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化學與藥物論文

化學與藥物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3-23 15:21:49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化學與藥物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化學與藥物論文

篇1

2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基本特點

首先應該指出,國際國內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最大的特點是其范圍之大、涉及微生物的種類之多樣、功能之繁雜、潛力之廣闊。據現行學術界通用的概念和范疇,只要是有機會在植物體內出現的微生物,幾乎無所不包含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范疇之內[13-15]。這個特征決定了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領域是廣闊的,所涉及的學科除生物科學類各基礎學科外,還有農學和林學類各基礎學科、藥物化學、醫學、生物工程、食品保藏與加工等多方面的學科。因此,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適合多領域共同協作,在視角和概念運用等方面出現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第二,植物內生微生物基本功能是多層次的。最基本的層次是微生物本身的顯。這種功能以微生物的分離物為基礎、在人工培養時即得以表達,可通過人工培養以及人工發酵進行研究、挖掘和改良,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最多[16-18]。第二層次是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體(Symbiota)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就像絕大多數產毒素的冷季型禾本科植物與其Epichloae類內生真菌的共生體那樣,這種毒素的生產和積累的功能不是植物或微生物單獨所具有的,或者單獨能達到的強度和高度,只有通過宿主植物和內生微生物形成共生體后才體現出來[19-21]。第三層次是內生微生物/宿主植物共生體在不同環境中所表達出來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程度。上述產毒Epichloae類內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體也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中都能生產和積累毒素,在某種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產毒素(多),在另外的條件下則少生產或根本不生產毒素[19,22]。植物生長環境直接介入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共生體的生物學特性的表達。這一現象十分符合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可能對利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質進行生物制藥研究和開發的科研人員也會有積極的啟發。第三,植物內生微生物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不全是有益的,有時也會出現有害的一面。從文獻的描述來看,這一點在我國目前僅在少數研究中引起了注意。黑麥草內生真菌、葦狀羊茅內生真菌、瘋草內生真菌等該宿主植物帶來的毒素生產和積累則是最突出的例子。無論是產毒的禾本科植物內生真菌還是瘋草內生真菌,已經被人們發現的這些有害事例已經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9,23]。另外,雖然沒有出現鵝觀草致毒的報道,但從其中的內生真菌中也檢測到了一些毒素生產基因(王志偉等,未發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植物內生微生物給人類帶來有害影響也給以足夠的關注。同樣,我們固然可以期望植物內生微生物給宿主植物帶來或加強抗菌作用(Antagonism)、化感作用(Allelopathy)等抑制其它生物生長和發育的功能,在植物抗病、抑制雜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這些作用是否會導致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降低[24-25],產生新的生態問題?這些都需要今后去認真評價。第四,植物內生微生物的功能一部分可通過生物學/生物化學的特征表現出來,另有一部分功能必須通過生態學的方法才能加以研究和利用。新西蘭在飛機場及其周邊大規模種植產毒素Epichloae類內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共生體,以此驅避在機場聚集的鳥類(JohnCuradus,私人通信)。這是通過生態學的方法對植物內生微生物的功能加以利用的一個代表性事例。在我國,利用植物內生微生物進行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也是這類事例中的典型[25-27]。在這些情況下,內生微生物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體特征的穩定表達就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植物內生微生物作為藥用微生物利用時,微生物本身相對重要一些,而作為農用資源或環境修復手段加以利用時,共生體的特征則往往更加重要。

3我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發展和特點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發展迅猛。據最保守統計,在我國發行雜志上由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論文(篇名中含有“內生菌”、“內生細菌”或“內生真菌”字樣的論文)在2008年以后每年都超過200篇,2013年論文總數已逼近300(圖1)。考慮篇名中沒有體現出來的論文以及在國外發表的論文,我國科研人員近年來發表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論文大約每年可達400篇以上。研究領域也全面開花,基本形成了4大板塊、24個分支的局面(表1)。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一支隊伍龐大、成果豐碩的科研力量,在國際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中占有十分顯要的地位。從整體趨勢來看,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多四少”。資源探索多、分離培養多、活性檢測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礎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與宿主的關聯少、實際應用少。特別是以藥物開發為目的的資源探索性研究報告最多,以抗菌、抗腫瘤等指標為主的藥物開發指向的論文大量出現,形成了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中最耀眼的亮點[17,28-29]。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以生理活性檢測以及活性物質探索為主要范式(Paradigm)之一,思路清晰易懂、方法簡單、實施容易,是研究生訓練的好材料。關注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論文數量的上升時機,也不難發現其上升趨勢和研究生畢業數量的上升基本同步(圖1)。從論文數量整體來看,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科研人員在本國的科學雜志上(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部分,1979-2013年),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有了飛速的發展。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我國關于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突飛猛進,論文數量從2000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257篇,翻了18.4倍(圖1);研究對象也從Frankia等非共生固氮根瘤菌為主、加上幾個關于紅豆杉內的紫杉醇生產菌以及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中的麥角菌類真菌等零星報道,發展到包括草本、木本、單子葉、雙子葉以及蕨類等數十科近百屬植物中的微生物;研究方向也增加到包括醫藥、農業、環境、食品等多個領域(表1)。最近幾年來,植物內生微生物相關的論文數量繼續增加、研究范圍繼續擴大,形成了我國微生物學研究中發展最快、研究人員增長和人才積累最快、研究范圍擴大最快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顯示各種生理活性、具有潛在的藥物開發價值的植物內生真菌以及它們所生產的生理活性物質不斷出現,具有抗病蟲害活性的內生微生物菌株也大量積累,新的微生物物種被相繼提出,并不斷開發出重金屬抗性增強、難降解化合物的分解等新的應用功能。同時,通過參與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而得到基本科學訓練的年輕學者也大量進入社會,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我國植物微生物研究發展不平衡。在我國的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主要集中在醫藥方向和農業方向,尤其是以生物醫藥開發為目標的藥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論文數量尤為突出[17,28-29]。而在大尺度生態學中十分重要的天然林木以及草原野草中的內生微生物則報道相對較少[12,30-33]。在研究程度上也存在著“初步研究多、深入追究少”的特點。在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質研究方面,分離和初步鑒定多、周密的分類鑒定少,活性菌株的初級篩選多、達到或接近可應用水平的篩選少,活性檢測和物質初步提純多、化合物純化與鑒定少,發展到后期應用的事例則寥寥無幾,有關生理活性物質生產的基因及其調控的研究則更少[17,29]。在生態學研究方面,也存在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生態分布、生活史研究、培養條件的優化等都比較少的傾向[33-36]。此外,微生物的分離技術、培養技術、微生物的消除技術、接種技術等開發還相對薄弱。考慮這些內生微生物的農業應用,能將植物內生微生物進行工具化的上述操作技術也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發。因此,我國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應用面繼續擴大、實用性大幅度增加的空間依然很大。

4我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成

4.1醫藥指向的研究

1993年,Strobel等發表了關于紅豆杉內生真菌合成紫杉醇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形成了藥用植物內生微生物開發的范式。受此范式影響,我國醫藥指向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以藥用植物為材料居多,尤以紅豆杉類植物、紅樹類植物、鬼臼類植物、石斛等蘭科植物以及銀杏等植物較為常見。紅豆杉屬(Taxus)植物主要有短葉紅豆杉(Taxusbrevifolia)、紅豆杉(T.wallachiana)、南方紅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云南紅豆杉(T.yunnanensis)、東北紅豆杉(T.suspidata)等,我國微生物學工作者從中分離得到了紫杉霉屬(Taxomyces)、鐮孢霉屬(Fusarium)、鏈格孢屬(Alternaria)、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曲霉屬(Aspergillus)等植物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從這些微生物中又分別檢測到了抗腫瘤、抗氧化、抗動物病原物、抗病原媒介物、抑制特定酶活性等生物活性,分離到了生物堿類、苯丙素、萜類、醌類、脂類、酮類、酚類、有機酸類、甾體類等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中關于紫杉醇生產的研究報告最多[17,28-29,37-38]。常用的紅樹類植物主要包括生長在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華南沿海的紅海欖(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欖(Bruguieragymnorrhiza)、桐花樹(A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uicenniamarina)、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我國微生物學工作者從中分離得到了鏈格孢屬(Alternaria)、曲霉屬(Aspergillus)、芽枝霉屬(Cladosporium)、鐮孢霉屬(Fusarium)、擬青霉屬(Paecelomyces)、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青霉(Penicillium)、莖點霉(Phoma)、葉點霉(Phyllosticta)、木霉(Trichoderma)、芽孢桿菌屬(Bacillus)等植物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39-41]。從這些微生物中又分別檢測到了抗菌、抗腫瘤、抗氧化等活性,分離到了肽類、多糖類、尿囊素、異香豆素等活性化合物[37,40-42]。小柴科的桃兒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八角蓮(Dysasmaversipellis)、南方山荷葉(Diphylleiasinensia)等鬼臼類(Podophylloideae)植物內生微生物中有些菌株能合成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銀杏(Ginkgobiloba)的內生微生物中有些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夾竹桃科的長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內生微生物中,鐮孢霉屬(Fusarium)真菌等有些能合成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的長春新堿(Vincristine);天麻(Gastrodiaelata)、石斛類植物(Dendrobiumspp.)等蘭科(Orchidaceae)植物中的密環菌屬(Armillaria)、角擔菌屬(Ceratobasidium)、皮傘菌屬(Marasmius)、鐮孢霉屬(Fusarium)、絲核菌屬(Rhizoctonia)等內生真菌也生產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獲得了高度的關注[17,29,37]。關于藥用植物的內生微生物及其藥物指向的生理活性物質的研究在我國如火如荼,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來的綜述也層出不窮[9,37,43-44],在此不一一贅述。但是王劍文,譚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內生菌寡糖誘導黃花蒿(Artemisiaannua)發根(Hairyroot)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的研究提示了植物內生微生物利用的一個新方向[45],提示了植物內生微生物的作用并非一定要以微生物為主的思路,喚起我們對內生菌和宿主兩者的相互作用的關注,值得借鑒。

篇2

1.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11月3日1時36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太空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從接觸到最后鎖緊,它們用了8分鐘。對接機構完成鎖緊后,天宮一號姿態啟控,建立起組合體飛行模式,開始組合體運行,進行一系列相關科學試驗。11月14日20時,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進行了第二次交會對接。這次對接進一步考核檢驗了交會對接測量設備和對接機構的功能與性能,獲取了相關數據,達到了預期目的。11月17日19時32分,神舟八號飛船降落于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繼美俄之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完整的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

2.“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5 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龍”號在第二次下潛試驗中,共有來自

13個單位的96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海試任務,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潛,下潛深度分別為4 027米、5 057米、5 188米、5 184米和5 180米。潛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試驗,并在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境參數測量、海底定點取樣等作業試驗與應用,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 000米級海試成功,是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3.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畝產突破900公斤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

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試驗田位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18塊試驗田共107.9畝。9月18日,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正式進行收割、驗收。農業部委派的專家組按照嚴格的測產驗收規程,測得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百畝片畝產達到926.6公斤。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

900公斤,使中國雜交水稻超高產研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4.首座超導變電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承擔研制的中國首座超導變電站在甘肅白銀市正式投入電網運行。這也是世界首座超導變電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完整超導變電站系統的運行。這個變電站的運行電壓等級為10.5千伏,集成了超導儲能系統、超導限流器、超導變壓器和三相交流高溫超導電纜等多種新型超導電力裝置,可大幅改善電網安全性和供電質量,有效降低系統損耗,減少占地面積。這座超導變電站,在核心、關鍵技術上獲得了近70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5.發現大腦神經網絡形成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馬蘭教授研究團隊經3年多研究,發現一種在體內廣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經發育和可塑性中有關鍵作用。這一發現揭示了GRK5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以及調節神經元形態和可塑性的新機制,也給神經元發育異常引起的孤獨癥和唐氏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發現刊登在美國《細胞生物學雜志》上,被選為研究亮點和封面論文,并被國際醫學和生物論文評價系統“Faculty of 1000”選為“必讀”論文,《科學》雜志子刊《科學?信號傳導》撰文予以重點介紹。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裝備問世

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科研團隊研制成功工業級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燒結快速制造裝備,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間的此類裝備,超過德國和美國的同類產品,使我國在快速制造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有200多家國內外用戶購買和使用這項技術及裝備。我國一些鑄造企業應用該技術后,將復雜鑄件的交貨期由傳統的3個月左右縮短到10天左右。該技術被歐洲空客公司等單位選中,用于輔助航空航天大型鈦合金整體結構件的快速

制造。

7.發現人肝癌預后判斷和治療新靶標

美國《癌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課題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其通過深度測序技術進行人正常肝臟、病毒性肝炎肝臟、肝硬化肝臟和人肝癌microRNA組學分析,發現了microRNA-199表達高低與肝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證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顯著抑制肝癌生長,從而為肝癌的預防判斷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為肝癌生物治療提出了新方法。

8.首座快堆成功實現并網發電

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組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具體實施,我國第一個由快中子引起核裂變反應的中國實驗快堆7月21日10時成功實現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該堆采用先進的池式結構,核熱功率65兆瓦,實驗發電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功率、具備發電功能的實驗快堆,其主要系統設置和參數選擇與大型快堆電站相同。

9.首座超深水鉆井平臺在上海交付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 000米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這座鉆井平臺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裝備,是中國實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開發戰略的重點配套項目。該鉆井平臺投資額60億元,將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鉆井、生產鉆井、完井和修井作業,最大作業水深3 000米,最大鉆井深度12 000米,總長約114米,寬90米,高137.8米。平臺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DP3動力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

篇3

在物理學史上“永動機”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脫離“能量守恒”的謬誤。在積累基礎知識和理論方面,現代的教育都注重標準化,通識教育就是這樣的。而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則更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特長,從事專門的研究。而醫學長年制教育中“標準化”要和“個體化”培養相結合,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注重點,各個階段的銜接至關重要。就科學研究而言,公理只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客觀規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論,才能在遇到與公理相違背的科學現象時探尋到本質。

1.2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發細化,在各個特定的領域都出現了專門的科研方法與工具。通常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把臨床醫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基礎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學、化學等相關的技術,而臨床醫學則更多地用到統計學,流行病學等方面的知識。不管在從事何種研究,熟練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對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腫瘤研究領域,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近期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設計相關的課題,就不能不對腫瘤干細胞的分離、識別、培養有較深入的了解。否則深入研究無從談起。

科研工具不僅包括諸如離心機、天平等實體,還包括眾多和科研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參考圖書等。新的科研工具給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臺。因此科研工作者不僅要關心研究領域的進展,還必須進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學習和更新。例如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從文獻檢索到文獻分類保存,從科研數據收集到分析整理,從論文寫作到投寄發表,都和計算機技術息息相關。如果還停留在上圖書館查找紙質資料,恐怕會事倍功半,掛一漏萬。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顯得尤為重要。

1.3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來運行的。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知的,這是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如果客觀規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學研究也就是無本之物了。只有這樣才能遵循科學的本質,才不會落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陷阱。知識的積累奠定科學研究的基礎,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識積累。

2增強科學研究的動力

增強科學研究的動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2.1啟迪學生去思考,培養科研的興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正面的反饋。啟迪學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為師者有淵博的知識,厚重的人文積淀,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還最好要有創新精神。“傳道授業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過知識的積淀,來傳授學生知識,解除學生的疑問,并沒有指出怎么去發現問題,怎么去創造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知識流”單方面從教師流向學生,而沒有創新,沒有啟迪,沒有碰撞。很難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要想青出于藍,那么“青”這種顏色必定不是藍,不管是淺藍、深藍,肯定不是藍,肯定有和藍相區別,相沖突,但又有相互繼承,相互依托的關系。一名優秀的教師不能只甘作為知識的存儲器,還需要成為智慧的啟迪者,點亮創新之火。培養科研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2對科學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饋

支持學生去想問題,支持學生去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假設。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質上的。有的時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學研究中失敗在所難免,這需要人們正視失敗,重新審視失敗的原因。尤其對于剛從事科研的學生來說,這一點很重要。往往在他們第一次失敗的時候,最需要鼓勵和安慰,最需要正確的引導。科學研究者需要正確的世界觀,需要有堅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細心膽大的心態,需要有百折不饒的精神。而這一開始的鍛煉和培養都需要教師做良好的引導。

2.3尊重科研創新

社會之所以進步,科技之所以發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變革引起的。創新才是發展的本質和源泉。當今社會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為科學研究設立基金和獎項等都是通過精神或者物質獎勵來刺激求知欲,激勵科學研究。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社會對科學研究的認可,對科學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創新最直接的,最好的體現。尊重創新還體現在去偽存真上。弄虛作假不是科學研究的本質。由于科學研究的前瞻性,創新性,有時很難利用現有的制度或者條例來約束。只有科學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務實,從內心敬畏科學,尊重創新,方能在去偽存真。這在培養剛進入科研工作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通過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學生對科研探索的興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創新又進一步地激勵人們去從事科研,去獲得創新。

3樹立正確的科研觀,用馬克思哲學指導科學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來源于實踐,實踐中總結并檢驗真理的正確,并通過實踐來完善或者更正這些理論。所謂公理,也就是經過人們長期實踐檢驗、不需要證明同時也無法去證明的客觀規律。公理還有一個特點:公理被證明正確了一萬次,一億次,不能說它永遠是對的,但只要證明它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錯了一次,那么這個公理必將被改寫,被完善。這就是實踐檢驗真理的方法。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在于取得科學發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領域內不斷地突破對客觀世界的現有認識,從而實現認識上的理性飛躍,并通過科學的邏輯思維形成新的理論,用以指導人們有目的地高級實踐活動。在復雜的人類科學研究活動中,實現科學發展和理論進步的關鍵環節在于創新,而創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創造性思維。因此,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大程度發揮人的意識能動性作用,鼓勵不斷創新,是科學研究活動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就創新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學上矛盾和發展的觀點并結合人的意識能動性作用進行簡要的論述。科學研究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是有計劃的,有目的的主觀性很強的一種實踐。科學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條件下一類科學現象的本質,并用此來檢驗、修正或者創新理論,更清晰地認識客觀規律。

世界萬物是變化的,但客觀規律是不變的。之所以在不同條件下有不同的科學現象,但大的規律還是不變的。并不是人們沒有認識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過是人們認識的深淺,看待問題,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學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條件下探索客觀規律,那么研究結果中只有少數剛好吻合客觀規律,肯定相當部分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是失敗的。這里指的特定的條件是前人沒有創造過,或者從前人沒有思考過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學研究的失敗總的分為兩個方面:①設計的失敗;②新的客觀規律導致的失敗。在這些失敗中,設計的失敗占絕大多數。這要求人們進一步改進科學研究的設計,重新創立條件,重新審視研究。而第二種失敗正是人們之所以說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規律發現的曙光。無論是巧合的發現,還是經歷千萬次失敗換來的成功,這都需要人們有一定的積累,有一定的基礎。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對待科學研究,就應該有科學的態度去認識。時代是進步的,科學是向前發展的。如人們至今尚不能說客觀規律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但在人類能預知的未來,都有新的客觀規律等待去發現。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統一的,即都是客觀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卻不同。唯物論說明世界的本質“是什么”,辯證法則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怎么樣”,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二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科學發展的本質就是要更全面地認識客觀規律。通過哲學的學習,不僅可以掌握科學的方法論,還可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堅持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堅持了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唯物主義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它堅持并貫穿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科學正確地解決了主體與客體、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揭示了認識發展的過程、本質與規律,為人們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確途徑。因此通過深入地學習哲學思想來指導科學研究大有裨益。

4科研中創新的幾個途徑

創新引領科學進步。創新可以促進新理論的形成,新的理論又可指導產生新的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科研中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意外發現,逆向思維,理論研究,長期積累,挑戰權威,辯證思維。在泌尿外科臨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偉哥”)的發現到應用就極具戲劇性。它原來是美國輝瑞公司研發合成的一種抗心肌缺血藥物,但經過10多年的研究發現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臨床研究。但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此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參與試驗的志愿者熱情高漲,并且在試驗要終止的時候受試者仍不愿意將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來經過調查發現該藥有很強的改善男性的作用。意外發現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維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維定勢,從問題的另一面去思考問題。藥物研發中人們通常關心其原來設計的治療作用,但歷史上新藥都是“反其道而行”憑借其副作用聲名大噪。原本用來治療高血壓的環孢靈素用于毛發增生,原本用來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療障礙。臨床醫學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臨床醫學研究更注重長期的積累。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臨床研究證據與臨床實踐(臨床經驗、臨床決策)以及患者價值觀(關注、期望、需求)的結合。EBM是運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導臨床醫生采用最適宜的診斷方法、最精確的預后估計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病人。循證醫學的產生和發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在科學研究中,沒有“權威”,只有正確與錯誤、完善與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對“權威”的質疑,就是對理論的深思。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歷史和邏輯。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角度來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于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辯證思維給了人們看問題時新的視角,是從事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思維方法。除了這些思維方法外,學術交流和學術探討是獲得新想法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在學術交流和探討時應該拋棄權威,平等地進行探討,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樣更容易產生創新的火花。縱觀科學發展的歷史,突破性的,劃時代意義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從事科學研究的都是在跟進別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細、更透徹,即便在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們具有敏銳的思維,獨到的眼光,別出心裁的創意和扎實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斷地鍛煉思維,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717影视三级理论电影在线 | 国产精品自拍av | 久久久不卡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黄色中文字幕 | 波多野结衣av电影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自拍偷拍 | 日韩免费av | 国产青青久久 |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二三区 | 欧美成人网视频 | 91精品国产人妻国产毛片在线 | 日韩一区在线视频 | 欧美专区在线 | 国产一在线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www.av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 欧美日韩电影在线 | 久久久久久亚洲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网站软件 | 久久免费视频1 | 国产精品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在线欧美 | 91麻豆精品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 | 色先锋在线 | 在线激情av | av片在线观看 | 日韩色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视频大全 | 久久精品女人 | av不卡在线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 欧美日产国产成人免费图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按摩 | 日韩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