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16:17:0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淺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生物多樣性系指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區域乃至整個地球物種的豐富和均勻程度[1],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所有生物的多樣化程度,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生態復全體,包括種內、種間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馬克平認為生物多樣性是多樣化的生命實體群的特征,基因、細胞、種群、物種、群落及生態系統都存在著多樣性[2]。因此,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內涵十分廣泛的重要概念,包括多個層次或水平。其中,研究較多、意義重大的主要有4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本文從上述4個層次上綜述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并闡明了生物多樣性在園林、農業及道路上的應用。
1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
1.1 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同一種群內和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間的遺傳變異,也稱為基因多樣性。目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質、染色體和DNA多態性的測定上[4-7]。如,李麗等采用RAPD標記,對26份貴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8];謝喜平等為了從DNA分子水平揭示福建黃兔群體遺傳多態性,選項擇16個微衛星標記檢測了40只福建黃兔的遺傳變異及多態性[9];鄧洪平等研究了九葉青花椒遺傳多樣性的形態與分子鑒定[10];曹喆等利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技術(SDS-PAGE),研究了扁蓿豆遺傳多樣性的等位酶[11]。另外,胡志昂對中國動植物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專門論述[12]。
1.2 物種多樣性的研究
物種多樣性[13,14]的研究內容有物種多樣性的現狀、形成、演化及維持機制,種群生存力分析,物種的瀕危狀況、滅絕原因、有效保護與持續利用等。物種多樣性編目是一項艱巨而又亟待加強的課題,是了解物種多樣性現狀及物種特有程度的根本途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的許多學者通過對各地區、大規模生物資源的綜合考察,陸續出版了全國性和地區性的生物資源專著,如動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和各種經濟生物志,為中國的物種多樣性編目奠定了基礎。如牛麗麗,楊曉暉對鄂爾多斯地區四合木群叢分布區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15];林琴琴,李寶銀對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與多樣性的分析[16];王斌等對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的5個不同生境對昆蟲多樣性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昆蟲多樣性與其生境的植物種類、豐富程度密切相關[17]。
1.3 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研究
生態系統多樣性[18,19]包括生物圈內生態過程和棲息地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它既存在于各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某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其主要研究生態系統的維持與變化機制,生態系統的調查、編目和動態監測等。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物群落的組成(種類、數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間分布)、非生物物質的質量及分布、生存環境等組成。王韌在簡述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策時,提出保護與撫育改造等措施,并從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生產力、土壤與水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森林生態系統發揮社會經濟效用的能力等方面論述了太姥山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20]。據初步統計,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森林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沼澤37類、高山凍原、高山墊狀植被和高山流石灘植被17類,共計599類[21]。
1.4 景觀多樣性的研究
景觀多樣性[22]是近些年由生態學和地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研究內容。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結構、功能和時間等方面的變化,在景觀水平上生物多樣化的表征。目前,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4個主要層次中,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研究較為深入,而景觀多樣性近年來剛受到重視,研究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孫永萍等在對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名勝區景觀多樣性探析中發現,常綠闊葉林和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較輕,而經濟林和農田的人為干擾十分強烈[23];吳麗娟等在調查北京城市綠地系統景觀多樣性時得到景觀類型空間分布格局沿城市梯度——人為干擾強度呈一定的規律性變化[24];王伯蓀等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把海南島劃分為東部潮濕森林景觀、西部半干旱森林景觀、中南部山地森林景觀、熱帶常綠針葉林景觀、熱帶竹林景觀和熱帶人工林景觀6個森林景觀區[25];白云芳等在調查洪河保護區周邊土地利用變化對濕地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時,發現恢復保護區周邊一定面積的濕地,維持保護區與周邊區域適當的景觀連續性,恢復保護區基本水文條件是維護保護區自然保護效益的有效途徑[26]。另外,莫申國在分析秦嶺植被景觀多樣性的結果:為秦嶺各植被型的多樣性指數Simpson指數D、Shannon-wiener指數H′和均勻度指數基本上呈相同的變化趨勢,隨著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變化趨勢。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現溫帶草叢溫帶落葉灌叢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針葉林亞熱帶和熱帶山地針葉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類型[27]。
2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應用
2.1 生物多樣性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質量,城市綠化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賞和游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再現自然的階段。城市園林的外部形式不僅要符合美學原則,內部結構和整體功能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優化群落生態結構,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美結合,提高綠地質量和效應[28]。如園林植物上,不同的植物往往在干、枝、葉、花、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異,在園林植物配置中,通過不同植物的搭配,表現出植物的千差萬別、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營造出一種“梅紅李白,桃粉菊黃”的色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視覺景觀[29]。程莉等認為生物多樣性維持了園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可以為人類提供各項的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美學功能等),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30]。李輝解認為通過構建生物多樣性,可以完善園林植物自然保護,同時可以建立協調有序的城市園林生態環境[31]。
2.2 在農業中的應用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病蟲害危害越來越來頻繁,越來越嚴重。從生態學角度看,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使自然植物群落喪失了自我調控能力和抑制病害蟲的能力,因此,只有提高或增加生物多樣性,才能提高群落的防蟲抗病能力[32]。時新瑞通過牡丹江丘陵半山區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大豆蚜蟲的試驗中發現,以馬鈴薯與大豆間作防治大豆蚜蟲的效果最好,說明利用生物多樣性可以很好的防治大豆蚜蟲[33]。許承華等通過國營泰州林場內生物多樣性不同的3種林分中桑天牛危害程度的對比,發現生物多樣性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桑天牛的危害問題[34]。高東認為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控制有害生物,而且這也將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35]。
此外,通過生物多樣性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可使豐富的農業物種資源,尤其是許多地方性的優良品種遺傳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存,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種資源的保障。這種在生產中保護物種資源的方式比在低溫冷庫中保存物種資源的方式所需花費少得多,而且保存的數量大、更具現實意義。
2.3 生物多樣性在路域植被養護中的應用
公路路域植被進入養護期以后,管護的經費開始減少,而植物演化剛剛開始,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管護方式,勢必造成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使其有可能再次回到狀態,因此,需要從生態學的原理出發,利用生物多樣性對現有的群落進行改造,使其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穩定、防護效果突出的植物群落[36]。
3 結論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全面闡述了目前國內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程度,并說明了生物多樣性在園林,農業及道路方面的應用,并根據我國實比分加以合理的運用,對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獻溥.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生物學雜志,1988(5)
2 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J].生物多樣性,1993(1)
3 常呈,廉振民.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
4 Stambuk A, Surt M, Satovic Z, et al. Gene flow vs. pollution pressure: Genetic divers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in eastern Adriatic. Aquatic Toxicology, 2013, 136
5 Buhnik-Rosenblau K, Matsko-Efimov V, Danin-Poleg Y, et al. Biodiversity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based on genomic ty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3, 165
6 Singh R K, Jena S N, Khan S, et al. Development, cross-species/genera transferability of novel EST-SSR markers and their utility in reveal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ugarcane. Gene, 2013, 524
7 Aguiar D M, Zhang X, Melo A L T,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Ehrlichia canis in Braz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3, 164
8 李麗,黃先群,陳靜等.26份貴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08(5)
9 謝喜平,陳巖鋒,孫世坤等.福建黃兔微衛星標記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08(3)
10 鄧洪平,徐潔,陳鋒等.九葉青花椒遺傳多樣性的形態與分子鑒定[J].西北植物學報,2008(10)
11 曹喆,谷安琳,趙來喜等.扁蓿豆遺傳多樣性的等位酶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8(10)
12 胡志昂,張亞平.中國動植物遺傳多樣性[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3 Tipping E, Henrys P A, Maskell L C, et al.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reshold loads from field da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9
14 Witte F, Seehausen O, Wanink J H, et al. Cichlid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ly and anthropogenically turbid habitats of Lake Victoria, East Africa. Aquatic Sciences, 2013,75
15 牛麗麗,楊曉暉.四合木群叢分布區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
16 林琴琴,李寶銀.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多樣性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7(6)
17 王斌,李愷,張天澍等.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昆蟲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
18 Wu L, Deng Y, Watanabe S, et al. Early response of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to strip-clearcut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Island, Japan. New Forests ,2013, 44
19 Heijden M G A, Wagg C.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agro-ecosystem functioning. Plant soil, 2013, 363
20 王韌.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7(4)
21 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22 孫永萍,李春干,溫遠光等.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名勝區景觀多樣性探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5(2)
23 吳麗娟,周亮,王新杰.北京城市綠地系統景觀多樣性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
24 王伯蓀,彭少麟,郭濼等.海南島熱帶森林景觀類型多樣性[J].生態學報,2007(5)
25 白云芳,李,劉紅玉.洪河保護區周邊土地利用變化對濕地景觀多樣性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26 莫申國.秦嶺植被景觀多樣性與物種梯度分析[J].福建林來科技,2007(4)
27 王獻溥.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農村生態環境,1996(4)
28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樣性原理在園林建設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2)
29 程莉,阿蘇榮.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現代園藝,2007(4)
30 李輝解.生態園林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
31 馬建列,白海燕,仁.生物多樣性在農業害蟲防治中的應用[J].世界農業,2005(5)
32 時新瑞.牡丹江丘陵半山區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大豆蚜蟲效果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3)
33 許承華,田學書.生物多樣性與桑天牛危害調查與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10(1)
1、土地整理資源環境影響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在當前的土地管理以及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數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標和動力,因而出現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數量,而不重視土地整理活動可能對所在區域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的情況,存在著諸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土壤資源和景觀多樣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強的問題。
1.1、對生物資源的影響――生物多樣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態系統將被單一的農作物所替代,景觀多樣性將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間遭到破壞,導致植物、動物的物種多樣性的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機械對土壤的擾動,使土壤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破壞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從而導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雖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卻導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為了營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環境,通過排水溝設計為水生生物提供避難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溝通常不加襯砌,而且在田塊的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滲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曬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來保證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塊間的田埂、道路兩側的農田防護林則可以成為一些動植物的棲息地,對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維持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有著積極作用。
1.2、對水資源的影響
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的提高、耕地和經濟林面積增加,都要求有足夠的灌溉水源作保證,土地的生產潛力必須依靠水分保障才能發揮,這樣就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同時,如果水資源利用不當,也會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水源短缺、土地質量下降等諸多問題。同時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對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響,進一步影響到灌溉水源的穩定及土壤的鹽堿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要防止濫用水資源,合理高效地運用水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的作用。
1.3、對大氣資源的影響
土地整理活動對大氣及相關生態過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地表植被覆蓋狀況、土壤結構與質地,以及改變水文結構、地形地貌等間接方式表現出來。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氣污染、影響局地小氣候過程及區域大氣質量狀況等方面。前者如荒地開墾、林地砍伐、草地過牧等導致地表,從而造成大氣中粉塵、雜物的濃度增加;后者如農田防護林帶網的建設,不僅可防風固沙和改善農田小氣候,還會通過涵養水分、凈化空氣等改善農田周圍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
1.4、對土壤資源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土壤的各種性質及相關生態過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土地整理改變土壤結構。如荒地墾殖改變原有土層結構;筑路及村鎮建設機械壓實土壤破壞土壤結構;坡地開墾擾動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變土壤質地。農地耕作勢必導致地表土層土質疏松和粒度細化,在山地區將易導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區又可能為揚塵、沙塵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對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響。為追求提高耕地產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墾殖力度或不顧土地適宜性要求調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會造成土壤肥力和生產力降低,甚至引發一系列災害,如造成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會對土壤造成污染,還會殺害土壤中豐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劇土壤退化。
1.5、對生態資源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中,各種灌溉排水設施、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會減少生物的棲息地,使生物生存環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觀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區域內土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簡化,破壞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當前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土地整理時,過分追求高品位的設計,在田間大量鋪設混凝土路面和溝渠,減少了綠地面積和生物棲息的場所,使得區域生態系統簡化,影響了景觀多樣性。
2、土地整理資源環境效應評價研究
土地整理資源環境效應評價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根據選定的指標體系,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從資源環境系統層次上,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評定土地整理實施后帶來的生態環境的性質及狀態變化的結果。它對于全面系統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資源環境影響、保護區域生態系統及其資源環境平衡、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2.1、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
2.1.1、典型性原則。資源環境的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復雜的綜合體。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能包括生態環境的全部因子,只能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與土地整理活動有關的最能反映生態環境本質特征的指標。
2.1.2、全面性原則。土地整理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多方面,多維度的,包括了大氣、水文、生物、土壤、生態等各個方面,各因素共同組合成一個復雜綜合題,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選取指標要盡可能地反映生態系統各個方面的特征。
2.1.3、綜合性原則。資源環境是自然、生物和社會構成的復合系統,各組成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每一個狀態或過程都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個指標都應是反映本質特征的綜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資源環境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征。
2.1.4、簡明性原則。指標選取以能說明問題為目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用的指標,評價方法盡可能地簡單。
2.2、評價指標的構建過程
2.2.1、明確研究對象――土地整理資源環境效應。
2.2.2、內涵分析――土地整理資源環境具體影響因素及內涵。資源環境是有眾多因素組成的復雜綜合系統,包括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及其他資源數量與質量,充分認識這些可能影響將有助于綜合分析總體的資源環境效應(見圖1)。
2.2.3、指標選擇。在分析完內涵與具體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針對各方面大指標選取一個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級指標,進而細化出各量化的三級指標(即末級指標)。各指標的具體細化及分類有利于資源環境效應的量化研究。
2.3、評價指標的建立
2.3.1、生物多樣性指數指評價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豐貧程度。生物多樣性是資源環境系統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豐度決定著資源環境系統的面貌,是反映資源環境質量最本質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樣性可依據其種類分為植物及動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數目、總類共同構成植物的多樣性,而動物的多樣性則以動物的種類數量和人類居民點的分布及密度為代表。綜合以上植物、動物(一般動物與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樣性豐貧程度也就一覽無余。
2.3.2、水資源指數用于反映被評價區域水的豐富程度。水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物質流與能量流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中,水是資源環境系統的決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體實踐中,水資源的分布又被劃分為灘涂、河流、湖泊三個方面。單從這三者的數目上筆者難以斷言水資源的豐貧,因此筆者引入了流量、儲蓄量和濕度等動態因素,以便更直觀全面的把握水資源的總量多少。
2.3.3、大氣狀況指數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對大氣的影響。其質量的高低及氣候的差異。由于從根本上土地整理區域中的大氣狀況是由通過改變地表植被覆蓋狀況、土壤結構與質地,以及改變水文結構、地形地貌等間接方式表現出來。所以筆者將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植被覆蓋狀況及數目引入指標,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氣狀況的指數高低。
2.3.4、土壤資源指數指評價區域內土壤質量、結構及污染情況。土地整理的直接對象是土地,這也是土地整理資源環境影響效應中最關鍵的因素。人類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對資源環境系統產生的壓力超過了資源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資源環境系統功能不斷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態系統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與此同時,土壤的質量、結構及肥力也是評價指標的重要方面,通過實驗調查易于獲得數據。
2.3.5、景觀多樣性指數是指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方面的多樣性。景觀是一個大尺度的宏觀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觀要素組成的,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筆者主要從其數量結構及空間格局兩方面選區指標分析(見表1)。
2.4、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
2.4.1、賦予評價指標權重。通過對每個因素的性質、特點及對土地整理過程的影響的分析,確定每類及各項指標及其中各項在整體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賦予相應的權重,以達到評價的科學合理。首先,評價出個大類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在整體影響中的權重。主要方法為專家打分法,以此對各一級指標權重賦值。其次,在依據各二級指標在各自相關領域中的重要性程度進一步對其賦值,三級指標賦值也采用的類似效果。
在具體的權重確定過程中,除了采用特爾菲法以外,還參考了文獻,以此確立的權重具有說服力和科學性(見表2)。
2.4.2、評價指標分值的計算。在對具體土地整理的項目進行打分時,先按各指標分別進行評定,再進行加總評價。
首先,依據土地整理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打分。針對其調查結果,以100分為總分評分。在評分過程中,分為四個等級,其中等級一≥85;等級二為≥70并
再次,評價。依據總分值對土地整理中的資源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其等級分類與上述分等類似。即分為四個等級,其中等級一≥85;等級二為≥70并
3、結語:
地整理投資項目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且項目類型多樣。總體來看,我國土地整理項目的資源環境評價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體系,資源環境評價的地位還沒有法律規定,國家級的資源環境評價機構尚未建立,項目的持續性評價和環境、社會影響評價還很薄弱,評價數據尚未建立,資源環境評價的信息反饋機制還不完善等等。
參考文獻:
1、李永川.淺談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以北京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08(10).
2、趙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及應用[D].山東農業大學,2004.
中圖分類號:S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132-01
城市是人們生活聚居的場所,城市環境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出現了城市化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給環境的建設帶來了環境污染,給城市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是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城市園林綠化是近年來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通過加強城市園林綠化來保護城市環境,從而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重點研究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強調了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 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環境資源的保護起著重要作用,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綜合考慮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實質以及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不僅僅要對城市原有的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還要通過人工加強生態系統,建設模擬自然的生態園林,園林綠化可以歸結為是通過人為工程實現對城市自然環境的再創造,是加強對園林花、草、樹木的管理,實現自然空間的資源合理再生、擴大空間和持續利用。綠色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城市園林綠化的空間主要是自然空間,通過城市園林綠化,加強對城市自然空間的維護,其發展規模影響到城市結構的改善,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潛力和未來。
2 城市園林綠化可以保證城市生態效益的發揮,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
城市園林綠化在城市生態系統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園林綠化是現代城市建設衡量生態效益的重要標準。城市園林綠化所產生的綜合效益可以共享于社會公眾,可見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發展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必將引起城市各領導和社會公眾的重視。
3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
城市園林綠地是通過人工作用對城市建設中受到破壞的自然植被等生物多樣性進行恢復和挽救,這種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對城市自然系統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城市是自然、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各項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相互爭奪城市空間,城市綠地等生態場所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為了保護城市生態系統,我們呼吁城市建設決策者重視保護綠地,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綠地是生態平衡的寶庫,加強城市園林建設、保護綠地才能促進生物物種的豐富,營養梯度級增多,使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更趨復雜和完善,促進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這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4 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雙重效益
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二者都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城市園林不僅能夠優化城市環境,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內涵,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行業,城市園林建設不僅僅可以優化環境,還可以增加城市的藝術文化建設,為人類生活服務。城市園林建設為人類社會創造環境的同時,還滿足了文化、科學、藝術的融合與和諧,同時具備文化審美價值。集生態、環境、文化、藝術、科學于一體的園林建設充分體現人與環境的自然和社會性。因此,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不僅僅重視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們身心健康,還要重視繼承和弘揚我國的歷史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水平,體現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城市園林綠化對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雙重效益。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綠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城市各部門從上到下必須重視城市綠化工程,城市園林綠化各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管理,努力發揮其功能和效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耀興,康文星.對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建議[J].山西建筑,2008(27).
[2] 田榮潤,張海成,劉冰,等.淺談城市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安徽農學通報,2008(8).
[3] 田榮潤,張海成,劉冰,等.城市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關系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8(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analyzes the gard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summarizes the gard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in points.
Keywords: garde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question
中圖分類號: TU98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園林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園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園林綠化設計圖紙演化為現實中的景物。園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其中要重點注意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態環境。園林施工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有樹木、草地等植被進行合理的保護,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2)對原有土壤要進行適當的修復。土壤是植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在園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養料的補充和修復,確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長條件。
(3)樹木栽植時要注意植物的生長周期。樹木的成活和生長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園林施工中要根據樹木的特性進行栽植和培育。
二、園林施工中的生態保護措施
園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問題,還要嚴格保證園林施工符合設計整體效果的要求。在園林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保護問題,主要是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否則會得不償失。園林施工中的生態保護措施,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環境的建立,這是現代社會對生態保護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時,在園林施工過程中,還要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檔,以便跟蹤調查及監測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植物、動物等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并且再生能力較差,一旦遭到破壞,極難修復和創建。
(2)要保護城市中含有豐富鄉土植物、野生動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體規劃和建設中,一方面要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在園林施工中,常常會遇到荒坡、灌叢、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廢棄的礦坑等等地理環境,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有很大潛力。園林施工中并不是簡單的照圖施工,而是要以生態保護為基本原則,在對具有保護和利用價值的地方,一定要在與建設規劃部門、技術人人員、施工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確定既不影響整體園林效果,又能有效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澤等都屬于濕地生態系統,許多生物長期生存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間,必然會導致野生動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種的滅亡。由于人類長期對自然過度的開發與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復與保護,人類已將面臨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園林施工中要充分考慮到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需要,盡量保護日漸減少的濕地生態系統,為野生動植物保留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三、園林施工中的養護意識及要點
園林施工中的養護工作尤為重要,絕對不容忽視。園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項短期的工作,而養護則是長期的工作。人們常說“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見園林施工中的植物養護的重要性了。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特點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壯成長,充分發揮綠化、美觀的作用,就必須為植物創造適應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環境,園林施工中必須培養植物的養護意識,這是至關重要的。園林施工中的植物養護要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從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過大的情況下,必須采取灌溉的方式滿足植物對于水分的需求。灌溉過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據植物的具體缺水情況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對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抗旱類的植物對于水分的要求極小,不需要經常灌溉。而某些植物則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須經常性的進行灌溉工作。灌溉是園林施工中植物養護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園林中各塊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種植物對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園林施工中進行植物養護工作時,一定要進行適當、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證植物快速生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施肥工作沒有認真進行,有可能導致植物的葉片發黃、成長緩慢,甚至死亡等現象。施肥是園林施工中植物養護的必要保證。
(3)排水。園林中土壤的含水量過多,往往會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環境、生長習性、長勢等不同,對水澇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園林施工中,施工人員要充分考慮到排水設施的修建和應用,嚴格控制同讓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過多時,要及時進行排水。
(4)病蟲害防治。園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國外引進的,其中很多是珍貴的物種,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蟲侵擾,必然導致植物的死亡,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園林養護工作中要高度重視病蟲害的發生,病蟲害防治工作并不是發現問題后才展開的,那樣往往是“亡羊補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長期、系統、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機制,堅持與預防為主的原則。
四、將園林施工中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有機結合
園林工程施工是一項復雜而具體的工作,并且對施工進度和質量的要求都較高。園林施工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為:園林施工中的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園林施工中只有將這兩點機結合,才能有效保證園林工程的整體效果和質量。施工中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結合時,要注意以下兩點問題:
(1)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展現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園林施工就是把園林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轉化為具體景觀的過程,所以在園林施工中,施工人員必須深入領會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并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但是設計圖紙往往為了片面追求園林的整體效果,而忽視了生態保護要求,施工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將現場信息及時反饋給設計人員,以便加強園林施工地區的生態保護。雖然設計者的設計意圖有所改變,會對園林的整體效果有一定影響,但是只要施工中的養護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確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長需求,也會一定程度上對其起到改觀作用。
(2)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要貫穿于園林施工的全過程園林施工中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互補充、協調的作用。在進行施工生態保護措施時,要盡量為養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空間。而在進行植物養護時,仍然不能放松對生態的保護工作。園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貫穿保護措施與養護意識,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園林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文剛.園林工程建設施工管理的科學分析[J].價值工程.2011(15)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 A
目前我國對環境的認識和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道路景觀也不僅僅局限在滿足功能和視覺美感的層面上,也逐漸轉變到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因此,當代的道路景觀設計就應該立足功能需求、生態原則、文化特征三位一體的整合[]。具體來說,物質景觀是載體,生態保持是法則,文化內涵是目標,互相結合以此共同實現道路景觀的現代化。
一、目前我國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一)景觀規劃忽視地下管網、架空線路
在道路景觀綠化時,經常發現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灌木,結果使植株生長勢態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因產生樹線矛盾不得不疏枝,影響了美化效果,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二)景觀規劃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過分重視道路景觀設計,卻忽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樹木,影響人們步行或騎車,甚至也會阻擋行車視線。
(三)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
很多規劃者只顧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效果[]。
二、道路景觀規劃所要遵循的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實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景觀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在道路景觀環境設計中,我們首先必須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證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自然景觀。道路景觀要有生氣,就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一切生物都離不開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創造宜于多種生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才能達到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城市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要對在城市化過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壞的自然資源進行補償,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保證城市持續發展。
(二)協調性原則
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設計中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景觀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應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保證城市綠化體系結構良性地整體發展。
(三)服務性原則
道路景觀的服務對象為居民,景觀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地域特征,滿足各種不同情感的需求,盡量做到自然布景與規劃布景相結合。應體現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環境觀,追求天、地、人的和諧,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主題。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觀美為基礎,體現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綠地成片、樹木成林、花香四溢、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城市景區。 三、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探析以上原則充分表明,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受到更大時空范圍內的城市發展的制約與影響,因此觀念意識上要轉變“就景觀論景觀”的傳統思維,形成景觀的區域觀和時空觀,以下是對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進行幾點分析:(一)生態綠地建設道路綠化和景觀環境建設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環節。道路綠地應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道路紅線內的綠化帶,另一部分是道路紅線之外沿道路的綠化帶,該綠化帶的寬度即為綠線寬度。根據《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規定:紅線寬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紅線寬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紅線寬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對于生態樹種的選擇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區還好,北方地區應該適當增加常綠樹種以彌補冬景的單調和蕭條,同時注重常綠樹葉的相互襯托。在種植方式上,我們要打破單調的行列式布局,以組團式、條塊式為主要配置特點,喬、灌、地被結合進行復合混合式立體綠化,形成富有層次感和韻律感的景觀生態走廊。使道路景觀努力形成行人視覺與行為心理的綠色景觀。(二)景觀設計的多樣性
道路的景觀設計在考慮一定連續性的基礎上,也要增加變化,結合城市文化、企業文化,創造多樣性的有文化意蘊的景觀,同時也為各種材料、技術的多樣性表達提供空間。
(三)分車帶的景觀設計
在設計分車帶景觀時,應結合自身寬度、所處車道性質及有無地下管線進行規劃。位于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車道之間的分車帶,寬度為兩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網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寬度在兩米到四米之間,且無地下管網的,可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做靈活多樣的大色塊規劃設計;寬度為四米以上且無地下管網的,除灌草結合外,還可配以小型喬木。
(四)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在道路景觀規劃設計中,我們也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應該設置便利設施,比如地圖、公用電話、公共廁所等,避免在人們活動時,感覺缺乏人性化的關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景觀設置,不能設置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的車輛運行空間,樹冠和樹干不得進入該空間,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四、參考文獻
[1]韓麗雅.道路綠化建設現狀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銘績.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曉謀.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劉濱誼.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濕地公園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人類與濕地的相互依存關系,使得近年來大部分城市中的濕地公園應運而生。人們對濕地公園的認識更加的深入,而濕地公園在其特定的功能上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文章將以樂清市滯洪區濕地環境為對象,結合施工過程中的實例,對濕地的景觀設計與生態意義的結合作一次嘗試的探討。
1 工程概況
2 濕地公園的作用
該工程的建成,將從根本上提高城區的蓄洪、滯洪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補償城市建設過程中占用的水面,起到“補償、平衡”的作用,更利于增加環境容量,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觀,方便市民休閑娛樂,都將有積極意義。滯洪區水面面積約1105畝,最大滯洪量約270萬方。樂清市常務副市長李銀巧介紹,有了這個滯洪區,樂清城區樂成過程面雨量達到300mm,城區還能頂得住,不會出現大面積受淹。要是遭遇潮位頂潮的話,估計可以支撐4h,“要是以前,外面潮水一頂潮,城區就會受淹。”
滯洪區從2012年11月正式開工,根據城市防洪泄洪要求進行挖湖造島,到2013年8月左右建成,今年汛期已經開始發揮效用。李銀巧說,今年“菲特”臺風期間,樂清城區基本沒有受淹,離不開這個滯洪區。而以前碰到大的降雨,樂成最多時受淹三天,老百姓生活特別不便。
濕地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生態系統之一,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充分利用濕地滲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雨水的排放,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其次,這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生態重要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濕地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外,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樂清市滯洪區景觀建設工程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防洪治洪的實踐成果。滯洪區公園的建設也保持了該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現在的濕地公園加強了人文景觀和與之相匹配的旅游設施,盡力開發本地資源。現在的濕地公園已經成了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3 濕地公園的建設
4 濕地公園植物的配置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是濕地系統景觀體現的重要一環。滯洪區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二是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三是以落葉喬木(落羽杉)為主。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設計中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盡量避免外來樹種。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難以適應異地環境,不易成活;維持本地樹種植物,就是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對水體污染物處理的功能也能夠互相補充。本工程,植物的配置,從層次上考慮,有喬木,如:落羽杉、香樟、女貞等;小喬木,如:花石榴、花桃、金桂等;草花地被植物,如:二月蘭、闊葉麥冬、小葉扶芳藤等。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從功能上考慮,有利于阻擋水流,沉降泥沙,發達根系類植物以利于吸收等。這樣,既能保持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也能給整個濕地公園的景觀創造一種自然的美感。
濕地公園在植物的配置、景觀的處理、造園材料的選擇上,妙趣天成,通過具有地方性景觀特色的凈水處理,濕地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擬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建筑設計,組成全園整體,對環境的主題進行了多方位的詮釋,可說是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完整而又生動的例子。
5 結 語
濕地是地球大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濕地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濕地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施工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考慮。景觀設計師需要在思想中樹立生態的觀念,從而在對城市濕地系統的景觀設計中,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參考文獻
[1]安娜.淺析鑒洋湖濕地的保護與建設[J].城鄉建設.2011(03).
一、園林施工中的采取及時有效保護措施的重要性
城市的生態園林雖然是人工建設而成的生態系統,但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卻仍然是自然環境.所以可以說,其的主體是原生自然生物的群落,因此,要根據生態學大原理中的植物的多樣必保護和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構建城市園林景觀,因為這些對生態系統有的穩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園林施工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可以保護植物的多樣性,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穩定、健康,可以維持城市中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多樣性為加快園林綠地自然化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園林施工過程中適當地增加了生態園林植物的種類和數量,而園林施工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可以實現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所以,這樣不僅可以保持城市中原有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從而更加地有助于城市生態系統長期、穩定、協調、平衡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就可以減少水土流失,保持各個生物鏈之間的有效循環。還要,在城市的園林景觀建設的過程中,植物物種的多樣性,是考察城市綠地園林建設質景觀結構多樣性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園林施工過程中的保護措施為整個結構體系中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和保障,是我國保護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必然要求。
另外,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過程中,局部環境經過人工的高度改造,會影響到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而園林施工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可以減緩這種情況的影響,因為植物在進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恢復功能,這樣,就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的穩定。
二、園林施工中的保護措施的分析
1.對園林生態建設中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園林工程開始實施之前,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生物自己的獨特的生長特性以及動物的居所在這個過程中,都可能會遭到一定的破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到甚至于破壞原有的生物圈及食,所以,在這個施工的過程中,一定要加中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的穩定,在此基礎上再去適應新的環境,同時,這也是當前社會對園林建設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在施工的過程中,應該及時地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并且建立一個植物生長情況的相關檔案,以便于對植物的生長情況跟蹤調查做到相應地監測和保護,在有必要時,要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
2.對于園林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情況下,為了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人們對城市不斷地進行建設和規劃,在這個過程中,還建設了一些新的園林景點。但是,我們一定要遵循自然環境的客觀發展規律,園林建設的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環境。因此,我們在建設城市園林景觀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很多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河川、森林、灌叢,還有灌叢、洼地、湖泊以及自然環境等等因素,而在河川、森林、灌叢、灌叢、洼地、湖泊等地方也是生物多樣性方面保存較好的地方,所以,園林工程的施工者,在照圖施工中,不僅要開發利用新的價值,而且還要要符合保護生態的基本原則,因此,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園林建設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還要加強建設規劃部門和施工人員的相互溝通,及時處理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給予解決,做到最終設計出來的城市園林景觀,一方面,可以增添園林景觀的整體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護區域生態環境。
三 園林施工不同情況的保護技術
1.冬季保護技術
冬季寒流侵襲會給樹木帶來危害,一般可通過培土、覆蓋、設風障加以防護。在秋季不要施肥,以及修剪過晚。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在惡劣天氣來臨前,做好相應防護及加固措施。如有需要的話,對喬木的主干用禾草等進行包裹,對畏害的地被品種進行薄膜覆蓋等措施。
2.雨季保護技術
一些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區,當雨季來臨時,應及時注意開溝排水。新種的樹木特別是行道樹要立支柱或用繩索扎縛牢固。單株樹木的支柱應放置在樹木的迎風面。已被風吹倒的樹木要及時扶起、修剪,加土踩緊、重新種好。
3.防風保護技術
對于遭受大風危害,折枝、傷害樹冠或被刮倒的樹木,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維護。首先要對風倒樹及時順勢扶正,培土為饅頭形,修去部分或大部分枝條,并立支柱。對裂枝要頂起吊枝,捆緊基部傷面,或涂激素藥膏促其愈合;并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樹勢的恢復;對難以補救者應加淘汰,秋后重新換植新株。
4.編制特殊季節的施工方案,安排好施工項目,備足施工材料以及相關物品
種植材料存放在搭設的防雨棚、防高溫棚,以免植物淋雨、日曬、被風吹倒。肥泥堆放點建在地勢較高、雨水浸泡不到的地方,并下設防潮層,保證肥泥不受潮。做好物資設備的防淋、防濕、防日曬工作,對機電設備做好履蓋,防止設備生銹和線路漏電。及時檢測肥泥、種植土的含水量,準確調整配合比。搞好工地排水系統,并確保排水系統暢通,減少雨季高溫季節對施工的影響。雨季施工時施工人員必須穿雨衣、水鞋、安全反光衣等防雨物品;高溫季節時做好防暑措施。
四 苗木種植后的具體的保護管理措施
1.養護質量目標
(1)喬木:生長良好,符合植物生長規律,成活率達98%以上,按設計要求或自然樹形修剪,基本無病蟲害。
(2)灌木:生長旺盛,花灌木開花較整齊,腳葉整齊,植物配置按設計要求,層次豐富,色彩搭配合理,無病蟲害。
(3)綠籬:按設計要求進行修剪,高度、寬度適當,平整一致,生長良好,無病蟲害。
(4)草坪:生長良好,開花整齊,植物覆蓋率高,無黃土。
2.養護技術方案
(1)草地管理。除雜草:根據草地品種、生長情況、氣候狀況等因素,一般生長季節每月除雜草2次,非生長季節每2個月除雜草1次,要求連根系清除。修剪:草高控制在5~8cm左右,填坑洼。平整草地:對大面積坑洼不大的草坪,鋪泥炭土和沙填平,以保持草地平坦。對大面積坑洼大的,應安排1個平整計劃,每次填沙5cm以內。補植:對因市政工程、交通事故、人為踐踏、生長不良等造成的地,及時補植草地并加強保護,保證其迅速長滿。
(2)灌木與綠籬養護管理。除雜草:對未郁閉的綠籬,每月松土除雜草1次,已郁閉綠籬,發現寄生藤必須馬上清除,并入袋銷毀,養護面松土除雜草1次,為防止雜草長入,每季度修邊1次,修邊寬度30cm,修邊一定要整齊,有美感。修邊整形:保持設計要求的高度,上面平整、邊角整齊、線條流暢,新梢10cm以上即須修剪,根據景觀要求、品種特性,可進行強修剪和輕修剪。(強修剪一般于植物萌動前進行,一定范圍內統一高度、形狀。輕修剪保持新梢在10cm以內。)施肥:每月追復合肥1次,結合雨天進行,每年根據其長勢和覆蓋率情況適當施基肥1~2次,基肥0.5~1kg/m2,復合肥0.1~0.15kg/m2,施肥方法以撒施為主。
五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在園林施工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盡量減少對原有的樹木、草地等植被的破壞,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并且要在此基礎上修復原有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重要的條件。所以,在園林施工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園林的保護措施的實施,認識到認識到對施工過程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的必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斷地探究保護措施,強化園林工作者對園林的保護意識,而且,這不僅是園林工作的內在需求,也是社會和時展的規律。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26.2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13.053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和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黨的十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布局”中。2014年以來,武宣縣提出“美麗武宣,生態鄉村”建設,加強本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可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民族復興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1]。因此,加大我縣生態公益林管理和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1生態公益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宣縣地處亞熱帶,黔江貫穿全境,生態區位重要,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經濟發展落后,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建設投入不足,森林植被受到人為破壞較為嚴重,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石漠化、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著我縣的經濟發展。武宣縣生態公益林面積共24.35萬畝,占全縣森林面積的25%。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公益林有增強森林蓄水保土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減災防災的作用,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質量和防護效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中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意義可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森林生態恢復,還包括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生態公益林的管理與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生態公益林的存在,林內生物多樣化得到保證,能夠建立林區良好的生態系統,從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1.2實現森林覆蓋率的穩定上升
進行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可以不斷擴大生態公益林的比重,從而提高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上升了,生態環境就會得到相應的改善,從而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1.3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
進行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可能減少山區群眾的收入;為了保障山區群眾的生活,國家要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因此,要對居民加強生態護林宣傳,同時對公益林區進行掛牌保護,將公益林的相關內容附于其上,讓居民了解公益林,從而主動保護公益林,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作用
生態公益林具有生態功能,這種功能呈現出動態性、延續性和復雜性[2],最終表現出生態補償的效果。對于武宣縣來說,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具有以下作用。
2.1生態公益林的保護能夠恢復生態多樣性
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不但對林木進行保護,還要對林下動植物、土壤、微生物等進行保護,這種保護呈現出立體層次感,使空間垂直分布的生物共存于生態公益林內,不但可以恢復食物鏈的豐富性,還能夠將生態補償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林內有高大喬木、喬木、灌木、草本、菌類等,動物有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等。可見,生態公益林中生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而且這種特點具有可持續性和動態性。能夠更好地恢復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達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徑流的作用,實現區域小生境的良性構建。
2.2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儲藏和節約
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是把林區內的所有資源進行保護,使其恢復原生態的特點,從而促進自然界食物鏈在無人干擾的條件下得到均衡。在這一過程中,公益林將會減少人類的活動,人類的活動所需要的一切能源和物資都會被相應減少,從而起到節約資源作用。另一方面,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林內的資源不再進行人為更新與采伐,而是靠自然界進行新陳代謝。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十分緩慢,不適合環境條件的生物被淘汰掉,而其他的都被保留了下來,經過長期的保護作用,生態公益林內的資源將得到有效儲藏,有利于武宣縣自然資源的蓄積。
2.3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是對林區生態環境和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這種保護作用能夠使得公益林內的資源盡可能少地在市場上流動,從而造成一種資源的稀缺性,這種稀缺性最終會提升資源的市場價格,從而使得資源的社會價值不斷攀升,從而使資源的生態價值得以貨幣性體現。這種貨幣性價值必然會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配套相應的制度,用制度來引導和制約其生態價值,那么制度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公益林的生態價值體現。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公益林的生態價值,就要健全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2.4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隨著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廣大群眾認識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一項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環境、經濟和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自覺地投入到封山育林、保護植被、植樹造林和大建沼氣池以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各項活動。
2.5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促進了林區經濟的發展
2.5.1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的意義 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工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如我縣的百涯大峽谷生態旅游區,就坐落在生態公益林林區內,景區內風光迷人,是天然氧吧,游客不斷,旅游收入大增。百崖大峽谷生態區所涵養的水源,滿足了東鄉、三里兩個鄉(鎮)近10萬人生活用水和8萬多頭牲畜飲水以及農田灌溉需要。
2.5.2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的作用 有效保護了森林植被,推動了林下經濟快速發展。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們可以在生態林區內養殖山羊、山雞等,種植果樹和中草藥,大大增加山區群眾的收入。
3生態公益林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3.1生態公益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
生態文明建設是集生態恢復、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內容為一體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種建設。是人類活動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出發點的基礎上,進行可持續性的生產與消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互利共惠。而生態恢復中,公益林的作用不可小視。由此可見,生態公益林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生態公益林進行有效的保護,就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對生態公益林進行有效的營造,就是向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的不斷邁進。
3.2生態公益林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
生態文明建設的真正落實,能夠給予各生態公益林區更多的資金補償,能夠調動林區或林農更積極主動地進行生態公益林的防護。這種惠民政策能夠促進社會不斷推進生態工程。一旦政策方向有所改變,生態公益林的資源必然受其制度影響再次進入市場,從而蓄積量不斷減少,重新進入惡性循環。反之,生態公益林的有效營造和防護,能夠將林區內的小生境進行快速恢復,從而使得林區內呈現出生物多樣性、樹木多樣化。這種恢復的生態系統必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向前推進。如果生態公益林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不能實現營林目標,不但會損失財政資金,而且生態文明建設缺乏生態系統的支持將進情緩慢。綜上所述,生態公益林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
3.3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聯系的橋梁
生態公益林的保護,能夠將林區內的生物資源進行儲藏,將其從市場流通中隔離出來,目的是更好地進行生態恢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生態公益林的營林,在一定的期限內進行林木蓄積,當其達到生態系統要求的蓄積量后,就要進行人工更新,從而實現其價值。另外,將財政撥入的補償款下發,積極調動受益人或受益單位進行人工經濟林的營林,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促進林區經濟的整體上升。可見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同樣促進經濟建設。因此,生態公益林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之間的橋梁。
4結語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進行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能使武宣縣的整體生態水平提升檔次,促進經濟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可見,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它會使武宣山川更美。
參考文獻
[1] 張云蘭.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11(03):31~33.
[2] 潘濤.生態公益林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探討[J].綠色科技,2011,(11):20~21.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1-0092-02
1 森林撫育的具體方法
1.1 下層撫育法
下層撫育法指的是在進行森林資源開采利用的過程中從森林的下層入手進行采伐,在進行采伐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對于森林資源的間歇采伐,避免因為過度的采伐使得森林的生態平衡被破壞。在森林撫育過程中對于森林的下層樹木采伐應當嚴格的按照采伐的要求進行,在采伐之前一定要確保樹木的生長狀態,確保其已經達到了采伐的要求才能夠進行采伐,在采伐時一定要掌握采伐的規律,確保森林下層樹木得到保護,避免因為樹木的采伐導致森林穩定被破壞。
1.2 上層撫育法
上層撫育法指的是針對森林上層樹木進行相關的撫育,在撫育過程中也需要注意相關的采伐規律,在充分確定樹木生長狀態的前提下進行樹木的采伐。在采伐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科學的進行采伐,避免過度采伐。同時,確保上層撫育的撫育質量能夠有效的提升森林撫育的效果,確保森林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1.3 機械撫育法
機械撫育法是指在進行森林撫育的過程中應用機械設備來實現對森林的合理撫育,在進行機械撫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以機械作業的方式進行撫育,在撫育過程中以機械來替代了人工,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提高森林的撫育效率另一方面能夠降低撫育的成本。在機械撫育下可以使森林撫育的時間縮短,從而降低人工對于森林生態的影響。此外,通過機械撫育能夠確保森林撫育的撫育質量,有效的確保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2 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進行森林撫育管理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撫育能夠有效的控制森林的樹木分布密度,對于森林的內部環境進行調節,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形成,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促進森林的整體發展。森林系統的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森林多樣性的提升,提升森林系統的穩定性。
2.1 影響林地土壤特性
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撫育來改變土壤的特性。在實際的研究中發現,通過森林撫育能夠有效的控制森林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使森林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含量增加。通過不同方式的間伐能夠有效地提升土壤中酶的活性,在撫育后森林土壤無論是肥力還是營養物質的含量或是微生物含量有著明顯的提升。
2.2 影響林分結構及林木生長
通過森林撫育間伐能夠有效地控制森林樹木的數量以及分布,從而使森林的營養空間進一步增大,使森林的氣候得到有效的改善。在研究中發現,森林撫育能夠有效的改善森林的環境,一方面能夠使森林的光照強度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夠改善下層植物的生長環境,使得森林中樹木的整體生長環境得到提升,促進生物量的提升。森林撫育間伐能夠有效的降低森林中朽木、枯木的數量,去除生長畸形的樹木,確保了優良樹木的生長空間,促進了優良樹木的生產速度,提高了整個森林的質量。
2.3 保護森林環境
森林撫育能夠有效地改善森林的環境,主要體現在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改善上。通過森林撫育來調整森林的樹木分布結構,因為森林環境較為復雜,含有大量的生物種類,因此整個生態系統也比較復雜,一旦森林系統的生態穩定受到影響就會影響到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通過改善樹木的分布結構從而優化森林的環境,滿足不同生物的生長需求,促進森林生態多樣性的提升。
2.4 保護特殊物種
通過森林撫育能夠有效地改善森林的區域生態環境,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區域需要對于一些特殊的物種進行保護,因此需要構建適宜該物種生活的生態環境。通過森林撫育能夠有效的改變森林環境,從而實現對特殊物種的保護。并且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還能夠根據特殊物種的棲息區域來進行規劃,做好相應區域的撫育工作,按照該物種的日常習性來進行相應的森林撫育,確保該物種的正常生長與繁殖。
2.5 森林撫育有利于維持森林生物多樣性特征
森林撫育能夠有效地改善森林的生態環境,通過合理的森林撫育手段能夠提升森林樹木的種類,使得森林樹木的分布更加科學合理。而森林樹木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確保了森林樹木的的多樣性與科學合理能夠有效的促進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多樣性。即便是一些特殊的物種也能夠通過針對性的區域森林撫育得到有效的保護,并且在整體的森林生態環境上有較大的改善,促進森林系統生物的多樣性。
3 加強森林撫育管理的策略
3.1 加強對森林撫育的宣傳
森林的撫育是森林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做好森林的撫育能夠確保森林的正常發展,促進森林整體質量的提升。因此應加強對森林撫育工作重要性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森林撫育的重要性。首先加強領導干部的學習,使領導干部充分的認識到森林撫育對于所在區域森林發展的重要性,然后通過當地的領導干部帶動當地的群眾,使人們充分的認識到森林撫育的重要性,促進森林撫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3.2 提高森林撫育人員的綜合能力素養
在進行森林撫育的過程中主要撫育人員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整個森林撫育工作的質量,首先應當確保森林撫育人員的專業素養,在進行森林撫育的過程中能夠嚴格的按照森林撫育的相關要求進行,確保撫育工作的到位。其次是對于森林撫育人員的個人道德也有著一定的要求,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職位,忠于職守,在撫育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原則。林業管理部門也應當定期開展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對撫育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加強,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教育來提升林業撫育人員的專業素養。
3.3 加強森林撫育補貼的落實
在森林撫育過程中,各種補貼是保障森林撫育工作順利推進的關鍵,在實際的工作中,應該要將森林撫育補貼的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管理內容,確保各項補貼的使用實現透明化管理,將資金用在該用的地方。森林撫育項目建設中,林業局要堅持“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將各種森林撫育資金用在對技術人員的培養以及各種苗木的購買和管理,從而為提高森林撫育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3.4 健全森林撫育管理制度
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一個完善的森林撫育制度能夠有效的提升森林的撫育工作質量,提升撫育工作效率。對此應當加強森林林業部門的撫育制度的制定工作,確保森林撫育制度的完善。在進行森林撫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時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
(1)改變傳統的思想,通過對觀念的轉變來促進林業管理人員的森林撫育觀念轉變,促進森林撫育的規范化、合理化,在林業部門內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確保森林撫育的科學化、規范化。
(2)林業部門領導者要明確對林業部門工作的領導責任。林業部門領導者需要對森林的管理工作進行負責,對林業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實施管理行為的監督,保證林業部門內部森林撫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林業部門的各種財務資料的真實性。
(3)要建立層次分明的領導體系,在各個基層林業部門建立統一的領導機制,形成層次分明的森林撫育管理體系,發揮基層部門的地理優勢,加強對各地的天然林資源的保護。
4 結語
森林資源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一方面其能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資源,另一方面其也能夠促進環境的穩定,使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整體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加。在森林生態系統建設過程,應該加強森林撫育的力度,加強森林撫育管理體系和責任制度的完善,提高群眾和林業部門的森林撫育意識,并且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管理,提高森林撫育水平,促進我國林業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小紅.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J].陜西林業科技,2013(3):83~86.
[2]楊永祥.解析森林撫育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J].農家顧問,2015(2).114~115.
導入環節的設計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與要求,但是要想使導入環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首先要對學生情況和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再參考以下原則進行設計[2,3]:
(一)目的性與整體性相統一原則
科學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過程與方法、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即“三維目標”[4]。一方面,導入的目的性主要體現在為每節課的“三維目標”做好鋪墊,使其能夠順利實現。雖然在導入環節不能完全涵蓋“三維目標”的要求,但應該就其中一個方面進行設計。另一方面,導入的目的性還體現在要緊密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為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服務。導入雖然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導入的整體性指導入要與整節課的教學活動相匹配,要與教學活動的其他環節形成有機的結合,讓導入為后續教學活動開展發揮引領作用。導入環節固然重要,但是在實施中要注意時效性,時間應控制在3-5分鐘;導入環節的內容不應過于繁瑣。在科學課教學中,導入要堅持目的性與整體性相統一原則,應在堅持教學整體性的前提下,進行有目的的設計。例如在講教科版《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一課中(本文所涉及的課都來自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以學生播報近期國內外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關的新聞為導入,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并開始思考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為實現“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打下基礎。
(二)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統一原則
導入的科學性指導入設計應以教材為依據,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前期知識水平。科學性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以班級為單位,根據不同班級的特點對導入內容、教師講授進行一定的調整,使得導入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導入的趣味性指導入設計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要生動有趣并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容。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更能促使學生思考導入環節所呈現的問題,為學習重點難點知識起到促進作用。在科學課教學中,導入要堅持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統一的原則,教學實際中要以科學性為主,趣味性為輔的原則進行。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呈現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在講《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用“覆水能收”的趣味實驗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在本節課最后讓學生試著去解釋導入環節中趣味實驗的現象,即由于倒放的玻璃中蠟燭燃燒消耗了氧氣,從而使得大氣壓把周圍的水壓進倒放的玻璃杯中。以此讓學生對大氣壓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直觀性與啟發性相統一原則
導入的直觀性指通過教具演示、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運用感官直接獲取相關知識。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需要具體事物輔助其理解。導入的啟發性指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講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有所領悟。科學課的學習往往要通過實驗獲得數據或現象并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導入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與途徑。在科學課教學中,導入要堅持直觀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原則。直觀性是啟發性的基礎,啟發性是直觀性的目的。當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可通過設問等方法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例如在講《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利用旗桿模型模擬完整的升旗過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定滑輪的作用。通過老師的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定滑輪的作用,讓實驗開展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學科學教學導入方法
教學導入方法的選擇要以上述原則為指導,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選擇合適導入方法對于整節課的順利開展是至關重要的。目前課堂導入方法主要以下幾種[5,6]:
(一)復習導入法
建構主義理論提出要在學生的舊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知識。所以在講新課時,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復習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講《滑輪組》一課時,先通過提問等形式讓學生回憶起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特點,再引出本堂課的講授內容。這樣可使學生順利的完成知識遷移,讓學生思維更加的順暢。
(二)實驗導入法
實驗導入法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進行實驗演示,另一種是學生親自操作。前者主要是一些操作較復雜、有一定危險的實驗。例如在講《化學變化伴隨現象》一課時,教師用金屬鈉與水反應后再滴入酚酞試劑,使得整杯水變成粉色。這個實驗現象明顯,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反應后水的pH值較高,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后者所進行的實驗操作簡便易行,可以讓每位同學親身體驗。例如在講《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讓學生進行“拉不開的雜志”的游戲,讓學生感受摩擦力。在小學階段盡可能選擇一些趣味實驗,這符合杜威和皮亞杰提出的游戲符合小學生對新事物認知方式的論斷。
(三)多媒體導入法
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向學生展示不宜觀察的實驗現象或幫助學生理解教師的講解。例如在講《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地震的視頻,讓學生對地殼運動有所了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依賴多媒體。應與其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7]。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游戲軟件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的教學。通過這種深受學生喜愛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教學效果[8]。
(四)問題情境導入法
有效的問題引導要與學生的前概念相關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明確主體的研究內容,將學生的思維盡可能的集中到關鍵問題上,為學生的實驗探究提供一個有力支點[9]。問題情境的來源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10]。例如在講《減慢食物變質速度》一課時,讓學生匯報在課前對于超市中冷藏和冷凍區食物種類和食物產品包裝的調查結果。并提出學生對于這樣儲存食物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與食物變質有關。除了上述提到的導入方法外還有故事導入法、古詩導入法等。在實際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三總結
導入環節是一節課中的重要一環。教師通過3-5分鐘的授課內容要讓整節課進入主體內容的探索和調查階段,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決定了導入環節設計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導入的設計與授課教師的學科背景、興趣愛好等方面有關;還與不同班級的前概念水平和所授課程的教學目標等方面有關。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參考本文所提及的導入設計原則與方法,將導入環節設計的既有效、又生動,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引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曹秀菊.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特色課程“小學科學課實用教學法”的開設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10):146-148.
[2]康曉燕.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導入原則[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3):68-69.
[3]賴慧民.小學數學課堂導入原則及策略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13,(01):50.
[4]鄒俊.論小學科學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D].云南師范大學,2005.
[5]季宗飛.例談物理課堂的有效導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11):35.
[6]林忠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導入方法新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1,(17):40-41.
[7]張春玲.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整體教學效率與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學,2007.
[8]水卿梅.教育游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 S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088-01
一、引言
林業,不僅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種物質材料生產產業,但它還承擔著更加嚴肅的任務,維護生態環境。加大林業的種植規模,是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的有力舉措,也為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但由于市場本身的作用,使得林業逐漸成為一種弱產業,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雖然不低,但相比價格持續攀升的各種農副業產品也稍顯不足,加上生產周期較長的缺陷,極大的提高了廣大農民對于耕地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此為線索,將對保持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對策做出分析和研究。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與意義
1. 定義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對林業所提出的特定理念,是指在滿足當代人對于生態、經濟以及其他相關的需求的同時,保持和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不損害后代人對于林業資源追求的能力和基礎。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1 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夠推動國家整體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落實。
林業是一種對其相關產業影響深遠的產業,其直接對水利、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維護和凈化有著深刻意義,能夠涵養水源,減少土地沙化,調節當地的氣候,對于當地的農業和水利有著相當關鍵的促進和協調作用,是國家落實整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2.2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
林業更多的是一種生態產業,其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十分深遠,特別是在我國的西北部,土地沙化十分嚴重,生態環境相當惡劣,大力發展林業,是防風固沙的最有力手段之一。
隨著林業資源的不斷擴大,能夠極大的緩解類似于西北部的惡劣生態環境,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當地的氣候、水源、土地都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一旦林業面積遭到減少,會導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負面影響。
三、如何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
1. 深化林業改革
要大力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優先深化林業的體制改革,不斷的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將農業轉化為林業。
林業本是一個弱勢產業,其生產周期偏長,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差,是廣大農民不愿意發展林業的主要因素。深化林業改革,可以采取類似于分類經營的手段,逐漸改變過往單純的林業收益模式,從自主經營的模式逐步發展為由政府主導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經濟林,建立健全與林業相關的產業鏈,從最基礎的角度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創收能力,加大農民對于林業的投入。
深化林業改革,能夠做到的方面有很多,其關鍵與核心就在于改變當前林業弱勢產業、經濟創收能力差的尷尬局面,只有提高了這種產業的盈利能力,才能讓廣大農民自發的加入林業種植,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2. 建造人工林
當前的林業資源,可分為天然林與人工林。人工林的產生是由于森林資源的嚴重不足,為了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國家所作出的舉措,其代表案例就是我國對于“三北防護林”的建設。
相比天然林,人工林具有更為明顯的指向性,能夠根據切實的需求來建設,切實的改變當地的生態問題。而林業是一個良性的生態鏈,隨著人工林的大力建設,對于當地的生態有了極為重要的凈化作用,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當地的天然林的發展,是發展林業可持續的有力舉措。
3. 依法維護林業資源
比起林業的發展和建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必須要遏制對于林業資源的毀壞。我國的人均森林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可以見得我國現階段的林業資源的緊缺性,但依舊可以看到有關于森林破壞、大量砍伐的負面報道。
國家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制體系,利用司法途徑,有力、嚴格的對諸如上述違法現象的懲處,依靠國家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對林業資源進行濫砍濫伐、人為破壞的個人和企業起到明顯的威懾作用。
同時,要加強檢查和管理的工作,在各大林區設立專門的檢查點,嚴格要求工作人員對林業資源的認真負責,對有關違法的行為及時進行阻止,遇到情節嚴重的應當及時上報,并且利用行政手段對其進行處理。
4. 加大宣傳力度 培養人民意識
對于林業資源的破壞以及自發的維護行為,其根本都是人民的素質和意識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夠在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國家可以定期在社區內組織相關的宣傳講座,在各個小區和街道的公告欄張貼宣傳公告,在電視等媒體上有關的公益宣傳片。要讓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我國目前林業資源的緊缺性以及發展林業的重要性,要將發展林業可持續政策的必要性刻入人民的意識中。
利用各種手段和方式,以培養人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為目的,灌輸林業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讓人民群眾注意到自身的行為對于林業資源的影響。
同時,還應該努力改變企業意識,讓各大企業特別是與林業相關的企業認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杜絕對林業資源濫砍濫伐的現象發生。
只有培養企業和人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才能夠減少人為的對于林業的破壞,為林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四、結語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任務便是可持續發展,結合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國森林資源的緊缺性,大力進行林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必要的舉措。在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將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積極的進行工作,也需要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大力配合,只有在發揮政府的領導地位的基礎上,鼓勵人民參與到工作中來,才能夠切實高效的完成整個工作。林業可持續發展事關重大,直接影響到地球的生態環境,不僅對于當代人來說大有裨益,對于后代也造福不淺。所以,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政府當前必須進行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