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级日本三级少妇99_黄片毛片一级_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欧美黄色视屏_亚洲视频高清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學術 出書 購物車

首頁 > 優秀范文 > 初一歷史論文

初一歷史論文樣例十一篇

時間:2023-03-17 18:12:2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初一歷史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初一歷史論文

篇1

愛國主義是在歷史長期發展中培育和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深摯感情及其理性升華,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是歷史學科最突出的德育功能。司馬遷獄中忍辱負重,譜寫出歷史巨作《史記》;張騫不懼路途的遙遠與勞累,出使西域;李時珍嘗遍百草,終于完成《本草綱目》等鮮活的歷史事例,都是培養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后,清政府簽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等近代史實是一部西方侵華的罪惡史,也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史。學習中國歷史,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為國家的繁榮、民族的進步作出貢獻。

2.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培養初中生的合作意識,促進人格的健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開創了無產階級的新天地,有效證明了合作可以將個人的力量放大,揚長避短。初中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期,利用歷史課堂,通過交流、討論、觀看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勇敢、誠實、堅強、謙虛等多種良好品質,促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3.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品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民族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初中生,覺得發明創造是科學家的責任,離自己很遙遠,殊不知創新其實就在自己身邊。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告訴他們歷史上很多人最初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善于發現常人熟視無睹的事物,對此產生疑問,積極研究,反復推敲,堅持不懈,才取得了創新的成果。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飛機制造者萊特兄弟、改良蒸汽機的瓦特,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才發明出改變生活的東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此類例子,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鼓勵他們積極發現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學會從生活中看歷史,以科學的態度講述歷史上的輝煌與恥辱,使憂患警鐘長鳴。如在教學明清史時,教師可以指出曾經先進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落后腐化,守舊不革新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又如在教學近代列強發動時,教師不僅要痛斥列強的罪惡,而且要與學生討論,認識失敗的結果和不平等條約的出現都是國力、制度的巨大差異導致的,理解強盛國力是一雪前恥、振興國家的根本所在;再如在教學共和國史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討論及全面建設時期的成敗得失以及對今后的啟示,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步養成重視社會隱患,善于發現問題和聯系現實的學習品質。

2.課堂教學必須與實際緊密相連

在我國近代史中,沙俄割占了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是由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的。在教學這段歷史時,筆者建議學生比較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圖和前的疆域圖,看看蒙古和庫頁島、黑龍江以北地區、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烏孜別里山口以西地區等在不在今天的疆域范圍內,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篇2

1.有效學情分析,讓以學定教更適宜

(1)對學生知識基礎進行分析

“以學定教”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對教學順序進行有效的調節,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要學,更能促進學生良性的發展。那么如何“以教定學”,教師要明確“教”什么,也就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及時的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對學生有一個確切的了解,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以此為基礎聯系教材內容找出最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起爆點、最易引起學生興趣的疑難點、最易被學生忽略的盲點,進而確定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也就更具適宜性,更能提高效率。

例如,就《“秦王掃六合”》進行此課講解前,我先對學生進行了一個小調查來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以便讓教學內容能夠更適合學生。調查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問題:

①你是否知道秦始皇這個人?

②能說一說秦始皇是哪個朝代的君王嗎?

③你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到的。

④能介紹下秦始皇做出的貢獻嗎?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知道秦始皇一般都通過影視作品、網絡等途徑了解到的,而有關他的貢獻等就很難系統地進行表述了。根據這些反饋的信息我對教學進行了一些調整,加入了一些與我們當地有關的史實,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對學生認知規律進行分析

“以學定教”該如何教,如何組織教學內容?這需要教師必須按照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對教學內容的順序作一個恰當的重組。要讓學生的思維觸及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讓歷史教學更具流暢性。

例如,就《“秦王掃六合”》教學中,我將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和焚書坑儒這兩個知識點進行了組合。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把“焚書坑儒”這一知識點進行提前安排,把整個歷史事件做了前后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了起來,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學習中。

2.以學定教的幾個注意點

(1)突出學生

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因此,在“以學定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第一,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第二,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思考時間;第三,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只有全面的突出學生,才更能促進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輝煌的隋唐文化》教學前,為了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在導學案設計的時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目標:

①雕版印刷術和建筑水平的發展、應用以及意義。

②唐詩是唐朝文學最輝煌的成就,并對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和成就進行簡要概述。

③在唐詩中體會當時的社會風貌。

通過這樣的目標設計,學生更加明確了學習目標,也知道要做什么,該怎么做,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突出學習

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和探究。第一,設置前置性學習,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了解學習內容;第二,設計情境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去學習,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例如,我在教學中以“導學案”為主進行以學定教,以導學案教學方法呈現前置性學習。一般我把導學案以“學習目標——自主學習——鞏固基礎——合作探究、拓展提升”這四大部分進行設計,在設計中盡量把起點放的低一些,讓學生更容易去獲得,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例】選擇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首詩抒發詩人杜甫對唐都長安遭到安史之亂破壞的悲愴情懷。他的詩被后人稱為()A.書圣B.詩圣C.醫圣D.詩史。

篇3

認識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后,我們教師又該如何發揮我們的主導作用呢?記得在上《桑塔•露琪亞》一課時,我想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讓學生明白“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三拍”的含義以及三拍子的強弱規律等知識點,我想不能都是我講,得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于是我采用提問、師生交流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我想提問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師生交流時我也可以適時引導,然而,沒想到的是,幾個問題問下去,學生居然“一問三不知”,原先設想的師生交流場景也化為泡影。我只得說“我來告訴你們……”于是我又開始滔滔不絕,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時間,歌曲都快來不及學唱了,再看看學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興趣,課堂氣氛也很沉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之后,我就靜下心來思考。怎么辦?把音樂知識丟掉不講吧,不合適,學生的知識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對于一些基礎好、求知欲強的學生來說也不公平。繼續上吧,學生缺乏積極性,長此以往肯定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來非變一變教學策略不可了。后來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開始設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樣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亞》,我先自彈自唱,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感受歌曲的拍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學生們居然都聽出了是三拍子歌曲,當時我就覺得不能低估了學生的音樂能力,有的班級同學還感受到了三拍子“強弱弱”的規律,后來我讓他們設計動作來表現“強弱弱”,他們都非常積極,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有人說要拍手、拍肩、拍肩來表現,有人說要拍手、捻指、捻指來表現,還有人說要拍手、拍腿、拍腿來表現……而后我讓學生們用自己設計的動作來為歌曲伴奏,學生們都表現得特別認真和投入,兩遍下來,已經有同學在跟著唱了,后來歌曲的學習也很順利,同學們很快就唱得很動聽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時候我讓學生邊唱邊隨著音樂輕輕搖晃,唱完歌曲談演唱感受時,有的同學說感覺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學說正在月光下聆聽甜蜜的歌聲;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了微波的蕩漾……多美的音樂感受啊!最后我讓學生們來找找八分音符,再講講3/8拍的含義,我發現學生們也都能真正理解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強制的灌輸、重復的練習、機械的訓練,勢必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被動的狀態,是很難取得良好教學成效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記得影片《音樂之聲》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瑪利亞在教七個孩子認識音符時編的歌謠,孩子們一開始也不認識音符,她是這樣唱的:“Do,adeer,afemaledeer,Re,adropofgoldensun,Mi,anameIcallmyself……”難道不生動不形象嗎?難道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嗎?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果然很快記住了每一個音符并愛上了歌唱。我想我們教師也要教學生唱歌譜,在這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學一學瑪麗亞,用我們的耐心與愛心去關愛學生,用我們的歌聲與琴聲去感染學生,用我們的智慧與方法去引導學生,在交流、互動、合作、創編、比賽、律動、游戲、模擬、才藝展示等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們愉快地參與進來。記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時,我一開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譜再教唱歌詞的方法,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為這首歌曲有一定的難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較難唱,為了幫助學生唱好這首歌曲,我改變了教學方法,采用給歌曲加回聲的活動導入,一方面化難為簡,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鋪墊。另一方面,將合唱教學引入課堂,使學生在進行二聲部演唱的同時,可以更認真地聆聽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調,為唱好歌曲作鋪墊,果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整堂課通過師生活動、生生活動等多種方式,最終使學生唱好了這首歌曲。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參與進來,才能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讓學生收獲真實的學習體會,才能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設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外,還得把握一個原則———音樂課,要用音樂來說話。在進行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時,我們教師不能把音樂知識脫離音樂來講,而應該把音樂知識放到歌曲學唱中,放到音樂欣賞中來講,要將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滲透于音樂教學活動。記得在欣賞《溜冰圓舞曲》這首音樂作品時,要介紹到圓舞曲這類體裁的特點,我想枯燥的講解,學生可能不感興趣,應該讓學生在聽、唱、模仿的音樂實踐中來感受圓舞曲這一音樂體裁的特點,所以在欣賞這首作品時,我讓一組同學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組同學用“蹦嚓嚓”進行伴奏,當時唱出的二聲部效果,讓我覺得我正在指揮一支小樂隊,課堂氣氛好極了!唱好之后,再來提問圓舞曲的特點,學生的回答就顯得踴躍多了,關于這類體裁的知識點學生也就輕松愉快地掌握了。還有,在介紹演唱形式等知識點時,如果光是讀概念,或是教師講解,學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這時就需要結合音樂作品來作分析。例如《保衛黃河》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齊唱、輪唱作品,可以讓學生在聆聽、比較、分組演唱的過程中掌握齊唱、輪唱這兩種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紹中國民歌體裁等知識點時,更需要音樂作品來說明問題,速度、力度、節奏、情緒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充滿著真情實感的歌聲中體會出來。

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為了擁有開啟音樂藝術之門的鑰匙。教師將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是在幫學生架起通往音樂藝術的橋梁。在《音樂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也是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音樂課程改革不僅沒有忽視音樂知識技能教學,也沒有淡化知識技能的意思。因此,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課程中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在傳授過程中,要從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中解放出來,要不斷學習,按照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更新教學理念,順應教改潮流,學會變通,不能總是老方法、老思路,適時變一變教學方法或者重新組織一下教學內容,都會給一節課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要設計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要記住音樂課要用音樂來說話。

作者:金驊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學

篇4

伴隨著出口的增加,中國已經連續多年出現經常項目順差。從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1999年到2006年間的出口總額和經常項目順差逐年遞增,近幾年還有增加的趨勢。國際貿易學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不一定是好事,發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對該國經濟具有較多的有利影響,而一個國家經常項目發生逆差對該國經濟產生較多的不利影響。本文從商品出口對出口國經濟的一般影響入手,深入分析中國出口所實際產生的貿易利益。

一、機理研究:商品的出口對出口國經濟的一般影響

1.短期分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人員的計算,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內的支出1%,所導致的本國國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國1.47%、德國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會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產值和就業的增加。正因為如此,各國都努力促進出口貿易,來提高本國的產值和就業水平。

2.長期分析。根據不同發展程度國家出口不同類別產品看來,出口對出口國經濟的影響在長期內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1)出口的增加造成經濟的惡化。(2)出口的增加沒有帶來相應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帶來相應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帶來相應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國出口貿易利益的流失

中國是一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4億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達到7.2%,比2002年提高2.5個百分點。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繼續穩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國僅服務貿易累計出口就達2738億美元,年均增長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個百分點。其中,2006年出口914億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近幾年中國成為進出口總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多年來經常項目都是順差。但是,中國在巨額的出口貿易中,以及在長期的經常項目順差中獲得了多少貿易利益呢?

1.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間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級產品的出口總額在總出口中所占比例從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業制品的比重從49.70%急劇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業制品的出口貿易利益大于初級產品。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出口貿易的利益相對來說在增加。

2.中國出口的廠商結構。1997年至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廠商結構表明,在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穩步上升,從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這表明從出口主體的收益來看,中國有超過50%的出口貿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資企業所獲得。外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低價的租金,在中國開設工廠生產產品,將本來是本國的出口額轉變為中國的出口額,它們從中可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當然,中國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無收益。中國獲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業的工資收入、外資企業的賦稅收入等。中國獲得的間接收益是:外資企業需要在中國購買原料、材料、燃料、電力、半成品等,這將增加此類產品生產廠商的利益,并對中國的GDP產生一定的乘數效應。3.中國廠商出口商品的價值構成。在中國廠商出口貿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國廠商所獲得。中國廠商在生產出口產品的過程中,需要購買發達國家的設備、零部件、技術專利等,發達國家的廠商在中國廠商的出口中獲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國出口商品的價值鏈中,中國廠商只獲得較少的一部分價值。一般來說,越是技術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國廠商獲得的價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結論及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中國連年經常項目順差,出口總額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國際科技競爭力較差。雖然我國工業制品的出口在出口總額中占很大份額,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出口貿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資企業出口的,貿易利益被外商獲得;還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產品,沒有超絕對優勢,并且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條件趨于惡化,所獲得的貿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出口的廠商結構、出口產品的價值構成結構內部的問題,造成中國的出口貿易利益嚴重流失。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防止出口貿易利益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對策:(1)優化出口的產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努力改進技術,加大研究與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力度,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2)改善出口的廠商結構,培育出更多中國自己的大型跨國公司,創造出中國自己的世界名優品牌,提高生產的本土化程度。(3)提升出口產品的價值構成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擁有中國自己更多的知識產權。(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產品的人性化、節約化、環保化程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篇5

一、對技術溢出的理論研究

MacDougall(1960)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了技術溢出理論,他在分析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福利效應時,把技術溢出效應視為伴隨FDI的一個重要現象,由此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技術溢出問題的關注。Caves(1974)認為跨國公司的進入加快了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速度,并且從三個角度解釋了這個原因。Findlay(1978)構建了由先進的發達國家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和技術擴散的內生、動態模型,檢驗了諸如技術差距、外資份額等靜態特征對技術擴散程度的影響。認為FDI輸出國與東道國技術差距越大,技術擴散率就越高;投資規模越大,技術擴散速度也越快,得出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東道國企業會產生有效的“傳染效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Mansfield和Das為代表的一些學者重點從跨國公司角度研究了競爭型的技術溢出模型。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進一步將博弈論、策略論等方法引入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研究,有學者歸納為以下方面:

第一,以溢出為前提的廠商理論。Boisot(1995)以文化空間為分析工具,分別探討了新古典學習理論和熊彼特學習理論對廠商技術水平的影響;Klibanoff和Morduch(1995)研究了廠商之間技術擴散問題;Lee(1995)比較了兩種技術定位下小廠商的技術創新,發現在新技術背景下廠商內部研發活動及其與外部的技術聯系均變得更活躍;Poyago和Theotoky(1995)研究了寡頭模式下聯合企業的均衡和最佳規模。

第二,博弈論中的溢出分析。Wang和Blomstrom(1992)將技術溢出視為跨國公司子公司和當地企業間策略性競爭的內生現象,他們構建了一個關于跨國公司子公司與當地企業博弈的基本模型,發現跨國公司對新技術的投資越多,技術溢出也越多;當地企業對學習的投資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強。

第三,策略聯盟的溢出分析。Gugler和Dunnin(1993)發現策略聯盟是創造和提高廠商技術優勢及其創新活動區位布局的互補性組織形式,策略聯盟的技術溢出隨產業差異而不同;Hagedoorn(1995)考察了非核心技術的策略合作,揭示了廠商之間策略技術聯盟的基本趨勢。

第四,溢出效應和“邊干邊學”理論。Parente(1994)研究了技術擴散,邊干邊學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廠商技術吸收決策和產出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有效性;Colombo和Mosconi(1995)認為邊干邊學效應是技術擴散路徑中技術經驗的增函數。

第五,組織技術的溢出分析。Mekendrick(1995)發現銀行組織技術模仿的來源大多數屬于非市場中介型,同一產業內不同廠商專門知識的來源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第六,Helpman(1995)等人通過考慮國外R&D因素,構建一個國際貿易模型,考察了技術溢出如何通過產品進口提升進口國的技術創新能力。Lichtenberg(1998)通過建立一種新的R&D投入資本測算方法,得出了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越高則從國外R&D中吸收先進技術能力就越強。

國內關于技術溢出方面的理論研究,大多也是從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本土產業或是地區的溢出效應這一角度來進行考察的。主要探討了“市場換技術”等政策的可行性、效果以及外資對我國技術溢出的效應是否顯著。如程宏(2001)具體研究了外資技術溢出的三種主要形式和途徑,分析了產業關聯在技術溢出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在引進外資時應積極引進產業關聯度高的項目。王林生(2002)認為外資的流入有助于中國服務業、制造業和農業比較優勢的進一步發揮,需要“以競爭促創新”這種不同于以往“以市場換技術”的新策略。王福重(2007)通過加入進口國的人力資本變量,修改了Lichtenberg(1998)模型,結果表明人力資本變量較好地解釋了國外R&D存量對我國TFP的貢獻。

二、對技術溢出的實證研究

自技術溢出理論產生之后,它就伴隨著不斷的驗證,無數的學者通過相關數據,運用多種統計方法來分析現實世界中的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對象仍然以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為主,只是在分析時細化了產業和區域。而且實證分析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技術溢出,技術溢出的程度如何,什么因素影響了這種技術溢出。

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以Caves(1974)和Globerman(1979)為先驅。后來的研究者不斷地把他們的模型擴展和細化。Caves(1974)和Globerman(1979)分別采用制造業不同年份的橫截面數據檢驗了加拿大的FDI技術溢出效應。發現當地企業的收入水平和生產效率與行業內引入外資的水平呈現正的相關性,從而得出了存在技術溢出的結論。Blomstrom和Persson(1983,1989)考察了外資對墨西哥企業的技術溢出程度,認為墨西哥當地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與行業中外資企業的比例正相關。Watanabe(1983)運用菲律賓的數據,發現跨國公司對當地供應商產品性能和價格的嚴格要求促進了當地企業生產技能的改進和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Kokko(1994,1996)研究了技術條件對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Kokko(1994)使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業橫截面數據,發現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對技術溢出的效果有顯著影響,二者呈反向關系。Kokko(1996)通過對烏拉圭的實證分析,考察了行業競爭和市場份額因素對溢出效應的影響,他發現競爭是導致溢出效應發生的重要因素。Liu等(2000)考察1991-1995年間英國制造業的行業面板數據,得出了與Kokko(1994)類似的結論。Kathuria(2001)發現溢出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企業的學習能力和對研發的投資,這些投資能促進當地企業應用新知識及提高企業吸收能力。Smarzynska(2002)考察了東道國為跨國公司提供中間投入品的行業,發現這些行業的生產率與FDI投資水平之間存在正向關系,技術溢出在產業之間有關聯效應,并且當FDI是國內市場導向型而非出口導向型時,行業間溢出效應更顯著。

同樣,有很多學者的研究不支持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如Haddad和Harrison(1993)對摩洛哥制造業1985-1989年間的企業和行業面板數據進行了考察,沒有發現存在明顯的正溢出效應。Aitken和Harrison(1999)選用委內瑞拉制造業1976-1989年間的企業面板數據,發現在該國全國范圍內存在普遍的負溢出效應。Barry(2001)考察了愛爾蘭制造業1990-1998年間企業面板數據,同樣發現存在大量負溢出效應,他們把這種現象歸因于當地企業和跨國公司之間勞動力市場上的過度競爭。Barrios和Strobl(2001)采用西班牙制造業1990-1994年的企業面板數據,發現外國直接投資對西班牙不存在任何的技術溢出效應。Jakob(2005)通過面板數據對13個OECD實證表明,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給這些國家的TFP的增長貢獻額度超過200%。

國內學者運用相關數據對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同樣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資對我國企業或地區是否存在技術溢出效應上。何潔、許羅丹(1999)借鑒Feder(1982)的計量方法,采用1985-1997年相關工業部門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結論認為當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工業內資部門的產量就增加2-3個百分點;當我國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工業內資部門的產量就增加0.3-0.4個百分點。劉金缽、朱曉明(2004)通過建立回歸計量模型,運用1993-200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測量了外資對我國工業領域內的技術溢出程度,認為1993-2002年,我國工業領域內的跨國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起到了促進作用。黃靜波、付建(2004)運用廣東省1986-2001年的數據,考察了外資對廣東省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實證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FDI對廣東省在技術進步方面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呂世生、張誠(2004)利用天津市103家企業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Haddad和Aitken的擴展模型,考察了當地企業吸收能力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結果表明提高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的研發對企業生產率的促進作用遠大于創新性研發。張海洋(2005)通過考察研發的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將引進外資的外部性區分為外資技術擴散效應和競爭效應,進而檢驗了外資促進內資工業部門技術效率提高的途徑。他發現本土企業的研發和外資進入都推動了內資工業部門的技術進步,但來源分別為研發的創新能力和正向競爭效應,而非技術擴散。彭水軍、包群(2005)通過構建基于中間產品種類擴張型的內生增長模型,探討技術吸收能力對溢出效應的決定作用,并利用中國1996-2002年30個省市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結果發現技術溢出過程中本土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決定了技術溢出的效果。蔡虹(2008)通過實證表明,產品的進口貿易對我國的技術溢出能力很大,它很好地解釋了我國TFP的增長。孫虹菊(2008)通過對我國地域劃分,說明了進口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能力存在著區域差異性,即東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

三、結論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通過對技術溢出研究情況的簡要綜述可以發現,技術溢出現象普遍存在,多以通過FDI和產品貿易等途徑展開。但FDI對東道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用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同時,技術溢出能力還受到東道國的人力資本、開放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就目前而言,關于技術溢出問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從宏觀角度把國家或者區域作為一個溢出主體,來分析對東道國產業的技術創新以及區域發展的影響。盡管原理相似,但是技術溢出的研究很少落實到“產業”這一層面上,尤其是技術特征關聯度很高的相關產業的研究,當前還很少見到。因此,基于產業鏈特征的相關產業間的技術溢出是今后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結合中國產業間的實際特征展開研究,對準確把握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溢出能力都顯得很有現實意義和方法論價值。

參考文獻:

1、柯廣林,華陽.FDI技術溢出效應實證分析[J].科技情報與開發,2006(3).

2、陳治亞,隆娟潔.外國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研究綜述[J].商場現代化,2007(1).

3、孟亮,宣國良,王洪慶.國外FDI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6).

4、劉金缽,朱曉明.跨國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5、黃靜波,付建.FDI與廣東技術進步關系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6、呂世生,張誠.當地企業吸收能力與FDI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4(6).

7、張海洋.中國工業部門R&D吸收能力與外資技術擴散[J].管理世界,2005(6).

篇6

1.2人力資源內在要素——質的管理

就人的個體而言,主觀能動性是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基礎,而人的思想、心理活動和行為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就人的群體而言,每一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并不一定都能形成群體功能的最佳效應。只有群體在思想觀念上一致,在感情上融洽,在行動上協作,才能使群體的功能等于或大于每一個個體功能的總和。對人力資源質的管理,實質上是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管理。即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組織目標。總之,現代人力資源的管理就是一個人力資源的獲取、整合、保持激勵、控制調整及開發的過程。

1.3人力資源管理是保證各種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膳食處的經營活動離不開人與物這兩個基本要素,而人是業務經營活動的中心,是決定因素。員工的勞動并非一種孤立的個體勞動,而是一種分工協作的社會勞動。所以,要保證業務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首先必須合理招募員工,并科學安排、處理、調整、考評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而這些正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職能。

1.4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素質的前提。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必須努力提高團隊的素質,增強團隊的活力,而團隊的素質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其積極性的發揮,不是僅靠發號施令所能做到的,只有采取現代化的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充分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員工素質,最大限度地挖掘員工的潛能,這是提高團隊素質、增強團隊活力的關鍵所在。

1.5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服務質量、創造良好社會效益的保證,其產品是由員工提供的服務,而員工服務的對象又是需要情感的患者,因而其從業人員的心理因素、職業道德等就直接決定了服務質量,進而關系著經營的成敗。

因此,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服務質量、創造良好社會效益的前提和保證。

2人力資源的激勵原則

2.1激勵是管理的核心問題。古典管理學理論認為,經濟因素和物質條件是重要的激勵因素,相應的管理方法是嚴格獎懲;行為科學理論認為,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是首要的激勵因素,相應的管理方法是“優待員工”。現代科學管理理論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合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上,認為人的貢獻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東西,相應的管理方法是內在激勵法,使組織目標和任務高度個人內在化,求得最大限度的認可和認同。

2.2運用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

(l)內在激勵。內在激勵來自于人們和任務之間的直接聯系,通常是自我運用的、完成工作本身產生的成就感、挑戰感和勝任感等等,可以成為某種內在激勵因素,對工作本身的興趣也是一種內在激勵因素。

(2)外在激勵。外在激勵來自于任務外部的工作環境,通常是被某些人而不是被正被激勵的人所運用。工資、附加補貼、各種形式的監督是外在激勵的因素。

(3)內激與外激相結合的原則。內激側重于行為前的需要和動機的引導或牽引,以及行為中的指導和支持,而外激則側重于行為后果的兌現,以及外部環境的治理。相比之下,內激比外激所產生的工作動力更持久,它可以使員工在工作(而非工作環境)中充滿興趣和樂趣,激發起光榮感、自豪感、成就感,發揮其個人最大潛能。因此,在激勵工作中,管理人員應堅持以內激為主、外激為輔的原則,使員工外有壓力,內有動力。

(4)情感與理性相結合的原則。員工絕大多數是通情達理的。因而,管理人員在激勵他們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堅持理性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結合、獎罰嚴明與獎罰適度相結合的原則。

2.3實施績效考評

篇7

二、立足教材,深挖意識責任培養的素材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優良的品質并非是生而俱來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卻可以激發個體身上蘊藏的巨大潛能,使之成長為一個品質優良的人。鑒于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徑去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于處于心智發展時期的初中生來說,許多人都有英雄情結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師可以立足歷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識培養的素材,用偉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跡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堅強意志。如初中歷史教師可用衛青、霍去病、岳飛、戚繼光等人的英勇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著史、蘇武牧羊等故事鼓勵學生磨煉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難作斗爭。當然,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歷史影視資料、電子素材搜索和整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歷史情感養成和責任感培養提供有利條件。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深挖社會責任感培養素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篇8

本人從事人事工作多年來思考的是如何將和諧的理念貫徹落實到工作中。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醫院的人事工作是涉及到每一位員工的切身利益,又是醫院的整體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醫院、和諧的醫患關系,都需要有合理的人事管理與分配制度做保障,才能提高員

工的積極性,才能在人才戰略上保證醫院的科學發展、和諧建設。

1完善人事制度為和諧醫院提供保障

隨著醫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醫院人事管理從人員管理轉向了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因此就要有以此為導向適合構建和諧醫院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度建設,確定對人事管理的領域、任務和職能進行完善,通過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制度和目標明確的人才評價機制;定編定崗,建立職責明確的崗位責任制;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公正、公開的考核制度和合理的薪酬體系;完善一系列基礎性管理工作制度,使人事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2以和諧理念為人才成長創造最優環境

人才是醫院發展的支柱,和諧人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推進人才強院的戰略,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氛圍,這就需要我們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就是要“以人為本”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要協調好醫院各類人才的利益關系,保護好優秀人才的積極性,同時增強對院外高級人才的吸引力;對人才要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不僅要以事業留人,還要以感情留人。

我院近幾年來的具體措施是:重視專業人才梯隊建設,重視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技術骨干的引進,招聘高層次高素質的畢業生,返聘高水平的退休知名專家指導臨床工作,強化繼續教育和規范化培訓,營造我院專家外出講課和請外地專家來我院講課的氛圍,鼓勵并有計劃安排不同年齡層次的專業人員到三級以上醫院專科進修,做到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創造人才成長的優越環境,為“二級甲等醫院”細化學科培養了大批專科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為醫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才環境。

3用和諧理念提高人事管理部門的整體水平

由于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人事管理的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人事管理部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院政策的執行者,同時還是院領導的助手和參謀。因此,構建和諧醫院,人事部門首先要轉變理念,以和諧的理念指導自身工作,從醫院可持續發展和全院醫務人員隊伍素質提高的角度來實現自身的職能轉變。客觀上要求人事管理工作者必須提高自身整體素質,特別是加強創新、決策、協調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從“管理人”向“服務人”轉變,實現工作方法的和諧,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繁忙,我們的人事工作人員在為臨床一線人員服務時多以主動送去為主,有些專家的事宜經常是約定休息日專程服務,力爭為和諧醫院做出應有貢獻。

4以和諧理念指導醫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人事與分配制度的改革始終是醫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影響醫院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首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步驟,注意用和諧理念來探索、尋求改革的突破點和契合點,精心部署、細心操作、平穩到位確保取得預期效果。對于因改革而使個人利益暫時受到損害的群眾及時做好思想工作,使他們安心工作,理解改革并對改革充滿信心。其次,通過召開職代會,各類人員的座談會以及黨團組織活動廣泛宣傳政策,明確改革的目標和措施,如在收入上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通過定崗定員,實行按勞取酬;推行聘任制,通過合理的考核措施,打破崗位終身制,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特別的崗位和特殊人才實行低職高聘;推行和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和競爭淘汰機制,如科室分級管理、職稱評聘分開等;實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制度,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推行后勤社會化改革,把醫院的有限資源向重點崗位重點人才傾斜。

5運用和諧理念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與公平公正

篇9

一、理論背景

“問題本位”即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所進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反應。在教育實踐中,區別于早先的“學科本位”思想,問題本位教學是以問題統領整個教學過程,正確引導,激發學生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感悟等,讓學生在問題中成長。問題本位研究實施標志著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的轉移,也是我國培養創新型人才形勢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在教學環節中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可見,教學實踐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為核心,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啟發引導為手段,有利于新課標“學生為課堂主體”目標的實現,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本文以新課標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一節《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為例,初探兩種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二、《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

(一)教材地位及學情分析

本實驗是全書倡導探究性學習、發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同時透徹理解本實驗現象所揭本質,有利于學生掌握物質跨膜運輸實例,為接下來的“跨膜方式”學習奠定基礎。從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出發,應將實驗放在第一課時效果更好――從學生動手實驗認識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現象開始,通過自主探究明白細胞吸水與失水的變化原因進而獲得“滲透作用”的概念,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二)教學三維目標

傳統實驗教學方式很難達到三維目標,即使對知識目標達成情況而言,也較生硬、效果差。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質疑問難,最終更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實現三維目標。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實驗重點在于學生能掌握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并熟悉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難點在于如何培養學生從現象提出問題及作出假設的能力,并設計實驗。為了突出重點,以生活現象展現,引導學生由個體思考到細胞,按照探究的科學常規思路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突破“培養科學研究素養和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難點。

(四)教學策略

采用范例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及小組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實施及意圖

1.創建問題情境進行導入。

以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吸水與吸水現象開始,依次展示滲透裝置液面變化現象、醋泡雞蛋失水現象,依據“生活聯系科學”及“個體深入細胞”主線促進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給學生向正確角度思考的素材,獲取“細胞、水運輸、形態、活性”等標簽性詞語,利于學生提出問題。

2.學生提問。

3.據問引導學生確定課題題目。

一方面教師通過精講,引導學生放眼于細胞并認識原生質層結構,回憶細胞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建立起學生進行探究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設立的三個問題,將導入中“植物宏觀上的吸水與失水變化”深入到細胞,幫助學生圍繞“植物細胞”主題,確定探究的課題、明確小組任務。

4.小組討論并分享方案。

由于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探究程度不盡相同,故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時要參與到其中。該環節是本節課最難進行的部分――一方面教師要克服心中“評判正誤”的習慣,另一方面要短時間內實現小組協作學習從而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技巧等基本功、保持學生的興奮度,也需要學生具有合作精神、合理分工的能力。

5.進行實驗。

6.實驗過程及結果分享交流。

通過共享,實現自主學習效應最大化。對之前所提問題進行解釋,是問題本位教學對探究性認識過程的關注。

7.總結構建知識。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在本組課題結果及聽取他組匯報后,已能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水的運輸引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從而完成了意義構建,這樣做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六)教學反思

學生合作與表達能力的缺乏,要求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分組并安排組內分工,利于小組探究的高效推進。教學目標不是教學的起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才是設計的開端。整個教學設計包括學生的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或是教師輔導等環節,均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總結

在生物教學中,既要有自身學科特點體現,也要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出現“學生要學”的良好局面。教學行為的實施,遵循了人的認知規律,就會構建和諧的課堂,這是我們國家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牟久喜.“問題本位”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9:48-49

[2]杜曉利.教育研究價值取向重心的轉移:從“學科本位”到“問題本位”――以《哈佛教育評論》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3:7-11

篇10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如講《》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蕩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其次,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篇11

關鍵詞:外匯儲備管理;成本;收益;投資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外匯儲備規模急劇增長。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各國外匯儲備管理目標、管理策略和投資方式等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外匯儲備資產管理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2005年4月IMF對外匯儲備管理目標進行了修正,指出:“與傳統儲備管理目標相比,目前外匯儲備管理在資產保值和確保流動性基礎上,更應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從而突出了外匯儲備管理收益性目標的重要性。高儲備持有國也紛紛采取更加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投資策略,這從近年來紛紛涌現的財富基金(SWFs)中可見一斑。財富基金的主要來源就是各國的外匯儲備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投資于股票、政府或機構債券(包括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以及一些金融衍生產品,其目的是在保持資產安全性基礎上使投資收益最大化。但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貶值,包括“兩房”在內的美國多家金融機構紛紛破產,投資基金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國際投資環境急劇惡化。這給各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據統計,主要投資于美國和歐洲的金融證券和房地產領域的科威特財富基金,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損失了310億美元;淡馬錫2008年4月至11月間資產價值下降31%,僅其在美國銀行的投資就損失了至少30億美元;被認為資產最為多元化的阿布扎比投資局,在這輪危機中也難以全身而退,據估計,該基金最多可能虧損1500億美元,相當于其資產總額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產生了什么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管理究竟是虧損還是盈利?外匯儲備管理效率如何?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本文對1994-2008年間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分析、計算和實證,并得出結論,以期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和參考。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中經網數據庫等。

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分析

外匯儲備在我國的運轉過程,可以表示為:(1)國際收支順差帶來外匯盈余;(2)外匯市場外匯供給增多,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央行進入外匯市場實行干預操作,買入外匯拋出本幣;(3)國家指派專門機構(目前主要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外匯盈余以及從外匯市場買入的外匯儲備進行管理和投資;(4)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內穩定,央行發行票據來沖銷外匯占款。

目前來看,總體而言我國外匯儲備資金的使用還是很有限的。外匯儲備除了投資到國外購買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債券外,其余的資產主要存在國外銀行。盡管2004年以來國家曾嘗試運用部分外匯儲備給金融機構注資以及其他股權投資,并在2007年成立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外匯儲備資產進行積極管理,但資金量小0。在這一運作過程中,持有外匯儲備的損益就顯現了出來。就收益來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持有外匯儲備收益,是指國家對外匯儲備資產的投資收益,具體包括:(1)外匯儲備投資于國外證券的收益;(2)外匯儲備存于外國銀行的利息收益;(3)外匯儲備用作其他積極性投資的收益。這些儲備收益屬于顯性收益。廣義的外匯儲備收益是指一國運用外匯儲備所產生的所有收益的總和,包括經濟收益、社會收益和其他無形收益等,具體而言不僅包括外匯儲備投資的經濟收益,還包括:(4)一國因持有外匯儲備而降低發生金融危機的損失;(5)一國持有外匯儲備帶來的市場穩定的信心等。(4)、(5)部分收益屬于隱性收益。廣義的收益又可分為可量化與不可量化部分,可量化部分為(1)、(2)、(3)、(4),不可量化部分為(5)。

(一)投資國外債券的儲備資產收益率分析

雖然這兩年實行儲備資產多樣化改革,但我國外匯儲備資產中美元資產仍占絕大比重。其中,美國國債約占35%,美國長期機構債券占比30%和長期企業債券占比5%。美國國債具有四大系列:T—bills(4周、13周和26周),T—notes(2—10年期),T—bonds(10-30年期)和TIPS(通脹保護的國債)。中行全球金融市場部數據顯示,我國主要投資的期限品種包括3個月、5年、10年、30年等。近幾年來這些品種的收益率隨著美國經濟周期的變化發生了較大的波動。如3個月短期國債從1994--2008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1%-6.66%;5年中期國債的收益波動范圍為2%-5.2%;10年期長債近幾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3.0%-5.4%;30年期長債近兩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4.25%-5.7%。考慮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投資中、長期國債,其平均收益率約為5%左右。其次還有美國機構債,它們一般比同期限的國債高100-200基點,因此保守估計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美國債券的平均收益可達5%。除了購買美國國債,我國還動用外匯儲備購買了部分歐盟和日本的長期政府債券。根據相關的研究,保守估算我國外匯儲備中歐盟長期債券比例約為15%,日本長期債券比例約為8%。歐洲和日本長期債券收益率近年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在4%和1.8%左右波動,它們相對于美元有超過20%以上的升值水平,折合美元的收益率大約為4.8%和2.16%。

(二)存在國外銀行的儲備資產收益率分析

除了購買一些政府國庫券、債券以外,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主要存于銀行,這部分流動性資產約占總外匯儲備資產比重的7%。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自1998年1月以來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3.06%。結合投資國外證券收益率,運用歸一法,我們可以大致得到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投資的整體收益率水平,為4.607%(5%×70%+4.8%×15%+2.16%×8%+3.06%×7%=4.607%)。按該收益率來算,1994-2008年我國各年度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如表l所示,累計總收益為3550.41億美元,計27553.86億元人民幣。

(三)因持有外匯儲備而降低發生金融危機的損失——風險收益分析

風險收益是指因持有外匯儲備而減少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次數以及降低了危機發生時對經濟的危害程度,這種降低的危害程度可以認為是外匯儲備帶來的一種收益。正因為風險收益的存在,使得新興國家愿意持有更多的外匯儲備。RodrikandVelasco(1999)估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規則將使資本流動發生逆轉的概率減少10%,假設金融危機的成本為GDP的10%(該假定比率不高,見HutchisonandNoy,2002),那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規則的風險收益等于GDP的1%;表2依此計算了1994-2008年我國各年度風險收益,累計為20112.35億元人民幣。

將上述三種收益累加,得到1994-2008年間我國持有外匯儲備的總收益為6081.75

三、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成本分析

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成本包括:(1)干預成本,即央行進入外匯市場買人美元等外匯的操作成本;(2)沖銷成本,即央行對沖市場上外匯占款的沖銷行為所支付的費用。廣義成本除了(1)、(2)外,還包括(3)機會成本,即如果不將外匯儲備投資國外,而運用于其他途徑(如進行國內建設投資)可能獲得的收益以及(4)如果國內貨幣市場上外匯占款不能完全沖銷,外匯占款剩余對一國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和影響。這些廣義的成本也可分為量化和不可量化兩部分。量化部分包括(1)、(2)、(3),不可量化部分包括(4)。

(一)外匯市場干預成本

當外匯市場外匯資產供給大于需求時,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外價格(匯率)穩定,政府不得不入市進行干預。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交易市場中心執行干預操作,全額從外匯指定銀行那里買入外匯資產,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基礎貨幣。干預成本就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所產生的交易損失及額外的利息支付。由于從1994年以來人民幣都呈現穩定與升值趨勢,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價拋出本幣而帶來的損失。特別是200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達到12.47%,這使得央行外匯市場干預成本劇增。此外,央行買人外匯拋出人民幣,由此導致的人民幣外匯占款屬于央行負債,央行還需額外支付這些負債的利息,這些額外支付的利息也屬于外匯干預成本。

本文借鑒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來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國外匯市場干預成本。鑒于干預數據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匯儲備的變動額作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匯干預的替代變量。

1.央行外匯買賣的交易損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來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潤,ni為第i期外匯干預額,這里是i期的外匯儲備變動額,ei為第i期買賣外匯時的實際匯率(以直接標價法表示),et為樣本期末的市場匯率。為了避免時間區間的選擇對收益的影響,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幣匯率計算的中央銀行外匯市場賣出人民幣而遭受損失累計為20541.4億元人民幣,具體分攤到過去每一年的損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樣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7.3046元/美元計算央行的干預成本,結果為11980.9億元,分攤到每一年的干預成本見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外匯買賣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幣負債的利息C=(Btrt)/4(2)Bt為第t期末的外匯占款增量,n為本國銀行間90天期限的基準收益率。計算結果見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幣負債的利息累計為1431.44億元人民幣。

(二)貨幣市場沖銷成本

由于國內貨幣市場外匯占款增加產生基礎貨幣擴張,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內價格的穩定,央行不得不通過多種工具和手段進行沖銷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礎貨幣,以保證基礎貨幣進而貨幣供應量不受大的沖擊。沖銷成本就是指央行運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進行沖銷操作以回收基礎貨幣所產生的成本。

1994年以來我國使用過的沖銷手段包括:控制貸款規模、回收再貸款、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發行金融債與增加特種存款、公開市場操作(又稱對沖操作)、將財政及郵政儲蓄存款轉存中央銀行等,與此相對應的央行的沖銷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貸款所損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業銀行支付的準備金存款利息;③發行央行票據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郵政儲蓄轉存中央銀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貸款方面,按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3月期的貸款利率為基準進行計算,1994-2008年間,中國人民銀行因對金融機構再貸款余額在樣本期間的增減而多收入利息51.49億元;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支付的存款準備金利息為9935.35億元;郵政儲蓄轉存中央銀行利息總計4388.1億元。從公開市場操作來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銀行累計總共發行票據671期,發行總量為17058.3億元。為了吸引金融機構用央行票據置換其超額準備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動性兩個方面提供比超額準備金存款更為優惠的條件,這使得該部分對沖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間央行因發行票據所支付的利息累計達到4714.79億元。綜合上述四項數據,可得到1994-2008年間廣義范圍的中國人民銀行沖銷操作成本總共達18986.75億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沖銷成本見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幣匯率上升,央行沖銷成本比2007年增長了38.4%。

(三)機會成本(又稱為外匯儲備資產的機會損益)

如果外匯儲備不投資于國外證券而是投資于國內建設,比如直接用其購買生產資料和原材料,也會帶來一定的收益。我們定義這些因購買他國政府債券而放棄的國內投資收益為外匯儲備投資的機會成本。假定外匯資產投資國內,那么外匯儲備資產的機會成本=國內投資收益率×外匯資產規模×當期匯率。其中外匯資產規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匯儲備累積值。當期匯率按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年度數據來算。中國國內投資的收益率可按多種指標估算,如工業資本回報率、工業資金利稅率和全部資本收益率等,本文選取工業資本回報率作為參考指標。已有的研究數據均顯示,1994年以來我國工業資本回報率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但具體回報率是多少還存在爭議。本文援引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結論:從1994年到2006年工業資本回報率變化幅度為2.2%到13.4%,凈資產回報率變化幅度為6.8%到18.5%;如果選擇凈資產回報率作為參數,平均值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持有的機會成本見表7,總計為46826億元。

四、外匯儲備管理的凈收益

將外匯儲備的總收益減去總成本,就是持有外匯儲備的凈收益。總收益包括外匯資產投資收益和風險收益,總成本包括外匯市場干預成本、沖銷成本以及機會成本。如果不考慮機會成本,用總收益減去干預成本和沖銷成本,就得到外匯儲備管理的會計利潤(見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慮機會成本,就得到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經濟收益(見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凈收益見表8。

五、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看片王 | 日韩午夜在线 | 国产精品2 | 欧美日韩精品电影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放器 |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永久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观看嘿嘿视频 | 极品视频在线 | 免费在线毛片 | 日韩av在线网 |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毛片免费观看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久久婷婷 | 久久精品不卡 |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高清二区 |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91看污 | 色婷婷5月天 | 麻豆精品国产传媒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 欧美理论视频 |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 | 青草综合 | 黄色成年视频 | 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 | 三级免费黄 |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欧美电影一区二区 | 日韩城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