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中醫辯證的基礎

中醫辯證的基礎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4-03-15 10:39:58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中醫辯證的基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醫辯證的基礎

篇1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17-02

艾滋病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以來,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是新發疾病,臨床癥狀復雜,祖國醫學中未見該病的具體記載,其癥狀散見于“疫毒” “疫病”、“伏氣溫病”、“虛癆”等范疇中。

為探明艾滋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證候規律,筆者于2007年4月~2009年6月對云南省600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進行了臨床癥狀及中醫證候調查,現對其臨床癥狀、證候特點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1.1.1 納入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HIV初篩和實驗室確認為HIV感染者,年齡在18~60歲之間,根據感染途徑分為經靜脈吸毒感染組和性傳播感染組。

1.1.2 一般資料 600例觀察對象長期居住地為云南省文山州、大理州、紅河州、德宏州和昆明市。其中靜脈吸毒300例,性傳播300例。靜脈吸毒感染者中:男性229例,女性71例,男女之比為3.2:1;年齡18~50歲,平均(33.78±8.24)歲,其中以31~40歲最多,占58.6% ;職業:農民129例,占43%,無業109例,占36.3%,打工52例, 占17.3%,駕駛員7例,占2.3%。性感染途徑: 男性151例,女性149例,男女之比為1.01:1;年齡18~60歲,平均(34.58±5.54)歲,其中以31~40歲最多,占39.8% ;職業:農民91例,占30.3%,無業76例,占25.3%,打工80例, 占26.7%,駕駛員20例,占6.7%,個體15例,占5.0%,教師8例,占2.7%,干部4例,占1.3%,公務員3例,占1%,學生、醫務、軍人各1例,各占0.3%。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擬定。

1.2.2 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技術監督局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等相關的證候診斷標準,按照主證、次證 及相應的選擇條件,進行統一的辨證。

1.2.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2)年齡在18~60歲,無嚴重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嚴重外傷未痊愈者,懷孕或哺乳期婦女;(3)能配合醫生調研,合作程度好。

1.3 調研方法 采用預先制定統一的臨床癥狀及辨證觀察表,對觀察對象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均由預先進行培訓的中醫醫生統一填寫匯總、辨證。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調查表中癥狀、證候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資料在SPSS軟件支持下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統計各癥狀、證候出現的頻數,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癥狀體征統計 采用SPSS 12.0統計分析軟件,以描述性統計方法統計各癥狀出現的頻數,用χ2檢驗。癥狀按照經靜脈吸毒感染組出現率的高低順序排列,選擇0月分別與1月~24月進行χ2檢驗,并與性傳播組進行比較。

靜脈吸毒感染組中盜汗、肌肉痛、關節痛、便秘、頭痛、腹瀉隨著觀察時間推移出現的頻數升高,其中以肌肉痛、關節痛、便秘較為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證候統計 復合證候分解成單證進行統計。采用SPSS 12.0統計分析軟件,以描述性統計方法統計各癥狀出現的頻數,用χ2檢驗。

根據統計,中醫證候按照經靜脈吸毒感染組出現頻數的高低順序排列,選擇0月分別與1月~24月進行比較,進行χ2檢驗,結果可知,經靜脈吸毒感染HIV/AIDSD組的證候分布特點為氣陰兩虛證居首位,其次為熱毒內蘊,以下依次為濕熱中阻、肝經郁熱、心脾兩虛、濕瘀內停、肝腎虧虛;實證為主的證型多見于肝、脾,以脾臟證候最多見,包括濕熱中阻、濕瘀內停和熱毒內蘊;其次是肝臟證候,包括肝經郁熱、氣郁痰阻;虛證為主的證候多見于腎、脾、心,以腎臟證候最多見,包括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其次是脾和心臟證候,脾氣虛、心氣虛、心陰虛;其他還有肺氣虛證。隨著病情發展出現以下演變規律:(1)正氣耗損:隨著病情由潛伏期向發病期的發展,其正氣耗損加重表現為虛性證候增多,其氣陰兩虛證增加明顯;至發病期時,肝脾腎俱虛證較為突出。由于肝脾腎功能受損,病理產物增多,在病性方面常是虛實夾雜;(2)證候復雜程度發生變化:證候組合形式非常復雜,調查中現5 種組合類型。由于病變性質等因素不同,其組合特點以2證組合居首位, 3證次之,單一證候再次之,見表1。

根據統計數據2組比較,肝脾腎俱虛、濕瘀內停、熱毒內蘊出現頻率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2

市政工程是一個較為繁瑣的工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且工期要求比較緊張,由于這種情況質量上和技術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高邊坡加固施工質量方面問題相對嚴重些。本文結合自身經驗,對市政工程高邊坡施工技術的實際使用展開相關探討。其中錨索施工技術的最大優勢便在于它既可以將結構物自身重量減輕,還能節省工程材料以及施工成本,從而確保整個市政工程高邊坡的安全與穩定性,與此同時它還可以給施工單位帶來非常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所以該技術在當前的市政工程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1 高邊坡加固施工技術

(1)開挖原則。開挖邊坡時需要堅持一級邊坡開挖完就要立即對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而多余的土方要及時運走;開挖邊坡時一定要確保邊坡整體的穩定性、平整度和坡率; 有些地段的巖體破碎程度比較嚴重,一些巖層甚至出現了傾斜現象,這時就需要隔斷開挖。

(2)開挖的方式。為了確保邊坡施工時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人員在對該工程開挖邊坡時需要采取預裂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 對于土夾石等地質情況比較復雜的地段,施工人員還需采取小孔徑的手風鉆進行鉆孔; 土質邊坡則需人工輔助和機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開挖。

(3)邊坡排水。開挖邊坡前需要在山坡一側做好截水溝,以便施工時能將地面水引走。施工人員要沿著坡頂走向來修筑排水溝將雨水疏導走,并且還需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治滑坡事故的發生。

(4)驗收工作。邊坡開挖后還需對邊坡設計的尺寸、坡度以及平整度等各項質量技術指標作詳細的檢查驗收工作; 如果發現有欠挖或者超挖的邊坡要及時修正處理,直到質量滿足施工設計要求為止。

2 錨索結構設計原理

錨索是指把滑動土體產生的拉力逐漸傳遞給穩定巖土層里面有關的結構體系中的一種高邊坡結構。錨索一般由錨頭、錨固段以及自由段三部分組成。在這里面錨頭為錨索外端用作固定或者開展錨索張拉固定施工作業的位置,錨頭一般由錨具、墊板與保護帽三部分構成;而錨固段則是把遠端拉力傳遞到比較穩定的巖土里面;所謂自由段通常指把錨頭拉力逐步傳遞到錨固段中間位置,它通常包含注漿體育防腐結構兩個部分。另外,錨索也還包含注漿塞與支架等多種配件結構。錨索則分為錨頭、錨固段以及自由段三個部分,為了確保錨索可以適當的承受一些外力,就能確保整個高邊坡施工過程得以順利進行,進而將土體加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3 市政工程高邊坡支護錨索施工工藝

鉆孔屬于錨固工程中施工費用最高而且控制時間最長的施工作業,因而也成為整個錨固工程中影響經濟效益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錨固鉆孔必須達到施工設計所需孔徑、長度以及傾角,只有采取合適的鉆孔措施才能保證精度。為了確保后續錨體插入以及注漿施工作業能夠順利開展下去,必須達到以下施工規范要求:

3.1 嚴格按照施工設計圖施工

根據邊坡防護設計圖,按設計要求,將錨孔位置準確測放在坡面上。一旦遇到坡面不平順或者由于特殊情況而造成施工困難時,就要在施工設計的監理單位同意后,以保證坡體穩定與結構為前提,適當的把定位精度放寬或者將錨孔定位調整好。

3.2 選擇合適的鉆孔機具

施工人員在選擇鉆孔機具時要結合錨固地層類別、錨孔的孔徑、錨孔的深度與施工現場的實際施工條件選取合適的機具。

3.3 錨孔鉆進施工作業

腳手架在搭設時一定要確保可以達到承載力以及穩固條件所需,之后結合坡面測放孔位,并將機座水平定位與立軸的傾角(也就是錨孔傾角)確定下來。需注意的是鉆機立軸傾角要和鉆孔傾角保持一致,對于錨孔開鉆就位時存在的縱橫誤差通常需控制在50毫米左右,高程誤差則需控制在100毫米左右,對于鉆孔傾角與方向必須滿足施工設計要求,一般其傾角誤差需要控制1.0左右,而范圍誤差則需控制在2.0左右。

3.4 鉆孔一定要干鉆

根據鉆孔的要求要進行干磚,且堅決不允許采用水鉆,這樣才可以保證錨索施工作業不會影響到邊坡巖土工程所在區域的地質條件,進而確保孔壁粘結性能達到施工規范要求。此外鉆孔的速度要結合鉆機性能以及錨固地層進行嚴格控制,以免鉆孔時出現扭曲或者變形現象,從而導致下錨出現困難或者造成其它意外事故產生。

3.5 認真觀察鉆進過程

施工人員還需認真觀察每個孔位所處地層的變化,對于鉆進狀態、地下水和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一定要做好施工現場的記錄。假如出現塌孔或者縮孔等不好的鉆進現象時,施工人員一定要停止鉆孔,并及時采取固壁灌漿的方法進行處理,等到水泥砂漿初凝結束后,施工人員還需重新掃孔鉆進。

3.6 鉆孔孔徑、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設計值

在鉆孔施工中,保證孔徑是非常關鍵的。相關規定要求,施工使用的鉆頭直徑不能大于設計的孔徑。為確保錨孔深度,要求實際鉆孔深度大于設計深度0.2m以上。

4 市政工程高邊坡支護錨索施工注意事項

(1)在施工期間,要對施工場地有特別的要求,要嚴格選用,要做好場地和場地之間的隔斷工作,目的是防止邊坡支護出現危險事故,以便保證下方的安全。另外,一定要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工作地點,對邊坡的局部應該做好檢查,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發現,并以最快的速度解決。

(2)在錨固段,錨索應該選用定位環或是鉛絲對其定位,在錨固頂端不應該附帶導向帽,在進行張拉時,錨索自由段應作防腐處理,鋼鉸線采用除銹、刷瀝青船底漆、瀝青玻纖布包裹,且不小于三層,防腐處理后,將自由段裝入波紋套管中,自由段套管兩端200mm長度范圍內用黃油充填,外纏工程膠布固定。

(3)進行張拉施工之前,要做好標高定位,對張拉設備進行檢查,做好錨索的張拉試驗。

(4)在進行張拉試驗時,應該對張拉力過程中的損失量做好記錄,在進行超張拉時,注意張拉的控制力不能大于鋼絞線錨索的強度過多,大約是原有強度標準的2倍左右,對工程鎖定以后,如果發現預應力出現了過多的損失,那么就要及時對確實拉力進行彌補。

(5)在施工中需特別注意的問題,應及時對預應力預錨試驗進行監測,通過試驗能夠對錨索的鎖定值進行估算,并估測出時間的受力情況,同時也有利于其穩定。

(6)錨索在張拉鎖定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在注漿體及砼腰梁抗壓強度超過80%時才能進行,在鎖定之后,如果發現其中出現了預應力損失的情況,那么就要及時對其進行填補,這樣才能將機械上多余的鋼絞線切除,并采取一定的手段進行防腐,可以通過涂抹防腐油的方式對鋼板上的銹進行清除,最后進行封錨。

5 結語

總之,錨索施工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找市政工程高邊坡工程中,并且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其優勢特點在于不僅可以確保坡體的結構穩固,還能增強高邊坡整體上的穩定性,諸多工程案例表明,預應力錨索施工技術在市政工程工程中的發展空間很大,加上其自身的潛在優勢,在今后的市政工程工程建設中,其施工技術水平會越來越高,并且可以給公路工程項目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尹華.淺談高邊坡支護錨索施工技術[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3(06).

篇3

一、器樂作品中有意識的速度變化類型

在器樂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是無處不在的,器樂作品作為音樂思想意識的行為具象,會因各個層次的創作者意識的變化發生實際速度的變化。有意識的速度變化除了作曲者本身外,演奏和演唱者或是指揮家的二度創作也對作品起到了及其重要的影響。

(一)情感控制速度

器樂作品是“人類情感張力的深層內驅力”對“演奏技法與藝術表現的審美追求”的藝術轉化,在各個層次的創作與表演實踐中會受到原型思想意識的制約與引導。在器樂作品的創作和表演實踐中,能控制速度的情感有兩種:其一,積累性情感。主要起源于各層次作者的人生閱歷、學識與情感經歷,通過器樂作品實現了情感的厚積薄發,尤其把自己較為難忘或刻骨的情感變化經過,以器樂作品旋律的速度變化抒發出來。其二,突發性狀況引發的暫時性情感變化。即各個層次的作者在突遇重大人生變化的情況下,對他們造成的情感應急性刺激,為他們的創作催生了靈感,讓他們在個人情感的控制中實現“一彈一十有八拍”有節律性的速度變化,把“兒女情長”和“志存高遠”融合起來。

(二)樂思影響速度

在器樂作品中,所謂樂思就是以某個重音為核心的曲調的音高關系、節奏與和聲方面都具有鮮明特點的音組。樂思在器樂作品中,影響速度的方式有兩種:第一,原樂思認識決定器樂作品的整體速度。即在不對原創作品改變的情況下,原來的樂思決定著作品的速度,尤其是在二次創作的演奏者與指揮者等,他們會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實現對速度的控制,以最大化地體現原作品的音樂表現力。第二,樂思再創作改變器樂作品的原速度。即在原作品的基礎上,演奏者或指揮者在作品整體上對樂思做出新的創作或樂思整合,出現了新的樂思變化,由此導致了新的意識決定的新速度變化,達到“妙指徵幽契”的境界。

二、器樂作品中有意識速度變化的音樂表現特征

器樂作品音樂表現隨著其主題、演奏者、指揮者以及不同層次創作者的心境變化而有不同的側重呈現,追求每次的演奏都是一次“新聲含盡古今情”再創作。

(一)完美與不斷創新的演奏技巧

對器樂作品而言,演奏作品與演奏技巧處在同等重要的層面。整體上不斷發展且靈感不斷時代化的演奏技巧,會把同一首器樂作品演繹出“高樓不掩許聲出”多元性突破之美。首先,意識控制速度完善技巧。 由于原創作品的相對穩定性,演奏者或指揮者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演奏的速度,為自己充分認識與表現樂思、作品主題和突出情感旋律預設足夠的空間,避免“欲速則不達”的瑕疵。因此,在速度的控制上,既可以是《二泉印月》的舒緩控制,也可以是《賽馬》的疾馳與飛揚。其次,意識控制速度創新技巧。主要表現為對原作品的二次創作,演奏者或指揮者在作品基本主題和旋律基礎上,通過有意識的速度控制,在把原來區部的強弱、調式進行速度調整實現技巧的創新,讓每一次演出都成為一次作品的創作,有不同的情感抒發,有不同的哲理娓娓道來,到達“聽唱新翻楊柳枝”的創新效果。

(二)引人深思并催人奮進的音樂意境

器樂作品作為各層次作者對生活、人生、社會與個人理想的認識和感性抒發,其以行云流水的旋律,為作者與聽眾打造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音樂意境,每一個作品與每一次的表演,都將對不同的聽眾產生新的情感觸動,推動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繼續努力。首先,速度變化引發人生反思。在表演者有意識地速度控制下,器樂作品的主題和旋律會在“大弦嘈嘈”或“小弦切切”中,引發聽眾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讓他們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內心深處重復與檢查,實現與器樂作品同步性的反思。如《命運交響曲》對任何人都會產生個人反思推動。其次,速度變化引導情感變化。根據器樂作品的傷感、安靜、療傷與激情等風格分類,都直接地在抒感,無論是“轉軸撥弦”還是“信手低眉”,甚至“未成曲調”時就已經“先有情”,引導聽眾在表演者有意識速度的變化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說盡心中無限事”。

(三)情節再創作

根據器樂作品存在的狀態,可以分為原創基礎性樂譜式作品與被以理想的樂器與方式演奏的作品兩類,尤其是后者是在樂譜基礎上的二次創作,從兩方面實現了作品情節的再創作:其一,情節的演奏切實性整合。即在實際的表演中,表演者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樂器的適應性以及樂器之間配合,對其中的情節做出適當地取舍,讓器樂作品的主題突出或更具有積極意義。例如,針對相同的曲譜運用不同樂器去演繹,則會產生不同的韻律與情節側重。其二,情節的調整和再創造。在器樂作品的欣賞中,其情節部分往往是最能觸動聽眾情感的部分,表演者會根據自己的技巧、經驗和人生情感閱歷,對其作出有著自己特定個性的詮釋。例如,奏鳴曲式的“非常規展開部”、“非常規再現部”與“非常規調性布局”等實際表演變化等。

三、器樂作品中演奏者意識控制原則初探

篇4

關鍵詞 鼻內鏡 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部分切除術 變應性鼻炎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Li Ying

The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City,Henan),450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8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were compared.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evaluated.Results:In 80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y of nasal cavity,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81.3%(63/80) were excellent,15.0%(12/80) were valid,6.3%(5/80) were invalid,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8%.The curative effect scores showed that the score was 11.34±2.17 before the treatment,and the score was 6.71±1.86 after 1 month of the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Nasal septum deviation;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Allergic rhinitis

變應性鼻炎是一種鼻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關于變應性鼻炎的發病機制,長期以來人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變應性鼻炎的最新定義是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介質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我院收治的變應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80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80例患者是經多年、多種藥物、脫敏等治療效果不佳的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符合1997年海口會議修訂的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16~56歲,平均37歲;病程2~20年,平均6.5年。鼻內鏡下見80例患者鼻腔黏膜蒼白水腫,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雙側鼻腔通氣欠佳。

治療方法:8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雙下甲部分切除術以及篩前神經阻斷術。鼻內鏡下常規矯正偏曲的鼻中隔,祛除偏曲的棘突及嵴突,并切除部分肥大的下甲,切除雙下甲部分肥厚的黏膜及咬除部分肥大的骨質,保持雙下甲內側壁的完整性及正常形態,雙下甲均骨折外移,確保鼻腔通暢。而后黏膜刀在雙側鼻丘黏膜作“井”劃痕深達骨面,術后雙側鼻腔填塞,48小時祛除鼻填塞物,并給以抗感染、促排藥物靜滴治療。

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評分結果用(x±s)表示,采取配對t檢驗。

結 果

術后,大部分患者鼻腔通氣明顯改善,鼻癢、打噴嚏等癥狀較前好轉。術后隨訪1周,鼻腔黏膜腫脹逐漸好轉。術后隨訪1個月,鼻腔干痂逐漸脫落,無一例嗅覺減退、萎縮性鼻炎、鼻中隔穿孔、鼻干、頭痛等。

顯效81.3%(63/80),有效15.0%(12/80),無效6.3%(5/80),總有效率93.8%。療效評分顯示治療前(11.34±2.17)分,治療1個月后(6.71±1.86)分,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是臨床上的一個難題。它是一個復雜的網絡體系,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表現出一種炎入。多種因素對變應性鼻炎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特異性變應原的侵入、T細胞的調控,IgE的介導,肥大細胞的啟動,黏附分子的趨化,嗜酸性粒細胞的聚集、活化并釋放介質,以及神經內分泌的影響。篩前神經是支配鼻腔的感覺神經,通過篩前孔進入鼻腔,分為鼻外支和鼻內支[3]。篩前神經含有豐富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鼻內支主要分布在鼻黏膜內漿液腺高密度區和鼻腔的敏感部位,刺激該部位可導致噴嚏、流涕的發生,所有通過阻斷鼻腔篩前神經,可降低敏感性,對腺體的分泌產生抑制作用,能有效的改善變應性鼻炎的癥狀。

藥物治療仍然是變應性鼻炎的主要方法。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單純型變應性鼻炎無鼻腔結構異常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滿意,但合并有鼻腔結構異常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變應性鼻炎有季節性及全年性之分。季節性變應性鼻炎多與特殊季節的某些致敏物質有關,而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發生,鼻腔結構的異常引發鼻腔氣流動力學的改變,進而激發鼻黏膜的超敏反應等,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4~6]。本組研究中發現80例合并鼻腔結構異常的變應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雙下甲部分切除術、篩前神經阻斷術,術后癥狀改善明顯,可見糾正鼻腔內的異常結構,恢復鼻內結構的正常形態,這在變應性鼻炎的治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及雙下甲部分切除術,除了能有效的改善鼻腔的通氣,從而引流減少抗原滯留及炎性介質的發生和存在,還能夠破壞部分篩前神經副交感纖維及大部分膽堿能神經節細胞,阻斷神經反射,使感覺功能減低,對外界的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從而減輕血管擴張,降低腺體分泌,可消除打嚏、流清涕癥狀,達到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目的。鼻丘劃痕則可保證最大限度地切斷篩前神經纖維,阻斷對異常刺激的感受,降低鼻黏膜敏感區的敏感性,阻斷腺體的分泌,達到治療的目的。

本組80例變應性鼻炎合并鼻腔結構異常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療效滿意,手術治療給我們治療變應性鼻炎帶來了新視角。但手術適應證應嚴格把握,避免手術擴大化,適合手術的變應性鼻炎患者:①變應性鼻炎伴鼻腔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雙下甲肥大、泡狀中甲等,患者有鼻塞、頭痛等癥狀。②變應性鼻炎伴鼻息肉或鼻竇炎的患者。③變應性鼻炎患者經積極藥物治療、免疫治療,效果欠佳,影響患者生活的可考慮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華斌,韓德民.對變應性鼻炎的再認識[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4,11(2):133-135.

2 中國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3 孫樹巖,董震,卜國鉉,等.篩前神經與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4):216-217.

篇5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7-1413-03

在目前的中醫發展問題研究中存在著一種拒斥哲學的傾向,表現有三:(1)把中醫理論中的哲學特質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否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積極作用;(2)雖不明確否認哲學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但對哲學在中醫發展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3)在中醫發展研究中缺少哲學的指導和配合。這種傾向對于具有濃厚哲學色彩的中醫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筆者認為,中醫在現代的發展仍需保留其哲學特質,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和參與。

1 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

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哲學為其理論的基礎。中醫在產生初期是與哲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古代自然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包括醫學知識都以自然哲學的形式存在于哲學知識的母體之中。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醫學知識貧乏,無法揭示人體的內部成分和組織結構以及致病的原因和機理,因而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也就不得不采取哲學思辨和猜測的方式。是中醫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使得中醫能夠樹立大體正確的人體觀、疾病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并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為基礎,建構了自己的整個理論體系。

隨著近代歐洲自然科學的興起,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西方的古代醫學把自己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完成了由樸素醫學到科學醫學的轉變,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世界醫學發展的主流形態。中國的自然科學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國情而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因此,中醫沒有象西醫那樣獲得自然科學和實驗的有力支持,沒有走上醫學發展的常規道路,造成“中醫發展兩千多年來只有量變,沒有質變。”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樸素醫學階段。

中醫在當代如何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對中醫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中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學者對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頗有非議,甚至把它看成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實際上,哲學作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中醫能夠有效地診治疾病,除了它是同疾病長期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之外,也與它的理論基礎是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盡管存在著直觀性、猜測性等缺陷,但它們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把握是大體正確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對客觀世界唯物辯證性質的正確反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哲學是在宏觀或一般層次上的反映,而自然科學則是在微觀或具體層次上的反映。因此,以哲學為基礎的中醫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西醫都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治療疾病,這正是哲學作為中醫理論基礎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中醫運用哲學建立的唯物主義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和包含豐富辯證法思想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直到今天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醫突出的療效也充分證明了哲學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西藥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的不斷出現,醫源性疾病日益增加和疾病譜的改變,西醫對一些疑難病癥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藥的優勢更加凸顯,這里面理所當然地也包含著哲學的積極作用。

2 哲學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去掉了哲學特質中醫理論也就解體了

如前所述,中醫是借助哲學建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如陰陽、五行、天、象、氣等等就是直接從哲學中移植過來的,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貫穿于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或者說,中醫主要就是運用這些哲學理論和概念進行思維的。以陰陽學說為例。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是構建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其內容涵蓋了中醫理論的人體觀、疾病觀、辨證論治、方劑與藥物等方方面面。如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就是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的。關于人體的產生,中醫認為是陰陽媾精而形成的。《內經》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陽化氣,陰成形”。對人體結構的認識也是如此,《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人體內外、上下、表里、腹背、臟腑各個方面,以及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無不構成陰陽聯系、對立統一,并由此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學術體系”。中醫對疾病的診斷也要運用陰陽學說。中醫認為,人體只有陰陽平衡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則生疾病,即《內經》所講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中醫診斷疾病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八綱辨證”中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其中陰和陽為總綱,即表、熱、實歸屬于陽證;里、寒、虛歸屬于陰證,這是中醫診斷時分析病情的最基本的依據。中醫治療疾病的思路也離不開陰陽學說,即調治陰陽,使其恢復平衡,即以“陰平陽秘”為目的。中藥的性、味、功用也分為兩大類,如辛、甘、淡味,性溫熱、燥烈、升散的藥物屬陽;酸、苦、咸味,性寒涼、滋潤、降斂的藥物屬陰。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無處不在,指導著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組方用藥。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已經深深滲透在中醫的全部理論之中,也是貫穿于中醫觀察人體、診治疾病、組方整個過程的根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自然科學的理論置換出中醫的哲學特質,那么,就必然造成中醫的基礎理論與中醫的其它理論、方法的激烈排斥,導致“兩張皮”的后果,或者造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崩潰。因此,在中醫的的創新過程中,中醫理論的哲學特質應當保留。當然,作為未來的、新的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哲學,應該是去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中的不合理的成分、經過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改造過的科學的哲學。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改造的過程中,除了繼承和保留其合理成分之外,還必須注意繼承和保留它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的哲學理念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能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們對它的繼承和發揚。

3 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而辯證思維正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世界醫學的發展已經經歷了樸素醫學(古代醫學)階段,正在經歷科學醫學(近現代醫學)階段。從它的發展趨

勢來看,它將發展到“系統醫學”(后現代醫學)階段。

樸素醫學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以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用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辨證論治的方法來觀察人體和治療疾病,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樸素醫學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它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確的定義,理論沒有嚴密的邏輯性,缺乏實驗的證實和自然科學的根據,直觀性、猜測性較為突出,在診斷治療上也缺乏明確具體的技術規范,等等。

科學醫學克服了樸素醫學的直觀性和猜測性,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從而獲得了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有力支撐,使自己具備了“科學的形態”并能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因此稱之為“科學醫學”。但科學醫學由于受還原論的影響,對人體的研究只關心各個部分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雖然對人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它卻不關心整體,忽略了人體疾病與人的心理、環境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它在許多復雜疾病的治療方面很難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科學醫學否定了樸素醫學,大大推動了醫學的進步。但它在整體觀、辯證思維上與樸素醫學相比,卻產生了倒退,這也正是制約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系統醫學是一種以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為指導,以系統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為基礎的辯證醫學,是世界醫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公認的新世紀醫學。系統醫學將否定科學醫學,當然,系統醫學對科學醫學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它將保留科學醫學的合理成分,即以自然科學和實驗為基礎的醫學科學理論和科學的診療手段。同時,拋棄了科學醫學形而上學的人體觀、疾病觀。它強調醫學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整體,深入研究基因組信息與環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闡明發病機理,建立系統分析和預測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機理的新理論體系和技術平臺,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可見,醫學的發展必然要“回歸”到辯證醫學形態。

中醫雖然也是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但它是原始的、樸素的辯證醫學,它需要向現代的、科學的辯證醫學發展。但中醫發展的未來形態并不是系統醫學,系統醫學只是西醫發展的新形態。而中醫必須在堅持其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來發展自己,所以,中醫的未來形態只能是一種類似于系統醫學的、與系統醫學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新中醫學”。但無論如何,從醫學的發展必然向具有辯證思維的醫學形態回歸這一大趨勢來看,哲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醫的發展不能拒斥哲學思維,中醫的哲學特質是中醫的天然優勢。

4 中醫發展研究需要哲學的指導需要中醫工作者和哲學工作者攜起手來進行合作

篇6

1.2中醫護理操作:中醫護理操作是臨床護理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理專業服務的關鍵環節。護理人員只有熟練掌握各專科護理的操作技術,不斷提高專業實踐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穩、準、快、好地完成各項專科護理操作技術,才能減輕病人痛苦,為病人提供程序化、規范化、人性化的中醫護理專業服務。我院中醫護理操作有艾灸、針刺、耳穴壓豆、穴位注射、中藥灌腸、中藥霧化、中藥熏洗、穴位埋豆等,由護理部制定護理小課堂的學習計劃,并對中醫護理操作進行考核,以達到人人過關的目的。

1.3中醫護理文書:護理文書是從患者入院建立護理文書之時起,到整理歸檔之前。中醫護理文書的書寫要求規范,使用中醫術語,時間要求在4h內,由當班護士完成。填寫包括望、聞問、切四診的情況,中醫護理評估單書寫也應規范,年齡要寫實足年齡,中西醫診斷要完整,24節氣要準確,跌倒風險評估等內容。我院在護理小課堂中由授課人講解中醫護理文書的書寫規范,并結合院中抽查的實際病例,教會大家判斷正確寫法,以提高護理質量。

1.4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適合在臨床或社區推廣。護士掌握中醫藥適宜技術,不僅可在臨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區護理時也可教會居民這些方法。因此,我院護理小課堂每年都有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培訓計劃,并多次舉辦過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技能比賽,使此項技能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

1.5中醫急癥適宜技術:中醫急救具有較長的歷史淵源,中醫在急救中也應發揮優勢,為人民群眾的健康貢獻力量。我院護理小課堂精心準備,組織學習暈厥、抽搐等中醫急救護理技術,教會護士及時處理。暈厥的患者在急救時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溫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醫護理搶救水平。

1.6中藥基礎知識:中醫中藥息息相關,中醫醫院的護士更應掌握重要基礎知識,以便為患者提供用中藥指導。我院在護理小課堂中邀請藥學部專家來授課,講解各類中藥的藥理知識、中藥煎服的要點、藥膳養生、特殊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護士掌握這些中藥的基礎知識,完善了用藥護理,讓患者更加安全。

1.7中醫藥文化:中醫護理離不開中醫藥文化建設,我院護理小課堂專門修訂了《中醫之美》的文化讀本,熏陶護士的文化氛圍,提高護士的道德情操,讓護士認識到中醫是美的學問。中醫理論和諧、對稱、雅致;中醫語言言而有文,神韻盎然;中醫的藥物出于自然,來自天然;中醫的方劑祛病療疾,療效卓然……中醫之美啟迪著護士去追求人世間的真、善、美。

2體會

2.1為優質護理服務加分:應用護理小課堂,使護士學到了中醫護理的內容,逐漸參悟中醫的精髓,同時也為正在實行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濃濃的中草藥香氣中減輕疼痛,恢復健康。再則,中醫護理辯證施護,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強的護理服務,更加有針對性,符合優質護理服務的要求,凸顯中醫護理靈活多樣、簡便有效的優勢特點。

篇7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色之一,是祖國醫學中的精髓,其強調施治以辯證為基礎,由四診分析而得到疾病的證候性質,進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但是,祖國醫學強調的辯證論治,并非只辯證而不辨病,而是在辨病的基礎上,對疾病所處的階段性質,進行分析、歸納,對證治療,才能達到藥到病除之效。在現代醫學發展迅速的環境背景下,中醫臨證亦應與時俱進,在強調辨證的同時,更必須重視辨病。而辨病不應拘泥于中醫的病名,更應該結合西醫病名對疾病做出客觀準確的診斷。通過辨證辨病結合,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應該具備在中醫思維的指導下將辨證與辨病巧妙運用。

 一、 詳悉概念,掌握原則。中醫工作者應熟悉掌握相關中醫理論知識及治療原則。中醫診斷包括疾病的診斷和癥候診斷,即辨病和辯證。完整的診斷應是二者兼具,圍繞病名展開,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在整體審查的基礎上,通過診法合參、病證結合治療疾病是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二、明確關系,學會應用。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有利于對疾病本質的全面認識。辨證和辨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辨證和辨病各有優勢,應當是在辨病的范圍內辨證,在辨證的基礎上進行治療。一方面,疾病的本質和屬性往往通過“證”表現于臨床,“證”是認識疾病的基礎;另一方面,“病”又是“證”的綜合和全過程的臨床反映,只有在辨“病”的基礎上,才能對辨脈、辨證和論治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較全面的討論和闡述。辨證論治是中醫整體觀念的最好體現,視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界為有機的整體,在診斷和治療中很好地考慮到個體差異以及外界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在治療中有極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當然,辨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辨證是通過四診收集癥候,同樣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診病就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這樣就有可能削弱辨證的優勢。若病人沒有任何不適,僅有現代檢查異常,中醫可能就會陷入無證可辨的尷尬境地。病證結合則可以為臨床診治疾病提供更好的思路。

    三、加強深層次基礎研究,強化思維能力,準確運用辨病辨證論治指導臨床。中醫的很多病名主要根據某一個或幾個突出的癥狀或體征而確定,特異性差,難脫以癥狀為主的窠臼。而西醫診斷疾病是建立在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等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基礎上,對病的認識更細致、深入、具體,特異性、針對性、可重復性更強[1]。西醫的先進診療技術又為診斷疾病提供了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一個咯血病人,不管是到中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中醫科,都會進行相關檢查,明確其是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肺吸蟲病、血液病或鼻咽部、喉出血等疾病中的哪一種,盡管治療時可以根據辨證得出相同的“證”,予以相同的方藥,但不能僅以“陰虛火旺”、“木火刑金”、“風熱犯肺”、“燥傷肺絡”等為診斷,因為這些證候診斷難以把握其預后。如用西醫的病名進行辨別,則可以做到相對準確,客觀性強,可以精確判斷病因病位,對判斷預后也有重要意義。

    在辨清“病”以后,下一步是辨證,辨證包括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和經絡辨證等,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還應將微觀辨證作為一種辨證的方法。中醫微觀辨證就是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檢測方法診察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功能代謝等微觀變化,并用中醫理論分析其病理變化,歸納辨別證候。開展微觀診斷并不是單純引進西醫診斷學概念,而是借助其先進的診斷方法,將其檢查結果賦予中醫病因、病機和證候的意義,不是機械地相加,而是有機地相結合。

     微觀辨證與中醫傳統的僅靠直觀感覺體察疾病的望、聞、問、切相比,無論從認識疾病的深度、廣度及對治療的指導和療效判定等均有了質的飛躍。如用電子內窺鏡、超聲波、CT等可直接觀察內臟組織的色澤、結構和功能變化;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疾病結構的變化;由于微觀辨證直接了解體內的客觀病理變化,還可防止或糾正單純通過醫生直觀的片面性和過分的主觀臆測。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為乏力、納差、面色萎黃、畏寒喜暖、胃脘灼熱、舌質紅、苔白、脈細數,辨證為脾胃虛寒。胃鏡下見胃粘膜紅白相間,局部充血、紅腫糜爛、粘膜下血管網透見。分析其胃鏡下表現,粘膜色白變薄屬氣血不足,粘膜失養;血管網顯露則是氣血運行不暢夾瘀的表現,這些與全身表現的證候相一致的,但局部粘膜紅腫為夾瘀熱。瘀熱的產生從中醫理論分析也是講的通的,脾胃運化失常,中焦氣機阻滯,郁而化熱,血受熱則淤,故見熱壅遏氣血的血瘀證。

篇8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775-01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

我國醫學起源于岐伯和黃帝。岐伯問?黃帝答。主要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診斷及治療和預防;養生等各方面的理論;歷代醫學皆遵循以法,或奉以為法。

中醫講的“辨證論治”。――中醫有“辨證論治”,西醫也有“辨病論治”。中西醫都有各自的辯證體系,根據各種疾病的特點,對患者作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癥狀,相同的癥狀有不同的疾病。所謂前者所言:“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己病。”兩者是如何“辯證論治”呢?在這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由于近代中醫強調的是“辯病”面對“辯證”方面尤其是對“癥”字理解還不完全一致,因而對“辯證論治”以及如何“辨證論治”認識也就不統一。‘癥’字在某些方面做“癥候”或“癥狀”來理解,比如兩人關系發生矛盾則這個‘癥’字我認為必須做證據來理解。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如何懂得“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內經》。

后作者,漸侵,紅紫色,鄭衛音。

篇9

【中圖分類號】R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165―02

1 前言

中醫作為傳統醫學,是通過中國古代人民與疾病做斗爭而留下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一直以來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在近些年來,由于諸多私立醫院的加入,醫院從以前的公益性逐步的走向商業化。西醫憑借新技術高科技逐漸占領醫學市場。中醫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逐漸的從診病、治病及吃中藥的辯證論治模式,向使用維生素、激素、抗生素和輸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的“三素一湯”的就醫模式轉變。這給中醫一直以來在國內的基礎地位造成一定的沖擊。

2 中醫“三素一湯”就醫模式形成的原因

“三素一湯”的就醫模式,對中醫基礎地位的影響源自于中醫本身。中醫理論遵從望、聞、問、切的診治方案,綜合分析患者的診斷信息,并根據患者的疾病發展階段、體質狀況、生活習慣,以及所處的環境等諸多因素給以辯證論治,對不同病況的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案。其過程的復雜性在于運用中醫醫藥理論進行系統的分析,相對于中醫的傳統診治方法,“三素一湯”就醫模式的方法和思維比較簡單。

對于基層的中醫臨床醫生而言,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比“三素一湯”的就醫模式要復雜許多。因此,大多醫生在尚未熟練掌握中醫辨證論治診斷方法的情況下,更愿意接受“三素一湯”的治療模式,而對于患者而言,由于“三素一湯”治療方案免去了煎中藥的麻煩,因此成了大眾就醫看病的首選。長此以往,會造成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逐漸的淡化。此外,如果患者用了中醫的治療方案,效果不是很理想,便會選擇西醫。整體而言,致使中醫基礎地位受到威脅的因素,雖然西醫的進駐影響了中國民眾的就醫觀念,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醫尚未掌握傳統的中醫診治模式精髓。

3 “三素一湯”就醫模式對中醫基礎地位的影響

“三素一湯”的就醫模式對中醫基礎地位的影響,表現在其模式的功利性和傳統中醫的辯證論治方法間存在的現實矛盾,以及此治療方案對患者產生的副作用,從而導致中醫的基礎市場受到威脅。

3.1醫療市場的功利性選擇使得中醫失利

中醫的傳統診治模式主要存在于公立醫院中,但近些年來的醫療市場逐步的商業化,公立醫院也不再是單純的在完成公益責任。商業化的過度泛濫,生存與發展成了公立醫院的頭等大事,盈利成了醫院發展的目標,傳統的中醫診治模式,耗時長盈利少,例如推拿治療小兒腹瀉,耗時半小時,卻只能有20元的收入,但如果使用靜脈輸液的話,便可收取200-300元的費用[1]。因此,大多的醫院管理者不愿意發展中醫,使得中醫的發展顯得更加困難。

此外,西醫憑借高科技的醫療設備,不僅贏得了現代人的信賴,獲取廣泛

的群眾基礎,其醫療設備的科技含量也為西醫收取高額醫療費用提供了依據。

雖然我國新的醫療改革方案提倡中西醫并重,但中醫的現實地位卻大大的不如西醫,在基層醫療機構和各大醫院中均未如西醫一般的受重視。中醫的發展模式雖然在國內被冷落,但被稱為三大國粹之一的中醫中藥卻慢慢的受到世界的歡迎,尤其是針灸。以往中醫以診治疾病的便、驗、廉、簡,以及不需要借助昂貴的醫療器械和特殊的場地,成為群眾解決看病貴問題的有效途徑[2]。但如今這種中醫的優勢反而成為劣勢,沖擊著中醫的生存空間和基礎地位。

3.2 抗生素的濫用給患者帶來潛在的危害

據有關資料報道,“三素一湯”的就醫模式比例在大型醫院中的就醫模式中,高達80%以上。基層醫院的該類就醫模式也高達70%以上,兒童醫院表現得相當嚴重,幾乎達到100%。并且我國抗生素的人均消費是美國的10倍,但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患者僅有20%,也就說明我國80%的患者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象[3]。抗生素的使用所帶來的不僅是經濟負擔的增加,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給患者帶來了潛在危害。例如抗生素的耐藥性提高、抗病能力下降、過敏性休克等。其副作用的存在,對中醫的治療模式是一大威脅,其信用度和醫療水平將會受到患者的質疑,使其逐漸的在醫療市場中失利。

4 結束語

保持有效的臨床療效是中醫鞏固基礎地位的基本方法。中醫之所以在基層和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就是因為自古以來,中醫在治療上都有著明確的療效。近年來,西醫以其明顯的優勢進駐中國醫療市場,中醫的基礎地位逐漸被動搖。中醫若想不被西醫“三素一湯”的醫療模式取代,就得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

中醫臨床醫生應以辯證論治為本,將西醫的醫療方法做為在治療中的具體應用。以其療效優勢獲取群眾基礎,同時政府應當適當的進行干預扶持,以期鞏固和壯大中醫在國內的基礎地位。

參考文獻:

[1] 趙宗遼.西醫“三素一湯”對中醫“辨證論治”醫療模式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2,4(24):424.

[2] 夏惠文.咳嗽的中醫辨證論治[J].甘肅科技縱橫,2011,24(6):247.

篇10

中醫護理學具有綿延、悠久的歷史傳承,其經過千百年的錘煉與完善,為我國各類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護理也屬于祖國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協助中醫治療,對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自古開始,便是秉承中醫、中醫護理、中藥三者不分離的理念,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完善和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對中醫病房的規范,使中醫、護、藥有了更加全面的發展。雖然我國對于中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視,但在大范圍西醫學的沖擊下,給中醫事業的發展也帶來的嚴重的影響。而在西醫護理中所遵循的技術操作、無菌觀念,也促進了護理事業的全面性發展。但是多年來大量的中醫護理實踐資料也證明,西醫護理理念與方法并不能完成地滿足中醫病房的要求,由于西醫護理缺乏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察,使其在護理過程中無法系統、全面地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與護理。在這種現象下,唯有在中醫護理管理中突出中醫特色,將中醫護理知識與先進的護理技術相結合,才能促進中醫護理管理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加強祖國醫學在醫學史上的重要性。

2在中醫護理管理中突出中醫特色的措施分析

2.1合理地轉變中醫護理模式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護理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進行有效中醫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還需盡量滿足患者的不同要求,在這種形式下,就應該在突出中醫特色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將傳統護理模式朝著新型護理模式進行轉變。中醫護理模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①遵循中醫護理的“整體性”理念,在護理過程中重視對患者自身完整性、統一性的護理原則。②在針對患者患側進行局部的護理時,還需考慮到四時氣候會對患側及病情造成的影響,并因季節、因地、因人進行護理,以保證護理的有效性。③在對患者進行辯證施護的同時,還需對患者性別、年齡、工作特點、身體差異、文化程度、生活條件、個人需求等資料進行全方面考慮,盡量使中醫護理工作做到最好,在提高護理有效性的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1]。

2.2重視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當代的中醫病房護理工作難免會用到西醫理念與技術,但西醫護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護理人員在掌握西醫護理技巧的同時,還需重視對中醫護理基本特點的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包括有:①加強護理查房。規范、嚴格地進行護理查房,且查房記錄必須要保證全面、完整,以便于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②實時了解病情。充分地應用中醫四診方法,實時、動態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與了解,以便于預測疾病的發展態勢,進而采取有效措施來護理;③重視情態與飲食。患者的精神情態對病情變化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中醫護理中應重視對患者情態的護理。此外,針對患者的病情程度,合理地進行飲食調養,以促進患者身體的早日恢復;④強化煎藥與服藥護理。煎藥的火候和時間對藥效有一定程度地影響,所以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每種藥不同的特征,熟悉并掌握煎藥技巧。在患者服藥時,也需規范服藥時間和方法,并在服藥后加強對病情的觀察;⑤加強生活起居護理。在中醫護理中,需根據患者的疾病性質、個體差異及恢復情況,合理地督導患者進行相應的鍛煉,做好生活起居護理,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早日恢復。

2.3加強中醫護理人員的專業性從我國目前的中醫護理現狀來看,很多的中醫護理人員都出自于西醫院校,這些護理人員普遍對中醫護理基礎知識不熟悉,對中醫辯證施護原則更是不能全面掌握,這給中醫護理管理的有效性也帶來的難點。針對中醫護理人員不專業的現象,加強對其專業中醫知識的掌握很有必要。

首先,需加強中醫護理人員對中醫基礎理念知識的了解,例如,應該對臨床上常用中藥的品名、性味、功效、主治、歸經、服用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進行全面、詳細的了解,并熟知中醫的治療原則。其次,熟練掌握中醫護理的各種護理技術,例如針灸、按摩、敷貼、穴位封閉、刮砂、拔火罐等。再次,學會中醫辯證施護的原則,包括對同一疾病和不同疾病的不同證型,展開中藥辯證,在辯證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2-3]。

篇11

一、中醫學理論辯證發展的沿革

早在《黃帝內經》的時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學的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的最高理論規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論框架。歷代中醫學家以此作為理論發展的邏輯起點,立足于自身不同的醫療實踐,不斷豐富、充實了《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實踐內容;他們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領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學術見解,使之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一)大量總結臨床經驗,豐富了前人理論的實踐依據

    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論往往為后世醫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觀點和方法,但與后世醫家相比,其實踐內容又是顯得相對的貧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學的研究者一樣,歷代中醫學家就在規范理論的指導下,“力圖擴大規范所能夠加以說明的事實的知識,加強這些事實同規范預測之間的配合,進一步詳細表達規范的本身”。這種以規范說明事實的過程,必然的結局是使理論體系所包含的、依據局限的事實材料得到的種種抽象,與日益豐富的科學事實和感性經驗聯系起來,用新的事實驗證、豐富著理論原則本身。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一種形態。

《黃帝內經》中對痹證已有相當深度的認識,《痹論》專篇論述了痹證的病因、病理、分證等。其言病因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其言分證:”其風氣勝者為 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顯然,這對痹證的認識仍是較為粗疏的。后世張從正指出:”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寒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濕氣勝者為著搏,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勞力無制、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儒門事親·指風痹瘺厥近世差玄說》)他還提出了”痹證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的觀點;這無疑對搏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作了重要補充。后世醫家就這樣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不斷地發現新事實,積累新的經驗,根據規范加以理論的說明。這些事實和經驗也就源源不斷地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客觀依據,擴大新的應用范圍,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宋代陳無擇創立三因致病學說;錢乙、張元素以臟腑寒熱虛實論病機、辯證等等;后世諸家無疑地在具體內容并進而在理論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臨床各學科的研究,使中醫學理論在某些具體領域里率先發展

歷代醫家由于所處的不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臨床實踐以及思維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們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以其獨特的見解,提出一系列規范制約下的新理論原則。隨著認識的深入,他們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個具體領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彌補了規范理論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簡單的聯系的缺陷。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二種形態。是事實材料和規范理論互相溝通的邏輯中介。

如果說《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的辯證論治進行了一般規律的研究;《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則大量收集、整理了臨床用的方劑。那么,與現今理法方藥辯證論治體系相比,對治法的研究在當時無疑是比較薄弱的。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溫補學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邏輯原因。他們雖然在學術淵源上無不宗旨于《內經》、《難經》等經典,但是不同的實踐基礎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學術道路。這表明,中醫學和西醫學一樣,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的。

(三)積累對反常現象的認識,使中醫學理論在突破中發展

    任何事物的內部外部均存在著互相區別、排斥、對立的關系。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與自身相互對立、統一的物質勢力。這種自然觀使得中醫學主要是從人體與自然界及其內部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來認識人體。當人們試圖認識事物內部的陰陽變化時,他們就以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已有理論中的種種規定,往往只能先認識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認識到另一些方面,日積月累,事物內部各個方面包含的差異性就開始顯露出來,理論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復雜規律。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三種形態。它是前兩種形態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最富有變革性創新性的一種形態。要使得人們從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對人體復雜多樣化的生理病理現象作出理論闡述,直接地推動了理論變革和進步。

中醫學的外感病學說從《內經》到《傷寒》和溫病學說,經歷了從同一到兩歧的發展。雖然《內經》還沒有分別闡述傷寒、溫病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是二者共同的理論基礎。而《傷寒論》又使中醫學能夠在傷寒這個特殊領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發生傳變及辯證施治基本規律。這是《內經》的外感病學說所不具備的。雖然曾經也有過將之作為整個外感辯證論治的理論嘗試,但并沒有如愿以嘗。研究和認識的深入使得人們逐漸從更多的”反常“規象中認識到溫病對于傷寒的特殊性,導致了溫病學說的建立。中醫學關于外感病的學說由此實現了自我的辯證否定。《傷寒論》的適用范圍得到了更確切、具體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臨床實際的應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必將有新的理論使《傷寒論》,溫病學說互相區別的理論原則得到統一的闡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構成為新理論中的一種局部情形,從而使理論在否定之否定中實現新的突破,達到新的高度。

二、中醫學理論發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時代和科學水平的局限,在中醫學理論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學與詭辨論的干擾,這種干擾違背了辯證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阻礙著理論的深入發展。

(―)形而上學的”道守如一“

兩千年來,中醫學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但是,它卻始終沒有脫離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其具體的理論原則,都只是對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相應的理論結構的一一映射,表現出各種學說之間的理論同構現象,以習慣的語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醫學的理論思維中,認識對象雖然是運動變化、復雜多樣的,而按陰陽五行制作的理論框架又是一成不變的,在這種理論內部,實際上存在一種難以導致創新和質變的惰性結構,任何運動調節,都難以超脫出陰陽五行結構界限的范圍。

    (二)臆想矛盾的詭辨干擾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種種局限,中醫學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測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把握各種互相作用、相互聯系的具體過程,對形態與功能的關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無法象西醫學那樣回答這樣的問題:在事物的功能行為發生變化時,其形態結構的變化如何?其功能形態變化經過的各個具體環節及其條件如何?可能的條件與可能的變化趨勢及其相互關系如何?這方面的理論困難使中醫學難以把握人體形態結構上的運動規律,也難以在直觀領域以外確切地把握功能變化的具體條件和規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論預測的準確度和精確度。以至出現這樣的情形,理論可能對已經成為過去的事實作出種種合乎規范的解釋,卻難以對將來的現象作出有把握的預測。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用來說明氣候變化及其與疾病流行關系的理論。何年何月出現何種氣候,取決于運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但這種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確定的。根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各年各月多種氣候都有出現的可能性。它規定了每年的大運、主運、客運,主氣、客氣、勝氣、復氣等,卻沒有規定何年歲運太過,何年歲運不及,何年歲勝氣不足,何年歲復氣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厭于物“,即根據已發生的事實來選擇理論說明的方式。以實踐第一來說,這是正確的;但從理論預測來說,卻反映了理論與現實的不和諧。這樣的理論說明并沒有把握變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只能是脫離了條件來談論變化,將臆想的矛盾強加于事物本身,終究陷入了詭辨的泥沼。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日韩av | 欧美成人激情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网站视频社区 | 免费在线成人av | 黄色在线免费 | 中文在线观看视频 | 福利视频网址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一级片在线播放 | 在线激情视频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伦理电影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 | 国产第六页 | 黄色在线网 | 日韩久久激情 | 国产精选第一页 | 最近免费中文在线大全高清2019 |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一级特黄 | 久久伊99综合婷婷久久伊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一级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99爱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 | 成人av久久 | 在线欧美| 亚洲免费小视频 | 国产美女久久 | 91免费在线看 | 亚洲综合电影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 色丁香婷婷 |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