溶度積相差較大時,則不能實現轉化。
因此以化學事實為依據,在靈活理解知識的關鍵處設問,并通過對問題的不斷提出與探究,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有效參與,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溫故而知新,在深層次探究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設問
案例2 :學生都很熟悉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沉淀、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其反應的本質是能使某種反應物離子的濃度減少。在進一步探究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問題】在含有Na+ 、OH-、CO32-、 AlO2-的溶液中(陰離子濃度均為0.01 mol?L-1)逐滴加入鹽酸,分析存在哪些反應?有反應的先后順序嗎?為什么?
【問題探究】在該反應體系中存在H+與OH-、CO32-、 AlO2-的三個離子反應,這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但這三個反應是同時進行,還是有反應的先后順序?這個問題,較判斷存在三個簡單的離子反應要復雜得多。如何解決該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角度去思考,根據離子結合H+ 的能力,結合能力越強的即與H+ 反應后的產物越難電離,與H+反應時需要c(H+)越小,則該離子就優先反應,其生成該產物時可使溶液中c(H+)減少到最小,則該離子反應進行得最徹底。故與H+反應的先后順序為:OH-、AlO2-、CO32- 。
通過對問題的深層次分析,學生就能透徹理解,所有的復分解反應,分析其發生的條件歸結起來只有一個,就是使反應物的某種離子濃度減少到最小程度的反應。同時還能溫故而知新,促使學生建立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宏觀現象的化學基本觀點。
3.超越常規認識,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處設問
案例3:復氧化硫的性質中,S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質是一個重點,其與Ba(OH)2反應能生成BaSO3沉淀。但是BaSO3沉淀的生成條件卻是個難點,讓較多學生難以透徹理解,似乎只要出現SO32-和Ba2+ 就能生成BaSO3沉淀,忽略c(SO32-)的大小這個量的條件。為了讓學生正確分析這類問題,必須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客觀依據。筆者設計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SO2氣體通入BaCl2 溶液是否產生沉淀,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