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現代教育理論論文

現代教育理論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1-15 00:42:38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現代教育理論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現代教育理論論文

篇1

教學媒體都是以物質形式出現的,教學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教學媒體,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教學《楓橋夜泊》古詩時,學生還未走進教室,我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整個教室回蕩著音樂,學生們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了學好古詩的強烈愿望。

鈴聲響了。我站在講臺前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同學們靜靜地坐在那里,注視著我。此刻,我飽含激情地開始講解:“說起唐詩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古詩發展的最高峰。許多作品雖然距離現在已有千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那經久不衰的魅力。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這首唐詩并結識他們的作者。”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這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生動的語言,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詩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

詩是抒發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圖畫再現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锻麖]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朗讀訓練,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篇2

物流管理是一項操作性強的管理活動,其運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堅固的理論知識與方法,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經驗,確保有一定的能力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故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物流管理的實訓力度,提高學生對相關物流管理基礎理念與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為今后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企業采購、倉儲、運輸組織、配送、理貨及信息處理等環節工作當中。

(二)專業性強,涉及范圍廣

物流管理專業涉及到的學科較多,如社會學、計算機學科、經濟學、機械學、管理學等,同時也涉及到各行各業,如倉儲業、工商、金融業、海關、零售業、稅務、海陸空交通運輸業、通訊業等,因而物流管理專業包含的理論知識與技能較為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涉及到各個學科專業術語,在實踐過程中涉及到各種物流設備、技術,由此可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具有十分強的專業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專業理論知識過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課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學科及各行各業的知識,因此,存在部分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增加學生對其的理解難度,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并且有些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學生對其學習的態度并不積極,而對于很多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當物流管理課程中出現微積分學、運籌學等理論知識時往往遇到頸瓶。

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在物流教學的現實重要意義

(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物流管理知識的興趣

總所周知,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動力源泉,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主動、積極地探究其本質。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課程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圖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躍學生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神經的興奮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信息傳遞多樣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地位,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這種灌溉式教育不僅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嚴重限制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網絡資源,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技術查詢相關物流方面的資料,提高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的認識與理解。網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學習的開放性,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及師生與網絡媒體技術之間的交流。通過網絡技術學生可以進行相關物流管理知識制作,如PPT制作,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物流管理學習的樂趣,還可以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互動性。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教學

由于物流管理專業涉及到的范圍過廣,故其相關專業概念與專業術語較多并且較為抽象,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無法使學生很好地理解盤點、分揀、出入庫、配送、流通加工及裝卸搬運等作業流程,而通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建設一個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在這個實訓基地中可以讓學生操作相關系統軟硬件設備,如電子標簽揀貨、第三方物流軟件等,使學生身臨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關物流管理技能鍛煉。

(四)有效地解決物流管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學質量,可以地解決相關實踐教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發現問題,并利用教育技術解決問題,在總結教訓的同時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通過這樣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物流管理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一)健全完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備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順利應用的前提與基礎是擁有較為完善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施建設,因此,應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課程中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備建設,主要有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學資源庫建設兩大方面內容。加強對物流管理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可以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物流管理實踐活動當中,進而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應做好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建立規模齊全的資源庫,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同時還應鼓勵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多利用資源庫進行課件制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師綜合業務素質

為了提高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水平,應加強對其業務及技能的培訓,提高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根據現代物流發展狀況、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培養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不斷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多關注市場動態,做好相關物流行業的探究與分析工作,確保掌握最新物流行業動態,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術。

(三)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模式

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與主動性,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動當中,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明確每個項目目標及相關任務,按照相關步驟開展(目標—計劃—實施—評估),讓學生一一進行探究與解決,進而提高學生對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開展“物料采購計劃與組織”項目式教學模式教學時,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輔助作用,正確引導學生緊繞項目任務制定相關項目計劃并予以實施,明確物料管理與采購管理目標,構建有效的物料管理與采購組織結構,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購計劃,做好相物料與采購成本分析,完善相關細節工作內容,通過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探究與解決,進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計劃與采購管理”相關內容。

(四)采用適當的實踐教學模式

通過采用適當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鞏固理論知識。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指每門專業課的課內實踐與學期集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如物流實驗中心軟件實訓、單元實訓、典型物流企業參觀實習、綜合實訓等。)進行教學,該模式主要突出整個業務流程的綜合實訓目的,基于工作過程和以真實工作任務為根據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實現重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實踐教學是使學生認知與行動、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散式實踐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流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將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而集中式實踐教學是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的一種模式,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積累一定的經驗,為今后就業打下扎實基礎。

篇3

二、現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的對策

1.教師轉變思維,提升教師素養。在普遍使用現代教育手段中,要著重的發揮教師的作用,歷史教師要善于解讀課標和考綱,給學生的常規認識帶來一種與眾不同之感,而且要更深化學生的基本理解,教師要不斷的改變自己的思維,以便更好的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歷史教師要做到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和自身素養,不斷的充實自己,為學生知識的獲取提供更多的可能。比如在講解《古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這一課時,就可以利用《武林外傳》呂秀才與姬無命關于‘我是誰’的對話,導入世界與人,本我與自我的關系。然而如果對課標內容沒有深入解讀的話和一定的思維能力,學生看的只是一個自殺式的笑話而不能真正與本課中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與蘇格拉底的思想“認識自己”相吻合。因此只有深入解讀課標與教師素養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的有效性與實效性相結合。

篇4

(二)加強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養高級技術性應用人才的主要地方。職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項就業教育,通過職業教育可以讓沒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讓有工作的人喜歡上自己的工作,所以職業教育的覆蓋面非常廣。隨著人力資源戰略的提出和醫療體系的發展,護理人才非常緊缺,而且護理人才的就業范圍也變得更廣。所以對現代護理的職業教育來講應該要以社會的實際需求來開展實際的教育。首先,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從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強對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其次,高等護理職業教育中,要對辦學理念進行不斷更新和完善,對辦學的內涵建設不斷強化,將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建立起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最后,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道德和意識進行培養。確保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讓培養出的護理人才成為實用型的護理人才。

(三)提升護理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護理這門學科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護理的實踐會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影響。現代護理職業教育中,盡量做到對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設置課程的過程中應該要將現代護理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所以,在實際的教育中不能采用理論知識和實踐脫離的模式,這樣才能去滿足現代護理發展的實際需求。而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務必從技能訓練開始,加強對護理的操作技能教學的進行,逐漸樹立起應用性和實踐性的雙重教學觀。此外,安排專業課課程內容時,應當注意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并重。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應該要靈活。例如可以選擇案例教學法、討論法、啟發、小組討論、家庭訪問、臨床指導以及角色扮演等,讓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來讓自身的業務操作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崗位適應能力有效提升。最后,讓學生在畢業時能快速的進入到自己工作角色。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通過各種培訓和再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起現代護理的職業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護理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篇5

單向傳輸的廣播、電視、錄音、錄像向多媒體機雙向交互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單一模式的遠程教育機構向單一模式、雙重模式混合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教學實體發展,使我國現代遠程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我國和持續快速發展迫切要求培養大量專門人才和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必然結果,也是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給人們學習和教育方式帶來的深刻變革。同時,這些變革又對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現代遠程教育的理論基礎

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里,大量遠程教育理論問世,奠定了遠程教育的理論基礎,標志著遠程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成熟。遠程教育學科理論基礎的奠定和成熟主要表現在遠程教育基本概念和學科領域的確立,遠程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的闡述和發展,以及遠程教育各種學派的形成,從而構成了遠程教育的學科理論體系。在這方面研究比較突出的理論有:霍姆伯格的指導性教學會談理論、基更的教學活動再度綜合理論和加里森的交互控制理論。

霍姆伯格(BorleHolmberg)在1983年發表了關于指導性教學會談的理論?;裟凡裾J為:在遠程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活動是學生自學,但學生并不是孤立無助的,學生一方面從專門為他們設計、制作的課程材料中受益,另一方面從他們與遠程教育機構的相互作用中受益。因此,在遠程教育過程中必須給學習者以自由和尊重。與學習者建立個人聯系,是激發學習者動機和促進其進行學習的前提,這可以通過非接觸性通訊(學習者與教育者或教學機構在時空隔離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交流)來實現。

基更(DesmondKeegan)于1986年提出了教與學活動再度綜合理論?;赋觯涸谶h程教育過程中,必須重新構建教師與學生內在的主動性,重新構建跨越時空的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情景。遠程教育的秘密在于將這種分離開來的教與學的活動再度綜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材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與學的再度綜合,對降低遠程教育中學習者的輟學率,提高學習質量和增強遠程教育機構辦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里森(Garrison)1989年提出了交流與學習者控制理論。理論的核心是遠程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相互作用)。加里森認為:交互影響是通過對話和討論尋求理解與知識為基礎,因此,使教師與學習者之間進行雙向通信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應該要求用技術手段來支持這種通信和影響。要求教師的反應是這一理論的一個突出點。在遠程教育過程中,控制不能由某一方面建立起來,而必須要有本質上的多方合作才行,應該在一個內在的合作過程中為師生雙方分享??刂频钠胶鈱⒁蕾囉诓粩嘧兓⒈辉u估的特定關系和環境。

二、現代遠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多種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協同運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在現代遠程教育這一高層次的教育領域中,是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提供圖文并茂、聲形兼備的各種信息)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能將信息通過物理線路在網絡中所有的計算機之間傳遞,使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設備資源面向所有使用者)的融合作為基礎與廣播電視、衛星電視、錄音、錄像、電話、傳真等多種傳統的媒體技術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協調運用,并將更加有效地提高遠程教育的教育質量。

時空界限的自由縮放,擴大了教學規模。對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界限,可以使教育擴展到全社會甚至全世界,使每個求學者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網絡自主地學習,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育和終身教育形式。在教學模式上它真正實現了音頻實時交互式教學,學生和教師雖遠在天邊,但又都親臨其境,近在眼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遠程“課堂教學”。在學習對象的取舍上,它為所有的求學者提供了均等的學習機會,使每個求學者不分貧富貴賤都能得到一流教師的指導,都可以查閱最新的信息和資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教育、社會教育,極大地擴大了教育規模,提高了教育的辦學效益。

教與學的新型結構正在形成。在遠程中,教與學在時空上的分離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與學的模式?!耙詫W生為中心”、“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正在形成。最突出的體現是教師的地位、作用有較明顯的轉變,教師從臺前走向幕后,從教室走向熒屏。要對富有各種工作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教育,教師的教學宗旨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給學生更多自我學習的、工具和探索新知識的思路,讓他們充滿信心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去勇敢地改變現有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教師的教學方法已不再是按自己的思路,強行指導學生“要這樣”、“不要那樣”,而是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啟發引導,共同探討大家所感興趣的。使學生在自我學習探索、深度討論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

在遠程教育中,課堂將實現對外開放,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廣泛的交流渠道,學生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互相聯系,互相討論。同時,借助于多媒體化的機網絡,師生可以用到更多的數據庫,從校園網、全國教育信息網乃至全球信息網中獲取所需學習資料,一個教師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指導更多的學生。總之,遠程教育為信息技術擴展教育的范圍和領域提供了又一種途徑。

三、教師在遠程教育中的角色

進入數字化、信息化的21世紀,人們對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專業知識更新要“快”、教學手段要“新”、實踐經驗的積累要“厚”、教材制作技術要“高”。也就是說,教師要成為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協作者、學習進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一)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協作者

在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現代遠程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計算機網絡,使身處各地的學習者可以互相聽得清、看得見,實行異地同步輔導、討論和交流,學習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營造創新思維的形成條件,培養協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進行協商和辨論。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的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因此,學習者用自己的活動對人類已有的知識建起自己的正確理解,而不是去仔細地吸取課本上的或老師講述的現成結論,所以這種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維活動的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習的知識的意義,并且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

(二)學習進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在現代遠程教育中,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必須為學習者的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多元化學習、“會話”學習提供多媒體形成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網上資源,要讓網上學習者都能部分或全部地享受這些資源,充分發揮網絡中資源的效用。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組織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更多更好地獲取關于客觀事物與內在聯系的知識,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意義的建構的方向發展。在遠距離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學生感到課堂教學輕松,從而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建立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要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引導學生發言和爭論。教師要收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認真學生思維的差異、特點、方法和過程,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指導。通過在設定的友好的人——機界面上,師生雙方共同傳播、接受信息,使學習者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習者的自主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三)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在一個基于多媒體機、Internet和通訊技術的遠程中,教師首先要樹立一種創新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其次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學會在網上查找信息,能夠設計開發先進的教學資源和資源集成。因此,教師需要以豐富的工具來支持各類媒體對象的創作和合成,并將它們融于教學活動中,為者創設必要的,最佳的學習環境。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習者認知能力的差別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即進行信息資源的設計、確定學習某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滿足每一位學習者的要求,幫助學習者學會如何獲取信息資源,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意義建構,從而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通過教師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按學習者的知識點開發教學資源,以使每一位學習者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總之在遠程教育中,要求教師在現代教學指導下,創建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和教學設計思想。為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為了輔導完成以學生為主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并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更要熟悉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人類學習資源,設計開發有效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客觀的引導與具體的幫助,充分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協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篇6

(一)平等觀念

佛教在印度不是產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歷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在印度歷史上產生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及后來由其演變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歷史上通常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婆羅門教反映了印度社會里四種姓中的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意識形態。這種宗教主張:吠陀是天啟的,祭祀是萬能的,婆羅門種姓是至上的。在佛教產生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的思想界一直為婆羅門教所主宰。印度社會中流行的倫理思想是婆羅門教的倫理思想,它在總體上要維護種姓制度,堅持在諸種姓中婆羅門第一,下等種姓要服從上等種姓。這種狀況一直到了佛教產生后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佛教在產生時主要代表了印度四種姓中屬剎帝利和吠舍種姓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政經利益和主張。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觀念。認為人的高低貴賤并不是由于人的出身,而是由于人的行為。出身卑賤的人一樣能成為賢人。如《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中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薄堕L阿含經·小緣經》中說:“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狈鸾淘谶@里明顯是主張一種平等的觀念。即反對婆羅門教的四種姓不平等理論。不過,客觀地說,佛教反對種姓間的不平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主要強調無論種姓高低都毫無例外地有權利加入佛教組織,修習佛法。它的種姓平等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把佛教的影響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中去。佛教并不是從根本上反對種姓制,它不可能真正開展一場消除種姓制度的社會改革運動。盡管如此,佛教的這種在一定范圍內反對種姓不平等的觀點在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對印度正統婆羅門教視為神圣的種姓制度有所觸動。

早期佛教的這種在一定范圍內的平等觀念確定后,對佛教總的理論體系的形成和該教在后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佛教的許多基本理論及教規與其在倫理思想上的平等觀念是一致的。

例如,在基本理論方面,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反對在事物中有一最高的實體或主宰體。這和婆羅門教是完全不同的。婆羅門教認為在一切事物中有一最高的本體或主宰體——梵,認為萬物以梵為根本,梵是不變的,永恒存在的。而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則認為,不存在一個萬有的主宰體,事物是緣起的,是互為因果的,互為條件的。不僅一般的事物中沒有這種主宰體,而且在人或人生現象中也沒有這種主宰體。如佛教把人分析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要素在佛教(小乘佛教)中無高低主次之分。佛教的這種無主體或“無我”的理論與其在倫理思想上的平等觀念顯然是相呼應的:既然萬有中沒有主宰體或一切的主體,又怎么可能會在社會中存在一個永遠高于其他種姓的最高種姓呢?

再如,在佛教的教規方面,也體現了其在倫理思想中的平等精神。佛教教規中規定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等。無論是殺生還是偷盜或邪都是對他人的侵犯,其行為都是建立在一種別人與自己不平等觀念的基礎之上的。如婆羅門教中的一些派別雖然也講不殺生和不任意拿走別人的東西等,但這主要是適用于相同種姓之間,而在上等種姓對待下等種姓時,則不受此限;上等種姓在許多場合可以任意處置下等種姓或其物品,包括傷害下等種姓的生命。佛教對于這種不平等的觀念是堅決反對的。

(二)克己觀念

這里所謂“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別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意識。“克己”是我們在此處對佛教這方面倫理觀念的概括。佛教學說中與克己觀念直接相聯系(或作為克己觀念的直接表現形態)的理論有不少。例如佛教有關“三毒”的理論、有關“三學”的理論等都包含著克己的觀念。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輪回的痛苦之中,與人總是為“煩惱”所纏繞有關。煩惱有多種,但其中主要的有三種,即所謂“三毒”。三毒具體指“貪”、“瞋”、“癡”。解釋三毒的佛典很多。如《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中說:“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不難看出,三毒的產生都與對“我”的執著有關。按照佛教的一般看法(特別是早期佛教),人生現象中是沒有“我”的,但人由于無知或無明而認為“有我”。這樣,對自認為世俗世界中有益于“我”的事情就貪戀并追求,對自認為世俗世界中不利于“我”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包括與之相關的他人)就憎恨,貪和瞋的基礎則是無知或無明,這也就是所謂“癡”。

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消除三毒也就是消除煩惱。這也就是要“克己”。在三毒之中,滅除“貪”就是典型的克制自己。佛教要求信徒克制自己對外物的貪欲,克服自己對財富、權利、地位、名聲等的貪欲。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諦中也涉及了“貪”的問題。如“集諦”是指認識到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或貪欲,“滅諦”是指認識到應當消除這或貪欲。三毒之中的“瞋”與“貪”相關。自己的貪欲不能滿足,自然就生憤恨之心,對阻礙實現自己欲望的人或事不滿或憎恨。在佛教看來,必須克制或消除這種“瞋”。否則是不能擺脫輪回達到解脫的。三毒之中又以“癡”為根本。佛教的不少根本教義中都涉及到“癡”。如在“十二因緣”中,最初的環節是“無明”,無明引生其他十一個環節,如果消除了這無明,則人的生死輪轉(輪回)也就消滅了。因而消除“癡”對“克己”具有重要的或根本性的意義。

在佛教理論中,關于如何克己的具體方法,直接論及較多的是所謂“三學”。三學即戒、定、慧?!敖洹本褪欠鸾痰慕渎苫蚪錀l,是信徒必須遵守的規則,佛教以此來約束信奉者的行為。凡是虔誠的佛教徒都把戒律作為克制自己貪欲、戒除不良行為的準則。佛教的戒有多種或不同階段,如可以分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的戒一般收在各種“律藏”之中。如較重要的《四分律》中規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岸ā币部梢哉f是一種克己的方法,主要是抑制自己的心作用,使身心安定,止息種種意念或思慮,將精神集中于事物的實相之上?!盎邸睂嶋H也包含著克己的內容,即克制自己的錯誤的或無知的觀念,學習并達到佛教的特殊智慧。由于佛教中有不同的分支或流派,因而戒、定、慧的具體內容在不同派別中會有所區別。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或“十度”中有不少成分涵蓋了小乘的“三學”,但具體解釋或含義有很大區別。克制自己的方式有不同。

(三)慈悲利他觀念

佛教講“平等”,講“克己”,就自然也要講“慈悲利他”。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講的,而“利他”則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強調的。

慈悲也可分開講,“慈”指使眾生快樂,給他們幸福,“悲”指去除眾生的苦惱,使之擺脫痛苦?!洞笾嵌日摗肪淼诙咧姓f:“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悲在一些佛教典籍中被分為三種:一是眾生緣慈悲心,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常思與樂拔苦之心。這種慈悲心多在凡夫或有學人未斷煩惱之時產生。二是法緣慈悲心,已斷煩惱之三乘圣人,達于法空,破吾我之相、一異之相等,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三是無緣慈悲心,這種慈悲只在諸佛之中,諸佛之心不住于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住諸法,取舍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得拔苦與樂之益。(參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等;參見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4-1165頁)

佛教的慈悲不僅指要對自己之外的他人慈悲,而且有時也指要對一切有生命之物慈悲佛教的不殺生等戒規就具有這方面的含義。

慈悲在佛教教義中也常被包攝在所謂“四無量心”之中。四無量心中除了慈和悲之外,還包括喜和舍。“喜”指看見他人快樂而隨之歡喜。“舍”指內心保持不偏執的平衡,平等無差別(舍棄親疏差別)地利益眾生。

無論是慈悲,還是四無量中的喜舍,都包含“利他”的思想。但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是在大乘佛教中才突出起來的。這需要聯系原始和小乘佛教的有關學說或觀念來論述。

小乘佛教在總體上說是重視所謂“自利”的,即主要追求自身的解脫。小乘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是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就是求取個人解脫,即所謂“自利”。修習的具體內容就是小乘的“三學”和“三十七道品”。而大乘佛教則一般修以“六度”(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為主要內容的菩薩戒,把成佛、普度眾生(利他)作為最高目的。在小乘佛教看來,解脫境界(涅槃)與“世間”是兩個不同的、有分別的境界,自己注重自身的修煉,擺脫外界的煩惱,就能達到一種脫離“世間”的解脫境界,至于別人的解脫或“世間”的苦難等,則與個人解脫沒有多大關系。大乘佛教在這方面有很大變化,不僅講“自利”,更強調“利他”。在大多數大乘佛教派別或信徒看來,解脫境界(涅槃)與“世間”不是絕對分離的,它們是“無分別”的。如中觀派的主要典籍《中論》中就明確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達到解脫并不是離開“世間”而去追求另一不同的境界。大乘佛教徒要“即世間即涅槃”。作為菩薩或成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利他”,菩薩或佛不是存在于“世間”之外,而是在“世間”救度眾生。為了救度眾生,菩薩或佛什么都能舍棄。也就是說,大乘佛教徒要真正成佛,就一定要慈悲利他。僅僅“自利”不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并不能真正達到涅槃。

佛教中的這種轉變(由重自利到重利他)對佛教后來的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如果佛教僅僅是一個教個人如何修煉,達到個人解脫的宗教,他就沒有后來佛教所具有的那種感召力,就不會產生后來那么大的社會影響。只有強調慈悲利他,只有把個人的真正解脫與“世間”的改變(別人的脫苦)聯系起來,才能激發大量的佛教徒自覺地在世間利樂有情,造福眾生。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佛教影響的擴大。因此,慈悲利他的觀念后來成為佛教倫理思想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二、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或作用

客觀地說,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在其主要經典中已經形成。隨著佛教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等地的傳播,這種倫理思想也逐漸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繼續發揮著影響。這種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沒有消失,而且在某些地區還有所發展。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或作用至少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抑制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

包括倫理思想在內的佛教各種理論的影響范圍主要是在亞洲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在古代是如此,在現代,從總體上看仍是如此。佛教雖在不少亞洲外的國家或地區也有流傳,但影響大的區域仍是在亞洲。亞洲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國家在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或是印度教(婆羅門教)文化系統(如印度等一些南亞國家和部分東南亞國家),或是儒家文化系統(如中國、朝鮮或韓國、日本等國家)。但發展到近現代,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而現代西方文化中確實存在著某種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成分。如果說這樣講不大準確或不大符合事實的話,至少可以說不少東方國家(上述國家或地區)的人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這樣看或這樣理解。從總體上說,西方文化在歐洲文藝復興后,特別重視個人的利益,強調實現個人價值,維護個人尊嚴,追求個人幸福。但在這種強調或追求的過程中,確實有某些走入極端的情況。近代西方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應當說為這種極端傾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受西方這種文化的影響或受對這種文化理解的影響,現代的一些東方國家中流行著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思想或行為。如一事當前,先為自己打算;只要對自己有利,哪怕損害他人利益,也毫無顧忌;一味追求當前的享樂,不考慮別人的利益,甚至也不考慮自己的長遠利益。

在有這種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思想或行為的人中,一部分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的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行為或表現是較為隱秘的或通常不易被發現的。而大多數人是文化層次不太高的人,這部分人的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行為或表現則較為明顯。對于這兩部分人來說,儒家文化對他們所起的約束作用不是很大,因為這種文化顯得對他們沒有多少懲戒威力。而佛教的情況則不同。如上所述,佛教講克己,特別強調抑制自己的貪欲;佛教還講利他。即便是小乘佛教的“自利”,與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也有很大不同?,F代社會中的享樂主義與佛教的種種戒律或戒規也是完全對立的。對于現代社會中那些文化層次不高的人來說,佛教的教義對其思想和行為有較大的約束力,因為佛教特別強調因果報應,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人在極端化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樂時,時常會顧忌到佛教教義中所說的個人行為所招致的結果。

在東方一些國家中,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影響在古代根深蒂固(佛教也有一定影響)。但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勢力(政治和經濟力量)的進入,在民眾中,特別是在年輕人之中,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步擴大,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也開始流行。佛教的教義在這些國家中對抑制這種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那些印度教曾有重要影響,而后來佛教起主導作用的國家中更是如此。在這些國家中,嚴格來講,是佛教的影響和印度教的影響交織在一起,對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起著抑制作用。因為印度教發展到后來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學說,而佛教的許多思想,包括倫理思想,也是在吸收和改造古代婆羅門教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佛教和婆羅門教)在其傳統的宗教教義中,對于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都是反對的,而且都主張輪回業報或因果報應的思想。這種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對部分人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能起到其他一些類型的倫理觀念所不能起到的抑制作用。

總之,佛教的倫理思想在現代東方國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它促使人們自律,反對損人利己,反對奢華。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現象,儒家等文化傳統雖然也起著抑制作用,但佛教的獨特作用是其他文化形態所不能取代的。

(二)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

佛教的許多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較好的作用。如上述佛教的慈悲利他觀念就是如此。首先要指出的是,近現代的不少佛教著名僧侶或居士,自身就嚴格要求自己,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如中國近代著名的圓瑛(1873-1953)法師在1917年左右就曾創辦了“寧波佛教孤兒院”,收容無依無靠的孤兒。在20年代初,他還組織成立了佛教賑災會,救濟因華北五省大旱而陷入苦難的災民。在中國近代,許多佛教組織或佛教僧侶都能較好地借鑒歷史上佛教思想家或流派所提出的涅槃與世間關系觀念。他們一般不采取印度小乘佛教中存在的那種把涅槃與世間絕對化地對立起來的態度,而是吸取了印度佛教中中觀派和中國佛教中禪宗(南宗系統)的思想。認識到個人的解脫(涅槃)是離不開世間的,而且應該把個人的解脫與眾生的解脫聯系起來,不僅要“自利”,而且要“利他”。不再一味追求那種離群索居式的遠離塵世的修持方式,而是強調以佛教的慈悲精神為懷,積極投身于有益于民眾的各種慈善活動。努力利樂有情,造福社會。把作各種這類善事看成修成正果,趨向涅槃的重要途徑。

隨著佛教影響在民間的深入和擴大,不少人雖然沒有出家,甚至居士也不是,但對佛教的這種慈悲利他的精神十分贊賞,自覺或不自覺地按這種精神行事。在這類人中,有一些是知識分子,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但大多數人是民間文化水準不高的普通百姓。這些百姓談不上對佛教的深奧教義有多少領悟,甚至連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識也不甚了了,但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卻深入到了他們的心靈之中,但凡遇到自己可能服務于他人,或能給他人帶來好處的事情,即便是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在做這些好事時,確實覺得應該去做,覺得做了這種好事對自己是一種享受,或心靈安慰。也有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輪回解脫或因果報應的學說,認為善行一定有善報,惡行一定有惡報。總之,在現代社會中,有相當多的人能依照佛教教義積極從事許多利國利民的“善事”。

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這種影響不僅在中國有,在不少亞洲國家或一些受佛教影響的其他國家或地區中也存在。如在日本和韓國等國的一些民眾中,自覺按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行事的人的數量不少,他們中有許多人已把按佛教的這種精神行事看成理所當然,許多人在作這些“善事”時已不再摻雜多少為自己謀求此世或來世好處的私人利益動機。因此可以說,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這種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民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維持社會安寧

佛教的倫理思想在古代起著規范教徒行為的作用。在規范他們行為的同時,佛教也向教徒許諾,如果按照這種行為規范去做,將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而在這些教徒從事信教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確實感到有所遵循,并相信遵循這些規范必定能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即起著一種鼓勵教徒對宗教理想努力追求的作用。在近代和現代,佛教的倫理思想不僅依然對教徒起著這種作用,而且對不少一般的群眾也起一種類似的作用。也就是說,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影響遠遠不是限于佛教教團的內部,而是對許多民眾有影響。這些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有些人雖未出家,但非常信仰佛教(是居士或介于居士和出家人之間)。還有一些人既沒有出家,也算不上居士,但對佛教的一些理論,特別是倫理觀念十分贊賞。再有一些人,對佛教不明確表示信奉或贊賞,但在潛意識里卻多少受一些佛教觀念的影響。在上述不同類型的人中,佛教的倫理思想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人在從事一些活動或處理某些事情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佛教的倫理觀念行事。他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常常摻有佛教倫理思想的標準。在相當多的人的潛意識中,按照佛教的行為規范行事,是必定會有一種好的或理想的結果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佛教的倫理思想也確實起著一種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在當今一些國家中,不少傳統意識形態的原有模式被打破。一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意義被重新估價,人們的價值取向有了很大變化。在這一轉變時期,有不少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相當一部分人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倫理思想則對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些人那里,佛教的理想被作為他們的人生理想,佛教的倫理觀念成了他們的行為準則。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也不應是政府部門或教育部門所希望出現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就是這樣客觀地存在著。然而,從另一角度看,民眾中有人按佛教的行為規范去行事,有時卻也能起到某種有利于安定團結的社會作用。這比那種沒有任何理想、無道德、無紀律、肆意破壞社會安寧的狀況要好得多。

三、佛教倫理思想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文明是不斷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F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應當是在古代精神文明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應當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價值或有意義的成分。這樣的成分有多種多樣。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它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在提倡為人民服務,提倡奉獻精神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在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有相當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在各個地區是不平衡的。而且在一些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的地區,卻存在精神文明滑坡的現象。如上述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甚至損人利己等丑惡現象在不少地區抬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比較復雜,但其中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倫理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人生,用什么樣的行為準則來規范自己,在許多人那里是不明確的。在中國,在對十年“”中“左”的說教批判的同時,不少人卻把為人民服務的好傳統也當成“左”的東西拋棄了。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只想別人對自己奉獻,不想自己對別人奉獻,實際上奉行著一種自私自利、一切以我為中心、一心為自己謀利的倫理思想。這使精神文明建設受到很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正面的思想教育當然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主要的應對之策。但也應當輔以其他的手法。如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就能起到一些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有不少人對正面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理,但對佛教的教理卻很感興趣,對佛教的倫理觀念也很認同,并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如許多信佛教之人或受佛教影響較大的人能自覺用佛教的克己精神待人,在遇到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或民眾利益相矛盾時,能本著佛教的“利他”精神先人后己,為他人或為社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佛教的一些倫理觀念所引發的一些人的行為對社會是有正面作用的,所收到的社會效果有些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的正面教育想收到但在現實中難以收到的。這一方面說明佛教的倫理思想確有其獨到之處,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應當吸收借鑒一些佛教倫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二)在提倡自覺遵紀守法、嚴于律己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存在人的個人欲望或需要與社會秩序或他人利益相沖突的情況。要想社會的秩序不被破壞,人們(包括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每一個人都應該對于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要受一定的社會法紀管束,也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制約。

在當代,盡管人們的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遵紀守法的觀念普遍加強,但在這方面的問題仍然很多。擾亂民眾安寧、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依舊不少。因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在這方面,佛教的倫理思想也可起一些好的作用,有一定借鑒意義。

與上述情況類似,有些人對政府或一些社會機構的法規制度并不以為然。但卻對佛教的教義十分看重,對佛教的教規非常贊賞。雖然并未出家甚至居士也算不上,但在許多場合卻能自覺地遵守佛教的一些教規,用佛教的倫理思想約束自己。這些人從滅除佛教說的“三毒”的立場出發,從克己的觀念出發,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而這樣做所起的社會作用,應當說有好的方面。它在客觀上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外,佛教倫理思想中的一些成分(如利他觀念、克己觀念等)即便在理論上也確實有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值得吸收的成分和借鑒之處。

(三)在反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特權思想、腐敗現象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篇7

二、使用的動機不正確

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教育現代化、課堂現代化,顯示自己的“檔次”,熱衷于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的教師為了減少甚至不寫板書,恨不得每節課都用多媒體,每一個知識點都用多媒體;還有些教師參加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和使用僅僅是為了“教學觀摩課”獲獎、拿證、評職稱、晉級等。這些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內部動機不足,外部功利色彩比較重。殊不知,這種行為完全是為了用技術而用技術,根本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未與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有效整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運動》當中,直射點、晨昏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等知識點是地球運動部分的難點,這些地理事物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變化規律。許多教師認為僅靠傳統的地球儀演示和圖片資料的展示,很難讓學生理解這些規律并記住它。所以,教師一般會選擇二維動畫甚至是“虛擬三維地球儀”,邊播放演示邊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墒聦嵶C明,效果還是未達到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未將多媒體課件與板書有效整合,學生不清楚前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所以思路不清晰。清晰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板書作為一種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手段,其不僅能展現知識結構,還能有效地彌補地理課堂生成與預設的差距。教學是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預先列入多媒體中,適當的板書會對我們的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不能因為多媒體技術的現代化,而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全盤否定。因為每一種教學方式都有其特點,每一種教學手段也都有其利弊,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技術來表現,有些教學內容根本也不需要用多媒體技術來表現,特別是那些一目了然或使用黑板、投影、掛圖等傳統教學手段就能解決的問題,采用多媒體來教學反而畫蛇添足。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難易來確定多媒體技術使用的程度和范圍。

四、制作質量不高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通常彩圖、視頻、音頻、動畫相結合,圖文并茂,聲像共鳴,能為課堂教學創造一個高效、多元的視聽環境,給學生以賞心悅目的體驗,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直觀。但是目前,大多數課堂上使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現代教學理論作指導,只是圖像、文字、動畫和聲音的簡單疊加,沒有交互,沒有情境設置,只是純粹的演示性課件。這些制作質量不高的多媒體課件,不僅不能提高教學效率,還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浪費教學時間。重復選取大量圖像;安排過多活動項目;同一頁面字體大小、顏色搭配和圖文組合沒有層次性;為了過度追求課件界面的美觀或結構的新穎而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飾等都是造成學生注意力轉移、抓不住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重要原因。教育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教育的最優化。優化的課堂教學,應重視從教學整體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考慮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因素,包括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并注意各要素之間的配合、協調,從而發揮系統最優的整體功能。

篇8

2探析物理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實踐

2.1教師創設問題場景,實現現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角,為學生提供和創設與教學相關的問題背景,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物理教師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學生興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課堂氣氛如何營造。實際上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現代教學技術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如視頻、圖片等。使傳統教學中生澀難懂的物理概念變得十分清晰。通過問題創設,學生能夠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多媒體技術進一步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其為學生創設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學的目標,也使物理教學更加動態化和直觀化。問題的創設是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首要條件,需要物理教師改變自身的觀念。

2.2現代化教育技術平臺的構建

在問題背景創設后,教師應將現代化教育技術平臺的建立作為教學任務。結合物理教學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育技術平臺的構建進行分析。

2.2.1實現物理教學由抽象化到具體化的轉變

物理教學中概念較多,較為抽象。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將其具體化,這是現代化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學基礎的講解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相關課件的展示,還要將其具體化。這要求物理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物理教學中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要目的,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作為教學重點。其次,在二者結合的實踐過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學目標為主要依據,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創設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重視學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動思考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是物理教學中,現代教育平臺構建的基礎,學生是教學主體,他們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視物理教學中的動態過程

物理教學涉及大量的實踐,因而具有動態特征。受限于課堂教學的空間性,一些大型教學模型無法在教學中進行展示,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導下,可建立相關概念的動態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視化的物理教學平臺,通過動態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相關物理概念。其優勢還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其具有整體上的物理觀念,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物理教學中,空間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學學習中,空間思維決定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因此,想要構建完善的現代化教育平臺,就要注重物理教學中的動態過程。

2.2.3實現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

物理教學中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教學變革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個性思維,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但在現代技術應用過程中,要不斷地實現創新,以使學生真正接受這一種教學方式。另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現代化教學的要求,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物理的實踐性與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結合在一起。當然物理教學中的現代化技術應用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實驗的作用,掌握多媒體課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頻率等問題。

篇9

商丘地方文獻看似范圍狹窄,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時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時而展現的滿目瘡痍,時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風流.時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無論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無論是嬉笑怒罵,還是嗚咽悲鳴,都真切地展現了文人們的心靈圖景和時代烙印。要想了解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圖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學人為了追述商丘久遠的歷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認為就是現在的商丘;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發源地,把閼伯和契視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說成是旅游,進而得出商丘是中國旅游的發源地。顯然,這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時期的歸德府家族文人群與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梢哉f是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長期以來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即便有些關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原因就是對商丘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不夠,造成視野不廣、“文獻無征”。這與地域文學傳統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協調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地域文學(文化)知識,能夠發揮文學(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獻中有著豐富的文學與文化圖景。比如,張巡、許遠的忠貞之情與睢陽保衛戰的激昂慷慨,明末呂坤、沈鯉的憂國憂民與鯁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東林黨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詮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用世精神,這些與愛國精神培育、中國夢的詮釋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整理地方文獻、充實古代商丘地域文學

文化知識的探索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相適應的地方文獻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著作者著眼。即凡鄉人著作,不論其內容是否涉及鄉土史地,不論其為經史子集,均屬于地方文獻之列;另一大部分從著作內容著眼,即內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舊志、史載、詩文、疏奏、家譜(以及碑版、題刻等雖不以書籍形式傳流者)等等,均為地方文獻之類。”Ⅲ位于黃淮海平原的豫東商丘,地域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雖然經歷多次黃河水患,一些文化遺跡塵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獻仍十分豐富。從本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部目前收集的情況來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譜、金石拓片、古舊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記載者共計680人,著作近2000余種。存世者約600余種:家譜已有350余部1800余冊;金石拓片共計5大系列、11類、1430余種,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魯蘇皖交界區(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隸屬于商丘)漢畫像石拓片、商丘地區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國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漢金文集萃》《漢畫像磚拓片》、《秦漢瓦當》、《歷代銅鏡》、秦漢磚銘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國及西漢梁國的各種文獻、出土簡牘、漢代陵墓、漢畫像石研究資料較為豐富,約2000余種、3500余冊。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為商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獻,完成《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宋犖研究》、《沈鯉集輯?!贰ⅰ渡糖鸸糯娜酥隹偰刻嵋返葧宥嗖?。同時,指導學生研習商丘地方文化,多次為學生宣講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

目前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冊,主要是按歷史順序的方式排列知識點,朝代之內按文體、作家(群)等結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識點往往很難與地域文化因素結合。近二十年來,地域文化研究的勃興。相繼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學史、歷史著作,這為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這一大潮影響之下,有關商丘地域文學、歷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學研究》、《商丘文學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繼出版,為人們進行地方文學(文化)教學提供了較系統的參考資料。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必須注意把握度。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必修課,目的是讓學生較系統地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和基本知識,課堂教學時須把握這一主線,保證“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任務的完成,地域文學知識則只能作為其中的點綴和補充。比如,《商頌》是《詩經》教學較少關注的部分,就可以結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鳥》、《長發》諸詩,將商丘與商族、商人、商文化的關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學的形成探討中?!敖o予漢初文學發展以巨大推動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劉武”『21。在劉武身邊形成的梁園辭賦作家群是漢賦發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體,在講授漢賦時,不妨將梁園的興廢、梁園文學意象的形成與影響以及芒碭山梁王墓群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漢梁文學與文化的感悟和認知。而在學習《桃花扇》時,不妨將介紹侯方域與雪苑社、明清時期商丘的家族文學等結合起來。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靈活的穿插和補充.使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與身邊的地域文學緊密結合.以顯示出古代文學的可親可近。另外,還可以開設古代文學的專題選修課,專門系統地介紹商丘地域文學,如《明清歸德府望族與文學研究》課,分為歸德府地域文學傳統、明清歸德府望族文學群體的形成機制與特點、明清歸德府家族性書塾書院與文社、園林宅邸與明清歸德家族文學、商丘侯氏家族文學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學研究等六講,以家族文化為切入點,綜合政治、文學、文化與地域的多重關系。

(二)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與實踐教學結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豐富的商丘地方文獻.雖然已經引起廣大學者和地方政府的興趣和重視.但時至今日,無論是廣大學者還是地方政府部門.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仍然沒有系統、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我們現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稱的。改變這一尷尬境地的有效途徑就是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獻,無論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還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寫、記載商丘人情風物的作品.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集中體現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統資料.是我們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文獻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將地方文學知識嵌入教學中,而且應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引入課堂,優化實踐教學。首先,帶動學生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商丘師范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區為多,這就為開展商丘地方文獻調查提供了便利條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靈活安排,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這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內容可以是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家族家譜編纂、收藏情況,也可以是商丘地區寺廟建筑保存狀況及廟會資料,甚至學生身邊的碑刻文獻資料、家族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調查、收集的地方文獻形式。筆者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就曾發動學生對商丘市區重要歷史文化景點如八關齋、商丘古城、火神臺、燧皇陵、張巡祠等,開展碑刻文獻資料的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和整理,不僅使學生對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還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以碑刻文獻為題還獲得了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其次.組織學生進行??惫偶偷胤轿墨I數字化的實踐訓練。作為地方院校,商丘師范學院的古籍收藏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生活中很少能見到或者觸摸到古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不僅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講解,更應當引入實踐訓練,將整理古籍與教學及學生實踐學習相結合,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強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古籍文獻的句讀、標點等方面的訓練。筆者在地域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相繼獲批“宋犖研究”、“沈鯉集輯?!钡榷囗椛缈苹蚬偶眄椖浚谘芯窟^程中吸收部分學生參與進來,以課題帶動讀書,又以讀書帶動畢業論文的撰寫。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處理期中考試、作業與古代文學的日常學習.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為期中考試或者日常作業內容,學生不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還運用了古典文獻、古代漢語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這一點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學校每年暑假進行的“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創新項目,或者成立興趣小組,教師選擇若干個商丘古代文學課題,指導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學的研究工作.以此帶動和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這不僅是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嘗試和有益實踐,也將為學生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將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結合

在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應該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帶領學生作實地考察,在實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場景,力圖實現古代文學作品的“可觸性”。比如講授孔子《論語》,可帶領學生參觀夏邑孔子還鄉祠:講授莊子散文,可帶領學生考察莊子墓;講授漢賦,可帶領學生參觀清泠池、平臺以及芒碭山梁孝王墓;講授杜甫的《遣懷》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可帶領學生參觀商丘古城,慨想漢唐時睢陽城的繁華與安史之亂慘烈背后睢陽城的破壞;講授范仲淹詩文,可帶領學生參觀應天書院;學習《桃花扇》,可以參觀壯悔堂、香君墓。等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廣闊的社會中,結合所學知識,與文物遺跡、名勝古跡接觸,在實地考察中夯實書本知識,這也是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篇10

外科護理學具有前沿性、實踐性的特點??萍嫉难该桶l展給醫療技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臨床疾病的護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時更新,使理論與實踐脫節,而有些疾病發病率低,平時難得一見,在課堂講解時教師有“無從說起”之感,更談不上讓學生見習或實施護理操作了。針對這種情況,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需求,創設虛擬情景,即利用模擬系統程序創造出多種真實病例和臨床急救場景,使學生能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1.2搭建師生互動交流平臺

為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任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學課件和學習資料上傳到“群共享”,設置“在線答疑”。學生可利用班級群下載文件、交流、討論等,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充分進行交流互動,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反饋的信息,從而對教學內容、進度、方法等適時調整、改進。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學科的最新進展信息反饋給學生,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學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構建多元化學習模式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系統使學生面對的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變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而是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視聽結合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使傳統教學法中抽象的書本知識變得易于學生接受,使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狀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視覺與聽覺功能,滿足了思維的多元化和學習的多元化需求。

2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1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激發教師教學熱情

我校外科護理學課程組教師大部分是青年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教學方法也不夠豐富,在授課時往往照本宣科,內容講解無新意,授課無特點,久而久之教師會覺得授課枯燥乏味,逐漸降低了教學熱情。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發揮青年教師對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優勢,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制訂新穎的現代化教學方案,從而培養青年教師勇于創新、善于求變和勤于反思的現代教學理念,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

2.2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將現代教育技術充分應用到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如在講解“泌尿系結石”時,由于知識點零亂、抽象,僅通過語言描述很難讓學生了解它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護理措施。但教師如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圖片、動畫來展示泌尿系結石的形成、排出過程以及引發腎絞痛的原因,通過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

2.3利用網絡資源,突破教學難點

為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制作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講授“燒傷患者的護理”這一章時,在講解“燒傷深度評估”這個重點內容時,可應用網絡教學圖庫資源,通過皮膚組織結構圖片清晰而直觀地展示不同程度燒傷所達到的皮下組織深度;還可通過列表比較來直觀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級別的相同點和區別,使平時在課堂上難以表達的重點內容形象、直觀地再現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深刻地記住它們。

2.4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使學生在學習各種臨床護理操作時,如同親臨醫院真實場景,可真切感受臨床護理工作程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2.5注重師生互動交流

實現教學相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與反饋,創造了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師生在積極的互動中產生教學共鳴,實現教學相長。

3效果評價

3.1教學效果滿意度評價

學期末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授課班級學生隨機進行抽樣調查。統計顯示,學生對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傳統教學模式(P<0.05)。

3.2期末理論考核及綜合能力測評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后,期末理論考核優秀率79.2%,綜合能力測評優秀率89.9%,總體效果較好。

篇11

二、大力實施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

教育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并不僅僅存在于表面,而是需要向著深層次不斷深入。教育管理體制如何,直接決定了最終教育管理現代化的進程能否實現。希望教育現代化進程更為快速,需要堅持教育管理民主化的方針,不斷深入教育體制改革,讓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更為順暢。對于教育管理來說,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越多,那么人力的治理在整個管理過程當中往往中超過法律治理的效果,如果人力治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么情感層面的判斷會超過理性的整體決策,最終造成判斷的偏差,讓整個教育決策出現失誤,對于新時代的教育管理者來說,需要更為理性地評價事物,不能夠僅僅從情感加以判斷,這樣無法獲得科學的決策。所有的高等職業院校,都應該堅持“精簡、高效、科學、民主”的原則,將學校內部的各種制度逐漸健全。傳統的教學管理,都是把管理者放在主導層面,教職工往往屬于被動狀態,只是服從命令的狀態,日常教學缺乏主動性?,F代化的高等院校的管理,需要從理論層面而言,讓教職工積極參與到管理當中,強化民主管理的作用。具體實踐,不應該形式單一,而是需要采取多個方式、手段。不管是教代會還是學術委員會,都是基本的組織形式,讓教職工積極性提升,融入院校的日常管理,讓整個民主決策的渠道保證一定的順暢。教師流動制度需要與人才市場有效銜接,讓學校能夠自主選擇教師,教師也可以在學校當中流動。讓分配和獎勵制度不斷改革變化,采取各種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三、提高管理者素質

教育管理與一般的企業管理是不一樣的,教育管理面向人展開,整個對象和活動的過程都是圍繞人的發展而開展。教育過程當中,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熱情怎么樣,教育能力如何,院校的辦學質量好不好,各種因素都會受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影響,管理者素質的高低在整個過程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狀態的出現,現代化的管理者,其堅持的管理的理念,不僅僅是整個學校進行管理的思想,也會成為學院人員行為開展的指引。不管以怎么樣的形式出現,無論是現代技術裝備還是規范條文,都與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如果學校的管理者無法有效改變較為傳統的思想,無法確定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如果還是用封閉的思維去進行管理,去開展日常的決策,那么再先進的設備也不能夠達到效果,無法促進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積極性,讓興趣全無。所以,教育管理當中的主體就是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改變自身的思維模式,讓知識的架構更為完善,讓整體的素質不斷提升,最終達到整個教育管理的需要。(本文來自于《職業教育》雜志?!堵殬I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jav成人av免费播放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页 |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 |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三级福利视频 | 久久精品视频网 | 麻豆av在线免费 | 色啪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亚洲综合 | 舐め犯し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 | 尤物av在线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久久美女视频 | 成人影片免费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 日韩视频区| jzzujzz少亚洲成熟少妇 | 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天堂电影在线 | 成人污污视频 | 成人国产 | 午夜久久av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大片 |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久久 | 91成人观看 | 欧美日本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 亚洲a毛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黄色 | 免费一级黄色 | 久久免费毛片视频 |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av片| 小草av | 99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