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0:02:5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0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1-0114-0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LIANG Li-na1, ZHAN Li-bin2,3, HU Shou-yu2, SUI Hua1 (1.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China; 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Methods Totally 61 undergraduates of Class 1-2 in Grade 2013 i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re divided into 15 groups, three to fiv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BL teaching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hapter about Zang-Fu relationship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know the effects of TBL teaching model. Results Students discussed intensely with live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The pass rate of individual test was 98.36%, and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22.95%. The results of immediate feedback answer sheets showed that for the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each group answered at least 2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5 groups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roup members. Conclusion TBL teaching model could promote the preview, activate atmosphere in clas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students.
Key words: team-based learning; TCM basic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程,是中醫藥類、中西醫結合類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難點主要是中醫思維方法的特殊性。本校自2011年招收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生以來,
受課生的生源以理科生為主,其知識結構“理”重于“文”,習慣于形式和數理邏輯思維方式,對中醫理論的辯證思維感到困惑。因此,授課時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能動性,是目前的教學重點。
基于團隊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與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比,TBL更為靈活,強調團隊協作精神,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國TBL教學已被廣泛應用[1-4],在醫藥院校也取得成功[5-7],但在中醫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尚未開展。為此,筆者將TBL教學模式引進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臟腑關系章節中,初步取得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
以大連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2013級五年制1~2班61名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15組,每組3~5名。
1.2 教學方法
教師提前1周將教學內容發給學生,重點知識點標示清楚,并配以臨床病例。學生在上課前通過自主查閱資料、書籍等方式搜集資料,以團隊為基礎進行討論學習,做好相關準備。課堂上進行個人測試、小組測試和應用性練習3個環節。個人測試選用20道單選題,以本章節的基礎知識和重點掌握內容為主,以閉卷考試形式要求學生在10 min內回答完畢,之后按時收回試卷進行閱卷評分。小組練習為10道單選題,包括5個選項,每題4分。小組練習所設題目較難,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討論完成,時間限制在15 min左右。小組練習的反饋測評以答題卡形式完成,正確答案選項以星號表示,第1次刮到星號表示的正確答案整組成員得4分,第2次刮到星號表示的正確答案整組成員得3分,以此類推,第5次刮到星號的整組得0分。之后各組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答疑。此環節完成后收回答題卡并分析評分。應用性練習是結合臨床病例設計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時間為15 min左右,之后每小組代表發言,進行組間辯論,最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并分析總結。
1.3 效果評價
根據TBL教學安排,設計了反饋調查表,要求學生用0、1、2、3、4、5回答,5=完全認同,4=基本認同,3=不清楚,2=基本不認同,1=完全不認同,0=棄權,未明確寫出答案的記為空。學生以不記名方式進行填寫,并對TBL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1份,回收有效問卷61份,回收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課堂表現
個人測試時,學生均能按時完成答題,10 min后收回試卷。有極少數學生認為答題時間偏短。小組練習時,討論熱烈,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有些試題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學生答案偏差較大,教師對此會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TBL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應用性練系,主要是給出病例讓學生分析,對一年級本科生來說,盡管從未接觸過病例,但大家都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增加了師生互動。
2.2 個人測試和小組測試結果分析
個人測試閱卷統計結果,及格人數60名(98.36%),其中80分以上者41名,90分以上者14名。小組練習即時反饋測評答題卡統計分析結果,6道單選題中各小組至少有2道題一次性刮出星號選項,其中有5個組在各成員的配合下全部一次性刮出正確答案。
2.3 反饋評價
反饋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通過TBL對所學知識深刻印象,能使學生上課精神更集中,促進課前預習,提高表達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協作,更善于傾聽他人意見。這些優點不但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和團結協作能力。見表1。
2.4 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
在準備TBL教學時,學生多采用參考書配合網絡資源檢索,參考書目約為2~5本。學生對TBL教學認同度較高,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教師應注意歸納總結、突出重點,在進行小組練習和應用性練習時應兼顧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注意控制上課時間等。
3 討論
3.1 促進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調查結果表明,TBL教學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給出病例后,雖然也讓學生思考分析,但因課時限制,使有的同學未理解教師講授內容。而在TBL教學中,教師提前1周將需要分析的病例告訴學生,使其有充裕時間查閱資料,互相討論,使其對疾病證候、癥狀等理解更為深刻;若有疑點,也可使學生有重點聽教師講解,這樣理解更透徹,印象也更加深刻。
3.2 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進行小組測試時,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熱烈,在刮卡時尤其緊張、興奮,反饋測評答題卡以刮開的形式給出答案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進行應用性練習時,每組代表說出本小組的想法和意見,遇到疑問時也會請教師給予指導和解答,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教師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給出問題,學生則根據之前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討論,并現場查閱資料。TBL教學法緩解了學生上課時的緊張,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這是傳統教學法無法比擬的。
3.3 加深了學生間的團結協作
TBL教學法是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在小組測試和應用性練習環節,每個正確答案不是靠某一人的貢獻,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智慧。這些環節鍛煉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同時體現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對學生將來畢業后步入社會也是有所裨益的。
4 小結
本次反饋測評雖然顯示了TBL教學法的眾多優點,但仍然存在著不足。如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每次討論,某些習慣傳統教學的學生覺得抓不住重點,要求教師嚴格把控每個小組的發言時間以確保課程順利進行等;此外,TBL教學要求配備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如圖書、視頻、論文等。TBL教學要求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恰當地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更敏銳洞悉學生的想法,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這對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總之,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TBL教學能鞏固并深化學生在課堂上已學習的知識,讓學生以更輕松的心態獲取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設計一些與臨床結合的立題,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將TBL教學引入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只是筆者在教學改革中的初步探索,將TBL教學法推廣到中醫學其他課程效果如何仍待同仁探討。
參考文獻:
[1] 宓偉,曲巍,練武,等.TBL教學法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11):855-858.
[2] 張春,張以忠.TBL教學模式在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探討和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257-259.
[3] 王鐳,羅曉玲,張利.TBL教學法在文獻檢索課中的探索與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2):309-311.
[4] 徐靜婷,張亞星,王玲,等.TBL教學模式在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效果[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3,3(3):41-45.
[5] 李夏青,劉福,楊艷萍,等.病理生理學TBL教學模式及其評估體系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0):801-803.
[6] 馬菲,王建華.TBL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57-58.
一、準確把握《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不同學科不同課程都有自己的性質和特點,教師的教學工作都必須符合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否則就無法勝任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更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解本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認識課程性質,了解其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思想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法和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養生防治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作為中醫藥學各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學之初開設的。各學校基本上是把《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和中醫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必修課,學好這門課程,將為學生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入門課,《中醫基礎理論》在中醫教學中擁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從課程特點看,《中醫基礎理論》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和闡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和病機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可見,中醫基礎理論本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說明中醫的形象思維方式屬于理性思維范疇,它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而不僅文字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時,中醫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知識來源于臨床實踐,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所以,只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特點采取相應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中,理論抽象,內容概括性強、帶有哲學和方法論的特征,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往往較為枯燥,使學生感到乏味而沒有興趣。由此,適應課程性質和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使命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必須明確,否則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學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從最終目標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抽象深奧、難以理解,而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和經絡部分的內容都比較抽象,主要依靠教師單調的講授,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學形式單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教學質量不高。三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當前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興趣降低。由于沒有興趣導致有的學生上課做其他事情,或者只為完成學分任務要求,而勉強被動學習。四是忽視實驗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得學生靠強記硬背地接受理論知識,不善于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而無法達到培養中醫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改革的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教學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消極現象,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能大大強化教學的生動性,在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論知識。2.應用中醫理論進行指導、解釋實際現象,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3.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為專業學習與科研夯實基本功。4.有效掌握臨床思維方式,增強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教學中遭遇的主要問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關鍵的方面。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中醫,并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習中醫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采用靈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板書、口述為主,表達知識信息有限,無法展示動態的知識,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實踐證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情況會帶來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有許多傳統教法無法比擬的長處,但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時反而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及時進行引導,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恰當吸取其他教學方法的優點,才能有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當今,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不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就不為學生所歡迎,被時代淘汰。據相關調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對中醫學科多媒體教學持肯定和贊成態度。由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且要善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這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創新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由“知識課堂”轉向“生命課堂”,“課程是開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專業人員,教師的工作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命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教學和有效的教學”[1]。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傳統教學模式弊端諸多,主要因為“課程內容與生活世界脫離,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割裂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使課堂教學喪失了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2]。實際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
近年來的成果大都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有:1.啟發式。啟發式教學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主動性。這種啟發式往往也是問題式教學,教師可把課堂提問穿插其中,同時增加討論與議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2.互動合作式。有人提出組建合作小組,借助小組內不同素質的學生之間互動幫助、互相啟發的合作性學習方法,讓持不同見解的學生自由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維和自學能力等。3.PBL教學法。“PBL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醫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脫離臨床實踐的理論教學就會帶來不良的教學效果,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楊巧芳等人提出以講述為主和以問題為主導引入案例分析,并結合進行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的案例式教學法。此法能促進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濃厚的案例情境中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實驗式。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主動參與操作,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可根據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進一步創新方法。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特點,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并且其理論終歸要應用于臨床實踐。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將LBL和PBL相結合,LBL是以課堂講授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LBL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雖然可以主動地講,但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4]。LBL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枯燥過程,不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棄這種傳統的模式,有的基礎理論比如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等基礎理論還是需要教師傳授和講解的。采用LBL與PBL相結合的模式就能較好地實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其實上面所列舉的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法,二者不僅在強化學生主體性方面發揮較大影響,而且其本質就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依據中醫學的特點,理論教學必然要與臨床病案結合,是課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問題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利用病案資料組織討論,吸引學生更多投入和參與,才能使理論與臨床實際更加貼近。巴哈爾?哈德爾等人認為“以病案問題作為素材,讓學生處于當事人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和討論病案問題中的各種疑難情節,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點處理方案的教學。它能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與應用專業理論,提高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開拓進取的良好品質”[5]。實驗教學法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陽等人指出實驗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些實驗課是必要的。
綜合以上幾點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應符合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明確教學的目標和使命,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解決問題。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部分教學內容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主動性不強,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等突出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創新教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學中困境的方法。顯然,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應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30-33.
[2]李金云.課堂教學改革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4):46-60.
儲蓄理論課程為中職院校金融學、經濟學專業學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而有必要加強該學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但是,中職院校在開展儲蓄理論課程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為此,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教師有必要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以制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該課程更好地開展。
一、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的特點
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理論性,二是實踐性。首先,儲蓄理論課程是金融經濟學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為金融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對學生學習內容有著框架性的闡述,包括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方面,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學生有必要學好儲蓄理論課程。其次,儲蓄理論課程具有實踐性,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中職學校學生通過對儲蓄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熟悉社會生活中的銀行儲蓄業務種類等理論性知識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儲蓄銀行業務流程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化
由于儲蓄理論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因而在教學活動中較為枯燥乏味,使中職學生對該課程失去興趣,難以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儲蓄理論課程內容過于單一,不僅缺乏新穎性,而且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夠合理。其次,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化。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無疑增添了教學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致使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2.缺乏實踐
儲蓄理論課程雖然以理論為主,但仍然要聯系實際,以充分發揮教學效果。目前,中職院校在開展儲蓄理論課程的教學中,缺乏實踐性,未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儲蓄銀行的操作技能。為此,中職學校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儲蓄理論課程實踐性的滲透,以增強教育教學的實踐性,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3.考核制度不完善
現階段,儲蓄理論課程的考核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公平性和客觀性,對課程教育的發展不利。首先,在考試試卷出題過程中,教師的主觀意愿較強,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其公平性喪失。其次,儲蓄理論課程考試的目的在于,對學生階段性學習進行有效考核,以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進而完善教師的教學策略。但是,中職學校儲蓄理論課程考試以學生應付考試、教師應付教學任務為目的,導致考核不夠客觀。
三、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的改進建議
1.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中職院校要促進儲蓄理論課程的有效開展,有必要豐富教學內容和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首先,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適時加入案例,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教材內容更具可讀性,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互動式教學法等,既能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又能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增強課程實踐
由于儲蓄理論課程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增強課程實踐性尤為重要。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實踐條件,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模擬銀行工作室,使學生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儲蓄銀行的業務流程操作,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增強學生對儲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條件的中職學校,可以與銀行等企業進行合作,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入儲蓄銀行進行實習,以增強學生對儲蓄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對提高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教學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中職院校應制訂切合實際的儲蓄理論課程考核標準,以規范考核流程。其次,加強專業教師的合作,促使教師共同出題,確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觀性。
儲蓄理論課程在中職院校金融學和經濟學專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要求教育者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目前中職院校儲蓄理論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育者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并制訂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有效開展儲蓄理論課程。總之,中職院校教育者加強儲蓄理論課程教學現狀的研究和提出改進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習遷移;數字媒體基礎;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數字媒體技術”是我校信息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扎實的數字媒體技術基礎理論及應用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各種數字媒體(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處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數字媒體制作和開發軟件,以加深對數字媒體基本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并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在“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高等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理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使習得行為可以以各種復雜的方式相互聯系起來。學生在學校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必然存在新舊知識的相互影響,學習遷移的作用在于使將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概括化和系統化,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過分析學習遷移理論,并結合“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闡述了在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學習遷移理論,以提高課程的授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2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或經驗對另一種學習或經驗的影響,既包括先前學習對后續學習的影響,也包括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其中,“影響”既包括積極影響也包括消極影響。根據遷移的性質,學習遷移可分成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經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如,學生對平面幾何的掌握有助于對立體幾何的掌握;學習負遷移是指一種經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期干擾或阻礙作用,如學習漢語拼音后再學習英語字母時常發生干擾。根據遷移的方向來劃分,可以分為縱向遷移和
橫向遷移。縱向遷移是指處于不同抽象概括層次的各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鈍角”、“直角”和“銳角”等概念的學習;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抽象概括層次的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如直角、銳角、鈍角等概念之間的相關影響就是橫向遷移。
傳統的學習遷移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1]:
(1) 形式訓練說:以18世紀德國心理學家Wolff. C. V.為代表人物的形式訓練說把學習遷移看做是通過對學習者的感覺、記憶、思維、推理、意志等各種官能進行訓練來實現的;
(2) 相同要素說:相同要素說是美國心理學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遷移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與形式訓練說相對立的遷移理論。該學說認為只有當測驗情景與先前的學習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時,學習遷移才會發生,而且,兩種學習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遷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說:概括原理說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在先前學習中通過對經驗的概括獲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應用于之后的學習中。他解釋了學習遷移的原因是兩種學習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僅僅是相同的成分,這就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經驗,并將所掌握的原理和經驗運用到今后的學習活動中。
(4) 學習定勢說:該理論認為學習方法一旦為學習者所掌握,就會形成一種學習方法的定勢,并遷移到之后的學習中去。
近年來,對學習遷移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學習的遷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學家Simons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2]認為學習遷移有三種產生方式:一是從過去學習中所獲得的先前知識到當前獲得新知識的遷移;二是從當前已獲得的知識到以后學習知識的遷移;三是從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遷移。
3學習遷移理論在“數字媒體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接受知識和掌握經驗,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學習遷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學習遷移理論在“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 合理選擇教學素材及參考資料
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掌握“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首要的任務是精選教學素材,選擇的標準就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選擇包含該課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材料作為教學素材,并結合我校數字媒體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課程特點,選擇了實踐內容多的參考書目作為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輔助教材。
(2) 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過程
教材和參考資料選定后.只有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功效。從學習遷移的角度來說,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的標準就是使教學內容具有結構性和一體性,即教學內容的各構成要素具有科學的和合理的邏輯關系,并能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這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重構教學內容的結構,進而構建合理的心理結構,同時也助于學生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知識斷裂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經過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習遷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組織和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宏觀方面,即整體教學章節的安排順序,還包括微觀方面,如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過程的安排。根據學習遷移理論,凡是在先前學習同后續學習之間有相同或相似的內在聯系時。就容易產生互相遷移作用。而且在它們之間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學習遷移也就越容易產生,因此,在對“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編排上,我們根據數字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知識結構,采用先概述課程的總體內容,后重點介紹各種數字媒體技術的形式安排課程,而在講解各種數字媒體技術時,則按照文本語音圖形、圖像(靜態圖像)動畫、視頻(動態圖象)的講授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來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在課程的教學細節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數字圖像技術”章節,先介紹圖像變換技術,再講授圖像的頻域濾波,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總之,先講授具有最大學習遷移價值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講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強的主干內容就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順利地進行學習遷移,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3) 講授學習方法,促進正遷移的產生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用,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學習方法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可以產生較為廣泛的一般性遷移。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礙,而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科學,只會死記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知識空白點越來越多,造成學習中的知識遷移障礙。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根據概括化理論,對所學習內容概括總結得越好,學習遷移就越容易產生。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概括和總結,讓學生不僅知曉知識性的內容,還通過練習掌握概括總結的學習技能和方法。
在教學上應用比較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學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在講授圖像復原技術時,要注意比較該技術與之前講解的圖像增強技術的相同之處是二者的目的均為改善圖像的質量,不同之處是圖像復原是利用退化過程的先驗知識恢復已退化的圖像,而圖像增強則是利用某種試驗性的方法改善圖像質量,以適應人眼的視覺和心理。通過對兩種技術的比較,有利于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認識這兩種不同的圖像處理技術,產生學習的正遷移。還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認知結構理論,在利用原有知識同化新知識時,原有知識結構本身不鞏固,則不但不會產生正遷移,反而可能產生負遷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盡可能圓滿結束先前知識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后,再進行后續內容的講授和學習,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負遷移的產生。總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遷移,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把認知策略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使策略教學達到持久遷移的目的。
(4) 根據課程特點,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根據形式訓練學說的觀點,學習技能的形成是經過反復訓練達到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練程度越高,正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非常重要,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操作各種軟件才能增加感性認識,才能真正領會教師所講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創設問題情境、課堂演示、輔導上機實驗、學生演講和討論、上機作業展示及評價等多種途徑促進學生對數字媒體技術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加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能夠為其以后的學習做準備。[2]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情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正遷移。如在講解數字視頻分析技術時,我采用了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在安防中的實際應用錄像,接著提出該系統如何自動檢測出非法入侵者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然后再引出基于圖像幀間差的運動目標檢測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學生了解該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實際應用。而在講授數字音頻處理軟件Audition時,我在課堂上演示了多個數字音頻素材的處理過程和制作實例,使學生能夠直觀理解和學習所授的內容。
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再從“學”到“練”可以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視頻剪輯軟件Premiere的實驗課上安排同學們兩人一組協調合作,對任選歌曲設計并制作該歌曲的MV視頻,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并講解作品,經過教師和同學共同討論后,進行修改完善。同學們在選題階段就認真討論,積極搜索素材;在剪輯制作階段,互相討論,通過這種訓練,使同學們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選素材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軟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結束語
學習遷移理論在“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精選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有效設計教學過程、講授學習方法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了學生順利進行學習遷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在“數字媒體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我體會到作為這門知識更新快、技術發展迅速的課程的主講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統性強,而且要不斷地學習,進行自身的知識更新,并在教學過程中反映新技術、新動向,適應數字媒體技術發展變化快的特點,同時還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反映情況,在授課方法、內容和進度方面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使“教”與“學”達到趨于完美的結合。
一、翻譯的界定
什么是翻譯?英國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語詞典》)給translate一詞的定義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美國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韋氏新編國際英語詞典》)給translate的定義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轉換成本族語或另一種語言)。英國(《朗曼當代英語詞典》)給translate的定義是to change(speech or writing)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將一種語言的言語或文字轉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或文字)。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翻譯的定義一直爭論不休:翻譯是科學,翻譯是藝術,翻譯是技能……語言學派認為,翻譯是用一種語言符號去表達另一種語言符號的意義。語言學的各項原則在翻譯中是普遍適用的,因此,翻譯和語言學一樣,是一門科學。而文藝學派則認為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創造相等的美學價值,是藝術的再創造,所以翻譯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實際上,這種爭論是不具備共同基礎的,語言學派討論的是一般的翻譯原理,文藝學派討論的是特殊的翻譯原理,語言學派的重點是客體要素,文藝學派P注的是主體和受體的要素。那么,翻譯的底是什么呢?我們認為,翻譯是交流。因為無論是口譯、筆譯、機器翻譯,無論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是科技文章的翻譯,它們的目的都可以歸結為一個:交流信息。
二、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與翻譯教學的關系
“質量反思翻譯課程”與“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但二者在內涵上又頗多重疊。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課程實施在內涵上涉及的范圍比教學更廣。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是執行一項或多項教學變革過程計劃的過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課程知識的更新、教學過程的改變、校長和教師角色的變化、社區文化環境的相應改變等。可以說,課程實施涉及整個教育系統的變化以及對教育系統提供支持的社會系統的相應變化。而教學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行為,它與課程實施相比在范圍上更狹窄。其次,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與教學分別屬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對二者進行研究的側重點有別。課程實施的研究主要探討課程變革計劃的實施程度、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課程變革計劃與實踐情景的相互適應機制、教師與學生創生課程的過程等。教學研究則主要探討教師的“教授行為”(teaching)、學生的“學習行為”(learning)及二者之間的互動機制。
三、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論
對質量反思翻譯課程中的基礎英語教學體系來說,應具有“教育”的理念,重視相關知識和人文素養等模塊的設計與實施,不僅需要開設人文知識課程,也應開設自然科學類的入門課程,真正提高未來職業譯員/譯者的全面素質。同時指出:翻譯教學要較穩步健康地發展,必須首先對教育體系構架有一個全盤設想,把各層次的翻譯教學準確定位,使之盡量與國際翻譯教學體制接軌,再根據這些定位分別制定和實施各自的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使培養的人才符合國際要求。關于現代教學主體問題,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問題。教師中心說與學生中心說均各執一端。學生主要不是以客觀事物為認識的主要對象,而是以課程教材為中心去認識客觀世界。教授活動與學習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兩個主體: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而主體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實的人,只有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發揮了主體性的教師和學生,才是真正的教師主體和學學生主體。離開了現實的教學活動,就無所謂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教師的主體性體現教師主體對學生主體的主導作用上,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學過程就是教師主體對學生主體的主導。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師主體主導學生主體,學生主體接受并超越教師主體的主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主體間性關系。
四、結語
總之,質量反思翻譯課程論應以全面而扎實地提高翻譯專業方向學生的素質為主導指向與終極追求,我們要實現大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全面創新,將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進,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大步進行翻譯方向的課程改革創新,確實是我們當前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培訓方式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或工作效果。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創業就業,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盞明燈。
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建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是保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成功運用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的建設,全面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要實現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校要創設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自習課上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業余時間,教師、學生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并獲取需要的資料,掌握總結知識,重構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此外,在業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以創設制出中醫診療、中藥等相關學科網站,供學生隨時查閱有關知識。
四、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確定學習任務
教師根據課程大綱確定學習任務,學生要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和布置的學習任務,登錄學習網站,明確學習目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經絡這一章,教師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網站上,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規律,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住十二經脈的規律,怎么能夠更好地記憶;別的同學是怎么記憶的,哪種方法更好;經絡的名稱規律等。
(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把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如,第四章經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找搭檔,兩兩結合,在自己搭檔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模特身上用筆畫線,這樣知識可以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記住。同時,一個班可以分設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中學習好并且負責任的組員可以設為組長,組員如果有疑問隨時可以找組長解答。
(三)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學習
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步驟,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1.課堂討論法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提出1~2個有關知識點的問題給學生準備。這些問題涵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先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問題,老師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如,第四章經絡,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結合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治未病?幾點睡覺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對五臟的哪一臟有好處?
2.組織自講法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可以組織1~3次自講活動,每次1學時。如,第四章經絡,第一節“經絡”部分,由學生按自講的方式來完成,事先將學生分組,每組演示十二經脈名稱、分布規律、表里規律、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氣血循環流注規律。各組再派代表走上講臺“演講”,每組發言后,最后由老師做總結,解答所有疑問,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細致的點評。
(四)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傳統中醫教學講究“非其人勿授”。意思就是說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基礎和悟性是不能教授他們醫學知識的。過去還有一種說法是秀才學醫,籠中抓雞。意思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步入醫學之門。但是現在的職校生,大部分情況下是傳統教育所不愿意選擇或者不愿意選擇傳統教育的,不具備傳統文化基礎知識。這樣的學生去學中醫這樣一門非常依賴于其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科,實在是勉為其難。
2.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尤其是不愿意學習理論課程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數千年文化的積淀要在短時間內想學了就能靈活運用,無異于癡人說夢。這樣就造成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講究一個“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強制的填鴨式教學往往在中醫的課堂教學中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使學生本來就有的厭學情緒更加濃重。
3.部分學生對中醫教學模式不太認可
很多學生對西醫的課程非常認可,因為西醫往往是多媒體直觀教學,學生上課可以聽明白,但在中醫課堂上,很多學生如墜夢中,或者干脆入夢中。一些學生據此認為西醫他們更容易接受。
4.中醫基礎理論和當前的生產工作實踐有一定的距離
當前的中醫理論教學只重知識的講解,而較少講解知識的運用,造成學生即使學會了也無處可用的局面。漢方制藥的司跟立先生曾經到河南醫藥高級技工學校和老師討論當前的中醫教育是不是對企業生產有所裨益的問題,但沒有結果。并且傳統中醫講究的是個體化,而現代的企業生產經營中講究的是標準化,兩者之間存在有著的矛盾。
5.中西醫結合教學的欠缺
當前在醫院中已經很少看到只用中藥的中醫和只用西藥的西醫,無論是中西藥結合,還是中西醫結合,這樣的一個兩者互相借鑒乃至于融合的趨勢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很遺憾,至今沒有看到哪一所職業教育學校開設中西醫結合這門課程,也沒有一本教材是中西醫結合教學的教材。即使部分職業學校同時開設中醫和西醫,但是這樣所產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中醫講究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等宏觀的內容,而西醫學講究的是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等微觀的內容。即使是大學生同時學起來也是非常吃力,更何況是這些文化基礎知識本就薄弱的職校生去同時學習這樣兩門醫學課程。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接受完整的傳統文化的教育
部分教師不注重學生實際情況,只是按照大綱亦步亦趨,不能夠幫助學生補足學生缺失的環節。
2.傳統的理論課程離生產實際有一定的距離
部分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又不能夠將書本知識和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造成教學的枯燥乏味。部分教師采取簡單粗暴措施,造成學生厭學。
3.社會環境問題
這兩年中藥的注射液的問題,還有“張悟本事件”,都使一些輿論將矛頭指向中醫。
4.中醫理論的誤用
中醫基礎理論中雖然包含這很多養生和治病的法則,但是“學醫三年,自謂天下無不治之癥;行醫三年,方知天下無可用之方”。中醫基礎理論的博大精深使其返璞歸真,真正對中醫理論研究透徹的卻又少之又少。部分學生學了一星半點就使用,往往起不到相應的效果,對中醫產生懷疑。更何況一些學生只是學了一些中藥的功效,連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都很難分清,更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誤用。
5.中西醫結合的問題
中西醫結合的問題已經從清末到現在討論了上百年的時間,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得出結論的問題。
三、解決方案
1.從學生實際出發
學生的基礎薄弱,那么我們在制定教學大綱的時候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中盡可能教授簡單實用的知識,更要幫助學生先把基礎知識補足。
2.豐富教學手段
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大量使用圖片甚至影視片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在實際環境中講授中醫藥知識,如講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講解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效果會更好。
3.在中醫課程中加入西醫的元素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內經》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中醫基礎理論源于《黃帝內經》, 具有文辭古奧, 內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實踐等特點, 加之傳統教學上習慣于以“經”釋義, 進行純理論性的闡釋, 致使現今的學生難以即刻接受中醫理論中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難于激發其專業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初學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運用任何單一方法都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與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因此,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不同章節的特點, 采用多元化教學法顯得尤為重要。
1 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為中心, 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以啟發式教育和主動性學習為目標, 將講授、討論、案例、實驗、動漫、視頻影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充分發揮各教學法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 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 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加強師生互動, 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 教學相長, 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 1 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 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 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 而名著醫林, 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 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 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 且劉完素生于北方, 風土剛燥, 素體陽盛, 又處宋金交戰, 疫病流行, 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 常無療效, 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 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 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 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 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 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 2 中西并重, 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 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 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 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氣與津液的關系”, 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 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 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 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 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 3 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 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 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 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 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 連接心動圖機, 記錄Ⅱ導聯心電圖, 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 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
如講授“肝主疏泄, 調節生殖”時, 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 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 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 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 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 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壓力增加, 情志不暢時, 會出現“肝郁氣滯”,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 或男方排精障礙, 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 “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 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
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 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 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 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 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 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 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 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 既拓寬學生視野, 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 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 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 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 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 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 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 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 聲像并茂, 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 讓學生如身臨其境, 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 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 5 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 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 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 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 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 學以致用。
2. 6 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 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 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 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 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 小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根據教材設定、授課內容、教學設備、學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醫基礎理論》各章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靈活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力求“啟發有方, 引誘得法”。如何將醫林故事、傳統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實驗法、網絡教學法、學生主講體驗法等多元化教學法有機結合、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 是可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 使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利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玉梅.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法初探. 中醫教育, 2007, 26(2):49-51.
[2] 關素潔.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5(5):83.
2結果
2.1考試成績實驗班的理論筆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在反映學生中醫基礎知識應用的答辯環節,實驗班的成績亦明顯優于對照班(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知識掌握,且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實驗班對CDIO模式的認同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見表2。
《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中醫四大基礎課程之一,是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是學生今后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的基石,對于專業興趣的培養和專業思想的穩定至關重要。所以提高《中基》的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方改革,努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中基》的教學普遍采用的是理論教學,授課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實際操作少,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吃力,而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對其中的知識點死記硬背,考完后全退還給老師,當然不知其所云,這就難以使《中基》這一主干課程在以后的學習中發揮應有的基礎作用。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就得考慮到《中基》這門課程的自身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體系特點之間的距離,必須找到兩者的橋梁。
《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其理論體系在形成過程中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理論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重思辨和實踐,輕直觀和具體,可操作性差,其內容深邃而抽象,致使中醫學在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上都完全不同于現代科學;而《中基》教學對象恰是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其文化基礎基本上是近、現代科學知識,其思維模式以抽象邏輯為主,故學生在以往學習中建立起來的思維方式難以接受中醫學這個陌生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致使初學者在學習時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要改變這一現狀,強化教學效果,就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為了在學生的習慣思維和中醫理論的傳統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李東華等[1]對《中基》的實踐教學進行了研究,談到其必要性和意義所在。為了提高《中基》的教學質量,我們對《中基》教學環節做了適當調整,針對書中一些理論內容,插入實驗教學,以藏象的肺臟學習為例,理論上,肺的生理功能有三:肺主氣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脈、主治節。如肺主行水的解釋是指肺氣的宣發和肅降運動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下向內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不管宣發肅降,總之是肺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將水液之精微輸布全身、將水液之濁物(汗和尿)排出體外的過程,反之,肺主行水的功能異常就會得水腫病。為了讓學生理解并信任肺的這一功能,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內容,通過減少實驗動物肺的通氣量,然后觀察其尿量的排泄證實。實驗課后,同學們驚呼神奇,是實驗對理論認證的神奇,也是同學們對此法激發學習興趣的神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使理論教學更加直觀,首先有助于學生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理解中醫學基礎理論,強化學生對以形象思維為特征的中醫學理論的認識,從而強化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實驗教學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次,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最后,實驗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教學相長,互相促進。課后對學生就開展實驗課是否有必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90%學生認為有必要而且對實驗課表現出濃厚興趣。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方法要改革,可以從實驗教學方面努力。實踐證明,《中基》實驗教學是推動理論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由于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以往的教學方法單一而抽象。而實驗教學法的實施,打破了《中基》傳統教學純理論化、抽象化的模式。實驗教學從教學理念、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及手段等多個角度對《中基》理論進行了闡釋,這必將會給《中基》課程的教學帶來重大的影響,也預示著將來研究的發展方向。當然,我們開展《中基》實驗教學的經驗還不足,存在不少問題。所以現階段的實驗教學處于初試階段,對學生的幫助有局限性。要使這一改革方案成熟與完善,還需不斷積累經驗,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當然,這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之一,要真正使中醫基礎理論教好、學好、教活、學活,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文化背景的變遷,必須摸索出一條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化的路子。楊頁君[2]曾探討中醫基礎理論現代化研究中的困惑,提到以現代科學術語闡釋或印證中醫理論,使之具有現代化的面貌的體系。或者說要使之客觀化,實驗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無論是教學的改革還是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改革,實驗教學都能為中醫學的發展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