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6-08 09:16:0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

篇1

2制度管理:護理人員要認真落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制度等都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護理工作者幾代人的心血結晶。嚴格執行各種護理操作規程,護士長利用業務學習、晨間提問、理論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試等形式,督促護理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及臨床綜合能力,使護士在工作中能熟練和規范地為患者服務,盡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護士要如實填寫患者的各種病情變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書寫要清楚、嚴謹,不留任何隱患。

3基礎護理管理:加強對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長期臥床者,由護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應遵循從下到上、由外到內的原則,每次10~15min,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發熱、昏迷者每日做口腔護理1次或2次,預防口腔感染。對吞咽麻痹病人的護理對吞咽功能障礙、飲食嗆咳者,不能由口腔進食,以免發生誤吸引起吸人性肺炎,應予鼻飼流質飲食。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510-01

在神經外科臨床實踐中,氣管切開術是有效應對疾病以救治病人的一種重要方法,其應用相對較為廣泛[1]。當病人病情較重時,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難以有效清除,因此必須對氣管進行切開,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順暢。然而,如果需要長期留管,極有可能引發病人發生肺部的感染、黏膜的損傷,更嚴重者可能大量出血。一般來說,氣管套管留置時間增長,可以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并增大拔管失敗的幾率[2]。本次實驗旨在對拔管護理的效果進行探究,具體實驗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實驗選取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35名患者作為實驗人群;包括69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處于19-7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9.5歲;患者的疾病狀況為:腦外傷(33例)、顱內有腫瘤發生(67例)、腦血管病(35例);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1.2拔管及護理方法

1.2.1拔管前護理

1.2.1.1潤濕氣道及清痰在拔管前,給予患者咳嗽清痰的指導;對于部分重癥昏迷的患者,可以人工對患者的咽喉部位進行刺激;進行吸痰操作時,需要小心操作,放置損傷患者的氣道及血管,并應注意避免感染的發生。

1.2.1.2對氣管套管進行固定在固定套管時,注意保證套管繩的松緊適宜;在更換氣管墊時,取、置動作需小心,防止因套管和氣道發生接觸摩擦,導致切口部位的組織因缺血發生損傷,或氣管黏膜發生水腫、肉芽組織發生增生等。

1.2.1.3加強口腔的護理對于病情極其嚴重的患者,口腔內會有大量的病原菌進行滋生。對于切開氣管需要通過鼻胃管進食的患者來說,口腔內的病原菌極有可能進入到呼吸道之中。因此,對于這些患者來說,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對口腔進行清潔護理十分重要。

1.2.2拔管后護理

1.2.2.1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狀況及血氧飽和度對于氣管黏膜發生水腫或者會厭皸裂的患者來說,在氣管套管拔除之后,極有可能發生上呼吸道梗阻;并且,長期帶管的患者可能已經產生了呼吸依賴,當拔管后,患者的氣管極有可能發生痙攣;所以,相關醫護人員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一旦發現出現異常應立刻和醫生取得聯系。

1.2.2.2在切口處進行正確的處理在對氣管套管進行拔除后,當患者進行咳嗽排痰時,病原菌有可能接觸切口部位進而發生感染。因此選擇水膠體泡沫塑料對傷口進行覆蓋,并對痰液進行及時清除是一種較優的辦法。

1.3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X2檢驗,P

2結果

2.1拔管結果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帶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內進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見表1。

3討論

在臨床上,氣管套管的使用較為廣泛。對于氣管套管的拔除受到套管留置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如果氣管套管拔除不成功,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預后及患者的健康[3]。因此,選擇合適的拔管時機、并采取合理的護理方法,對于保證拔管的成功率來說十分重要[4]。

本次實驗旨在對神經外科病人氣管套管安全拔管的護理方法進行探究,并給出體會。通過對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35名進行氣管套管安全拔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拔管的結果可以發現: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帶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內進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14例需二次置管的患者有11例于二次置管后的17d-84d內成功拔管;有3例最終帶管出院。對需進行拔管的神經外科氣管套管病人來說,合理的護理方法可以增加拔管的成功率;護理方法合理有效,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廖曉琴,何滔,周亞娟.神經外科病人氣管套管安全拔管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2,18(22):122.

篇3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類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癥狀的影響或其它誘發因素的影響,常常發生攻擊行為,目前較為一致的結論是精神分裂癥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最高,達49.38%-80%[1,3],其中尤以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分裂癥更為常見(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癲癇性精神障礙、分裂樣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神經癥、人格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發生報道。

1.2攻擊行為病人臨床特征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攻擊行為的發生與精神癥狀高度相關[3,5],最易出現攻擊行為的精神癥狀是幻覺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導癥狀的35%-45%,這類病人高度危險,他們常常有明確目標,周密計劃,并且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內容;其次是情緒不穩定,易激惹、敵對猜疑、思維障礙、被強制入院、拒絕治療及檢查等是攻擊行為產生的高危因素。而攻擊行為發生時,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時表現興奮、煩躁、情緒不穩、拒絕住院、易激怒、敵意、不合作、治療醫從性差、不承認自己有病及具有有關精神病性癥狀的病人易發生攻擊行為。

2攻擊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對危險物品管理較嚴格,病人很難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擊行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擊(包括拳打腳踢,卡勒頸部、咬人、扯頭發、啐口水、企圖及言語性攻擊,如:威脅性言語、辱罵、下流言語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腳相加多見,言語性攻擊常常早于人身攻擊;其次為日常生活用品、危險物品攻擊(如牙刷、口盅、痰盂、掃帚等)[3,5,7]。男病人的攻擊行為多為傷人、自傷、毀物、威脅要打要殺、粗言謾罵、猥褻;女病人的攻擊行為多為抓對方頭發、咬人、踢人、辱罵、啐口水、摔盆碗、潑水等[8,9]。

3攻擊主要對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病人攻擊行為的對象多為與其有密切接觸史的醫護人員、病友、家屬或陪護、病房工勤人員等,尤其以醫護人員受攻擊的頻率最高,居攻擊者首位,資料顯示:醫護人員占攻擊對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屬及其他人員占8.34%-31.7%,在病人的攻擊對象中,工作人員占首位,,而護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見醫護人員成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擊對象[7,8,10]。

4發生攻擊行為時間

據統計,住院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發生時間多在入院后的1個月內,發生率占90%,入院1周內發生者近半數,入院半個月以內占56.67%,0.5-1個月占41%;入院1個月以上占3.33%,發生攻擊行為的具體時間: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誘導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除受病理因素影響外,環境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過度擁擠,缺少獨處,閑散無事可能導致攻擊行為[12]。劉克禮[13]報道過分擁擠增加攻擊行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癥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數不承認有病,被騙或強制住院,以及對醫院環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適應,飲食不習慣,進出不自由,有被監禁的感覺,因此產生緊張恐懼被害情緒而出現攻擊行為[14]。此外醫務人員的強制手段(如對病人進行保護性約束)與病人的攻擊行為有密切相關[15]。醫務人員服務態度與溝通方式不恰當,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說話態度生硬、粗暴或與病人爭辯、有意等,環境存在可攻擊他人的物品,如掃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擊行為的因素,應引起精神科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因此提示,病房環境的布置及執行治療護理時,盡可能寬松一些,需全面考慮安全管理,這樣可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或至少使攻擊行為的模式有所改變。

6攻擊行為發生的征兆評估

病人在出現攻擊行為前常常表現為不信任他人,懷疑一切,情緒不穩,目光中露出敵意,挑剔,罵人,無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動量較平時增加,拒絕住院和治療,存在精神癥狀如幻覺、妄想、意識障礙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強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組織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項積極的預防措施,同時也是預防攻擊行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突發性、危害性和不可預測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崗位職責、應急預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絕危險物品進入病房,值班人員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認真落實崗位職責,是防范病人攻擊行為的保證。

此外,創建一個安靜、安全、美觀、舒適、整潔的休養環境。對有攻擊行為史或現有暴力行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靜、寬敞的隔離室內,不安排競爭性的工娛活動,遵醫囑及時給予保護性約束,病人的活動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均是攻擊行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診斷、病情、治療、護理及心理狀況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認真做好入院評估,全面準確評估病史及癥狀變化情況[17],對其治療及存在的護理問題要全面掌握,根據具體情況切實落實各項護理措施是防范攻擊行為的基礎。及時把病人的攻擊傾向告知醫生,以便及時有效進行醫療處理,并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據病人病情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的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須知、安全制度、有關檢查內容及檢查的注意事項;病情穩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癥狀、治療、預后及預防,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并指導其學會控制情緒,分散注意力,轉移攻擊行為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宣泄自己的情緒[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如堅持按醫囑服藥及其目的,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定期復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為本”的人文護理

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中,傳統的服務觀念已不適應,張靜怡等[19]所采用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從社會、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發,考慮病人的健康問題,解決病人的實際需要,從而穩定病人的情緒,控制攻擊行為的發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為病人創造與家屬溝通的機會(電話聯系,探望),為病人提供喜愛的食品,為病人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讀書活動、演講、談心得、書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儀表整理、勞動等,并給予獎勵),為病人創造節日的氛圍(逢節日到來有問候聲及祝福聲,并召開公休座談會議等),根據冬夏季節的變化,分別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溫工作。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正確對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務。

7.5行為干預[20]

要重視引導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工娛療活動及文體訓練等。如下棋、打撲克、搞衛生、做操、書法、朗誦等,這樣既豐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對病人的努力和恰當表現,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鼓勵病人強化自我,使其改變行為方式,發揮最大的潛能,培養自己逐漸表達出社會能接受的態度,并給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樣。對已發生攻擊行為的病人,要盡快控制場面,疏散圍觀病人,轉移被攻擊的對象,應設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時稱其不備多人快速對病人采取保護性約束,約束前病人告知保護的目的,并嚴格執行保護性約束制度,以減少因隔離約束引起病人消極的一面。

7.6注重崗前培訓及在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及防范措施

加強對各級各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教育。培訓內容有:職業道德規范,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接觸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種相關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關法律法規學習等。經常開展各種安全意識教育和防范暴力行為知識學習,進行專業防護訓練,掌握各種有效技術,包括言語、行為等綜合有效措施,及時預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為的發生[21]。

綜上所述,作為精神科護理人員應牢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全面了解分析攻擊行為的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新晨:

參考文獻

[1]王小平.攻擊行為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張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黃國秀,等.精神病人產生攻擊行為的特點及其對策[J].四川精神衛生,2002,15(3):180.

[5]黃月新,許貞瓊.精神病人對護士進行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03,16(4):247.

[6]錢志萍.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7,5(6):51-52.

[7]霍桂芹,黨偉.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因素分析及防護[J].中國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謝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銘,高光平.謝小青.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干預[J].現代醫藥衛生,2003,19(5):645.

[10]楊穎,刁俊榮.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發生危險行為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19(1):35.

[13]劉克禮.精神病房內擁擠與攻擊行為的關系[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19(2):115.

[14]武艷紅,郭志芳,樊獻麗.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因素分析及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2,23(3):298-299.

[16]于慶波.精神醫學與相關問題[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陳常玉,郭麗,陳維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特點及護理干預[J].山東精神醫學,2001,14(1):67.

[18]丁寶坤主編.護理心理學.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145—149.

篇4

1 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類型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癥狀的影響或其它誘發因素的影響,常常發生攻擊行為,目前較為一致的結論是精神分裂癥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率最高,達49.38%-80%[1,3],其中尤以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分裂癥更為常見(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癲癇性精神障礙、分裂樣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神經癥、人格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發生報道。

1.2 攻擊行為病人臨床特征 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攻擊行為的發生與精神癥狀高度相關[3,5],最易出現攻擊行為的精神癥狀是幻覺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導癥狀的35%-45%,這類病人高度危險,他們常常有明確目標,周密計劃,并且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內容;其次是情緒不穩定,易激惹、敵對猜疑、思維障礙、被強制入院、拒絕治療及檢查等是攻擊行為產生的高危因素。而攻擊行為發生時,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時表現興奮、煩躁、情緒不穩、拒絕住院、易激怒、敵意、不合作、治療醫從性差、不承認自己有病及具有有關精神病性癥狀的病人易發生攻擊行為。

2 攻擊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對危險物品管理較嚴格,病人很難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擊行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擊(包括拳打腳踢,卡勒頸部、咬人、扯頭發、啐口水 、企圖及言語性攻擊,如:威脅性言語、辱罵、下流言語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腳相加多見,言語性攻擊常常早于人身攻擊;其次為日常生活用品、危險物品攻擊(如牙刷、口盅、痰盂、掃帚等)[3,5,7]。男病人的攻擊行為多為傷人、自傷、毀物、威脅要打要殺、粗言謾罵、猥褻;女病人的攻擊行為多為抓對方頭發、咬人、踢人、辱罵、啐口水、摔盆碗、潑水等[8,9]。

3 攻擊主要對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病人攻擊行為的對象多為與其有密切接觸史的醫護人員、病友、家屬或陪護、病房工勤人員等,尤其以醫護人員受攻擊的頻率最高,居攻擊者首位,資料顯示:醫護人員占攻擊對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屬及其他人員占8.34%-31.7%,在病人的攻擊對象中,工作人員占首位,,而護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見醫護人員成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擊對象[7,8,10]。

4 發生攻擊行為時間

據統計,住院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發生時間多在入院后的1個月內,發生率占90%,入院1周內發生者近半數,入院半個月以內占56.67%,0.5-1個月占41%;入院1個月以上占3.33%,發生攻擊行為的具體時間: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 誘導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除受病理因素影響外,環境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過度擁擠,缺少獨處,閑散無事可能導致攻擊行為[12]。劉克禮[13]報道過分擁擠增加攻擊行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癥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數不承認有病,被騙或強制住院,以及對醫院環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適應,飲食不習慣,進出不自由,有被監禁的感覺,因此產生緊張恐懼被害情緒而出現攻擊行為[14]。此外醫務人員的強制手段(如對病人進行保護性約束)與病人的攻擊行為有密切相關[15]。醫務人員服務態度與溝通方式不恰當,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說話態度生硬、粗暴或與病人爭辯、有意等,環境存在可攻擊他人的物品,如掃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擊行為的因素,應引起精神科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因此提示,病房環境的布置及執行治療護理時,盡可能寬松一些,需全面考慮安全管理,這樣可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或至少使攻擊行為的模式有所改變。

6 攻擊行為發生的征兆評估

病人在出現攻擊行為前常常表現為不信任他人,懷疑一切,情緒不穩,目光中露出敵意,挑剔,罵人,無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動量較平時增加,拒絕住院和治療,存在精神癥狀如幻覺、妄想、意識障礙等。

7 防范措施

7.1 加強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組織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項積極的預防措施,同時也是預防攻擊行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突發性、危害性和不可預測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技術操作規程、崗位職責、應急預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絕危險物品進入病房,值班人員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認真落實崗位職責,是防范病人攻擊行為的保證。

此外,創建一個安靜、安全、美觀、舒適、整潔的休養環境。對有攻擊行為史或現有暴力行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靜、寬敞的隔離室內,不安排競爭性的工娛活動,遵醫囑及時給予保護性約束,病人的活動在工作人員的視線范圍,均是攻擊行為的防范措施。

7.2 全面掌握病人的診斷、病情、治療、護理及心理狀況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認真做好入院評估,全面準確評估病史及癥狀變化情況[17],對其治療及存在的護理問題要全面掌握,根據具體情況切實落實各項護理措施是防范攻擊行為的基礎。及時把病人的攻擊傾向告知醫生,以便及時有效進行醫療處理,并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

7.3 健康教育

根據病人病情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的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須知、安全制度、有關檢查內容及檢查的注意事項;病情穩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癥狀、治療、預后及預防,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并指導其學會控制情緒,分散注意力,轉移攻擊行為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宣泄自己的情緒[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如堅持按醫囑服藥及其目的,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定期復查的重要性等。

7.4“ 以人為本”的人文護理

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中,傳統的服務觀念已不適應,張靜怡等[19]所采用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從社會、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發,考慮病人的健康問題,解決病人的實際需要,從而穩定病人的情緒,控制攻擊行為的發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為病人創造與家屬溝通的機會(電話聯系,探望),為病人提供喜愛的食品,為病人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讀書活動、演講、談心得、書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儀表整理、勞動等,并給予獎勵),為病人創造節日的氛圍(逢節日到來有問候聲及祝福聲,并召開公休座談會議等),根據冬夏季節的變化,分別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溫工作。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正確對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務。

7.5 行為干預[20]

要重視引導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工娛療活動及文體訓練等。如下棋、打撲克、搞衛生、做操、書法、朗誦等,這樣既豐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對病人的努力和恰當表現,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鼓勵病人強化自我,使其改變行為方式,發揮最大的潛能,培養自己逐漸表達出社會能接受的態度,并給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樣。對已發生攻擊行為的病人,要盡快控制場面,疏散圍觀病人,轉移被攻擊的對象,應設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時稱其不備多人快速對病人采取保護性約束,約束前病人告知保護的目的,并嚴格執行保護性約束制度,以減少因隔離約束引起病人消極的一面。

7.6 注重崗前培訓及在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及防范措施

加強對各級各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教育。培訓內容有:職業道德規范,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接觸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種相關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關法律法規學習等。經常開展各種安全意識教育和防范暴力行為知識學習,進行專業防護訓練,掌握各種有效技術,包括言語、行為等綜合有效措施,及時預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為的發生[21]。

綜上所述,作為精神科護理人員應牢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全面了解分析攻擊行為的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王小平.攻擊行為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22(1):23-27.

[2]Kaplan HI l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Vo1.1, 1985.

[3]張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黃國秀,等.精神病人產生攻擊行為的特點及其對策[J].四川精神衛生,2002,15(3):180.

[5]黃月新,許貞瓊.精神病人對護士進行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03,16(4):247.

[6]錢志萍.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7,5(6):51-52.

[7]霍桂芹,黨偉.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因素分析及防護[J].中國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謝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銘,高光平.謝小青.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干預[J].現代醫藥衛生,2003,19(5):645.

[10]楊穎,刁俊榮.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發生危險行為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19(1):35.

[13]劉克禮.精神病房內擁擠與攻擊行為的關系[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2,19(2):115.

[14]武艷紅,郭志芳,樊獻麗.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因素分析及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2,23(3):298-299.

[16]于慶波.精神醫學與相關問題[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陳常玉,郭麗,陳維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特點及護理干預[J].山東精神醫學,2001,14(1):67.

[18]丁寶坤主編.護理心理學.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145—149.

篇5

現代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即使是精神病人也處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精神病人思維混亂、行為異常,即使不是在發病期,也可能因為某些刺激而發病,致使在精神科護理中,常有護患糾紛發生,給護理工作帶來許多麻煩。其實好多護患糾紛是可以避免的,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和分析。

1對護理人員的具體要求

1.1工作中儀表端莊,微笑服務,規范護士的語言和行為當有些護士工作勞累時,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當病人有疑問時,不能給予熱情的解答,使病人和家屬產生負面情緒,好事者就會投訴。任何生命個體在人格尊嚴上沒有差別[1]。維護病人的一切利益,尊重病人的人格,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給病人造成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

1.2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掌握各種急診急救知識不斷學習精神科專業的理論知識,提高自己與病人接觸、溝通的能力。如果護患溝通不當,容易產生護理糾紛[2]。還要學習醫學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及院感消毒隔離知識,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責任,防止護患糾紛的發生。

1.3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在病人入院時,應向病人及家屬交代清楚,病人在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尤其是病人身上危險、貴重物品的收集管理。精神病人大多反復入院,其家屬對告知內容不以為意,作為護士一定要向患者家屬交代清楚,簽寫《告知同意書》,以免發生意外有據可查。

1.4規范護理記錄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記錄重要性的認識,學習有關護理記錄的書寫規范。護理工作中加強對病人的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客觀、真實、及時、準確、認真、詳細地記錄護理記錄。

1.5培養慎獨精神慎獨是指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它會使人們在無任何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能按道德的規范和范疇的要求行事[3]。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尤其需要具有慎獨精神。任何情況下都要忠于職守,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2病區管理適應精神病人的需要

2.1保證病區的環境安全,病房內無可以觸及的電源、電線,桌椅要固定,柵欄門窗要結實牢固。各種設施要定期檢查,及時維修,避免患者拆卸,防止走失、自傷、傷人、毀物的危險。病區安裝監控系統,便于及時了解和發現患者的異常行為。

2.2精神病人大多有吸煙的習慣,要管理好患者的煙及打火機,有固定的吸煙室,定時吸煙。以防止病人用打火機或者煙火點燃易燃物品,造成燒燙傷而引起護患糾紛。

2.3精神病人的用水安全十分必要。尤其是秋冬季節,天氣轉涼,病人用熱水洗漱,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要定點、定時,保持溫度適宜,維持病人打水的秩序,以防止燙傷。

2.4精神病人長期住院,家屬探視在所難免。建立家屬探視室,制定《探視制度》向家屬宣教,以免危險物品、貴重物品進入,以及過量食品引起患者暴飲暴食,使病人胃腸功能紊亂,或引起嘔吐、腹瀉,產生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3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

長期以來,人們對精神疾病認識存在誤區,有二種極端表現:一方面,將精神病人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因偏見而采取歧視態度;另一方面,當住院精神病人發生意外后,則出于同情病人,將一切責任都歸于醫院[4]。因此,我們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進行宣傳,如制作有關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冊進行發放;定期給精神病人和家屬做健康教育講座,講解有關疾病知識;利用有關新聞媒體進行科學的宣傳和正面報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維權意識的增強,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出現的護患糾紛越來越引起病人和社會的重視。在精神科護理這一特殊領域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護患糾紛在不斷增多,我們精神科護士就要重視產生護患糾紛的內外部因素,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探索,巧妙地化解護患之間所發生的糾紛,給病人創造一個利于患者康復的,溫馨、舒適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席淑華.協調急診護患關系的重要性[J].護士進修雜志,1997,12(5):176.

篇6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C[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據徐州市政府的要求開始與“110”聯動,承擔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務,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經過2年多的實踐,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護理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為4%。

1.2 性別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1.3 病人來源

公安部門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綜合醫院及其他部門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為流浪街頭、行為紊亂、赤身、沖動傷人等。

1.5 合并有軀體疾病

合并有軀體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為外傷、呼吸道感染、婦科疾病、性病及臟器功能衰竭。

1.6 診斷

診斷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癥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為躁狂癥,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癲癇,老年癡呆等(69例,占32%)。

2 結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過救助站協助送回56例(占46%),家屬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滯留在醫院內、無法聯系到家屬93人,占同期救助總數的43%。

3 醫院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醫院領導重視,成立醫院救助管理科

對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我院領導高度重視,以“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宗旨,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權利、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由一名副院長親自掛帥,成立了醫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開救助管理工作會議,統一思想,增強全院職工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

3.2 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

根據我市轉發省民政廳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對有生命危險、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且暫時無法查找其監護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揮中心開具的介紹信,在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甄別核實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此類病人的救助,使他們能夠接受及時的救助。

3.3 規范救助管理制度

為了切實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訂了嚴格而規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細化了救助病區的醫療護理操作流程,從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規范的操作程序,同時,也制定救助病區全面質量管理方案和目標要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總結。由于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崗位責任制,為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2年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我院自開展救助工作以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用實際行動體現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生命和健康的關懷,不因他們不能為醫院帶來經濟效益而降低醫療、護理服務標準,而是用關心、愛心、同情心給予更多的關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臨床護理對策

4.1 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在接觸病人時,要主動熱情,儀表大方,舉止端莊,給流浪精神病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態度和藹,增強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4.2 觀察病情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其言行的變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無病史和個人資料,背景復雜,精神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加大了護理難度,認真細致地觀察病人的病情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護理人員要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使治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強基礎護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區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被破壞,往往是蓬頭垢面,全身散發惡臭,工作人員要及時為病人洗澡、理發、更換干凈的服裝。在醫院期間要逐步培養病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4.4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對此類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手段,但無形中也要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夠積極控制自己的職業行為,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目光等實現對病人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注意自己的語言和態度,盡量減少給病人帶來消極的心理效應。

4.5 關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創傷,情感特別脆弱,對痛苦體驗非常敏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給予及時恰當的生活照顧,滿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時再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6 加強溝通,及時了解有關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開始恢復,這時,護士應加強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通過點滴的信息反饋了解病人的有關信息,及時與醫院救助管理科聯系,并通過公安系統進行查詢,落實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監護人,取得聯系后,使病人盡快回歸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

對于家屬能夠前來接病人出院的,我們及時向病人及家屬介紹院外服藥、復查、護理、監護的有關知識,使病人回歸社會后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減少復發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復,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頭。

5 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醫院領導的重視下,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規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認真細致地進行醫療與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就一定能夠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但還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礙、老年癡呆等,至今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而聯系不到家人滯留在醫院內,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需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淑清.精神科護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篇7

 

心理行為護理是通過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相互交往、心理溝通,護理人員用語言、表情、態度、行為等影響進而改變病人的認識、情緒、態度和病態行為的變化。從而減輕和消除異常精神活動,達到康復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

 

2.1 缺乏自知力,否認有病,拒絕治療。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點。病人住院多由家屬或單位強迫或哄騙來院,進院后往往大吵大鬧,對工作人員不信任,敵視醫護人員,拒絕接受治療。

 

2.2 拒食及服藥。有的病人受幻覺支配,認為食物里或輸液瓶中有毒,拒絕飲食及服藥。

 

2.3 興奮及沖動行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覺及妄想的影響,認為周圍有人罵他、害他而激奮或把對方當仇人等。

 

2.4 逃跑與自殺的病態行為。逃跑多因不承認有病,拒絕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對醫院環境不適應,感到受約束和恐懼等。窺測時機逃離醫院。自殺病人多抑郁,受罪惡妄想支配,以自殺來解脫及贖罪。

 

2.5 恢復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為。怕被人瞧不起,擔心工作、學習、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3.1 心理行為護理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要有護士長組織,責任護士執行。按照護理原則,除作好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外,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病情進行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齡大小,病情輕重,衣著臟凈,醫護人員都要把他們當作人和一個病人來接待,使患者感到醫院是個安全和溫暖的地方。

 

3.2.2 針對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異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異動作。護理人員決不能嘲笑、諷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對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樣愛護尊重病人的人格。對新病人入院要主動打招呼,親切接待,及時介紹病房環境、生活制度等,對病人態度誠懇,認真嚴肅,說話和氣,語言肯定。使病人減輕疑慮,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

 

   3.3 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動異常,大多不能正確反應真實病情及客觀事物,這就要求護士要牢牢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按精神科護理原則,自覺、主動、定時、準確地完成治護任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馬虎從事。對特殊病人要給予特殊的心理行為護理。

 

3.3.1 興奮躁動、毀物沖動的心理行為護理 對這些病人要多巡視、勤觀察,讓病人時刻都在護士視野內活動。經常與病人交談,勸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緒,引導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娛樂活動,轉移病人注意力,積極配合治療。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在病態作用下,抑郁病人無食欲,護士要鼓勵病人按時按量進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動,常在非常安靜、身無旁人的情況下進餐,因此當班護士可以把備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讓其自行進食。

 

3.3.3 有幻覺、妄想、懷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為護理這類患者常對周圍人不信任,開飯時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讓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慮。對否認有病拒服藥的病人要耐心勸解,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他有病,服藥時護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觀察后再走。以防藏藥影響治療。

 

3.3.4 逃跑和自殺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要分析產生的心理原因,及時與家屬溝通,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個體心理護理,探討病人的心理癥結。講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殺給親人帶來的痛苦。在重點觀察下組織集體娛樂活動,緩解病態情緒。

 

3.4 恢復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隨著病情好轉,自知力開始恢復,患者能認識到自己的疾病,對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現新的想法。如:常考慮自己的工作、學習、婚姻、家庭等,往往產生悲觀、恐懼、苦惱、憂慮問題,護士要根據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給予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4.1 責任護士要及時對病人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耐心說服、解釋、啟發、開導,不斷講解精神疾病常識,讓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復發要點及出院后學會如何處理各種矛盾,鼓勵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適應社會環境的決心。

 

篇8

【關鍵詞】精神病人;跌倒;對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現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癥狀,在住院期間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響而易跌倒,導致機體損傷,功能狀態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醫療糾紛,不但影響醫院的信譽度,也為病人及家屬造成負擔。因此,預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漸成為評價精神科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1 結果與分析

1.1 跌倒地點:病人在床周圍跌倒者;如廁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發生的時間: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變化跌倒如廁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時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藥物跌倒,精神活動紊亂發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傷情況:無不良后果;皮外傷縫合;皮下血腫;發生骨折。

2 討論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發生跌傷而引起醫患糾紛呈上升趨勢。而導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環境、疾病、藥物、心理、護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險人群為60歲以上老人、反復住院、病程較長、住院時間較長、有較多軀體合并癥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內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圍、走廊、衛生間居多,藥物的副反應造成頭暈、反應遲鈍、步態不穩,極易造成病人跌倒,墜床的發生。有研究表明,當夜間、清晨病人頻繁如廁時更易發生跌倒。主要是護理人員配備不夠,無人陪護。

夜班是跌倒發生的高峰時段,跌倒發生在夜班多,此時工作人員相對較少,護理工作較集中,同時精神科病人晚間用藥相對較多,而夜間又是病人起床如廁最頻繁的時候,清晨病人從睡眠狀態到起床活動、如廁等變化極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藥物多數具有鎮靜作用,傍晚及夜間由于燈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燈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癥狀的因素也是導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動紊亂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臨床表現為興奮、沖動、易激惹。常因動作過大、過激、過快、過多、對周圍環境失去正確判斷,造成跌傷、碰傷。3 對策

3.1 掌握病情:對有跌倒史及被評估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數,在其病室、床頭做標記,提醒工作人員引起警惕。熟悉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將意識欠清、年老體弱、有軀體并發癥、藥物副反應、有行為紊亂者視為跌倒的高危人群,將其作為重點護理防范對象。病人一切活動在視線下進行,協助生活料理。

3.2 加強安全護理:對臥床病人加強巡視,及時發現睡姿不穩、有安全隱患的狀態,以免翻身墜床;對嗜睡、半閉目而行的病人說“小心慢走”,給予攙扶;對起床急驟者說“慢一點,別心急”;對保護約束病人及時檢查保護帶,隨時調整位置,調整松緊度,確保病人處在“保護狀態”;對步態不穩、年老體弱者,給予攙扶行走。

3.3 環境設施利于病人活動方便: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光線充足,地面干燥。拖地應盡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時進行;廁所安置坐式馬桶和抓桿,在洗漱室醒目之處貼上防滑警示語;沿走廊、廁所設置扶欄,保證夜間照明;老年人及小兒應選擇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衛生間及沐浴時應有人陪伴,必要時協助如廁。

3.4 治療過程對病人的指導:在治療過程中應關心病人的主訴,有頭暈、反應遲鈍、步態不穩、無力、嗜睡等癥狀,指導病人臥床休息,起床時動作要緩慢,如廁時應有人陪伴,防止發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時及住院期間,特別是在使用藥物之前告知家屬和病人服藥物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應對措施,告知家屬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見原因、發生時間及預防措施。

3.5 應加強健康教育:跌倒最常發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時。因此,應向病人及家屬詳細介紹病房和病區的環境,將使用頻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臥床時伸手取物發生墜床。服藥后及時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藥物引起頭暈、步態不穩而跌倒損傷[2]。

3.6 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和管理:對于年齡大的病人,護士應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變化,向老年病人講明住院期間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應經常巡視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習慣,減輕病人住院期間的心理負擔,使其安心治療,較好地解決住院期間病人出現的負性情緒及心理反應。在平時與病人交流時,關心其有無生活協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員少的時段要主動詢問病人所需,并及時解決,避免因病人怕麻煩他人而導致跌倒事件的發生[3]。

3.7 加強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發生的高峰期,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強崗位責任制度的檢查和落實。對重點病人加強巡視及安全防護。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特別應加強藥理知識的學習,熟悉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護理人員要了解病人用藥情況并加強臨床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4]。

通過對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調查分析,筆者認為首先應充分認識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潛在的法律問題,要減少精神病人跌倒的發生,預防精神病人跌倒。預防措施不是僅注重某一種方法,而是采取多種方法,調整護理工作行為,盡可能減少精神病人跌倒的發生,以避免和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安鳳榮.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間跌倒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8,22(4A):973

篇9

精神病人存在著思維、情感、行為等障礙,不能正確的認識主客觀世界,其自身缺乏對病態的認識和判斷,拒絕接受自己有病的說法,不肯就醫,因此大多數病人為被動就醫、哄騙就醫或強迫就醫。特別是新入院病人不會主動配合治療,極易發生拒絕服藥、拒食、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外走、不知料理個人衛生、睡眠障礙等護理問題。我們把入院不足20 天的病人視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個特殊時期,做好這個時期的護理對病人疾病的轉歸、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

1 熟悉病情,做好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過語言行為及非語言行為等對患者進行的一種精神護理,它采用科學啟發解釋、教育或暗示,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從而改善心境使病人從不安、煩悶、消極、抑郁等情緒中擺脫出來,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治療,盡快擺脫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護理的重點是讓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從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療。精神病人的各種異常活動,往往給家人和社會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親人的指責誤解與打罵,這樣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給病人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愛護病人,護理人員不詆毀、取笑病人,對病人出現的離奇古怪的言語要耐心傾聽、幼稚怪異的行為要注意觀察,既不要與病人辯論或強行糾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認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證病人的安全。因為每個患者的癥狀都各不相同,心理狀態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異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2 護理人員及時、正確的執行醫囑,確保病人的藥物治療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種治療中藥物治療是根本。要認真核對醫囑,準確投藥。發藥前要督促病人入廁,料理好大小便,服藥后30 分內不準入廁。發藥時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兩人認準病人,兩人核對后將藥親自交給病人,看到病人將藥服下,檢查口腔確認有無將藥物藏于上腭、舌下、齒齦與唇頰之間等處,保證服藥到胃。服藥后30 分鐘內不離視線看護,防止病人將藥物嘔出。對拒絕服藥的病人,如果經督促、勸解,病人仍舊拒絕服藥,則應報告醫生更換給藥途徑。鼻飼給藥、肌注抗精神病藥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

解釋和安慰工作。

3 病人的清潔衛生護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癥狀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時往往衛生狀況很差, 因此入院時要協助病人做好個人衛生,幫助病人洗澡、更衣、理發、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間護理,對女病人還要管理好經期衛生。病人清潔會減少軀體不適,緩解負性情緒,維護了病人的尊嚴,增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拉近了護、患距離,提高了住院依從性,有利于各項診療護理措施的實施。 4 病人飲食護理

根據病情需要護理人員要按時按量為病人提供適宜飲食,保證病人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攝入。在進餐時應細心觀察病人進餐情況。有的病人受癥狀支配而影響進食。護理人員要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處理。認為飯里有毒拒絕進食,要集體進餐,打飯流程病人親自監督,或與他人的飯對調,或者工作人員先品嘗;對稱自己有罪不進食,工作人員把飯菜拌在一起或飯后必須協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東西而不進食,給病人更換其他食物,同時向病人解釋并給予安慰;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出現吞咽困難而影響進食,要給予流食,勸病人緩慢進食;暴飲暴食不知饑飽的病人,要適當限制入量。對意志倒錯,吃贓物、異食癖的病人,護理人員要及時清除病區的生活垃圾和嚴密看護病人,保證病人每餐吃飽。對進食不好的病人給予保護性約束后鼻飼流食、靜脈輸液等,以保證營養素的攝入。

5 病人的安全護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護理重點是防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外走等問題。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癥狀,堅守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點病室,保證病室環境安全,管理好床單位,對病人24 小時不離視線看護。對發生突然沖動的病人,攻擊性較強,不能放任不管,要機智大膽,果斷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傷人或自傷;對癥狀活躍有可能發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對住院態度轉變快又主動與護理人員搭訕,詢問工作人員作息時間,主動要求協助工作人員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機外走;對主

動與同病室的病人交談,竊竊私語的病人,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采取有力措施;對上廁所或反復上廁所的病人要專人陪護。

6 病人睡眠的護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進病情的恢復,嚴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慮、煩躁、苦惱、并易發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著睡眠障礙,護理人員要根據睡眠障礙的原因及心理進行護理。首先要為病人創造良好的入睡環境,睡前用溫水泡腳,督促他們養成按時就寢的習慣。防止病人蒙頭睡覺,要善于發現偽裝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癥癥狀而出現睡眠障礙,可報告醫生增加抗精神病藥物劑量;如果病人由于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導致失眠,則應加強心理護理。

篇10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是加快推進“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二年,是全面落實省十次黨代會和市六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一年,確保各項事業平穩較快發展、安全穩定工作至關重要。因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高度,切實提高對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問題的認識,對有肇事肇禍苗頭和傾向的精神病人要高度關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不出一起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問題。要建立健全精神病人應急處理領導協調組織機構,強力推進工作開展,確保工作取得實效,為建設和諧提供有力支持。

二、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工作應急管理預案,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工作落實。各級政府是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問題的領導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各級民政部門是“三無”精神病人的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對收養收治精神病人的日常監管工作;各級公安部門是精神病人安全管理工作的行政執法管理部門,負責對本轄區內肇事肇禍問題的調查取證和刑事處理工作;街道(鄉鎮)、社區(村委會)協助當地派出所加強對社會精神病人監管,負責本區域內精神病人的行為管控;精神病人的監護人是精神病人的直接看護人,負責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行為看管。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溝通,密切配合,確保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問題的應急處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三、突出重點,搞好排查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精神病人監管,成立聯合整治排查機構,共同實施對精神病人的排查整治。對不屬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各地依托街道(鄉鎮)、社區(村委會)協助公安部門進行摸底排查,掌握情況;對屬于民政管理的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由當地民政部門直接送至市精神病院診斷確定,及時進行救治,排除各種危險隱患。要通過排查整治,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該診斷確定的立即診斷確定,該救治治療的立即救治治療,確保不出現大的問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各地要將“防自殺和自殘、防殺人和傷人、防摔傷、防出走、防觸電、防失火、防盜竊、防食物中毒、防煤氣爆炸”等作為預防重點,要將有“殺人放火、自殺自殘、毆打他人、酗酒滋事”等前科或傾向的精神病人作為排點,同時搞好核準、診斷、評估工作。對排查中有肇事肇禍情形的精神病人要逐人建立信息檔案,并逐人落實管理責任。對排查中本地能自行處理的,按規定要求做好防范措施。對排查中發現有嚴重傾向和問題的要及時向上級政府報告有關情況。

四、強化措施,狠抓管控

一是加強各項制度建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預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禍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消防知識普及等安全教育,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對重點部位落實到人,隨時檢查,對不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解決,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11

1.1 突發意外事件所致隱患 精神病人受精神癥狀支配常發生嚴重的意外事件,如精神分裂癥受幻覺、妄想的支配,出現傷人、自殺、毀物行為。抑郁癥自責自罪,恢復期階段病人自卑心理,對前途對生活缺乏信心也易發生消極自殺行為。精神科受封閉管理病房條件的限制,各種精神癥狀和不同年齡的患者同處一個病區,使有沖動傷人行為的患者受病態支配傷害病友引發護理糾紛。

1.2 出走的風險精神病患者大都無自己知力,不愿住院,想盡辦法外逃,如守在門邊沖門,外出檢查時伺機外逃,病房設施不到位,如門窗不牢固、危險物品的存在,都是產生護理安全的隱患。

1.3 突發的軀體疾病 部分病人受精神癥狀的支配不能或不愿意反應軀體不適,特別是極度興奮和慢性衰退的病人,他們的軀體異常變化容易被精神癥狀所掩蓋。如果護士不細心巡視觀察,忽視細微的變化,就有可能導致安全事件的發生。

1.4 患者摔倒或跌傷,病房設施不符合年老體弱病人需要,或是因為飯廳、衛生間的地面積水不干燥,致病人滑倒,夜間上廁所尚未清醒就下床走動,或是意識處于模糊狀態、性低血壓,或是藥物引起椎體外系反應而導致走路步態不穩導致摔倒或跌傷。

1.5 年輕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淡薄,不認真履行安全管理制度及崗位職責。2 防范措施

2.1 加強病人的安全評估。特別是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評估。掌握病情及診斷。對有自殺、自傷、沖動、出走等高危風險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數,列入交班內容,班班交接。將病人安置在靠近護士站便于觀察的病房,對有沖動行為的病人安置在單間,并置于工作人員的視線之內活動。隨時關注其行為,及時發現消極、沖動、外走等意外先兆,防患于未然。并熱情耐心友好與病人接觸,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導。

2.2 加強巡視,采取定時與不定時巡視,防止病人觀察護士巡視規律實施自殺行為。一般每15分鐘巡視一次,觀察精神癥狀、軀體情況、心理需求、治療效果、藥物反應、及有無危險行為(沖動、自傷、毀物、外走)。晚上加強巡視,因為夜間和凌晨是意外事件的多發時刻,特別是凌晨三、四點,夜班護士最疲勞,又是抑郁癥情緒最低落的時刻。易發生不安全的行為,因此要重點關注。

2.3 做好危險物品的檢查及管理,每天進行安全檢查,每天晨間、午間護理,認真檢查病人的床頭柜、床單元,外出活動的病人在進入病房時要進行安全檢查,對危險物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沒收。做好家屬的安全宣教,對家屬及陪護帶入病房的物品要逐一檢查,杜絕刀、剪、火機等危險物品帶人病房。每周進行病房設施安全檢查,發現門窗、門鎖、凳子等損壞及時維修,對各種輔助室的門用完及時上鎖,防止病人私藏工具作撬窗、鎖之用。醫護人員出入病房門,不要讓病人站在門邊以防開門時沖出或搶奪鑰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卡二卡在线视频 | av在线色|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 久久精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 91久久国产综合久久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 | 成人午夜小视频 |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 | 夜夜草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av | 国产在线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黄视频在线播放 | 91在线播放综合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大片 | 69xx×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1| caopeng在线| 神马久久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 | 狼人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视频久久 | 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 | 99成人精品| h片在线免费看 |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免费av|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页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