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2 11:43:47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休閑農業概論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國農村自建國初期的后就遵循計劃經濟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體系里,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制的結果。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資,技術,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鄉二元結構不僅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得不到發展,還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很多農民紛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農村大量的田地被閑置,農民的進城潮還給城市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綠地減少,交通擁堵等等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在這項政策推動下,很多企業和個人從進場務工的農民手中獲得農村閑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經營權,加入資金、技術的投入,盤活了農村閑置的土地、荒地。產生了一種以農業產品為資源,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自己購進的設備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休閑農業”。
1 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中期的歐洲。迄今為止,“休閑農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各個國家的各個學者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國內外學者對“休閑農業”的定義大致如下:
縱觀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觀點,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秀美的生態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建設集旅游、觀光、住宿、購物、度假、教育等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其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的就業率,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2 休閑農業的特點
2.1 低成本
休閑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成熟的農作物來實現經濟效益,從開始種植就需要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培育期間還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產生的效益很低。休閑農業則是依賴于農業資源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之上,一次性購入建成可供游客觀光、休閑、住宿、教育的場所,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2.2 高收益
休閑農業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產生高于傳統農業同等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多農民在休閑農業中的收益遠遠高于在傳統農業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傳統農業一直在粗放式經營,耕作過程中流失的化肥、農藥和收割時產生的大量秸稈對周邊河流產生嚴重的污染。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業為輔、休閑為主,因此它比傳統農業更加的環保。
2.4 產品附加值高
傳統農業只是單純的銷售農產品,休閑農業則不同,同樣一片果園,傳統農業單單的銷售果子,休閑農業則可以讓游客觀光、采摘果子、動手榨果汁等。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農業。
3 寶應縣概況
寶應縣始建于秦,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屬里下河平原區。全縣共有鄉鎮1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全縣擁有耕地面積7.67萬km2。寶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呈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適宜動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種植生長。
4 寶應縣休閑農業分析
4.1 地理優勢
寶應屬于黃淮沖擊平原,一條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境內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貫穿東西,s237省道貫穿于南北,縣內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條,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地。周圍有揚州、上海、南京、連云港等重大港口。寶應距離蘇中機場只要近一h車程,在建的連淮揚鎮高鐵寶應站使寶應和全國大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
4.2 文化優勢
寶應始建于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南接歷史名城揚州市,北連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時的讀書處使得寶應更具有文化底蘊。久遠的歷史和現代文明使得寶應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場優勢
寶應縣2014年GDP總量408.20億元,在政府的帶動下,全縣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閑農業的消費市場潛力增大。
4.4 政策優勢
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規?;癁槟繕?,著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4.5 區位劣勢
全縣現有休閑農業企業11個,休閑農業個體經營戶10家。多數休閑農業區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廣時候難度很大,消費者群體范圍大大被限制。
4.6 內容單一、設施不健全
除了荷園和白鷺島兩個大的休閑農業外,其他休閑農業,內容形式單一,很多只是單純的讓游客進行采摘、垂釣活動,沒有最大程度的開發,在和其他休閑農業企業競爭的時候缺乏優勢。
經營管理者素質低:很多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很多以前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工作,對經營管理休閑農業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識,盡管有關部門在對很多管理者進行培訓,但效果還不是很顯著。
4.7 休閑農業缺乏規范的管理
縣內絕大多數休閑農業雖然取得營業執照、稅務執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應自己要求開張發票的時候,很多休閑農業沒有發票可開。休閑農業在縣內已經運營數家,當時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指導。問題的根本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縣內休閑農業的消費者群體還局限于本縣及周邊縣市,原因是本縣很多休閑農業定位低、規模小、低品味,沒有品牌營銷意識。內容不夠豐富,設施過于簡陋。社會影響力低。
5 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國內外學者對于發展休閑農業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對策,通過對寶應縣休閑農業的調查認為:下一階段,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思路一定要高舉科學發展觀旗幟、統籌城鄉發展、堅持現代農業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和農業的優勢。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閑農業。
5.1科學規劃布局、因地制宜
縣有關部門一定以休閑農業長遠發展為目標,要將休閑農業區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農業產業化規劃結合起來。休閑農業的區位規劃一定要突出特色,從各鄉鎮、各村的農業資源、經濟資源出發,選擇一條適合本鄉鎮、本村發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閑農業。
以農為本、以農為輔: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但是整個產業一定要貫穿“農”字,千萬不能脫離農業產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開發的第三產業,堅持立足農業,合理開發觀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項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閑農業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關機制,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休閑農業中去,應積極鼓勵農民自主開發休閑農業,對于自主開發休閑農業的農戶給予政策激勵,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力度,引領農民自主創業。在用地審批過程中,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用地,避免出現土地濫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設
休閑農業包含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內容,需要具有更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很多從業人員缺乏責任感、品牌意識淡薄。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致使休閑農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下。
強化監督機制:休閑農業選址多在鄉鎮村落,很多時候政府的監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閑農業胡亂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游客投訴處理不及時,使得休閑農業進入一個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因此,強化監督機制,加強休閑農業的管理,使休閑農業能通過正規形式占得市場份額。
6 結語
寶應縣休閑農業正在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寶應縣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但寶應的休閑農業較周邊縣市的休閑農業水平還是較低。在政府的引導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以產生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就業率、保護鄉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數效應。對于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賴明洲,薛怡珍,謝佩珊.臺灣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芻議[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郭煥成,鄭健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閑農場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陳墀吉,陳德星.休閑農業概論,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樹宏.新農村新休閑[M].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本文通過對明清陜西廟會市場的發展進程、規模與組織形式、時間結構與地域差異的考察,剖析了明清時期陜西廟會市場的時代特點及其在市場體系中的地位,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廟會市場在西部環境相對閉塞的省區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過對陜南、關中兩區廟會市場發展的不同軌跡,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市場體系,以及廟會市場在其中所發揮的截然不同的作用。
關鍵詞:明清 陜西 廟會市場 市場體系 區域不平衡性
【“摘要”為3號黑體、居中、字間空1格;下空一行,內容不少于400字,小4號宋體,兩端對齊, 行間距1.5倍數。下空一行】
【“關鍵詞”:小4號黑體。關鍵詞之間用空格隔開, 行間距1.5倍數。下空一行】
【請插入頁眉頁腳。頁眉:內容為 北方民族大學:論文題目,頁腳內容為頁碼,居中?!?/p>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tourism-marketing is becoming the key factor of the tourism. Tourism is stepping into the era of marketing orient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ourism-marketing is the prime problem on NingXia tourism. The article expatiates on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of the NingXia tourism, marke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NingXia Tourism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英文摘要另起一頁,要求: 】
【Abstract 小4號Arial 體,加粗,居中,內容用 Times New Roman 字體, 行間距1.5倍數,下空一行,兩端對齊】
【關鍵詞(Key words 小4號Arial 體,加粗,內容用Times New Roman 字體, 行間距1.5倍數, 中間用空格隔開。其余與中文格式相同,兩端對齊】
【目錄另起一頁,“目錄”為小2號黑體、居中、字間空2格;下空一行】
【內容小4號宋體。下空一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 行間距1.5倍數?!?/p>
【請采用自動插入目錄格式。目錄爭取在一頁內結束】
目 錄
一 導論.................................................................................. 5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內容............................................................... 5
(二) 相關概念的界定................................................................... 5
1.“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 6
2.“農家樂”...................................................................... 7
二 孔雀村農家樂現狀調查.................................................................. 7
(一) 調查背景......................................................................... 8
(二) 調查方法......................................................................... 8
(三) 基本資源情況的考查............................................................... 8
(四) 農家樂經營業主的基本素質分析與經營概況分析....................................... 9
1. 基本素質分析................................................................... 9
2. 孔雀村“農家樂”經營情況分析.................................................. 10
(五) 客源市場消費和滿意感的調查分析.................................................. 10
1. 客源市場消費的調查分析........................................................ 10
2. 旅游產品滿意度的調查分析...................................................... 11
3. 旅游產品意見分析.............................................................. 12
三 孔雀村在“農家樂”經營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13
(一) 孔雀村資源破壞嚴重, 政府及村民旅游資源開發意識薄弱.............................. 13
(二) 農家樂經營業主基本素質較低,隊伍老齡化嚴重...................................... 14
(三) 經營產品單一雷同,投資巨大,政府補貼微少........................................ 14
(四) 客源市場結構呈老齡化且家庭結構復雜.............................................. 15
四 孔雀村農家樂旅游開發對策及建議....................................................... 16
(一) 利用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加強政府補助與引導.............................. 16
(二) 提高經營者的基本素質,將經營隊伍年輕化.......................................... 16
(三) 拓寬客源市場,定價適宜,樹立口碑效應............................................ 17
(四) 改善衛生環境,增加鄉土氣息...................................................... 17
結語..................................................................................... 19
致謝語................................................................................... 19
參考文獻................................................................................. 20
附錄..................................................................................... 21
(一)農家樂旅游顧客問卷調查.......................................................... 21
(二)訪談問卷........................................................................ 22
明清陜西廟會市場研究
管理學院 **級**專業 ***(姓名)
例上:[論文另起一頁,題目為小2號黑體、居中;下空一行]
[署名:文章第二行 小4號宋體 居中, 行間距1.5倍數。下空一行]
前 言
廟會也叫廟市,是伴隨寺院或宮觀的宗教活動而出現的商品交易場所。從字面上我們已不難理解,廟會的發展是以宗教的繁榮為基礎,而市場交易則是借助寺廟做依托。中國史籍中最早將廟會追溯到西周時期1。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廟會的出現大致在魏晉時期,唐代已基本定型,無論北方還是江南均存在廟會活動。宋代以后,廟會在城鄉間得到普遍發展。
【“前言”二字為三號黑體,居中,字間空2格;下空一行】
【論文內容:內容不宜過多,小4號宋體, 行間距1.5倍數, 段首行縮進2格,兩端對齊】
一 明清陜西廟會市場的發展進程
廟會也叫廟市,是伴隨寺院或宮觀的宗教活動而出現的商品交易場所。從字面上我們已不難理解,廟會的發展是以宗教的繁榮為基礎,而市場交易則是借助寺廟做依托。中國史籍中最早將廟會追溯到西周時期1。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廟會的出現大致在魏晉時期,唐代已基本定型,無論北方還是江南均存在廟會活動。宋代以后,廟會在城鄉間得到普遍發展。
【標題一, 黑體三號,居中】
【內容:內容宋體小四號, 標題一下面必須跟上一段或兩段,三段贅述的文字內容,然后再起標題二內容,兩端對齊】
(一)明清陜西廟會市場的發展進程
廟會也叫廟市,是伴隨寺院或宮觀的宗教活動而出現的商品交易場所。從字面上我們已不難理解,廟會的發展是以宗教的繁榮為基礎,而市場交易則是借助寺廟做依托。中國史籍中最早將廟會追溯到西周時期1。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廟會的出現大致在魏晉時期,唐代已基本定型,無論北方還是江南均存在廟會活動。宋代以后,廟會在城鄉間得到普遍發展。
【標題二, 黑體三號,居左】
【內容:內容宋體小四號, 標題二下面必須跟上一段或兩段,三段贅述的文字內容,然后再起標題三內容, 行間距1.5倍數,兩端對齊,】
1. 明清陜西廟會市場的發展進
廟會也叫廟市,是伴隨寺院或宮觀的宗教活動而出現的商品交易場所。從字面上我們已不難理解,廟會的發展是以宗教的繁榮為基礎,而市場交易則是借助寺廟做依托。中國史籍中最早將廟會追溯到西周時期1。目前史學界基本認同,廟會的出現大致在魏晉時期,唐代已基本定型,無論北方還是江南均存在廟會活動。宋代以后,廟會在城鄉間得到普遍發展。
【標題三, 黑體小三號,居左】
【內容:內容宋體小四號, 標題三下面必須跟上一段或兩段,三段贅述的文字內容,然后再起下面的標題內容, 行間距1.5倍數,兩端對齊】
結 論
上文只是就《三號漢墓》遣策釋文和注釋中存在的問題,作了初步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由于本文體例所限,有些問題并沒有作專門的討論,在此作一簡單的說明。由于本人學力所限,三號墓遣策中的一些問題,只好存疑待考。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本身可能也存在問題,敬請大家指正。
【“結論”二字為三號黑體,居中,字間空2格】
【下空一行。內容:小4號宋體, 行間距1.5倍數, 段首行縮進2格,兩端對齊】
【標題一,標題二,標題三, 結論,致謝語之間行距請根據美觀度適當空出兩至三行】
致 謝
本論文從立題到論文撰寫整個過程都是在導師李井會教授,高禮讓教授和于洪梅講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特別是李井會教授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都給予我極大的關懷和幫助,在傳授我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及創新能力,為我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開闊了我的視野。導師敏捷的思維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兩年半來,我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無不凝聚著李井會教授的心血,我將最誠摯的謝意奉獻給我的導師。
【“結論”二字為三號黑體,居中,字間空2格】
【下空一行。內容:小4號宋體, 行間距1.5倍數, 段首行縮進2格,兩端對齊】
【標題一,標題二,標題三, 結論,致謝語之間行距請根據美觀度適當空出兩至三行】
1. “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等為主要吸引物的活動。農業旅游與農業資源、農業技術、農業產品、農業區位及農村文化密切相連(李天元,2003)[1]。由于觀光農業發展較快,人們常把“農業旅游”稱為“觀光農業”(黎小蘇,1987)。觀光農業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一種融農業經營與觀光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它以農業種植為依托,把農業經營和觀光有機地結合起來,吸引游客前去觀賞,是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韋慶遠(1983)指出:盡管“觀光農業”與“農業旅游”意趣基本一致,但由于“觀光農業”反映的是傳統“觀光型”旅游形式,無法體現當代農業旅游參與性、娛樂性、休閑性等特征,也無法體現旅游的農場、園地、森林等不同風貌。規范的稱呼是“農業旅游”,它不僅包括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度假農業,也包括農業修學、農業考察、農業科研等形式。應該看到,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農業旅游概念的內涵在不斷擴大,最初只把田園風光、農事活動作為農業旅游的吸引物,后來加入農村的建筑、農村的習俗,然后又加入農村的文化等等。
【注釋:采用腳注(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選腳注,編號格式選1、2、3、4、5)】
【腳注必須是和文章中的引用以及參考文獻相對稱,嚴禁胡編亂造】
【引用書本著作順序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標注)[M], 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碼.】
【引用期刊順序為:作者,題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始頁碼?!?/p>
【引用網址順序為:作者,題名[J],網址名,年份,插入網址,具體到文章html格式,例如:寧夏日報,銀川市抽查六成“農家樂”衛生狀況堪憂[EB/OL,2003,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其他情況參見《學術論文參考文獻標準格式》
例下:(文中紅字引用出自以下腳注-例上)
參考文獻
[1]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五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50-155.
[2] 黎小蘇.陜西之特產—牲畜[J].山西:陜行匯刊,1988,7(2):25-29.
[3]寧夏日報,銀川市抽查六成“農家樂”衛生狀況堪憂[EB/OL],2003, 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參考文獻”四字,4號黑體,居中。下空一行。 內容5號宋體, 行間距1.5倍數]
【引用的文獻順序,參考著作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標注)[M].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碼.】
【引用期刊為:(作者.題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p>
【引用網址順序為:作者,題名[J],網址名,年份,插入網址,具體到文章html格式】其他情況參見《學術論文參考文獻標準格式》
附 錄
[1] 陜西省旅游地圖
[2] 陜西省廟會市場調查問卷情況說明
摘要:筆者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以推動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為落腳點,詮釋了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定位,分析了目前北京休閑農業所存在的問題,諸如傳統農家樂供給過剩、環境污染、缺乏品牌效應、產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其中包括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開發生態休閑農業多元主題、研發生態休閑農業創意產品、實現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為北京休閑農業發展、北京城市建設協調共進提供科學而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 :京津冀;北京;現實需求;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9-9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asb14110069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項目“科研基地建設-哲社基地-北京新農村建設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簡介:譚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現代農業。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 號北京農學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訊作者:史亞軍,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教學與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 號北京農學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賦予了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新的內涵,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經濟結構需要重新調整、農業結構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統籌區位、資源、生態、經濟基礎等要素,實現北京與河北、天津2 地休閑農業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僅是多年來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的進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閑農業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升級階段。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是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是以綠色生態為理念,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健康舒適為目標,不斷滿足不同層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綠色產業。
1 生態休閑農業定位
1.1 概念
生態休閑農業是在傳統休閑農業的基礎上,以生態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為特色,以健康、環保與永續觀念為導向,以帶動京津冀休閑農業經營消費、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把農村產業、經濟、人文、生態結合在一起,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研發個性化創意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心理需求,同時發揮生態功能,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減少城市的生態足跡,是保障農村生態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綠色休閑農業[1-2]。
筆者結合京津冀一體化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實際需求,從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角度出發,闡述了生態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如圖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態休閑農業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所謂生產功能是指通過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不斷拓寬了農業以及涉農企業的收入渠道,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所謂生活功能是指通過不斷開發具有特色的田園風光、農事耕作文化,為旅游者提供了體驗農村生活的機會,使消費者達到修養身心、緩解壓力的目的,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所謂生態功能是指生態休閑農業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提升人們環保意識,保護農村環境,減少城市的生態足跡[3]。
1.2.2 以綠色生態為理念綠色被視為一種文明的象征,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成為當下旅游的熱潮。生態休閑農業順勢而生,以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為導向,以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為目標,依托田園景觀、自然資源,尊重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發展以自然為取向,兼顧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的生態休閑旅游,打造景觀欣賞、森林漫步、文化欣賞、生態康養的產業形態,創造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和諧環境[4]。
1.2.3 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生態休閑農業通過利用生物技術手段、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理念,不斷堅持技術創新,培育繁殖優良新品種,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出具備一整列的生產、制作和包裝技術,創新加工及保鮮技術,適度適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從而生產出健康安全、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和食品。同時根據不同農產品特色,加以創意包裝,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生態休閑農業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術和創新理念的新型農業產業。
1.2.4 以健康自然為目標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綠色生態環境、更加渴望親近自然。生態休閑農業就是通過充分發掘農業生產中旅游資源因素,為游客提供生態、清新、舒適、健康的休閑活動場所,有利于城鎮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緩解緊張工作壓力、陶冶情操,滿足消費者追求快樂、愜意、安逸以及修養身心、接觸自然的休閑需求,使其得到體質、智力的恢復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題為特色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心理需求,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不斷拓展農村旅游市場,逐步向精致,特色與多元主題方向發展。通過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結合人文、藝術與創意美學,兼具自然觀光景點,研發凸顯自身特色的主導產品、主題產品、創意精品,使得生態休閑農業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價值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
2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需求分析研究
當前北京農業的發展將邁向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結構發展變化,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與之帶來了資源環境不斷惡化,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5-6]。另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各種突出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只有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才能解決北京生態環境問題,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才能促進北京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生態需求
生態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第一需求。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目前北京最為尖銳的矛盾。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霧霾天氣、大霧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態系統已經遭受到破壞,資源環境承載力已明顯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提高自然資源的生態性,探索保護環境有效路徑、促進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和諧統一勢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等這些水資源問題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構成極大的威脅。北京屬于特貧水城市,是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北京每年水庫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欤侵袊珖秶鷥认陆底羁斓? 個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為39.50 億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約2069.3 萬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為193 m3,是遠低于國際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標準。北京不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嚴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億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資源緊缺嚴重制約著北京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資源要求北京市農業必須走一條資源節約及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8]。
2.1.2 空氣北京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還有大氣污染防治問題。霧霾天氣,大霧造成嚴重空氣污染,京津冀地區PM 2.5 值幾次瀕臨“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濃度排行最嚴重前13 個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濃度遠遠超于國家標準,大氣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長期暴露在霧霾之下同時也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監測結果顯示,過去5 年間北京肺癌發病率增加了70%,相當于每10萬人中就會有45人患有肺癌[9]。藍天難見、霧霾滿天、繁星無影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出行,更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健康??释粑叫迈r空氣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場需求
休閑娛樂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北京市人們休閑娛樂的經濟能力不斷提升,閑暇時間不斷增加,人們精神壓力不斷增大,各種市場需求助推著北京市生態休閑農業持續快速的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多樣化,休閑娛樂功能齊全,自然文化資源豐富,將成為21 世紀北京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費水平增高從消費性支出來看,2012 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已經達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占了15.37%,31.3%的恩格爾系數顯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經滿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們的消費傾向將會轉向更高層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費領域以及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表2)。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里,醫療、房價、養老、物價的上漲使得人們精神壓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單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層面的追求得不到滿足,長期以往身心疲憊,據2012 年《北京社會發展報告》顯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加重,人們急需要通過休閑度假的方式來緩解精神壓力[12]。
2.2.2 休閑農業市場潛力巨大據北京市調查統計,隨著節假日的增多,游客數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總接待游客數高達800 多萬人次,同比增長5.6%,鄉村民俗戶接待游客在春節、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期間,增長率分別為14.1%、12.2%、10.4%和18.3%[13]。從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間北京市觀光農業接待人數從2009 年的1597 萬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萬人次,總數增加了347 萬人次,經營總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斷增長,說明北京市民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14]。
2.3 綠色產品需求
綠色健康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重要目標。當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繁發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發,使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許多顧慮與擔憂,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提升人民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
2.3.1 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急需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出口國外。國際市場對農產品出口的標準越來越高,對種植方式、生產環節、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以及食品衛生安全標準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國只有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發展綠色農產品,才能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以及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農業生產施用化肥達到13.68 萬t,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使得農產品所附的農藥殘留增多,農產品質量降低,危害人們的健康;另一方面轉基因食品的出現也加劇了人們對農產品安全的擔憂,人們更加青睞于天然、無公害、綠色環保的農產品。
3 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北京傳統農家樂供給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目前北京郊區大多數休閑農業項目盲目發展,單純停留在提供餐飲、住宿、垂釣、采摘等初級階段,人為因素過重,與“重返自然親近自然”主題相違背,參與活動形式單一,缺乏特色,“農家樂”模式已經日趨勢微;對于基礎設施方面,園區內交通設施、水電設施、住宿設施不完善、檔次偏低;飲食衛生、安全問題也存在隱患,難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當數量的休閑農業項目經營主體主要為當地的農戶,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不高,沒有接受過多的專業培訓,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服務水平偏低,降低了觀光區檔次,減少了客流量[15]。
3.2 過度開發,造成部分環境污染
隨著休閑農業項目短期經濟效益的遞增,一些經營者唯利是圖,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娛樂項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項目,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不斷增多的休閑農業項目也帶來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的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當地的水資源、空氣、植被以及土壤,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6]。消費者在旅游的過程中隨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如此亂攀枝葉、亂寫亂劃的不文明行為也屢見不鮮,這些無視脆弱環境的旅游行為都對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3.3 休閑農業產品檔次偏低,缺乏品牌效應
各郊區縣的大多數休閑旅游經營戶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經營觀念上,在項目宣傳、市場拓展、產品包裝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觀念較弱,同時,各景點之間缺乏合作宣傳意識,沒有形成組團式的宣傳與發展,導致影響力和宣傳力相對較弱。
多數休閑農業項目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雖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個休閑觀光的模式與布局大同小異,缺乏創新與特色,趨同性使得各個園區可以被輕易替換,不能夠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整個觀光活動與當地的資源優勢、特色產品聯系較少,民俗文化開發不充分,地域性、個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識性與趣味性。
3.4 休閑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度不高
目前雖然北京各類新型產業蓬勃發展,例如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但這些新型產業與休閑農業之間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產業鏈條沒有做到更好延伸,經濟利益沒能實現最大化的挖掘。當前的北京休閑農業忽視了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融合和互動,只是單一的農業或者旅游業的單唯性,沒有形成產業之間立體產業體系,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斷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建議
4.1 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水資源嚴重的匱乏,是京津冀一體化生態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障礙。因此,在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中,應充分認識到京津冀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學合理規劃措施途徑,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區域環保一體化發展。一方面大力宣傳生態保護和綠色消費,樹立民眾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人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改變傳統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費模式,重點推廣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另一方面發展節水型生態休閑農業,打造帶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保屏障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帶,推動京津冀綠色生態長廊建設,促進京津冀一體化大氣污染治理,將生態休閑農業作為一種可以永續利用資源、綠色環保的產業形態,以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為切入點,統籌城鄉發展,基于各自優勢,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的生態休閑空間[17-19]。
4.2 根據不同客層,開發生態休閑農業多元主題
深度挖掘個性化、層次化消費市場,開發多元主題,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創新之舉[20]。通過市場調研與深度挖掘,將北京市休閑農業市場進行細分,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的需求,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的生態休閑農業。例如針對中老年人市場,可以開發生態休閑養生游、生態休閑康體游等;針對上班族市場,可以開發生態休閑運動游、生態休閑體驗游、生態休閑舒壓游、生態休閑親子游等主題。針對學生市場,可以開發校外教學、假期體驗游、農村體驗住宿游等主題。同時,依照不同月份、季節性、環境資源等因素,開發賞鳥、賞楓、賞櫻、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創作等主題游。創建特色鮮明的有機農業生態休閑園、郊野公園、森林生態旅游、生態度假村、生態農莊、體驗農莊等多種形態的生態休閑農業。
4.3 增強文化創意,研發生態休閑農業創意產品
通過品牌效應帶動農業升級,擴展市場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有效措施。創新生態休閑農業特色品牌,以文化創新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內涵,以科技創新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質量,通過創新把鄉村自然環境、生活文化、歷史文明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以文化創新為核心,以自然為取向,兼顧環境保護,整合各類文化資源,融合農村美學、觀光旅游、電子商務,創造故事性話題,激發新的潛在需求,引領新的消費導向,研發出凸顯自身特色的主導產品、主題產品、創意精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設立不同農業知識科普區,帶給游客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多方位的刺激和體驗。同時引進創新引導和經營方面的人才,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使得生態休閑農業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價值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21-24]。
4.4 產業聯動發展,實現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
產業聯動發展,打造“社區經營”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重要理念。面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北京市應高站位高標準謀劃、規劃北京市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堅持“產業聯動、高點起步”的原則,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整合采摘園、農園、民宿以及各個景區景點等領域,不同領域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使其點連成線,線連成片,通過聯盟營銷方式構成帶狀式的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此外,建立網絡信息營銷平臺,手機第三方應用程序(APP),包括“景點介紹、住宿餐飲預訂服務、路線推薦、留言評價”等服務內容,使各個產業鏈條利益達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閑農業從簡單農家樂轉變成向生態、休閑、養生、健身以及商務、度假為一體的高精尖服務產業,為游客提供一兩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組合[25]。同時應按照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標準和發展目標定位的發展合理規劃,堅持生態休閑農業與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配套餐飲和體驗設施、休閑娛樂設施、保健、康體設施、拓展訓練設施等,把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打造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生態休閑農業。
5 結論
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立足于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筆者通過闡述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相關概念與內涵,探討北京地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建議,對北京各區縣的戰略定位、具體產業布局、休閑農業發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導性,并能夠為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促進北京郊區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具體產業形態都尚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對生態休閑農業的研究較少,可以參考的文獻并不多,筆者對生態休閑農業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將對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形態進行分析,希望未來可以更好的推動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娟,孫素芬,郭強.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理論與途徑探析—以北京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6(2):812-813.
[2] 羅清.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前景分析[J],消費導刊,2008(16):44.
[3] 張敏,苗潤蓮,胥艷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態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及關鍵問題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174-176.
[4] 史亞軍.休閑農業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20-54.
[5] 裴紅羅,王運圣.休閑農業發展探析—基于生態環境的視角[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83-487.
[6] 劉溪.生態觀視閾下的中國生態環境保護[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6-7.
[7] 張建東.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亞軍.北京的資源環境約束與生態型都市農業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劉興春.北京市大氣中顆粒物變化趨勢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3.
[10] 劉靜.沈陽市休閑農業市場需要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劉笑冰.北京市創意農業需求分析與發展預測[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38-44.
[12] 范子文.陳奕捷,王忠義,等.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26.
[13] 熊曉紅.都市圈地區休閑觀光農業創新發展研究[J].三農問題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18-120.
[15] 卜梅蘭.基于供應鏈視角的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1,31(5)84-87.
[16] 李健,鐘永德,王祖良.國內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6(9):114-116.
[17] 王軍,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態補償機制的京津冀農業合作模式探討[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31(3):74-78.
[18] 王瑋.京津冀生態保護整體方案預計7 月出臺[N].中國環境報,2014-6-25(05).
[19] 常紀文,湯方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境法治保障措施[J].環境保護,2014,42(17):26-29.
[20] 史亞軍.農村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43-62.
[21] 張文敏,于德珍.關于生態旅游商品的幾點思考[J].林業經濟,2001(4):51.
[22] 王榕國.福建連江坑園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20-31.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態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在欠發達國家被迫開始的,現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指科學技術的研究,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三是商業意義的,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態旅游可看作是線路的組合。其中,金盤山生態旅游區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盤山景區概況
金盤山態休閑旅游區地處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的章金村內,章金村屬于革命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村。位于上杭縣城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6°30′-116°45,北緯24°59′-25°01′。東西寬2380米,南北長3300米,面積4約6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 606 公頃,農田面積 43公頃。村有118戶519人。距離上杭縣城區1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多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無機磷豐富。它位于上杭縣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軸線上,是紅色古田-才溪-臨江樓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區風景區黃金旅游線中的重要節點。
2.景觀生態學分析
對于具體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載體,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在線路規劃中,引入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生態因素,可以使兩方面的功能更好實現[1]。本文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格局、景觀功能分區等方面出發,結合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來探討金盤山生態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
2.1 金盤山景觀結構
景觀結構是指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即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配置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空間結構分成3種基本結構或要素: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簡稱斑塊――廊道――基質模式[2]。
(1) 基質背景和景觀斑塊。金盤山的基質背景可描述為:原生態的亞熱帶自然風景、生態家園。構成這一基質背景的景觀斑塊包括:
一是植物景觀斑塊。以天然闊葉林居多,主要常綠闊葉樹有米楮、苦楮、甜楮、絲栗栲、細柄阿丁楓、楊梅、木荷等樹種,常綠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動物景觀斑塊。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盤山生態環境為飛禽走獸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樂園,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三是氣象景觀斑塊。地處金盤山風景區,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地處高處,可觀日出、云海、佛光,賞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會人文景觀斑塊。金盤山開發出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休閑健身場地、寺廟禪寺,是社會生活、人文底蘊的結合。
(2) 廊道。金盤山廊道從空間上分為3類:一是區間廊,即外部旅游者進入金盤山景區的各種交通線路;二是區內廊,即景區內連接景觀斑塊的內部通路:三是“斑”內廊,指景觀斑塊內部的旅游線路,如寺院內的游覽路。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橋、蹬道、游山石徑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觀斑塊的自然分水嶺等。
2.2 金盤山景區景觀功能分區
一定范圍的區域環境即是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在該景觀中存在廊道、斑塊和本底基質三要素。景觀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外觀上的不同或變化而導致區域的景觀結構的不同與變化。景觀結構的差異性就導致景觀功能的差異性,如使物種、能量、養分和信息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與相互影響導致生物種群的變化。因此,在景觀規劃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景觀格局進行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設計和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結合生態休閑旅游區發展要求,把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分為“一個中心,三園五區”:“一個中心”即服務中心;“三園”即果園、竹園、茶園;“五區”即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3]。這些分區模式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區規劃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據此,金盤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屬于野生游憩區;寺廟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屬于密集游憩區;果園、竹園、茶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區屬于自然環境區。
3.生態旅游線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符合生態旅游主要特點的原則
生態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作為旅游資源,并強調保護旅游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自然性、保護性和參與性[3]。
3.2 體現綜合效益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是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地規劃中實際應用的體現。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體現市場經濟需求。
4. 金盤山生態旅游區規劃設計
根據金盤山景觀格局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以及生態旅游規劃原則,將各景區規劃定位如下:
4.1 “一個中心”:服務中心
主要用于為游客提供服務和景區的日常管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窗口,擬在入村水口設置迎客門1座、接待室和服務區600、廣場2000。接待室內布置與生態休閑信息相關的石景、圖片、文字等,宣傳生態旅游文化。
4.2 “三園”:果園、竹園、茶園
充分利用現有竹園、果園、茶園,通過集約經營管理措施,修建觀光、生產體驗園,開展三園觀光、生產體驗活動。吸引游客。
4.3 “五區”: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
?休閑農業光觀區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現有的農田和荒坡地發展種植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綠色環保農副產品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使用古老農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體驗農事生產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寺廟區
選擇在金盤山處建1座朝圣廟,金盤山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景觀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進行場地平整綠化、平地修建其他輔助設施,維修改造原有小路連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在山頂處的雷壁寨建觀光塔1座,塔的建防護欄。早上可觀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賞到上杭城燈火,可極目眺望,使人心曠神怡。
?森林浴區和珍稀植物鑒賞區
燕子角山場到長坑里山場,群山綿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形成極好的山地小氣候,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蘊藏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闊葉樹林、有瀑布等,在山間荒田和游覽公路旁,設計種植珍稀闊葉樹種,樹種選擇紅豆杉、銀杏、花櫚木、竹柏等等。開展體驗森林浴,叢林探幽活動和珍稀植物鑒賞活動,開展登高攬勝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瑟皮沙山場的瀑布景點為依托,修建木棧道及涼亭等配套設施。對道路兩側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修整,于林中布設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種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過呼吸芳香物質的精氣,刺激大腦植物神經,增強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達到康體目的。通過珍稀植物的鑒賞,人們從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大自然的的意識。
?休閑娛樂區
擬將現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農業生態休娛樂閑區,布設農家樂20家。適當增加休閑娛樂廳、餐飲美食、時尚休閑等建筑。為游客提供與體驗民俗活動,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棗,舞龍燈、舞香燈、對唱客家山歌等娛樂。在民居周邊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同時又屬視覺焦點的地段,進行適當人工栽植的綠化樹如:香樟、南方紅豆杉、銀杏、竹柏、天竺桂、楓香等。同時配種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鐵樹、金心女貞等觀葉植物,營造景觀林,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和秋時紅葉漫山的效果。
?運動健身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觀老虎巖(溶洞),離老虎巖200M的彩圓背山場,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護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護欄,區內設置健身場地和器具1套。同時用福建山櫻花,山杜英,紅楓,海桐球、紅葉石楠球、紅花繼木球、金心女貞球等樹種綠化。,在彩圓背山澗匯合出口處筑壩新修建人工湖1個,沿湖修筑環庫路,沿路種植綠化樹。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適當地段修筑垂釣臺,供人們釣魚修身養性。山頂雷壁寨與老虎崠大山遙遙相對,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崠海拔582.1米),地形開闊平坦,修一登高望遠塔,不僅可觀賞金盤山整個景區,而且還可以眺望上杭縣城及客家汀江母親河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4.4、綠化美化規劃
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的植物資源豐富,以天然闊葉林居多,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種類眾多的粗大木質藤本,滴水葉尖,林冠較緊密,中型葉植物較多等,構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
4.4.(1 )規劃原則與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觀的重要基礎,必須加以保護,植物景觀布局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4.4.(1 )-2 在功能區、景點美化上,堅持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類型多樣化的原則,通過補植,適當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葉、芳香類植物,進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觀豐富多彩。
4.4.(1 )-3 通過林種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綠化美化,提高森林整體結構景觀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觀賞內容,提高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質量。
4.4.(1 )-4 本著以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布局為重點,采取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類建筑在風格、體量、造型、色彩等與自然植被環境彼此融治、相互協調。
4.4.(1 )-5 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景區的地方特色,同時又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培育發展稀有名貴品種,實行喬、灌、藤、草相結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叢、攀援、亞喬木、高大喬木的復層森林群落景觀,力求豐富棋盤石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空間美感。
4.4.(2 )功能區、景點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配置應根據功能區的特點,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綠化美化
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叢,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所有綠化都應喬、灌、花、草相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相結合,森林按風景林經營,嚴格控制采伐。通過對林種的改造,在宏觀上形成一定氣勢,以構成廣袤無垠、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根據景點開發和景觀建設要求,可種植一些樹形優美的風景樹種,點綴一些觀花、觀葉的灌木和花卉,如山烏桕、山合歡、紫薇等,使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更增艷色,更具魅力。達到春時絢爛,夏日濃蔭,秋季馥郁,冬令蒼青的效果。
4.4.(2 )-2 線上綠化美化
線上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道路沿線綠化,以綠為主、綠美結合、綠中造景,植物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土壤。重點旅游線路應充分利用現有森林風景資源,采取規則式和片段式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護路林和遮蔭林,以闊葉樹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道路兩側或一側有景可賞的地段,間隔5-6M種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綠化樹種,綠化樹種間可栽植杜鵑、梔子花、福建山櫻花、紫薇、紅葉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種植狗牙根草、蜘蛛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轉折處,配置高低錯落的花境,以簡勝繁,樸素簡練為基礎,不僅要有雄健挺拔、濃郁如蓋;還要有樸素蘊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與庇蔭兼具,顯露與幽奧并存,處處入畫,別具一番情趣。
4.4.(2 )-3 點上綠化美化
點上的植物配置以喬、灌、花、草植物群落,立體構成,遮角擋蓋,以散植和孤植組成植物景觀,花境、臺前、游道邊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調整,使游人居住和閑游間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5、小結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金盤山景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生態自然性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生態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了生態旅游的特色。根據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特點,形成了規劃思路,對該生態旅游區的近長期規劃建設有個指導性的意見,本文為決策們提供了規劃設計的依據,有些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第22~26頁,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第42頁,科學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1996年.
[4] 《龍巖市志?上杭縣志》 2012年編著.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5]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2版,楊賚麗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6] 《園林工程》孟兆禎、毛培琳、黃慶喜、梁伊任編著.中國林業出版社.
[7] 《觀光農業概論》潘賢麗著.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中圖分類號:F719;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8-0084-05
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演變,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政策導向發生重大轉變,休閑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休閑經濟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閑暇生活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很多專家和學者關于休閑和閑暇的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本文把近年來我國關于閑暇問題的研究進行歸納、梳理,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資料借鑒。
一、閑暇和休閑的概念比較
閑暇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現象,閑暇的概念在國內外都沒有統一的界定,學者們由于各自研究的出發點不同,所界定的概念也不相同。“閑暇”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來源于拉丁語“1icere”,其意是“許可”或“應被允許”。柏拉圖就認為閑暇是有空閑、從活動中獲得自由、一種自我控制的、休閑四種狀態。道格拉斯.H.塞索姆斯說過:“我們開始發現閑暇的意義實際就是生活的意義,閑暇是自由,自由是生活。”[1]《現代漢語詞典》對閑暇的解釋是:“閑”,是個會意字,古作“簡”,取“門中漏月光”之意,意思是隙;而“暇”作“空”來解釋,閑暇兩字合起來特指時間方面的“不被占有”?!秶H教育百科全書》是這樣解釋閑暇的:“閑暇既可以從量的角度來定義,即按照時間、范圍、與工作的關系來規定;也可以從質的角度來定義,即按照自由選擇和個體滿足所引起的心理狀態來規定……質的定義強調閑暇的個體本質特性,它包括內心態度和心理狀態?!盵2]我國著名休閑研究專家馬惠娣教授認為,閑暇的最大特點,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創造性。
概括起來,閑暇研究多是從時間、活動、心態等三個方面對概念進行解釋。時間角度是閑暇最基本的一個研究角度。馬克思認為:“自由時間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英國的克里斯·布爾等認為:“閑暇時間指的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即當盡完所有的應盡義務之后可自由選擇和隨意支配的時間。”在時間的基礎之上,人們又從活動的維度來解釋,把閑暇看做是人的某些具體行為即閑暇活動。英國的克里斯·布爾等表述的概念是:“從事與日常需求無關,處于職業、家庭和社會義務之外的活動,純粹出于自愿的選擇。”社會心理學家紐林格從心態角度認為“心態自由感是判定有無閑暇感的惟一判據。”他還特別謹慎地把自由分為絕對自由和感覺自由,并認為“了解一個人是如何感受自由,比弄清是否存在絕對意義上的自由更為重要?!?/p>
本文所指的閑暇,就是在生產活動和生理活動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里,以某種活動來達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完善自我等目的的行為方式。主要體現在:閑暇時間、閑暇活動、閑暇狀態三個方面。主要目的應當是“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天地”,其主要內容應當是體息、娛樂、學習和交往四大類。
休閑雖然不是本文中出現的核心概念,但是,國內甚至國外學者在使用“閑暇”和“休閑”時,一般沒有加以嚴格區分。為了研究的方便,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做一解釋。正如美國休閑研究專家杰弗瑞·戈比先生所言:“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的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盵3]這是一種理想的休閑,是人的一種自由生存狀態,是人的創造能力和個性精神得以充分發揮的一種生命狀態,也是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一種基本方式?!靶蓍e”注重的是在自主支配的時間里的精神享受和心理狀態,是一種高級的休閑。而“閑暇”則是在空閑時間里的活動,這種活動不是為了精神和心理的提升,而是為了消耗時間。
在我國學者的研究中,對于閑暇和休閑都沒有進行認真的分類,概念界定不是非常精確,在文中為了保持引用資料的原貌,為了全面了解我國學者對國人業余精神文化生活的了解,在對閑暇研究進行綜述時,把閑暇和休閑作為同一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在引用國內專家學者論述閑暇時,也會使用“休閑”一詞。
二、目前我國關于閑暇的研究現狀
(一)我國閑暇的研究起步比較晚
作為一門學科,閑暇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直到21世紀才引起高度重視。國內的閑暇研究經歷了由外來理論引入到理論深入研究的階段。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大國,其對閑暇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極大地豐富了現代閑暇學的內涵。在中國的先秦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閑暇思想?!洞笱拧ど裰嫛っ褚鄤谥埂分械摹懊褚鄤谥?,汔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远ㄎ彝酢?,直接闡述了閑暇與國家安定興盛的重要關系;《小雅·十月之交》中的“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則強調統治者應該關心人民的閑暇。老莊哲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對閑適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肚f子》是體現道家閑暇思想的經典之作。比如《莊子·齊物論》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笨梢哉f閑暇思想源遠流長,但是由于中國是一個以勤勉為榮文化價值觀念的國家,自古以來,人們崇尚勞動英雄,從華夏民族誕生始祖,到建國初期物質匱乏年代的勞模、鐵人,對勤勞品質的極度尊崇,忘我的犧牲和勞動是最光榮的信念深入人心。休閑和閑暇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被推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生活的極大豐富,伴隨著“休閑服”的叫賣聲,閑暇才走進國人的生活,閑暇研究逐漸納入學者研究的視野。
我國最早關注和倡導閑暇研究的學者是于光遠先生,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閑暇研究在我國早期有幾個關鍵時間節點。1983年,于光遠先生提出要在中國高等院校開設研究游戲的課程,他說“在中國的高等院校中沒有一門研究游戲的課程,沒有一門游戲的專業,沒有一個研究游戲的學者,不是什么優點,而是弱點?!?985年,結合國外理論和我國當時社會生活的變化,鄧偉志撰寫了《生活的覺醒——漫話生活方式》一書,對閑暇的時間和活動等內容進行了闡述。1992年,由王雅林、董鴻揚主編的《閑暇社會學》出版,成為中國閑暇時間研究的奠基之作,標志著中國閑暇理論規范研究的開始。1995年北京六合休閑文化策劃中心成立,這是我國最早將閑暇理論作為重要課題,并且從文化哲學角度研究閑暇的民間學術機構。此外,王玉波、潘允康等著的《生活方式》(1986),青連斌的《城市生活方式》(1990),瞿明安的《中國民族的生活方式》(1993),高丙中的《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1997),王玉波、瞿明安的《超越傳統——生活方式轉型取向》(1997),王琪延的《中國人生活時間研究》(1998)等都是對閑暇生活方式展開經驗研究的成果。
到了21世紀,閑暇研究進入了豐富和繁榮的時期。2001年文化部重點課題“我國公眾閑暇時間文化精神生活狀況的調查與研究”成功結項。2004年徐明宏的《休閑城市》、李仲廣、盧昌崇的《基礎休閑學》出版。2005年是閑暇學研究碩果累累的一年?!爸袊鴮W人休閑研究叢書”出版了于光遠先生著《論普遍有閑的社會》,陳魯直著《民閑論》,馬惠娣、張景安主編的《中國公民休閑狀況調查》。同時田翠琴、齊心的《農民閑暇》,田松青的《休閑經濟》,樓嘉軍的《休閑新論》,章海榮和方起東的《休閑學概論》以及郭魯芳的《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的經濟學分析》等著作也相繼問世。2007年我國消費經濟學的重要創始人尹世杰教授的《閑暇消費論》一書出版,2008年華南師范大學劉海春博士的專著《生命與休閑教育》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對人們當下日常生活中的休閑問題展開哲學追問。但是這一時期,閑暇研究仍然處于理論引入的階段,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針對性研究仍然比較薄弱。
(二)注重實證研究,但是研究內容和選取的對象主要側重城鎮居民的閑暇時間分配
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雅林教授為代表,我國學者開始著手開展城市居民的閑暇時間分配研究。1980年王雅琳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對哈爾濱、齊齊哈爾兩市的九個城鎮居民的生活時間進行調查,1982年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范圍內對北京、上海、天津、大連、重慶等大城市進行了抽樣調查,1987年,以王琪延教授為代表對北京市居民進行調查,三次大范圍的實證調查,主要分析了我國北方城市居民的生活時間分配狀況。同時,南方以上海為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1987—1988年對上海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進行了抽樣調查。10年來,對城市居民時間分配和閑暇生活時間的實證調查范圍覆蓋到全國40個城市,樣本容量達6 000個。研究資料被收錄到國家統計局出版的生活統計年鑒,不僅為居民閑暇時間分配收集到第一手真實資料,更為社會學實證研究介入居民閑暇生活打下基礎。2002年劉新平的《休閑中國》出版,2003年王雅林、劉耳、徐利亞的《城市休閑——上海、天津、哈爾濱城市居民時間分配》一書出版,該書采用時間預算研究法,第一次獲得了城市在業者在實行雙休制后閑暇時間分配狀況和反映其閑暇生活質量的較詳細的數據。2009年孟慶潔的《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一書,通過對處于社會底層的外來人口閑暇生活的研究,揭示了勞動時間對閑暇時間的占有和剝奪。
從中可以看出,幾次全國較大規模實證調查,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城市居民的閑暇生活狀況,為我國居民閑暇生活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但是研究只是初始階段從時間的分配上進行分析,而且選中的研究對象也是有著工作時間區分的城市居民,從這一方面也說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了生計而辛苦勞動的農民閑暇是不可能進入學者視野的。
(三)研究內容主要從閑暇哲學、閑暇社會學和閑暇經濟學三個視角切入
哲學層面上以馬惠娣女士為突出,40多篇閑暇論文充分揭示了閑暇的涵義和實質。在《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中,馬惠娣認為閑暇是一種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體現出特定歷史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和理想[4]。孫承志在《休閑哲學觀思辨》中,從休閑與旅游的比較入手,對休閑活動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解析,對比中西休閑哲學觀,認為休閑是由休閑主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休閑者只有立足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統一,才能達到通過休閑實現放松身心、發展智力、提高生產潛能的目的[5]。季斌認為,休閑狀態是擁有古典和現代意義上的精神世界的人們自由思慮自己的存在及含義,是一種在失去任何張力的狀態下,心靈自由地完成對精神和人的生存意義的尋求[6]。2005年華南師范大學劉海春撰寫《休閑:生命本體意義上的解讀》一文,2008年,出版專著《生命與休閑教育》,對人們當下日常生活中的休閑問題展開哲學追問,認為休閑本身具有哲學意蘊,它是生命存在方式,表達了生命自由,是人們的一種生命追求、生活方式和發展的動力。
社會學層面上以王雅林教授為代表[7],對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城市居民進行時間分配的研究,開辟了我國閑暇社會學研究的先河,先后出版的《閑暇社會學》和《城市休閑》等著作,是建立在大量抽樣調查基礎上的深入研究,是了解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寶貴文獻。
關于閑暇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這兩方面。截止到2012年我國學者研究休閑經濟的文章有10 698篇,可見經濟方面的研究正如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樣蓬蓬勃勃。從經濟的角度研究閑暇最早是在2000年,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寧撰寫文章《略論休閑經濟》[8],文中對閑暇經濟的基本特征、基本輪廓以及它的覆蓋面進行了研究,率先在我國提出要加強對閑暇經濟和休閑營銷的研究。隨后2001年在宋瑞撰寫的《淺論休閑經濟》[9]一文中,以經濟學為主要分析工具對休閑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對加強休閑經濟研究給予了回應。王雅林在《休閑經濟:21世紀初的主導經濟》一文中指出,休閑將成為一種更為重要的社會資源,休閑經濟在國民經濟GNP中將占50%以上,作為逐步興起的支柱產業同時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10]。2005年在密云舉辦了以休閑經濟為主題的“2005:北京休閑論壇”,于光遠、任興洲、馬惠娣、何懷宏、魏小安、齊瑞岳等多位專家學者,對休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發展閑暇展開討論,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從此掀開了我國學者對閑暇經濟的研究。從《休閑經濟:中部開發新視野》[11]到《臨安構筑面向長三角的休閑度假勝地》[12];從《休閑漁業的現狀與在我國的發展對策》[13]到《淺談茶與休閑農業》[14];從《論經濟發展中的休閑體育產業》[15],到《休閑經濟時代長沙城市商業空間重構》[16],我國學者從地域到行業,從文化到經濟,對休閑的產業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行了全方位探討,對我國休閑產業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提出了諸多的發展對策。
三、國內閑暇理論研究的評價
(一)國內研究取得的成績
我國大量的專家、學者以社會學者的責任感、使命感,根據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適時融入社會主要問題的研究,逐步掀起了對閑暇問題研究的熱潮,為我國閑暇事業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取得的研究成績主要表現在對閑暇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探討,從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各個角度進行切入,初步構建了我國閑暇研究從概念界定到指標體系組成,從影響因素到對策舉措等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結合我國城市居民的時間分配等方面,王雅琳教授等一大批學者對我國城市居民的業余生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目前,在中文學術搜索平臺——讀秀,截至2013年5月,檢索“閑暇”這個詞,已經有相關條目95 403,“休閑”類的有1 384 716條,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檢索到的“閑暇”關鍵詞的文章7 126篇,“休閑”關鍵詞的文章45 010篇,這就充分說明了研究的繁榮景象。
但是,由于閑暇畢竟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20世紀80年代以來才走入國人視野的,閑暇活動開展不豐富,研究人員數量還相對較少。因此,關于閑暇的研究,和西方發達國家很成熟的力量相比,從整體上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 研究內容初級化。盡管我國的閑暇、休閑研究作品豐富,但是從研究的內容上看,研究依舊處于初級化階段。大多數的文章僅僅是局限于介紹國外研究成果,或者翻譯外國已有研究成果。從研究方式看,缺少實證性調研,更多是從理論上進行闡釋,引經據典,淺嘗輒止,即使有針對性的研究,更多是通過對國外的比較,談目前存在的不足,而不是針對目前狀況,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對策。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生活水平不同,閑暇肯定有所不同。目前,我們的研究基本還在吸收和探討西方理論的階段,至于中國人如何休閑,尤其是達到什么標準才算閑暇質量高,沒有形成像用GDP衡量社會發展水平一樣,構建一套評價和測量閑暇質量的體系框架和方法體系,這是學者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 研究對象的狹窄化。閑暇學科是一個系統性、綜合化都很強的學科,但我國對閑暇研究的范圍和領域較窄。研究的片面性從地域上講,有種城市偏好心理,學者更多是偏重城市、城鎮居民、高校;從人群上劃分,多數是以青年人、學生等這些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取文化知識為重點的人群。搜索的文章20%是以城鎮居民為研究對象,60%是以中學生、大學生和青年人為對象。眾所周知,和諧社會建設是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社會,閑暇也要考慮到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要關注到社會的各階層人員,尤其是低薪階層、弱勢群體、非在業者群體以及社會轉型中的農民。
3. 研究成果分散化。目前閑暇研究視角比較單一和片面,或從經濟學視角看待,或從哲學角度看待,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規模。既然閑暇是社會、經濟、文化和價值觀念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體現,研究成果中,并沒有多方面刻畫出在整個社會變遷中閑暇的復雜多變,各層次人員的閑暇全景,尤其是缺失了在社會轉型中,農民、弱勢群體的閑暇生活面貌,使得文化變遷、社會轉型中失去了一個有潛力的視角。另外,還存在閑暇概念術語上的不一致,時而是閑暇,時而是休閑。研究交叉、雷同、簡單借鑒的情況普遍存在,需要從框架結構、學科結構、研究方法等方面對休閑和閑暇進一步整合。
(三)問題與建議
總結學術界對我國閑暇研究的成果,筆者認為我國閑暇生活方面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減少差異性。目前,我國民眾的閑暇生活質量普遍不高,但是,閑暇生活狀況和公共休閑設施差異性比較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閑暇生活要減少城鄉差異、減少地域差異、減少基礎設施供給不均衡的差異,減少不同層次閑暇質量的差異。我國人口眾多,未來人們的休閑需求總量大,而城鄉休閑空間和產業供需矛盾很大,在我國城市公共休閑空間內人群聚集,如果管理不當則可能引起社會的不穩定,這也是我國休閑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2. 閑暇教育急需加強。1991年斯坦福國際研究所報告,列出了未來10年最重要的社會地位象征,其中就有自我支配的自由時間、工作與玩樂的統一等重要指標,休閑位居首位。隨著我國城鎮生產率普遍提高,休閑時間必然延長。由于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導致的我國公民道德素養滑坡,人們普遍存在信仰缺失、道德底線受到沖擊。盡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逐步深入,“八榮八恥”的道德準繩在進行不斷灌輸,但是社會精神生活和生活領域中存在很多問題。加上我國普遍缺乏關于休閑方式、休閑活動、娛樂、游憩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不健康和低俗、消極的活動很容易充斥人們的生活。因此,為了避免精神層面的生活導致社會問題,除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質、凝聚精神合力之外,還必須對全民進行正確的閑暇觀念培養。
在西方國家閑暇剛剛興起之時同樣存在很多“惡習”。1619年普魯士《魏瑪憲法》開始推行普及教育,這種普及教育是由于社會化要求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但是隨著教育的推行,一些原本對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休閑娛樂方式,比如閱讀、競技運動、藝術欣賞在普通大眾中得到了推廣。18~19世紀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為了糾正工人階級所謂的“兩便士啤酒、姜餅義賣和畫”生活習慣和審美,把他們從酒館、賭桌和妓院中“解救”出來,成立了“惡習糾正會”,倡導展開以資產階級價值觀為主導的理性娛樂運動,使得公園、博物館、音樂會、劇院這種高雅的地方也成為收入低廉的工薪階層隨意進入的場合,這種閑暇的教育提高了西方國家普通民眾的閑暇格調和生活品味。針對目前我國民眾的閑暇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誤區,學者和專家亦應當提出進行閑暇教育的良好對策,以切實提高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 強化學科專業支撐。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批休閑研究專著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對閑暇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例如,章海榮、方起東所撰《休閑學概論》(2005)、樓嘉軍所撰《休閑新論》(2005)等著作。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開設的休閑與游憩課程,為休閑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科和專業支撐助推力不夠。主要表現在閑暇理論的專業支撐不夠,社團的影響力還小,研究視野還比較窄,高校課程開設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與國際研究水平差距還很大。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沒有帶動起來。高校承擔者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四項職能,應當發揮高校作用,把高校建成創新高地、服務高地、人才培養高地、科學研究的高地,首先就要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臺灣高校在休閑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方面走到了大陸高校的前頭,值得國內高校學習和借鑒。二是科研院所研究力度不夠,目前我國有關閑暇和休閑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學術基地很少,現有的研究單位作用也沒有發揮到位。因此,加大各地科研院所作為智囊庫和建言獻策的基地建設,也是促進閑暇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J·曼蒂.L·奧杜姆.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托爾斯泰·胡森.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4:654.
[3]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馬惠娣.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64.
[5]孫承志.休閑哲學觀思辨[J].社會科學家,1999,(4):38-42.
[6]季斌.休閑:洞察人的生存意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5):54-57.
[7]王雅林,董鴻揚.閑暇社會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35-89.
[8]王寧.略談休閑經濟[J].中山大學學報,2000,(3):13-16.
[9]宋瑞.淺論休閑經濟[J].消費經濟,2001,(5):18-22.
[10]王雅林.休閑經濟:21世紀初的主導經濟[J].中外企業文化,2002,(2):42-43.
[11]王東宇.休閑經濟:中部開發新視野[J].武漢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35-38.
[12]張黎澤.臨安構筑面向長三角的休閑度假勝地[J].今日浙江,2003,(11):26.
[13]黃穎.休閑漁業的現狀與在我國的發展對策[J].福建水產,2005,(2):11-14.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7-0032-04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體育發展勢頭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較大。據石巖研究發現,我國當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至少應配備65萬人,到21世紀中葉應達到500萬人以上。順應社會體育發展的熱潮,高校開辦社會體育專業蔚然成風,全國的辦學規模由2000年的30余所院校猛增到2008年底的230所,涵蓋體育、師范、醫學、理工、農業、綜合等各類型高校。然而,與供需兩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艱難的就業形勢始終是社會體育專業難以擺脫的夢魘。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公布的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后10名的本科專業中,社會體育專業榜上有名;2007年,黑龍江省教育廳公布的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年終就業情況,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運動訓練等20個本科專業年終就業率未超過40%;在另一項調查中,2008年全國社會體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專業與工作對口率為40%,居所有專業倒數第3位,畢業后半年的月均收入為2090元。一邊是缺口較大的人才需求,一邊卻是艱難的就業形勢,問題根源在于教育與實際脫節、專業與職業脫節。2009年7月制定的《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專業規范》)適時地提出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建設問題,為明確社會體育專業的社會責任,促進專業培養與人才需求接軌,提高各高校辦學質量提供了指導和有力的支撐。但從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職業化培養的角度看《專業規范》,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1 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已經成為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王愛豐等在對江蘇近10所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的高校研究后指出,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基本圍繞《專業目錄》進行設置,突出表現在專業特色不夠、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普遍存在著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樂觀。石巖等學者均有類似觀點。
2)課程設置實用性不強。課程設置是體現專業特色的靈魂。目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崗位實用性不強,表現為兩種趨向:一種情況是與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雷同,傳統的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的現有師資、設施基本是為了滿足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訓練專業的需要配備的,社會體育專業所需的師資、設施建設尚需時日。另一種情況是開設的特色課程受制于辦學條件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專業設置于醫學、理工、農業、綜合等高校,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優勢,但是較難以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專業技能和實踐方面較為單薄。
3)實踐教學脫離實踐。相比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訓練專業,社會體育專業尤其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蔣鋼強在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統計,并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得出社會體育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指導能力、組織能力、服務能力、營銷能力等4部分。李月等的研究也指出,學生的健身指導能力、專業技能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賽組織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實踐教學與需要相去甚遠。學生普遍反映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工作(實習)崗位不知如何運用,甚至大學4年所學的東西還不及崗前培訓3個月的多。實踐能力不足成為制約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2 從職業化培養角度審視《專業規范》
專業的定位在職業,這是毋庸置疑的。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社會體育的界定過于寬泛,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體育實踐,導致“課程開設一籮筐,實習基地遍地開,學生就業滿天飛”的局面。
《專業規范》將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掌握社會體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指導工作,并具有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業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該培養目標與公、私立運動健身俱樂部,以及休閑與社區活動等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基本吻合。
通常職業崗位應具備5個標準,即經濟性、技術性、社會性、促進性、連續性。
第一,崗位要能成為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謀生的平臺?!秾I規范》設置的專業方向為: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方向、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方向、體育社會工作方向,以及其它相關方向?!秾I規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就目前的現實狀況來說,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方向是學生畢業后主要的就業方向,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方向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而體育社會工作還不能成為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謀生的出路,暫時還不宜成為高校開辦社會體育專業的主要方向。
第二,職業需要一定的才能和專長,并能在崗位上發揮。職業所需的才能和專長,是職業的就業門檻,也是區別于其它職業最顯著的地方。《專業規范》中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規格的規定為:具有較扎實的體育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社會體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社會體育發展的動態,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素質,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掌握基本的社會體育調查研究方法,并具有從事社會體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基本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進行一般對話;具有運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應該說,上述培養規格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規范》的區分度不明顯,專業才能和特長的表述不甚清晰。
第三,職業能承擔起相應的社會生產(服務)任務。目前社會體育領域的社會生產(服務)任務主要是提供社會體育活動的場所、技術指導、保健、活動策劃組織,以及相關的管理工作。這些職業對應了不同的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也有很大的區別。秦強在對國內外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的比較研究后指出,日本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培養目標是多向、靈活的,而我國的培養目標較單一,不夠明確、細化。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社會體育方面的勞動分工比較細致,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傳統優勢和特點培養特定方向的人才,這是教育機構相互競爭后人才市場細分的結果,也是以西方發達國家龐大的體育消費人口基數為支撐的?!秾I規范》對于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方向、健身
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方向、體育社會工作方向分別提出比較明確的要求,這是對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關于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所作的進一步解釋和說明,也明確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社會責任。然而,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尤其是高?!叭バ姓?《專業規范》將成為過渡性產物,各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將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將由高校和社會需求決定。
第四,職業要符合社會的需求。社會體育領域的社會需求分為顯性需求與隱性需求,亦可分為當前需求和長遠需求。從解決目前就業困難的角度來看,滿足當前顯性的社會需求是首位的。陳涵新等指出,目前社會需求以“技術指導性的運動項目”居多;首都體育學院的趙立教授在一次全國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研討會的報告中指出,學生的經營管理知識在初次就業時基本是無用的。因此,學習和精通一項以上的運動技能并熟練指導應用是社會體育職業崗位的基本要求。以目前擁有16家分店的廣州力美健健身俱樂部為例,其教練的組成大體有3種,即退役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后獲得相應證書)、院校畢業生,所占比例為3:1:1。退役運動員以技能和身體條件見長,健身愛好者以溝通和經驗見長,而院校畢業生沒有優勢?!秾I規范》通過調研和思考,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系統的要求,比較明確地給出了學分學時以及分配比例,對教育內容、知識體系、知識(技能)領域進行了逐步分解和細化,并對專業基礎課程、方向課程及相應的知識單元進行了規定。
《專業規范》至少還有以下幾點有待完善:其一,開設這些課程的原因、目的、作用;其二,課程開設的時間或者前后銜接順序;其三,課程開設的方式、教法。如果這些問題不明確,課程還是簡單的堆砌,既體現不出系統性和相關性,也難有實踐性和實用性。此外,《專業規范》對于運動技能強調不夠,不僅在培養規格上沒有對專項運動技術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在主項上僅分配8-16學分,只占總學分的10%左右。
第五,職業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首先是崗位提供的穩定性。和以往相比,人們生活的目的與重心正逐漸由工作轉向休閑,而社會體育這種與休閑密切相關的活動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也會逐步增加。因此,社會體育職業領域將得到持續發展和壯大。其次是職業群體的行業連續性,現在和將來畢業生都有能力,而且愿意在本行業持續工作。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既要滿足當前職業崗位的要求,使他們畢業之后能人行,又要有適當的兼容性,保證他們在崗位上能擔當“多面手”,增強競爭力,同時還要兼顧個人職業生涯,為今后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秾I規范》從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3個層面規定了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其中基礎知識包括體育科學基礎知識、社會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專業知識主要由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和體育社會工作等知識構成;專業實踐由社會調查、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構成。可以看出,《專業規范》力求以社會體育學科知識演進為脈絡,按照先基礎,后方向,最后實踐的邏輯關系推進。然而,現實問題是,社會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目前尚不完善,知識領域、課程關聯尚有較大的爭議,學生面對體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體科學等多頭知識體系顯得手足無措。
從學生今后職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考慮,研究認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應該以運動技能的推進為主線,按照技術技能掌握和應用的需要設置相應(理論)課程,同時注意理論課程的前后銜接。其次,在具體培養規格上,不應該采取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方向、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方向、體育社會工作方向并列形式,而應該采取遞進形式對學生提出要求。具體地說,學生人校第1年解決專項選擇和技術入門,配置學科基礎理論課程和與運動技術掌握有關的理論課程,如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等;第2年在鞏固專項技術的基礎上,以教學指導、技術創編、競賽裁判為教學目標,配置實現階段目標的理論課程,如體育保健學、運動教學法、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等;第3年在鞏固第2年學習成果的基礎上,以專項賽事策劃管理、體育組織的運作與管理為教學目標,配置相應的理論課程,如社會體育管理、體育市場營銷、大型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等,并開設為期1年的副項技術課程。各階段應根據目標安排課程和課外的實踐活動,并逐年增加實踐比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主修方向,無論如何選擇,都以相對扎實的運動技能為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巖,舒宗禮.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體育學刊,2008,15(7):38-41.
[2]教育部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研制組.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s].2009-07-26.
[3]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EB/OL]. zj e du.g o v. cn/upload/col31/20090710172317.xls.2009-07-10.
[4]中國教育新聞網.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年終就業情況[EB/OL].jyb.c叫y/jysx/t20080620172218.htm,2008-06-20.
[5]2008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EB/OL].省略,2008-09-30.
[6]王愛豐,王正倫,王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3(2):31.32.
[7]石巖,劉勇,楊忠偉.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學習與職業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9.
[8]蔣鋼強.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能力培養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9,30(4):103.106.
[9]李月,張臣.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及能力培養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25(4):69-71.
Abstract:In December 2007,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ity Group“two-oriented society”(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pproved by the State. Two types of society that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two type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area, shoulders an important historic task. Is loc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Jiuhua Riverside Metro urban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arget region. Jiuhua and Changsha big butt Hexi District, caused by the pilot of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rom around the connection area Jiuhua research planning, in order to cluster in urban and eco-city concept,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types of Under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some methods used to express the thinking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Two types of social;urban cluster;ecological city;Jiuhua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12-0077-03
1前言
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長株潭城市群繼浦東、濱海新區、重慶之后成為第四個獲此特殊政策支持的地區。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兩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型主體、環境友好型主體、資源節約型主體體系、環境友好型體系等,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型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1九華概況
九華經濟區作為湘潭市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是未來湘潭主城區的重要組團,東臨湘江,南接湘潭市區,北接長沙大河西先導區,交通區位優越,上瑞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長潭西線高速縱行南北,并設有湘江千噸級航運港口(圖1)。自2003年湘潭市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啟動九華經濟區建設以來,現已形成十余平方公里建成區,以汽車、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為支柱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由單一的工業園區向具備綜合功能的城市新區發展的條件日益成熟。
現實的發展,鑄就了九華人的驕傲,在短短的五年時間,九華經濟區達到了一般園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才能達到的水平。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經濟區陸續引進了臺灣聯電、韓國三星、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吉利集團等國內500強企業,吸引了400多億投資,建設面積達到10km2。
1.2兩型目標下規劃理念的轉變
新的發展背景與訴求,要求從規劃引入新的理念,從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以人為本,引導城市、產業合理布局,創造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結構和形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探索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圖2)。
2集約用地理念
2.1 國內土地利用規劃的理念
土地利用規劃是城鄉建設、土地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對一定時期內城鄉各業、各類土地利用的綜合協調和統籌安排,涉及各行各業,關系全局和長遠。從20 世紀80 年代算起,我國已經進行了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兩輪的土地利用規劃在規劃理念上都強調對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對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的建設用地強調不夠,對社會的變化和需求考慮的不多,沒有將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協調社會關系,貫徹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手段,更沒有真正地轉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保證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社會進步目標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的高度協調統一。
2.2 國外土地利用規劃的理念
西方國家真正稱為“土地利用規劃”(land use planning)或近似稱為“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劃外延要比中國的土地利用規劃要小得多。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土地利用規劃是縣市一級的規劃或者是城市規劃的代名詞。對于城市規劃方面的理念還是值得借鑒參考的,例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理念,該理念是在歐洲可米爾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精明”(smart)的內涵,強調的不是將土地保護發展孤立或對立起來,而是充分考慮土地開發、城市增長以及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的需求。其內涵就是一項將交通和土地利用綜合考慮的政策,促進更加多樣化的交通出行選擇,通過公共交通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將居住、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將開敞空間和環境設施的保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精明增長”理念在設計原則上的體現,近年來又相繼出現了以土地集約化利用為特點的新的城市規劃設計思潮,典型代表是“新城市主義”( NewUrbanism)和“公共交通社區”(TOD)等。
2.3九華集束城市規劃
2.3.1九華用地現狀
通過運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基地的坡度坡向(圖4-5)進行分析發現,基地65%的用地坡度小于8°,坡度小于15°的占85%以上(表1),總體地形相對較平坦,有利于新城的整體開發。結合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評價,規劃將用地分為不宜建設用地、可建設用地、適宜建設用地三大類?;氐匦慰傮w上形成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的格局,中間有一條明顯的楔形谷地,現狀主要為農田、耕地,以及零散的水系。
2.3.2九華集束城市規劃
集束化的城市中心布局也符合九華濱江新城的區域定位,九華經濟區處于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其發展有如一雙手,一只代表長沙、一只代表湘潭和株洲,南北對稱,兩手匯聚,區域的發展能量集聚于新城中心,共同托起九華這顆長株潭地區的綠寶石。主要功能集束以工業區為起點向湘江發散,符合九華經濟開發區由內向型集中向外向型發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而依據功能集束形成的中央城市格局也將進一步整合規劃區“山水合城”的生態特質,形成面向湘江開敞的城市空間框架。主要功能由西向東發展,契合了九華由現代制造業向生產業,再向消費業和城市綜合服務業逐步發展的態勢(圖6)。
在以上三個主要功能區的基礎上,未來的濱江新城中心將以七條功能集束構建城市脊梁。中央集束軸依次集合行政管理、中央公園、金融中心和展示中心,直指湘江對岸昭山景區。中軸兩側對稱布置兩條商務辦公集束和兩條居住集束。北側生態游憩集束指向興馬洲,南側產業發展集束指向湘江對岸仰天湖景區(圖7)。由內而外,由西向東、由陸到江――九華經濟區的東向發展實現了九華新城內部功能的有機優化組合,形成一種可控狀態下的最優新城拓展的理念,也符合資源友好和環境節約兩型社會的總體目標。
3生態城市概論
3.1生態城市理論
生態城市是在城市生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1981年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楊洛斯基首次提出生態城市概念,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的計劃研究過程中再次強調“生態城市”的概念,美國生態學家查理?瑞吉斯特等國外生態學家對生態城市有了廣泛的研究,并提出生態城市規劃的五項原則:①生態保護戰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及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②生態基礎設施即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標準;④文化歷史的保護;⑤將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態學規劃理論策略研究
景觀生態學理論策略研究:斑塊、廊道、基質理論認為:組成景觀的景觀元素有三種基本類型,即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景觀中任意一部分都無外乎這三種類型,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者落在廊道中,或是落在作為背景的基質里。三者構成的模式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對某一物種來說,較大的斑塊更有能力持續發展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圖8)。
3.3九華生態城市規劃
3.3.1兩型社會背景下生態需求分析
城市環境需求:城市生態環境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抵御外來生態災害,提供生態資源,維持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共生等方面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業態開發需求:在城市的開發中,自然風景條件好、生態環境佳的地方是商家的必爭之地,所以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城市合理開發,創造經濟效應的的基礎。
通過對基地的現狀自然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生態策略的理論研究和“兩型”背景下生態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我們對九華濱江新城的生態目標定位為: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示范區
――“開放共享、原生共生”型生態城
――“自然和諧、山水宜居”型人文區
3.3.2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3.3.3生態節能與可持續發展
建筑設備選用上,充分考慮“環保健康”的要求,比如采用熱泵驅動的熱、濕負荷獨立控制的音效、環保、健康型空調系統,避免使用有凝結水單盤管,通過除濕機內鹽溶液的噴灑除去空氣中的塵埃、細菌及其它有害物。使用綠色環保制冷劑。禁用水冷式空調,降低能耗,采用環保的冷卻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內部,也應當結合具體條件,考慮生態綠化,在屋頂或是建筑內部設置部分綠化設施,改善局部氣候和環境(圖9)。
對于污水雨水的收集和處理,也應當予以考慮,以充分利用水資源和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和浪費(圖10)。
4結語
作為湘潭大河西先導區的九華濱江新城,它的發展具有挑戰性,因為它的綜合區位,它的交通優勢,因而它的規劃對城市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通過對九華的研究,以及資料搜索,概念論證等等過程,堅定了自己對它的認識,亦即對兩型社會下的城市規劃的認識,集束城市和生態城市主要是基于兩型社會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模式,其中主要包含土地集約、功能集約;生態景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觀點,旨在闡述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一些觀點。
參考文獻:
[1]周正華.淺談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模式[J].金融經濟.19-20.
[2]劉茂松.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湘論壇.2008(2):35-37.
[3] 楊方東.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發展模型研究[J].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2007:13-17.
[4]陳常優,李漢敏.基于節約集約土地理念的土地利用規劃研究[J].603-608
[5]但承龍.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6]劉海龍.從無序蔓延到精明增長――美國“城市增長邊界”概念述評[J].城市問題.2005(3):67-72.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8-0067-04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HOU De-hong
(Dep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 51909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9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reas, teacher teams and cultivation plan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 areas are unbalancedly distributed as well; the strength of their teacher teams is high, but it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today; they have fairly high standards for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value research abilities. According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ir cultivation quality: concern the western area; focus on research contents; expand the advisor team; optimize cultivation plan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China
育人文社會學是體育學的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互相關系基本規律的學科群。體育人文社會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設置的研究生專業,10多年來,該專業為我國體育界培養了眾多人才,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有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授權點60多個,博士授權點9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教育是我國體育學博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培養學術骨干和帶頭人的重要渠道。但有研究表明,目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1]。因此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等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培養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
1)博士授權點的地域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9個博士授權點的分布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南京師范大學(江蘇)、曲阜師范大學(山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上海體育學院(上海)、浙江大學(浙江)、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湖南師范大學(湖南)。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華南和華中,分別占56、22、11、11。劉燕[2]等研究認為:“體育學博士點招生學校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分別占26%、37%、21%,西南和西北地區為0?!憋@然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與我國整個體育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是一致的,這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系。體育人文社會學需要濃厚學術氛圍和深厚研究基礎,同時與地區的發展也息息相關。西南、西北沒有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表明這兩個地區體育理論研究上和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其他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這與體育事業的均衡發展不協調,這種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現象也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2)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授權點的學校類型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分布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約占67,其次是專業體育院校約占22,綜合院校約占11??梢娢覈w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以師范類院校為主。
3)博士授權點的研究方向分布及研究特色。
(1)研究方向的學科分布。綜合9個博士點的研究方向包括:體育教育、體育管理、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研究、跨文化比較、體育管理與評價、體育社會學與倫理學、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體育基本理論、少數民族體質與健康、體育經濟學研究、體育休閑心理學研究、競賽心理學研究、體育發展戰略、體育管理與系統工程、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體育哲學、體育歷史與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體育心理學、體育新聞傳播、體育組織媒體公關與體育賽事媒體服務等。
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科來看,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體育經濟學、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傳播學。各學科及地區分布狀況:體育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學校體育學的研究主要在華北、華南、華中地區;體育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在華東、華北、華南地區;體育管理學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北和華中地區;體育心理學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也有所研究;體育傳播學主要是在華北和華東兩地。而且各學科地區分布不平衡,其中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和體育管理學的地域分布比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均衡。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這說明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響。從各個地區的研究學科來看: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研究領域比較寬、均衡,華南和華中地區的研究相對較窄。
(2)特色研究領域的分布現狀。從各個博士點研究領域的特色來看,不同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都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如北京體育大學的奧林匹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倫理學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華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哲學、體育人類學等。以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為例,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它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享譽世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9個博士點中,除浙江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外的7個點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研究十分注重創新和自身獨特的研究風格。
(3)不同類型學校的研究方向。通過對不同類型學校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到專業體育院校、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在研究方向分布上的區別: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研究領域寬廣很多,而且研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細化,也很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和從其他角度來研究學科的某一方面。如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經營管理、高等體育教育管理、體育產業運作與管理、體育管理體制等;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運動與社會發展、體育運動與社會、體育文化傳播、社會結構與體育發展等。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研究則比較注重各個學科的研究:如華南師范大學,研究領域的設置為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體育休閑娛樂等,可見專業體育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綜合性,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專一性。
2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師資隊伍
導師隊伍是博士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士的培養過程中導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的學術造詣、科研成果、知識結構、學術精神等都對博士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王蔚虹[3]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被調查的博士生還肯定了導師在專業知識、學術興趣、科研能力、治學態度以及道德修養方面對自己的巨大影響,有超過80%的博士生表示導師對自己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治學態度、道德修養的影響較大,其中認為導師對自己治學態度影響較大的比例更高達90.7%。導師隊伍的實力不僅是衡量博士點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關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師資隊伍的現狀:專業體育院校的導師數量明顯多于綜合院校的導師數量;導師隊伍中不乏知名學者,他們德才兼備、見多識廣、學術造詣深、科研成果多,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指導經驗。如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楊文軒教授,近年來在國家級核心刊物4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如《體育原理》、《體育概論》、《當代大學體育》等;曾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的國家級課題,廣東省級課題,主持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省部級課題多項。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海,是我國奧林匹克教育的第一人,任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首席專家、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主編《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修訂版、《中學生奧林匹克知識讀本》、《五環旗下的科技奧秘》。如此強大的導師隊伍使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有了堅實的后盾,也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另外,為了擴大導師隊伍,加強對博士生的指導,一些學校通過聘請外校專家或是其他學院的知名學者共同指導、聯合培養。這種培養方式不僅緩解了導師的指導壓力,還加強了跨學科的研究深度,能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3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
從招生要求、計劃招生人數、課程設置、師生比等方面來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首先,從導師人數和招生人數也即師生比來看,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相對于所帶的博士生數量來說是不足的。以下面兩所學校為例:上海體育學院近3年(2006~2008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都是1.21(上海體育學院每年的招生計劃為10~14人,取平均值);華南師范大學近3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2、53、43。師生比是一項衡量教育資源相對量的重要指標,對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師生比問題除了反映出博士培養的效率,更關系到導師對博士生培養精力投人的可能,對博士培養質量的影響不容小覷[3]。從以上的師生比來看,每個導師每屆不止帶一位學生,這樣,導師的精力分配和指導就會比只帶一位學生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我們通過查閱各個博士授權點的招生簡章和課程設置發現:第一,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招生考試要求通過外語考試,但較高外語水平的考試將許多學生擋在了門外;要求發表過一定數量的文章,重視學生已具備的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等;博士生的培養時間為3年,課程學習時間基本上是1年,論文撰寫和求職時間為2年。第二,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學分制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體育學科前言探索,拓展學生思維?;蚴峭ㄟ^設立“教研室”、“科研小組”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加學術活動,讓他們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4]。
通過對一些導師的訪談發現:在讀博士生的創新能力、跨學科研究能力和人文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文字功底較淺,寫作能力有待提高。訪談在讀博士生發現:他們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和知識結構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導師的指導對他們的學習和學位論文的完成至關重要;科研經費不足是影響他們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參與課題研究的實踐不多;學校對學位論文的把關非常嚴格,有較完善的論文評審制度[5]。
4結論與建議
1)關注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的建設。經濟發達的東中部是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集中區域和研究重地。西部體育發展的落后,體育人才培養的滯后,尤其是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在“發展西部、建設西部”的社會背景下,政府應加大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力度,同時鼓勵更多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去西部,這樣才能發展西部的體育理論研究,提高西部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水平。
2)注重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在地域上和不同類型院校中的分布不平衡,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院校的研究領域更為寬廣,而且各個學校都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研究領域的發展。但是整體看來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還不夠寬,比如殘疾人體育、社區體育服務等研究比較少。另外在某些新興學科或是交叉學科的研究上也不夠,如體育美學、體育倫理學、體育哲學等。因此我們應加大這些領域的研究力度,重視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
3)擴大導師隊伍,加強科研指導?!八^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導師隊伍的強大,師資力量的雄厚是影響博士生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從調查的師生比顯示,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滿足不了學科發展和培養博士生的需求?;隗w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教育的現狀和學科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擴大導師隊伍,建議對博導的遴選要求略微寬松,培養中青年骨干力量,以滿足師資力量不足這一現實需求。這樣就可以實現多個導師指導同一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豐富和科研能力的增強。
4)把好生源關口,優化培養方案。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招生,在生源的把關上比較嚴格,重視外語水平、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由于需要較高的外語水平許多具有極強科研能力的優秀人才,因為外語水平稍差而被拒之門外,建議對這些學生在錄取考試時,外語水平要求可適當放寬。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學習年限相對來說較短,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內容比較陳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學習年限的彈性應增大,學習時間的長度應增加;并優化課程結構,加重有關研究方法、研討性課程的比例;同時還要加強博士生的實踐能力課程,培養他們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豐富理論。
5)加強各校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我國體育人文博士點數量不多,博士生隊伍也不算龐大,加之當今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達,各個博士點之間應加強交流,實現校際間的導師和學生的互相交流,學生和學生的頻繁交流,共享學習資源,共同了解學術前沿動態和學科發展,形成互動的學術圈。以“他山之石”來豐富各自的知識、開闊大家的視野,拓展彼此的思維,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靜,薛翠霞. 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522-525.
[2] 劉燕,謝丹霞,吳貽剛,等. 我國體育學博士與碩士授權點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4):72-75.
2.當代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3.大學生就業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4.大學生社會學課程設置芻議
5.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社會學研究
6.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的變量分析——基于越軌社會學主流話語的理論整合
7.農業院校社會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8.從社會學角度看大學生社會化問題
9.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社會學分析
10.大學生“宅”生活熱的冷思考——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
11.當代大學生厭學的社會學分析
12.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社會學探析
13.健康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宅族”健康問題研究——基于對上海市高校大學生的抽樣調查
14.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大學生消費研究
15.大學生失業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16.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社會學分析
17.大學生犯罪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18.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社會學探析
19.身份認同背后的情感與理性——大學生炫耀性消費調查的社會學分析
20.大學生社團社會學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社會學解讀
22.越軌社會學視域下大學生犯罪防治對策研究
23.影響大學生體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會學分析
24.大學生就業難:一個社會學的審視
25.大學生兼職功能的社會學分析
26.大學生宗教曖昧現象的社會學解析
27.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社會學審視
28.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
29.大學生網絡越軌行為影響因素的社會學分析
30.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31.大學生犯罪原因之社會學淺析及預防對策
32.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淺析——以江蘇地區大學生為例
33.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34.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涵、發生要素及發育過程——基于社會學視角的釋讀
35.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解讀
36.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信息查詢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37.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社會學思考
38.消費社會學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
39.大學生就業功利化的社會學分析
40.大學生“偷菜”熱的思考: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
41.大學生兼職動因的社會學分析
42.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社會學探析
43.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44.大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45.大學生消費新趨勢的社會學分析
46.社會學視野中我國學校體育對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介入
47.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48.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49.組織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社團特征分析與引導策略
50.對大學生從事休閑體育運動的社會學分析
51.當代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社會學透析
52.從社會學視角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53.大學生體育課堂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54.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新時期貧困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及對策
55.網絡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研究
56.關于實現女大學生公平就業的社會學分析及對策
57.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社會學管窺
58.越軌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社會學解析
59.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60.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社會學探析
61.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越軌行為分析
62.橫向學歷對大學生畢業去向影響的社會學分析——基于對2010級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研究
63.論兼職大學生“弱勢群體”身份及其特殊保護——以法社會學為視角
64.在社會學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
65.大學生醫學社會學問題問卷調查與分析
66.大學生社會使命感狀況淺析——基于社會學公選課的調查
67.社會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
69.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的社會學思考
70.社會學視域下農村貧困大學生學校適應問題研究
71.法社會學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預防及應對機制
72.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研究
73.大學生“畢婚”現象的社會學分析——一個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
74.從勞動社會學的視角探析大學生觀念教育
75.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社會學思考
76.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競技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77.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高校擴招走向的社會學反思
78.從社會學角度淺析當前大學生學習狀況
79.關于當前大學生考公務員熱的社會學思考
80.大學生角色期待與行為引導——基于角色扮演的社會學分析
81.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與預防策略
82.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猝死問題的思考
83.大學生考試誠信問題的社會學研究
84.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研究及培養對策分析——以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學為例
85.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高校擴招走向的社會學反思
86.高校大學生參加學校管理工作社會學探析
87.大學生“御宅族”生活的調查研究——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
88.大學生道德越軌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89.社會學知識的高校普及與大學生的素質培養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
91.當代中國大學生考研動因的社會學分析——以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
92.社會學視野:大學生心理障礙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社會學分析
94.從社會學角度看大學生社會化問題
95.以社會學視角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關注貧困生成長,從“心”開始
96.對當代女大學生愛情觀的社會學解析
97.貧困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的社會學透視
98.社會學理論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研究
99.從消費社會學看《布拉格的大學生》中人的異化
100.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101.論強化大學生社會調查內容的教學——基于《社會學概論》課教學改革的實踐
102.蘇北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特征的社會學分析
103.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學校預防——以社會學為視角
104.當代大學生考證熱的社會學分析
105.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性逃課”的社會學分析
106.高校體育與大學生社會理性的社會學透視
107.如何看待大學生的思政課逃課——用杜爾克姆的社會學方法分析
108.大學生缺失游戲精神的社會學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識與行為的社會學研究——以某大學在校大學生為樣本的分析
110.大學生自殺成因的社會學透視
111.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社會學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網絡——90后大學生網絡偏好的社會學成因質性分析
11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社會學解讀
114.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社會學研究
115.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社會學探析
116.激情與理性間徘徊——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與消費心理的社會學解讀
117.大學生體質下滑的社會學透析
118.社會學視域下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
119.對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120.邊緣人與漂浮者:關于大學生社會位置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121.大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學分析
122.蘇北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特征的社會學分析
123.大學生黨員的角色認知和角色實踐——對大學生黨員角色的社會學解讀
124.大學生消費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社會學研究
125.布迪厄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考證熱
126.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社會學解讀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社會學調查分析
工商管理學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科學。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范圍比較廣,所學課程也較多,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很多課程。國內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目前課程設置中存在許多不盡合理之處,主要是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性課時偏少,沒有充分體現該專業應用性的特點;特別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既有企業管理方面的課程,也有財務管理方面的課程,有宏觀的課程,也有微觀的課程,涉及的課程面廣、量大,課程交叉的內容普遍存在;培養目標上使學生懂管理、懂經濟、知識面寬,但與社會對復合性、應用性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為此,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課程設置總體思路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合理劃分教學模塊,科學安排課程體系。教學模塊大體上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課五個模塊,各模塊設置相應的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在各學期課程設置中,一年級學習公共基礎課程,二年級學習部分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學習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教學課則分布在各個學期中。在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專業的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的關系,應統籌兼顧,選擇最優的基礎課程。此外,要大量開設選修課,實行主輔修制增強學生的適應面,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在市場導向下,可以嘗試與企業集團聯合辦學模式,即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達成協議,根據用人單位“個性化”需求,短期設置相關專業選修課,定向為用人單位培養實用性人才,使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用人單位相應崗位工作,簡化用人單位的培訓任務。
二、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開設具有共同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等;而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上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目標,顯示出一定的差異性,主要是在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技術經濟學、運籌學、管理會計、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物流管理、質量管理、電子商務、管理溝通、金融學、財務會計等。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學校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理論課程的整合,突出理論教學的應用性,構建結構優化,基礎寬厚,專業應用性強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要按照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原則,適當減少基礎課課時比例,完善專業課結構。理論課實行案例教學,在多數課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實踐或實驗學時,把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課程中,培養其動手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切實增強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調整專業課程結構
專業課程是學生選擇就業方向的參考依據,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前景,以盡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指導思想。為此,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和目的性,應避免雜亂無章地設置課程。首先,在對專業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專業核心課。其次,對專業基礎課的內容進行分解,按照專業基礎課服務于專業核心課的原則,根據兩者之間在內容上的對應關系,調整專業基礎課內容,確保其為專業核心課服務,增強專業基礎課的實用性。第三,專業選修課程可按照不同的就業方向設置不同的模塊,實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如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學生創新與創業管理為導向,開設了創業管理、技術創新管理、創業風險管理、創業領導、創業融資與投資管理、綜合創業設計、創業管理研究專題等特色課程。
專業選修課應該設計為就業導向的課程模塊。在設置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前,首先應該調查有利于學生就業的方向,然后選擇一個或者若干個就業導向的課程模塊。如開設“質量管理”、“酒店管理”等模塊。在當前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開設模塊化的專業選修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細化專業和就業方向,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輔以細化的就業方向教育,更能體現出大類培養的優勢。如深圳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就設立了工商方向和旅游與服務方向,其中旅游與服務方向開設了旅游與休閑活動概論、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商品學、國際商務、會展管理、旅游資源學、旅游法規、服務營銷、餐飲管理、旅游規劃等特色專業選修課。
四、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工商管理專業是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踐教學也就成為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關鍵。實踐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能力,不僅僅是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為此,應該給學生創造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教學環境,切實從社會對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發,設計一套具有實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中應堅持以能力為本原則,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基本上由軍訓、社會實踐、實驗、實習、畢業論文等組成,構建了基本、專業、綜合素質提高三大實踐教學模塊。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全過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都開設了ERP實驗,但也有部分高校結合人才培養方向來開設特色實驗,如浙江大學開設了創業實踐,深圳大學開設了旅游管理綜合實驗等。此外,各高校還積極聯系校外資源,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1]楊慧慧,王喜剛.本科層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淺議,.河南教育,2008(12):32-33.
[2]張旭輝,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商場現代化,2006(8):6-7.
本文為渭南師范學院研究生專項經費科研項目(課題編號:12ykz045)研究成果。
前 言
健美操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立即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在我國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列入教學大綱,成為一項重要的體育教學內容。健美操發展了好多種類,如街舞、瑜珈、爵士舞、芭蕾形體、拉丁健美操、搏擊等等,但都以西方的為主。如何把健美操中國化,發展民族傳統項目——健身秧歌,這一中華民族的第一舞蹈,讓健身秧歌走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健身秧歌的魅力和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健身秧歌的定義
健身秧歌是以鍛煉、娛樂、觀賞和競賽為一體的新興體育健身項目。健身秧歌是以民族傳統秧歌的“扭、擺、走”等基本動作為基礎,以操舞結合的編排方法為手段,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徒手的或手持輕器械(以扇子為主)的練習,從而達到健身、健美、健心為目的的一種新興的集娛樂性、觀賞性為一體的民族體育項目。“走”是指健身秧歌的基本步伐,“擺”是臂的動作,“扭”是指上體的扭擺動作。健身秧歌的基本動作和舞步是從傳統秧歌的基本動作和舞步中選擇,它主要包括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山西秧歌等幾大流派,其特點是活潑、易學、簡練、優美、歡快。
健身秧歌的健身價值
1.加速新陳代謝,提高人體機能
健身秧歌的代謝方式為有氧代謝,因此具有很高的體育鍛煉價值。此外,動作幅度大,靈活多變,有一定的運動負荷,全身的各關節都在運動,從而調動人體各器官系統運動,從而使練習者的心肺功能得到發展,使呼吸肌越來越發達,達到增強心肌,增加肺活量,減少心肺呼吸系統疾病等健身功效。同時經常進行健身秧歌練習,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加心輸出量,使動脈血壓適當升高,舒張壓適當降低,促進新陳代謝,心血管得到良好的鍛煉,從而提高練習者的生理機能。所以,健身秧歌是一項很好的健與美形體訓練項目。
2.有助于心理健康
健身秧歌作為一項體育娛樂兼備的運動,練習者在音樂伴奏下全面協調地鍛煉身體,可達到舒展筋骨、愉悅身心、健美形體的效果,從而使練習者在健身的同時可以消除疲勞,緩解心理壓力和精神焦慮,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使人具有更強的活力和最佳心態,特別可以增進人際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社會人際交往關系,養成積極樂觀、良好健康的生活態度。
3.學生對健身秧歌的需要
在本研究前期,根據研究的目的與任務,在渭南師范學院學生中發放了《渭南師范學院學生對健身秧歌了解度調查》,旨在了解目前渭南師范學院學生對健身秧歌了解及喜愛程度調查,為論文的撰寫提供準確可靠的材料和數據。對學生發放問卷360份,回收340份,回收率94%,有效問卷320份,有效率89%。
(1)學生對健身秧歌的喜歡情況。在學生喜歡上的體育課內容的調查中顯示(見表1):健身秧歌排在第三位,為15.3%,籃球占22.2%,乒乓球占18.1%。表明學生愿意上健身秧歌,他們喜歡健身秧歌活動,特別是中學女生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
表1 學生對體育課內容喜歡的排序(n=320)
(2)學生對健身秧歌的了解情況。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見表2):僅有2.8%同學的對健身秧歌非常了解,甚至有個別人參與過健身秧歌比賽;54.7%的同學聽說過健身秧歌這個項目;33.4%的同學不了解健身秧歌,有些表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運動項目。
表2 學生對健美操了解情況(n=320)
(3)學生對健身秧歌需要的分析。在學生投票選擇是否需要開設健身秧歌課的調查中顯示(見表3):74.1%的學生選擇需要開設健身秧歌,這表明健身秧歌在學生當中還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吸引力,健身秧歌動作優美,節奏鮮明,
有動感,有很強的健身美體和娛樂身心的作用,是融體操、音樂和舞蹈為一體的運動項目,受到多數學生,特別是女學生的青睞。
表3 學生是否需要開設健身秧歌(n=320)
開設健身秧歌對高校健美操課程具有積極的影響
1.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高校作為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場所,在教學大綱中開展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學生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健身秧歌是來自于民間的舞蹈,是以各民族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動作為原型加以改編的,它是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面貌的一種展現。在健身秧歌的練習過程中通過對健身秧歌作品的分析,歷史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對健身秧歌所反映的各地歷史、社會生活有進一步的領會,也是對民族文化內涵進行學習的重要過程,不但傳承和發揚我國各地方民族文化的內涵,還增強民族自豪感。
2.有助于健美操民族化、本土化
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從誕生之日起就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國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列入教學大綱,成為一項重要的體育教學內容。健美操在我國發展這么多年,雖然種類很多,但都以西方的為主,沒有形成自己具有東方特色文化的體系。為了能使健美操運動很好的服務于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和大眾健身,在健美操運動多元化發展的框架中,應該考慮把健美操民族化、本土化作為首要途徑。所謂健美操民族化、本土化就是將本國的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民族傳統體育等民族文化中積極的、向上的元素充分且合理的融合到健美操運動中,創造健美操運動的新形式、新內容。健身秧歌就是把西方的健身操與我國的民族舞蹈相結合而成的運動項目,將西方的健美操與民族舞蹈厚重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實現健美操的動作內容、音樂選擇、開展形式等表現出民族化、本土化,是實現健美操民族化、本土化有效表現形式。 3.有助于實現學校體育、群眾體育與終身體育結合
當前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系不夠密切,缺乏必要的連續性。因此學校體育如何與社會體育接軌,落實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專家。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和最后階段,具有與社會群眾體育銜接的特點。如果將健身秧歌正式列入高校體育教學大綱,這樣就把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終身體育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建 議
1.敢于創新。高校可以在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上進行大膽的嘗試,將內容豐富的健身秧歌引進課堂中來。制定合理的、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要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人才的引進,使其專業結構更加合理。
3.開展健身秧歌課外活動??梢越M建健身秧歌社團,定期舉辦比賽,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發揮個性的機會,激發學生的競賽欲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4.取其精華。我們應當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繼承精華的基礎上更加充分挖掘背后深沉的文化內涵,使健身秧歌作為一門課程更加科學、合理、系統、規范,更好地為高校大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唐圣菊,楊旺生.加強舞蹈藝術教育,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j].高等農業教育,2000(12):49.
[2]陳衛業,紀蘭薇,馬藏.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簡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261.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135.
[4]林惠芬.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傳統舞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3):169.
[5]龔彬,玉書縻.舞蹈藝術對體育運動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l(7):115.
[6]朱昆.試論翻新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武漢體院學報,2002(24):89.
[7]張振華.21世紀我國學校體育的走向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2(12):17.
[8]張楊.淺析體育與舞蹈的關系[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4(9):49.
[9]黃錕華,余濤.民族傳統舞蹈與全民健身運動[j].體育成人教育學,2008(9):25.
[10]鐘利.淺析健美操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1):27.
[11]張云龍.探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拓展的新思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