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6-09 10:03:27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篇1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氣象趨勢預測等因素,預測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偏重,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比較高。明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臺汛期兩個階段,縣內大部分山區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兩年來,春汛期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需引起重視,加強巡查監測工作。

(二)重點防治區域

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鄉鎮,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線、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指50省道*線和44省道上松線,途徑地質災害易發區,需預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由于道路邊坡防護等級低,為滑坡、崩塌多發地段;三是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一般緊鄰山坡建設,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形成的邊坡易引發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區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圍較大,威脅人口較多,為我縣重點防治區域。

(三)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縣確定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18個,其中“A”類地質災害點2個、“B”類點8個、“C”類點8個。每個點由縣國土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汛期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編制完善防災明白卡、應急預案,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汛、臺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時段。各鄉鎮政府以及國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設、農業等部門要在主汛期來臨前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提出并落實具體防治措施。A、B、C類地質災害點由縣國土部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D類災害點由各鄉鎮政府和部門備案在冊,定期組織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和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組織防災搶險工作,同時按速報制度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出現較大級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指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視險情大小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關的應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在避讓地質災害、減少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中成效顯著。“十有縣”建設的內容是: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部署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根據安排,我縣“十有縣”建設工作最遲2011年驗收,相關工作今年需開展起來。

為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縣今年要開展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建設工作,創建1~2個“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在4~9月份,通過辦培訓班、發培訓書、上視頻錄像課等方式,對鄉(鎮)國土資源所人員、群測群防負責人、地質災害監測員和中小學師生進行一次宣傳培訓,計劃全縣參加培訓班人員達到200人次,觀看視頻錄像培訓到達1000人次。

(三)強化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

縣有關部門要結合氣象條件,及時當地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話等載體,及時*市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監測員和可能受威脅的群眾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預報(警)信息。要加強地質災害的現場查驗,及時反饋地質災害信息。加強對已建2處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運行和維護,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視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工作打好基礎。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要重視農村山區公路、機耕路和林區道路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

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并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村莊,有計劃地開展排險治理或搬遷避讓,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國土、建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山區農民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散建房的監管,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交通、農業、林業、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山區道路建設、切坡建房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切實防治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

(五)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舊村改造工程,通過治理、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繼續做好*鄉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鄉大嶺頭滑坡應急排險工程。做好*鎮七村溪邊滑坡應急排險項目申報工作和*鄉后畬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鎮白麻山村滑坡等7個整村搬遷避讓項目的申報工作,共計搬遷213戶782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帳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營運安全。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以及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我縣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縣教育部門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應急排險能消除危險的,應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全縣要通過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實行統一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篇2

我鎮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段為:5-7月的梅汛期和8-9月的臺汛期。由于梅汛期集中降雨易引發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暴雨天氣極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根據我鎮地質環境特點,當出現每小時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強降雨時及雨止后的一段時間內(根據山體高差不同約3-48小時)和出現連續3天中到大雨及較長時間陰雨天氣時,需重點防范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除了梅汛和臺汛期之外,我鎮每年冬季的雨雪冰凍期,也易引發地質災害。這是因為一方面冰凍和融化使巖土體熱脹冷縮,易引起開裂形成崩塌;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融化后,水滲入巖土體內容易引起滑坡。因此,處于山區的單位和個人應注意防范雨雪冰凍引發的地質災害。

(二)重點防治區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滑坡、崩塌災害高中易發區主要為我鎮的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塘埠村、奇鶴村、彭公村、西安寺村、長命村、里窯社區、楊梅塢社區為滑坡和崩塌高發區。

2、重要交通干線及山區公路沿線。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有104國道04省道。104國道彭公村路段和04省道塘埠村路段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需要重點防范。山區公路主要指鄉級和村級公路,因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公路等級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隱患較多,需要重點防范。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山區群眾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大多數缺乏應有的支護,在長時間降雨或強降雨時易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而且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重點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周邊、河道兩側、風景區、電力等已建或在建基礎設施。有關單位應根據各自的職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加強重點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報鎮政府和國土資源局。

5、其它建設工程。主要是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礦山企業、廢棄礦山和在建工業項目等。各所在地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落實專人,加強監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

主要防治任務

(一)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預警與監測

要逐步深化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不斷提升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水平和準確率。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與瓶窯鎮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的聯系,及時獲取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信息,開展地質災害氣象實時預警工作。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完善地質災害巡查和監測臺賬。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群測群防責任人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二)加快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步伐

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協調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嚴格管理,確保治理任務的完成。對于小流域泥石流隱患溝谷,應加強監測,并根據其易發長度和危害性大小排出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計劃,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或減輕其危害。對自然因素引發的新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落實監測責任人,并盡快進行治理。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應按計劃做好治理資金的籌措,確保治理任務完成。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管

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在進行村鎮規劃,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躲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確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建設的,必須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進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村莊規劃時,必須依法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

近年來,受臺風暴雨,雨雪冰凍及人類活動影響,不少山坡和坡腳出現了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的全面調查,充分收集已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采用遙感譯和現場調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要通過調查,查明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和人群聚集地。對經調查確定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逐一明確監測方法,制定防災避險預案,提出防治措施,排出治理計劃,盡快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安全,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避險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創建“平安瓶窯”、“和諧瓶窯”的主要內容。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巡查

汛期來臨前,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組織有關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的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識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來臨時,各村、各社區和有關單位要加強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和鄉村公路的巡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凡是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尤其是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村,社區和有關單位,應當設立地質災害預警員,負責當地地質災害檢查防范工作。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篇3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uilding dense pop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lso corresponding higher.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people bring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eliminat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guangzhou open exhibition citywide threat more than 100 geological hazard aiming point, geological hazard and start moving point and explor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scheme. I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ity hazard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n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Key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hidden danger point; Collapse;ground settlement; Debris flow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是人類活動集中且強度最大的地域,所以城市地質災害具有影響因素復雜、災害強度局部趨勢高的特點。

城市規劃應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為依據,建立城市地質災害防御系統。城市中若發地質災害,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傷亡。因此地質災害防治也應列入城市總體規劃中,且應在“防”災上下功夫,同時要爭取主動,減少災害的發生。

1 城市地質災害評估的主要特點

城市地質災害首先服從于區域性規律,同時又必須反映自身特點,一座城市往往存在多種地質災害。我國沿海城市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壓力很大、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因此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于地質環境的改造力度較強,地災分布普遍,且災害程度和發生頻度也較內陸城市較高。沿海城市地質災害類型:以地震災害(軟土震陷、砂土液化)和地面變形災害(地面沉降、巖溶塌陷、地裂縫)為主。

2 廣州市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舉例分析

2.1主要任務和工作內容

主要任務:根據《關于組織實施的通知》(粵府【2004】63號)等文件的精神,切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消除地質災害,實現和諧社會建設,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市政府和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領導下,開展全市范圍內威脅100人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并啟動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和勘查治理工程方案的編制。

工作內容:(1)勘查工作以調查為主。本次工作為地質災害勘查的前期階段,初步查明隱患點及其的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的分布和特征;初步查明隱患點范圍內的巖土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初步查明隱患點空間分布范圍、形態和變形特征、主要誘發因素等,預測其發展趨勢。(2)設計工作內容包括:治理方案設計、投資估算等。

2.2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防治措施建議

廣州市內威脅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隱患點26個,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20個,泥石流2個,地面塌陷2個,地面沉降2個。規模類型小型~中型,以小型為主。

2.2.1崩塌地質災害

(一)、邊坡崩塌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隱患點:廣東省理工職業技術學校邊坡崩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工程概況:地災點地處白云山景區南側坡腳,為早期建設開挖形成的人工邊坡。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特征:該區域內邊坡主要劃分為2個類型:①土質邊坡:主要以土體崩塌為主。②巖質邊坡主要為崩塌掉塊為主。

治理的必要性:土質邊坡,雖經人工修坡處理,但是因為坡角較陡,坡高普遍超過10m~15m,仍存在進一步崩塌的可能。

危害分析: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各1棟,及房屋內教職工和學生。威脅人數超過100人,危害性較大。

防治設計方案:格構+預應力錨索+柔性防護網(局部)

(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隱患點:石井街夏茅村地面塌陷治理工程

工程概況:地災點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街夏茅村向西北街與沙園坊華富街。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特征:區內已發巖溶地面塌陷和地面變形災害嚴重,事故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已損毀房屋12幢,數十處房屋墻壁及地面出現開裂、變形,災害影響范圍約5000m2,直接經濟損失約300萬元,屬中型地質災害。

治理的必要性:據勘查,該區已發塌陷坑大、多,雖然后來經回填改造,但未進行壓實,結構松散,據物探勘查,充填的堆積體中到處都存在空洞。雖目前地下水活動不太強烈,但因勘查區范圍并未完全禁止抽排地下水活動,一旦環境條件發生改變,隨時有再次激活塌陷的可能。

篇4

今年汛期到目前為止,我市發生滑坡5起,災害規模均為小型,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5月22日我市崗面鄉突遇特大暴雨天氣(降雨量高達131毫米,持續2個多小時),此次暴雨引發該鄉82戶村民屋前屋后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造成154間房屋倒塌受損(其中16戶村民,52間房屋全部倒塌),道路塌方46處,緊急轉移受威脅群眾627人。暴雨發生后我局和氣象局立即聯合地質災害預警。接到預警后,市領導非常重視,書記作出批示,市長立即組織礦管、水利、林業、交通、衛生、民政等部門前往一線指揮山洪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同時,崗面鄉政府立即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鄉政府除值班人員外的全部工作人員和市駐該鄉“三送”工作隊員,緊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切坡建房戶受威脅627村民的轉移安置工作,由于及時預警和啟動了應急預案,組織得力,在房屋倒塌前,全部將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安置到了安全的地方,未造成一人傷亡,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早布置早落實。為切實做好2013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局在3月1日印發了《201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表》安排了汛期地質災害值班人員,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并建立了值班登記。3月2日組織編制了《市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并由市政府辦公室以文件印發實施,并以市政府辦公室發文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在2月份市地質災害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做好2013年度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鄉鎮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5月21日我局印發了《關于開展汛期礦山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并分三組對我市礦山的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排查。

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對地災隱患點的監測。今年來,我局對全市32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清理,進一步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表,對重點礦山和每個隱患點的監測員、責任人、地質災害類型和規模、經緯度、變化情況等進行了登記造冊。建立了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員制度,并在每個村聘請了2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共計456人),對新老隱患點實行聯戶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每個監測員和監測責任人,制訂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干部聯戶責任表200多份。及時督促各鄉鎮把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位,目前全市共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1000余份,全部都按要求在避險明白卡上詳細地說明了隱患點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撤離路線及安置地點以及應急搶險措施,進一步增強了防災的有效性。

三是落實各項制度,及時地質災害預報預警。1、嚴格落實了地質災害日報月報、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地質災害防災制度,值班電話做到了24小時暢通,建立了值班登記制定,確保了防災指令和災情信息及時上傳下達。2、建立汛期值班查崗制度。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認真落實查崗制度。3、完善信息通報制度,建立了領導呈閱件。我局聯合市氣象局制定了“汛期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在預警級別達到三級以上時,我局與氣象局會商形成一份呈閱件送有關市領導審閱,再以傳真的方式發到各個鄉鎮。4、實行災情雨情通報,及時預警。在每次降雨前我局跟氣象局聯合商定預警短信內容,在向領導匯報的同時及時將雨情災情向地災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和各鄉鎮領導、協管員、監測員,提高了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認真做好地質災害調查。根據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2年度1:5萬地質災害調查項目任務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為加強我市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領導,協調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做好我市的地質調查工作,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進行,經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要求各鄉鎮應設立相應的機構協調相關工作,要指定專人負責,并按照要求按時按質收集提供相關地質調查資料,配合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協調好當地群眾關系,為開展地質調查提供必要服務和保障。各成員單位高度重視,周密組織,精心安排,落實責任,按照要求及時提供相關資料,并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并結合地災調查工作對我市各鄉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全面排查調查。

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治理項目申報情況

一是認真抓好丁陂小學治理工程建設。2010年10月29日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0年省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任務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0]208號)文件批準市丁陂鄉丁陂小學崩塌治理工程項目,工程造價34.0188萬元,項目總資金60萬元。該工程于2011年6月開工建設,開工建設后我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認真抓好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展,及時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規范進行施工。我市云石山梅坑早子排滑坡治理項目已經被省國土資源廳立項,下達治理資金180萬元,另外,借助國土資源部“振興中央蘇區經濟”的有利時機,積極做好直接向國土資源部申報和爭取了澤覃鄉永紅村新村安置點山體滑坡治理項目,下達治理資金250萬元。目前,這兩個治理項目都已經和資質單位簽訂了勘察設計合同,正在加緊實施之中。

二是積極向上爭取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013年我局以市政府的名義向上申報了瑞林鎮瑞林圩滑坡治理項目。還準備向上申報萬田鄉茶亭小學滑坡治理三部委項目。

四、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作情況

自省地災災害避災移民搬遷任務下達以來,我局會同市扶貧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好避災搬遷工作,2012年我市已落實搬遷對象168戶,882人,簽訂合同168戶,882人,占任務數70%。還剩30%不能實施避災移民搬遷的住戶,我局已和扶貧辦梳理匯總,并及時向市礦管局和市扶貧和移民辦報告,同時提出能否調整地質災害隱患點對象,一直等待上級批準。

經市扶貧辦核實,現已有168戶882人已建房,現已支付移民搬遷建房到戶補助資金154.35萬元,點到戶資金50%。市配套資金54.36萬元,市配套資金13.59萬元已到位,移民配套資金項目正在實施。

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篇5

(一)地質災害主要災種。我區地質災害以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縫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汛期,即6到9月。

二、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及區域

(一)省級地質災害隱患3處。分別為:

1.門樓鎮上許家村泥石流;

2.門樓鎮姜家夼村泥石流;

3.高疃鎮王家莊村西北采空塌陷、地裂縫。

(二)區級地質災害隱患4處。分別為:

1.杜家崖金礦(采空塌陷、崩塌);

2.門樓馬山火山灰采礦場(崩塌);

3.福新黃家采石場(崩塌);

4.高疃老官莊采石場(崩塌)。

三、地質災害隱患防范措施

(一)門樓鎮上許家村泥石流。上許家位于山洪溝匯流處下游,地勢較低,山坡較陡,流域面積達3000多畝。同時,流經上許家村的河道偏窄,生活垃圾較多,且存在一段河道,在遇強降雨時,河道排泄難度增加,對附近居民構成較大威脅。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疏浚橋上河道60米,橋上30米處河東側漿砌河壩,壩后填土壓實。

2.當降雨強度達到暴雨時,要啟動防災應急預案,及時將村東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3.對河道內的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清理,保證汛期水流通暢。

4.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如遇雨,要及時啟動防治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要建立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和及時匯報制度。

5.在河道險要位置設置地質災害警示牌。

(二)門樓鎮姜家夼村泥石流。姜家夼村南面地形地質條件與上許家村相似,匯水面積較大,水庫位于村南1.5公里處。存在的隱患主要為水庫旁溢洪道較窄且堵塞,河道流經村莊部分生活垃圾較多、水流不暢。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寬水庫溢洪道,兩側砌壩,亂石護底,溢洪道建生產橋一座,建泄洪閘一處,保證汛期排洪順暢。

2.對河道內的生活垃圾進行疏通清理,保證汛期河道通暢。

3.在河道險要位置設置地質災害警示牌。

4.降雨強度達到暴雨時,對水庫壩體穩定性進行全面巡查,出現險情及時將村民撤離到安全地帶。

(三)王家莊銅礦歷史采區采空塌陷、地裂縫。王家莊銅礦現有三處采空塌陷,面積達1706平方米。須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防治方案。

2.在險情影響范圍周圍設立警示牌(3—5處)。

3.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建立一支監測督察隊伍,對各種不穩定現象進行定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處理,組織人員疏散,緊急避險。

4.盡快委托資質部門對居民區范圍內進行全面勘查,查明采空區分布、規模、特征、危險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防治方案,及時進行整治,消除安全隱患。

(四)區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在上述四個區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埋設警示標志,加強動態巡查,建立預警監測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將責任落實到村、人,嚴防地質災害發生。

四、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力度。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區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區國土分局。各鎮街也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針對汛期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和防治重點,制定落實各項防災減災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預警、監測和應急制度,明確責任、落實資金,全面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作。

(二)進一步強化汛期巡查,扎實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各鎮街、有關單位要加強對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的巡查,特別在強降雨期間要確保24小時連續監測和巡查。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要設立警示標志,制定具體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積極向災害隱患區(點)所在單位介紹防災知識,提高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同時,要加強對值班人員的培訓,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對重大隱患點、危險點要責成防災責任單位提出防治和應急搶險預案,落實災害點監測、預警、應急防御措施以及預定避災地點、撤離路線等。要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的填制、發放工作,將防災明白卡發放到每個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避險明白卡發放到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并組織應急演練。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防治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篇6

為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切實保障我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努力夠建和諧社會,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成立了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政府鄉長任組長,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有關鄉直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參加。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鄉國土所,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為辦公室成員,負責具體辦公。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辦公室及時研究部署轄區范圍的防災減災工作,與各村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11份;國土資源管理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力度,召開村組干部培訓會議2次;在政府所在地辦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宣傳專欄二期,增強了群眾避災救災的觀念,樹立全民防災意識。

二、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及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年4月,我所對全鄉轄內11個村125個村民組進行排查,共排查出大小地質災害隱患點15處,影響和受威脅農戶共55戶266人,其中防范重點3處,35戶、148人,對這15處地災隱患點全部進行制表上報。對隱患點受威脅群眾發放了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共60份),讓他們明白面對險情應采取的緊急措施和撤離轉移路線。編制了鄉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預案》(永府通[2010]24號)。5月份,又編制了鄉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鄉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永府通[2010]26號)。在汛期,制定了鄉汛期防汛值班表,對防汛工作作了值班登記,并對重點排查出的村半溝組蕨基坡滑坡隱患點,相應成立了村級防災減災領導小組,由村長任組長,支書任副組長,任成員。

年7月,繼我省縣鎮村山體滑坡后,我們又對全鄉進行了逐村、逐戶、逐點全覆蓋無縫隙控網式排查,此次排查共排查出8個地災隱患點,即落興村河底、村街上、三岔溪村任家溝、沙堡村半溝和大坡、茶元村大院壩、鳴坷村齋公溝和雷家寨。后通過縣地質災害防治巡查組對我鄉進行巡查和提出要求,我們又對這8個隱患點全部上界臨地查看,最后審定地質災害隱患點為1個,即沙堡村半溝組蕨基坡滑坡點,涉及受威脅群眾19戶、87人,并根據縣國土資源局[2010]43號文件《關于報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相關資料的通知》的要求,我們又編制了《鄉沙堡村半溝組蕨基坡崩塌應急預案》(永府發[2010]11號),建立群防群測網絡體系,制定了《鄉地質災害防治職責》、《村地質災害防治職責》,還制定了蕨基坡滑坡點警示牌,對災點進行埋樁監測記錄,(有災點場景圖15張,監測記錄一本)。并要求村委進行地災監測:晴天3天記錄一次,雨天一天一次,降雨或暴雨天,每天至少三次。

三.地質災害隱患點存在問題

1、地質災害防治認識不足。地質災害防治時間較長,即使是汛期結束,山體內還涵養著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經開裂失穩的山體繼續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眾主觀上認為,汛期過后不會發生什么地質災害。正是這種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2、農民建房缺乏科學知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農民認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說。加上國家嚴格土地管理,為了減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農民便往山邊建房,而在清基時處理不當,切坡角度過大,留下了地質災害隱患。

3、地質災害治理資金不足。我鄉地質災害隱患點涉及面廣,所需投入的治理資金比較多。一方面我鄉地質災害以小型規模為主,很難爭取到國家立項治理防治資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財力有限,難于籌集治理資金。造成全面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資金嚴重不足。

四、防治對策

1、普及地災防治知識。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采取板報標語、櫥窗專欄、宣傳圖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努力提高群眾的防災治災意識。

2、引導農民科學建房。在農村民居選址時,國土資源部門要把好用地審批關,充分考慮綜合防災和應急疏散的要求,使農民建房避開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農民切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

篇7

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72.69%。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99處(不含城區 14條地裂縫、5個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脅4932戶、20174人、15739間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8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18.2萬元,無人員傷亡;通過治理搬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二、防范區段和防范期

結合2015年地質災害災(險)情、隱患點的穩定性狀況,預測2016年全市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重點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連陰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主要防范期:全年應密切關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活動。

(二)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上述為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開發區。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未央區:重點防范F1~F7地裂縫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地裂縫。

雁塔區:重點防范F7~F13地裂縫的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

灞橋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F10地裂縫及延伸帶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裂縫。

臨潼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

長安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4地裂縫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

藍田縣:北部的橫嶺黃土丘陵、白鹿塬邊坡、鯨魚溝及郭家嶺、游鳳嶺山區,南部的基巖山區、灞河階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縣:108國道黑河沿線,馬召鎮以南地區,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樓觀鎮、集賢鎮和九峰鎮一線的秦嶺山前地區。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戶縣:澇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嶺山前等地。境內的西漢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嶺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鐵建設沿線的邊坡地帶。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國際港務區:主要防范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學校:灞橋區物業管理學校,長安區長安一中、西安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安師范附屬小學、東韋小學,戶縣紙房小學。

旅游景點:臨潼區驪山景區,長安區灃峪、常寧宮景區,戶縣牡丹園、澇峪、太平峪、朱雀景區。

古遺址、古建筑:雁塔區青龍寺,臨潼區華清池,長安區華嚴寺、興教寺、甘霖寺,戶縣金峰寺。

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臨潼區驪山滑坡,高陵區梁村崩塌。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

鐵路:西康鐵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鐵建設沿線。

地鐵:地鐵在建與運營線路穿越城區地裂縫沿線。

公路:西安境內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國道、312國道、210國道。戶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嶺山區的公路,以及黃土塬區正在建設的公路、二級路網等。

(五)重點防范的礦山。

藍田縣湘子岔金礦、堯柏小寨石灰巖礦,周至縣馬鞍橋金礦、板房子鐵礦,戶縣郭家山白云巖礦、澇峪教場白云巖礦。

三、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1.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災目標責任書,嚴格落實兩卡一預案(防災、避險明白卡以及防、搶、撤預案)制度。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監測人為直接受威脅的群眾,并落實群測群防人員補助經費。

2.制訂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編制本區域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實施;同時做好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強化部門防災責任。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雨情信息,與市國土局共同會商,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市安監局與市國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且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的非煤礦山企業,做好采礦區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國道、省道兩側公路用地內由公路建設及養護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指導區縣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辦負責加強對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基坑支護、降水、土方開挖等工程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相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負責對公用設施附近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對學校校舍(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水務局負責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負責協助A級旅游景區上級主管部門督促A級旅游景區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負責督促古遺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單位,做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地鐵辦負責軌道交通保護區范圍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鐵路局負責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團、省高速集團負責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

(二)加強地質災害動態管理。

1.落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在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逐級落實防災責任,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措施及專項工作方案;汛中針對強降雨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并妥善處置,切實保障受威脅群眾安全;汛后實施核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調整防治工作重點,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防災效率。

2.推進地質災害詳查。推進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周至縣、戶縣等5個區縣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調查成果將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3.嚴格執行評估制度。對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地裂縫穿過區域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在用地審批中,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嚴防工程建設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建設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6年,重點推進長安區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

2.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工作。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相關單位實施治理;對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地質災害,及時申請治理資金,組織開展應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財政已下達的16個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的驗收、備案工作。對工程治理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扶貧搬遷工作結合,納入本地區搬遷工作的年度安排,實現全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應搬盡搬,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3.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具體演練次數為:灞橋區、雁塔區各5次,臨潼區30次,長安區35次,藍田縣15次,周至縣25次,戶縣15次,高陵區4次,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各1次。戶縣、周至縣、臨潼區、長安區4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高標準十有縣,每個區縣培訓人數不低于1萬人,確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練任務及培訓目標。

(四)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構建監測防治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實施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水平,加強地熱水監測工作;逐步實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工作,初步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體系。

2.加強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會同氣象、通訊部門,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動機制,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特別是加強對短時局部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

3.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值班及速報制度,按照《西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地質災害專用車輛、應急通信和專業設備。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設立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指導全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地質災害24小時值班電話及傳真:86787052。

四、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災責任,確保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落實經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投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意識。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開展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與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傳培訓。

(四)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參照市級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成立本地區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本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篇8

復興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區)委會、各相關單位: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鎮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復興鎮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認真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質災害防災方案》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質災害災情簡介

復興鎮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張家灣崩塌、轉石奇觀崩塌、風溪老村組崩塌。一般隱患點的有長江村上焦巖、凱旋村水壩,涼江村大營盤,較小的隱患是各村突發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積的垮塌,誘發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降雨,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2020年,較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未發生,較小的突發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發生。

二、2021年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2020年我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主要分布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和張家灣片區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組公路邊和其他重點工程修建地區等地質環境脆弱及人類活動頻繁的部分地區。其中,今年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點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和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2020年冬季以來地質災害巡查和排查的情況,一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地質災害隱患點。二是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危巖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隱蔽性地災和高切坡建房作為2021年度我鎮重點監測區域。同時按程序完成轉石奇觀崩塌、風溪二期等地災項目的治理徹底消除隱患。加大受地災威脅避險移民的搬遷工作,力爭應搬盡搬。

四、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在具體管理工作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抓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管理工作;堅持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列入當地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進行治理。我鎮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危害性大,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群測群防”原則,實行鎮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具體管理,單位為主負責的管理辦法,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特殊性、危險性和危害性,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和及時轄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積極籌措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政府預算;督促各相關部門展開地質災害的檢查工作,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趕赴現場,采取緊急防災和應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二)明確責任,加強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資源所職責

自然資源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巡查監督工作;參與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調查,了解災害發生原因、發展趨勢,及時匯總統計上報地質災害情況,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負責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的編制起草。

2.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和交管站職責

(1)因工程建設活動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防治工作,落實防范措施,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臨災預警信號,一旦發生險情,及時趕赴現場,對隱患點采取措施,排除險情;負責及時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居民危房的鑒定工作,安置房規劃起草,質量監管工作;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協助、配合自然資源所進行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工作。

(2)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排查工作,編制公路沿線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對其災情發展情況進行監測、監管、群防群測;施工單位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必要時采取關閉危險路段的措施;負責管理公路建設工程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公路沿線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3.農業服務中心、水務站職責

開展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組織開展發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督促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設立警示標志,以及臨災預警信號;負責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4.學校職責

開展學校教育活動區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編制中、小學校等管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組織檢查在學校范圍內所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設立警示標志,制定撤離路線,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并在師生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條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提高師生的防災意識;負責管理學校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學校范圍內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調查處理工作。

5.林業站職責

負責生態林區、經濟林區、防護林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設立隱患點警示標志,督促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和人員財產撤離的組織實施;積極開展監測系統和監測網絡的建立,督促監測措施的落實;負責解決落實受災害群眾重建家圓所需的木材計劃報批。

6.財政所職責

負責調撥、籌措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對用于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工程治理等的專項經費使用進行財政監督。

7.社事辦職責

負責對遭受地質災害的災民救濟和安置,做好地質災害救濟經費項目的申報工作。

8.派出所職責

負責組織公安干警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維護災區社會治安,保護災區人民群眾財產不受損失。

9.衛生院職責

負責組織醫務人員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了解醫療災害造成的受傷群眾,使受傷群眾及時得到醫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災區傳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職責

負責在鎮轄區內宣傳《地質災害條例》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群測群防、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使地質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區)職責

各村(社區)要在本區域內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配合政府開展組織地災應急演練特別是加大對列入市級地災隱患臺帳的風溪村和凱旋村的檢查、排查,并定期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地質災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質災害易發生的地方及時上報,對隱患點必須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制度,凱旋村配合今年實施的轉石奇觀片區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廣大群眾的群測群防和防災意識,降低或避免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特別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期,上述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職責,按責任包保的要求,“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早布置、早行動,務必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頁無正文)

篇9

我區地形地貌起伏較大,海岸線較長,花崗巖山體多,地質構造相對復雜。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和城鄉建設活動的增加,地質地貌發生許多新的變化,受汛期降水影響,極易誘發崩塌、泥(渣)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的特點,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7—9月份。

二、地質災害隱患分布

我區地質災害主要為崩塌和泥(渣)石流。

崩塌主要分布在生產礦山及已關閉采石場的礦區范圍內和挖山平整場地形成的廠區周邊。目前,中航船廠廠區東、南部邊坡,三進船業廠區辦公樓北部陡崖存在崩塌地質災害隱患。

泥(渣)石流主要分布在鎮和鎮采石場集中開采區內。開采剝離產生的廢石、廢渣堆放在沖溝內,未及時清理或搬運,汛期遇到強降水極易形成泥(渣)石流。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對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因地制宜進行削坡減重處理,將邊坡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坡腳要建攔石壩,坡面栽種植被,頂部做好疏排水工程,劃定危險區域并進行隔離,在醒目位置設立危險警示標志,并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加強日常監測,堅持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制度,及時處理危巖體,并制定相應避讓措施。對泥(渣)石流隱患點,在設立警示標志的同時,要將沖溝內堆積的廢石、廢渣及時清理,或異地堆放,或建攔石壩,以消除或減輕汛期災害造成的損失;遇到惡劣天氣,要加大巡查力度,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迅速上報。

2、加大建材開采區監管力度。對正在開采的采石場,要安排專人隨時觀測作業面周邊的情況,發現險情立即報告,并采取措施,消除隱患,或撤離施工人員進行避讓;對存在較大地質災害隱患的采石場要限期停產整頓,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和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對已關停的礦山,要安排地質災害監測人員對邊坡進行監測,及時處理各種災害隱患;處理難度大或不宜采取工程措施的,要設立警示標志,提醒游人主動避讓。

3、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項目監管。國土資源分局對新上建設項目依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正在進行的建設項目要加大巡回檢查力度,避免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已經出現地質災害隱患的,督促責任單位立即整治。公安、供電等部門要大力配合監管工作,對破壞地質環境、加重地質災害的建設項目,要停止爆破物品和電力供應。

4、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國土、環保、安監等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礦山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查清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制定和落實防災治理措施;國土、建設、農經等部門要密切配合,認真搞好災情監測預報工作。

篇10

關鍵詞:地質災害;畢節市;措施;形勢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Bijie;measure;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186-03

0 引言

在國家及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貴州畢節經濟飛速發展,從原來的無鐵路、高速、機場,到現在的高速鐵路、貨運鐵路大力建設、“縣縣通高速”、擁有年吞吐量40萬人次的民用機場。但是,隨著工程建設日益增長,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逐年增多,同時,畢節市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本文通過總結畢節市地質條件、現狀特點,分析面臨的形勢,提出加強部門合作、深化宣傳培訓、增加資金投入、科學動態監測,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思路,使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1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

2014年-2016年間,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32起,使1589人受災,因災死亡38人,受傷13人,直接經濟損失2366萬元。其中,自然因素誘發地質災害23起,人為因素誘發9起。

截止2016年12月,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50處,其中:包括滑坡356處、崩塌269處、不穩定斜坡155處、泥石流16處、地面塌陷147處、地裂縫7處(餅狀圖)。受威脅人數94301人,潛在經濟損失約32.4億元,受威脅學校10所,其中:特大型8處、大型22處、中型260處,小型660處;人為引發的224處,自然因素引發的726處。

2 地質條件

2.1 氣象

全市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01.8~1780.2小時,年平均氣溫10.5~15.0℃,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無霜期205~297天,四季分明,清涼宜人。

2.2 水文

畢節市屬長江流域,區內河流分屬烏江、赤水河及橫江水系三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3條,100平方公里的有80條,總流量128.2億立方米。河流岸坡陡峻,大多在60°~80°,少數35°~45°,河流總的特征是河道落差大,迭水瀑布多,枯、洪流量變化大,陡漲陡落突出,市內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較豐富,但地下水埋深較大,地下水的類型有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及分布零星的松散層孔隙水。

2.3 地形地貌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最高處小韭菜坪海拔2900.6m,東部最低處赤水河處海拔457.0m。赫章縣的西部平均海拔在2000~2400m之間,屬高原、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一級階梯;赫章縣東部、七星關區、大方縣、納雍縣、織金縣西部平均海拔在1400~1800m之間,屬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二級階梯;金沙縣、黔西縣和織金縣東部平均海拔在1000~1400m之間,屬低中山丘陵地帶,為境內第三級階梯。

2.4 地層巖性

畢節市出露的地層,主要分布有三疊系、二疊系、侏羅系,寒武系、侏羅系次之,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泥盆系、中生界的白堊系在畢節轄區邊界偶有分布,第四系普遍分布在地表表層。

2.5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全市的地層巖性、含水介質及地下水動力條件,地下水類型可分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三類。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其次為基巖裂隙水,局部為松散堆積層孔隙水。

3 地質災害防治面臨形勢

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

3.1 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防治資金投入過大

畢節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多、分布廣,是貴州省地質災害較多的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于貧困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落后,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仍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還未形成政府、企業及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地質災害隱患以中、小型為主,規模小、危害大,市縣兩級財政壓力較大,因地質災害項目管理條件限制,申請上級補助資金較為困難,造成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治理進度緩慢,仍有大量群眾飽受地質災害威脅之苦。

3.2 地質環境脆弱,人類工程活動強烈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環境脆弱,地形地貌起伏大,地形切割強烈,地層巖性破碎,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高發區,根據《畢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間,畢節市將大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四大鷴孕卸”在未來幾年,隨著畢節市開發建設、脫貧攻堅等活動的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較以往強烈,極大地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3 極端氣候天氣的影響,技術力量薄弱

根據近年的氣候變化總結規律,畢節市極端氣候天氣仍將持續,使得地質災害的突發性更加突顯,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對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畢節市在全國率先成立專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防治工作的機構,全市應有從事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工作的人員共108人,但由于工作需要,目前只有63人專職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僅6人,雖然畢節市有眾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單位對口協作,但因技術人員仍然較少、工作經費短缺等因素,難以開展較為專業化、全覆蓋的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及復查工作。

4 防治措施

畢節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雖然形勢嚴峻,面對的困難多多,但任然在黨委、政府關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

4.1 依法依規,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合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在嚴格貫徹執行、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同時,結合畢節市實際,認真制定適合該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畢節市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會同環保、水利、氣象、交通、工能、民政等委員會成員單位,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部門間信息資源利用,實現信息共享,發揮綜合優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4.2 群測群防,加強宣傳教育

地質災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方針,依靠人民群眾和專業技術力量建立完善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落實監測預警的防災責任人,形成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合理控制和規范人類生產活動,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惡化和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發生各類地質災害;利用多種形式、多種媒體開展通俗易懂的法治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全體民眾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履行法律義務、承擔法律職責的自覺性。

4.3 落實防治經費

依據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的原則,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及時撥付和配套地質災害專項資金;努力爭取扶貧移民資金,多方面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將地質災害治理與移民搬遷相結合,切實解決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且急需易地搬遷人員的安全,對因人為工程活動誘發和加劇的隱患點,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統籌資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4年畢節市獲得中央財政項目3個,中央投入資金3720萬元,目前,項目正有序地施工及后期工作,屆時將使699戶3532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2015年,在貴州省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省、市、縣三級按一定比例投資解決全省危重地質災害隱患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截止目前,畢節市共獲得全省三年行動計劃立項項目34個,獲得省級資金7353萬元,防治工作結束后將使11411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

對現存隱患點中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員大量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且治理費用又遠小于預期損失值的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治理工程,保護地質災害威脅區內的城鎮、工礦企業、重要設施及重要居民點等的安全,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結構復雜、變形劇烈、實施工程治理經濟上不合理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實施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體,建議采取搬遷避讓。

4.4 加強監測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但大多數在成災前都具有一定的前兆,優質的監測數據或現象給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依據,同時也能在災害發生前做出正確的決策,使受威脅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從2015年起,畢節市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但業主滅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補助經費,大大增加監測人員積極性,使其勞有所得。

4.5 編制防治方案、應急預案

每年各級人民政府會根據防治工作實際,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指導每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性文件,并公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主要聯系人等信息。

畢節市2016年根據全省要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并頒布實施,明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及如發生災害時如何應急處置等,各個縣(區)也同樣制定縣級應急預案。畢節市還要求各隱患點編制應急預案,并每年都要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以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及實用性,確保群眾在發生災害時明確撤離信號、逃生路線及安全避險場所等基本信息。

總之,雖然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只要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同時,需要工作細致深入,盡量避免失誤,盡力保證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人民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讓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R].北京,中A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

[4]貴州省人民政府.貴州省“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6-2020)[R].貴陽:貴州省人民政府,2016.

篇11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市地處山區,丘陵與山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93%以上,地質環境脆弱,地層巖性復雜,地質構造發育,盆地、階地內膨脹土廣布,地質災害類型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屬省重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根據市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全市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4263.11km2,占國土面積的15.65%;中易發區面積6857km2,占國土面積的25.17%;低易發區面積10239.49km2,占國土面積的37.58%;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21359.6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8.40%,高出全省18.9個百分點。特別是受“5·12”地震及近兩年暴雨、洪澇災害的影響,地質災害隱患急劇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851處,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隱患為主,威脅全市22851戶、94311人及78991間房屋、39所學校和多處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潛在威脅財產損失已逾26億元,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防治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將認識和思想統一到國務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來,認真做好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于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目標任務

根據國務院、省政府統一部署,全市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開展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要結合《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0—2020)》整體部署,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將具備搬遷條件的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第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明顯減少。

三、強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一)加強調查評價。目前,全市已有七個縣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漢臺區、城固縣、洋縣、佛坪縣要主動與省上溝通,爭取上級支持,盡快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并將調查與評價成果作為縣(區)人民政府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在科學詳查的基礎上,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抓緊編制完成市、縣《市“十二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面指導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按照《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20)》安排,優先將受威脅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施避險搬遷。對于搬遷安置點選址,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確保新址避開和消除地質災害。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對象的審查工作,切實做到應搬盡搬,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地質災害治理要與基本農田保護、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規劃相銜接,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工程應遵循和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筑節能等理念。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加強爭跑項目并做好指導監督;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氣)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

四、健全群測群防網絡

(一)提高群測群防水平。按照陜政發59號文件要求,在縣建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的基礎上,其余各縣(區)必須在三年之內達到“十有縣”標準。縣、鎮兩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每年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基層站、所工作人員、群測群防員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二)完善監測預警預報網絡。要在今明兩年內建立市、縣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市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要盡快投入使用,勉縣、略陽、寧強縣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須在今年年底前投入運行,其余各縣(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要實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通過聯合監測預報,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三)全面開展動態巡查。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回檢查,每年要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后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并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縣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鄉鎮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核查確認。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建設

(一)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要強化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評估,在礦產開發利用之前,必須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要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治理工程。有關部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應進行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避開危險區域。

(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要主動與駐漢各地勘單位協調溝通,爭取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指導,建立與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提高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水平。市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充分發揮市級專家庫的作用,加強對縣、鎮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的檢查指導,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于政策傾斜,要按照行政國土面積和地質災害嚴重程度合理配備基層國土資源所人員編制。

(三)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要根據轄區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重視應急隊伍的組織和建設,保證相應數量的技術人員;按照《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陜政辦函〔2010〕142號)要求配置必要的應急車輛、通訊和監測設備,形成軟硬件齊備的高效應急工作機制;要及時組織應急調查和落實搶險隊伍,確保災害發生時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報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強化地質災害防范。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鎮、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回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并適時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災、險情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緊急情況下,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并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五)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干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縣、鎮級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六、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群結合、群測群防;誰引發、誰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各縣(區)、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三级在线播放 |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 午夜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文 | 在线中文字幕av | av免费网站 | 免费看羞羞的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99免费在线视频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 |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 日韩精品久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av片在线观看网站 | jizz中国女人高潮 |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狼人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色区| 久久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三级视频 | 懂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 | 天堂аⅴ在线最新版在线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欧洲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动 | 黄色一级视频 | 99国内精品|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人与性欧美aa大片视频看 | 插插插插|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 日韩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