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31 10:19:35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昏迷病人急診處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96-02
昏迷是意識障礙的最嚴重階段,意識清晰度極度降低,對周圍環境以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出現障礙[1]。昏迷病人意味著“腦功能衰竭”,它是急診科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一旦發生就會很嚴重,病死率高達20%,死亡的病因很多,見于心、腦血管疾病、急性感染疾病、大量失血、內分泌障礙、代謝障礙、中毒、電擊、中暑、低血糖、高血壓等[2]。醫務工作人員怎樣在短時間內迅速收集病史,準確的判斷病因施行搶救,對搶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更能體現了醫院的綜合救治水平。本研究選取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急診科接收的急性昏迷患者86例,對全部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探討昏迷的發病病因,以及治療措施,總結以下經驗,為今后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急診科接收的急性昏迷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齡22-83歲,平均(49±8)歲,發病時間0.3-10h,平均(4±1.7)h。
1.2 昏迷分級標準 所有的患者按GCS來確診昏迷程度。Glasgow法是根據病人的肢體運動、語言及睜眼諸反應來評分,以便動態觀察和記錄成曲線,評分標準:正常15分;輕度昏迷12-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4-8分;腦死亡低于3分。輕度昏迷患者33例,中度昏迷患者28例,重度昏迷患者25例[3]。
1.3 診斷和急救 對患者進行初步的診斷,詳細詢問送診人員患者的相關病史和本次昏迷誘發的直接因素;確定患者的昏迷分級;仔細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獲得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既往病史有針對性的重點檢查,既往有腦血管病疾患的患者,立刻對患者進行頭顱CT掃描檢查;既往有心臟病、糖尿病、肝腎病,進行相關的檢查;對不明原因中毒者,針對嘔吐物、排泄物送檢,同時進行洗胃。以上所有檢查,均與搶救措施同步進行。
2 結 果
本院救治的86例急性昏迷患者中,治愈45例,好轉18例,癱瘓1例,死亡22例。心、腦血管疾病32例,占37.21%,因送院及時治愈出院25例,7例由于沒能及時送到醫院搶救而死亡,死亡率為21.88%(7/32);中毒24例,占27.91%,18例病人治愈出院,6例患者因一氧化碳中毒為得到及時搶救死亡,死亡率為25%(6/24);代謝類疾病14例,出院10例,占16.28%,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死亡4例,死亡率為28.57%(4/14);器官疾病衰竭9例,占10.47%,死亡4例,死亡率為44.44%(4/9);感染性疾病3例,占3.49%,死亡1例,死亡率33.33(1/5);外傷2例,因脊柱受損癱瘓1例,占2.33%,無死亡發生;病因不明2例,占2.33%,無死亡發生。
3 討 論
近年來,昏迷的發生率顯現逐年增高的態勢,急性昏迷已經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急重癥,導致急性昏迷的病因的比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昏迷可由于不同的病因導致形成,主要是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到影響,投射功能被阻斷,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不能維持,或是大腦皮質遭到廣泛損害[4]。一旦發生昏迷,其后果都是很嚴重的,更需要我們及時的對患者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搶救。
臨床醫護人員應當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臨床技能應對以挑戰,不斷加強對急性昏迷此類疾病的認識和處理。在取得全面病史、正確診斷和一系列復雜檢查之前,就應迅速完成對患者的最早處理,以防止患者各器官臟器繼續遭受損害而危及生命[5]。急診處理的原則是先救命、后辨病。救命是搶救患者的首要目標,只要在這一目標實現后我們才可以繼續實行后續的治療。因此維持生命體征,避免各臟器不斷的損害,對急性昏迷患者初步的診斷,施行正確的救治,這些都是急診急救缺一不可的環節。
本次研究發現,在86例昏迷患者中,心、腦血管疾病32例,占37.21%;中毒24例,占27.91%;代謝類疾病14例,占16.28%;器官疾病晚期9例,占10.47%;感染性疾病3例,占3.49%;外傷2例,占2.33%;病因不明2例,占2.33%。從數據上來看,導致昏迷的主要原因還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由于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地增長,而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生于老年階段;由于生活習慣和社會環境的改變,獨居老人逐年增長,當老年人發生突發性昏迷時,往往因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延誤病情,再加上老年人身體素質相對較差,死亡的概率明顯大于其他年齡患者[6]。
總之,醫務工作人員應在短時間內迅速收集病史,對急性昏迷患者應早期、正確地做出診斷,同時采取積極、有效地搶救措施,對搶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會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診急救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168-169.
[2] 毛明偉.急診急救急性昏迷患者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3,23(12):66+68.
[3] 劉凈,張世清,王慧斌.急診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0,53(8):617-618.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46-01
血壓腦出血是老年人常見的急危重癥,其發病率為腦血管疾病的20%,病死率高達248%[1],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由于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急,癥狀多是突然出現,往往在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病情發展到高峰,因此根據病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顯得尤為迫切,也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們醫院針對高血壓腦出血臨床開展最多的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是開顱血腫清除手術 ,手術的護理配合如下:
1 術前護理
1.1 確認病人在病人送入手術室時與病房護士共同核對病人身份,做好交接班工作:重點是病人生命體征、意識情況及目前所進行的急診處理情況。手術病人的意識通常是不同程度的昏迷,這就應該和手術醫生一起確認病人,另外病人發病到進入手術室時間很短,大部分病歷不全,必要時仔細詢問病人家屬(如:病人體重、有無藥物過敏史、有無配帶假牙等等)。
1.2妥善安置病人顱腦急診的病人常由于意識障礙而出現煩躁,因此,病人送至手術室后,應在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的協助下安全將病人抬至手術床上,病人雙膝關節處用束腳帶約束,必要時雙手用約束帶固定在床的兩側,防止病人墜床。
1.3密切觀察病人 (1)生命體征:嚴密觀察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及時控制血壓。(2)意識狀態:注意瞳孔和意識的變化。(3)保持呼吸道順暢:呼吸道阻塞會加重腦水腫,使顱內壓升高[2],因此,病人進手術室后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予面罩吸氧。如果發現病人打鼾,且呼之不應,應警惕病人舌后墜引起窒息,應將病人頭偏向一側,必要時使用口咽通氣道并給予吸氧。協助麻醉醫師誘導插管給予過度通氣,早期插管可促使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容量和腦容量,從而快速降低顱內壓。(4)注意查看昏迷病人全身皮膚是否完整,如果發現有皮膚檫傷應如實記錄并告知醫生及時處理。
1.4 術前用物準備(1)器械:備常規開顱手術器械一套,(2)特殊用物:雙極電凝,腦外科電鉆、銑刀,頭皮夾,普通、腦外科手術薄膜各一包,10ML空針2副,吸引器皮條,腔鏡套2個,迨金氏空針1個,骨蠟1包,明膠海綿若干(3)藥品:甘露醇250ml一瓶。
2 術中護理
2.1建立靜脈通道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靜脈通道是麻醉及手術中給藥、補液、輸血的生命線。用18號靜脈留置針穿刺,靜脈通道選擇上肢較好,因藥物從上腔靜脈區域回流,能使藥物作用起效快,而且必要時可在最短的時間內較多地輸入液體。
2.2 手術在安置時,應在氣管導管固定穩妥后告知麻醉醫師做好相應準備;在醫生的協助下將病人向上移,安裝腦外科頭架,用頭托固定頭部,托盤放于頭端,移位時應動作輕緩,用力協調一致,防止導致血壓驟然升高、麻醉氣管導管脫出以及頸椎脫位等嚴重以外的發生。安置到位后,手臂自然置于體側并壓于身下的大包布下固定,靜脈輸液的上臂外展固定于擱手板上,束腳帶固定于病人膝關節處。
2.3 消毒范圍頭部及前額。 消毒時應注意保護病人的眼睛,90%的手術病人全麻后雙眼不能完全閉合,導致眼球外露。術前30min應用抑制腺體分泌的麻醉輔助藥,也會引起球結膜干燥,應用鹽酸金霉素眼膏聯合3M手術貼保護雙眼能顯著減少手術后患者眼部的并發癥[3]。
2.4 手術鋪巾(1)小單對折,加一張治療巾,鋪置于病人頭枕部下。(2)切口周圍鋪四張治療巾。(3)切口處粘貼普通手術薄膜一張。(4)切口處鋪一張小洞巾。(5)對準切口鋪大洞巾,并包裹托盤上。(6)切口處粘貼腦外科手術薄膜一張。(7)治療巾一張橫折,用兩把鼠齒鉗固定于切口附近左右兩側用于臺上放置雙極、電刀和吸引器頭。
2.5 術中巡回護士配合要點病人全麻后,腦血管自身調節機能下降,加之手術直接刺激,生命體征隨時發生變化,巡回護士應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變化,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術者和麻醉醫生采取相應措施。術中使用甘露醇應注意,20%甘露醇是高滲液體,常溫下亦會出現結晶,使用之前用溫水加熱使其溶解,靜脈滴注甘露醇250ml必須在30min內輸完,時間長則失去脫水利尿作用[4]。大出血病人應及時輸血,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2.6 術中器械護士配合要點腦外科手術是高難度手術準確熟練的配合能有效減少手術時間,這就要求器械護士在手術中準確有序地傳遞器械和所需物品。鉆孔和鋸骨板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需用迨金氏空針抽吸生理鹽水沖洗鉆孔處以降溫。洗手護士的每一項護理操作都于控制術中感染有直接關系并且抗生素大多數不易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在手術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避免發生顱內感染。
參考文獻
[1] 鄭慧玲.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的觀察及護理[J]. 當代護士,20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