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數學探究小報

數學探究小報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6-25 09:22:13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數學探究小報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數學探究小報

篇1

引言:

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進步,國內的教育研究也有著很大的提高。對小學生的受教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通過各種教學模式的不斷出現,為教學帶來很大的便利,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傳統課本中的知識受教,單調沒有色彩,不能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度。電子書包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其教學方式生動,提高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水平,還減輕了老師的授課負擔。

一、電子書包的基本特征

電子書包是一種新型的科研成果,是一種可隨處移動的設備,通過裝置軟件和硬件設施,將數學教學內容存儲到相關軟件平臺的新型電子書籍。其中包含學生學習的各種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軟件等。通過電子書包的特點,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們的學習。

1.可移動性能

電子書包比較輕,方便攜帶,打破了傳統書包沉重、不方便攜帶的弊端。電子書包不受網絡限制,可以隨處移動使學生可以在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下隨意學習,增加學習機會,可以自由學習。

2.學習資源多元化

電子書包相當于電腦的存儲量,可以隨時加大學習量,豐富其內容。電子書包在播放學習資料后,增加練習模式和測試模式的功能。書包中可下載動畫等教學方式的學習資源,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3.學習方式個性化

電子書包是多樣化的,老師可以通過電子書包來了解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可以隨時收到電子書包對學生們測試的反饋。進而加深了老師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了解,快速的幫助學生們分析并解決問題。

4.電子書包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探討

小學教師需要通過電子書包的性能了解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情況,將電子書包的作用充分的發揮,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質量。老師可以通過了電子書包制定,由了解到訓練再到鞏固的訓練模式,使學生們能良好的領會學習中的知識規律,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水平。

5.在小學中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般傳統教學課堂都是老師來講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而且對于枯燥無味的學習方法也產生厭惡感。電子書包相反,電子書包中的教學模式通過生動、活躍的方式體現給學生,使學生親自參加到教學概念形成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法來強化對概念的定義與理解。通過課后的測評練習來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6.對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進行練習

對課堂知識練習和鞏固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條件。要想學生們全面掌握足夠的知識量,課堂的知識積累量也要足夠全面。課堂練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概念的情況下,對知識進行更牢固的掌握。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們還可以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反思。老師們也可通過課堂練習對于學生們的答題效率等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進一步的了解;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電子書包的應用效果

1.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理解還不成熟,只是將興趣過多的建立在新鮮事物上。電子書包正好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將豐富的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等教學資源下載到書包中,不僅強烈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理,還激發了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們在快樂當中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2.豐富小學教師的課堂

傳統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只是根據書本知識來進行片面性的講解,使學生們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降低,電子書包中有教學管理平臺,老師們可通過教學平臺來及時掌握學生們具體的學習情況,以此來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習進度,也改善了授課方式,也起到了豐富數學教學課堂的作用。

3.加強數學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互動

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枯燥,多數是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造成師生互動時間不夠多,對學生學習的情況掌握不好。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通過電子書包的應用來提高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頻率,最終將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展現給老師。

三、結語

通過上述可以概括,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步,學生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接受也收到了很大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的應用電子書包,不僅提高了學生們對數學的積極性,更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提高了小學數學科目的成績。我們還要不斷的研究并改善電子書包中的不足,為以后能夠進行更好的教學奠定基礎。

篇2

1.利用“電子書包”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環節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學,課堂上以教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備課和批改作業都是手動操作,費時費力。但是一旦將電子書包引入學校課堂,將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一個巨大的沖擊。我們都明確,“電子書包”不是單純的把教材裝進移動終端,而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加網絡環境的應用,“電子書包”在不久的將來就像學生手中的筆,將是一種必須的學習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現代數字化的教學模式將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以手持一個電子終端進行授課,學生也不用背著厚厚的書包來上學了,直接打開電子書包就可以和老師進行交流,這一切新生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教學人員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僅要轉變自身固有的教學思維,還需要自己去學習使用電子設備,因此,要真正做到讓電子書包應用到教學,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人們(包括教師、教育教學管理人員、相關政府部門人員等)思想上的束縛。讓他們接受并感受到教學帶來的好處,只有轉變了他們的觀念和對教學的傳統思維模式,利用“電子書包”來優化課堂教學,才算是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電子書包”改變傳統的閱讀和書寫習慣

將“電子書包”推廣到教學當中,這直接的沖擊著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書寫習慣,雖然手機閱讀和電子書閱讀已經慢慢流行,電腦鍵盤打字也早就盛行,但是這些都可以說是針對一些特殊的群體,而對于正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傳統的紙質書籍閱讀和用筆書寫仍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使用“電子書包”教學,對于教師,不用經常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板書,不用一大堆的批改作業本,對于學生,做作業只需要在PAD端上輕輕一點或者鍵盤打字就可以完成,其實都是大有好處的。

例如:在講解重要知識點、創設情境及講解需要記憶鞏固的內容時,利用電子白板或多媒體的廣播演示功能,就比學生用“電子書包”進行摸索更為有效。問題探究式教學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而,混合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問題探究式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有助于學生關注學習過程的體驗和解決問題綜合能力的培養。

3.利用“電子書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規范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電子書包”的運用,可以規范學生的聽讀、書寫、發音。規范教師的語文教學行為,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比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利用“電子書包”動畫展示生字,如損、剔、瓏、瑤、燼、瑰等,對每個生字都是按照筆畫順序出現,同時有標準的發音和組詞,還有近義詞、反義詞、同義詞、多音字辨析等信息。通過對生字的讀音、筆順筆畫,有效規范了學生的聽讀、書寫習慣。然后,教師再利用“電子書包”為學生展示圓明園的建造至毀滅的整個過程視頻。學生通過對視頻中規范的富有情感的語言文字解說,目睹外國侵略的歷史史料,深刻體會到了文章的教育內涵,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電子書包資源的科學使用,規范了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邊學邊思的行為,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有效達成了三維教學目標。

4.利用“電子書包”包豐富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涵,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感悟能力

在互聯網+環境下,我們語文教師能夠選用的教學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比如,在進行"東北大森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電子書包”及其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東北大森林的圖片、視頻和網站資源,讓學生直觀體驗東北大森林的四季美景。通過“電子書包”的使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靈感,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自主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篇3

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

醫學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一門重要的橋梁課程,具有理論性、實驗性和抽象性強的特點。而對于中等技術學校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學習后難以學以致用,對其中的細節更是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需結合各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現以細胞的基本功能為例,來講解說明教學方法,做到簡顯易懂,深入淺出,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 設置問題吸引學生,引出新內容

歌德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 在講解新的一章時,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法,以問題為核心進行研究性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和實踐能力。如在學習細胞時,先提出什么是細胞,讓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洋蔥表皮細胞以及口腔上皮細胞。然后通過肺的一系列活動來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而作為細胞,它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吸入和排出氣體的呢?……”這些問題的提出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使學生感到生理學和生活息息相關,驅使他們尋找答案,啟發學生主動思維。然后再介紹細胞膜及其功能,讓學生在回顧有趣的實驗中,接受了新的知識。

2 結合圖片及動畫,使學生形象地學習

在介紹細胞膜的轉運功能時,先讓學生回顧細胞生物學學過的細胞膜的結構,然后演示脂質雙分子層的圖片,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其結構。而在學習四種轉運形式時,再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簡單明了地學習到不同的轉運形式及其特點。由于受體的功能又為生物化學的學習打基礎,故而在講解受體時也可通過動畫來學習。在講解骨骼肌收縮的機制過渡時,先講解背景,告訴學生Huxley等在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肌小節中粗、細肌絲的相互滑行來說明肌肉收縮的機制。這一被稱為滑行理論(sliding theory),然后將滑行理論進一步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來理解。

3 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親身體會

沈從文說過,“任何理論都不如現實具體。”在講解細胞的興奮性時,讓學生自己聯系生活中所發生的有關刺激的例子,比如被燙了一下,肌肉注射等,或者問學生,缺鈣的人最常見的表現是不是小腿肌肉抽搐等等,學生立刻會感同身受,然后提出細胞興奮的概念,這樣學生對講解內容就更易理解。在講解骨骼肌收縮形式中的單收縮和強直收縮時,先舉例肉毒毒素注射用于美容去除皺紋,然后問學生注射后的人面部肌肉與正常人是否有區別,然后告訴學生其美容的原理,注射肉毒素可以用來麻痹或者減弱肌肉的運動,通過注射就可以改變面部的表情,可以減少運動性皺紋,減少因為肌肉運動牽拉其上方的皮膚產生的皺紋,從而達到美容的效果。這樣,學生會對這一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將講解單收縮和強直收縮,就會使學生淺顯易懂。

4 與臨床相聯系,加深學生理解

學習基礎課的最終目的,即是為臨床服務,故學生在學習生理課的過程中更愿意看到或者學習到與臨床直接相關的內容。 在講解過程中,更多的和臨床相聯系,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到“刺激”與“反應”的關系時,聯系臨床中的“無痛注射”法。做肌肉注射時,遵循“進針快、出針快、推藥慢”的原則,進、出針快可以縮短刺激作用時間,推藥慢可以減小刺激的強度,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反應。由此可以形象的解釋能引起組織反應的刺激必須具備3個條件,即刺激強度、刺激時間和一定的強度變率之間的關系。

5 督促學生樂于學習,勤于學習

針對部分同學從小受到過分溺愛,面對任何困難都畏縮的狀態,鼓勵學生愉快地學習,不能老帶著情緒或者老抱著自己學不會的心態就輕易放棄。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多鼓勵學生,告誡學生不能把學習看作是負擔,而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以此來證明自己能力和人生價值的體現。在講解生物電時,先舉例,在冬天手冷了,只要雙手互相使勁搓就會產生電和熱,若用一塊毛皮擦一根金屬棒,則在金屬棒上會產生更多的電荷,此時用它碰碰小紙屑,小紙屑便可被吸引附著在金屬棒上。這些都會讓學生喜歡學習這些知識。然后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問學生,是否觀察過含羞草?為什么人的手指觸及含羞草時它便“彎腰低頭”害羞起來?為什么向日葵金黃色的臉龐總是朝著太陽微笑?引出這些都是生物電的功勞。如含羞草的葉片受到刺激后,立即產生電流,電流沿著葉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傳到葉片底座上的小球狀器官,引起球狀器官的活動,而它的活動又帶動葉片活動,使得葉片閉合。然后將話題轉移到人體上,告訴他們我們人體也有電的產生與電的不斷變化,而細胞也是一個生物電的基本單位,它們還是一臺臺的“微型發電機”。一個活細胞,不論是興奮狀態,還是安靜狀態,它們都不斷地發生電荷的變化,這種現象即被稱為“生物電現象”。而同學們生活和臨床中會接觸到的心電圖,腦電圖,就是利用生物電而進行測定的。這樣,就將復雜抽象的內容豐富活潑了,使學生樂于接受新的知識,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6 改變教學模式,轉化講授角色

培根說過,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每個班都會有一些自認為自己很聰明,經常會很自大或者自負,而忽略了努力學習的學生。這時候就要經常督促并使其體現自我價值,才能將其智慧用于正確的道路上。如對有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可要求其充分預習教材,查找有關資料,課后進行分組討論,課堂上以組為單位來回答,回答不足之處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在這里教師不是指示者,而是支持者、協助者,為學生提供資源,在學生獲得知識與解決問題時給予指導。例如骨骼肌的收縮形式,可讓學生自己先課下看書,查找資料,上課時先以青蛙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實驗引入學習,然后讓學生講解這一內容,最后給學生以生活中的例子進行總結,如:推舉杠鈴, 關節角度在120笆彪哦芳∈賬跽帕ψ畬螅亟誚嵌仍?0笆彪哦芳∈賬跽帕ψ钚。粲詰日攀賬酢T謖玖ⅰ⑿埂⒅С諾榷魘保帕Φ扔諭餳幼枇Γ〕ざ炔槐洌靡災С幀⒐潭ā⑽幟持稚硤遄聳疲廡┒際粲詰瘸な賬酢?

篇4

一、前言

新課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家庭作業也要體現“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而傳統家庭作業片面強調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凸顯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忽視合作,最終導致學生片面和畸形發展。展望如今愈演愈烈的新型家庭作業--數學小報,其以多樣化形式呈現,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發展。

二、傳統家庭作業的現狀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家庭作業不僅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也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家庭作業卻面臨著“萎蔫”的現狀,比如:不管學生有沒有學會,也不管學生答題的時候是易如反掌還是困難重重,教師對每個學生做作業的數量和完成的要求卻一視同仁;大多數作業以鞏固基礎為主,拓展思考為輔,形式單一化;重視獨立完成,輕視合作交流;有時進行反復機械地練習,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很小……總而言之,種種原因都嚴重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傳統家庭作業進行改革,設計合理優化的新型家庭作業,融趣味性、層次性于一體,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數學小報――一種新型家庭作業方式的實踐

1.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合作能力。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小報的創作關鍵在于興趣度。而在傳統家庭作業中,教師把目光過多的聚焦在書本和作業本上,學生的思維長期被局限在書本和作業本提供的情境當中。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跳一跳,摘桃子”,其意思也就是通過一些“挑戰性”的作業增強學生的 “饑餓感”,從而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如在教授《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教師不應讓學生只局限于對五個正方體學具所搭建圖形的觀察,而應“放長線釣大魚”,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物體進行不同方位的觀察并動筆畫下來,以此為題材創作一張數學小報。過程中勢必會引導學生學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激發學習興趣。

創作數學小報的過程中,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完成有特色的數學小報。一般由兩三個同學合作完成,他們共同設計,然后分工抄寫、美化。當然,數學小報的完成既要考慮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又要考慮排版的新穎性和獨特性,使整體效果別具一格。經歷如此的創作過程,學生能夠輕松地完成數學小報,并從中不自覺地樹立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最后,學生因為合作而獲得了成功,而這種成功的喜悅卻是前所未有、溢于言表的。

某位同學在數學小報中這樣描述著創作體會:“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和同學們一起合作完成了三期數學小報啦,我發現通過合作我們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分工都很明確,只用了一小時就可以把數學小報做完!同時,我也因此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大,合作的樂趣多,合作能使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2.增進學習信心,提升應用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學生用自己稚嫩的手加上大腦,進行深入思考之后,繪制成的數學小報。也許,它們不精美、不華麗,但卻是學生繪制創作的“報紙”。所以我們不僅要對學生“多點鼓勵,少點指責”, 而且要對學生“多點溫情,少點冷漠”。只要是學生完成的數學小報,不管完成的質量如何,都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調動學生的創作信心。我們還應看到學生創作過程中的變化,對于創作能力較弱的學生,要善于去發現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閃光點,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對于創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更要給他“跳一跳,摘桃子”的欲望和機會,促進他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想必,很多學生在心底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么要學數學?學數學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這可以用數學家華羅庚的這句名言來解釋:“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句名言正是對數學與實際生活兩者關系的最精彩描述。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從這個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的,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為此,我們何不多在平時生活中教育學生做個有心人,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結束語

數學小報,作為一種新型家庭作業的實踐,突顯了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近期的一些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每位學生都能在創辦數學小報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益。這個過程能起到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數學,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在設計中欣賞數學,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終身愛數學的作用。數學小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個性才華的舞臺,學生能在小小的紙張上繪寫出他們的心聲和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希望,在學以致用的同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發展與提升。

篇5

教材分析

《A4紙的思考》是一次對立體圖形的整理歸納,屬于青島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回顧整理部分“圖形與幾何”模塊。本次研究性學習共分為立體圖形的特征和表面積、立體圖形的體積、A4紙的思考和總結反思4個小模塊,共計5個學時。

學情分析

五年級一班,一直由我擔任數學老師。本班學生思維活躍,上課積極,自我學習能力強,有較多的數學小報制作和寫作數學日記的經歷。同時,立體幾何(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知識掌握情況良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思維導圖和微課程資源庫的自主學習,形成立體圖形的知識網絡結構。通過旋轉、卷曲、推進等方式的體驗,提升空間想象能力。在驗證過程中逐漸體會并養成選擇合適假設條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數學小報的制作過程中,逐漸體會并養成一種自主整理歸納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有趣的數學探究,對數學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1.自主學習,知識內化

學習內容:①四大立體圖形的相關知識,分別從特征、(表)面積、體積三個維度進行回顧;②四大立體圖形的體積推導過程、圓柱的表面積形成和四大立體圖形體積之間的關聯。

活動設計:①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維導圖進行立體圖形相關知識的回憶學習;②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課程資源庫,進行立體圖形體積和表面積相關知識的回顧學習。

活動目標:①學生能夠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知識變薄的過程);②學生能通過微課程的學習將抽象的知識在自己頭腦中形成具體的動態映像。

信息技術應用及分析:①思維導圖是一種將發散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它依據全腦的概念,按照大腦自身的規律進行思考,全面調動左右腦,使大腦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利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②立體圖形的展開和體積的推導過程都比較抽象,微課程可以將抽象過程直觀、生動、動態地呈現出來。

2.解疑答惑,拓展提升

學習內容:①A4紙的思考1:將一張A4紙通過卷曲(圍)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樣的立體圖形?有幾種方案?試比較一下得到的立體圖形的體積。②A4紙的思考2:將一張A4紙通過旋轉(繞軸旋轉)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樣的立體圖形?有幾種方案?試比較一下得到的立體圖形的體積。③A4紙的思考3:將一張A4紙向前推進一段距離,你能得到什么立體圖形?你探究下,推進多少距離能和旋轉得到的立體圖形體積一樣?(如下圖)

活動設計:找兩張一樣大小的長方形紙,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卷曲,然后向其中一個倒滿米(能尋找的東西即可),然后將這些米倒入另一種卷曲方式圍成的立體圖形中,觀察發生了什么?(注意把探究過程和想法寫在你的數學日記里面)

活動目標:通過在課堂上引出A4紙的思考探究,讓學生充分調動自我歸納復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探究教學要達到的目標:①通過旋轉、卷曲、推進等方式,培養空間想象能力;②在驗證過程中逐漸體會并養成選擇合適假設條件的能力。

信息技術應用及分析:我選擇在多媒體(微機)教室進行教學,原因在于:①許多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需要多媒體技術呈現給每位學生(1對1);②學生探究有難度,需要隨時查詢網絡資源。

3.檢測驗收,總結反思

活動設計:①分3期進行數學小報的制作,主題分別是立體圖形的特征、表面積和體積。要求:數學小報要多用圖形來歸納(在幾何圖形的學習歸納中,圖形比文字更能說明問題)。整理時要追根溯源,如整理表面積,要求把面積的由來和相關圖形面積(長方體、圓形)的形成過程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來。②數學日記的倡議書,引領學生將自己的感想以數學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內容可以是在探究中發生的小事、對探究結論的思考等。③利用“一起作業”平臺布置練習題目,隨時掌握學生經歷這次自我歸納和探究提升后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活動目標:①數學小報要求學生將整體的知識拆解開來,按部分對具體的知識進行完善補充,使思維導圖中的枝節更加充盈豐滿(知識變厚的過程)。數學小報整理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一次紙質呈現,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第一次驗收。②通過寫數學日記,對本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進行反思和歸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探究數學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應用及分析:在樂教樂學平臺上開展數學小報征集令活動,隨時上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制作的數學小報,在微信公眾平臺分享學生的電子日記。

教學反思

疑惑:備課時,我發現青島版五年級下冊“整理和復習”這部分內容不太一樣,該怎么上,多少課時,一頭霧水……

頓悟:此時手里的一張A4紙進入了我的視線。對啊,鐵皮做鐵桶,有長方體的、圓柱體的(高的、矮的)等,這是課本上題目,簡單上手,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提升。課本在我手里飛快地翻著,因為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屬于我的“鐵桶”。巧的是我在課本上看到了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三角形旋轉得到圓錐這樣一個題目,那我何不把卷曲(鐵桶問題)和面轉成體放在一起研究呢?最初的《A4紙的思考》就這樣誕生了。

通過交流和反思,《A4紙的思考》教學設計初具模型了。學生在復習了四大立體圖形的基礎知識之后,進行A4的卷曲、旋轉,充分利用課堂的現場生成,在探究中一步步發現不同的方案,探究這些圖形的體積之間的聯系。

二次疑惑:探究主題有了,可問題又來了。這四大幾何圖形的基礎知識非常瑣碎,其中里面還不乏體積公式的推導等重要的數學研究策略。怎樣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呢?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微課程來翻轉課堂,把繁雜的知識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整理、歸納、總結。在學生需要教的時候再教,效果才是最好的。

可是將繁雜、瑣碎的知識一股腦全塞給學生,他們的腦子會清晰嗎?怎么才能清晰明了地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路,或是一條復習歸納的路徑呢?“思維導圖”進入了我的腦海。

篇6

中圖分類號 R5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8-0009-02

支氣管哮喘患病人數多,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支氣管哮喘的患兒由于體質較弱,承受力較差,患兒喘鳴嚴重和頻繁咳嗽,嚴重情況下甚至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等較為嚴重的癥狀,明顯降低患兒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治療不及時或患兒支氣管哮喘病情控制不良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支氣管哮喘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多,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發生該病時除呼吸功能異常外,其他反映患兒免疫功能遠低于正常水平的指標也非常明顯[1-2],因此檢測患兒的免疫功能指標可側面反映針對性治療的療效是否確切。本文探討孟魯司特聯合普米克令舒治療支氣管哮喘患兒,對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1年6月-2012年7月來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8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進行研究,根據其入院病例號碼的奇偶差別,將43例奇數病歷號碼患兒分入觀察組(使用孟魯司特聯合普米克令舒治療),其余43例患兒分入對照組(使用普米克令舒治療)。43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2.3~12.7歲,平均(8.1±0.8)歲,患兒發病時間1個月~8年,病程(4.9±0.73)年,按照病情輕重程度分類:中度26例,重度17例。43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2.3~12.7歲,平均(8.0±0.9)歲,病程從3.5個月~8.4年,平均(5.0±0.6)年,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類:中度26例,重度17例。兩組研究對象男女比例、年齡、病程的長短及病情輕重程度分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米克令舒經口吸入治療,2次/d,250 μg/次。觀察組采取兩藥聯合應用的治療方案,在對照組相同的治療基礎上加用孟魯司特,其中5歲及以下患兒每天口服一次孟魯司特,用量為4 mg,5歲以上患兒每天也口服一次孟魯司特,用量為5 mg。兩組患者如均接受持續12周的治療。檢測并統計分析治療前組間差異與治療后6周、12周的血清IgE、細胞免疫狀況的組間差異。

1.2.2 檢測方法 治療前1 d和治療后6周、12周時取患兒的空腹外周靜脈血進行檢測細胞免疫及微量元素,細胞免疫指標則采用MACSQuant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統計其中的CD3+、CD4+、CD4/CD8及CD8+;用高度敏感放射免疫測定法和酶聯免疫測定法檢測IgE,取痰液細胞成分使用RPMI培養液懸涂細胞,用HE染色計數痰液嗜酸性粒細胞數,整理數據后,進行統計分析對比。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細胞陽性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細胞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6周及12周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CD3+、CD4+、CD4/CD8及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周及12周觀察組CD8+及CD3+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CD4/CD8及CD4+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多發作于小兒,長期且嚴重的咳嗽,嚴重情況下還有其他呼吸困難癥狀,患兒除呼吸道癥狀之外,與病情聯系緊密的相關血液檢測指標也非常多。其中對患兒免疫狀態指標研究最多,機制闡述很清晰,既往研究顯示,患兒處于應激反應狀態,其細胞免疫指標可以充分反映出患兒機體免疫狀態[3],微量金屬元素顯著低于常人也是患兒免疫功能低下的反映[4-5],這些最為直接的證據充分證明患兒低于正常兒童的免疫水平。治療患兒時,上述兩個指標狀況是否改善可以充分反映出治療方案的效果。孟魯司特競爭性結合半胱酸受體,阻礙白三烯與之結合,導致了對白三烯活性的有效抑制,有效改善了白三烯發揮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并緩解患兒氣管痙攣,降低氣道炎癥,減少炎性細胞發揮的浸潤,從而降低患者的氣道高反應性[6-8]。而普米克令舒則為50%的布地奈德混懸液,是一種新合成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其與糖皮質醇受體的結合力較高,并有明顯抗炎、抗過敏及降低患者氣道高反應性作用[9-10]。本研究通過監測患者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細胞陽性率,可有效反映出氣管的應激反應狀態。

本文中就孟魯司特聯合普米克令舒對支氣管哮喘患兒細胞免疫及血清IgE及痰液嗜酸性粒細胞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與單純采用普米克令舒治療的對照組患兒相比較,觀察組患兒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細胞陽性率降低更為明顯,同時還改善了患兒的細胞免疫,還可顯著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孟魯司特聯合普米克令舒可顯著改善支氣管哮喘患兒的細胞免疫功能,其對于改善患兒的綜合狀態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毅華.孟魯司特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兒童哮喘40例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30):6550.

[2]郝珉,宋文,任澤東.沙美特羅替卡松聯合孟魯司特對哮喘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及療效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2,33(7):503-506.

[3]張莉,李冬,周曄,等.崇明地區兒童哮喘患者免疫功能與微量元素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0,25(6):68-70.

[4]于晗澍.孟魯司特治療5~14歲哮喘患兒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 兒科藥學雜志,2012,18(10):4-7.

[5] Sonnenschein-van der Voort A M,de Kluizenaar Y,Jaddoe V W,et al.Air pollution, fetal and infant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wheez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J].Environ Health,2012,11(1):91.

[6]馬長春,馮曉純.微量元素與小兒支氣管哮喘現代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6):366-368.

[7] Bertelli L,Gentili A,Modolon C,et al.A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a preschool child mimicking a multitrigger wheezing: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 Emerg Care,2012,28(12):1382-1384.

[8]余紅霞,凌杰.孟魯司特治療和預防兒童哮喘急性發作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9):1179-1180.

篇7

課前組織教學,是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將學生組織起來,使其精神狀態盡快地進入學習情境之中。

1.默憶法

默憶法組織教學是一種“過電影”的方法。學生走進教室坐穩后,在老師的指點下,獨自靜靜地追憶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頭腦中形成比較清晰的印象。如果實在想不起來了,也可翻閱教科書,再認真地想一想、記一記,直到練會為止。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養成學生默憶的習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有助于與新課內容學習的銜接。

2.背誦法

背誦法組織教學是一種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有關數學知識內容的一種方法。如概念、公式、法則、定義、性質、定律、口訣、算理等。通過創設情境,引發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可齊誦、獨誦、輪誦,也可按座次、行次、學號等背誦,還可以組織男女生、學習小組等,進行競賽式的背誦。

3.互議法

互議法組織教學是一種在學習新課之前,同桌或前后桌同學相互議論前次所學知識的方法。一人說,一人聽,或一人說,多人聽,相互借鑒、補充和糾正。通過互相議論,互相學習,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復習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間交流信息、互相探究的精神。

二、課中式

課中式組織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組織教學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高度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實效。

1.暗示法

暗示法組織教學,是一種較好的組織教學藝術,是暗中悄悄地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的方法。當有個別學生不注意聽講學習內容而老師又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可以使用該方法。例如,在聽講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分散注意力,教師可用手指、粉筆頭等,示意學生注意聽講。有的學生困了,可令其站起來聽講,有說話的可用眼神暗示,有搞小動作的,可中斷講解或令其復述一下老師講課的內容,從而達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2.空白法

空白法組織教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組織教學藝術,是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為了高度集中學生聽講的注意力,強化主動思考和更好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突然停止講課,有意造成時空上的暫時空白,形成戛然靜止的反差,將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探求的余地,進一步激發求知欲,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填中間數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說明至少有八種填法:

(1)直接法。

(2)通分母法。

(3)通分子法。

(4)化成百分數法。

(5)化成小數法。

(6)分子、分母分別加法。

(7)擴倍法。

(8)設“1”法。

3.分組法

分組法組織教學是一種分組組織教學的藝術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自學的新方法。教師可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設小組長一人,組員若干人。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小組長掌握,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然后派代表匯報學習結果或經驗體會,評出優勝組。這樣做,不僅發揮了小組的作用,也有益于培養合作精神,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

三、課后式

課后式組織教學是利用課外時間,對教學情況進行反饋和輔導的一種方式,使課堂教學“繞梁三日,余音未消”,保持學習的熱度,發展學習的成果,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和指導,進一步鞏固和升華學習效果。

1.留問式

留問式組織教學,是根據所學的內容,留下有關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解決的一種方法。在一節課結束之后,圍繞重點、難點、關鍵、注意事項等,留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以利于深入理解新的知識。例如,學過“0”的意義之后,可留以下幾個問題:

(1)電話號碼、車牌號碼、運動員號碼等,左邊的“0”表示什么意義?

(2)計算貨幣時,右邊的“0”表示什么意義?

2.文獻式

文獻式課堂組織教學,是利用現有條件,瀏覽和閱讀有關資料的一種方法。教師可讓學生到閱覽室、圖書館去閱讀有關數學方面的書籍、畫冊、報刊、圖片等,從中學到課堂學不到的知識,也可上網搜索和摘抄有關的信息資料,將其布置在展室里,進行展覽和交流。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數學書籍和報刊,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數學知識。

3.小報式

小報式課堂組織教學,是通過設計和出版數學手抄小報的一種方法。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按章節或階段讓學生編輯出版小報。每組3~5人,分別任主編、副主編、編委、編輯等,根據所學內容編輯出版小報。內容可以是:

(1)名詞解釋

(2)名人簡介

(3)知識問答

(4)故事趣聞

(5)考考你

(6)測試題

(7)數學動態

(8)數學游戲

(9)數學與生活

篇8

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在具體情境中做作業,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讓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如,復習完“計量單位”的知識后,設計了以“丁丁的一天”為情境的填空題。今天早上6( ),丁丁從20( )長的床上起來,用了5( )刷牙、洗臉,吃了一只大約200( )的面包,喝了一盒250( )的牛奶,就背起2( )重的書包,飛快地向1( )以外的學校跑去。路上碰上了體重55( )的小胖子東東,和他一起到了學校。放學后,丁丁一回到家,馬上拿出1( )長的鋼筆和1( )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晚上6( )動畫片開始了,看了大約45( )后去吃飯,過了一會,就上床睡覺了。這樣,將枯燥的“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的題目改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富有情境式的作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入游戲

游戲一直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所學的知識寓含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如,學習了20以內的加減法后,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副撲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兩人比賽,比賽規則是這樣的:你出一張,我出一張,把兩張牌相加或相減,誰算得快,兩張牌歸誰,最后以牌多的為勝。這個游戲還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玩,在游戲中提高計算能力。把這樣的游戲性練習當成課堂教學的后續活動,學生樂此不疲。

二、“活”在分層上――體現學生作業的自主性

作為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外作業的設計更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分層設計。可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A、B、C三個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自由選擇作業,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我設計了如下的作業:

1.一個長方體紙盒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這個紙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長方體紙盒的棱長總和是52厘米,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一個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長是20厘米,它的表面積是108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種“自助餐”式的作業,既針對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又體現了明顯的自主意識,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充分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同時,也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積極思考,以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或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獨立自主及合作討論為形式,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進行的作業。學生在探究作業過程中,由于知識背景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差別,每位學生對所見所聞都會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學習伙伴的探究積累就是一種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些獨特的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就會達到“資源共享”的優化組合效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四、“活”在創作上――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學生總會產生自己的見解或看法,為了讓學生有“地方”可說,我設計了“數學日記”“數學小報”“身邊的數學故事”等形式,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身邊的數學知識、學習中發現的數學規律、解題中的新方法、某些運算法則、公式的新的推導方法、對某個知識點產生的疑問等及時進行記錄和分析。有些學生根據身邊的數學完成了很多數學小故事;有的學生把從報刊上得到的一些數學信息編成了數學小報,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還有的學生總結了學習中的疑問和經驗教訓,寫成了數學日記。

篇9

數學開放性作業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以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獨立操作或合作交流為主要特征,以啟迪思維、培養能力、促使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一種作業模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改革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的開放性,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自己在開放性作業設計方面的幾點嘗試。

一、游戲操作型

以游戲為載體,讓學生通過游戲完成作業,從而享受學習樂趣,獲取知識技能。例如,學習了“圖形的全等”后,我布置了一個拼圖游戲作業:

首先,要求每位學生動手制作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模型;然后,讓學生將這兩個模型拼成一個或幾個自己喜歡的組合圖形,畫出相應圖形,并說出每個組合圖中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通過這個游戲,學生不僅更好地理解了“對應”的含義,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常見基本圖形,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識圖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又如,學習了“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后,我讓學生利用撲克牌來玩“24點”游戲,即從選出的一摞撲克牌中任意抽取四張,用加、減、乘、除、乘方等運算符號及括號,將牌上的四個數組成一個算式,使結果為24。這樣的游戲型作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運算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二、材料搜集型

讓學生根據所學的某一內容或相關主題,利用網絡、平面媒體等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匯總、整理、分析、交流。

如,學習了“探索勾股定理”后,我讓學生分小組收集勾股定理的相關材料,并進行篩選整理,制成手抄報或演示文稿,再利用活動課進行展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不但學會了多種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體會到數形結合思想的奇妙作用,而且了解了很多勾股定理的歷史資料,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偉大,既豐富了課余生活,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調查分析型

對于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利用調查分析型的作業,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自然,進行調查分析,以加強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例如,學習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后,我讓學生分小組調查每個學生家里使用方便袋的情況,了解白色污染對自然和人類的危害。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親歷了實地調查、數據整理和統計等工作,培養了開展科學小研究、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和興趣,既獲得了知識,也開闊了眼界,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白色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增強了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方案設計型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等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現實中應用廣泛。學習這些知識時,我都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關測量距離、高度或角度等的方案設計問題,如,測量河寬或河流兩岸兩點之間的距離(不可到達對岸)、測量池塘兩端的距離、測量旗桿(或建筑物)的高度等。

學生要完成這樣的作業,除了認真設計測量方案、積極動手操作、獲取與處理數據、熟練運用相關知識及數學思想方法,還要保證小組成員的分工與協作,在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中激活思維、激感、提高能力。

五、綜合型作業

對于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老師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引導他們歸納整理,并應用到生活中去,從而使知識系統化。

篇1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也就是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用好教材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意義建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考慮到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元的、廣泛的,學生在沒有學習以前就有很豐厚的生活經驗了,教學時,我充分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因為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現實生活已經將這些知識融入學生的視野了,所以他們很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年、月、日”的知識。這種引入新知的方式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使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究“年、月、日”有關知識的熱情,更好地促進了他們自主建構知識。

二、改變方式,善用教材資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今天,任何一種單一的學習方式,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窒息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基于這種理念,教師必須重新建構教材,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做到善用教材資源。

1、引導探索,活用教材

自主探索是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把數學教科書中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現成知識按其被人們發現和認識的過程進行還原,努力使學生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例如:《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我是這樣處理的:先是復習2和5的倍數的特征;①提出問題,猜想特征:猜一猜3的倍數可能有什么特征?(大多數學生認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②合作探究,舉例驗證(3的倍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從0到9這十個數字中選3個,組成一個3的倍數的三位數,然后伺機將學生所猜想的問題與教師所預設的問題加以整合,引導他們思考討論:A.與個位上的數有關系嗎?B.與數字排列的順序有無關系?C.與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無關系呢?③初步結論,推廣驗證。④小結歸納,體驗成功。這樣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活用教材,讓他們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

2、重視實踐,巧用教材

希臘有句諺語:你聽你忘記了,你看你記住了,你做你學會了。

如果讓學生平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經歷感受教材,將更有助于他們深刻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生學完《簡單的統計》之后,我特別增設了一節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課,課前先要求學生收集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材料,課堂教學時再請他們匯報:(1)你收集了什么內容?(2)你是通過什么途徑收集的?(3)對于收集的結果,你想告訴人們什么?匯報時,有的說:“我從報紙上收集了很多有關環保的內容,從圖中看出我國的綠化面積正不斷地減少,我想如果人類再不重視保護環境,地球將會給我們以報復的。我呼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還有的說:“我找了學校圖書管理員,了解到我校的各類書籍正在逐年增加,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查閱知識的方法。正因為學生親自實踐收集調查,所以他們的感受很深。 轉貼于

三、重組充實,豐富教材資源

教材雖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時,也可針對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靈活地進行一些大膽的改進和刪補,實現重組充實,以豐富教材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如教學第七冊教材數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時,我本著以活動為中心、以活動促發展的宗旨,在教學中創設了許多生活化場景以及有趣的實踐活動,對教材中的例2進行了重組充實,將靜態的知識還原成動態的過程,以小明為對象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貫穿課的始終:

第一個情境:早餐問題——小明早晨起床后要做的事:刷牙、洗臉,煮早飯,吃早飯,洗碗。

第二個情境:沏茶問題——小明請客人喝茶要做的事: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

第三個情境:做飯問題——小明請客人吃飯要做的事:洗米,煮飯,洗菜,切菜,炒菜(涉及單火眼煤氣灶和雙火眼煤氣灶的問題)。

篇11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于情境與氛圍建設,引導、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一、努力營建合作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學中,我們要實現觀念的真正轉變,由以往過多地關注學生形成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全面發展。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在積極、寬松、愉悅、民主的環境與氛圍中,才能和教師實現零距離溝通,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向師性,學生在課堂才能不受束縛、大膽表達、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想盡辦法用更多的方式呈現數學,讓學生編制數學小報、建設數學廣角、開展數學競賽、開設趣味數學等,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合作之中,在生動、靈活、形象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不斷提供合作機會

在以往的教學時,教師總是想在最短的時間里,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今天的課堂,不僅要關注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在得到知識時是否親歷了探究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拓展視野、發散思維、形成能力。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合作樂趣,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開展小組數學問題探究,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擺一擺、量一量、比一比,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合作學習效率。

三、深入拓展合作時空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一定要體現這一理念,努力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與小組交流、分析、探索,讓小組活動、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教學中,教師可語言提示、點撥反饋、小組競賽、鼓勵評價,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啟發、多向互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逐步提升數學素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老师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国产剧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搞逼视频 | 88888888国产一区二区 |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 av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一区二区美女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 久久首页 | 一级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五月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 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 | av免费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av毛片 | 手机在线日韩av | 男人天堂网站 | 久久综合成人网 | 99re8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аⅴ资源新版在线天堂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 |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 日韩三级毛片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 国产免费成人av | 日韩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 不卡在线一区 |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电影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