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09:24:56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學前兒童語言特點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眾所周知,妊娠期,胎兒就具備了聽的能力,聽力是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妊娠期,對胎兒進行聽力訓練,可為日后的語言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聽力基礎。可見從孕育過程到出生后字詞句的發展,都離不開有聲世界,都要在聽說相結合的語言環境中完成。
一.幼兒期語言發育環境
愛因斯坦明確指出:“一個人發展智力,形成概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幼兒語言的發展對幼兒未來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幼兒語言最初發音階段在家里,但語言形成與發展大多在托幼機構中進行的,它是幼兒重要的語言形成環境。幼兒說話,用正確語言表達想法,完成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已成為托幼機構肩負的使命。因此,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才能獲得語言知識,有效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實現正確的交流。
二.幼兒語言發育的環境因素影響
從教育的層面講,對影響兒童語言發展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兒童語言的發展規律,根據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把握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對語言能力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1.家庭環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
不同形態幼兒家庭環境與其語言發展能力有關,幼兒期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其發展有賴于家庭語言氛圍的營造。家庭中幼兒缺乏父母關愛,遭受冷遇或打罵,將會導致其性格內向孤僻,寡言少語,出現口吃、緘默癥等,重者甚至影響到智力發育。但聾啞夫妻生下健康嬰兒,專門請人與孩子說話,營造有聲環境達到其子女獲得語言能力正常發育的機會。
2.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
幼兒語言發展需營造一個愉悅的語言環境,幼兒在寬松環境中受到語言的積極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繪聲繪色為幼兒讀故事,不同角色運用不同音調來表達。在分類閱讀中,幼兒體會到不同人物或動物所運用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領略到語言與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幼兒在此環境中感受語言魅力。在溝通中體會到說話與交流的樂趣,逐漸掌握語言技巧,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其語言發展。家庭中,家長注重與幼兒的有效溝通,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熟悉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特點。
3.教育環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
學前期作為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語言開始出現并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使用表象和詞語來表征外部事物。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每個幼兒創造語言表達機會。課堂上,不帶有感彩,不剝奪幼兒的說話權利,讓更多幼兒獲得說話機會,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此外,語言活動區域也顯得十分重要,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人,所以語言區活動規則的制定要實現自主化。幼兒可以分班、分組自主討論制定語言區的活動規則。
三.結語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機,據有關調查顯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能夠從其語言發展中表現出來。因此,在語言發育敏感的幼兒期,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肩負起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育的重任,要了解影響語言能力發育的諸多因素,并在生活中運用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把影響因素轉變為促進因素,以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發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揖建.論幼兒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3,(5):19-20
中圖分類號:G61
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橋梁。一個健康的幼兒,在出生后生活在正常的環境里,都能夠自然而然地習得母語,為其入學后學習書面語言打下了基礎。許多心理學家、語言學家都把兒童對語言學習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語言學習宜早不宜遲,兒童對語音的學習在學齡前最為敏感,其次是對語法結構的掌握,都需要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持續不斷。
一、了解幼兒語言特點,掌握幼兒語言規律
教學中要留心聽兒童說話,分析幼兒的心理,學習幼兒教育的有關規律,使教師的教學語言盡量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口語表述,這樣的教學語言,讓兒童感到親切,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縮短。幼兒的語言表達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條理性等特點,還會重復表達且羅嗦無條理性,掌握這些規律,就能對癥下藥了。所以,在語言活動教學或生活中,就經常提醒幼兒把話說完整,并糾正他們語言中的缺陷。幼兒一般不善于把要說的意思組成完整的一句話,僅憑自己的感覺把天真的想法說出來,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把話說完整。幼兒說話,總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缺乏條理性。經常會出現上句話與下句話之間夾帶“嗯嗯、啊啊”等,有時還出現反復,如“我那天我沒有來”等,每當出現這些語病時,就幫助他們及時給與改寫,讓他們自己發現毛病的地方,然后自覺的進行更正。只要我們有意識地與孩子們說話,就會發現需要指正的地方。但僅僅這樣做還不行,需要我們自己以身作則,盡量做到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表達,持之以恒下去,兒童的語言表達就會慢慢地完整起來,語言思維能力也會慢慢的形成并得到發展。
二、豐富幼兒日常生活,活動中多看、多聽、多說
在進行幼兒語言教育中,要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不斷增長其知識。在拓展他們的視野上下功夫,培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引導他們仔細的觀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現象,強化自己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例如:在講述“春天”的故事時,就說如果春天來了,人、天氣、小樹、花、草以及動物等都會發生變化,當我們看到這些變化時,就知道春天已經來了。因此,可讓幼兒自己去觀察、思考,看看春天來了以后究竟會有哪些變化,然后再具體描述出來。當講完“春天”的故事以后提問:除了上述變化以外,還能怎樣知道春天來了?這時他們根據自己親身的觀察和體會積極發言。有的說:“燕子飛回來了”。有的說:“荷塘里有小蝌蚪了”。有的說:“小草鉆出來了”。還有的說春天來了可以放風箏等。通過幼兒列舉的很多生活常識和經驗,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提高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開展兒童語言教育,不僅要創新方式與方法,更需要我們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這是進行幼兒語言教育的前提與基礎。
三、學習圖畫書中文字,為普通話教學打基礎
培養學齡前兒童說好普通話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兒童語音學習的關鍵時期,4歲以上的兒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語音,其中3-4歲是語音形成與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語音發展呈擴展的趨勢,幼兒能從原來的不會發清晰音節的語音,逐漸到能掌握越來越多的語音。4歲以后,兒童的語音開始逐漸成型,再學其它語音就會感到很吃力。所以,4歲之前是普通話教學的關鍵時期。但針對4歲之前普通話教學所需要的語言材料必須符合兒童心理與生理的發展規律,其語言必須簡單清楚。為學齡前兒童編寫的的圖畫書中的文字相對于其它作品來說,就更顯得有優勢了,其語言簡單明了,為幼兒學習普通話提供了絕佳的教學媒體。例如:在日本圖畫書《換一換》在中講述了一只小雞與不同的小動物交換聲音的故事,在奇妙而有趣的聲音交換中,幼兒可以聽到講述故事的老師發出不同的動物聲音,從而為他們正確掌握普通話中象聲詞的發音提供一次愉快的心理體驗。
四、利用自然環境,豐富幼兒的語言內容
幼兒對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經常帶幼兒走進大自然實地參觀,感受生活、感受真實的世界,同時,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聯想的好習慣,讓他們、把視覺與聽覺的信息,主觀感受及愿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幼兒不僅有說話的機會,而且有說話的內容。春天,教師可以帶幼兒去感受鳥語花香,擁抱陽光,親親草地,投入春天的懷抱,南方的幼兒可觀察綿綿的春雨。夏天,可以帶幼兒去公園,看蝴蝶翩翩起舞,蜜蜂采花釀蜜,魚兒成群結隊悠然地游來游去。秋天,可以帶幼兒去田地看勞作,讓幼兒感受到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冬天,北方的幼兒可觀看雪景,觀察雪花的形狀……在觀察季節的變化中,引導幼兒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周圍的環境在不同季節里有什么變化,讓幼兒談一談。也可以在天氣異常時,讓幼兒描述天氣的變化,或說說雨景、雪景等等。這樣,幼兒在觀察中討論、想象、并及時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自然環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正確地使用流暢的語言去表達和交流。通過直觀的教學,豐富了知識,也發展了語言。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267-02
一、幼兒英語教師基本素質的實際狀況
1.幼兒英語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現有的幼兒園教師的英語水平不高。她們缺乏必要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發音也不夠精確,而且重要的是,這部分師資得不到及時的后續培訓,勢必會影響英語教育質量。不進行調整培訓難以適應當前幼兒英語教育的需求,將制約幼兒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幼兒英語教師師資不足。師資問題是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最重要的障礙,很難找到高素質的英語教師。師范學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不愿意到幼兒園任教,而社會上從事幼兒英語教育的人員又缺少必要的幼兒教育知識。這樣英語教育還是很難在幼兒園順利開展。
3.幼兒英語教師流動頻繁。有“能耐”的幼兒英語教師工作兩三年就去大城市,剛剛培養成熟進入骨干行列的幼兒英語教師就被條件優越的幼兒園挖走,導致幼兒園英語教師骨干非常稀少。缺少英語骨干教師的輻射效應,幼兒英語教師隊伍成長緩慢,由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英語教育教學質量上不來。
4.英語教育方法上的成人化。由于部分幼兒英語教師來自各行各業,缺乏幼教經驗,導致教育方法的成人化,“講授一教讀一模仿”,出現了教學不符合幼兒學習語言特點的現象,結果使得英語學習成為幼兒的負擔,降低了幼兒日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阻礙幼兒的語言發展,這種英語啟蒙教育是失敗的。
二、幼兒園英語教師基本素質的提高
幼兒英語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指教師在完成英語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和能力。那應怎么樣提高幼兒英語教師的基本素質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幼兒教師自身的努力。①職業道德素質。幼兒英語教師應具備以下職業道德素質:了解自然和人社會科學的一般知識;熟悉常見幼兒科普讀物和文學作品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具有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信息獲取能力與處理能力;具有較好的藝術和審美能力。②教育學知識。因為學前英語教育是學前教育與英語的交叉學科,不僅要求教師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懂得學前兒童心理學和語言教育學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語言教育基本任務在于促進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語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使學前而兒童發音清晰,詞匯豐富,表達完善,語言交往技能提高。③英語基本技能和知識。教師還應具有過硬的聽、說、唱、講以及西方文化知識。一是聽的技能。在日常語言交際活動中,辨音和會意兩者是有機的聯系,不可分割。對于從事于語言啟蒙教育的教師來說,辨音能力比聽音能力更重要。也就是說教師在教授的同時應該集中注意力聽幼兒的發音,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發音,從而讓其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二是說的技能。教師“說”的技能應該達到“準確”和“流利”兩個標準。對于處于語言學習啟蒙階段的幼兒來說“準確”尤為重要,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會把那些錯誤的發音記得非常牢固。總而言之,教師說得越準確越好。三是唱的技能。聽英文歌曲、唱英文歌曲是少兒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兒的特點就是愛說、愛唱,英文歌曲的學習可以提高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唱歌時常聯系到音高、音長、重音、節奏、速度、連讀等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幫助訓練語音語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了解文化。四是西方文化知識。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英語老師,不僅僅要教語言,還要教授小朋友與英語有關的文化知識知識。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幼兒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④教學的基本技能。教學能力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這種能力是指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素質。一是鼓勵。在每節英語課上,要給予每個學生表現、展示自己的機會,要鼓勵、信任、尊重他們,使他們產生不怕錯誤、敢于求異的良好心理狀態。二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應用教師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范的應用,幼兒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學的意識和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以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使幼兒直接感受到外來信息,具有直觀性,讓幼兒自始至終都有一種強烈的興趣與積極參與的愿望。三是情境教學法,運用適當的情境教學無疑是推動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了聲圖并茂、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優美的動感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2.師范院校對幼兒英語教師的培養。①確立英語教育方向。針對幼兒英語教師學歷水平較低的狀況以及對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訪談,教師們一致同意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在一些幼兒師范院校以及一些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院的學前教育系設置本科學位,鼓勵大專學歷水平的學生進行專升本考試,切實推進學歷水平建設。②課程增加專業知識。針對幼兒英語教師缺少英語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培訓,師范類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要開設必修課,盡可能在英語專業課程中滲透學前英語教育內容,并能夠把一些好的教學法教給他們,使學生獲得英語與幼教聯系的關鍵概念。③開設選修課:開設英語口語、英語文學選讀、英語考級輔導班、學前兒童英語主題設計與研究等課程,提升未來學前兒童英語教師英文修養和專業水平,能夠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加英語專業知識的積累。
3.幼兒園對幼兒英語老師的培養。①多種形式加強語音語調的練習。利用假期組織教師去外語培訓中心跟外教進行口語培訓;堅持每周一次的教師英語角,英語角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保證英語教師自身口語水平的提高。②互相推薦好書。幼兒可以開展好書推薦活動。好書推薦促學習內化,變革源于思想,在好書推薦活動中,我們不光要看英語方面的專業書籍,而且也要看學前教育方面的書籍,從而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廣大的教師擺脫傳統英語的羈絆。
參考文獻:
[1]崔國華.蒙臺梭利教育實踐攻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6):96.
[2]鄭杰斌.當代教師創新成功之路[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17.
[3]朱家雄,張亞軍.給幼兒教師的建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1):5.
[4]楊旭,龍耀.幼兒園教師入職指南[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5):6.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6-0008-05
“浸入式”又稱“沉浸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兒童在園的全部或一半時間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教師只使用第二語言,既用第二語言講授第二語言,又用第二語言講授部分學科課程。自“浸入式”英語教學實驗在我國開展以來,能否在“浸入式”環境下對兒童進行早期英語詞匯認讀教學,這一直是教師和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也一直存在爭論。有研究者認為,在幼兒園階段進行早期認讀教學會加重兒童的認知負擔,對兒童的母語發展和第二語言學習造成不利影響。〔1〕也有研究表明,學前階段第二語言認讀教學的效果受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兒童母語、第二語言特點以及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簡單絕對化。〔2-5〕與其他傳統教學模式不同,“浸入式”教學常常為兒童提供直接、寬松的第二語言習得空間。因此,在“浸入式”環境下開展早期詞匯認讀教學是否會增加兒童的認知負擔,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此同時,國外對第二語言早期認讀教學的研究大多是在英語文化背景下進行的,〔6〕針對我國兒童早期英語認讀方法和效果的實證研究相對缺乏,難以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擬在控制母語認讀教學條件下,通過三種不同英語認讀教學方法,考察英語認讀教學對我國學前階段兒童英、漢兩種語言詞匯認讀效果的影響,目的在于探索學前階段開展早期英語認讀教學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隨機在北京市某浸入式雙語幼兒園大班中選取64名母語為漢語的兒童,其中男孩36名,女孩28名。被試平均年齡為72個月。
本研究自編詞匯認讀測試材料,共選擇24個漢語詞語,根據詞長(筆畫數)、音節和詞頻指標,將這24個詞語分為6組,分別為雙音節高頻長詞、雙音節高頻短詞、雙音節低頻長詞、雙音節低頻短詞、三音節高頻詞、三音節低頻詞,每組4個詞語。兒童每答對一個詞得1分,滿分為24分。同時,本研究共選擇20個英語詞語,根據詞長(字母數)、音節和詞頻指標,將這20個詞語分為4組,分別為雙音節高頻長詞、雙音節高頻短詞、雙音節低頻長詞、雙音節低頻短詞,每組5個詞語。兒童每答對一個詞得1分,滿分為20分。漢語詞卡按照音節由少到多的順序,以4×6的矩陣呈現給被試;英語詞卡按照相同順序,以5×4的矩陣呈現給被試。測試時,主試向被試出示詞卡,請被試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認讀詞卡上的所有詞語。漢語和英語詞匯認讀測試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93和0.91。
整個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詞匯認讀測驗,主試對64名兒童進行英語和漢語詞匯認讀水平前測。第二階段為干預階段,將64名兒童隨機分為三個班,對三個實驗班進行為期6個月的干預。對于英語詞匯認讀教學,實驗1班采取整詞認讀法,教師在教兒童認讀英語詞匯時出示整個單詞,要求兒童直接看詞跟讀,不單獨教授任何相關語音知識;實驗2班采取音標認讀法,教師在兒童認讀英語詞匯前先教授相關音標知識和26個字母讀音,然后開始詞匯教學;實驗3班采取字母拼讀法,教師根據不同單詞中每一個字母的具體發音,教兒童根據字母進行拼讀,在拼讀過程中教師不單獨教授任何音標知識。三個班的英語詞匯認讀分別由3名教師組織,教學內容和要求相同,但方法不同。通過對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家長的訪談,本研究對3名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效果進行了1~5等級評定,未發現顯著差異。三個班的漢語詞匯認讀教學則由同一名教師擔任,教學內容、要求和方法均相同,即首先教授兒童漢語拼音知識,然后結合幼兒園認讀教材進行漢語詞匯認讀教學。第三階段為后測階段,在干預實驗結束后,主試對三個班兒童的英語和漢語詞匯認讀水平進行后測。實驗采取雙盲形式進行,實驗班教師和被試均不知道實驗目的。
二、研究結果
以認讀教學方法為自變量,以英、漢詞匯認讀前測成績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三個實驗班的英、漢詞匯認讀前測成績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三組兒童兩種語言的認讀能力在實驗開始時處于同一水平(見表1)。
以認讀教學方法為自變量,以英、漢詞匯認讀前測成績為斜變量,以英、漢詞匯認讀后測成績為因變量,進行斜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排除了英、漢詞匯認讀水平的前測影響后,英、漢詞匯認讀后測成績的組別主效應均達到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字母拼讀組英語詞匯認讀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整詞認讀組漢語詞匯認讀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s<0.001)(見表2、表3)。
三、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在不同英語詞匯認讀教學環境下,對早期半浸入式雙語教育環境下兒童的英、漢詞匯認讀能力進行考察。研究結果表明,音標認讀組兒童英、漢兩種詞匯的認讀成績均為最低。這一結果說明,傳統音標教學不利于學前兒童英語詞匯認讀能力的發展,而且可能對兒童的母語認讀水平造成不利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漢語拼音與英語音標知識之間產生的負遷移造成的。盡管有研究表明,母語語音意識能有效預測兒童對第二語言新詞的認讀,〔7-9〕也有研究發現漢語拼音水平與英語拼寫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10〕語音意識在漢語這種非拼音文字的閱讀中具有同樣的預測作用,〔11〕但是這些研究均沒有考察兩種語言語音意識獲得的先后順序,也沒有涉及音標教學的具體方法和過程。在學前階段,兒童對語音的認知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而音標作為一種抽象的語音知識又需要較高的記憶、分辨、比較和綜合推理等認知能力,因此,當兩種語音知識同時出現時,兒童的認知負擔大大增加,導致兒童對兩種語言語音知識的混淆,影響了認讀效果。
本研究還發現,字母拼讀組英語詞匯認讀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整詞認讀組漢語詞匯認讀成績顯著高于其他兩組。這一結果與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基本相符。大量有關英語拼讀規則的研究發現,兒童對語音與字母對應關系的認知能力是預測兒童英語認讀水平的重要指標。〔12-15〕由于在運用字母拼讀教學法時沒有首先針對音標知識進行教學,而是強調讓兒童在對不同單詞的認讀過程中逐步習得語音與字母之間的復雜對應關系,減少了音標學習負擔,降低了漢語拼音教學導致的負遷移,因此兒童會表現出較好的英語詞匯認讀成績。另一方面,對以漢語為母語的閱讀困難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對比研究發現,圖形記憶、加工能力的低下是漢語閱讀困難兒童的主要認知特征。〔16〕整詞認讀法雖然降低了英、漢兩種語音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負遷移效應,卻忽略了兒童對拼讀規則的認知,而且還會增加兒童對圖形記憶、加工的難度。但是,這種長期的圖形記憶訓練反映到兒童對漢語詞匯的認讀上,反而會促進兒童對漢字的認讀。
綜上所述,在傳統漢語認讀教學條件下,對處于早期半浸入式雙語教育環境中的兒童而言,不同英語認讀教法會對兒童的兩種語言詞匯認讀能力產生不同影響:在字母拼讀教學條件下,兒童英語詞匯認讀水平顯著高于音標認讀與整詞認讀條件;在整詞認讀教學條件下,兒童漢語詞匯認讀水平顯著高于字母拼讀與音標認讀條件;在傳統音標教學條件下,兩種語言詞匯認讀水平均最低。本研究結果說明傳統音標教學不利于學前兒童英語詞匯認讀能力的發展,而且可能對兒童的母語認讀水平造成不利影響。
四、研究啟示
本研究結果對當前我國學前兒童雙語教育具有一定啟示。從事英、漢雙語教育的幼兒園教師和管理者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成功的第二語言認讀教學不應以犧牲兒童的母語發展為代價,而是要同時促進兒童對兩種語言的學習。要實現母語與第二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幼兒園教師與管理者要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與模式選擇、課程設計、師資配備等方面深入探索。因此,在學前階段實施第二語言認讀教學,仍需采取慎重和科學的態度,充分考慮到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以及幼兒園具備的客觀條件,不可盲目進行。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幼兒園教師應特別注意雙語詞匯認讀教學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與一般的口語教學不同,認讀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熟練地借助視覺或聽覺呈現的詞匯信息,在頭腦中迅速、準確地提取詞義。這一過程受到兒童的注意力發展等多種認知因素的制約,同時單詞的部位信息、結構特征、使用頻率以及拼寫規則等也會對兒童詞匯認讀的效果產生影響。這要求幼兒園教師不僅要具備與詞匯認讀教學相關的專業知識,正確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要隨時對兒童兩種語言的認讀能力進行監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第二語言學習的正遷移效果,降低負遷移帶來的不利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浸入式教學模式下進行的字母拼讀教學能有效避免音標學習、圖形記憶等帶來的負面作用,降低認知負荷,從而在不降低母語認讀水平的前提下促進第二語言認讀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認識到,雙語認讀中負遷移的影響只可能減少,卻難以完全避免和消除。因此,如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模式,實現兩種語言認讀能力的發展,仍是今后教學研究和改革的重點。
在重視教學模式、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同時,幼兒園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習者主體因素對雙語習得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兒童具有天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如果能為兒童創造良好的雙語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兒童雙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就能事半功倍,提升兒童雙語學習的效果。如何在具體的詞匯認讀教學中體現“活動教學”、“游戲教學”、“快樂學習”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挖掘兒童的學習潛力,促進兒童語言和認知能力的全面發展,這是擺在學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SNOW C, BURNS M, GRIFFIN P. 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2〕AUGUST D, HAKUTA K. Improving schooling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A research agenda〔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3〕BALL E,BLACHMAN B.Does phoneme awareness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 make a difference in early word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al spelling〔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 26:49-66.
〔4〕FITZGERALD J.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learners’ cognitive reading process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65:145-190.
〔5〕HAKUTA K.The debate on bilingu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9,20:36-37.
〔6〕TABORSP, SNOWC. Young bilingual children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M〕// S B Newman,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early literacy.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1:159-178.
〔7〕WAGNER R K, TORGESEN J K, RASHOTTE C A.Development of reading-relate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bilities: New evidence of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from a latent variable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 73-87.
〔8〕JIMéNEZ GONZALEZ J E, HARO GARCíA C R.Effects of word linguistic properties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Spanish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 193-201.
〔9〕COSSù G,SHANKWEILER D, LLBERMAN I Y, et al. 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of Italian childre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88, (9): 1-16.
〔10〕張積家,林志華. 漢語拼音水平與英語語音意識、英語拼寫能力的關系〔J〕. 心理科學,2002, 25(5): 601-605.
〔11〕鐘毅平, CHANG CM, HO C S H. 中國香港雙語兒童初步閱讀能力與語音、文字加工關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2, 22(2):173-179
〔12〕SPRENGER-CHAROLLES L,SIEGEL L S,BONNET P.Reading and spelling acquisition in French: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mediation and orthographic fact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 68: 134-165 .
〔13〕SIEGEL L S.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M〕// H REESE.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63-97.
〔14〕 KIRBY J R, PARRILA R K, PFEIFFER S L. Naming speed an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predictors of read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 453-464.
〔15〕GEVA E,SEIGEL L S. Orthographic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concurr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reading skills in two languages〔J〕.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0,(12): 1-30.
〔16〕張承芬, 張景煥,等. 漢語閱讀困難兒童認知特征研究〔J〕. 心理學報, 1998, 30: 50-56.
Impact of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on English Word Reading Ability for Children
Zhang Lei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Yan Rong
教育乃一國之本,在國家“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根本,近幾年備受關注。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教學環境,雖然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教學的重點也并不只是授業解惑,但幼師在肩負著一定程度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必須站在幼兒的思維角度,用各種智慧的教學方式使幼兒的身心、智力得到發展。這種潛在的教學任務其實是對教學的更高挑戰,需要教師自身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因此,幼師的自身素質高低是能否成功完成教學活動的關鍵。
幼兒教師是一個繁雜而又有著高要求的職業,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掌握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括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與藝術,并具備彈、唱、說、跳、畫等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幼師還應該擁有極大的耐心、愛心和包容心,具備與其職業相符的人格魅力。如何提高幼師的素質是當今社會熱議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沒有絕對統一的答案。但僅從探討的角度,從幼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出發,筆者認為,藝術課程學習對幼師的素質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以下從“能力素質”和“人格素質”兩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藝術課程對幼師能力素質的影響
(一)體現在基本技能技巧上
基于當前學前教育的發展現狀,在幼兒園這個實際的教學環境下,無論是集體教學還是小組教學活動中,以“彈琴、歌唱、教學講述、舞蹈律動、繪畫”構成的教學方式使幼兒每日的在園活動豐富多彩地進行著。以下,筆者對這五種教學方式簡稱為“彈、唱、說、跳、畫”。
彈、唱、說、跳、畫是一個合格的幼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而如何運用技能,使其成熟并個性化,這是一個優秀的幼師應該掌握的技巧。幼兒的年齡和思維的特性決定他們要在實際操作中才能獲得經驗和發展,所以幼師的技能技巧高低是教育活動成功進行的重要因素。
彈——“鋼琴”,藝術課程之一。3—6歲的幼兒身心發展正處于藝術能力形成的關鍵期,他們的聽覺極其單純和敏感,是固定音高概念培養的黃金時期。所以,作為固定音高樂器的鋼琴,是幼兒確立固定音高概念的絕佳輔助,甚至會影響幼兒今后的藝術素質乃至國民的藝術素質。所以,鋼琴的彈奏是一個高素質幼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唱——“聲樂”,藝術課程之一。學前期幼兒正處于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而歌唱正是幼兒美好地展現其語言能力的一種特別的方式,但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的發聲。一個具備聲樂教學能力的幼師會及時地發現幼兒的錯誤,并使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幼兒糾正錯誤,在正確發聲的同時保護他們還未成熟的嗓子。在歌唱活動中,引導幼兒傾聽和分辨優美動聽的聲音與旋律節奏,提高和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也是幼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可忽略的教學內容。可見,聲樂課程的學習也影響幼師的能力素質的形成。
說——這一技能看似和藝術課程無關,其實不然。“教學講述”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法中占了較大的比例,它具有較強的活動掌控力,是幼師對于活動內容與幼兒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講述時,幼師不僅要用規范語言與正處于語言能力關鍵期的兒童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要用語言和兒童進行心靈和情感上的溝通。在掌握兒童的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用兒童所接納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包括語氣、聲調、表情等方面,涉及了很多與藝術表演相關的方面。幼師通過自身在聲樂和鋼琴兩方面的藝術課程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學會將情感與音樂表達相融合,筆者相信一個懂得在唱歌彈琴上表現自己的幼師,也會在語言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
跳——“舞蹈”,藝術課程之一。舞蹈能塑造人的體態美,用肢體的動作表達情緒情感。在幼兒園中,教學對象比較特殊。學前期的幼兒體態塑造處在最佳時期,生活化和游戲化的舞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配合著音樂課的律動則是舞蹈教學學前化的重要體現,引導幼兒將舞蹈動作與音樂節奏和情感融合表現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和靈活性,促進幼兒的骨骼發育,有效塑造幼兒的體態美,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所以,舞蹈課程的學習對于幼師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畫——“美術”,藝術課程之一。繪畫的訓練能開發幼兒無窮的想象力,但首先幼師自身應該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和審美能力,唯有對繪畫有一定的了解,對審美有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指導幼兒用畫筆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美術活動不僅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發展,使幼兒的美術作品像他們的心靈一樣單純美好豐富多樣。幼師起著幼兒對于美的啟蒙作用,手中拿著一把開啟世界“美”的大門的鑰匙,要用正確的方式向幼兒展現出美,并培養幼兒對美的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具備美術技巧的幼師一定能將這一任務做得更為出色。
(二)體現在“五大領域”上
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幼兒教育內容相對地劃分為五個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希望在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以及所涉及的內容是每個合格的幼師必須掌握的,能成功完成這五大領域課程活動的幼師必然也具有較高的能力素質。在這五大領域中,與藝術課程相關的藝術領域看似只占了五分之一的比重,但通過分析其余四大領域的教育目標,不難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它們都離不開藝術課程的支撐。
健康領域——《綱要》中除了要求幼兒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以及個人衛生和自我保護意識能力之外,還需要幼兒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健康領域的課程運用在幼兒園的實踐活動中,涉及衛生保健、心理健康和體育活動等方面。在幼兒期,幼兒身體的各器官、組織發育很快,因此身體的結構和形態的可塑性較高,以此作為幼兒發展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在幼兒園健康教育領域中的體育活動中,設置了幼兒健康、韻律操的教學內容。就此而言,幼師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舞蹈能力,在了解幼兒身體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教學內容,自身的動作優美、到位,肢體協調、靈活為幼兒樹立真實的榜樣,用自己豐富的表現力去影響幼兒的運動,提高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語言領域——《綱要》的基本要求是發展幼兒語言理解、交流、思維能力,能運用禮貌用語,并能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等。在幼兒園的課程活動中,語言領域的課程包括文學教育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游戲活動和早期閱讀活動等。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示范模仿法,視、聽、講、做結合法,表演法等。其中表演法在現在的教學活動中以其形象性和有趣性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實際教學中。表演法是幼師指導兒童正確地運動語言、動作、表情等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方法。由于幼兒年齡和思維的特定性,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幼師需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朗誦聲調的抑揚頓挫、夸張的面部表情才能更好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所以,語言領域的課程,要求幼師具有一定的表現能力。肢體語言、語音聲調、表情表現都離不開藝術課程中舞蹈、聲樂等對此息息相關的影響。
社會領域——《綱要》的基本目標是幼兒能樂意與人交往,參加各種活動,遵守社會行為規則,有責任心有愛心等。實踐到幼兒園活動中,社會領域的課程比較著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以,對幼師而言,如果自身擁有豐富的情感,對生活中的美有敏感的觸覺,能從生活中體會不同情感的體驗,那么必然對于幼兒的情感體驗會有更準確的指導。無論是美術、音樂、舞蹈,它們都是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都抒發著自己的情感,所以藝術作為一門與審美、情感活動息息相關的課程,在無形中會影響幼師的審美和情感體驗。
科學領域——《綱要》的目標是發展幼兒求知欲、探索欲,培養他們關心自然環境,體會數學的樂趣等。在幼兒園的活動課程中,科學領域的課程要求幼兒掌握簡單的科學、數學常識,但是科學活動從來不是以單獨的探索進行的,它與藝術的學習相輔相成。比如在小班科學活動中,在水杯中注入不同量的水,讓幼兒擊打水杯,并通過聽到聲音的不同來探索水杯中水量的高低與發出的聲音的高低之間的關系,這正是聲樂中的音高與科學探索極佳融合的體現。此外,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中教具總是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具是幼兒進行探索實踐的現實載體,所以幼師必須具備制作與課程相關的各類教具的能力。而教具制作的能力正是藝術課程中手工課學習成果的展現,所以,即使是科學領域的課程,也離不開藝術課程的輔助。
藝術課程并不僅僅是“五大領域”的五分之一,而是其余四大領域的支撐,與之相輔相成。幼兒園各領域活動的開展,在顯在和潛在中都對幼師有一定的藝術素質要求。學好藝術課程不僅有利于幼師在藝術類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發揮,還能幫助他們在各項活動中更為出色地完成教學活動。
二、藝術課程對幼師人格素質的影響
近年來,各地頻繁出現的幼兒園虐童事件,讓人們對幼師的關注點集中在職業素養上。一個合格的幼師應具備健康的人格,才能規范其職業道德。人格是個人顯著的性格、特征、態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其完善與后天環境以及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見,藝術教育對人格素質的影響已得到主流社會的肯定。那么,藝術課程對幼師在人格素質方面有哪些影響,下面筆者談幾點看法。
(一)藝術能調節情感
藝術課程不僅僅是藝術技能上的學習,它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別在于,藝術課程教育是情感教育。其目的是讓接觸它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欣賞藝術的美,將自己的個人情感融入所創造的藝術作品中,不斷積累審美情感,使人情感豐富。幼師的職業是一種關乎良心和愛的職業,它充滿了各樣責任,不僅要照顧幼兒一天的生活,更要保證幼兒的人身安全和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課余時間還要寫成長檔案。肩負繁雜的工作重擔,幼師其實很需要情感上的釋放和關懷。有研究表明,音樂、色彩和表演對人的情緒有顯著的影響,當人傾聽音樂時,人的心跳、體溫、大腦活動、激素分泌等均發生變化,在美術中,不同的色彩能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藝術在調節情感、疏導消極情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幼師應該具備調節情緒的能力,因為懂得調整自己的狀態的幼師也不會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二)藝術能提高審美
藝術是一個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當人們在進行審美活動時,通過情感的體驗,產生對審美對象的肯定和理解,揭示生活中某些情感的意義,從而啟發自身的存在價值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進而對完善人格產生強烈的渴望,并以此作為人生價值的追求。幼師的藝術學習也許到達不到那么高的精神境界,但多少總會被藝術的美所吸引并改變。擁有一定審美情趣的人,會知道打孩子“不美”,戲弄孩子也“不美”,虐待孩子更“不美”。藝術的美自身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被人們主動地接受,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影響力。所以,提高幼師的審美情趣,是完善其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之一。
(三)藝術能激發想象
藝術創造通過聲音、動作、線條、色彩等元素展現自身的生活情感體驗,藝術欣賞則是通過體驗別人的聲音、動作、線條、色彩等元素來還原自身曾經經歷過的生活情感。在與藝術以及藝術作品的不斷交流中,想象力至關重要,它讓藝術的活力經久不衰,也給審美活動帶來更多的豐富性。不論是藝術的創造還是藝術的鑒賞都在不斷激發人的想象能力。在幼兒園,一些工作有單一和重復的內容,幼師很容易陷入職業倦怠。想象力能幫助幼師在重復的工作中學會不斷再創造,恒久保持職業激情。它更有助于幼師引導和激發孩子的想象思維。總之,想象力能促進幼師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從而完善人格素養。
綜上所述,藝術課程無論是對幼師的能力素養還是人格素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一個具有良好能力素養,以及符合職業要求的人格素養的幼師,才能做好幼兒教育這項平凡而又偉大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俞志達.論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3).
[2]袁曉莉.藝術教育與人格完善[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2).
[3]陳玲玲.幼兒園五大領域下的幼兒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3).
[4]趙穎穎.幼兒藝術教育與人格發展的關系新探[J].現代科學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