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8:23:5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地質災害危險評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項目概述
萬榮縣恒泰花苑建設項目位于萬榮縣城南部,南內環路以南、寶鼎南路以東、榮河南路以西,行政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解店鎮南解村。該項2目總占地面積約130.15畝,合86766.7m。主要建筑物為27棟6F住宅樓、1棟2F綜合樓、3棟2F商鋪,均為磚混結構,筏板基礎,設計層高約3m。
2評估區范圍及級別的確定
2.1評估范圍
2萬榮縣恒泰花苑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86766.7m,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是在野外綜合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綜合考慮工程特點和建設用地區周圍地質環境條件,以能反映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為原則而確定的。結合現狀條件建設用地范圍,確定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為該建設項2目用地范圍,評估區面積86766.7m。根據工作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2特征,確定災害重點調查范圍,調查面積約0.33km。
2.2評估級別的確定
2.2.1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1)區域地質構造條件較復雜,評估區南部直距約1km處有烏蘇—賈村斷層,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對應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區域地質背景屬“中等”類型。2)評估區屬黃土臺塬區,地形簡單,高程506.30-507.00m,相對高差0.70m,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類型單一,地形地貌屬“簡單”類al型。3)評估區巖性由第四系上更新統(Q)的粉土3等組成,巖性巖相變化少,巖土體結構較簡單,場地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濕陷等級為Ⅱ級(中等)—Ⅲ級(嚴重),工程地質性質較差,地層巖性和巖土工程地質性質屬“簡單”類型。4)評估區地質構造較簡單,地質構造單一,地質構造屬“良好”類型。5)區域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水,沒有污染,水環境良好。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含水性質一般為非飽和性,富水性弱。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6)經調查,評估區范圍內地質災害不發育。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屬“簡單”類型。7)評估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修路、建房為主,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屬“簡單”類型。綜上所述,對照表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中表2)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依據“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2.2.2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萬榮縣恒泰花苑建設項目屬民用建筑,對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表,民用建筑(高度≤24m),判定本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為“一般建設項目”。2.2.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萬榮縣恒泰花苑建設項目的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建設項目屬“一般建設項目”類型,對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表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確定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三級”。
3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
項目區位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地裂縫等。根據現場調查及走訪,評估區周圍500m內無地質災害隱患點。評估區東北方向直距約3.5km處為解店鎮變電站地裂縫,2013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時該地質災害點已核銷,且地裂縫走向為153°,評估區不在其延伸方向上,對評估區影響較小。距離評估區最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為評估區南約8km處的南吳村不穩定斜坡,該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小且距離評估區較遠,故對評估區沒有影響。
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1現狀評估
根據收集的相關區域資料顯示,評估區處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評估區及周邊500m范圍內主要為巨厚的第四系黃土覆蓋,且地下無礦產資源分布。根據現場調查,評估區地表無變形跡象,區內及其附近房屋和地面也均無裂縫變形等現象,未發現地裂縫;區內地形平坦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育條件。評估區現狀條件下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育條件,地質災害發育弱,危害程度小,其危險性小。
4.2預測評估
建設項目設計基坑開挖最大深度3m,會形成臨時邊坡。由于巖性為濕陷性粉土,結構較松散,邊坡穩定性差,若基坑邊坡支護措施不當,基坑邊坡很容易形成小型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進而對施工人員、施工設備造成威脅。受威脅的人數6人,造成的經濟損失40萬元,其危害程度小,發育程度弱,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成后場地平整,不具備崩塌、滑坡等發育條件。同時,在評估區周邊未發現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遭受崩塌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受威脅的人數小于10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小于50萬元。因此,建設工程遭受崩塌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造成的危害性小,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綜上所述,預測評估區在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評估區內建設工程遭受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地災發育程度弱,危險性小。
5場地適宜性評價
恒泰花苑小區建設工程項目現狀條件下各種地質災害不發育,預測評估認為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綜合判定該項目區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且防治措施簡單,認為建設場地適宜性為“適宜”。
6防治措施
針對評估區建設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類型及地質災害危害程度,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定期對建設工程用地及周邊地質環境條件進行巡查,雨季時加強監測,并對評估區開展長期監測工作,發現異常及時采取處置措施。2)為防止降雨下滲對地基土的濕陷影響,造成建筑物及地基下陷,工程建設時場地周邊應修建完善配套的排水設施。3)對建設場地基坑開挖后形成的臨時邊坡,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進行邊坡支護設計。邊坡下修建完善的排水設施,防止雨季地表水沖刷、浸泡坡角,造成邊坡失穩而發生崩塌地質災害。4)對擬建項目工程建設場地,應按巖土工程勘察結果及設計要求,對地基土做相應處理。工程建設完成后也要對建筑物沉降進行長期監測工作,發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7結論
評估區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屬于“中等”,工程建設項目屬于“一般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三級”?,F狀條件下,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小,發育程度弱,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區在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評估區內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評估區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建設用地適宜性分級確定為“適宜”。本文通過對工程建設區各種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并綜合分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并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這樣可減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進一步保障工程的安全建設。
參考文獻:
[1]GB/T40112-202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S].
線性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其重點是現狀發育的地質災害對擬建工程的危害性評估。報告編寫過程中,首先根據野外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明確災害點與擬建工程位置關系,災害點位置利用工程里程樁號、桿塔編號等進行定位,通過方位、距離、高程數字標明災害點與擬建工程的三維空間關系,例如:B1崩塌處于×××工程K××+×××m40°方位××m處,坡肩高于(或低于)擬建工程××m等描述準確表述相互位置關系,對于難以用文字說清楚的,可通過平面圖及剖面圖的形式進行進一步明確,見圖1。通過位置關系可以很清楚的明確災害點對擬建工程的危害特征。分析地質災害點形成的條件是判定災害點穩定性以及防治措施建議的重要依據,一般報告編寫中面面俱到,往往流于形式,缺少重點威脅擬建工程的災害點主要形成條件。鑒于該類項目評估中災害點多,難以逐點描述,可考慮在在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表中加上“形成的主要因素”一列,簡要說明災害點形成的主要條件。地質災害點穩定性(易發性)評價中,針對泥石流災害,“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明確了15項因子,其評價相對容易定性。而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評價條件相對抽象,則需要有豐富的野外工作經驗,野外調查中需要重點調查變形跡象,根據變形跡象特征在野外現場確定災害點穩定性。地質災害點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主要針對擬建工程評價,可能造成的直接損失根據擬建工程單位造價,結合災害點危害特點及其影響范圍進行估價評估,可根據整體摧毀、部分破壞、小范圍壓埋給予一定的系數進行簡單估算。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是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的重點,其主體是評價擬建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鑒于預測評估的特點及其重要性,首先要求工作人員吃透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設計等基礎資料,特別是對擬建工程挖、填、排特征以及施工工藝要做到準確掌握,在此基礎上,以工程建設內容為主線進行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工程建設中開挖、回填形成的高邊坡引發的崩塌、滑坡災害以及棄土排放引發的泥石流災害,預測中首先明確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位置。高邊坡的評價應根據開挖高度、坡比、開挖段巖土體性質、地層產狀,結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中斜坡穩定性判別表,預測發生崩塌、滑坡災害的可能性;棄土堆放可能引發的泥石流根據棄土排放量、排土場位置、所處地形地貌條件,結合影響泥石流發育的15項因子判定其易發性(發生的可能性)。對于對擬建工程影響較大的災害點應附剖面圖及平面圖進行較為直觀的表述。預測可能加劇的地質災害緊緊圍繞擬建工程,根據災害點與擬建工程的空間位置關系,結合擬建工程的施工工藝,明確工程建設對災害點的擾動特征,其擾動一般有開挖擾動、加載擾動、震動擾動等,對于開挖或加載擾動必須明確對災害體的具體擾動位置,進而判定工程擾動條件下的穩定性。對于工程擾動較大的災害點均應附標明工程施工特征的剖面圖或平面圖,見圖2。預測評估中,各災害點可能造成的損失不僅限于擬建工程本身,還應該包括受該災害點威脅的居民、工程等相關人員及財產,綜合評價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1.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原則、方法分析
地質災害的評估,一般要遵循相應的原則:①在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時,如評估危險性大、中或小時,應根據國土資源有關部門頒發的相關標準進行;②“區域間的相異,區域內相似”,應考慮放到地質災害可能對在建或擬建項目的影響及危害程度,并考慮到環境、地質之間的差異,以災害危險性程度作為區分依據;③在評估相同地質區域時,隱患和災害并行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對危險程度進行評估時,應堅持“救急不救緩、就重不就輕”的原則,正確劃分出危險性的等級與分區。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應以原則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內出現的災害、分布及等級,并結合量化指標中的分布長度、密度及災害影響到的人數等因素,再采取預測、現狀分析及綜合等方法實現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
2.評估工作的級別與范圍界定的相關分析
評估區工作級別和范圍的界定,除了要結合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相關法律、法規外,還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重要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及地質災害種類等進行。在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時,評估范圍不應局限于建設用地范圍內,既要明確界定評估區中對工程產生影響的潛在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必要時還要擴大評估范圍。比如,在公路等線狀地質災害評估,應靈活理解評估范圍兩側500m至1000m的技術要求,某些地方可能需要在1000m以上,一些地方又可能太寬等??傊?,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確定評估范圍。
3.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劃分
在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把握評估尺度的活動中,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確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貫穿于現狀評估、預測評估、擬定防治措施等過程的重要環節。在不同的地區與城市,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的劃分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故在實際操作中應集合工程實際分析。在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進行劃分時,應從多個方面進行,如工程現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氣象水文、地層巖性、工程地質條件、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劃分等級可分為簡單、中等、復雜這幾個層次,從而可對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關系作出較全面的反映。
4.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具體評估方法
4.1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在評估范圍中,主要是出現在項目施工所在地,也可能是影響到施工項目而存在的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論證,并結合具體情況深入分析,然后在滑坡、周圍泥石流等災害
4.2現狀評估
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時,應以掌握大量地質專業性知識為基礎,再采取專業的評估方法,對危險性的現狀進行有效評估。在對地質災害進行現狀評估時,應在掌握足夠多的資料上進行。比如,對區域內的氣象、地形、水文、地震構造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應對該區域內在建或擬建工程項目也進行評估。在對區域評估有了更全面、更詳細的了解后,才可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等作出更科學的現狀評估。
4.3綜合評估
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性評估時,應緊密結合預測及現狀評估結果,然后對區域內的潛在隱患分布情況,或是區域內環境差異的分布評估啊,才可實現對地質災害的綜合性評估。除此之外,還要對區域內的適應性作出評估,劃分區域級別時,可分為適宜、相對適宜、適應性較差等,而地質危害的危險性則可分為大、中、小等級別。
5.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與建議
5.1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能有效保護地質環境,減少或預防地質災害導致的損失。所以,應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并付諸實施,以起到防治地質災害的作用。防治方案中應強調防治重點,并根據區域內發生或潛在的災難種類、級別等,制定操作性、針對性均較強的防治措施。
比如,針對危險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點或是區段,應逐點、逐段制定防治措施,但要注意結合擬建工程的特點及布局進行。在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中,種類較多,這就要求從多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第一,這就要求從各個方面對人類的工程活動進行規范,并根據現行規范委托資質較高的單位及人員開展地質勘察、設計及施工等活動。同時,還要加大對區內工程施工場地的評估與監測,包括對地形、地質災害的監測。第二,結合擬建工程的具體特點,并將液化指數、液化等級等指標也列入考慮范圍,然后合理選用地基處理措施或結構措施,如削方、灌漿、擋墻、豎井樁、錨位墻、同填、碎石樁法等。第三,所選用的工程防治技術應易操作、易實現,常用的一般是優先推薦的技術。
5.2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
5.2.1關于滑坡
對于滑坡的防治,應優先考慮避讓。一般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在避讓時,如果不能繞過滑坡區域時,則要充分考慮到滑坡的類型、規模及其他原因。在采用工程治理防治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如設置擋土墻設施、設置排水系統、更改滑坡體等。在進行深挖方作業時,應盡可能不在滑坡體前緣部分進行。
5.2.2關于不穩定斜坡
在某些區域中,存在著較深的溝谷,高陡邊坡出現的頻率較高。所以,在工程項目的施工中,應盡量將路基段改為高架橋,或適當側移以避開高陡邊坡。若遇到高陡邊坡不能變更避讓,應在施工中注意采用合適的施工方法,如對開挖深度進行嚴格控制、合理設置坡型、加固等,以保證陡坡的穩定性。
5.2.3關于崩塌
對于崩塌的防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要快速、準確地完成對崩塌部位或是存在崩塌風險區域的處理,以免日后的地質災害防治出現質量隱患;②加強對不穩定后壁陡邊坡的治理,預防繼續崩塌而出現的威脅。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如果有切坡坡度較大且開挖量較大的挖方工程,應密切留意潛在的危險。對于在建的工程項目,應結合治理規范而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5.2.4關于泥石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work to standardize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reduce artificial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guarantee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defin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then analyzes the leve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ssessment, and the main content, finally, the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in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Level; Assessment report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就地質災害而言,是指由于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因此,從上述地質災害的定義中,可以明確以下兩點:
1、在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中即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為因素。有些人認為,有些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如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屬人為災害,不是地質災害。其實單從定義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上述災害肯定是屬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疇,屬于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一是:必須是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的才能稱其為地質災害,假如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生的山體崩塌就不是。二是:地質災害必須是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假如因施工質量問題而導致的樓房倒塌,雖然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但與地質作用無關,也就不是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評估的級別及主要內容
(一)地質災害的評估級別
1、一級評估
一級評估是指重要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報告書,必須對評估區內分布的地質災害是否危害建設項目安全、建設項目是否誘發地質災害、預測評價工程建設可能誘發的災害類型及危險性、因治理地質災害增大的項目建設成本等進行全面的評估。
2、二級評估
二級評估是指較重要的建設項目。與一級評估一樣,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報告書,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對建設項目的影響或危害以及建設項目是否會誘發地質災害進行分析或專項分析,基本查明評估區內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分布、規模,以及對擬建項目可能產生的危害、影響。對評估區內重大地質災害應參照一級評估要求進行評價。
3、三級評估
三級評估是指一般建設項目。可以從簡,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說明書,縣級國土資源局備案。
(二)地質災害評估的主要內容
1、現狀評估
現狀評估是指已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任務是根據評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對象進行危險性評價。對穩定性或危險性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作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質、變化、危害對象和損失情況。
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是指對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以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預測。任務是依據工程項目類型、規模、預測工程項目在建設中和建成后,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及影響,評價是否會誘發地質災害以及災害的范圍。
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的任務是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情況,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場地的建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方法
(一)點評估和面評估方法
1、點評估
對于點的危險性評價,一定要弄清地質災害點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況,地質環境,地質面貌,形態特征,邊界條件。采用經驗法與災害活動的動力分析和條件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力學平衡的計算,得出穩定系數(K),用來指示斜坡失穩的可能性。在計算現狀環境下斜坡穩定系數時,應根據今后可能出現的情況設定相應的參數,計算穩定系數,從而確定導致斜坡失穩的因素,這些因素出現的頻率多大,進而可以確定災害發生的概率。最后根據形成條件及誘發因素的綜合分析,并結合穩定性、危害范圍及其發生概率計算的結果,對整個地質災害點進行危險性分區。
2、面評估
對于面評估特別是區域評估的危險性評價,首先要分析災害產生的因素,即巖體工程條件,構造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和氣象水文條件,以這四種因素作為危險性評價的基礎。
評價方法一般可采用單元面積評價法,即將研究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單元,按照統一的評價標準,對每個單元逐一評價,然后再作整體評價。危險性評價的統一標準的制定是通過對各地質災害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現的災害活動特征進行研究,找出地區至災因素而實現的。評價時,將此四項因素用系統工程層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權值,然后以專家評分方法,將分值乘以權值,求出各單元的危險性指數。再根據本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考慮到可能發展為災害的現狀及預測的內容,將該區危險性分為極重、重度、輕度、無危險四級。
(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方法
1、現狀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著重點是對現有災害的分析和評述。分析和評述內容應包括:災害發育基本規律的歸納;代表性災點的重點剖析;各種災害(點)歷史危害情況、現實活動特征及穩定狀況的評價。
現狀評估時還應結合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工程建設特點,作具體分析,適當增加有普遍意義或反映工程特點的其它地質災害及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如增加地面不均勻沉陷、砂土液化、不穩定斜(邊)坡、水土流失等災種和問題的評估。
在確定了地質災害種類后,正確評價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對于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選取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正確評價每個災種的危害性。在評價各災種的危害性時,一定要依據各災種的發生可能性、危險性及各災種發生時造成的人、財、物損失來綜合評價。既不能偏高,更不能偏低。偏高易造成防治措施中的工程浪費,偏低易造成防治措施的安全性不足,造成更大損失。
2、預測評估
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對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進行有依據的預測評估。主要有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等。
在預測評估中不但要緊緊圍繞工程布局和施工特點進行,還應與現狀評估結果相互綜合分析后使用。預測評估的側重點是在評估區疊加了擬建工程影響后,擬建工程和環境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程度的預測評價。
3、綜合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依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及危險程度,確定判別區段危險性的量化指標。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評估區內給人民生命財產已造成危害的地質災害點或具有潛在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參與評估。
(三)地質災害評估報告的編寫方法
1、建設單位要委托有資質的勘探設計單位編寫報告書??碧皆O計單位首先要根據建設用地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確定評估范圍和評估災種,如煤礦則以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為主要評估災種。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充分收集資料,分析研究評估區附近氣象、水文、地質、水工環等地質資料。
2、評估報告在綜合分析全部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報告書力求簡明扼要、相互聯貫、重點突出、論據充分、結論明確、附圖規范、時空信息量大、實用易懂、圖面布置合理、美觀清晰、便于使用單位閱讀。報告書的主要內容包括:
(1)征地地點及范圍;
(2)項目類型及平面布置圖;
(3)評價工作級別的確定;
(4)地質環境條件;
(5)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
(6)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7)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8)綜合評價與防治措施;
(9)結論與建議。
3、評估報告各章小結
評估報告的各章小結,既要簡明扼要,又要具體詳實,應類似于文章摘要一樣,說明做了哪幾方面的工作,同時要說明做的結果是什么。比如,現狀評估一章的小結,要具體地總結說明評估區災種的成因與分布,包括每一災種的數量、規模大小及危險性程度,同時要指出重大或重點災害的評估結論。
4、評估報告結語
結論內容包括:地質環境條件論述、評估級別的確定、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結論、綜合評估與適宜性評價結論、防治措施。建議要單獨寫,不要與結論混為一談。最后,需要強調的幾點是:
(1)評估報告中不進行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2)文字報告、小結、結論及圖件的評估結論要一致;
(3)避免出現“不會發生或不存在某某地質災害”的結論;
(4)只對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災種做客觀評估,當然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徹底判定不會發生什么災害,還是比較困難的;
(5)評估中可能涉及的災種一定不能漏掉。
結語
綜上,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新型的技術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具體操作技術還有待在較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完善和細化。相信隨著我國地質勘察事業的發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必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馬寅生,張業成,等.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地質力學學報,2004.10.
0引言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薄秶临Y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評估工作級別按建設項目的重要性和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分為三級。具體分級標準和評估技術要求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p>
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
1.1分級評估、備案的原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進行,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劃分為三級。
一級評估應有充足的基礎資料,進行充分論證,一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評估報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局)備案;二級評估應有足夠的基礎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二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評估報告報市(地)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三級評估應有必要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參照一級評估要求的內容,做出概略評估,三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丙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
1.2分區(段)評估的原則依據評估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差異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以及擬建工程的特點,將評估區劃分為若干個危險性程度不同的區域。將不同的評估區(段)按照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規模、和承災對象社會經濟屬性(承災對象的價值,可移動性等)的基礎上,從致災體穩定性和致災體與承災對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將地質災害危險性劃分為大、中等、小三級,并按區(段)對場地進行適宜性評估,將評估區(段)劃分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適宜三級。
1.3就高不就低的評估原則同一區(段)內有多種地質災害共存時,按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危險性級別。
如果在同一區(段)同時存在弱發育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發育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強發育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評估原則,將該區(段)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土地適宜性差。
1.4對建設場地壓覆礦產資源的評估原則若評估區內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區內下伏礦產一旦遭到開采,會引發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對評估區內地表建筑工程及設施造成極度嚴重的破壞,則擬建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評估區內下伏礦產未遭到開采時,則擬建工程不會受到地下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鑒于此種情況,對壓覆礦產區,若下伏礦產尚未遭到開采時,可以通過與礦權方協商解決預留足夠的保護煤柱,則下伏開采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不參與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第5.1條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不能局限于建設用地和規劃用地面積內,應視建設和規劃項目的特點、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種類予以確定?!钡?.2條“若危險性僅限于用地面積內,則按用地范圍進行評估”。第二種情況比較簡單,本文僅對第一種情況進行討論。2.1崩塌、滑坡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的確定崩塌、滑坡其評估范圍應以第一斜坡帶為限,首先應查明坡體中所有發育的節理、裂隙、巖層面、斷層等構造面的延伸方向,傾向和傾角大小及規模、發育密度等,即構造面的發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的陡傾角面或臨空面,常形成崩塌體的兩側邊界;崩塌、滑坡體底界常由傾向坡外的構造面或軟弱帶組成,也可由巖、土體自身折斷形成。其次調查結構面的相互關系、組合形式、交切特點、貫通情況及它們能否將或已將坡體切割,并與母體(山體)分離。最后,綜合分析調查結果,那些相互交切、組合,可能或已經將坡體切割與其母體分離的構造面,就是崩塌體的邊界面。其中,靠外側、貫通(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性較好的結構面所圍的崩塌體的危險性最大,即為崩塌、滑坡的第一斜坡帶。
2.2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評估范圍確定泥石流必須以完整的溝道流域面積為評估范圍,泥石流的評估范圍宜在地形地質圖上確定,應為包含泥石流溝谷的第一條完整的山脊為邊界,通過實地調查后確定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即為完整的溝道流域面積。
2.3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的確定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評估范圍應與初步推測的可能范圍一致;地裂縫應與初步推測可能延展、影響范圍一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圍按照煤炭部制定的《建筑物、水體、鐵路航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通過概率積分法用一下公式進行推測。
全盆地的移動和變形地表任意點的下沉計算公式
式中:C(x)與C(y)稱之為主斷面內的下沉分布系數。
走向主斷面上地表移動和變形最大值及其位置
最大下沉值:Wcm=Mqcosa,mm,位置x=∞
若評估區內壓覆礦產資源,則應該按照巖層影響角及下伏地層巖性計算下伏礦產資源開采時的采動影響0值線,并以此劃分評估范圍。
2.4其他確定評估范圍的依據建設工程和規劃區位于強震區,工程場地內分布有可能產生明顯位錯或構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動斷裂或發震斷裂,評估范圍應盡可能把鄰近地區活動斷裂的一些特殊構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的交匯部位、活動斷裂的拐彎段、強烈活動部位、端點及斷面上不平滑處等)包括其中。
在已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工程處于已劃定為危險性大-中等的區段,還應按建設工程項目的重要性與工程特點進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域性工程項目的評估范圍,應根據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及工程類型確定。重要的線路工程建設項目,評估范圍一般應以相對線路兩側擴展500-1000m為限。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圍應是以上各個因子的并集,且為了全面反映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在確定評估面積后,對評估區也要進行調查,調查范圍應該包含引發地質災害的各項地質環境要素的范圍。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引言
我國地形地貌比較復雜,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我國南北差異、東西差異都比較明顯,無論是地形和是天氣環境都有很大不同,地質災害對我國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預防和防止地質災害有重要的意義。也是防止人民生命和財政造成損害的有效途徑。在實際的地質災害危險評估過程重要建立一種強制的工作程序。國家有明確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的區分要根據建設項目的重要性不同以及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不同。但是這樣的規定還是比較模糊的,使得評估工作很難順利的進行。所以文章通過自己是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多年的經驗以及相關文獻的查找,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保證地質災害評估能順利進行。
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內容
1.1 現狀評估
現狀評估指的是基本查明評估區及周邊已發生或潛在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分布類型、活動規模、變形特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等,對其穩定性發育程度進行初步評價。對已經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根據地質災害的種類、造成的損害程度、以及受害的對象等方面進行危險性評估,現狀評估一定要對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穩定性以及危險性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同時要對地質災害受影響地區的災害程度進行深入的分析。評估出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具體的損失情況,方便相關部門進行補救以及完善后續工作。
1.2 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主要指的是建設工程自身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做出預測評價,同時對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做出評價。這一過程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據建筑物的種類、規模、或者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會對周圍的地質情況造成的損害,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建筑物、地質環境、以及受到地質災害以后受災程度進行科學的評估,比如就拿煤炭開采來說,相關的評估人員要對煤礦周圍的地質環境以及煤井內環境等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估,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煤井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規避,把事故的風險降到最低。根據風險評估分級對煤礦周圍的地質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從而預測出不同土層結構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從而預先做好防范措施,把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程度控制到最小[1]。
1.3 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把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合到一起的評估方式,對地質災害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統計分析,在綜合評估中通常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來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同時為這些地區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可能發地質災害進行具體評估,為防止地質子災害提供強有力的建議,通過綜合評估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從而提高評估的質量。還能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因果進行準確分析,使得評估更加科學、規范[2]。
2 建筑項目重要性分級標準
由于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起步比較晚,所以在建筑項目重要性分級標準上存在很多分歧,有的專家認為國家制定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析標準非常全面,完全可以作為實際的建筑項目重要性分級標準的指標。但是有的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制定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標準好不夠全面,涉及到的建筑項目種類也不完善,應該根據我國不同省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加完善、詳細、全面的分級評估標準。
我國建筑項目重要性分級可分為重要建設項目、較重要建設項目、一般建設項目:
重要項目指的是:城市和村鎮規劃區、放射性設施、軍事和防空設施、核電、二級或者二級以上公路、鐵路、機場、大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港口碼頭等。
較重要建設項目指的是:新建村鎮、三級含三級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港口碼頭、集中供水水源地、工業建筑高度在24m~30m等。
一般建筑項目指的是:小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港口碼頭、礦山、工業建筑跨度小于24m。
3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標準
國家最新出臺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和地區評估標準中,對地質環境的條件復雜程度進行準確的劃分,并且非常詳細和具體。但是在實際的評估過程中,由于一些相關的規定比較模糊,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標準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局面。這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專家的不懈努力,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封堵分級標準進行了重新解析。提出了根據不同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地形地貌的復雜程度、以及天氣氣候不同、人類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破壞程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同時結合當地地質環境的實際情況,對地質災害環境復雜側滑蓋難度分級標準進行科學、合理、規范的劃分[3]。
3.1 區域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分類
如果區域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建設場地有全新世活動斷裂,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Ⅶ度,地震洞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就屬于復雜程度;如果區域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建設場地有全新世活動斷裂,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到Ⅶ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在0.10g~0.20g之間,就屬于中等程度;如果區域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建設場地有全新世活動斷裂,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后者等于Ⅵ度,地質洞峰值加速小于0.10g。
3.2 地形地貌復雜程度
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過程中,對地形地貌的評估主要是對當地的河溝、山體坡度、地貌單元等類型進行分析,地貌成因主要有剝蝕、堆積、山麓斜坡堆積、河流侵蝕堆積等、其中剝蝕形成的地貌單元類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堆積形成的地貌單元類型有火山堆、巖溶流等;山麓斜坡堆積形成的地貌單元類型有洪積扇、山前平原、山間凹地等;河流侵蝕堆積形成的地貌單元類型有河谷、河間地塊等。如果當地地形相對高度差大于200m,地面坡以大于25°為主,地貌類型多樣就可以判定此地貌復雜程度為復雜;如果地形比較簡單,相對高度差在50m~200m,地面坡度以8°~25°為主,地貌類型比較單一,可以判定此地形地貌復雜程度為中等;如果地形簡單,相對高度差小于50m,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類型單一,就可以判斷此地形丟面復雜程度為中等[4]。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通過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因素的分析,總結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決定了評估工作的深度和精度、評估項目的投資和工期。評估成果的驗收和備案。是評估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希望通過文章的分析,對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因素的認識有一定幫助,從而促進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為民.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因素的探討[J].災害學,
2013,3:111-116.
引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隨著人類活動增多,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強度以及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與評估對于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地質災情評估的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對地質災害災情預測評估首先是為了通過揭示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損失、據此進行地質災害發育趨勢的預測;其次通過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做出救災防災決策的依據。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減災規劃和臨災預案的制定與實施有重要的意義。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
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危險評估中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AHP)、灰色關聯度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信息量評判法等。由于不同的方法各有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較適合的方法,并進行合理的優化。
2.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也叫系統工程法,它是一種實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按照思維、心理的規律把決策過程層次化、數量化。2.2灰色關聯度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定量評價方法。著重研究概率統計、模糊數學所難以解決的“小樣本”、“貧信息”等不確定性問題,它根據評價因子之間的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評價因子之間的關聯程度,最終將評價因子的權重與其等級的分數相乘然后相加,得出評價結論。
2.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數學是研究和處理模糊現象的科學,它所揭示的是客觀事物之間差異的中介過渡性引起的劃分上的一種不確定性。通過建立模糊相似關系將客觀事物予以分類。它主要應用于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評價、單災點穩定性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4信息量評判法
信息量評判法是在信息社會中產生的,它屬于統計分析方法,在我國以前多用于地質找礦等領域,目前在地質災害空間區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于地質災害評估中主要通過某些因素對所提供的研究對象信息量的計算來評價,亦即用信息量的大小來評價影響因素與研究對象關系的密切程度。
3 地質災害預測評估影響因子
3.1氣象因子
氣象因子包括氣候類型、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力、云量、降水等要素在這些要素中,對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穩定性影響的最重要原因是降水。地質災害與降水有密切的關系,危巖(崩塌)、滑坡主要集中發生在降水較多的月份,而泥石流發生更離不開降水形成的強烈地表徑流。
3.2 地形地貌因子
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地形坡度的關系十分密切。如喬建平等研究了長江三峽庫區云陽一巫山段斜坡坡度對滑坡的貢獻率得出了該地區滑坡發育的主要坡度區間。
3.3地層巖性組合
地層巖性是產生地質災害的基本物質條件,其組合決定了巖土體類型特征,也就決定了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如:軟硬相間巖組,由于軟弱巖體抗風化能力較差,被風化剝蝕而形成巖腔,使上部堅硬巖體失去支撐易產生危巖(崩塌)同時,軟弱巖體的強度相對較差,易成為滑坡的易滑地層。
3.4地質構造因子
地質災害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多與地質構造作用有關。如對于某一特定地區,剪切帶區域抗風化能力較差,易于誘發泥石流災害,而與新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垂直或大角度相交的陡崖或陡坡,則易于孕發危巖、滑坡等地質災害。所以說地質構造因子是
地質災害發育的一個重要因子,起主導控制作用。
3.5水文地質條件
在所有誘發和觸發地質災害的因子中,地下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地質災害勘測、評價、預測與防治必須考慮的因子。在以往的各種地質災害中,大部分危巖(崩塌)、滑坡的產生均有地下水的參與。
3.6人類工程活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對自然改造加大,各種大小工程活動,直接或者間接誘發了各種地質災害。如:人類過度的開采造成對植被的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誘發泥石流;公路修建切坡形成危巖(崩塌)、滑坡等。
結束語:在實際地質災害預測評估中,為了便于計算機識別和數學處理,一般會對影響因子進行量化,從而得出影響的強度。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只有充分分析了其影響因子基礎上,利用科學計算方法,才能準確預測出地質危害,從而減少對人類的損失。
二地質環境條件
1氣象、水文
烏魯木齊市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根據距米東區氣象站多年氣象觀測資料,境內多年平均氣溫7.4℃,極端最高氣溫43.1℃,極端最低氣溫-39.3℃,多年平均降水量215mm,一日最大降水量57.7mm,最大積雪深度48cm,最大凍土深度162cm,多年平均蒸發量2239.9mm。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0.28m/s,多為西北風。評估區地表水主要有大洪溝。該溝發源于博格達山北側低山區,由南向北徑流,流經米東區后注入大寨水庫;河水來源于大氣降水、少量泉水和煤礦的礦坑排水,屬常年性的有水洪溝。另外,在評估區中部,銳意興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南側山溝內有少量積水,呈8m×20m長條形,為合作社生活生產排放水。
2地形地貌評估區
地貌單元為博格達北麓的山前黃土臺地,與山前沖洪積傾斜礫質平原相接。區內總體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691~734m之間,山坡坡度5°~22°,臺地頂部和臺地間洼地平緩寬闊,由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狀粉土構成,植被主要為蒿草類。
3地層巖性評估區
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apl3),分布于評估區中部黃土臺地。上部巖性為黃土狀粉土,厚度6~14m,質地均勻,結構較密實;下部巖性主要為圓礫,磨圓度較好,呈次圓狀、扁平狀。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評估區下伏基巖為侏羅系齊古組,分布在蘆草溝—西山一帶,達坂城、硫磺溝、后峽及艾維爾溝一帶也有出露,為一套沼澤—湖泊相沉積,含煤及菱鐵礦,巖性為泥巖、粉砂巖、砂巖,炭質頁巖及煤層。
4地質構造與地震評估區
位于北天山優地槽褶皺帶(二級構造單元)的烏魯木齊山前坳陷(三級構造單元)東部。處于烏魯木齊石化—八鋼隱伏斷裂和碗窯溝逆斷裂之間,其中烏魯木齊石油化工廠—八鋼隱伏斷裂距離評估區邊界1.8km,具有逆斷層性質,沿山麓地帶先呈北東向,后轉為東西向,長達50km,碗窯溝逆斷裂可見長33km,走向70°,傾向北,北盤上沖,距離評估區邊界3.0km,評估區內無活動斷裂通過,構造條件簡單。評估區所在的區域新構造運動時急時緩,一直在交替進行。在早更新世末期,新構造運動造成大范圍的扭曲和小規模的褶皺;進入中更新世以來,表現為較強烈的升降運動,斷層復活伴之以隆起、翹起和下降,山區上升而遭受剝蝕,盆地下沉而接受剝蝕區物質的沉積,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本區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g,對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綜合判定評估區屬區域地殼次不穩定區。
5工程地質條件根據評估區
巖土成因、巖性、結構類型、力學強度等將巖土體劃分為黃土狀粉土、碎石土雙層土體。黃土狀粉土、碎石土雙層土體:上部巖性為黃土狀粉土,分布較連續,分布厚度6~14m,孔隙比介于0.75~0.90之間,結構中密;壓縮系數大于0.5MPa-1,屬高壓縮性土;物理力學性質一般,具有濕陷性,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差,不宜直接作為建筑物地基。下部巖性為圓礫,分布連續,埋深6~14m,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粒徑5~10mm,約占50%~60%,不均勻系數大于5,顆粒級配良好,承載力特征值350kPa,力學性質好,可直接作為建筑物地基。
6水文地質條件評估區
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的砂礫石,富水性中等,水位埋深20~30m,接受上游溝谷潛流的側向補給。沿地勢由南向北向下游地段徑流排泄,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SO4•HCO3-Na•Ca型,礦化度1~2g/L。
7人類工程活動評估區
內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主要表現為旅游業開發時修建大量建筑、坡腳開挖修建道路和水電站、引水渠道建設,再加上強降雨、融雪對沿線坡體進一步沖蝕,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評估區現有人類工程活動較單一,主要為區內簡易道路穿過黃土臺地時路基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但規模較小。評估區南側1.1~1.4km處分布有3處煤礦,現2處煤礦已關閉,通過對煤礦開采情況調查和周邊村民及工人的訪問,三處煤礦露頭范圍及煤層產狀相同,調查時查閱了目前正在開采的順益煤礦開采資料,順益煤礦礦界距離評估區邊界1053~1535m,開采深度349.4m,煤層產狀328°∠86°~89°,經計算煤礦采空區影響范圍未影響到評估區。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現狀評估
評估區地貌形態較簡單,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簡單,通過野外實地調查以及區域地質資料,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評估區發育的其它災害主要有黃土狀粉土的濕陷性,區內沖溝淺緩,匯水面積較小,不易形成洪水。現狀評估上述各類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
2預測評估
擬建工程基礎形式均為淺基礎,形成的基坑深度較小,開挖基礎的土方量較小,預測坡體受機械振動可能形成以少量碎落為主的坍塌,危害程度小。根據評估區內及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和本次建設工程特征,預測本工程可能引發及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3綜合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地質環境條件,結合建設工程特征,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進行。即對同一處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者為準。并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分區評價,并對建設場地的適宜性做出評估。經現場調查,現狀條件下各類地質災害在該區內不發育,在確定評估區內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的情況下,認真分析總結區內地質災害規律及建設工程特征,預測該區不具備引發和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也不易遭受上述災害的危害或威脅。依據現狀評估及預測評估結果,結合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及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規律,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四結束語
(1)烏魯木齊米東區油料轉運站建設項目重要性屬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一級。
(2)現狀評估表明:通過實地調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不發育,評估區黃土狀粉土具有濕陷性,危害程度一般。因此現狀評估為危險性小。
(3)預測評估表明:工程建設及運行過程中不易引發或加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也不易遭受此類災害的危害;預測評估為危險性小。
(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通過分析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建設工程類型和潛在地質災害,將整個評估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關鍵詞:區域地質;危險性評估;防治措施
Key words: regional geology;risk assessment;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3-0141-02
0 引言
目前各種地質災害事件頻發,給國民經濟、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且一部分地質災害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造成的,這種類型的地質災害,人類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評估正確、防治方法正確、防治措施真正地落實到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類地質災害發生的,最低程度也是可減少地質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
1 工程地質
1.1 概況
新區項目位于隆化縣城北西322°方向,隆化鎮煤窯村至西溝門村一帶,距縣城中心直距2.7km、運距3.1km,交通便利。新區項目規劃面積1293595m2,容積率不大于3.0,規劃建筑物最高100m,規劃住宅小區位于評估區中部,以多層、高層相結合為主;規劃中學、氣象局位于新區北部。
1.2 地質環境條件
區域內地表水體主要為伊遜河和蟻螞吐河,均屬灤河水系,其中伊遜河經過新區東側,蟻螞吐河經過西側,在隆化鎮山咀村與伊遜河匯合。新區位于低山丘陵區,微地貌屬于伊遜河一級階地,主要為沖洪積、殘坡積黃土,位于河谷平地與山區接觸地帶,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地形較平坦,場地標高552-550m,地貌類型簡單。新區地層巖性由老到新主要為中生界白堊系西瓜園組和第四系組成,主要為:粉質砂土、砂土層、泥巖、砂巖、混合巖。新區位于中朝準地臺(Ⅰ2)、內蒙地軸(Ⅱ21)、圍場拱斷束(Ⅲ23)、張三營中斷凹(Ⅳ27)東部邊緣,東與喀喇沁臺穹(Ⅳ28)比鄰,區內地質構造不發育。
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2.1 地質災害類型
新區地質災害不發育,地形簡單,地貌類型單一,地質構造相對簡單。地層巖性單一,工程地質條件中等,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中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判定,評估區采空區范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其它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
2.2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內煤礦的開采深度102m-166m,煤層平均厚度0.38m,采深采厚比為268-437,采深采厚比大于30,為相對穩定區。評估區周邊發現有民房及其他建筑物,未發現有基礎下沉及房屋開裂等現象,該區歷史上未發生過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F狀條件下,煤田的開采沒有使地表產生采空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F狀評估地質災害不發育,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3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預測采空區及其影響范圍內,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采空塌陷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其它區域(采空區以外)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采空塌陷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4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與防治措施
4.1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依據評估原則和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結果,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為采空塌陷,地質災害綜合分區分為兩個區,將采空區影響范圍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其面積為110045m2,其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Ⅰ),其面積為1183550m2。
4.2 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
評估范圍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采空塌陷,通過監測手段和工程措施可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擬建工程新增荷載可能使煤礦開采區及影響范圍發生采空塌陷,依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引發和加劇的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地質災害防治的難易程度等,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建設用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建設用地適宜性為適宜,評估結果見表1。
4.3 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的原則,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目的。結合評估區地質災害發育情況,根據地質災害類型和危險性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合理規劃布局;高層建筑物應避開采空區塌陷區及影響范圍;提高采空影響范圍內建筑物的整體結構抗變形性;施工設計前,進行工程勘察和地基處理;做好評估區及周圍的防排水工作,保持排水通暢。
5 結論
①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中等。評估級別為一級,評估區面積1293595m2(1940.39畝)。
②現狀評估地質災害不發育,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③預測采空區及其影響范圍內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采空塌陷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為中等,其它區域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④評估區劃分為兩個區,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面積110045m2,建設用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面積1183550m2,建設用地適宜性為適宜。
參考文獻:
[1]付進,王娜.某石油倉儲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J]. 吉林地質,2016(04):149-151.
中圖分類號: X752 文獻標識碼: A
一、煤礦建設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內容
(一)現狀評估
現狀評估是根據煤礦建設項目特點、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等因素確定評估范圍后對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主要查明評估區己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進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礎上,對其危險性和對煤礦工程危害的范圍與程度做出評估。
(二)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是對煤礦建設場地及可能危及煤礦建設安全的臨近地區可能加劇或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對煤礦建設者可能遭受己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做出預測評估;對礦山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預測評估。
(三)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實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評估地質環境的差異性和潛在地質災害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措施和防治效益,對礦山開采的適宜性做出評估,并提出防治礦山地質災害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措施與建議。綜合評估的側重點是在前兩項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現有和潛在的地質災害成災的可能性和成災的嚴重性,對評估區地質災害文獻性進行綜合評定。
二、煤礦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思路
煤礦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是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以及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對礦山采場地的適宜性進行評估,同時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建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必須在充分收集利用己有的遙感影象、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氣象水文等資料基礎上,進行地面調查,必要時可適當進行物探、坑槽探與取樣測試。
(一)資料收集與分析
主要收集自然地理、水文氣象、生物活動、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質結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工程地質遺跡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相關資料。然后根據己有的資料,確定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同時結合各類地質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初步分析區域地質災害現狀。
(二)現場地質災害調查
主要查明評估區己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的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初步判定,同時驗證前一步工作所得出的分析判斷。
(三)礦山開采地質作用
主要分析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條件的改變以及現狀條件下的地質災害的影響。
(四)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對主要災種進行單一災害危險性評估,將評估結果疊加得出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五)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以現狀評估為基礎,根據礦山開采地質作用效益,分析判斷當地質環境變化時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六)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結合地質災害損失指數,對礦山開采的適宜性做出評估,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三、礦山地質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方法
(一) 露天開采型礦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
根據多年來所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的經驗,露天開采型礦井除了可能遭受常見的幾種地質災害之外,還可能遭受到由于礦井邊坡失穩引發的其他災害。因此,在確定露天開采型礦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范圍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需要通過計算確定邊坡的影響范圍,從而在此基礎上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圍。
(二)地下開采型礦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
由于礦山地下開采后形成采空區,導致發生上覆巖層的破壞變形,地表移動變形、地面塌陷變形等地質災害。在這種情況下,要確定地下開采型礦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則要根據開采層埋深和采厚采掘方式所形成采空區影響地表變形范圍的經驗公式推斷,此時,需要考慮上覆基巖(土層)厚度、影響傳播角等因素,經計算確定地下采動形成的地表拉伸裂隙帶影響寬度。
(三) 特殊情況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
在以上確定評估范圍的基礎上,如果在評估區邊界有滑坡、高邊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則應將評估區邊界延伸至災害分
布范圍 100m以外。
四、現狀、預測及綜合評估的關系
(一)現狀評估的內容和步驟
基本查明評估區已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布、類型、規模、變形活動特征,主要誘發因素與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進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礎上對其危險性和對礦山工程危害的范圍與程度做出評估。具體的評估內容和步驟包括:
(1)地質災害的類型(災種):以評價是否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巖溶塌陷和礦山采空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災種為主,并結合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地層巖性特點,作具體分析,適當增加有普遍意義或反映礦山特點的其它地質災害及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如不穩定斜(邊)坡、礦坑突水、采空區崩塌、冒頂、片幫、巖爆、礦震、瓦斯突出、煤層自燃、粉塵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災種和問題的評價。
(2)地質災害體的規模:是評價體、量的指標。通過災害體發育歷史調查和勘測,確定形態尺寸。并根據有關規范、標準和技術要求規定,確定災害體規模評價的體、量標準和指標后,按統一要求和標準確定地質災害體規模大小。
(3)地質災害的分布:將搜集、調查和勘測證實的災害體,在一定比例尺的圖件上予以表達,并按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分析論證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奠定基礎依據。
(4)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和穩定性: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是反映項目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的綜合指標。應該將評估區地質環境進行分區,按逐個分區中地質災害的信息量,包括災害點數,災害體規模和發生頻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等,采用打分的辦法依區迭加累計來評價。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評價,不同的災種有不同的方法,在現狀評估中建議采用定性類比評價方法。
(二)預測評估的內容和步驟
對煤礦建設場地及可能危及煤礦建設安全的鄰近地區可能加劇或引發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評估;對煤礦建設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做出預測評估;對煤礦建設中、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預測評估。其評估內容和步驟為:
(1)根據礦山基巖程度、礦層賦存條件、開采技術條件、開采方式等因素,預計充分采動角、最大下沉角、覆巖破壞高度、地表移動邊界、地表傾斜、曲率、水平變形等移動變形參數;
(2)根據預計的地表移動變形參數,分析礦山采空環境地質效應(如井下突水引起的地表塌陷和井泉疏干等),判別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3)對開挖、填筑前后的坡體、老滑坡體和臨空面進行穩定性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評價;對棄石棄渣場臨空面穩定性作出評價,分析論證堆放在溝槽(谷)內的渣石體誘發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并確定上述評價結果有可能形成的災害體的類型、規模和分布特點。
(4)根據保護對象所處位置及抗變形能力,預測評估保護對象可能遭受破壞的程度和損失情況。
(5)對分布在危險區內的人員和財產作出損失評估。其中,人員和財產包括現狀和礦山建成后增加的人員及礦山本身(亦即礦山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將現狀評價的人員、財產可能的受損數量與礦山建成后數量相累加(扣除重復部分),分攤到現狀評估的各危險性分區中,重新確定危險性等級,作出新的評價,得出最終評估結論。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和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對礦山開采的適宜性作出評估,并提出防治礦山地質災害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措施及建議。綜合評估的側重點是在前兩項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現有和潛在的地質災害成災的可能性和成災的嚴重性,對評估區(或分地段、分礦山工程部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評定。綜合評估應簡明扼要,把前兩項評估的主要認識反映出來,又不能是上述評估的簡單重復。把握好這種分寸,體現了評估人員成果編制駕馭資料,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其評估內容和步驟為:
(1)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結果,采用定量、半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綜合評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程度。
(2)提出地質災害預防、 防治措施或另選場地的建議。
結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礦山地質災害評估的方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優化,新技術會逐步應用到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來。我們在工作中,要針對煤礦建設工程地質災害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必要的討論,以期形成共識,推進評估技術的提高,把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判斷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要對水工環地質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并且結合外部環境進行判斷,不能僅僅依據水工環地質災害的面積和數量進行判斷,例如,如果有一個工程項目的場地只有一小部分的面積存在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而這個工程場地的其他地區沒有地質災害,這個時候,工作人員要結合工程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地質災害可能性的判定,不能簡單地得出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結論。要在調查工作中,重點關注被調查地區的巖層和地形,科學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明確的劃分,對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
(二)地形地貌的形狀
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需要對調查地區的地理形狀和地貌特點進行深入的調研,不能僅僅對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態進行考察,要對斜坡、沖溝等細節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人員要切實認識到,只有對這些細節具備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把握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關鍵點,從而科學的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的評估工作。評估工作要對調查地區的具體地理形態進行科學的統計,制作報告的過程中,要將建筑的具置和周邊的地理環境進行詳細的統計,并按照統一要求制定成規范的報表,以便改良工作可以根據報表制定科學的方案,改善地質環境。
二、我國水工環地質條件
隨著我國水工環地質災害評估水平的提高,很多專業評估人員的思想認識和專業技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依然還有一些評級機構的專業人員沒有掌握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科學評估與方法,一些評估人員不能對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和工程地質條件進行準確的區分,以為二者是一樣的,這樣錯誤的認識,導致評估工作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當前,我國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將地質災害分為三個等級,即良好、較差和不良三個等級,不良狀態主要表現為,巖溶的發育過于強烈,嚴重的損壞了沖溝,非常嚴重的軟土沉陷使得抵制受到嚴重破壞,還有膨脹土等等不良的地質發育。在水工環地質破壞方面,最嚴重的屬于工程地質破壞,很多大型工業企業的生產對當地地質造成了嚴重損害,一些工業生產所需的化學材質,由于缺乏科學的保存技術,長時間棄置在土地之上,一些對地質有害的化學物質滲透到了土地當中,造成非常嚴重的地質破壞。還有的大型工程項目在沒有充分做好工程地質保護的情況下擅自進行地基挖掘,造成很多地區的地質破壞。壞境地質災害也是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地區缺乏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使得一些原材料開采企業在未經環保部門許可的情況下擅自進行土地資源挖掘,導致很多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等現象,還有些地區對工程后期的環境保護工作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管,使得這些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地質災害問題。
三、對水工環地質災害進行評估
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首先要對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進行調查,發育程度要科學的區分為若干等級,在外部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在55%以上,這種地質災害屬于強度地質災害,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在24%—10%之間,這種地質災害屬于中等地質災害,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強度在10%以下,這種地質災害屬于低級地質災害。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也有明確的等級劃分,低級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往往指一百萬元以下的財產損失和五人以下的傷亡,中等級別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往往指一千萬元以下的財產損失和十五人以下的人員傷亡,高級水工環地質災害是指超過一千萬元的財產損失和超過十五人的人員傷亡。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是一種科學的評估方式,對水工環地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合理的預測,預測評估需要首先對參考因素進行科學的選擇,只有以準確的參考因素為依據,才能真正計算出與實際情況沒有太大差異的地質災害預測方案,地質環境的復雜程度是預測評估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只有準確的了解地質條件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組成部分,才能夠科學的計算出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情況。降雨量也是預測評估地質災害的重要依據,只有對該地區年均降水量和該季節平均降水量取得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按照科學的預測評估方法,預測地質災害等級。巖土性質也是預測評估工作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因為巖土性質問題而出現的地質災害非常多見,因此,必須了解巖土性質,才能做出準確的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四、水工環地址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預防舉措
(一)工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和預防舉措
在工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方面,要首先對工程項目進行了解,掌握工程項目的地基挖掘深度,施工所需材質等等基本因素,以便做出準確的預測,很多大型水電工程往往選擇山區作為工程地址,山區土地的地質災害情況與其它平原地區的土地地質災害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結合實際地質情況進行合理的預測,然后才能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方案。
(二)水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與預防舉措
要將地下巖溶的發育情況作為水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依據,充分把握對水文地質災害強度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因素,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制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案,并根據評估方案確定預防措施。
(三)環境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與預防舉措
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便每一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對待本職工作,要對不同自然條件的地質采取與之相對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措施,確保評估工作的科學性。要從根本上預防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及時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各項法律法規,并督促執法機構嚴格執行,切實避免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我國公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