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戶外兒童教育

戶外兒童教育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7-31 09:21:5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戶外兒童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篇1

一、兒童戶外游戲活動安全性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兒童戶外游戲活動安全性的因素眾多,游戲空間大小、位置選擇、設施高度及地面處理等都是影響兒童安全性的因素。而游戲活動內容、兒童年齡結構、設施設計、環境因素等都與兒童游戲安全性密切相關(圖1)。此外,兒童戶外活動的類型和游玩時間的長短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響較大,因此兒童戶外游戲活動還要考慮成人對環境的感知,才能為更多的人帶來愉悅與安全的環境。通過電視節目可以將信息快速地傳達給大眾,有助于公眾積極參與兒童安全管理。

二、電視節目是大多數人獲得信息的有效途徑和有效參與方法

電視節目是公眾及時并充分掌握相關信息的有效途徑。兒童戶外游戲環境安全性與公眾的安全性教育密切相關,電視節目有助于發現一些極少見的、常常被人忽略掉了的危險,可以及時解決一些具有傾向性的事件和去除不安全因素,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安全性。同時,通過電視節目可以將信息傳遞給較偏遠地區的人們,使他們同樣能夠接受兒童戶外活動安全性教育,獲得有效信息并及時參與。

三、電視節目提高兒童安全意識和安全的戶外游戲技能

人們的許多行為與日常教育及行為習慣相關,系統的安全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兒童戶外活動的安全性。目前兒童游樂場所教育功能薄弱,加強安全文化教育與宣傳,利用公眾游戲場地安全節目給公眾以正確地引導,使更多的兒童能夠接觸戶外環境也可以使更多的人關注環境,并通過游戲使兒童身心健康得到發展。

現在很多電視節目情節都容易被兒童模仿,給他們更多安全的引導非常重要,通過電視節目教育孩子們講規則。在許多戶外游戲環境中,只有遵守活動規則才能讓孩子們在游玩中得到更好地保護,特別是在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只有讓每位兒童學會遵守規則,才能使活動目標得以實現,提高兒童活動的安全性。例如站在秋千上或從滑梯上向上爬及相互推擠行為等不正確的設施使用方式是導致兒童受傷的原因之一。電視節目可以通過模擬來表達以前發生的或今后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造成的兒童危險,對某一事件或活動運用可視化的方法來加以說明,幫助人們獲得信息,使人們獲得更多兒童安全性知識,讓更多的人在直觀中受到教育,以此減少危險的發生。

同時,電視節目可以對某一兒童戶外活動場地利用展覽、模型、地圖等可視化方法進行宣傳教育,引起人們對兒童活動安全性更多地關注與參與,同時進一步有效開發社會資源,促進兒童戶外活動健康發展。

四、通過電視節目引導家長增強安全意識

家長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參與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教育活動是推動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方式,有助社會資源的開發,幫助人們了解兒童游戲特點以及戶外環境、人文地理等內容,使安全性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同時得以實現。目前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在加強政府與社會的溝通,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中,而電視節目就是一種非常有效地引導公眾加強安全意識的途徑。

兒童戶外游戲活動安全性涉及許多方面,家長有時難以做出全面判斷。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播出的關于孩子受傷時需注意的事項深受家長關注,如何采取合適的方式避免危險的發生與如何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救治同樣重要。因此,通過電視節目安全性教育可以使家長掌握兒童在哪里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危險,并有效采取降低危險性的應對措施。目前許多家長對兒童戶外游戲活動如何監護了解得并不全面。一般兒童在戶外游戲環境中兩個小時后,由于體力下降易使動作失控,容易發生危險。因此,通過電視節目增強家長的安全意識,使他們了解戶外活動規則,掌握更多關于兒童看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會對預防兒童發生危險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電視節目為設計及管理人員提供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的思考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兒童游戲空間不足,游戲設施缺乏多樣性和良好地維護,加上家長對孩子們安全的擔心,導致兒童的戶外活動減少。通過電視節目分析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的影響因素,結合專業人員的分析,使人們了解兒童戶外環境的情況,進而采用最合理的看護方式和更加合理的設計方案。因此,電視節目同樣為兒童戶外環境設計及管理人員提供安全性思考。

安全的游戲設備、良好的設計與維護有利于降低兒童危險的發生。目前戶外環境游戲設備上硬物以及未打磨的設施邊緣增加了兒童劃傷的危險,有的兒童衣物被掛住導致摔傷,加強游戲設施管理包括檢查設備是否松動、沙坑中雜物的檢查、設施的定期維護、給兒童游戲的指導和建議以及訓練相關工作人員應對各種可能的事件,等等。通過電視節目傳遞相應的規范與管理措施,加強管理人員的教育,為兒童的心理及行為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六、通過電視節目進行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運用電視節目進行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教育是使大多數人參與的有效途徑,利用電視節目創造非正式的氛圍,讓更多人受到教育,同時便于了解與掌握。

利用電視節目進行兒童戶外環境安全性教育可定期舉行,通過定期的電視節目為兒童安全的戶外活動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有益于人們的參與,影響會更深遠。許多內容可安排在兒童節日一起進行,便于引發兒童收看熱情。

篇2

一、傳統德語二外教學的特點

目前我們進行德語教學的主要方式還是課堂教學,老師講課,學生聽課和做筆記,這無疑在長期的德語教學中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這種傳統教學也存在它的劣勢。例如學生參與度不高,缺乏新鮮感,長時間上課易疲勞等。尤其在德語二外教學中,學習者一般無德語基礎,分配的周課時數不多,這是二外教學天生的弱點。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提到的學生缺乏參與度,容易疲勞的特點更加明顯,如果在上課時只是教師滿堂灌,每堂課只顧自己講滿45分鐘的話,估計很難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成為我們德語教學者所必須面臨的問題,電腦多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

二、利用多媒體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由于多種感官共同刺激產生的學習效果優于單一感官刺激產生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包括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電影、電視等工具,將學習內容融入到這些元素當中并進行有機的整合,從而改變傳統學習內容比較的特性。多媒體技術能夠便捷地使用多種媒體,將這些媒體合理安排,充分運用,能有效地做到寓教于樂,愉快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1.通過圖片和音樂提升課堂效果

在實際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給學生放映相關的圖片和德語音樂,從多角度和多種感官刺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我們課堂教學以同濟大學出版社的《基礎德語》16課“das Essen bei den Deutschen”為例,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德國人的飲食,出現了一些的和食物有關的德語詞匯,如die Butter(黃油),die Wurst(香腸),die Gurke(小黃瓜)等,單獨的詞匯顯得有些干巴巴的,我們就可以制作PPT文件,輔以圖片和單詞,并嵌入該單詞的發音,在播放時點擊即可發聲。學生在觀看某個圖片時,腦海中得到這個單詞所代表的形象,觀看到這個單詞的拼寫,耳中聽到這個單詞的發音,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方式,使學生牢記這個單詞,學生本身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在講授《基礎德語》第28課“Die Bundesrepubulik Deutschland”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生唱德國王子樂隊的Deutschland這首歌――此歌流傳范圍極廣,以德國人自己的視角生動刻畫了德國以及德國人的種種特點,另外還可以給學生放映德國地圖以及德國名勝的幻燈片,使學生了解一個立體和生動的德國,避免該課對于德國的介紹流于表面和單調。

2.播放德語影視

對于有一定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經常觀看德語影視劇對于聽力和口語的提高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開設德語二外的高校可能沒有完備的德語影視資源,由于現在互聯網資源的豐富,這個困難可以我們自己克服。但如何在紛繁的網絡資源中得到我們需要的德語影視資源呢。其實我們耐心尋找,網上還是有不少德語影片的,我們可以通過軟件下載獲得或者在網上在線觀看。

最常用的下載軟件就是BT和電驢了。BT軟件在國內使用較多,網上資源一般使用BT搜索網站獲得,使用“德語”作為關鍵詞搜索,可以得到一些德語影視資源下載。電驢的優點是資源多,全球使用者很多,以德語詞匯作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很多德國的資源,缺點是速度較慢。筆者電腦里存的數十部德語電影就是這樣攢下來的,包括“疾走羅拉”“竊聽風暴”“柏林蒼穹下”等經典影片。

在線觀看。一些網站提供有在線視頻觀看,如優酷、土豆等,而這些網站由于包羅萬象的特質,也有很多德語影視和德語教學視頻。如:

優酷網http://省略/

土豆網http://省略/

以優酷網為例,輸入“德語”作為關鍵詞,結果中就有很多德語視頻,包括:熱門德國電視劇“柏林之戀”(Verliebt in Berlin),美國劇集“老友記”德文版等。

另外還可以通過播放器在線觀看一些德國電視和德語廣播的節目,德語德國網站提供有這樣的服務,網址是http://省略/media/,涵蓋了多家德國電臺和電視臺,對于聽力練習很有幫助,這些還可以讓學生下去通過互聯網觀看。

但是我們在利用多媒體教室給學生播放影視節目的時候需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德語能力選擇合適的節目播放,避免隨便找部德語影片一放了事,對于大部分以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來說,一些教學片如“Alles Gute”,“Hallo Berlin”這兩部系列片顯然更為適合。同時教師應該避免成為簡單的放映員的角色,應向學生介紹影片內容,在重點和難點處引導學生理解,將學過的句型和影片中類似的句型向學生指出并加以復述,加深學習者的印象。

三、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科技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更新也是日新月異。當代大學生很少有不會使用網絡的,但是在利用互聯網學習這方面卻都有所欠缺。尤其是第二外語的學生,在和專業學生相比語言基礎處于劣勢,在這方面更加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利用互聯網:

1.在線詞典

在學生閱讀德語原版文章或者瀏覽德語網站時,有時會遇到一些陌生的詞匯,使用傳統詞典的話比較費時費力,此時在線詞典就發揮了它簡單、高速的特性。而這些網站不斷更新新詞匯的特點更加適應了現在德語發展的需要。

比如:

http://省略/邁迪德漢漢德在線詞典

http://省略/德語助手在線詞典

比如這里的邁迪德漢漢德在線詞典,不僅有德漢,漢德翻譯,如果要求詞義解釋更為詳細和準確的話,還有德德解釋,以Philosopie為例,在線詞典解釋也非常詳盡:

Philosopie die;-,-n[lat.philosophia[griech.philosoph??a a,zu:soph??a a=Weisheit]:

(1)Streben nach Erkenntnis über den Sinn des Lebens,das Wesen der Welt u.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Lehre,Wissenschaft von der Erkenntnis des Sinns des Lebens,der Welt u.der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die materialistische,idealistische P.;P.lehren,studieren.

(2)pers?nliche Art u.Weise,das Leben u.die Dinge zu betrachten:seine P.lautet:leben und leben lassen.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在目前網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對于德語學習者或者研究者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獲取學習資料和研究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根據目前所講授課文的內容,指導學生做專題的搜索并且匯總資料,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所找到的資料,在上課時作一個簡短的報告(Vortrag)。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德語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歸納匯總的能力。

這些搜索引擎中有我們熟知的google德國http://google.de/,Yahoo!德國http://de.省略/

另外還有一些德國本土的搜索引擎,如fireball,bellnet等,在關于德國本土的資料搜索方面更具優勢:http://fireball.de/,http://省略/

這些搜索引擎功能極為強大,以google德國為例,如果我們想要查詢關于俾斯麥生平的資料,輸入Biographie+Otto von Bismarck,在高級搜索中將語言設為德語,就有約55,300個網頁可供我們查詢了,其中包含了大量我們需要的信息,如果想進一步縮小范圍的話,可以采用增加關鍵詞的方法,中間用加號或空格連接。

3.德語專題網站或論壇

另外,現在網上有很多關于德國概況、動態,以及德語學習方面的網站和論壇,這些網站涵蓋了和德語、德國有關的方方面面。這些網站的創建和管理者甚至還包括德語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有些論壇提出的關于德語學習的問題非常具有典型性。指導學生利用這些網站和論壇,可以在學習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幾個網站:

http://省略/德語德國網。關于德國的一個綜合性網站,涉及的面很廣。既有關于德語語法,詞匯方面的介紹,又有關于德國新聞、國情常識、德國名人介紹等方面的文章,還有一些德國音樂和影視的下載,是一個了解德國萬象的網站。

http://省略/ABCDV學橋網絡論壇是一個德國留學專業網站,涵蓋有關于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留學材料準備、挑戰審核、大學之窗、簽證動態等多個欄目,對于想要留學德國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http://省略/dafcnbbs/德語園地論壇。同濟大學德語教師為版主,既有廣大德語學習者的學習體會交流(這里的問題通常能得到版主的專業解答),還有關于文學、翻譯、語言學等學術討論專區,適合不同的學習者。

此外還可以指導并鼓勵學生登陸德語聊天室,和德國網友建立書信來往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德語水平和學習興趣。

總之,多媒體和互聯網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目前還無法替代傳統教學,但是它也有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優勢,怎樣在二外教學中利用好這個工具,使這兩者真正達到互補的效果,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薛松.德語多媒體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年第10期.

篇3

情景設置除了是角色身份的賦予、情節的貫穿,也可以為幼兒提供自選玩伴、自選玩法的空間與條件。如在活動“消防演習”中,從始至終都貫穿游戲情景――消防演習;創設消防員的角色身份,營造了寬松、愉快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活動中,讓幼兒自由選擇玩伴,如同齡玩伴或異齡玩伴、雙人合作或多人合作等,自由選擇用材料去抬傷員或拖傷員等,給幼兒很多自主的空間,從而有了更多的互動,在愉快的互動中,幼兒的推、拉、抬等運動技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真正地讓幼兒從“學習運動”轉換到“游戲中運動、運動中游戲”。

選擇適宜的材料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材料是促進幼兒游戲的基本要素,為了讓游戲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運動技能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滿足不同的需求,教師選擇的材料應具備新穎性、層次性、趣味性、可互動性、挑戰性等特c。投放不同的材料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投放趣味性、新穎性、可互動性的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幼兒運動的發展;投放具有層次性、挑戰性的材料能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促進運動技能的提高。在體育集體游戲中,由于幼兒運動經驗及運動技能水平的差異,還應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運動能力及運動經驗選擇性投放材料。例如在活動“消防演習”中,教師根據兩個班幼兒的經驗及運動能力的差異,投放了梯子、熟料筐(中班幼兒熟悉)、輪胎、繩子、布袋和木板(大班幼兒熟悉)。這些材料促使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協商、合作、交往等相互影響,促進中大班幼兒拖、拉、抬等運動技能的提高。在分散活動中,投放練習型、挑戰性、互動性、運動量補充性的材料,并且數量應該比幼兒的人數少,這樣能滿足各年齡階段幼兒的不同需求,促進幼兒的合作。

鼓勵幼兒相互學習

在混齡戶外體育游戲中,除了教師施教外,還要充分運用兒童運動技能差異資源,鼓勵幼兒相互學習及運用兒童教育兒童的方法。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其中包括運動經驗、運動技能、社會性、性格等。而這些差異也是我們值得利用的教育資源,在游戲中,每個幼兒既要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又要成為學習的手段和對象。教師在活動中既要尊重幼兒間的差異,也要及時地觀察、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利用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樹立榜樣,運用暗示、啟發等策略引導幼兒模仿、學習和對自己的動作進行調整。在幼兒結伴游戲時,由于存在能力、性格的差異,也促使幼兒之間相互影響,達到兒童教育兒童的效果。

實施效果

篇4

1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的目標和原則

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的目標是:一是通過對其中樞神經系統基本障礙的解讀、代償,改善自閉癥兒童的認知機能,促進發育。二是促進孩子個別適應行為領域的發育,改善自閉癥兒童的癥狀。三是預防自閉癥兒童的行為異常和偏差。對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的原則是:一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針對自閉癥兒童的不同情況,從最簡單的上廁所開始,逐步到穿脫衣服訓練、飲食習慣訓練、物品歸位訓練、打掃衛生訓練等。二是加強語言交流訓練。不僅要強調孩子是不是能夠聽從指令,更重要的是觀察他們有沒有認知能力,能不能夠對語言理解。如果能理解,看能不能夠聽從指令進行必要的語言表達。三是加強簡單規則訓練。規則對常人來說再簡單不過,但對自閉癥兒童來說卻是難上加難。所以,必須從了解簡單的禁止指令開始訓練,使之知道與他人做游戲時輪流、順序、等候和分享,從而形成遵守規則的本能意識和慣性思維。

2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的具體方法

(1)萌芽反應訓練。部分自閉癥兒童對學習內容能在某種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全部完成,這種現象在醫學治療中被稱為“萌芽反應”。為此,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判斷他們的基本認知水平,預測他們今后的發展方向。自閉癥兒童最大特點就是缺乏一貫性,昨天能完成的,今天不一定能完成。因此,教育中先要了解哪些內容對他們“不行”,哪些“不理解”。對“不行”的就不要浪費時間了。這里的“不行”是指行為層面的,而“不理解”所導致的“不愿做”是一種心理認知障礙。所以,在平時的教育訓練中,對有“萌芽反應”的,多鼓勵,多表揚,常此以往,就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2)注意力訓練。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比較差,需要反復培養。一是“唱”。自閉癥兒童普遍喜歡兒歌,我們可以借助歌曲來進行教學活動,使他們掌握和理解歌曲的內容。二是“逗”。以往教學以指令或通過聲音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忽視了以身體接觸,如擁抱等“逗”這種形式。雖然有的兒童會害怕,有的會喜歡,但不管是害怕還是喜歡,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三是“藏”。大部分自閉癥兒童都有喜歡的東西,這時候就可以在“藏”的過程中進行教學。但是,這個“藏”是不離開兒童視線范圍內的“藏”。四是“搶”。你拿一架他們喜歡的小飛機,一邊教他們教“飛機”這個名詞,一邊將飛機交給他們,當他們全身心關注它時,你再把“飛機”搶回來,再次強調“飛機”這個名詞,這樣反復強化他們的注意力。(3)基本能力訓練。對自閉癥兒童共性的基本生活能力訓練大體有五個方面:一是語言能力。如簡單的對話和傳達表情。二是戶外活動。如何看紅綠燈過馬路、超市買東西等,這些行為是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復訓練。三是自助能力。要讓自閉癥兒童知道很多事情要自己完成,懂得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四是認知能力。如分辨事物顏色、大小、序列以及知道錢的多少等。五是生活能力。包括學會吃飯、穿衣服、上廁所等。(4)學習和交流訓練。對自閉癥兒童與正常人之間的語言訓練,不是讓自閉癥兒童去學習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閉癥兒童發出的信號,并積極與他們溝通。一是要求他人幫助時,不必要求自閉癥兒童表達的語法和詞匯正確,但要使他們的語氣、眼神、表情和動作關乎對方。二是想獲得想得到的信息時,不用在乎時間的長短,必須強化他們有認知周圍環境和周圍事物的意識。三是與人接觸時,不必要求他們的聲調和韻律,但必須強化他們在別人眼里的狀態。事實證明,要求自閉癥兒童掌握這些基本人際交流能力是非常困難的,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結果都要放在相互理解的程度上。(5)統分結合訓練。一是集體活動。要想使自閉癥兒童相處融洽,就要營造一個互動合作的氛圍。在活動時,可以讓他們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數作環繞行走,邊走邊數圈數,經過長期引導訓練,他們就會慢慢適應這種有序的活動,逐漸養成有序和合作的習慣。二是分組訓練。偏于“靜”的學生,由靜態訓練逐步向動態方面訓練,可以進行跳床,跳床等訓練;偏于“動”的學生,反之操作,可以進行立定投籃、趴地推球、觸覺等訓練。這些“動、靜”游戲,有助于自閉癥兒童空間距離感及判斷力的發展。三是動靜結合。動靜結合訓練可分成若干個小動作來進行分組教學。由單個動作到多個動作、靜態訓練到動態訓練、小組合到大組合,使自閉癥兒童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和生活自理等能力有所提高。

作者:張敬華 單位:長春市朝陽區特殊教育學校

篇5

關鍵詞:教育;幼兒園;人性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build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 suitable for children education.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ity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room the design of interior space.

Keywords: education; kindergarten; humanization

中圖分類號: 建筑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建筑的形式必然受到當時教育理論、教育目標、教育模式的間接影響。幼兒園作為兒童最初的教育場所,其建筑設計必須滿足兒童教育對于空間的特定要求。從當代教育理論出發,研究相應的教育模式,創造與兒童健康成長相適應的幼兒園建筑場所是必須的。

一、當代的理論發展模式研究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傳統的教育理論以及班級式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質疑。信息時代的教育理論更加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強調針對教育對象的具體特征。教育的目標不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培養具有相同標準的人才,而是根據不同對象的能力及興趣愛好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在教育的模式上,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與探索。在教育過程中,力求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課堂教學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參與兒童活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啟發與引導教學。

二、設計的原則

1、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為中心和尺度展開設計思考,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質和精神需要,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來進行空間組合和設計,尤其是空間尺度和顏色的把握。幼兒園內部空間主要問題是沒有充分考慮兒童的特殊需求:兒童身材低,力量小,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和設施;兒童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傷害,需要保證使用環境的安全;兒童天生愛玩游戲,通過游戲成長和發展;兒童喜歡水、沙和泥土,進行創造性活動;兒童需要同伴共同玩耍,以增強社會交往;兒童需要多樣性的游戲設施,以接受不同的刺激等。幼兒園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特有的特點,才能設計出真正人性化的空間。

兒童室內游憩空間是兒童成長、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中應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以“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為宗旨,組織各種為兒童活動、游憩的人性化空間,使兒童能夠通過多樣性的行為活動,獲得自由、安全、親切、舒適、快樂、和諧、融洽、有活力和有意義的心理體驗。

2、安全性設計原則

幼兒時期兒童的骨骼發育還不完全,他們行動較為笨拙,自我防護意識差,活動時喜歡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好奇、好動、好幻想,顧及不到場地的許可與周圍的障礙物。因此,創建安全、利于防護的環境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幼兒活動的場地應平整,避兔有凹凸布置,所以盡量避免室內有高差,無法避免時,減少臺階的設置,采用較平緩的坡道處理。在地面材料選擇上采用適當的、有相當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在處理不同界面之交角處應做成圓弧形,避免尖角界面的出現。

3、趣味性設計原則

兒童的注意力相對成人容易渙散,同時又易被豐富的色彩變化吸引。因此,通過合理而富有趣味性空間組合和內部空間色彩設計,能夠較好的吸引兒童注意力。有利于保持兒童對幼兒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三、人性化設計

1、內部空間人性化設計

我國的大部分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分班為基礎。反應在建筑方式上,就是嚴格按年齡分班活動,各有各的班單元,各司具教,互不往來。我國現存和新建的大量幼兒園建筑模式的特點是一般都采用固定的班單元組合模式,如一個班單元是由活動室、寢室、衣帽間和衛生間組合而成。而國外的幼兒園采用固定班單元組合模式的極少,大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許多國外開放型的幼兒園平面布置常采用圍繞多功能廳來組織空間,突破孤立封閉的班單元空間,改變傳統的純交通的走廊聯系各個部分的手法,原來的通行空間轉化為兒童游戲、社交、互動的綜合性空間。這樣不僅打破原有單調走廊的空間形式,而且擴大了兒童的活動范圍,還增加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之間共同交往的場所,形成充滿生機的兒童小天地。

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兒童只有同不同年齡的兒童及成人在一起生活和游戲,才能健康地成長。應在幼兒園中增加部分交往空間,使兒童有更多的交往機會,可以與比他們大的兒童玩耍交往。在交往游戲中,使兒童開闊眼界,促進兒童知識、情感和個性的發展。新建的幼兒園在建筑空間組合上應突破了分隔、封閉的格局,適當打破原有固定班單元組合的空間模式,強調既分又合,靈活多變,充分重視公共活動和交往空間的創造。

2、外部空間人性化設計

幼兒園階段兒童的相互交往與游戲活動是兒童學習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幼兒園需要較為空曠的室外活動場地來滿足全園活動的需要。因此在設計室外環境中,應利用綠化、高差、建筑外邊緣的凹凸設置一些相對封閉的小空間,用變化的空間環境來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并促進游樂的興趣。人性化的設計目標是給兒童一個富有創意的游戲場地,即使兒童在游戲,也能充分地發揮其藝術天分和激勵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如冒險游戲場是室外游戲發展的趨勢,具目的是鼓勵兒童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在零碎、散亂的材料上建立、組合、拆卸以及重建他們的游戲場所。又如“連接體”游戲,這種“連接體”的設計思想對幼兒園戶外游戲場的設計同樣重要。避免構置那些毫無生氣的游戲器械,為了增加器械的變化性而構建沙坑或是水池。需要開動腦筋,為兒童創造能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場所。因此,一個好的游戲場光有設施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整體的結構,這種結構不是成人化的“軸線”、“對稱”,而是創造一定的情景,讓場地中各種材料與器械構成一個連接的整體。

四、結語

幼兒園建筑設計者應追隨教育改革步伐,推陳出新,在人性化設計上下大功夫。探求同幼兒素質培養相適應的幼兒行為與建筑空間互動的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理念及手法,以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麗君.淺議城市住區兒童日常戶外活動場所規劃設計[J] 西建筑,2007

篇6

我國對兒童教育一直持有高度關注的態度,1989年就頒布了《幼兒園工程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引導幼兒教育向科學化及規范化方向發展。按照規則的要求,幼兒教育必須符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健全幼兒身心發展。根據兒童的認知特性及智力發展規律,游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兒童教育中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全面促進兒童德智發展和身心健康。但是目前我國的兒童教學,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錯誤思想的誘導下,逐漸偏離《規則》的要求,嚴重忽略游戲對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阻礙兒童的健康發育。面對如此教學窘境,我們急需通過理論研究,引導兒童教育走向正規,下文重點透析了兒童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

1.兒童游戲的益處

立足兒童的認知特性我們不難發展,在游戲中兒童的思維會保持較為活躍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兒童的智力及身體才能得到全面提升。譬如兒童在“看圖識字”游戲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同時會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兒童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會深入探究問題,也會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穩定的提升。

2.游戲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策略

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與青年及成人有巨大差異,研究報告顯示兒童認識周遭事物大多是透過一定的游戲完成的,家長及教師的知識灌輸起到的作用不及游戲。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兒童而言,游戲既是生活與鍛煉,更是學習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通過兒童游戲引導學生在“玩樂”中學習,在“游戲”中探索。

2.1游戲與健康活動的整合

在兒童發育階段,適當的體育鍛煉至關重要,但是對于孩子而言極為枯燥。為了使兒童愉快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就需要從兒童認識特性出發,將游戲與體育鍛煉有機結合。例如:我園為了有效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開展了“增強體能”活動,但是一開始,兒童的積極性并不盡如人意,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通過商榷決定在鍛煉中融入“小馬過小橋”、“兔寶寶來跳繩”等富有趣味的游戲,這樣的游戲極大提高了兒童的鍛煉熱情,兒童都踴躍參與到鍛煉中。通過這樣的兒童游戲不僅激發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2.2通過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孩子今后的發展,因此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雖然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策略多種多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游戲教學是兒童最樂意接受的方式之一。為了有效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我園將生活習慣的有關事項編入兒歌中,在歌唱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的健康意識。如:洗手:“擰開龍頭放小水,淋濕小手抹香皂,香皂香皂香呀搓一搓,手心全是小泡泡,洗完用水沖一沖,將手輕輕甩三下,拿出毛巾擦一擦。”通過這樣的兒歌游戲,孩子在吟唱中,逐漸地將良好的洗手習慣刻在腦海中,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3游戲與科學的結合

科學知識如果只是進行理論教學,就很容易僭越孩子的認知能力,同時會使知識變得抽象且枯燥,這樣的教學顯然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自然降低教學的效率,因此在科學知識教學中,也應該有機融入兒童游戲。例如:在數學的識數教學中,為了促使學生有效掌握10以內的數字,教師采用“幸運闖關”游戲,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游戲,各個小組的學生通力合作進行積極搶答,而答對的小組可以獲得紅旗獎勵。在這樣的游戲教學中,每個孩子都保持極大的積極性,他們都團結起來討論學習,這樣就將原本單調的教學活動變得饒有趣味,由此獲得良好效果。

2.4游戲與社會活動相結合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一定的游戲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的體驗和參與社會活動。例如:在國慶節后,我園組織了講故事活動,要求學生講述國慶期間的所見所感,學生興致勃勃地分享了國慶期間的社會活動,如參觀博物館、逛動物園、參觀文化宮等。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增加了對社會活動的體驗感受,而且提高了學生對社會活動的積極性。

2.5游戲與語言互動的有機整合

孩子的思維一般有具體性,換言之,孩子一般都能較好接受具體化事物。對于語文教學及文化教學,其中存在一些抽象知識,不利于學生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游戲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譬如:在講“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時,通過組織學生演繹故事情節,將學生分成不同角色,在模仿演繹過程中,學生都十分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游戲中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3.兒童游戲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方式

3.1游戲整體引入法

游戲整體引入法,即將游戲整體融入教學活動中,讓游戲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策略。例如在數數教學時,就可以在教學伊始實施游戲教學。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貓釣魚”的游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釣魚活動,在玩耍過程中讓學生盡情玩耍,最后要求學生數出自己所釣的魚的數量,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在游戲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3.2游戲部分引入法

所謂游戲部分引入法,即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適當的游戲以調動學習氛圍,配合教學開展的一種策略。通過研究學習,我們發現游戲部分引入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3.2.1游戲導入法

游戲導入法即是在導入課程時引入游戲的教學策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學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人文故事課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演繹相關故事如《沉香救母》,以此激發學生對傳說故事的興趣。

3.2.2插入法

所謂插入法,實際上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適當的游戲深化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數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完成后,進行“拔蘿卜”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練習數數,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育中,兒童游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一定的游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在游戲過程中鍛煉身體。總而言之,兒童游戲對幼兒園教育大有裨益,應該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應用。

篇7

2011年我園在全國學前教育改革形勢的影響下,向自治區申報“陽光體育如何開展幼兒戶外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這一科研課題,同年我園通過了審批,并開展了戶外體育活動的實踐研究。

一、研究意義

培養健康活潑、朝氣蓬勃的幼兒,是學前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項任務決定了作為健康教育的特殊意義。開展戶外體育活動,體現了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1.從國外學前教育看體育活動的先進性

意大利瑞吉歐的教育取向之所以風靡全世界,其主要特點是體現了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它的兒童觀是尊重幼兒的個體,鼓勵幼兒富有個性的創造。再看英國的基礎階段教育原則在運用中強調:“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提供一個安全的、支持性的且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呈小組化進行游戲”。又如,德國的混齡教育,混齡班中的幼兒年齡各不相同,決定了其大多數教育必須個別化,教師要仔細觀察每一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從而制訂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幼兒天生活潑好動,運動使他們釋放活力,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幼兒一起游戲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最佳方式。所以,戶外體育活動在客觀上促進了“尊重幼兒個性選擇,開放式的個別化教育”的實施。

2.從國內學前教育看體育活動的重要性

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觀念:強調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強調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進行鍛煉,開展各種富有樂趣的活動;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在運動中培養幼兒大膽、自信、勇敢的個性心理品質……這些都體現了學前教育發展的國際化、人本化趨勢。

3.結合園情,看實施體育活動的可行性

自從我園開展戶外體育活動實踐研究以來,教師積極研究組織各類體育教學活動,根據已有的經驗,大家普遍感到僅靠單一的體育教學活動是無法完成體育目標的,幼兒體育應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要重視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為此,我園嘗試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戶外體育活動,通過對戶外體育活動的環境創設、目標制訂、內容安排、組織形式以及指導策略等實踐與研究,探索一種具有我園特色的幼兒自主性的體育游戲形式,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的運動環境,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二、戶外體育游戲的準備工作

首先,我園對全園幼兒分年齡段進行了基本的體能測試,具體內容:10米折返跑、立定跳遠、網球擲遠、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走平衡木六項體能測試。這六項體能測試的意義分別是:10米折返跑――反應人體的靈敏素質,立定跳遠――反映人體下肢的爆發力,網球投擲――反應人體上肢腰腹肌肉力量,雙腳連續跳――反映人體協調性和下肢肌肉力量,坐位體前屈――反應軀干和下肢柔韌性,走平衡木――反映人體平衡能力。

篇8

娛樂節目中王中磊帶著威廉去云南體驗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飯、上學,他們都是同齡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廣大農村存在著六千多萬的蕾絲“云南小女孩”。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體健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這三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農村留守兒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與人溝通,對周圍的事物異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擊行為。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關愛,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遠父母,認知的偏差導致對未來迷茫,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心理情感教育邊緣化。從學校來講,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只注重對留守兒童傳授文化知識,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講堂。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都是大班額教學,老師不可能隨時了解每個學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學歷有限,把教學當成任務,缺乏工作熱情。

3.留守兒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會的積極參與。農村缺少定期為留守兒童做心理疏導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加入,沒有專業力量與學校形成協作關系。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不夠

1.監護人不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18歲以前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監護人忙碌生活,導致留守兒童一日三餐按時都存在困難,監護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兒童。

2.學校開展身體健康教育的條件有限。體育、健康教育課在中小學都不受重視,衛生常識和生理常識沒有有效普及,學校管理中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戶外課幾乎沒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正常的體能訓練。

3.公眾對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教育的關注度偏低。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醫療衛生條件差,公眾組織了一些類似“營養餐”的活動,但是范圍小、時間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引導

1.監護人忽視自身行為習慣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有一個廣告“一位母親為自己的母親端水洗腳,她的女兒看到了,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一盆水,來到媽媽面前,要給媽媽洗腳”,父母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兒童需要父母的正確行為引導。

2.學校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重視不夠。“不成材則成人”這句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正處在叛逆期,性情刁頑,學校又不能體罰學生,說服教育對頑皮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就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學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產品干擾行為習慣養成。近幾年來不良文化產品泛濫,在看過帶有血腥場景的影視作品后,遇到特殊情況會導致過激行為。輿論媒體對過激行為進行大肆渲染,無形之中造成的群體歧視,公眾不愿意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有益的行為引導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一個新興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問題需要我們究其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

二、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外乎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大背景下,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來源相對單一。農村家庭收入來源以務農為主,但是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夠完全抵抗自然災害,農民收入得不到保證。農村留守家庭收入來源僅靠“打工”。雖然進城后的農民工從事的是最底層的工作而且也是臨時的,但是起碼旱澇保收。

2.農村經濟發展欠缺活力。目前的農村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且所占比例極低,出現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城市工業和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青壯年流入城市就業增收,導致農村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二)現有體制機制制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戶籍制度限制農村留守兒童隨遷。現有的城鄉戶籍二元制度將市民和農民明確劃分開,農民工只是從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質要求相對不高的臨時工作,農民工流動性較大,自身進城后的生活條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異地升學。我國目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對想要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留守兒童來說,遠遠不夠。我國各地區使用教材不統一,農村留守兒童一旦隨遷,短期內教學內容銜接不上,影響接受的正常教學進度。

3.社會監管體制不健全影響接受教育的大環境。政府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互相推諉責任,辦事效率低,不能及時有效地為農村留守兒童隨遷辦理手續。各地方政府對于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不嚴,懲罰力度不夠,給不法商人投機取巧的機會,網吧等場所成為滋生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問題的溫床。

(三)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地區文化閉塞,受傳統思想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遷”的思想,傳統觀念認為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不帶子女隨遷也是守住“家”。

2.學校教育中存在一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傳統的教育觀念評價學生以智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留守兒童中僅有2%成績優秀學生,把好學生和壞學生明顯分開,對好學生偏愛有加,經常表揚,并以壞學生當反面教材。

3.社會生活中存在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大眾的傳統觀念中將農民和“臟亂差”“沒素質沒文化”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對農村人存在偏見,留守兒童因而感到自卑。傳統大眾觀念認為對留守兒童的資助就是解決他們的溫飽物質需要問題,對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顯不足。

(四)所處環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連最基本的書桌都沒有,放學后的留守兒童只能在窗臺、板凳上看書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業,光線昏暗。留守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伴隨著各種噪音影響艱難學習。

2.校園中不良風氣影響學習環境。大家都說學校是第二個家,在這個大家庭中可謂魚龍混雜,每個學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經濟、個人素養等等都各有差異,易效仿同學的行為,逃學沉迷網絡游戲。部分學校里攀比之風盛行,在大環境影響下,留守兒童也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

3.社會中存在的誘惑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社會環境中存在游戲廳、網吧、迪吧、酒吧等等這類娛樂場所,農村留守兒童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較弱。

造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原因中,經濟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傳統觀念以及環境的影響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需要我們綜合時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發揮政府解決問題的主導作用,形成全社會的聯動,關注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1、幼兒園的現狀

1.1戶外場地缺乏管理

幼兒園設備設施陳舊,器械本身很少經過安全檢測,場地偏小、景觀雜亂無章、景觀設計單調乏味,不利于幼兒的自主性、開放性。

1.2戶外環境理念的缺乏

一些教師認為幼兒教育只要在教室里面培養幼兒對唱歌、畫畫、跳舞的興趣,忽略了對幼兒戶外教育的重視。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幼兒的戶外教育,例如美國的學前教育是普及教育,他們認為幼兒景觀環境對幼兒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喜歡戶外運動,可以獲得在室內無法得到的體驗與樂趣,他們提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認為戶外景觀的營造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鼓勵幼兒積極接觸戶外環境接觸體會大自然更直接的學習。

2、幼兒園景觀營造的原則

2.1安全的原則

幼兒的戶外活動是在戶外環境中進行的,由于幼兒在跑、跳、追的時候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防護意識弱,容易導致各種意外的發生,而且大多孩子愛幻想、好動、好奇等特點,因此需要設計中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盡可能避免凹凸不平的布置。幼兒在活動中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材料方面,活動所及的界面之角應盡量采用圓弧形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在植物配置上,種植無毒無刺無害的植物,還應注意不宜栽植容易招引蟲子蒼蠅的樹種;在地面鋪裝上,公共活動場地、器械活動場地均可采用軟質的地面鋪裝,如果場地有坡地、土堆、小丘等微地形,坡度應設計平緩以保證兒童安全(如圖1)。

2.2專業的原則

幼兒戶外場地設計需要綜合運用幼兒心理學、教育學、景觀設計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環境,它不同于成人,由于幼兒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點,使得幼兒環境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在尺度方面,幼兒視點較低,

圖1某幼兒園戶外景觀(引自互聯網)

從使用功能觀賞功能上考慮,應做到功能簡明尺度小巧;在色彩設計方面,提到幼兒園設計,灰色調子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應采用活潑、溫暖、色彩鮮明明快的簡單色,幼兒可以在欣賞玩耍中加深對顏色和記憶和辨認,可以適當設計出幼兒喜歡的元素如流行的卡通人物引起孩子的興趣,很多人認為顏色越鮮艷越好,但有時候顏色不整體容易造成視覺雜亂,適得其反。在很多幼兒園戶外景觀中很多設計無暇探究兒童的心理活動,在滿足兒童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同時也應滿足幼兒愛幻想、多變的需求,增加趣味性。

2.3兒童參與的原則

幼兒戶外場地的功能是影響和控制幼兒的行為,戶外景觀設計不僅是為了美化環境,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提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個體發展需要的各種材料和環境,幼兒可以憑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去創造各種材料,豐富和積累各種經驗,滿往合作等智能發展的需要,戶外設施可以是各種大型玩具,例如廢棄物再次利用制造的游戲空間、泡沫制造的城堡、塑料滑梯、軟繩等,讓幼兒能在參與中獲得發展,并與環境快樂的交流,接受環境的刺激與體驗,營造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的戶外景觀環境。

2.4景觀豐富的原則

(1)生態性

幼兒園戶外景觀設計植物的配置,可以改善小氣候環境、調節空氣濕度和溫度、阻擋噪音、降低風速、阻滯塵埃、吸收有毒氣體、改善光照條件。公共活動場地周圍要以草坪為主,配置以灌、喬木,大型玩具、器械場地栽植落葉喬木,保證夏季濃密防曬遮陽,冬季不擋場地陽光(如圖2)。

圖2 奧地利Guntramsdorf幼兒園

資料來源:王時原,《童眼看設計》

(2)景觀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根據場地功能可采用孤植、行植、片植相結合的靈活種植,綠化布置宜體現兒童特征不拘謹不呆板,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

幼兒園植物營造是幼兒戶外景觀實際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園戶外環境營造應充分發揮幼兒園的景觀功能,同時也是城鄉景觀營造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同時豐富多彩的植物配置和精致的小品可以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參與到景觀中去,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效果。

2.5地域性的原則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自然條件、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差異,區域幼兒環境的要求也不同,每個幼兒園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幼兒園戶外景觀營造應將辦學特色、地域特點等多種元素與自然景觀環境結合起來,因此戶外景觀環境設計應結合文化與自然、共性和個性相結合。

3、幼兒園戶外景觀營造的建議

曾經看到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列的觀點,她提倡幼兒與自然接觸的重要性,但是現代化的建筑空間使得兒童缺乏對大自然的接觸,所以營造自然生態的景觀環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結合場地環境分一塊區域種植一些常見的花卉、蔬菜瓜果,舉行一些實踐活動,讓幼兒自己動手,充分體驗植物生長的過程。由于幼兒時期抵抗力弱,因此要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盡可能的避免周圍環境的污染,另外戶外環境應重視日照、通風的要求,如出現環境污染跡象應及時采取措施。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王青蘭,環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康,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8

篇10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2012年的《中國城市兒童戶外活動藍皮書》通過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學生進行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兒童課余時間靜態活動時間是戶外活動時間的3.7倍,25%的兒童每天戶外活動不足一小時,而小區空地替代了校園成為兒童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

在兒童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校園作為承載兒童教育的主要空間之一,應為兒童行為發展提供自主、快樂的學習、感知、實踐和活動場所。在校園景觀中如何合理安排活動設施,如何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如何保護兒童的活動安全等等問題,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本文將結合江陰山灣學校的景觀設計,從景觀中活動場地設置的角度,來闡述景觀活動場地的設置對兒童全面發展的帶動作用。

1 我國中小學校園景觀活動場地現狀

通過實地走訪與調研發現,我國中小學現狀校園戶外活動場地的設計思路通常還停留在數十年前的模式,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設施和配合體育課教學設置操場外,校園景觀卻很少能夠提供兒童交往、探索和體驗的機會,缺乏新時期少年兒童喜愛的活動場地。具體總結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功能分區存在交叉與互相影響,彼此之間又缺乏整體連續的戶外活動空間有機串聯,空間場地缺少秩序和節奏感。

(2)校園建筑與景觀缺乏特色,且建筑風格、色彩與造型常常缺乏統一與協調;雕塑小品等也缺乏新意。

(3)景觀設計缺乏人文精神的體現,同時忽視了學生在場地中的活動參與性與主動性,校園缺乏空間活力。

(4)過分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模式使得校園活動中忽視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一些體育運動場地為了避免破壞常采用封閉管理制度,導致雖然有氣派的運動場地,但開放度與利用率都不高,很多學生不得不去校園之外尋找運動及游戲空間。

2 兒童的行為特殊性及活動需求

小學校園的主體使用者是7-12歲的兒童,另外還有教職工與家長等成人,小學校園景觀設計不僅要識別兒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更重要的是配合兒童的特殊需求。筆者通過對高、中、低三個年齡層的小學生、教師及家長進行網絡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分析總結了兒童、教師以及家長從不同角度對于小學校園戶外活動場地的需求。

2.1 兒童對小學校園活動場地的需求

2.1.1 生理層面

考慮到塑造兒童活動景觀空間對象主體的特殊性,就需要關注到兒童生理尺度與兒童心理尺度。兒童生理尺度是指兒童自身生理發育的絕對尺寸與周邊環境及設施尺寸的關系[2]。兒童在戶外活動時所接觸的場地、植物、小品、臺階、走道、設施都應從兒童的身高、眼高、坐高、臂長、步幅等出發來進行設計,例如灌木的遮蔽高度、旱池的下沉深度、戶外桌椅與娛樂設施的高度及安全度等都需要配合兒童的活動尺度。

2.1.2 心理層面

小學生年齡較小,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自信心逐漸增強,希望受到表揚與肯定。他們尚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面對自己喜愛的新鮮有趣的事物十分積極并善于模仿,而對不喜歡的活動抵觸心理明顯。同時,對活動性強、變化多樣的課程較有興趣,朋友的重要性提高,開始團體活動。但克制力有待訓練,存在自我管控意識薄弱的問題,接納事物廣度加大,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不同年級的兒童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偏向與直觀與零散信息,中年級學生較喜愛參與活動與彼此交流,高年級學生則有更多的邏輯觀念與主動選擇性。

2.1.3 社會層面

時代的發展使得當今的兒童又更多直接或間接的機會和渠道接觸社會。因此在校園設計中應與時俱進,促進校園中的兒童與社會在學校的正確引導下進行接觸與互動,增強校園與家長、老師、社區、媒體的互動,需要有滿足班級、年級、學校社區等不同人數群體單位的多樣化活動場地。同時也通過校園的對外展示讓社會對學校有更多的關注和了解。

2.2 教職工及家長對小學校園活動場地的需求

教職工是校園環境的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小學校園中兒童的數量遠在教職工之上,所以在設施比例上教職工的尺寸是要遷就學生的。小學校園內的座椅,石桌等等都會比成人用的小。如座椅的設計,一般來說成人的正常坐凳高度為40cm到50cm,而小學生的坐凳高度大概在20cm到30cm。而另外一些設施如廊架尺寸就用正常的尺度,既面對成人又面對孩童[4]。此外考慮到家長有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需求,就應在校門口設置一個等候與停車區作為緩沖空間,以緩解上下學高峰期的交通擁堵。

3 小學校園戶外景觀活動場地設計的要點

基于上述分析,小學生往往對機械性的活動沒有持久性,常常表現為對游戲的興趣大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校園戶外景觀應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實踐氛圍,通過生理尺度上、心理需求上、功能配套上的協調塑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空間,加以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開朗樂觀的性格,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

3.1以人為本

兒童行為在認知、情緒、興趣、人格、道德的發展中,隨年齡的改變有許多成長。在景觀規劃中,校園戶外活動空間應結合不同年齡層設置多樣化的廣場、綠地、花園、游戲場等,使兒童在校園中的活動可以有多元的選擇,即開放的、圍合的、動態的、靜態的。如可為低年級學生設置趣味科普墻、讀書廊等,培養孩子對學校和求知的興趣;對中年級學生可是遏制英語角、種植園等,培養集體觀念和動手能力;對高年級學生可提供積極規范的社團交流空間等。

設計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特殊的行為規律和視覺特性,通過自然、輕松、富有趣味的景觀設計來增進學習興趣,緩解學習過程中的壓力,積極調動其參與性。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安全問題,在小品的造型設計與材質選擇、水體設計、植物品種選擇中都要精心避免安全隱患。

3.2整體效能

在設計過程中強調外部空間的整體性,塑造流暢、多元化、個性化的空間。利用建筑在校園中配置后的剩余空間,通過統一整體的硬質鋪裝圖案和視覺元素,使其形成完整的校園外部景觀,使零碎無意義的空間消失,空間利用達到最大的效能。使兒童在校園外部空間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群體可以自由進行不同內涵的連續[6]。

3.3多層復合

外部空間的層次變化,會使空間豐富有趣,同時提高空間可達性。在有限的空間場地設計中,不僅考慮了地面環境,同時增加了“屋頂花園”的空間利用,使校園空間的層次更為多樣化,活動場地連通性、使用度與綠化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校園設計中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兼有兩種以上功能的復合型場地。這不僅有效的解決了學校活動場地較少的問題,同時也使空間更具活力。如教學樓周圍主題花園不僅是認知教學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課間活動與休息場地;校園中軸廣場則是集學生活動、交往、集會、休憩和景觀等多重功能的戶外空間。

4 實例分析

4.1項目概況

基地位于陰市郊東南角,處于市區和東部三鎮(周莊、華士、新橋)的銜接點,是江陰新區建設的重點區域,占地總面積約7.5hm2。區外建設和規劃主干道通向各個地區,交通便捷發達,周邊自然環境優美,臨湖環山。作為新區最早啟動項目,設計的發揮空間較大,特色的學校能吸引更多的優秀家庭入住該社區,以提高社區品質。

4.2景觀策劃思路

在江陰山灣學校的設計試圖通過空間直接或間接的引導與啟發,充分利用了鮮明的色彩、豐富的形狀變化、開放的場地空間來充分刺激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感官,在景觀中融合環境保護教育、創新實踐教育與交往合作教育,“告訴”孩子們應如何行動,為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積極參與的,溝通的,學習與游戲相融合的景觀空間。鼓勵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一起溝通,開展更多的課余活動,帶著積極的態度參加交流和學習。使校園環境真正達到趣味性、美觀性、生態性、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結合統一,建設富有凝聚力、自豪感、啟發性與進取心的校園環境場所。在設計中,特別關注了以下幾方面的解決策略:

(1)文化展示及功能分區

為反映校園戶外活動空間的整體化、多樣化、個性化,除教學區及滿足常規體育課程所需要的操場、籃球場、網球場及器械區外,還結合設計理念營造年級運動小庭院、復合中軸活動區、種植區及屋頂花園4個主題功能區。

(2)路線組織與景觀串聯

以中軸貫穿主線,強調富有連續性的景觀,消除明顯的區域劃分,實現景觀空間之間的滲透與延伸。將不同主題空間的設計理念,通過抽象的設計手法與元素的變形組合,展現富有現代感的景觀空間。

圖1 江陰山灣學校方案總平面圖

4.3環境景觀設計

4.3.1復合中軸活動區

在中軸區,創建融合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動空間。兩旁高大的行道樹為學生提供了遮蔭蔽日的好場所,局部設置坐凳,多樣化的景觀促進不同年齡孩子間的社會交往。在建筑設計時,在體育館及舞蹈、音樂教室外采用大面積的、低矮通透的玻璃窗,沿教室布置條形坐凳,培養孩子的觀察與興趣,同時融入各種活動中去。

4.3.2年級運動小庭院

7-12歲的兒童必須要求有足夠的運動場地,以培養兒童的運動智能發展。除設置國標要求的200m標準塑膠跑道之外,在年級小庭院中,還按照不同年級兒童的身體尺度設置了豐富的游戲運動場地。不同年齡的庭院利用不同顏色的坐凳、鋪裝及種植進行區分,識別性強。以中間消防通道為界保留至少4米寬的開闊活動區設置廣場草坪等開敞綠地,減少幽閉的喬灌木,讓學生多接觸陽光,盡情的奔跑玩耍,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

在開闊區域兩側設計了不規則雕塑坐凳,不僅有效利用了規劃后的剩余場地,而且也為運動場地提供了看臺觀看空間,學生可以坐在周圍邊緣彼此交流、閱讀學習、課外游戲活動或創意表演。坐凳與建筑間可堆坡種植大樹,不僅可以為活動中的孩子提供遮蔭,也可避免對上課的干擾。在庭院中,我們通過有機形態雕塑創造彈性空間――攀爬架,攀爬架包含平衡木或坐凳、秋千、吊環、雙杠、爬竿等項目,學生可以在這里進行任意的游戲活動。

4.3.3屋頂花園景觀

為了給兒童創造更多的活動場地,同時豐富美化了校園空間,在設計中最大限度的將屋頂和較寬的平臺利用起來設計屋頂花園。屋頂花園不僅有豐富的植物群落,同時也有一些輕便的活動設施。讓學生除了教學樓走廊空間之外,還能在課間休息的短短10分鐘時間盡可能的接觸自然,得到休息與放松,以良好的狀態投入下一堂課的學習。綠色的屋頂增加了整個基地的綠化面積,也為頂層起到隔熱作用。學生可通過實際觀察,認識到生態環保的理念,從身邊每一個小細節進行環保。

4.3.4校園入口區

該區域是校內與校外空間的交界,是動靜兩種不同性質場地的緩沖地帶,同時又是學校向外界展示校園風采、聯系學生、家長和社區等的窗口,同時學校的人流特點為早中晚時段高峰集中型。因此在設計中留出一定的空間設置停車區與等候區,并在等候區設置了學生繪畫作品等宣傳展示櫥窗,方便學生集散、家長接送與校車停泊,同時減緩上下學期間的大量密集人流對周邊道路交通的影響,讓校門口更有秩序。

5結語

校園不僅是物質的實體,同時也是精神的載體。優美的校園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校園環境特有的學習、文化氣氛對整天身處其中的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對人生觀審美取向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在其中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上,良好的校園環境應該是擁有較好的設計質量和設施,能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能促使兒童在環境中探索、觀察、交互、個體聯系、增進關系和擁有感。作為景觀設計師,應當重視校園景觀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作用,應傾聽兒童的想法,研究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從兒童角度出發的“易位思考”能幫助設計師更加合理地設計兒童戶外活動場所。當然,解決兒童戶外活動場所的問題是一項全民事業,需要多方努力協同解決教育體制問題、資金問題、規劃設計問題、管理維護問題等,只有在社會普遍關注和共同參與下才能夠蓬勃、健康地發展,為孩子們創造出激發快樂的、有創造性的、開放合作的、多角度學習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瑋,董靚,王。基于兒童需求的校園景觀設計――以日本兒童校園景觀設計為例。《華中建筑》,2013(11):90-94

[2] 李秋英,鄒志榮。小學校園植物空間設計中兒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7):29-30

[3]宋霞.淺析小學校園景觀設計――基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分析視角[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4):152―154.

篇11

印度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2001年印度全國人口已達到10億。印度約有45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8%。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社會組織、經濟模式、風俗習慣、價值體系以及語言系統。其中有15種語言已成為官方認可的語言。

印度政府近30年來一直致力于促進貧困地區學前兒童的整體發展,推廣ICDS項目(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s,簡稱ICDS,兒童綜合發展服務項目)。該項目實施30年來,數以萬計的印度兒童從中受益,受益兒童約為印度兒童總數的14.6%,它為維護印度的社會穩定與民族和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印度ICDS項目的目的與內容

在印度,嬰兒與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25%的新生兒體重不足,只有1/3的新生兒享有半年的母乳喂養。1/3的新生兒享有免疫服務,1/3的兒童享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聯合國兒童發展組織在2003年7月進行的調查也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在100名兒童中,有8名兒童在5歲生日前可能死去,30名營養不良,26名缺少基本的免疫條件,19名缺少安全的飲用水,40名缺少足夠的衛生設施,超過10名兒童存在生理、精神方面的障礙或發展遲緩,17名從未上過學校。盡管形勢十分嚴峻,但是印度政府一直關注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印度政府1974年宣布兒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并制定必要的政策滿足兒童的基本需要;1975年又發起ICDS項目,旨在促進印度兒童的整體發展。

ICDS項目的目的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提高6歲以下兒童的營養與健康狀況;(2)為兒童的心理、生理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3)減少死亡率、發病率、營養不良與輟學率;(4)在政策制定與實施上達成各部門的有效合作,以促成兒童的全面發展;(5)通過營養與健康教育,提高母親滿足兒童的正常營養與健康需要的能力。

ICDS項目從單純關注兒童的健康與營養需要,逐步走向關注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小型的ICDS項目僅僅為0-6歲兒童、孕婦、哺乳期的母親提供營養供應、免疫檢查、身體保健、營養教育、家庭計劃及安全飲用水的供應幾方面的服務。印度學前教育委員會向ICDS計劃委員會提出申請,建議在兒童的生理與疾病方面受到重視的同時,兒童的心理與社會方面的發展也應該為ICDS項目所考慮。經過長時間的討論,1975年印度ICDS項目增加了為3-6歲兒童提供非正規早期教育的服務內容。

二、印度ICDS項目的實施與管理

安哥瓦迪(anganwadi)是印度ICDS項目的主要組織形式。安哥瓦迪意指少數民族的兒童出門就可以得到學前教育服務。每個安哥瓦迪都有一位村落工作人員與一位后期服務人員。印度平均每一千人就有一個安哥瓦迪,每個部落約有100個安哥瓦迪,每25個安哥瓦迪組成一個安哥瓦迪中心,村落里的主要負責人也是安哥瓦迪中心的工作人員,通常負責管理安哥瓦迪中心的日常事務及與有關人員(如免疫、營養方面的研究人員)保持聯系。安哥瓦迪的工作人員也常被鼓勵通過學校、婦女組織、村委會等組織與村民保持聯系。由于地理與人口分布的原因,約有一半的安哥瓦迪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

三、印度ICDS項目的受助對象與經費來源

印度政府把ICDS項目的受助對象擴大到整個弱勢群體,除了0-6歲兒童以外,還為孕婦、哺乳期的母親以及女童提供服務。近幾年,ICDS項目的受助對象還包括那些已經輟學的青春期少女。印度ICDS項目把學前兒童教育、女童教育以及對母親的教育整合在一起,這是因為母親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關注對母親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學前兒童教育的整體品質。印度政府這種從宏觀上關注兒童教育問題的做法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

ICDS項目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外相關團體的贊助,二是本國政府的投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自1949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幫助處境不利的兒童與母親。1997年印度成為這個基金會的執行董事會成員。印度的婦女與兒童發展部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印度的主要執行機構。世界食品項目與美國的非政府組織CARE也是印度ICDS項目的主要支持者,這兩個組織共為ICDS項目提供60%的食品支持。對印度安哥瓦迪的工作人員來說,食品可以換取安哥瓦迪正常運轉所需的各種物質。印度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而且逐年加大投資力度,例如。投資金額從1983-1984年的3.376億盧比增長到1991-1992年的24.35億盧比,8年時間投資金額增長了7倍多。

四、印度ICDS項目的效果

印度政府1975年發起ICDS項目,到1995年已有480萬哺乳期的母親與2290萬6歲以下的兒童受益,其中有1250萬兒童參與了ICDS項目中心的學前教育活動。印度政府傾向于在最需要的、最貧窮的地區普及ICDS項目,特別是洪災、干旱地區。2000年近2300萬處境不利兒童從ICDS項目中受益,2002年受益兒童達到2700萬。相關研究也證明,在ICDS項目中受益的兒童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比沒有在ICDS項目中受益的兒童要發展得好。

五、印度ICDS項目的不足

近30年來,印度ICDS項目不斷發展,但在數量與質量上存在許多矛盾。與此同時,項目本身的一些問題也顯得比較突出,可能會對學前教育的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

首先是條件相對不足,活動空間與材料有限。對兒童的活動來說,安哥瓦迪的統一空間結構顯得有點擁擠。教師的工作缺乏計劃性,素質也有待提高。活動材料有限。有些地方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存在安全隱患。

其次是缺少經過正規訓練的師資。印度ICDS項目更傾向于關注兒童的營養問題。大多數安哥瓦迪每天開放3-4小時,其中僅有1個半小時用于開展早期教育活動。大部分時間里兒童只是安靜地參與進食等保育環節,較少有機會唱歌或學習知識,這與工作人員缺乏正規訓練、學前教育知識有限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人av | 久久久久九九九 |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器材 | 男人天堂av网 | 免费一区二区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18| 久久成人国产 | 欧美一级久久久 |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 综合国产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成人免费一区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 日韩91 | 欧美一区1区三区3区公司 | 中国一级特黄毛片大片 |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 |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二区 | 91av导航| 精久久久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av人在线视午夜片 |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成人网 | 岛国片在线观看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三 | 345成人看片 | 欧美日韩激情视频 | 成人在线视频网址 | 国产精品久久99 | 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av动漫天堂| 成年人免费网站 |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欢迎你 | 久艹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