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0:02:56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地下水調查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形勢嚴峻[1-2],當前,建設項目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問題突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增大[3-4]。建設項目終止后,場地用作公共服務用地時,必須對土壤和地下水進行評價,判斷污染的風險。本研究地塊占地面積為33716m2,原為工業用地,2004~2019年期間,為某阿膠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用地,主要產品為阿膠及其系列產品。目前,該地塊被規劃為居住用地。
1資料調查
1.1場地內資料調查
資料調查主要以收集該阿膠企業生產工藝和對熟悉該企業的人員訪談為主。通過資料收集,明確該阿膠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運營過程產生的廢氣主要包括驢皮晾曬場惡臭、生產惡臭以及污水站惡臭等,惡臭氣體產生量不大,通過加強車間通排風外排,對地塊土壤和地下水影響不大。產生的廢水包括泡皮廢水、洗皮廢水、焯皮廢水、濃縮廢水、擦膠廢水、設備清洗、洗瓶廢水、地面清洗廢水、反滲透濃水、循環水排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對周圍環境有一定影響。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驢皮毛渣、廢包裝材料等,所產生的固體廢物均得到相應的合理處置。
1.2場地周邊資料調查
通過對周邊區域的調查,周邊1km范圍內現有企業現有2家,地塊北側816m為東阿汽車站,地塊西北側300m為中國石化加油站。地塊東北側437m為某化肥廠,現已搬遷。通過資料調查,場地內及周邊未見有明顯污染,但是作為工業用地,不能確定生產過程中是否有污染物的泄漏,為確定本調查地塊的土壤和地下水是否滿足居住用地的要求,進行了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樣分析。
2土壤及地下水樣品的采集及檢測項目
2.1土壤樣品采集及檢測項目
根據前期調查資料,于地塊內可能產生污染的位置設置了6個土壤采樣點,均為柱狀樣,分別于0~0.5m、0.5~1.5m、1.5~3m處采樣,共采集18個土壤樣品。土壤監測指標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中45項基本項。
2.2地下水樣品采集及檢測項目
根據可能存在地下水污染的位置設置地下水樣品采集點位,共設置3個地下水樣品采集點位。本地塊的地下水樣品分析指標包含《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表1全部指標39項。
3檢測方法
土壤檢測項目的檢測方法為《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中相應項目的推薦檢測方法,地下水檢測項目的檢測方法為《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相應項目的推薦檢測方法。
4檢測結果與分析
4.1土壤檢測結果及評價
土壤樣品的檢測結果發現,7個樣品中檢測出了砷、鎘、銅、鉛、鎳、汞等重金屬污染物,但是與《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第一類用地篩選值標準對比分析,均未超出標準所列的篩選值。所有土壤樣品中均未檢測出揮發性有機物和半揮發性有機物。
4.2地下水檢測結果及評價
根據地下水檢測結果判斷,除總硬度外各檢測項目均達到地下水Ⅲ類標準,地塊內總硬度指標達地下水Ⅳ類標準,該地塊地下水無污染現象,未超過人體健康基準值,水質安全,但不適合作為飲用水。綜上所述,調查地塊的土壤和地下水無明顯污染跡象,不需要進行詳細采樣調查、風險評估工作。從環境可行性角度論證,本次地塊調查范圍內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滿足居住用地的要求,可以作為居住用地的土地開發建設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其國,黃榮輝,駱永明.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環境質量演變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駱永明,滕應.我國土壤污染的區域差異與分區治理修復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2):145-152.
中圖分類號:U23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1863年倫敦地鐵率先建成,城市地鐵建設進入新的拐點,如今,全球100多個城市擁有地鐵,總長超過5500km。地鐵帶給城市走行費用節省、輸送時間縮短、交通舒適度增加、交通事故減少、地面空間增加等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帶來周邊區域資源開發、城市人口分散、交通運輸的合理化,使城市環境美化、市場范圍擴大等間接效益。地鐵加速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著人民的生活水平,體現了地區的歷史文化特點,反映了現代科學技術水平。
一、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層次及范圍
對于一級評價對象,當區域范圍廣、條件復雜的情況下,可根據工作目標、擬建項目特點和需要補充調查的內容,分區域調查區、預測評價區、重點勘查區三個層次開展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工作。
首先,開展小比例尺區域范圍內的環境水文地質補充調查,調查范圍可基于收集的區域地形、地質圖件圖幅范圍適當縮放,任務是宏觀把握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全面反映區域地下水環境現狀和污染情況,地下水背景值和污染源調查也在該層級展開;然后,根據區域調查結果劃分區域地下水系統,確定建設項目直接污染對象所屬水文地質單元,詳細分析該單元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并以已有資料覆蓋區域作為預測評價區,開展較大比例尺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和監測;最后,對缺乏勘探(查)控制點且水文地質工作精度不能完全滿足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級要求的重點水源地或敏感區域,則需要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大比例尺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勘察和試驗工作,設計和部署必要的鉆探、水文地質試驗、測試等多方法綜合的勘查工作。
1、施工期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①地鐵站場工程施工中為保證開挖面的穩定,往往需要人工降水。例如,在地下水較淺的的地區進行深基坑開挖、用盾構法在飽和土體中施工隧道,都需要進行大面積的人工降水。大面積的人工降水將導致地下水的“漏斗式”下降,使地下水的動力場、化學場發生變化和土層的應力場發生變化,容易引發地面沉降和變形,在巖溶地區甚至誘發巖溶塌陷。
②基坑工程土方開挖和基礎施工中常會引起地表和地下水大量侵入,造成地基浸泡、或出現管涌、流砂、坑底隆起、坑外地層過度變形等現象。
③施工期間為了提高土體的防滲性能和增強土體的強度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各種廢漿、施工機械漏油、化學注漿等污染物經雨水淋濾進入地下水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都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工程建設中適用的水泥、砂石等,通過降水淋濾,滲人到地下含水層,也會使地下水水質惡化。
2、運營期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①在運營期,地鐵站場工程尤其是地下隧道工程對地下水徑流的“攔截”不僅使迎水面地下水位抬升和背水面地下水位下降,而且還阻礙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影響地下水的循環,降低潛水污染的稀釋,隨之還將導致各種環境問題的發生。
②地鐵站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天會生成大量的污染物,生活污水、車站沖洗廢水、污染空氣、固體垃圾等,部分通過專用管道排出地表,還有部分則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站場施工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評價
地鐵對區域內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期和運營期兩個階段,而各階段給地下水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因素都各不相同。就施工階段來說,對地下水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施工階段的各種廢水滲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響地下水水質;在運營期,地鐵給地下水水質帶來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和地下鐵路的結構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也就是地下水腐蝕混凝土結構從而影響地下水水質。
1、地下水水量評價方法的選擇
地下水水量預測方法主要包括數值法、解析法、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開采試驗法、數理統計法、水文地質類比法等。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評價目的、評價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已有資料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以避免評價方法與實際水文地質條件不相符。本文簡要討論幾種常用評價方法的適用條件和數值法建模的要點。數值法適應性廣,但應用的前提是水文地質條件清楚和足夠的水文地質參數,模型結構和參數與實際情況越接近,其預測結果越可靠。因此,利用已有資料合理選擇模擬范圍,準確刻畫研究區地質結構和含水層性質是數值法的難點。地下水水量評價模型主要是預測開采或利用地下水所引起的流場變化及伴生的水文地質災害,模擬區一般應覆蓋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區,但對于水文地質鉆孔缺乏、水文地質參數控制面積有限的區域,則應根據地質構造合理概化邊界條件,適當縮小模擬區范圍,確保數值模型地質結構的可靠性。水均衡法是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計算待求水量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清晰、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在降雨入滲系數、蒸發系數、滲透系數等參數可靠的前提下,計算的評價結果較真實可靠,建議作為其他評價方法的補充或參考。
2、地鐵運營期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評價
地鐵建成后進入運營階段,由于地鐵隧道和車站本身的防水性能都較好,因此外部的污染源不會通過地鐵隧道和車站進入到地下水中去,污染地下水。但是,由于地鐵隧道和車站都是由混凝土建筑而成,而且整個地下鐵路一部分路段都處于地下水位以下,這樣地下水就有可能腐蝕混凝土構成的隧道和車站,從而污染地下水。
三、地鐵站場建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與評價過程
1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準備工作
1) 收集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資料
收集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資料的目的就是利用水文地質資料,從水文地質條件方面必須闡述明確下列問題,以使參閱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設地區的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及對地下水應用功能重要性的認識。
(1)地表巖性情況; (2)地下水類型; (3)含水層的基本情況; (4)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 (5)水質概況; (6)地下水的開發利用。
2) 調查地下水環境敏感目標
敏感目標如集中式供水水源抽水井、溫泉旅游區等,管理部門都有相關水質監測、水量統計、水井或泉的基本情況等資料。若涉及大規模的地下水取用工程,開發單位還應具有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勘查報告。此類報告應包括水位調查、水文地質勘察、非飽和帶滲水試驗、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線測定等工作,對區域巖性特征、含水層分布情況和地下水動態等均有較為詳實的分析,基本揭示了評價區水文地質條件,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動態評價和預測提供了數據資料和水文地質參數條件,基本可滿足一級或二級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模型建模與識別的要求。
3)了解調查項目所在區域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調點主要包括廢水排放口、滲坑、滲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區、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庫和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等。
2、 污染源分析
對于建設項目而言,可能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儲存裝置和運輸管道的滲漏、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滲濾液下滲等。
對儲存裝置和運輸管道應調查其結構和功能,測定其蓄水面積與容積,了解其儲存物質的組成和地層巖性以及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進水來源、出水去向和用途、進出水量和水質及其動態變化情況,池(庫)內水位標高與其周圍地下水的水位差,池(庫)底的防滲設施和滲漏情況,以及滲漏水對周邊地下水質的污染影響。
對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應測定其位置、堆積面積、堆積高度、堆積量等,并了解其底部、側部滲透性能及防滲情況,同時采取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浸溶試驗、土柱淋濾試驗,了解廢物的有害成份、可浸出量、雨后淋濾水中污染物種類、濃度和入滲情況
3 、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或預測評價
此項工作應首先分析建設工程所在地段是否處于敏感地區和地下水環境條件的敏感地段,分析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和用途,宏觀確定建設項目選址的可行性。
然后分析建設工程所在地的包氣帶類型、巖性結構、滲透性能等,分析污染物可能的污染途徑及形成污染的難易程度。在根據建設工程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單元,建立區域地下水補、逕、排概念,借此預測地下水可能的污染方式、途徑、影響范圍和污染發展方向。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應遵循導則中確定的原則進行。最后綜合分析工程所在地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的環境功能,就其敏感性、重要性做出結論。
四、地下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工程施工對地下水活動的擾動,會影響地面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因此施工期對基坑周圍3倍基坑范圍內的重要建筑物需進行沉降監測,依據監測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回灌,以及回灌的時機和回灌水量?;毓嘤盟梢圆捎贸槿〉叵滤虺鞘泄┧芫W水。
為減輕施工中的地下水污染情況,應盡量采用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化學漿液,施工污水、廢漿和生活污水不能直接隨意排放,建筑垃圾應及時處理,防止污染地下水,并可以通過修建防滲層、防滲墻或防滲帷幕等方法,以防止污染物外泄。
為了較準確地掌握工程區營運階段地下水動態變化,保證地鐵工程和附近重要建筑物的安全,建議設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以便及時采取防護措施。同時,對于地鐵運營期間產生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以免污染地下水。
結語:
隨著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研究地下軌道交通建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新問題。由于這種影響具有很長的“時滯性”,目前還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但其所導致的結果不可忽視。城市地下空間是一種寶貴資源。這種資源和土地資源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轉移性。地下水亦是有限而不可代替的自然資源,是城市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在水資源匱乏的今天,應重視對地下水環境的保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應當是城市立體化發展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科學地、謹慎地開發地下空間資源,若開發不當,不但無助于城市空間的拓展,還將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470文獻標識碼: A
隨著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 , 石油的勘探開發快速增漲 , 石油開發可能對地下水環境產生一定影響 , 由此引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和在石油開發過程中對其影響的研究, 已越來越需要 , 越來越迫切 。本文擬就石油開發區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一些問題做粗淺的討論。
1石油開發區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水文地質工作的基本方向
1 . 1水文地質工作的基本方向
石油開發區的地下水主要污染源為開發施工期的廢水 ( 鉆井廢水 、 井下作業廢水)和固體廢物 ( 落地油、 鉆井泥漿) 。生產運營期采油過程中產生的含油污水和修井產生落地油。此外 , 在事故狀態下產生的廢水和固體廢物 , 如采油井、注水井套外返水 、 返油, 管道泄漏產生的落地油等。正常情況下, 廢水集中處理合格后回注地下, 不外排, 廢棄泥漿經處理后無毒, 巖屑用于平整場地, 落地油回收, 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很小。但在事故狀態下, 對地下水構成潛在的威協。
在石油勘探開發中, 鉆井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一般發生在地表和近地表 , 主要是淺層水和包氣帶, 但對地下深部含水層也可能會產生污染 。在采油和原油運輸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污染 。一般發生在地表 。但如果成井質量不好, 采油井或注水井發生套外返水 、 返油, 含油污水在水頭差的作用下由含油層上竄可能直接進入含水層污染深部承壓水, 套外返出水也可通過包氣帶向下垂直滲透污染表層潛水, 污染除發生在近地表的潛水含水層 , 還會污染深部承壓水含水層 。因此, 可根據工程論證研究, 首先確定與石油開發有關的地下水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形式, 根據工程開發特點和污染源確定水文地質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 。
在查清區域水文地質條件下, 其水文地質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易受污染的淺層水 、 主要供水目的層和包氣帶。因為包氣帶巖性和水理性質直接控制著地下水環境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 。
對于含水層, 如果污染地下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是鉆井過程中產生的鉆井廢水 、 鉆井泥漿,落地油以及采油過程中產生的落地油, 其水文地質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易受污染的淺層水和包氣帶 。如果是套外返水污染地下水 , 直接進入含水層 , 則視返水點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環境而定, 原則上應以查清返水點處的地質環境和水文地質環境為度 。因此 , 工作重點除查清包氣帶和含水層外 , 還要查清返水點的透水層和隔水層。
對于包氣帶, 當鉆井廢水 、 鉆井泥漿及落地油撒落在地表 , 或通過泥漿池 ( 防滲層破損)滲漏, 污染物通過包氣帶向下滲透, 可能會污染淺層潛水, 因此, 應重點查清包氣帶的巖性、 厚度、 滲透性和隔污性能, 及潛水含水層 。
1 . 2地下水調查評價范圍確定
根據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求 , 結合工程特點和水文地質條件, 平面上要考慮石油開發可能影響的范圍 , 可以是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或水文地質單元的一部分。垂向上, 由于石油開采深度較大 , 評價深度難以確定 , 應包括整個含水系統 。根據多年工作體會 , 一般情況下不應超過表套深度 , 重點為有工農業供水意義的含水層和表層易受污染的淺層水。
2地下水環境調查中的問題
2 . 1點面結合 , 重點突出
在調查評價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 水文地質調點區域包括鉆井井場 ( 鉆井、 泥漿池) 、 采油井場 ( 采油井 、 注水井 、 套外返水井等) 、 聯合站, 輸油管道沿線 , 運輸道路沿線等。重點調查研究地段精度應提高 ( 比例尺為 1/10000 或 1/5 000) , 調查點應多些, 加大密度 。其研究程度應達到查清地下水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地下水污染程度、 污染方式和途徑。查清包氣帶的隔污性能應是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重點。在非重點區 , 只作控制性調查 。
2 . 2 充分收集前人資料, 適當補充水文地質工作
采油區一般水文地質研究程度較高 , 有一定精度的地質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梢猿浞质占叭速Y料, 適當補充水文地質工作。包括地面調查和水文地質試驗 。但一般對包氣帶研究十分有限, 而落地油、 廢棄泥漿和含油污水等污染源對地下水的污染首先進入包氣帶 , 通過垂直下滲污染土壤, 再進入含水層污染地下水 。應重點查清包氣帶的巖性、 厚度 、 滲透性和隔污性能等 。
2 . 2 . 1包氣帶調查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包氣帶研究精度一般應不低于水文地質調查精度 。選擇有代表性的土層, 進行分層研究 。應查明包氣帶的巖性, 厚度 , 及水理性質 , 如滲透性、 孔隙度、 吸附性能和隔污性能等。在透水性質研究時 , 可采用室內和室外實驗 。室內實驗可采集原狀土測試孔隙度和滲透性, 及作淋滲試驗確定包氣帶的吸附性能等 。室外實驗多采用試坑滲水試驗 。滲水試驗是確定包氣帶的透水性的重要方法。應布置在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如采油井場、 泥漿池; 輸油管道沿線。和透水性較好 、 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地段 , 及不同巖層的接觸部位等。
2 . 2 . 2地下水環境調查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石油開發區石油對地下水的污染, 大多以表層潛水含水層為主, 在水文地質調查時 , 易受污染的淺層水和主要供水目的層應作為主要對象。而深層承壓水埋藏較深, 影響相對較少 。但由于人為打井和地下水混合開采, 不同程度溝通了上下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 使深層地下水存在著污染的可能性 , 因此, 視工作區具體情況而定。
要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條件, 必要時可通過勘探 、 試驗確定水文地質參數和地下水彌散度。以及污染物在含水層污染運移情況 。如抽水試驗、 彌散試驗 、 浸溶試驗等。在研究地下水污染狀況時 , 首先應確定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的途徑和方式等 。地表及淺層以垂直滲透為主, 通過包氣帶下滲污染 ; 地下深部以水平運移對流擴散污染為主。應確定污染物運移方式 、 運移速度和影響范圍。通過調查與監測評價, 查清地下水質量現狀 , 污染狀況、 污染范圍及程度。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濃度變化 , 以及原因, 和影響因素等。根據濃度變化推討含水層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 。并且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機制 , 每年豐 、 枯水期各一次 。
除了研究可能被污染的含水層和地下水之外, 還應研究與之相鄰的地質體和地質環境受影響的可能性、 影響程度以及污染途徑。
3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中的問題
根據油田開發特點和水文地質條件 , 可采用類比法、 模型法和數值模擬等方法 , 對油田開發工程可能對地下水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與評價,重點分析事故狀態下地下水環境影響。
3 . 1類比法
對于油田區內新建項目, 可采用類比法 , 選擇開發工藝相同, 水文地質條件相同和相似的區塊進行類比調查。查清其污染源的性質、 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濃度 、 污染途徑。查清水文地質條件 ,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范圍 。定性分析油田開發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該方法簡單, 具有可比性。
3 . 2模型法
1)瞬時排放預測模型
C=C0 ·eat
式中 : C 為地下水中污染物預測濃度 ( mg/L) ;α 為污染物在含水層中的衰減系數 ( 1/ T) ;C0 為地下水污染物源強濃度 ( mg/ L) ;t 為預測時段( d) 。
主要用于污染物瞬時排放的預測, 如鉆井過程中污染物瞬時排放可采用此模型 。
2)一維對流—彌散溶質運移數學模型對于均質一維, 縱向彌散為主 , 地下水流速均勻且穩定, 無源/匯項 , 可采用該模型:
利用 Laplace 變換 , 可求得上述模型的解析
解:
式中 : C ( x , t)為預測點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 mg/1) ;C0 為地下水污染物源強濃度 ( mg/L) ; U 為地下水實際滲流速度 ( m/d) ;D 為水動力彌散系數 ( m2/d) ;x 為預測點到源強距離( m) 。
事故狀態下連續排放的含油污水 ( 如套外返水)污染地下水 , 可采用該模型預測。
3)地下水數值模擬
① 水流數學模型
對于非均質 、 各向同性、 空間三維結構 、 非穩定地下水流, 可采用三維水流數學模型:
式中 :Ψ為滲流區域 ;h 為含 水層水位標高( m) ;K 為滲透系數 ( m/d) ;K n—邊界面法向方向的滲透系數 ( m/d) ;S 為含水層儲水系數;μ 為潛水含水層給水度 ;ε 為含水層的源匯項( 1/d) ;p 為潛水面的蒸發和降水等 ( 1/d) ;h0為含水層初始水位 ( m) ;Γ0 為滲流區域上邊界, 即地下水自由表面;Γ1 為滲流區域水位邊界;Γ2 為滲流區域流量邊界;Γ3 為混合邊界;n為邊界面法線方向;q ( x , y , z , t)為定義為二類邊界的單寬流量 ( m3/ d . m) , 流入為正,流出為負 , 隔水邊界為 0。
② 溶質運移數學模型
包括對流、 彌散和化學作用的溶質運移方程, 其形式如下:
其中 CR 是化學作用項 , 可以是 : ( 存在離子交替吸附時)
( 存在化學反應時)
式中 : αijmn為含水層的彌散度 ; Vm , Vn 為分別為m 和 n 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 ∣ v ∣為速度模;C 為模擬污染質的濃度 ; n 為有效孔隙度; C ˊ為模擬污染質的源匯濃度;W 為源匯單位面積上的通量 ;Vi 為滲流速度;ρb 為介質密度 ;C為固體介質吸附的污染質濃度 ;Rk 為污染質增加或減少速率 。
一般受資料限制 , 污染物反應參數無法確定, 不考慮污染物在含水層的吸附 、 揮發、 生物化學反應 , 只考慮運移過程中的對流 、 彌散作用。
聯合求解水流方程和溶質運移方程就可得到污染質的運移結果。模擬軟件可采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美國環境保護局開發的 GMS6. 0, 在模擬區單元網格剖分時對污染源位置應進行加密剖分。在溶質運移模擬前 , 必須先模擬地下水流場。
參考文獻:
2002年地調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果簡介如下:
一、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評價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評價”項目,在部環境司的領導和監測院、地科院的協調組織下,通過全國32個省(市、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者的大力配合和努力,經過2年多的艱苦工作,取得了如下重大進展:
1.本次全國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評價面積為914.97萬km2,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總量為9234.72億m3/年,其中淡水資源8836.5億m3/年。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量評價面積為619.34萬km2,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總量3527.78億m3/年。
2.與第一輪(1984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相比較,地下水資源量變化有如下特征:
(1)全國地下水資源總量較1984年略有增加;
(2)北方地下水資源量減少,南方地下水資源量增加;
(3)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減少,山區地下水資源量增加;
(4)新增加評價了深層承壓水和微咸水、半咸水資源。
3.資源量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是:
(1)評價精度明顯提高;
(2)評價面積有所增加,特別是可開采資源評價面積明顯增大;
(3)區域降水量發生變化;
(4)人類工程活動使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尤其是北方平原區;
(5)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必要修正;
(6)評價方法有所改進;
(7)可開采資源量評價充分考慮了維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4.1999年全國地下水開采量達到1116×108m3/a,全國平均開采程度為29.9%,其中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全境超采。近20年來,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加趨勢,已從1980年的14%增長到1999年的18.7%。農業用水量呈遞減趨勢,從80年代的88%,逐漸下降到1999年的61.6%,而工業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卻明顯上升,80年代工業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為12%,1999年工業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8.6%,生活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9.8%。
5.根據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在全國地下水資源中,95%的地下水質量可用作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供水。其中80%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飲用,大于10%的量為適當處理后可供飲用,5%為不宜飲用但可直接為農業和部分工業利用,另有不足5%的地下水資源因遭受污染等的影響,需經處理才可利用。南方地區地下水質量優良,大多地下水可供直接飲用,其中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海南、貴州、重慶等省區市,優質地下水分布面積占全省面積90%以上。北方山區及山前平原地區水質較好,中部平原區較差,濱海地區水質最差。全國31個?。▍^、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與飲用水水質有關的地方病區。尤其在我國北方丘陵山區較普遍地分布著與克山病、大骨節病、氟中毒、甲狀腺腫等地方病有關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鐵錳水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5000多萬人仍在飲用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的地下水。
6.全國已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處,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河北平原深層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魯的環渤海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國有近50個城市由于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天津塘沽個別點最大沉降量已達3.1米。在河北平原、西安、大同、江蘇的蘇、錫、常等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已導致了地裂縫。沿海地區的大連、秦皇島、滄州、青島、北海、海南新英灣等城市和地區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其中,膠東半島、遼東半島海水入侵嚴重。
7.本次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編制了全國性圖組10幅,包括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勢圖、中國降水量圖、中國干旱指數、蒸發量圖、中國水系圖、中國水文地質圖、中國地下水資源分布圖、中國地下水化學圖、中國重點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比重圖、中國地下水環境圖。
編制了地區性圖組21幅,包括黃河流域、西北地區、黃淮海平原、松嫩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南方巖溶石山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圖、地下水環境圖。編制了分省性圖組96幅,包括各省的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圖、地下水環境圖。本次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完成了數據庫建設,包括原始數據建庫、計算過程數據建庫、分省圖件建庫、各省評價報告、總報告建庫、技術分檔建庫等。
二、華北地下水可持續開發利用前景
由水環所組織實施,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東等?。ㄊ校┑卣{院參加,在項目組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重大進展。
1、通過對鉆孔資料的研究分析,將華北平原第四紀下界統一到世界較為認可的2.58Ma,確定了華北平原第四紀各時代下界的區域埋藏深度。
2、提出了深層地下水的補給模式?,F代地下水分布在山前平原,是局部直接入滲補給。中部平原深層地下水是末次冰期補給。天津一帶濱海平原地下水推測為末次冰期間冰階補給。
3、碳14同位素研究結果表明,華北平原區域地下水存在三個流動系統:
(1)來自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統;
(2)來自燕山山前的水流系統;
(3)來自魯中山區的水流系統。
區域地下水總體上具有活塞流的特征,三個區域水流系統集中流向中部平原,最終在天津一帶排泄入海。三個水流系統中,以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統影響強度較大,魯中山區水流影響較小。
4、根據水文地質、同位素資料,繪制了石家莊-衡水-滄州-天津-渤海的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受地下水開采的干擾,山前平原局部水流已經不明顯,衡水形成了一個局部水流系統,上部淺層地下水明顯向下流動。在東部滄州和濱海平原,地下水形成以漏斗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統,區域流被截斷,但更深部的區域流尚未受到影響。
5、初步查清了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位和深層地下水位分布現狀和變化情況,以及地下水漏斗的分布。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于山前沿線中心城市;深層地下水頭整體大幅度下降,致使華北平原大部分深層地下水頭低于海平面,以地下水封閉的“0”m等值線圈定的低于海平面范圍為76732km2。
6、通過綜合研究得出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環境約束條件的臨界界限值為水位埋深50米,并將70米作為嚴格控制界限,以防止地面沉降等環境問題的加劇。目前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頭埋深大于50米的面積已有32106km2,大于70米的面積7145.34km2。
7、詳細調查了華北平原地下水開采量,2000年華北平原地下水開采量為211.98×108m3,淺層地下水開采量為178.40×108m3,占地下水總開采量的84.2%,多集中在全淡水區。深層地下水開采量為33.58×108m3,占地下水總開采量的15.8%,主要集中在咸水區。
8、華北平原地下水評價結果表明,華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資源為220.78×108m3/a,其中礦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天然資源為175.48×108m3/a。淺層地下水開采資源192.54×108m3/a,其中小于2g/L淺層地下水開采資源171.36×108m3/a;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24.23×108m3/a,其中小于2g/L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24.19×108m3/a。從華北平原整體來看開采程度為108%,僅超采16.42×108m3/a,整體上基本處于采補均衡,但是開發利用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極不均勻。
三、寧夏地下水(含地熱)資源評價
與生態環境建設示范
“寧夏地下水(含地熱)資源評價與生態環境建設示范”項目,是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合作項目。項目按照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了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寧夏地質調查院和寧夏物探勘查院等科研生產人員組成的項目組。
下設五個課題,通過課題組成員的努力,均取得重要成果及認識,現分述如下:
(一)寧南水資源綜合評價與合理開發利用
1.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始終以地下水系統理論為指導,無論從控水分析、含水層結構分析、地下水補徑排分析,還是地下水質和量的分析上,均按照地下水系統理論,對其進行整體系統的研究,使目標從一個目標趨向于多目標,利用模型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在考慮不確定因素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型水資源支持系統,用模型系統取代整體模型,解決地下水系統劃分中的實際問題。在調查評價地下水資源形成演化工作過程中,將地下水質量、數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含水介質中的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行分析,利用水循環理論,不僅分析地下水補徑排特點,還對其已經發生的變化及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調查研究,突出了動態調查評價的新思路。
2.通過對不同含水介質巖相古地理、時空分布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地下水資源形成演化的探討,對白堊紀沉積盆地、第三系地層和第四系地層對地下水數量、質量的控制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氟水、苦咸水成因進行了深入探討,尤其分析了對現代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從而將巖相古地理-地層時空分布-地下水循環演化-地表生態環境等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進行了調查評價,取得許多新認識。
3.在對寧南地區弧型構造形成演化機理進行分析基礎上,結合巖相古地理分析,首次對旋卷構造、拉分盆地、環狀構造等不同構造類型對含水層的時空分布、地表水系的分布及地下水資源形成演化作用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構造控制不同含水介質地下水作用規律。
4.通過大量的綜合地質-水文地質調查及物探、鉆探調查評價工作,對整個寧南地區控制地下水時空分布的邊界條件進行了調查,明確了控制地下水時空分布的邊界位置和性質,查明了不同時空條件下地下水補徑排變化規律及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內在因素,從而第一次對整個寧南地區地下水系統進行了劃分。尤其是在南北古脊梁地區各種邊界性質及位置進行了深入勘查,對該地區地下水資源時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規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該區特殊的地下水水質類型形成原因進行了初步研究,對該區地下水資源進行了系統評價,對該區三大泉域成因進行了分析從而形成了具有突破性的認識和成果。
5.通過地下水分布規律和地下水資源形成演化的調查評價,對寧南地區找水方向給出了明確的結論性認識,認為以清水河沉陷構造為界,東部地區以尋找基巖裂隙水和深部巖溶水為主,西部則應以第四系孔隙和淺層地下水為主。
6.寧夏同心縣下馬關地區是歷史上嚴重缺水地區,我們通過大量的地面綜合調查和物探等工作,認為下馬關白家灘-了馬山地段是一富水地段,可以布置一個探采結合孔,課題組成員在老專家的指導幫助下,通過精心工作,2001年探采結合孔施工完畢,經抽水實驗和水資源評價結果是地下水出水量可以達到3000-5000方/天。經驗收認為:勘查區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山區,在該地區找到豐富的地下水,這是對該區水文地質認識的重大突破。
(二)寧夏河套灌區灌溉方式優化配置實驗示范研究
1.通過示范區野外調查、監測和水土樣品的采集分析,查明了淺層地下水位動態變化特征、包氣帶水鹽運移過程與種植結構及引黃水量的相關關系。在示范區,近10年來人口、耕地與引黃灌溉水量同步增長,增幅在30%以上。地下1.2m以淺土壤樣品可溶鹽(離子)含量分析表明,土壤水鹽運移聚集變化主要受引黃灌溉、降雨和蒸發的影響,季節性變化明顯,年際變幅不大。引黃灌溉水量的增加導致排泄不暢部位地下水位抬升,蒸發加強,局部土壤鹽漬化呈加重態勢。結合課題的問卷調查顯示,村民最關心的是降低水位有利于耕種,對渠井聯合灌溉方案表示支持。
2.在深入分析淺層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基礎上,建立了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模型和數學模型,對模型和參數進行了識別與勘察模擬。在此基礎上,對優化灌溉配置管理模型和約束條件進行了研究、對示范區渠井灌溉優化配置模式進行了多方案的研制與開發,用響應系數矩陣把地下水流模型與多目標規劃模型有機地耦合求解,以2000年的水位和農田布局及不同灌溉用水條件,得出向后30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在不同深度的計算結果。如果控制淺層地下水位埋深不大于2m,在現狀條件下,示范區引黃水量可減少1/5,每年可開采利用淺層地下水70萬m3,引黃河水255×104m3/a。考慮目前黃河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如果進行節水灌溉,節省1/3灌溉用水,需水量減少到217×104m3/a,控制潛水水位埋深在2m以內,可開采利用潛水48×104m3/a,引黃河水169×104m3/a。
3.對銀川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潛力進行了初步分析。銀川平原淺層地下水主要補給源是引黃渠系及田間灌溉入滲,補給豐富,據計算每年天然補給資源量約21億m3,可開采資源量約16億m3。利用示范區的研究成果,對銀川平原渠井優化灌溉模式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在現狀條件下得出了概算結果。目前淺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程度很低,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應加強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推行渠井結合的農業灌溉方式與節水灌溉的措施等。
(三)寧南典型地區生態環境調查與生態建設模式
1.將寧夏南部山區的彭陽縣(古城鄉、王洼鄉、羅洼鄉)、西吉縣(城郊鄉、馬建鄉)、涇源縣(東峽鄉、白面鎮)劃分為陰濕土石質山區、半陰濕土石質黃土梁峁區、干旱、半干旱黃土梁峁區三個不同的氣候地貌類型,并完成生態環境地質調查1087.17km2,查明了工作區地質生態環境背景,及相關基礎圖件編制。
2.分析了現有生態模式及產業特征,總結了現有模式的優劣,為今后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3.在彭陽縣王洼鄉高建堡小流域實施了GPS監測土壤侵蝕動態監測,監測面積15.1km2;建立典型地段監測控制網,進行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分析總結了不同地形、地貌條件下水土流失規律,以及不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條件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4.對已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提出了存在的問題、改進方向:退耕還林應根據地質、氣候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山區以水土保持涵養林為主,黃土梁峁區生態林與經濟林并重;增加草地比例,發展隔坡梯田;發展優良果樹品種,走規?;a業化道路;對山前覆蓋層薄的地區應優先退耕,以免造成土壤層徹底破壞;根據當地惡劣的生態條件,適當增加退耕還林扶持年限。
(四)寧夏特色作物農業地質背景調查與利用研究
1、查明了枸杞、葡萄的果實中化學成分中酸性和堿性二類組分,前者是以總糖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等。后者是以甜菜堿為代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粗蛋白、氨基酸、粗纖維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用酸堿二類組分的含量及其協調關系,同時參考農業部門的質量標準作為評判內在品質的依據。優質枸杞子的定義是:在一定糖含量的基礎上,總堿應與之協調平衡。其化學本質為在一定酸性組分(總糖)含量水平上,酸堿二類組分適度平衡。
2、通過糖(酸)堿圖的分析對比,找到了品質優良的枸杞的原因,從而得出如下結論:糖(酸)堿比位于0.3-0.6之間時為最優。
3、初步探討了礦質營養元素在剖面中的運移特征,找到了影響枸杞、葡萄品質的特征元素組合,為改善它們的品質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元素在不同的土壤類型中具有不同的含量,不同的土壤類型具有不同的自然肥力。根據土壤肥力的高低劃分了優越型、中等型、較低型和極低型。枸杞一般都在土壤肥力優越型的土壤中品質最好。
5、總結出了枸杞、葡萄的生產酸堿平衡的規律。
6、首次建立了特色作物生長的農業生態地質模式,并對不同的農業生態地質模式提出了特色作物的可栽培性。
(五)寧夏地熱遠景調查及銀川平原地熱資源評價
1、通過野外調查,在南部山區初步發現了2個地熱遠景區:涇源縣黃花鄉樓房溝,泉水溫度為23℃,為斷裂帶出露的上升泉,有臭雞蛋味;固原縣雙井子鄉雙井子村,南水泉群的水溫26℃。若按當地年平均氣溫加10℃計算,此兩處均屬明顯異常區。
2、通過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熱井和溫泉的穩定同位素、年齡同位素和水化學特征分析,闡明了地熱水的來源和成因,進行了熱儲層溫度估算和潛力分析,并進一步確證了前期野外調查初定的2個地熱異常區,提出在同心縣新莊的太陽山泉和青銅峽市廟山湖清涼寺的廟山湖泉所在地區存在地熱異常的可能性。
3、預測了三個地熱遠景區,并根據研究程度采用不同方法分別評價了地熱資源量:
(1)銀川平原地熱資源最有利的區(Ⅰ)
采用熱儲法估算得知:在銀川平原熱儲面積2514.86km2范圍,3000m深度內>40℃熱儲層蘊藏的熱能儲存量980.31×1014kcal,地熱水儲存量為4193.93×108m3,地熱資源潛力巨大,為寧夏地熱資源遠景最有利區。
(2)衛寧平原地熱資源遠景有利區(Ⅱ)
1988年,寧夏地礦局礦調所在衛寧北山黃石坡溝金礦勘查中,先后在ZK9102、ZK9301和ZK8901三個鉆孔中發現了地下熱水,孔深分別為310.74m、298.54m和243.70m,水位埋深分別為127m、147m和205m,地下熱水儲存于泥盆系東西向構造的破碎帶中,出水溫度32-41℃,單井出水量360-768m3/d,礦化度>5g/L,水化學類型為SO4·Cl-Na·Ca水。該地熱顯示的發現,預示著衛寧平原及衛寧北山地區將成為寧夏地熱資源有利區。
(3)六盤-龍首斷裂帶地熱資源遠景較有利區(Ⅲ)
在斷裂帶及附近出露多處溫泉,水溫>20℃的溫泉有樓房溝泉、雙井子泉、太陽山泉、鴿子山泉,4處溫泉的天然放熱量為1721.82×104kcal/a,預示著該地帶將成為寧夏地熱資源遠景較有利區。
四、黃河中下游主要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
由我水環所負責組織實施,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四省地調院參加。
1、完成并查明了河龍段9.7萬km2(1/25萬)巖土侵蝕的環境地質背景、巖土侵蝕的種類、分布規律、典型地段的巖土侵蝕的發育機理,認為區域構造格局、新構造運動、地層巖性及其組合、地形地貌等是河龍段巖土侵蝕的主要環境地質背景,控制著巖土侵蝕的強度、類型、速率和發育程度。探索了利用遙感技術(RS)及地理信息系統(GIS)定量評價巖土侵蝕的方法。為河龍段的巖土侵蝕或水土流失治理積累了資料和提供了科學依據。
2、重點解剖了劈砂巖地層性質、地層的巖性組合、劈砂巖的裂隙等對巖土侵蝕的影響。認為劈砂巖地層的強烈的巖土侵蝕現象主要是由其內在的因素如巖石的力學性質、水理性質、礦物組成、化學成分、礦物結構特征等所決定;地層巖性組合加重了劈砂巖的巖土侵蝕;劈砂巖的垂直裂隙不都是由于構造運動所引起,還存在由于巖土侵蝕所造成的次生構造裂隙。
3、首次利用GPS精確測量技術和GIS的分析功能相結合,對黃河中游劈砂巖分布地區的溝邊坡重力侵蝕量、淤積壩的泥沙淤積模數進行了定量評價探討,并摸索出了利用精確測量的GPS技術在野外調查中的有效應用方法。
4、完成并查明了下游近8萬km2(1/25萬)區域環境地質條件、河道帶環境地質特征,評價了懸河穩定性,對危險地段進行了預警,從地學角度提出了防洪減災的8種對策。
5、基本查明了斷流區地下水開采資源量為148億m3/a,地下水開采資源潛力總量為50億m3/a;地下水漏斗區調蓄庫容73億m3、可調蓄水資源6億m3/a;與80年代比較,黃河對地下水的補給量減少了5億m3/a,約減少48%,淺層地下水開采資源量減少了4.76億m3/a,約減少3.3%。
6、對中游的巖土侵蝕、下游懸河穩定性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及黃河水沙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研究。初步認為中游地質環境控制著巖土侵蝕的發生和發展,下游的懸河穩定性受到中游巖土侵蝕及下游地質環境的制約,人類活動對巖土侵蝕及入黃水沙產生了較大影響,黃河水沙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呈逐年代減少趨勢。
五、鄂爾多斯白堊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賦存規律研究
1.配合“鄂爾多斯白堊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勘查”項目的進行,先后沿東勝梁兩側、鄂托克旗~跨毛烏素沙漠~烏審旗的剖面、青銅峽~鹽池~靖邊沿白于山的東西剖面、涇源~平涼~慶陽剖面和沿南北方向布設的橫跨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白于山和黃土地區的剖面等進行了調查,2000-2002年采集氫氧同位素(D、18O)樣品126組,同位素分析數據同位素T樣品126組,碳-13、碳-14同位素樣品67組,地下水化學分析樣品126組,按實施項目要求,完成了地下水同位素研究報告初稿;
2.通過對該區以往研究資料系統收集、2000-2002年野外調查及所采樣品的綜合分析,對鄂爾多斯白堊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形成過程的認識上取得重要進展。該區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分層和分區明顯,淺層地下水年齡多小于5000年,從地下水樣普遍含有一定量的氚來看,水的更新過程比想象的要快。深層地下水是在過去兩萬多年的時間里形成的。地下水的水質變化主要受地區巖相古地理條件和兩萬多年來氣候干旱化過程所控制,人類活動是這一地區水環境條件惡化和復雜化的重要因素。
3.鄂爾多斯白堊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調查表明盆地不同層和不同區地下水及其與地表水的同位素組成差異明顯,環境同位素技術是進行盆地地下水研究可依賴的重要手段(方法可行)。不同層地下水同位素組成和地下水年齡的分布特征可作為水文地質分區及地下水分層的基本依據或主要證據。地下水14C和T的分布及其關系證實白堊系地下水在某種程度和一定深度內是可更新的,可以作為重要水源予以開發利用。地下水年齡的測定和地下水氫氧同位素的分析結果表明,該區的氣候變化和環境演化,特別是晚更新世以來的干旱化過程是影響地下水質量及其分布變化的最重要影響因素。白堊系自流水盆地循環深度小于100米淺層水,主要是近幾十年來大氣降水補給形成的,北部由東勝-四十里梁-鹽池分水嶺向東西兩側徑流排泄;隴東黃土高原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區域大氣降水和來自六盤山一帶的側向補給;深層承壓水的年齡(大于300米埋深)多大于1萬年,最大可達2萬多年,為全新世以前補給形成的水,水的氧-18貧化特征明顯,地下水的含鹽量普遍較低,與當時的氣候較寒冷氣候密切相關。
六、我國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研究
1、完成了“我國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研究”報告
總體報告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我國地下水資源現狀、問題和前景。第一部分:在闡明全國地下水資源狀況的前提下,論述了我國地下水資源的現狀、特征與特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研究國民經濟發展對地下水資源的需求形勢。用可持續利用的觀點,闡述了地下水資源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綜述建國五十年來,在地下水勘察、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前提下,闡述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而引發的影響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問題;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國帶有普遍性的和典型地區的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戰略。
2、開展了華北和西北重點地區的綜合調查與研究工作
充分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年來西北找水特別計劃、國土資源大調查中地下水資源調查成果和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資料,重點對西北、華北地區地下水環境進行了調查,研究了這些地區由于地下水開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對我國地下水資源數量、分布及其開發利用情況及地下水開發利用戰略進行了分析,認為:
(1)地下水是我國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水源,是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全國地下水在總供水量的比重,華北最大,其中河北75.1%,北京、山西在60%以上,河南52.7%,山東、遼寧、陜西等省都超過40%。北方地區70%的生活用水、60%的工業用水和45%的農業灌溉用水均依靠地下水。
(2)供需矛盾日益加劇。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年缺水60多億方,每年因缺水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農業灌溉年缺水300億方,受害面積3億畝,影響糧食產量250億公斤;現在全國有7300萬人需解決飲水問題。
1 地下水功能區劃及評價執行的標準
根據《廣東省地下水功能區劃》可知,礦山所在地地下水功能屬淺層地下水功能區中的北江韶關始興地下水資源涵養區。本項目地下水水質目標執行為《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93)Ⅲ類標準。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
2 評價保護的目標及地下水評價因子
根據礦區的環境特點和工程排污情況,本次評價保護的目標主要為礦區地下水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確定本項目地下水評價的因子為:PH、高錳酸鹽指數、可溶性固體、氨氮、硫酸鹽、氟化物、Cu、Pb、Zn、Cd、As、Hg、Fe、Mn、Tl。
3 地下水環境影響識別
根據分析可知,礦山在建設、生產、服務期滿三個階段,在正常狀態下,采礦活動只涉及礦石的采掘和機械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有:地下水位下降;在事故狀態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有:地下水水質污染、地下水位下降。
4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
礦山在建設、生產運行和服務期滿后的各個過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也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場或地下水水位變化,并導致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故評價工作等級為Ⅲ類三級。
5 地下水環境評價范圍
綜合分析考慮,本項目評價范圍:以圍繞礦區的地表分水嶺為界所包括的范圍,評價區面積約為2.85km2。
6 擬建項分析
(1)水位變化分析;根據調查分析,245中段、318、380、410中段位于潛水面以下,地下水主要為承壓裂隙水,含水層主要為龍頭寨群變質巖、石英斑巖及石英脈壁的裂隙水,一般表現為坑道滴水??拥乐g水力聯系性很差。(2)廢水污染源、污染物分析;2011年12月,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對現有礦坑出水、300m標高、410m標高廢石場處進行采樣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所取水樣水質基本達到了《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Ⅲ類地下水標準。(3)固體污染源、污染物分析;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將礦區的三個廢石樣品送國土資源部放射性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采用光譜半定量法對各樣品進行成份檢驗,另外,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對同期所取廢石樣品按《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進行酸浸,按《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蕩法》(HJ 557-2010)進行水浸,并分別對浸出液進行分析。
根據檢驗結果分析可知,本項目廢石屬于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7 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及監測
現狀對地下水水質、地下水水位及涌水量進行了監測。水質監測分布在315、380平硐基巖裂隙水與300、410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
8 地下水水質各元素超達標情況分析
根據監測數據,采用標準指數法進行地下水水質現狀評價。各水質因子均未超過規定的水質標準。
9 礦坑涌水量預測與評價
未來礦山開采采用與以前相同的開采方式(地下開采),水文地質條件基本相同。坑道涌水量估算采用過往礦山開采采礦坑道控制面積,水位降低、坑道排水量等水文地質參數,用比擬法預測未來礦山開采礦坑涌水量。則經過計算,未來礦山開采的礦坑涌水量約為1246m3/d。
10 地下水水位影響預測與評價
由于本礦山已有開采歷史,礦山以后采用的開采方式與以往一樣,故“礦山以往開采時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水動力場條件”、“礦山以往開采的工程特征及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與以后礦山開采時基本沒有變化,所以采用“礦山過往開采”作為類比分析對象是可行的。故本次地下水影響評價對地下水水位影響預測與評價采用類比預測法。預測時段主要為礦山基建、運行及閉坑階段。礦山過往開采礦坑排水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降深較大,但降落漏斗的范圍也局限于礦區內,故預測今后礦山開采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降深不大,地下水降落漏斗影響半徑約為0.32km,降落漏斗的范圍局限于礦區內,對下游當地居民生活及農業用水影響小。
11 地下水水質影響預測與評價
根據分析,采用趨勢分析法對地下水水質進行預測與評價。根據礦山現有的監測資料,選取2011年12月所取礦區下游200m標高淺層孔隙水水質分析結果、380m標高基巖裂隙水水質分析結果、300m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與2008年所取的淺層孔隙水、基巖裂隙水與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作為本次地下水水質預測評價的分析資料。預測時段主要為礦山基建、運行及閉坑階段。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在礦山停止開采的情況下,評價區地下水水質變化趨勢是逐年改善或者是處于穩定狀態的,隨著以后礦山重新開采,礦坑排水的地下水水質出現惡化趨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由于礦坑排水的地下水水質本就能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Ⅲ類地下水標準,故須采取措施使礦坑排水水質穩定在Ⅲ類地下水以上再外排,以保護礦區地下水環境。
12 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開發利用方案,井下排出的酸性廢水集中排放硐口附近的沉淀池,經處理檢驗合格后,再排入地表水體,防止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廢石場上游布置截水溝,攔截坡面徑流;下游設置擋渣墻,對廢石進行有效攔擋;閉礦后,對廢石場進行全面的場地清理和植被恢復工作。
中圖分類號:F5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文章簡述了美國、俄羅斯、法國的水文地質科學研究現狀,并結合理論知識對哈密盆地文地質研究工作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提出了未來水文地質研究的發展方向。
二、國外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概況
現就國外,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法國的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情況概括介紹如下:
1.美國水文地質科學研究,戰前基本上是以地下水水文學為中心。二戰以后,隨著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加強,水文地質學遂逐漸形成為獨立的學科。自1969年以后開始著重研究地下水的管理、多相流和擴散原理以及地下水的模型試驗等。主要課題可概括為地下水管理體制、經濟效益、測試方法與基本理論四個方面。
美國最主要的水文地質研究機構是地質調查所的水資源處和資源保護處。該所的水文地質研究工作一部分屬于全國性計劃的任務,包括:水質監測、水資源開發利用、典型地區水質評價及測試技術,另一部分屬于能源計劃的任務,包括:礦區開采中水質惡化及污染問題、地下熱能利用、典型盆地地下水研究以及地下水的擴散理論等。
俄羅斯水文地質研究工,當前除進行區域性水文地質研究和編圖外,主要側重于:
(1)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評價、多年預測及預測的數學和模擬方法的研究;
(2)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水中元素的遷移聚集規律、地下水絕對年齡的研究等。
此外,在地下水對金屬礦床與油氣形成的作用以及地下熱水等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研究工作。
(3)法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有大專院校、全國農業研究院、石油研究院及私營機構,屬于一級水平的研究單位有4一5個。法國地質礦產調查局(BRGM)水文地質工作者所承擔的基礎科研工作包括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征的實驗研究、巖溶水文地質研究、水化學與地下水污染、水均衡、水文地質編圖、干旱地區地下水研究、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采規劃等。法國開采地下水的歷史很長,由于自流水壓力水頭下降,法國對地下水資源的研究日趨加強。法國水文地質人員對法國及非洲一些國家(阿爾及利亞等)做過很多調查研究,有許多成果。當前,法國在現場資料獲取、包氣帶水動力學、巖溶水文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為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水平,國內外普遍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例如,在區域性水文地質研究中,廣泛采用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研究區域水文地質規律、模擬地下水運移場、進行地下水開發預測、預報,取得較好的研究效果并運用到生產實際。
三、水文地質研究的具體應用
哈密盆地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研究分析
1、項目概況
新疆東疆地區哈密盆地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尤其煤炭資源儲量占到全國的12.5%,,居新疆首位。為了將新疆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新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治區、國土資源部將東疆煤田勘查工作列入“358項目”,自2009年起開展了東疆地區煤田整裝勘查工作。相對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哈密氣候干旱,水資源極為匱乏,水資源總量只占全疆的0.83%,資源性缺水嚴重。近些年來,區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供需矛盾日顯突出,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為給東疆地區煤炭資源開發建設提供水文地質決策依據,新疆國土資源廳自2010年起組織實施了“新疆東疆地區煤炭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哈密盆地地下水勘查作為一個子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66134km2的水文地質勘查任務,取得豐碩成果。
2、野外工作技術方法的先進性
此次工作采用遙感解譯、綜合水文地質測繪、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鉆探、抽水試驗、山地工程、地下水動態監測與水位統測、水質分析及巖土測試、工程測量、地表水資源評價、同位素研究、地下水數值模擬等多種技術方法,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勘查研究工作。其中,很多野外工作都采用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和手段,具體表現如下:
遙感解譯:嚴格按照收集遙感影像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遙感影像預處理建立影像解譯標志對遙感影像分類精度檢驗的技術路線開展工作,采用了不同時相、高分辨率的陸地衛星TM影像數據,提高了解譯成果的精度。采用MAPGIS、ENVI、ArcGIS等多種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和成圖,其技術先進可靠,確保了解譯結果的正確和準確。
綜合水文地質測繪:采用了OZI可視化導航軟件開展水文地質測繪工作,充分利用了現有信息數據的現場實時對比分析研究,同時進行各類專業圖的現場快速分析,提高了外業調查的針對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利用GM軟件、ASTER G-DEM電子地形數據及遙感ENVI軟件,進行了地下水系統和特定調查路線控制范圍的地表水系匯流分析,準確劃分了地表水分水嶺及匯流差異。采用GlobalMapper軟件和藍牙模塊、筆記本電腦的聯合使用,實現了野外調查工作數據的實時處理,該軟件的導航定位、航跡自動記錄功能,將野外調查中傳統使用的手持GPS定點并往地形圖上展點的工作,全部集成到了軟件的自動處理功能上,極大程度地節省了野外調查時間,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水文地質地球物理勘探:采用瞬變電磁(TEM)、直流電測深(VES)、音頻大地電磁測深(EH4)、激發極化測深、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多種方法開展工作,通過對比驗證提高了解譯精度。
抽水試驗:采用荷蘭高精度袖珍潛水儀(mini- diver)及其配套的數據處理軟件(diver office軟件),進行了抽水試驗中數據的觀測、記錄。該設備和軟件的使用,改變了以往抽水試驗時人工進行水位數據觀測、記錄的傳統方法,實現了抽水試驗中數據觀測和記錄的自動化、連續化,提高了穩定流和非穩定流抽水試驗中觀測數據的精度和密度。應用了GSM-2—全自動測量水位—遠程數據無線傳輸的新技術方法,用于抽水試驗中的水位測量,GSM-2測量系統的核心是GSM-2 Datamanager軟件,它用于收集、監視和控制測量數據,并可以通過Email和SMS短信進行收發數據和配置。通過GSM-2進行抽水試驗中的水位測量,不但可以在室內進行遠程監控和數據管理,及時了解抽水的狀況,而且在突發狀況或更改落程時可進行遠程配置。
3、水文地質研究工作的突出變現
區內地質、水文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充分搜集已有資料,并注重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加強了綜合分析研究;實物工作以地面調查為主,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區域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突出重點調查;野外調查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突出綜合研究;采用綜合鉆探、野外調查、物探、試驗、測試等綜合手段開展水文地質補充調查;運用地下水系統理論,以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認識和評價地下水資源。
作為哈密盆地地下水勘查最新成果,體現了5大特點:即系統全面性、綜合性、延續性、創新性和實用性。
系統全面性:對哈密盆地這樣的大型沉積盆地的地下水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勘查研究。項目平面上涵蓋了整個哈密盆地,幾乎涉及盆地地下水有關的所有水文地質問題。
綜合性:借鑒國內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的經驗,以地下水系統理論為指導,對哈密盆地地下水進行綜合性的勘查研究。在勘查手段上幾乎涵蓋了地下水勘查研究的所有手段和技術方法;在學科上融合了地質學、構造學、遙感、水文地質學、生態水文學、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學科。
延續性:該項目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項目不僅收集利用了前人大量的原始資料和數據,而且吸收和繼承前人成熟觀點和重要結論,并補充了本次工作所取得的新認識、新成果、新發現。本次地下水勘查,在一定程度上講,它既是一個勘查項目,更是一個培養鍛煉年青水文地質工作者的平臺。該項目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創新性: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利用先進的勘查手段,充分利用了RS、GPS、GIS、GMS、GM等多種技術,利用SRTM數據的應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實用性:本次地下水勘查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它既能為煤炭基地的發展規劃提供地下水資源方面的宏觀決策依據;而且在勘查的同時也直接為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信息,有助于解決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的現狀。
四、水文地質研究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同國際水文地質界的學術交流也得以加強,根據水文地質研究現狀,聯系實際情況對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如下意見:
(1)區域水文地質研究方面:在已積累大量實際資料基礎上,做好對資料的二次開發,編制相應成果,以供生產部門應用。
(2)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在地表水、地下水綜合考慮的原則下,按照地下水系統進行評價。
(3)在地下水動力學與計算技術方面:要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研究建立在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水文地質模型及其相對應的數學模型,研究建立水文地質數據庫及相應的儲存系統,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地下水評價、預測、預報等。
(4)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人工補給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的應用、裂隙水和巖溶水的研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城市供水不足、地面沉降、海水入浸、水質污染等各種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都是水文地質工作者當前或將來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5)根據現代水文地質專業發展的系統性、網絡性和綜合性特點,現職水文地質人員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水文地質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盡快了解和掌握給排水、環境工程、計算機、自動化控制以及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和法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掌握新方法,以提高對專業發展的適應能力。要從思想上轉變傳統的專業或行業觀念,認清水文地質工作目前所面臨的形勢,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專業進步,將專業的主要任務從單純的勘察找水中解脫出來,轉移到如何促進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上。
五、結束語
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是研究的最終目的,對哈密盆地的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就充分說明了這點,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融入到水文地質研究中,這門學科對人類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并未形成明確概念.王焰新等[6]認為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是基于一定的調查與原則,在評價地下水現實和潛在利用價值、含水層遭受污染的脆弱性、土地利用和污染源類型、分布來確定污染荷載的風險性、以及根據地下水的不同使用功能來確定污染危害性的基礎上開展的區劃.其中地下水功能評價和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的基礎.文獻[1]指出,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應在綜合分析調查區地下水系統防污染性能,地下水質量與污染現狀、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及開發利用的基礎上,參考土地利用分區、污染源分布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本研究認為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是針對地下水污染問題,從污染事件發生的本質角度、地下水開采利用的社會經濟角度及現階段實施地下水保護措施的政策角度綜合開展的地下水評價.
現階段針對地下水污染相關問題開展的單項研究工作較多,綜合研究工作較少.單項研究工作包括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研究[7,8]、地下水污染源評價研究[9~11]、地下水價值研究[9,11~13]、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研究[14~16]等.上述單項研究工作僅針對地下水污染問題的單一方面,存在各自的研究側重點.如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包括固有脆弱性及特殊脆弱性)側重對研究區域自身水文地質條件抵御外來污染物能力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地下水污染源研究側重地表污染源及人為活動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性的定性或定量描述.上述2種研究基于含水層及污染源的本質特征,均是針對地下水潛在污染發生過程的評價.地下水價值的相關研究是從地下水開采利用的社會經濟角度進行地下水評估.作為現階段必不可少的政策性研究,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受限于水源地尺度范圍[17]及其保護區劃分的目的,這對于開展城市尺度或者更大范圍區域尺度的相關研究是不夠的.綜合研究工作包括地下水脆弱性與地下水污染源相結合的地下水污染風險分析[11,18,19]、結合地下水脆弱性及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的綜合研究[15,16]或將上述單項研究相結合開展的區劃研究[9,20]等.大多數綜合研究的出發角度不夠全面,容易忽略地下水污染問題基于社會經濟角度、政策角度的考慮.
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體系致力于上述問題的綜合研究.從本質角度(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與地表污染風險源危害性)、社會經濟角度(地下水價值)、政策角度(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這3個不同角度構建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體系,匯集單項研究取得的成果,并作為地下水污染相關的預防、監管措施制定與實施的依據.
1體系構建
本研究提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要素構成如圖1所示,由基礎層(地表污染源危害性、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含水層富水性、地下水水質)、中間層(地下水污染風險、地下水源保護區、地下水價值)、目標層(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這3個評價層次組成.
1.1體系構成要素解析
1.1.1地下水污染風險
地下水污染事件的發生是地表污染源與含水層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18,21,22].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應從研究區域所包括的地表污染源及自身的水文地質條件著手.地下水污染源危害性分級是較為常見的污染源評價方式.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有研究者開展了針對特定種類地下水污染源的分級評價工作[20].然而地表污染源種類極多,僅僅開展針對特定種類污染源的分級評價工作對于城市尺度或者范圍更大的區域尺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建立針對不同種類污染源的分級評價體系.基于同一評價體系對不同種類污染源進行分級評價的研究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受限于不同類型地下水污染風險源的規模、所屬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等問題,以及實際開展評價工作所需巨大的信息量、不同污染源的信息豐富程度是否一致等問題,均增加了不同類型地下水污染源評價的難度[23].以往的地下水污染風險源評價以定性或者半定量方法為主,存在較大人為主觀性,通用性較差[24].本研究使用基于地下水污染源解析的定量評價方法[24].該方法對地下水污染源所屬的特征污染物及其對應排放量進行解析,計算出地下水污染源的危害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地下水污染源的分級.地下水脆弱性是刻畫特定水文地質條件自身抵抗外來污染能力的通用方法.評價方法分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評價與特殊脆弱性評價兩種.具體評價方法分類包括迭置指數法、過程數學模擬法,統計方法、模糊數學方法等[7,25,26].DRASTIC評價方法[27]屬于迭置指數法的一種,盡管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問題及參數設置問題,但仍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評價方法.相較于其他評價方法,其優點在于較低的數據依賴性及方法的不確定性[11,17,28].DRASTIC評價方法表征為:(略).本研究使用DRASTIC方法進行研究區域的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地表污染源危害性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存在動態性特征.地表污染源一直處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征污染物及其對應排放量隨時會發生變化.而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則會受到水位埋深、凈補給量、包氣帶厚度等變化的影響.相較而言,地表污染源的動態特征更為明顯.由于受控于污染源及一些水文地質參數的動態變化,地下水污染風險的評估需要在獲取變化因素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更新.而更新之前應確定參數的變化是否能夠對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結果及整個區劃的結果造成顯著影響.因此,需要對體系構成要素進行敏感性分析并結合實際動態資料進行計算.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某區域區劃評估的合理更新頻率.
1.1.2地下水價值
地下水價值是從社會經濟層面對地下水的開采使用情況進行衡量.有研究指出認清地下水的價值極其重要[12,20].雖然沒有形成具體的定量表征方法,但即使一個部分的或者不精確的衡量地下水價值的方法同樣有利于決策者理解改變相應的政策及管理措施會對地下水價值造成的影響.地下水價值由開采價值及原位價值組成.其中開采價值源于市政、工商業、農業等對地下水的需求;原位價值是指含水層對周期性開采地下水引起一系列影響的緩沖能力,如因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質災害,污染物擴散、棲息地及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地下水價值體現為含水層的富水性及地下水的水質兩方面[9,11,29].因此,本研究從含水層富水性及地下水水質兩方面展開地下水價值的評價.利用單井出水量來衡量含水層的富水性,通過地下水水質類別劃分來區別地下水水質差異.
1.1.3地下水源保護區
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是決策者實施地下水管理及保護措施的重要環節[30].將其納入本區劃體系,用于表征當前的政策實施與管理.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對防止地下水源地污染,保護水源地環境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4~16].納入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區域,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構建過程中賦予的級別值高于其他區域.
1.2構成要素疊加方法解析
1.2.1疊加原則
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進行3處構成要素的疊加耦合,包括中間層的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地下水價值及目標層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地表污染源危害性評價及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評價的疊加構成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疊加過程遵循“擇優原則”,即:假設地表污染源危害性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均分為1~5五個等級(表1),數值越小代表地表污染源危害性越低或者地下水固有防污性能越好.二者疊加,地下水污染風險由數值小(級別低)的一方決定.地下水價值由含水層富水性及地下水水質疊加而成,疊加過程遵循如下公式:(略).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地下水價值、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三者疊加構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疊加過程遵循如下公式:(略).
1.2.2可視化表達
體系構建過程中借助GIS技術實現構建體系的可視化表達[29,34~36].借助Arcgis9.3軟件的SpatialAnalysis模塊,將研究區域剖分成1km×1km的單位公里網格,并以此為單位,利用上述疊加原則對體系構建要素進行空間運算,并最終實現防治區劃體系的可視化表達.
2案例分析
將本體系應用于北京市平原區(不含延慶)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建設.首先利用北京市平原區地表污染源危害性分級(圖2)[24]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分級(圖3)進行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地表污染源危害性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均分為5級,遵循上述擇優原則,二者依據表1進行疊加運算,得到地下水污染風險分級圖(圖4).其中,圖2進行量化表征的地表污染源種類包括北京市平原區的加油站及油庫、垃圾場、工業區、居民區、農業區、地表排污河6類,相關研究見文獻[23].圖3是利用DRASTIC方法評價得到的北京市平原區潛水含水層固有脆弱性評價結果,本文不做詳述.圖4顯示北京市平原區污染風險最高的區域(圖中方形圈中區域)位于北京市城區西南近郊.該區域位于永定河出山口沖洪積扇頂部,防污性能很差.此外,該區域是北京市的重要工業基地,且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眾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該區域地下水污染風險最高.污染風險較高的大部分區域位于平原區溫榆河、涼水河所流經區域,這兩條河是北京市主要排污河流.其余污染風險較高的區域所處位置為工業區、垃圾場等.污染風險中等的大部分區域位于北京城八區.南部平原區是主要的農業區,污染風險級別高于北部大部分區域.
其次將北京市平原區含水層富水性分級(圖5)與地下水水質分級(圖6)[37]利用公式(2)進行疊加運算,并依據表2進行分級,得到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價值分級圖(圖7).圖7表明北京市平原區西部較于東部,北部較于南邊,地下水價值相對較高.這是由含水層富水性及地下水水質共同決定的.其中,對含水層富水性進行分級時,將富水性>5000m3•d-1的區域賦值為4,3000~5000m3•d-1的賦值為3,并依次降低到1;根據水質類別,水質分級從優良到極差賦值依次為由4~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武漢市新洲、黃陂、蔡甸、江夏、洪山5個遠城區所轄1 986個行政村作為調查對象,覆蓋率100%
1.2 采集方法 水樣采集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1-2006)中《水樣的采集與保存》執行。
1.3 檢測指標與評價方法 檢測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執行,評價標準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執行。檢測指標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為主確定15項指標:菌落總數、色度、溶解性總固體、渾濁度、ph、鐵、錳、氯化物、硫酸鹽、總硬度、砷、氟化物、硝酸鹽,增加總大腸菌群。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χ2檢驗等。
2 結 果
2.1 水樣檢測合格情況 經過檢測,在所采集的1 945份水樣中,合格份數為299份,合格率為15.37%。其中,蔡甸區合格份數為30,占15.00%;洪山區合格份數為0;黃陂區合格份數為39,占5.95%,江夏區合格份數為13,占3.77%;新洲區合格份數為216,占30.00%。經χ2檢驗,各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洲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合格率最低。
2.2 微生物指標檢測(表1) 在所采集的1927份水樣中,表1 不同地區地下飲用水細菌學指標檢測結果注:*新洲區18件樣品未做微生物指標檢測。
共1 388份水樣微生物學指標超過標準限值,超標率為72.03%。菌落總數超標1 103份,超標率為57.24%;總大腸菌群指標超過標準限值的有1 261份,超標率為65.44%,表明地下水可能存在糞便污染。經χ2檢驗,各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微生物指標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洲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微生物檢出率最低,江夏區、洪山區、黃陂區地下水微生物指標超高率較高。
2.3 一般化學指標 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渾濁度超標306份,占15.73%;錳超標199份,占10.23%。另外,ph值、總硬度、鐵、氯化物、色度、溶解性總固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超標率<4%),未發現硫酸鹽超標的樣品。
2.4 毒理學指標 在所檢的1 945份水樣中,毒理學指標超過標準限值的為125份,超標率為6.43%。共2份水樣砷超標,超標率為0.20%;氟化物超標水樣份數為2份,超標率為0.08%;硝酸鹽超過標準限值的為123份,超標率為6.32%。
3 討 論
本次調查顯示,武漢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水質合格率僅為15.37%,水質狀況較差。目前,各地報道的地下水水質合格情況不盡相同〔1,2〕。所監測的15項指標中,只有硫酸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其余指標均有超標現象。主要問題為微生物指標超標較為嚴重,是我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主要影響因素,此結果高于北京市農村生活飲用水菌落總數超標率(水源水菌落總數超標率為20.6%)〔3〕。同時,水質中的毒理學指標超標情況呈現點狀分布的特點,對這部分地下水建議立即封停,另擇水源。調查中發現,部分井周圍環境衛生狀況較差,主要原因是在井周邊30m內普遍有廁所、牛欄、豬圈及污水坑、垃圾等污染源,同時井水未過濾消毒的現象普遍存在,垃圾場周圍地下水水質超標較為嚴重〔4〕。因此,應該加強對地下水水源的保護和維護。
為解決我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安全問題,保障農民群眾身體健康,針對本次調查結果,建議:生活飲用水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對于超過國家標準的地下水,未經處理禁止直接飲用。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意識;加強地下水的選址指導工作,提高居民對水源的保護意識;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力度,以確保農村居民飲水安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TV211.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4-150-1
水是生命之源,關系到居民生活,這樣水質分析就成了很重要的問題。所謂水質分析是指用化學或者物理方法測定水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根據各種成分的研究對水資源的質量進行水質評價。在水文地質調查中,水分析區分為兩個部分。他們是簡分析和全分析。如果被勘察的水源有特殊的需要,這樣對水資源的分析就要按照不同的要求進行分析??傊?,這是一個及其變化的問題。
1 地下水水質勘察評價辦法
水文地質調查是分階段進行的。一般劃分為普查、初步勘探與詳細勘探三個階段,在水文地質調查的各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配合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勘探、水文地質試驗、地下水動態觀測以及地球物理勘探,以取得精度與各調查階段相適應的水文水質勘察評價辦法進行研究,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水文地質研究;從工程角度、所含巖土水理性質兩部分。進行水文地質評價。
1.1 工程角度評價地下水質辦法
在建筑工程中,進行地基建設的時候要從三方面研究水文地質,這樣能夠保證及時出現問題及時研究。
第一,地下水對工程的作用與影響,在對于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礎中水對砼及砼內鋼筋的腐蝕性是否能夠有影響。第二,在對選用軟質巖石、風度強化巖時、過多殘積土和膨脹土等這些因素,這種巖土體作為基礎持力層的建筑場地時,應著重評價地下水活動對以上那些巖石產生的影響。第三,在地基基礎壓縮層范圍內存在松散、飽和的粉細砂,應預測產生潛蝕、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對于當基礎下部存在承壓含水層,應對基
坑開挖后承壓水沖毀基坑底板的可能性進行計算和評價 ;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基坑,應進行滲透和富水試驗,并評價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體沉降、邊坡失穩進而影響周圍建筑物穩定的可能性。
1.2 巖體水理性質評價地下水水質辦法
在關于巖體水里性質這方面,巖體水理性質是指巖士與地下水能夠相互作用的情況下顯示出各種水的性質。巖土水理性質與巖土的物理性質有一定關系,巖土分為酸堿性等,水也有酸堿性,這種性質能夠相互作用:就會影響巖土的強度使其容易變形,而且有些性質還會影響到建筑物的穩定性。在對巖土的化學性質勘察不全全面的時候就會使建筑物不夠牢靠。從地下水的賦存形式及對巖土水理性質的影響,然后再對巖土的幾個重要的水理性質及研究測試方法進行簡單的說明,水質在土中的存儲形式主要是結合水、毛細管水和重力水三種。要加強對這些種類的研究。
另外一方面,巖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質主要檢測辦法能夠幫助我們對水文研究:辦法一,軟化性研究,所謂軟化性是指巖土體浸入水中后,產生軟化,使力學強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都有相應的軟化系數進行表示,它是判斷巖石耐風化、耐水浸泡能力的重要指標;辦法二, 透水性研究,所謂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巖土容許水透過自身的性質。松散巖上的顆粒愈細、愈不均勻,其透水性便很弱。辦法三,崩解性研究,所謂崩解性是指巖浸水濕化后,由于土粒之間的連接能力被水分子代替,使他們的連接能力削弱,甚至被破壞,使土體分離崩敝、解體的特性。辦法四,給水性研究,所謂給水性研究是指在重力
作用下飽水巖土能從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用一定的名詞“給水度”進行表示。給水度是含水層的幾個重要水文地質參數,他的參數測量一般都是經過一定的試驗方法進行測量的。辦法五,膨脹縮性研究,所謂膨縮性是指巖土吸水后體積能夠增大,失水后體積能夠減小的特性,巖土的漲縮性是由于顆粒表面結合水膜吸水變大,失水變小造成的。
2 地下水水文試驗觀測辦法
對于地下水的水文地質試驗方法包括:鉆孔的水文地質觀測辦法、動態研究辦法、測溫和測壓觀測辦法、水化學成分分析辦法、氣體成分和放射性元素的分析辦法。
2.1 鉆孔水文地質觀測內容
在鉆孔水文地質觀測中,主要影響他的就是地下水動力要素:這些要素包括水位高低、水壓的大小,利用不同水頭壓力條件下鉆孔涌水量等。對于含蒸氣的高溫地熱鉆孔,還要觀測不同流量下產生蒸氣形成的部位,在孔口不同的蒸氣壓力下,汽水混合物的噴出動態等。在對地下水進行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觀測中,這部分主要包括孔內溫度和孔底的溫度、壓力、含熱量、熱水和蒸汽的化學成分,和這些物質中取樣時水和氣體的質量比等。
鉆孔水文試驗他的觀察方法和試驗要求:對于水位觀察中,每個鉆孔的孔內都應測量最初能看到的水位和水流在靜止時的水位。鉆孔水位應根據水準標高來定,對自流鉆孔就加高套管測定其穩定水頭高度。如果水層變化比較大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觀察。
對于鉆孔涌水量的測定中,流水可采用放水辦法直接測定其流量,即在孔口不同壓力下進行測定,測定了與孔口不同壓力相應的流量之后,可畫出曲線。這樣就能夠保證勘察的數據更加的細致。另外對于地下水物理化學性質的觀測中要考慮無論在鉆進過程中或動態觀測測量過程中,兩者都要測量鉆孔的孔中與孔底水的溫度、壓力,并在鉆孔不同深度取樣進行化學的及氣體成分的分析,確定地下水的類型及性質,為地下水的質量評價提供依據。
2.2 水文動態研究辦法
對于水文動態研究要進行長期的觀察,觀測孔的布置必須結合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觀測目的因地制宜的考慮,一般觀測孔應盡量利用已有的勘探孔。此外,為了研究開采區的區域漏斗擴展,應盡可能使非生產孔布置在生產孔的附近及其影響范圍之外。其中影響地下水動態的基本因素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生物、宇宙及人為活動等。
3 小結
水文地質研究是開采地下水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開采的勘探的不斷進行,一定要在建筑工程中,注意水文的勘察,這是能夠保證建筑物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地下水水文勘察能夠保證居民飲用水的健康化,水文勘察是水資源能夠正確開發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地下水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1.1水位上升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潛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受地質因素如含水層結構、總體巖性產狀;水文氣象因素如降雨量、氣溫等及人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響,有時往往是幾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由于潛水面上升對巖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響:土壤沼澤化、鹽漬化,巖土及地下水對建筑物腐蝕性增強;斜坡、河岸等巖土體巖產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巖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軟化;引起粉細砂及粉土飽和液化、出現流砂、管涌等現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沒,基礎上浮、建筑物失穩。
1.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巖土體、建筑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
2水文地質勘察存在的問題
2.1各種類型的地下水
2.1.1地下水類型
根據特有性質,地下水賦存介質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巖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巖裂隙孔隙水、基巖裂隙水;按其埋藏條件和水力特性是棲息,潛水和承壓水。
2.1.2含水層水平,分布,巖性,厚度,埋藏深度
含水層:(卵石礫石土,礫石,礫石,砂礫巖),性別(礫砂,砂礫,沙,沙細,淤泥,淤泥質土)破碎基巖風化帶,構造破碎帶,紅層孔隙與裂縫,裂縫孔隙度石灰巖山洞玄武巖,裂隙帶。隔水層:粉質粘土和致密完整巖石。
2.2靜水位和變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載力設計值計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脹土,脹縮深度確定,基礎深度的確定,邊坡穩定性評價?;觽韧翂毫τ嬎慊咏邓偷叵鹿こ?,涌水量計算,計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計算,判別巖石滲透變形(流土,管道,腐蝕)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靜水位地下水資料。要準確的測定,一般在洞后24h后統一測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觀察孔觀察,必要時下測水管觀測。地下水位的地形,氣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變化,收集區域水文地質數據,數據的鄰近地區或通過長期觀察和調查,查明地下水水位變化特征。一般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隨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邊洪水影響,人工排水區抽水影響。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計算時,應提供最高水位數據。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區地下水設防水準的建筑室外地坪標高。
2.3地下水的徑流、補給、排泄
根據地形,氣象,水文,地質結構,含水層分布狀況及其與水接觸,分析地下水流動和動態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據水位(壓力)線圖確定。水力坡度根據水位(壓力)圖計算。
3對水文地質工作的建議
3.1加強對工程地質勘察規范或規程學習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已經擁有了完備的規范、規程體系,這些規范性文件對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務、評價都做了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規定,是工程地質技術人員開展工作的主要依據。工程地質技術人員必須要高度重視規范、規程,了解和熟悉其要求,這樣才能在開展工程地質勘察時做足工作量布置,設置足夠的原狀土樣測試數據、及時劃分抗震地段。通過研讀規范、規程,工程地質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吸收文件的相關規定后,能不斷地充實和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3.2重視地下水埋藏狀況的調查
在調查時,要明確調查的重點,設置必要的調查指標體系,弄清地下水的類型、補給及排泄條件、地下水位、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在此基礎上,對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進行評價,涉及到基坑工程的還應做抽、壓水試驗,調查土層的滲透性質等。預估地下水可能帶來的突涌、流沙或管涌等潛在的威脅,制定出有效和可行的防治措施建議。
3.3地下水水質污染情況的調查是保障
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針對我國的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況,因此急需發展的全面調查地下水水質,并作為一個主要的工程來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城市群區域,農牧業重點開發區逐步蔓延。建議這項工作已進行了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在我國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區域作為對比,提供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數據作為原始背景。
3.4積極實施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廣
應用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數值模擬技術,信息技術是提高水文地質特征和機制的重要技術方法。目前研究的服務繼續擴大,以準確的水文地質參數,降低身體的工作量,為決策分析提供技術支持與管理。地下水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在水文地質中的應用,地下水運動和分析的水資源評價的基本理論,要結合中國的實踐,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3.5加強區域綜合研究和專題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和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我國地下水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深刻影響。地下水的形成理論,平均價值的地下水運動,水文學與地球化學作用,人為干擾的影響下條件的變化,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已明確區域研究院,是一家專業研究機構,也是區域管理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研究所與各大專院校,更應成為跨學科研究中心,培訓水文地質專家的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專家,并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水文地質研究。
4結論
在建筑工程基礎地質勘察中要高度重視水文地質調查,作為建筑工程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較差的水文地質條件會給建筑工程帶來多方面的危害,建筑工程項目的組織者、實施者在建筑工程實施前就應該調查清楚地基基礎的水文地質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防治措施,提高工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更好地完成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0.前言
地下水資源的循環持續應用對創建潔凈、環保、低碳城市極為有利。倘若無法應對處理地下水資源持續應用有關問題,便會對社會經濟建設發展形成不良影響。為此,應采用科學有效的工作策略,凸顯地下水資源綜合效益,預防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形成破壞影響。在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可凸顯有利影響,降低不利因素??稍诒Wo與應用資源之中贏得平衡。本文基于這一目標研究了地下水資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技術,明確了應依據具體的污染物類別、地貌地形狀況、區域地質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選擇合理可行的治理方式,進而提升工作實效性。
1.地下水資源污染治理方法
1.1抽出處理修復方法
抽出處理修復技術方法為修復地下水異位的核心技術手段,實現了廣泛持久的應用。伴隨污染治理技術的不斷深化發展,令該方法具備了更豐富的含義。應用該方法修復處理通常劃分成兩類,即地下水動力管控以及處理地上污染物質。該技術依據地下水形成污染的范疇,在場地之中布置定量抽水井,借助水泵以及水井抽取污染地下水,而后通過地面凈化處理設施進行有效的污染治理。該抽取階段中水井水位將不斷降低,位于水井四周將構成水位下降漏斗,令四周地下水持續的流入水井,降低污染擴散。可引入地表徑流,回灌入地下,也可滿足當地供水需求。
當前抽出處理修復方法主要的治理對象包括十二類污染物質。典型目標為TCE,還包括鹵化有機物質,例如VC以及PCE等。
1.2監測自然衰減修復方法
監測自然衰減法是利用污染場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減作用使污染物濃度和總量減小,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達到污染修復目標的一種地下水污染修復方法。自然衰減作用包括對流、彌散、稀釋、吸附、沉淀、揮發、化學反應和生物降解作用等。污染物的自然衰減存在于任何一個污染場地,但是自然衰減強度各不相同,主要取決于污染物性質和地下環境條件。對一個具體的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修復能否采用監測自然衰減法修復需要調查評價。通過野外和室內物理、化學、生物調查獲得有關數據,進行自然衰減有效性評價,包括污染場地水文地質條件評價,提供生物自然衰減正在發生的證據,估計污染物衰減速率和衰減容量,預測修復達到目標所需的時間等。
監測布置應考量污染源的綜合分布以及具體的擴散模式、呈現出的地質水文狀況、開采地下水的條件、呈現出的水化學特點等。應引入點面結合方式,明確核心重點。針對區域狀況應進行合理管控,監測控制對象主體為排放大量毒害物質、危害影響明顯的污染源、重度污染區域,供水水源基地等。監測點位的設置應基于地下水質中污染物質的擴散狀況明確。
1.3原位修復方法
原位修復方法可用于治理飽水帶有機污染問題,并適合同SVE聯合應用。具體方法為,注入空氣至地下,構成氣流屏障,預防污染暈持續的向下方擴散并發生遷移現象。可在氣壓梯度影響下對地下存在的揮發污染物進行匯總收集,并通過供養方式,令污染物完成生物降解。該過程之中,形成質量遷移轉化的機理較為復雜,在各個修復時期,存在的控制速度以及效率也包含差別。
1.4石油污染物有效治理方法
針對石油污染物進行有效治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方式、水利控制技術、原位處理方式、化學氧化處理、生物修復方法、地下曝氣以及綜合處置方式。
應用物理方式手段,可針對導致石油烴污染現象的地下水展開有效治理,具體方式涵蓋評比處理以及被動收集技術方式等。水利控制技術主要借助井群系統,利用抽水,或者向著含水層進行注水的方式,通過人為影響令地下水水利梯度發生變化,進而可令形成石油污染的水質同潔凈水質實現有效分離。采用原位處理方式為治理地下水形成石油烴污染現象的重要研究內容。該方法技術不但投入經費較低,同時還可省略較多地表處理系統設施,可最大化的降低石油烴暴露,進而預防潛在的污染問題。為一類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的治理污染方法技術。
原位化學氧化處理方式為新時期逐步研發的,可良好處置土壤與地下水之中石油污染物質。另外可采用地下水曝氣處理方式應對污染問題。原位生物修復處理為抵御地下水石油污染現象的創新方法,在目前具備良好的發展前途。
2.地下水資源污染治理方法比較
針對各類修復處理方法不同的工作機理,探究其治理不同污染物質的功效,可通過選擇較為常見的污染物作為治理對象。例如選擇汽油添加劑,比較各類治理污染方法的應用,為工程投資、技術方法運行成本、具體的治理時間以及呈現的修復水平分析提供統一的研究平臺。
通過綜合比對,區域調查層面,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所需的投入最高,接下來便是原位修復技術。工程設備配備投入層面抽出處理方法技術呈現出較高的造價水平,相比之下,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的技術造價水平最低。系統運行維護管理工作中,原位修復以及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實力相當,投入成本較低,抽出處理方法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費用。系統檢測管理工作中,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需要投入較多經費,而原位修復方法投入較低。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抽出處理修復方法總體成本處在首位,而原位修復技術投入成本水平最低。治理時間層面,排除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外,其他方法并不具備鮮明的優勢與缺陷。修復處理的效果則為抽出處理方法排在首位,接下來依次為原位修復技術以及自然衰減監測修復方法。
3.結語
總之,針對地下水資源污染狀況,為有效的治理修復,我們只有明確各類方法技術特征、應用機理,適用范疇,通過比對研究、內涵把握,合理的選擇適用性、可行性技術手段,樹立創新發展意識,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方能真正提升地下水資源污染治理綜合水平,達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進而實現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溫隨群,劉雁翼,宋文娟.我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與治理對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