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08:05:14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統計學定性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為探討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測定與分析, 采用ELISA方式對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血清IgM測定, 并對測定結果進行了分析, 其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其中男145例, 女95例, 患兒年齡最小6個月, 最大6歲, 其中182例患兒年齡
1. 2 血清IgM檢測方式 本組240例患兒均采用EL1SA方法進行血清IgM檢測, 取靜脈血1~2 ml, 并對血清進行分離, 然后利用ELISA方法測定血清IgM。所有試驗均設定陰性對照[平均吸光度(OD)值應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性別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陽性檢出率的關系 本組240例研究對象中男性患兒陽性檢出率為32.4%, 女性患兒陽性檢出率為33.7%, 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就表示性別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檢出率無較大關系。見表1。
表1 性別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陽性檢出率的關系 (n, %)
性別 例數 陽性例數 陽性率
男 145 47 32.4
女 95 32 33.7
合計 240 79 32.9
2. 2 年齡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檢出率間的關系 不同年齡組患兒比較其Mp、Cpn、RSV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3歲的患兒其病原體陽性檢出率為31.3%, 以RSV檢出為主, 其次為Mp;而年齡>3歲的患兒其病原體陽性檢出率為44.8%, 其中以Mp檢出為主, 其次為Cpn。見表2。
3 討論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 據統計, 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兒童約占據了全部兒童死亡率的20%左右, 嚴重影響著患兒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 2]。近些年來, 隨著廣譜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發生率雖明顯下降, 但呼吸道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發的感染現象則逐漸增高, 據統計, 肺炎衣原體、病毒及肺炎支原體等的感染率均大于80%, 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著嚴重的威脅[3]。因此, 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受自身呼吸系統的生理特點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極易發生呼吸道疾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的陽性檢出率可高達34.6%, 患兒多為年齡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們對病毒外的病原生物及其危害認識的加深, 臨床上也逐漸加強了對Cpn及Mp感染的重視。本次研究中83例病原體陽性患兒中29例為Mp, 占34.9%, 11例為Cpn, 占13.3%, 且其陽性率均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而增大。有研究表明Cpn及Mp均為社區獲得性病原體, 是導致兒童呼吸道感染發生的一項常見治病因素[4]。其中Cpn較為常見, 其感染率可高達50%以上, 然而多數Cpn感染患兒均無明顯癥狀, 因而通常未能引起醫生及患兒的重視, 極易導致病原體持續存在, 從而可引起反復感染、多系統、多器官慢性病理性損害。因此, 臨床上同樣也要加強對Cpn感染的重視, 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M進行測定, 并及時制定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 以有效的促進患兒康復, 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血清異性IgM抗體監測可作為急性期感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其可為臨床診療及合理用藥提供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宋明輝.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感染所致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中華兒科雜志, 2013, 51(12):903-908.
[2] 劉艷芳. 178例5歲以下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學研究. 現代預防醫學, 2013, 40(22):4254.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間的癥候群。發作時心電圖可表現為ST段異常變化或T波明顯倒置,但無新的Q波出現。常規心電圖(ECG)檢出陽性率較低,需做動態心電圖(DCG)監測。由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率高,危險性大,本文對我院近3年來診斷明確的3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做動態心電圖監測,旨在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一過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發作規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9例病例中,32例為住院患者,7例為門診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齡43~75歲,平均59歲,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①既往心絞痛病史在1個月內出現;②心絞痛逐漸加重,同等勞動程度所誘發的胸痛發作次數、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加重;③休息時心絞痛發作,其發作與心肌需氧量的增加無明顯關系,同時排除常規心電圖有束支傳導阻滯、陳舊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臟手術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國DMS公司生產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進行監測連續記錄和回放分析24 h心電圖變化,參照監測日志觀察ST段及T波變化情況,是否伴有心絞痛及生活狀態的關系。
2 結果
2.1一過性心肌缺血
2.1.1發病率 39例受檢者做動態心電圖監測時共記錄到36例(92.30%)1121次一過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無明顯癥狀。
2.1.2持續時間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發生心臟事件(包括嚴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暫阿斯綜合征1例)。
2.2 ST-T改變 心電圖出現ST段壓低者23例,其中ST段顯著壓低者17例,輕度壓低者6例;單純性ST段壓低者3例,一過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現T波異常(≥2個導聯)者32例,其中僅有T波異常者為12例,ST段壓低同時伴有T波改變者20例。
2.3心率變異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變異100 ms 11例,所有發生心臟病事件的心率變異均
3 討論
UAP發病率高,危險性大,病情變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變十分關鍵階段,可逆轉為穩定性心絞痛,也可迅速進展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對其認識和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UAP患者之間疼痛閾值相差較大,許多患者的疼痛癥狀往往不典型,在本組39例中,90.80%的患者無明顯心絞痛癥狀,但心肌缺血客觀存在,單純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是相當困難的。UAP發作時心電圖的變化不僅能提供具有診斷價值的依據,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嚴重程度,可f助診斷患者的預后。
本組病例中,心電圖表現一過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現ST段及T波變化。一過性ST段抬高,多見于冠狀動脈痙攣;一過性ST段壓低,多見于心內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變: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可出現倒置T波≥2.0 mm,呈對稱性,出現在2個導聯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發性病變。少數病例無特異性心電圖改變,可能由于:①單支血管病變,狹窄程度較輕,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變部位相互對應,產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側支循環建立,可代償血管狹窄區域的血液供應;④做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期間未出現缺血性表現;⑤ST-T偽性改善。
多數UAP患者具有嚴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減少,即可誘發心肌缺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偏心性狹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嚴重時可導致血栓形成,可能每個患者在不同時間單獨或同時起作用,而產生UAP。斑塊部位冠狀動脈張力的改變可啟動或加劇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長因子,特別是成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動脈粥樣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與穩定型心絞痛轉變為不穩定型心絞痛有關。冠脈痙攣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冠脈平滑肌一過性收縮而導致冠脈管腔狹窄,心肌血供突然減少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心電圖相應導聯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脈一過性閉塞性痙攣導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壓低則表示冠脈非閉塞性痙攣或側支循環豐富造成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UAP發作時ST段抬高,近年來經臨床和動物實驗證明,當心肌嚴重缺血時,心肌細胞膜不僅有代謝的改變,而更重要的是細胞膜部分地喪失了維持細胞內外鉀離子差距的能力,當細胞內外鉀離子差距減低時,該部分心肌的極化程度必然隨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損部分心肌的極化程度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產生了“損傷電流”,使ST段“相對地”抬高。而ST段壓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時大量鉀離子自細胞外液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升高,當心肌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距異常升高時,在心電圖上便表現為ST段壓低[1]。從心內膜心外膜心肌復極的角度講,由于收縮期心內膜下心肌張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張期又處于冠狀動脈灌注的遠端,心內膜下心肌的氧需較大而氧供條件相對較差。正常情況下,依靠其小動脈的易擴張性維持灌流量,一旦大動脈狹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時,心外膜下冠狀動脈也進行擴張;心內膜下的小動脈已處于擴張狀態,沒有更多的擴張潛力,所以容易發生心肌缺血,引起心電圖ST段壓低[2]。
本組39例中,較長時間的一過性心肌缺血提示UAP處于高危狀態。共有13例發生心臟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時間>30 min/d以上,3例(23.10%)發生在缺血時間30 min/d的應予高度重視,及時做好有效的處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HRV是反映心臟自主神經活動的定量指標,是一項新的有價值預測心源性猝死的指標[3]。心肌缺血時能興奮心臟迷走-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可發生多樣性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異常。當急性心肌缺血時,迷走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HRV出現異常。
正常人自主神經具有晝夜節律變化,白天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而夜間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本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顯降低。電生理檢查發現迷走神經張力增強,心室肌不應期延長,心肌電穩定性增加,對心臟有保護作用。而迷走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4]。
UAP預后較差,部分病例在發病一年內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時伴有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時正確的診斷極為重要,但由于發作時心電圖改變呈短暫的一過性,往往很難記錄到異常表現。動態心電圖記錄時間長,準確完整地監測到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演變的過程,本組采用十二導聯同步記錄,還能對心肌損傷加以定位,可使診斷率明顯提高,便于早期治療。充分認識高危患者,客觀評價其預后,有助于臨床工作。
參考文獻:
[1]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 R54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2(c)-055-0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I Jinliang1, YANG Zhaoying2#, WANG Weimin1, KONG Jian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 2.Department of Gerontal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3.Department of Cadre Ward,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s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Serum sCD40L and sFas(with ELISA)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60 patients with UAP(every stage of Ⅰ,Ⅱ,Ⅲ:20 patients) and 40 controls. Results: Levels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s of Ⅱ, Ⅲ stage of UAP than those in controls(P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 soluble Fas(sFas)
目前研究認為,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發生主要由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和斑塊不穩定。細胞凋亡和炎癥免疫反應可能參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1]。我們通過檢測UAP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水平變化,探討其與UAP的關系,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組病例來自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的住院患者。根據輔助檢查,嚴格按照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2]的診斷標準,入選不穩定型心絞痛組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按照Braunwald不穩定型心絞痛分級[3],每級入選患者20例,分級標準,Ⅰ級:嚴重的初發型心絞痛或惡化型心絞痛,無靜息疼痛;Ⅱ級:亞急性靜息型心絞痛(1個月內發生過,但48 h內無發作);Ⅲ級:急性靜息型心絞痛(在48 h內有發作)。
1.1.2 正常對照組入選40例,男20例,女20例,均為我院體檢中心經健康體檢合格的正常人,無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疾患,肝腎功能正常,無心腦血管疾病史。以上2組性別、年齡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血清sCD40L水平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中可溶性CD40L,試劑盒購自美國USCN LIFE公司。其檢測靈敏度為0.095 g/L。sCD40L測定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步驟執行。在酶標儀上讀出OD值,繪制標準曲線,并查出各自濃度。
1.2.2 血清sFas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森熊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操作按說明書。
1.3統計學方法
所測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回歸,以相關系數(r)表示,均以雙側P
2 結果
2.1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清sCD40L與sFas含量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清sCD40L與sFas含量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UAP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清sCD40L和sFas含量(x±s)
Tab.1Comparison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levels
in UAP group and controls(x±s)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 P
Compared with controls,P
2.2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與sFas水平相關性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與sFas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呈明顯正相關(r=0.573,P
3 討論
近20年來,隨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療手段的成熟與推廣,以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所占比例的不斷升高,NSTEACS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熱點和難點。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更對其診斷和危險分層進行了深入評價。不穩定型心絞痛占NSTEACS中的重要比例,對其早期進行危險分層主要在于指導治療策略的選擇,這不僅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而且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療效益與費用比。
白細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及CD40配體(CD40 ligand,Cd40L)系統作為重要的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物質參與粥樣斑塊的形成和進展[4],儲存于血小板α顆粒內的CD40L在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幾秒鐘內表達于血小板表面,幾分鐘或數小時內可被水解釋放進入血液循環,成為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5]。在嵌合7E3抗血小板常規治療無效的難治性不穩定型心絞痛(chimeric 7E3 Fab Antiplatelet in Unstable Refractory Angina,CAPTURE)的研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血漿可溶性CD40L濃度升高與非致死性AMI或死亡的風險增高相關。2001年Carlichs等[6]在研究血清sCD40L在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表達時指出,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顯著高于UAP患者。本文結果顯示,Ⅱ、Ⅲ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非常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
Fas抗原主要表達于激活的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的表面,與FasL結合后介導細胞的凋亡。sFas是由Fas抗原在轉錄水平的不同拼接而成,游離于血清中,可阻斷Fas配體傳導的信號。Boylle等[7]提出sFas增高介導的VSMCs凋亡增多,纖維帽張力下降可直接導致斑塊破裂,參與急性冠脈事件的發生。本文結果顯示,Ⅱ、Ⅲ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sFas水平非常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
本研究中還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和sFas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呈明顯正相關(r=0.573,P
[參考文獻]
[1]Hansson GK. Immune mechanisms in atherosclerosis[J]. Arth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1,(21):1876-1890.
[2]Anderson JL, Adams CD, Antman EM, et al. ACC/AHA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7):1-157.
[3]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9.
[4]周啟林,田國平.CD40-CD40L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心臟雜志,2006,18(2):239-241.
[5]Henn V, Steinbach S, Buchner K, et al. The inflammatory action of CD40 ligand(CD154) expressed on activated human platelets is temporally limited by co-expressed CD40 [J]. Blood,2001,98(6):1047-1054.
[6]Carlichs CD,Eskafi S,Raaz D,et al.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xpress enhanced CD40 ligand/CD154 on platelets[J].Heart, 2001,86(5):649-655.
[7]Boyle JJ, Bowyer DE, Weissberg PL, et al. Human blood derived macrophage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plaque-deriv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by Fas-ligand/Jas interaction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402-1407.
[8]黃玉江.血清可溶性Fas及炎性因子與冠心病不同表型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9(6):457-461.
[9]胡可淦,蔡鑫,包宗明,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TNF-α水平變化[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2):133-135.
近年來,我們采用心痛定與卡托普利聯合長期治療老年性高血壓56例,并進行了1~3年的跟蹤觀察,發現兩種藥聯合應用時,既能有效平穩地控制病人24 h血壓,又使不良反應減少,降低了冠心病、腦卒中等事件的發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高血壓病56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病治療指南[1]中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Ⅰ或Ⅱ期),曾服用過多種其他降血壓藥物而沒有明顯療效,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齡61~82歲;病程11~32年;伴糖尿病4例,腦梗死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3例,肺氣腫1例。
1.2 方法
1.2.1 觀察指標 所有病人在本次治療前均停用原服用的降壓藥物,并用固定的汞式血壓計及標準袖帶,測量坐位右上臂血壓,取Korotkoff第1和第5音為收縮壓和舒張壓,取3次讀數的平均值為個體血壓值,作為治療前血壓。同時查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尿常規作為治療前的參考值。治療期間,門診病人每周非同日測血壓1~2次,同時觀察病情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每隔3~6個月查1次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尿常規。
1.2.2給藥方法一般根據血壓的高低確定給藥的方法,血壓在17/12 kPa以下給以維持量,心痛定10 mg2次/d,卡托普利25 mg2次/d:血壓在17~20/12~13 kPa之間給以治療量,心痛定10 mg 3次/d,卡托普利25 mg3次/d;血壓超過20/13 kPa給以增加量,心痛定20 mg 3次/d,卡托普利37.5 mg 3次/d;期間如發現病人出現下肢水腫臨時可服用少量利尿藥。
1.2.3 療效判斷標準 有效:血壓控制在17~19/12 kPa以下或血壓雖有波動但大部分時間維持在這一范圍內,無死亡及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損害者;無效:未達以上標準者。
1.3 結果 56例病人在1~3年的追蹤治療期內,治療效果非常理想,血壓大多都比較平穩, 一般都維持在17~19/12 kPa以下或血壓雖有波動但大部分時間維持在這一范圍內。只有少數病人的血壓有時會出現較大波動,但通過對藥物用量的調整,血壓一般都能很快地恢復到正常的水平。56例病人無一例發生死亡及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損害,治療前后的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無明顯變化(P>0.05)。只有個別病人出現輕度咳嗽,通過減少卡托普利的用量后咳嗽消失,除此以外再也沒有發現其他明顯的副作用。有些病人血壓在17/12 kPa以下時,曾一段時間(3~6個月)停止過治療,發現血壓升高后再次治療時效果仍然比較理想。
2 討論
1)心痛定為鈣離子拮抗劑,具有抑制鈣離子內流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血流量,提高心肌對缺血的耐受性,同時能擴張周圍小動脈,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使血壓下降。該藥沒有一般血管擴張劑常有的水鈉潴留和浮腫副作用。口服吸收良好,經10 min生效,1~2 h達最大效應,作用維持6~7 h。適用于各種類型的高血壓。卡托普利是第一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主要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能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化成血管緊張素Ⅱ,故能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分泌,減少水鈉潴留,并延緩激肽的擴血管作用,從而使血壓降低。同時可以改善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保護缺血心肌,逆轉左室肥厚。該藥在治療高血壓、改善腎功能和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被認識和肯定,但長期應用中有時也可見到其副作用的發生,但是我們在本組治療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
2)因為高血壓發病的病因有很多,但一種降壓藥物僅涉及一種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因此JNC7建議[2]:Ⅱ期高血壓病人常需要2種或3種以上的藥物聯合治療。當足量的單藥治療未使血壓達標時,須加用另一種降壓藥物,而按需要聯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降壓藥物,可以使療效疊加,防止出現單一藥物降壓誘發的其他調節機制的代償性升血壓作用,藥物聯合應用可以互相抵消部分不良反應,甚至低于單藥治療的不良反應。一般說一種藥物大約能降低收縮壓1.33 kPa,增加一種藥可再降低1.33 kPa。心痛定和卡托普利各自都有一定的降壓效果,但是按照JNC7建議,我們在治療本組病人時聯合應用心痛定與卡托普利這兩種藥物,就是想在治療過程中能獲得最大降壓效果及最小的副作用。本組治療基本達到了這一目的。我們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小劑量的心痛定與卡托普利,就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這就充分說明了聯合用藥的好處。
3)高血壓病治療關鍵的一點是能否有效而平穩地控制病人24 h血壓,減少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的損害,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我們觀察到,采用心痛定與卡托普利治療高血壓病,基本上滿足了這一要求,它們既能有效而平穩地控制病人24 h血壓,又可使不良反應減少。本組病人由于血壓控制得比較理想,無一例發生心、腦、腎等重要靶器官的損害。一般來講老年人都體弱多病,本組病人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因此在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病時,既要保證有治療的效果,還要有一定的安全性,不能有肝、腎功能的損害。通過對本組治療病人1~3年的病情及治療前后的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跟蹤觀察結果發現,老年性高血壓病人長期服用這兩種藥物是不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是十分安全的。由于這兩種藥物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們的價格低廉,便于病人長期服用。因此,我們認為心痛定與卡托普利聯合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病的有效性是肯定的,同時也是十分安全的。
參考文獻
急性冠脈綜合征;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為了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診斷價值,現對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ACS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齡50~76歲;均符合ACC/AHA(2001)診斷治療指南標準[1]。正常對照組為80例健康體檢者,男45例、女35例,年齡44~75歲。所有對象均排除感染、腫瘤、全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肝、腎疾病,且未服用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
1.2 方法 清晨采取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1 h以內離心分離血清待測。hs-CRP采用上海科華公司的免疫比濁法試劑盒,Hcy采用北京九強公司的循環酶法試劑盒,均按試劑說明書在日立7020型生化分析儀上檢測。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2.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血清hs-CRP和Hcy含量及異常檢出率比較 ACS組hs-CRP含量(16.28±11.75)mg/L,66例異常,異常檢出率82.5%。正常對照組hs-CRP含量(3.28±0.79)mg/L,4例Hcy異常,異常檢出率5.0%。ACS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異常,異常檢出率為65.0%。正常對照組Hcy含量(13.79±3.58)μmol/L,僅有2例Hcy異常,異常檢出率為2.5%。經統計學處理,ACS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異常檢出率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
2.2 兩組血清Hcy水平和hs-CRP水平的相關性 經直線相關分析,ACS組的 Hcy水平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r=0.513,P0.05)。
3 討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發病機制與粥樣斑塊的不穩定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斑塊的不穩定性與炎癥介質又有著密切的關系。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目前被認為是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最密切的炎癥標志物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揭示CRP能預測心肌梗死、中風、周圍動脈疾病、心源性猝死[2]。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Met)代謝的中間產物。有證據提示,Hcy可直接或間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改變血液凝固狀態及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機制而引起血管疾病[3]。新近臨床及實驗室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血漿Hcy水平升高是ACS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4]。為了探討ACS患者血清hs-CRP和Hcy的含量變化,作者對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結果表明,ACS組hs-CRP含量(16.28±11.75)mg/L,有66例異常,異常檢出率82.5%。正常對照組hs-CRP含量(3.28±0.79)mg/L,有4例Hcy異常,異常檢出率5.0%。ACS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異常,異常檢出率65.0%。正常對照組Hcy含量(13.79±3.58)μmol/L,僅有2例Hcy異常,異常檢出率2.5%。經統計學處理,ACS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異常檢出率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
綜上所述,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均異常升高,兩指標都可用于臨床輔助診斷ACS。
參 考 文 獻
[1] LibbyP,RidkerPM,Maseri A.Inflammationandatherosc1erosis.Circulation,2002,105:1135-1143.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統計學為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必須正確處理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總體中諸個體某種數量標志表現偶然,而諸標志值平均則為必然。重復測量某種同一客體出現不同的數值屬偶然,而同一客體本身真實數值則為必然。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的數量差異為自己開辟道路。統計研究中經過綜合平均,將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數量差異,互相抵消,顯露出平均則為必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統計抽樣調查問題上表現極為明顯。客觀事物極其復雜,表現千差萬別,同一總體各單位的數量差異也非常大,從個別單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探索其本質和規律性。然而,通過大量觀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響,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顯現其本質。在進行抽樣調查時,只有隨機抽取的個體足夠多,消除諸多偶然因素影響,才能通過抽樣總體的數量特征正確地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
2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實踐和科學都證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矛盾著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況且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對于每個事物或過程的矛盾也各有其個性。因此說,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或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統計學中存在著各種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點。在統計認識中,個體的差異性中蘊含著總體的同一性。統計方法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抽象掉各個個體的差異性,探求總體的同一性,并用差異性去標志同一性的內在質量。差異性是統計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沒有差異性就沒有統計;而同一性則是統計的目的,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進行統計。因此,統計研究要運用大量觀察法與個別觀察法相結合使用的統計方法。
統計研究中運用大量觀察法,實現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認識過程。同時,根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統計研究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個別觀察所搜集的資料來說明總體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使認識更深刻、更具體。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在統計研究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個基本方法。統計認識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各個局部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達到對總體的認識,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
所謂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并分別加以研究,從而認識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任何事物的整體都是有若干組成部分構成的,將客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分解成各組成部分,分別研究其結構與功能、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以及在各種外界條件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事物的屬性和特點,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及內在規律性的認識之目的。可見,分析方法是以客觀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關系為客觀基礎的。在統計研究中諸如分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結構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這些分析在人們的認識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認識變為對整體的認識,揭示整體的本質和規律性,就必須進行綜合。
所謂綜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辦法。與分析方法相比,綜合方法認識過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將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結為整體,通過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從事物各部分及其屬性、關系的真實聯系和本來面目,復現事物的整體,綜合為多樣性的統一體。在統計中,諸如人口統計的將分組、結構、比例分析化為對整個人口狀況分析;商品銷售總額分析時分解為價格和銷售量變動的影響,進而從總體上分析其因素影響;社會總產值的變化,分解成各個部門行業的影響,進而綜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合是對立統一,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統領分析。沒有具體的分析,就不能具體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側面和各種屬性與諸因素,從而也就無法綜合;同時,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它在綜合統領下,以綜合為目的,達到確切地揭示事物的總體和本質和規律性,使認識升華。因此,沒有分析的綜合,其結論就只能是空洞的、無根據的,是一個混沌的、外在的、直觀的整體。“思維既把相互聯系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樣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它的要素。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頁)。”分析的結果,也就是綜合的出發點。統計認識的發展總是沿著“分析——綜合——新的分析——新的綜合……”軌跡不斷前進的,促使統計認識活動不斷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
6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給出新認識;但新認識是不確定的,可能是錯的;特殊材料的組合不同,給出的認識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質信息作出決策。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前提(公理)到命題,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識;容許選擇多個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錯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統里的不同子集合)會給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結論。以觀察為基礎對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主要屬于歸納推理問題;但若已知各種事件發生的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則可以轉化為演繹推理問題。
統計認識是通過個別研究認識一般的,所以統計思維必然是一種歸納(即必須通過歸納才能實現)。統計不僅要根據所構建的原始信息通過統計推理獲得一般的“知識”,而且還必須進行假設檢驗、機理檢驗等,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論證。所以說,統計思維是歸納與演繹的統一。歸納方法論強調了方法和外來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繹方法論則強調了問題和先存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相互補充和協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在統計思維中的回歸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所以說,統計思維將歸納和演繹高度而有效地結合運用,收到了很好的認識效果。也只有通過歸納、演繹和實踐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學真理。
7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按照統計認識要運用材料來看,統計學的實際應用具有具體性,它是依據一定的數據和事實,使人們得到啟發,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作出迅速的識別和直接的理解,并對對象的總體狀況作出判斷。統計認識在取得統計數據之后,首先就是根據數據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數據整理手段(如分組、直方圖、莖葉圖、頻率圖等)和統計研究人員積累的統計認識經驗,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獲取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統計數據的背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必要時還要進行典型剖析或抽樣驗證。所以說,在統計認識的數據收集、分析與所做結論需要具體化。同時,對統計理論方法研究時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數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維的特點。屬于抽象思維的范疇,它舍棄具體向客體的規客規律性逼近。因此,統計學是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8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
統計認識過程不僅是通常所說的實證性研究活動,同時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動。它自始至終都是理性認識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
按照統計認識屬于實證性研究來說,它具有經驗思維
的特點。經驗思維就是運用實踐經驗、感性認識和感性材料進行的思維活動。它的功能主要是認識具體事物的外部狀況、表面聯系和現象,通過經驗思維能夠對豐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狀態,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描述性統計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經驗思維。它依據的是客體的個體的實際狀況或者是客體過去的、現在的狀態,是事實的歸納、概括、整理。從推斷性統計來看,它在描述性統計提供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概念,依據嚴密的邏輯規則和推理過程進行假設檢驗、數理推斷、悖論分析,對描述信息、經驗認識進行理論思考,使經驗認識升華,這又是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它抽象掉具體個體數量上的差異,得出有關對象的共同本質特征的認識;抽象掉所依據的經驗材料的特殊,得出有關“類”的一般的認識。
實際上,描述性統計是推斷性統計的重要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講,推斷是另一種描述;有時候描述性統計與推斷性統計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統計認識是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兼具有兩種思維的成分,兩種思維相互交叉,相互補充,使統計認識更系統、更具體和更深刻。
總之,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論,統計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要研究探索和發現認識客體本質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它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它和統計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對統計學起著指導作用,為統計科學研究和統計工作提供一般指導原則和思維方法;統計學是哲學一般認識方法的具體化。所以,對統計思想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和歸納,有利于推進統計理論研究,廓清人們對統計的認識,有助于更合理、廣泛的運用統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統計研究中運用大量觀察法,實現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認識過程。同時,根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統計研究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個別觀察所搜集的資料來說明總體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使認識更深刻、更具體。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統計學為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必須正確處理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總體中諸個體某種數量標志表現偶然,而諸標志值平均則為必然。重復測量某種同一客體出現不同的數值屬偶然,而同一客體本身真實數值則為必然。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的數量差異為自己開辟道路。統計研究中經過綜合平均,將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數量差異,互相抵消,顯露出平均則為必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統計抽樣調查問題上表現極為明顯。客觀事物極其復雜,表現千差萬別,同一總體各單位的數量差異也非常大,從個別單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探索其本質和規律性。然而,通過大量觀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響,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顯現其本質。在進行抽樣調查時,只有隨機抽取的個體足夠多,消除諸多偶然因素影響,才能通過抽樣總體的數量特征正確地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
3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在統計研究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個基本方法。統計認識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各個局部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達到對總體的認識,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
所謂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并分別加以研究,從而認識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任何事物的整體都是有若干組成部分構成的,將客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分解成各組成部分,分別研究其結構與功能、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以及在各種外界條件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事物的屬性和特點,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及內在規律性的認識之目的。可見,分析方法是以客觀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關系為客觀基礎的。在統計研究中諸如分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結構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這些分析在人們的認識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認識變為對整體的認識,揭示整體的本質和規律性,就必須進行綜合。
所謂綜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辦法。與分析方法相比,綜合方法認識過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將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結為整體,通過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從事物各部分及其屬性、關系的真實聯系和本來面目,復現事物的整體,綜合為多樣性的統一體。在統計中,諸如人口統計的將分組、結構、比例分析化為對整個人口狀況分析;商品銷售總額分析時分解為價格和銷售量變動的影響,進而從總體上分析其因素影響;社會總產值的變化,分解成各個部門行業的影響,進而綜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統領分析。沒有具體的分析,就不能具體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側面和各種屬性與諸因素,從而也就無法綜合;同時,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它在綜合統領下,以綜合為目的,達到確切地揭示事物的總體和本質和規律性,使認識升華。因此,沒有分析的綜合,其結論就只能是空洞的、無根據的,是一個混沌的、外在的、直觀的整體。“思維既把相互聯系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樣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它的要素。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頁)。”分析的結果,也就是綜合的出發點。統計認識的發展總是沿著“分析——綜合——新的分析——新的綜合……”軌跡不斷前進的,促使統計認識活動不斷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
6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給出新認識;但新認識是不確定的,可能是錯的;特殊材料的組合不同,給出的認識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質信息作出決策。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前提(公理)到命題,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識;容許選擇多個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錯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統里的不同子集合)會給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結論。以觀察為基礎對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主要屬于歸納推理問題;但若已知各種事件發生的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則可以轉化為演繹推理問題。
統計認識是通過個別研究認識一般的,所以統計思維必然是一種歸納(即必須通過歸納才能實現)。統計不僅要根據所構建的原始信息通過統計推理獲得一般的“知識”,而且還必須進行假設檢驗、機理檢驗等,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論證。所以說,統計思維是歸納與演繹的統一。歸納方法論強調了方法和外來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繹方法論則強調了問題和先存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相互補充和協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在統計思維中的回歸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所以說,統計思維將歸納和演繹高度而有效地結合運用,收到了很好的認識效果。也只有通過歸納、演繹和實踐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學真理。
7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按照統計認識要運用材料來看,統計學的實際應用具有具體性,它是依據一定的數據和事實,使人們得到啟發,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作出迅速的識別和直接的理解,并對對象的總體狀況作出判斷。統計認識在取得統計數據之后,首先就是根據數據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數據整理手段(如分組、直方圖、莖葉圖、頻率圖等)和統計研究人員積累的統計認識經驗,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獲取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統計數據的背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必要時還要進行典型剖析或抽樣驗證。所以說,在統計認識的數據收集、分析與所做結論需要具體化。同時,對統計理論方法研究時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數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維的特點。屬于抽象思維的范疇,它舍棄具體向客體的規客規律性逼近。因此,統計學是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8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
統計認識過程不僅是通常所說的實證性研究活動,同時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動。它自始至終都是理性認識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
按照統計認識屬于實證性研究來說,它具有經驗思維
的特點。經驗思維就是運用實踐經驗、感性認識和感性材料進行的思維活動。它的功能主要是認識具體事物的外部狀況、表面聯系和現象,通過經驗思維能夠對豐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狀態,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描述性統計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經驗思維。它依據的是客體的個體的實際狀況或者是客體過去的、現在的狀態,是事實的歸納、概括、整理。從推斷性統計來看,它在描述性統計提供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概念,依據嚴密的邏輯規則和推理過程進行假設檢驗、數理推斷、悖論分析,對描述信息、經驗認識進行理論思考,使經驗認識升華,這又是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它抽象掉具體個體數量上的差異,得出有關對象的共同本質特征的認識;抽象掉所依據的經驗材料的特殊,得出有關“類”的一般的認識。
實際上,描述性統計是推斷性統計的重要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講,推斷是另一種描述;有時候描述性統計與推斷性統計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統計認識是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兼具有兩種思維的成分,兩種思維相互交叉,相互補充,使統計認識更系統、更具體和更深刻。
總之,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論,統計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要研究探索和發現認識客體本質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它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它和統計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對統計學起著指導作用,為統計科學研究和統計工作提供一般指導原則和思維方法;統計學是哲學一般認識方法的具體化。所以,對統計思想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和歸納,有利于推進統計理論研究,廓清人們對統計的認識,有助于更合理、廣泛的運用統計方法。
摘要: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系統的辯證統一思想,掌握這些辯證思維,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統計理論,正確地運用統計方法。主要從統計學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辯證統一的思想,并對其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闡述。
關鍵詞:統計學;辯證統一;統計規律;思想
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中圖分類號:C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1-0305-02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統計學為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必須正確處理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總體中諸個體某種數量標志表現偶然,而諸標志值平均則為必然。重復測量某種同一客體出現不同的數值屬偶然,而同一客體本身真實數值則為必然。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的數量差異為自己開辟道路。統計研究中經過綜合平均,將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數量差異,互相抵消,顯露出平均則為必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統計抽樣調查問題上表現極為明顯。客觀事物極其復雜,表現千差萬別,同一總體各單位的數量差異也非常大,從個別單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探索其本質和規律性。然而,通過大量觀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響,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顯現其本質。在進行抽樣調查時,只有隨機抽取的個體足夠多,消除諸多偶然因素影響,才能通過抽樣總體的數量特征正確地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
2 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實踐和科學都證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矛盾著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況且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對于每個事物或過程的矛盾也各有其個性。因此說,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或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統計學中存在著各種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點。在統計認識中,個體的差異性中蘊含著總體的同一性。統計方法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抽象掉各個個體的差異性,探求總體的同一性,并用差異性去標志同一性的內在質量。差異性是統計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沒有差異性就沒有統計;而同一性則是統計的目的,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進行統計。因此,統計研究要運用大量觀察法與個別觀察法相結合使用的統計方法。
統計研究中運用大量觀察法,實現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認識過程。同時,根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統計研究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個別觀察所搜集的資料來說明總體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使認識更深刻、更具體。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 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在統計研究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個基本方法。統計認識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各個局部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達到對總體的認識,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
所謂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并分別加以研究,從而認識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任何事物的整體都是有若干組成部分構成的,將客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分解成各組成部分,分別研究其結構與功能、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以及在各種外界條件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事物的屬性和特點,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及內在規律性的認識之目的。可見,分析方法是以客觀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關系為客觀基礎的。在統計研究中諸如分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結構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這些分析在人們的認識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認識變為對整體的認識,揭示整體的本質和規律性,就必須進行綜合。
所謂綜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辦法。與分析方法相比,綜合方法認識過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將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結為整體,通過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從事物各部分及其屬性、關系的真實聯系和本來面目,復現事物的整體,綜合為多樣性的統一體。在統計中,諸如人口統計的將分組、結構、比例分析化為對整個人口狀況分析;商品銷售總額分析時分解為價格和銷售量變動的影響,進而從總體上分析其因素影響;社會總產值的變化,分解成各個部門行業的影響,進而綜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統領分析。沒有具體的分析,就不能具體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側面和各種屬性與諸因素,從而也就無法綜合;同時,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它在綜合統領下,以綜合為目的,達到確切地揭示事物的總體和本質和規律性,使認識升華。因此,沒有分析的綜合,其結論就只能是空洞的、無根據的,是一個混沌的、外在的、直觀的整體。“思維既把相互聯系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樣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它的要素。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頁)。”分析的結果,也就是綜合的出發點。統計認識的發展總是沿著“分析――綜合――新的分析――新的綜合……”軌跡不斷前進的,促使統計認識活動不斷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
6 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給出新認識;但新認識是不確定的,可能是錯的;特殊材料的組合不同,給出的認識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質信息作出決策。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前提(公理)到命題,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識;容許選擇多個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錯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統里的不同子集合)會給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結論。以觀察為基礎對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主要屬于歸納推理問題;但若已知各種事件發生的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則可以轉化為演繹推理問題。
統計認識是通過個別研究認識一般的,所以統計思維必然是一種歸納(即必須通過歸納才能實現)。統計不僅要根據所構建的原始信息通過統計推理獲得一般的“知識”,而且還必須進行假設檢驗、機理檢驗等,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論證。所以說,統計思維是歸納與演繹的統一。歸納方法論強調了方法和外來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繹方法論則強調了問題和先存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相互補充和協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在統計思維中的回歸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所以說,統計思維將歸納和演繹高度而有效地結合運用,收到了很好的認識效果。也只有通過歸納、演繹和實踐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學真理。
7 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按照統計認識要運用材料來看,統計學的實際應用具有具體性,它是依據一定的數據和事實,使人們得到啟發,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作出迅速的識別和直接的理解,并對對象的總體狀況作出判斷。統計認識在取得統計數據之后,首先就是根據數據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數據整理手段(如分組、直方圖、莖葉圖、頻率圖等)和統計研究人員積累的統計認識經驗,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獲取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統計數據的背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必要時還要進行典型剖析或抽樣驗證。所以說,在統計認識的數據收集、分析與所做結論需要具體化。同時,對統計理論方法研究時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數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維的特點。屬于抽象思維的范疇,它舍棄具體向客體的規客規律性逼近。因此,統計學是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8 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
統計認識過程不僅是通常所說的實證性研究活動,同時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動。它自始至終都是理性認識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
按照統計認識屬于實證性研究來說,它具有經驗思維
的特點。經驗思維就是運用實踐經驗、感性認識和感性材料進行的思維活動。它的功能主要是認識具體事物的外部狀況、表面聯系和現象,通過經驗思維能夠對豐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狀態,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描述性統計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經驗思維。它依據的是客體的個體的實際狀況或者是客體過去的、現在的狀態,是事實的歸納、概括、整理。從推斷性統計來看,它在描述性統計提供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概念,依據嚴密的邏輯規則和推理過程進行假設檢驗、數理推斷、悖論分析,對描述信息、經驗認識進行理論思考,使經驗認識升華,這又是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它抽象掉具體個體數量上的差異,得出有關對象的共同本質特征的認識;抽象掉所依據的經驗材料的特殊,得出有關“類”的一般的認識。
實際上,描述性統計是推斷性統計的重要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講,推斷是另一種描述;有時候描述性統計與推斷性統計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統計認識是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兼具有兩種思維的成分,兩種思維相互交叉,相互補充,使統計認識更系統、更具體和更深刻。
總之,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論,統計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要研究探索和發現認識客體本質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它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它和統計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對統計學起著指導作用,為統計科學研究和統計工作提供一般指導原則和思維方法;統計學是哲學一般認識方法的具體化。所以,對統計思想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和歸納,有利于推進統計理論研究,廓清人們對統計的認識,有助于更合理、廣泛的運用統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例如,早年Ina瓷磚公司生產的瓷磚大小不一,尺寸波動大,公司采取事后檢驗,將不合格產品丟棄,成本很高,經過分析發現原因是磚窯內部的溫度差異,在沒有放入瓷磚的情況下,磚窯內部設計的加熱后溫度相同,但放入瓷磚后就不同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直接方法是重新設計建造一個磚窯,這將花費一大筆費用,質量小組使用穩健性設計方法(實驗設計中提高產品穩健性的設計方法),從瓷磚的內部結構入手,調整了灰石的比例,不但降低了瓷磚尺寸的波動,而且對瓷磚的質量沒有不良影響。所以產品的調整可以多方面入手,不僅著眼于外在因素,也可從內在因素入手,其中提高技術也是必不可少的。統計學在這一方面也有重要應用,應該受到重視。
在用戶研究的領域里,我們已經有了較為科學的方法來獲得需求域中的各類信息數據,而如何將這些信息數據轉換成為我們所需要的設計要素則成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用戶的需求來源于人,而產品的功能賦之予物,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發掘這主客體之間的聯系,定性定量分析毫無疑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方法。
二、統計學:定量與定性研究結合
與其他產品設計的單一研究方法不同,在用戶研究中,定性與定量分析一般而言是相輔相成的,這樣做很好地結合了兩種分析各自的長處。定量分析能夠發現某個存在的現象,具有很好的說服力和可信性,是對事物“量”的分析,主要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來完成。定性研究則可以發掘隱藏在現象底下的規律及原因,具有能夠抓住本質的深刻性和高效性,是對事物“質”的分析,主要通過常識、感覺、經驗等主觀因素來參與分析。
在用戶研究中可以直接獲取的數據很少,因此定量分析沒有施展的空間,并且對于一些感性問題,例如用戶的需求、用戶的感覺等同樣也無能為力。定性分析則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如何能夠很好地發揮定量分析的可信度與定性分析的深刻度是我們所要解決的下一個問題,這里引入統計學的分析方法,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
三、用戶研究中的統計學
統計學廣泛運用于生物、化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它被用來了解與測量系統變異性,程序控制,對資料作出結論,并且完成資料取向的決策。而它的這些用途特點非常適合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門學科交融的用戶研究,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引入統計學的方法,來對用戶研究中獲取的信息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從而完成需求域到功能域的轉化。
根據統計學的研究特點,我們將其在用戶研究中的運用步驟分為信息獲取、信息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校驗四個步驟。
1.信息獲取
用戶研究方法有很多,現大多已趨于成熟。我們在確定研究目的與目標的前提下,有意識地選擇用戶研究的方法,并且明確其輸出的數據及形式,為今后的分析做準備。在用戶研究中我們可以通過背景資料收集、問卷調查、用戶觀察、用戶訪談、用戶角色和用戶情境等方法獲得大量的文字數據、圖像數據、問卷數據、實驗數據和語音數據,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進一步的處理,轉換成統計學中可以運用的數據形式。為了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要根據用戶研究對象的特點將這些信息分為用戶基本數據、用戶行為數據和用戶主觀數據。
基本數據主要是指對用戶的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教育、地區、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等量化后的數據;行為數據是指用戶與產品的交互,即對于產品的使用及體驗通過觀察測試等方法提取的數據;主觀數據是指用戶對于產品的滿意度、情緒反應、審美反應、生活態度等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獲得的數據。由此我們便獲得了計算所需的數據。
2.信息處理
上面我們已經論述了信息獲取的方法及信息的分類和特點,但是這些信息的形式如文字、圖像、問卷大多都不能直接用于統計學的分析,因此我們要對信息進行處理,也就是信息的量化。
(1)用戶基本數據量化
基本數據都屬于某種“品質”或“屬性”,它們的量化方法可以使用取值為“1”或“0”的人工變量來表示是否存在,也就是對質的因素的判斷。如“1”表示已婚,“0”表示未婚。同樣有時本身是“數量”因素也可以轉化成“質”因素,如“1”表示年收入5萬到10萬,“0”表示年收入5萬以下。
(2)用戶行為數據量化
用戶行為數據可以通過試驗器械的輔助,有計劃的觀察與測試來獲得。主要是行為過程中存在的與衡量目標完成情況相關的變量。這些具體數據的情況與目標有著直接關系,通常可以直接獲得具體數值。如時間、頻率、數量、周期、步驟等。
(3)用戶主觀數據量化
用戶主觀數據主要通過對用戶的問卷與訪談得到,是從用戶的主觀因素出發對用戶體驗進行量化。在這里,我們可以用數值來表示主觀因素的程度,通過這種方法來量化這些主觀的、抽象的、感性的信息。如滿意程度可以由-3,-2,-1,0,1,2,3這7個數值表示,-3為最不滿意,3為最滿意。同理抽象感性詞匯可以選擇一對反義詞作為兩極,由負值到正值表示符合的程度。如傳統和現代、圓潤和尖銳等。
此外,為了消除數據計量單位不同的影響,便于數據的直接比較,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使數據矩陣式中每列數據的平均值為0,方差為1;或者規格化——將每列的最大數據變為1,最小數據變為0,其余數據取值在0~1之間。
3.數據分析
在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處理以后我們就要開始進行統計分析。為了便于介紹統計方法,我們先將處理好的數據分類。在統計學中根據變量數學性質的由低到高可將其劃分為:定類數據、定序數據、定距數據和定比數據。定比數據使用較少,此處略。定類數據是一個分類體系,通常將研究對象屬性分類后編號,其只能測量類別差。如華中、華北、華東等。定序數據多了類別間順序等級的信息,可以測量次序差。如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等。定距數據不僅可以測量差別,還可以測算距離,如10秒、20秒、30秒等。
下面介紹在設計領域常會遇到的變量類型之間的關系測量以及相對應的方法類別,具體公式與計算方法可以參看相關統計學書目。
(1)雙變量統計
兩個變量之間關系的探討在用戶研究中是重要的內容。相關分析是解決這個問題最為常用的統計學方法。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主要從它們的相關程度、相關正負、相關類型等方面來看,在通常情況下為線性相關,可從相關系數中看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①兩個定類變量以及定類與定序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使用相關分析中的λ和τy測量法。λ測量法可以是不分變量與自變量的對稱形式。如丈夫購車標準與妻子購車標準之間的關系。τy測量法要求具有自變量與因變量之別,如性別與購車標準之間的關系。定類與定序變量關系也可用此兩種系數,如收入水平與購車標準之間的關系。
②兩個定序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用Gamma系數和dY系數來表示。例如同等收入水平年齡與購車價格之間的關系。
③定類與定距、定序與定距可采用相關比率測量法。如性別與某手機功能操作次數之間的關系或是年齡與后者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變量之間除相關關系還可以用函數關系來表示,線性回歸分析可以測量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它是在研究過程中將一些因素作為所控制的變量(自變量),而另一些隨機變量作為它們的因變量來進行分析的。一元線性回歸可以用來解決雙變量統計問題。
(2)多變量統計
在設計領域中研究的問題影響因素往往較為復雜,在雙變量統計不能滿足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要用到多變量統計方法,主要有多元線性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在線性相關條件下,兩個和兩個以上自變量對一個因變量的數量變化關系,稱為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表現這一數量關系的數學公式稱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它解決的問題是通過抽樣調查的數據,確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確定多個自變量對應變量的共同影響,比較各個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大小;確定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表達式,即回歸方程式。如臺燈外形表現現代感程度分別與其燈罩、燈頸、燈座造型、材質、色彩的關系,這種方法在感性工學研究中經常使用。
②Logistic回歸分析。線性回歸模型的一個局限性是要求因變量是定量變量(定距變量、定比變量),而不能是定性變量(定序變量、定類變量)。但是在許多實際問題中,經常出現因變量是定性變量(分類變量)的情況。Logistic回歸分析就是用于處理分類因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其因變量只取兩個值,表示一種決策、一種結果的兩種可能性。如消費者是否購買產品與產品性能、外觀、價格、
品牌等因素之間的關系。
③聚類分析。聚類分析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對象間的相關程度進行類別的聚合。例如可以通過測試者對于較多產品的評價運用聚類分析將產品分別歸類。又如通過對消費者生活形態的研究將其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開發。聚類分析可用樹藝術與設計ˉ形圖來表示結果。
④主成分分析。把多個變量(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綜合指標),而這幾個綜合變量可以反映原來多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為了使這些綜合變量所含的信息互不重疊,應要求它們之間互不相關。例如在評價一個產品設計時,往往有很多因素,通過主成分分析可以用少數幾個綜合因素對其進行評價,減少工作量。
⑤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種推廣。它的基本目的是,找出隱藏在一組測量到的變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無法直接測量到的隱性變量(愛好、態度、能力)去解釋顯在變量(設計成功與否、銷售量、點擊率)。例如從眾多人們顯在的生活習慣中找到人們選擇使用購買生活用品的潛在因子。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在用戶研究中的生活方式研究之中。
4.數據檢驗
研究是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對事實或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以獲取新的可靠知識的思維活動。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創新對研究工作至關重要。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學家不斷引進別的學科研究方法或開創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為之服務。這些研究方法的引進和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理論及相關科學理論的發展,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然而我們也必須正確的認識和運用經濟學方法論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確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們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經濟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關于經濟研究中的兩種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哪一種方法更科學、更合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在經濟學界,主張定量分析的觀點認為,采用數學語言,遵循數學所固有的邏輯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達思想,使概念精確,論證富有邏輯性,避免曲解和混亂,混亂,如經濟學家施蒂格勒認為這種轉換不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轉換有助于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另一方面,與其對立的觀點認為,雖然嚴格地遵循數學邏輯程序,能使混亂的思想呈清,但數學只是經濟認識的輔助手段,不能取代質的分析,濫用數學手段,也會產生許多謬誤。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就認為,這種轉換不僅無益,而且涉及到一種陳腐的智力幾何學。結合國內經濟學研究中所出現的對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爭論,本文試圖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義其各自的特點入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在經濟學研究中的相互關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義及特點
定性分析是認識事物的質、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系,是對事物或事件的性質和特點的分析。所謂質,即指事物成為其自身并使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規定性。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呈現出多樣性,是其自身與他物相區別,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質。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而只有清楚地認識事物本身并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才能在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現象、性質來確定概念,判斷其未來的發展程度,對事物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如對方針、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價格調整引起的生產和市場形勢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市場形勢的影響,國際化貿易帶動下購買力投向的變化等,這些都難以準確地用數量來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計和判斷。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經驗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個人主觀經驗和直觀材料來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的發展性質、發展程度。它對長期遠規劃、重大問題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的估計和判斷,以及制定工作計劃和企業經營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過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抽象方法,將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現象的本質上,歸納影響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對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綜合,演繹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各主要因素間的抽象關系,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比較適合個案在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和多側面的分析研究。如專家調查法、主觀概率法、意見集合法、相互關系分析法、歷史經驗分析法等等,都是屬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體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處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夠具體,有一定的主觀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斷者的情緒和形勢氣氛的影響。
二、定量分析的定義和特點
定量分析是指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是用數量指標來分析研究事物的實踐結果和發展趨勢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數學、統計學、計量學、概率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方程、摸型、圖表和計算機等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經營動態分析、商品調運分析、庫存分析、成本核算、費用效益、經濟效果、勞動效率、市場動態分析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研究中數理與計量分析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因素量、時間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定量分析的特點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確性和客觀性。定量分析相對于定性分析的主觀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經驗事實,可以通過數學或計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結構的嚴謹性,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狀態趨勢給予客觀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應的判斷。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經濟現象都能夠以數量或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數學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邊際革命”時期,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瓦爾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運用了數學方法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分析。李嘉圖在其代表作《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中,對等級地租、工資、資本周轉和比較成本等問題的論述,就多次運用了數學圖表分析。20世紀初,計量經濟學鼻祖費里希?丁伯根也將經濟理論、統計學和計量數學結合起來,運用數學模型研究經濟周期,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學的抽象性可以使復雜的經濟關系變得清晰。數學的精確性可使經濟范疇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到精確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經濟范疇得到精確的定義。數學的嚴密的邏輯性可使經濟學理論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論中的錯誤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學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數學方法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它的好壞全在于人對它的使用。同時作為進行量的分析手段,數學分析的運用必須以質的分析為前提。再者,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經濟現象很難簡單的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和說明。強性使用數學模型將一些因素量化反會導致與經濟想象的偏離、失真或者脫離研究的現實意義的狀況。凱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將經濟分析體系形式化了的符號偽數學方法”,認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卻無所助益的符號迷宮里,作者會喪失對于真實世界中的復雜性與相互依賴的洞察力。”
然而,當今的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對于量的認識和處理出現了不少的偏差。國內外許多學者由于在經濟學研究上很難迅速出成果,就紛紛在數學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經濟現象或事物的本質,缺乏對經濟現象的直觀判斷和價值的認識,只注重數學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復雜性。更有甚者,為了使論文和研究滿足數學邏輯一致性,編造經濟數據,并拼湊參數范圍,從而得到“理想”的實證結果,最終不是使經濟研究的內容脫離現實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義。定量分析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對大量樣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確研究,所以只能對經濟現象的比較表層的、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但無法對其深層的原因和具體的細節進行深刻剖析。經濟研究的正確取向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內容和研究對象的本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具有一定量的質,量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的量。不同質的事物擁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圍。一方面,質決定著一定的量,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質必須以一定的量作為必要條件,它決定于數量的界限。量變超過了數量的界限,事物的質就會改變。所以,質和量是互相結合、互相規定的,并形成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即度”。同樣的,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質上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個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是認識的起點。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認識的精確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過理解和解釋,來把握教育現象的整體意義和價值關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現象中的價值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提出、理論建構、假設驗證、結果評價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的。定量研究中的邏輯命題、數學模型和統計分析都自然應當建立在對基本問題或理論假設的理解和解釋基礎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變過程,并通過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限度和范圍,來把握事物相對穩定的本質特征。因此,經濟學研究中,不應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應把它們統一起來,通過對經濟學現象本身的量變以及數量關系的分析,來達到對于經濟現象本質規律的認識。
四、結論
總之,經濟學實質上是一門研究在既定資源約束下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科學。人的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會性和主觀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邏輯來進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釋的。同時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多變量、多因素和多層次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單一,而應該容多角度的不同側面進行求證分析,經濟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論加以深化。因此,決定了經濟學必須兼容其他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作到定性與定量分析想結合。
參考文獻
[1][美]唐?埃思里奇.朱綱譯.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Ml.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經濟學方法論[M].上海:上海社會利學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經濟學方法論[Ml.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卜衛.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J].國際新聞界,1997(5).
[5]沃野.關于社會科學定量、定性研究的三個相關問題[J].學術研究,2005(4).
[6]董瑞華,傅爾基.經濟學說方法論[Ml.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7]曹均偉,李凌.經濟學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爭論與融合[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5).
[8]劉其昌.經濟學研究工作要自覺地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J].前線,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