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9:30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電腦設計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2.使學生掌握一邊讀,一邊想的方法,進一步理解電腦如何“管家”,激勵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教學難點:1.指導學生邊讀邊想,理解電腦的用途。
2.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明白電腦“管家”工作的初步原理。
教學準備:一臺電腦。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揭題審題,檢查預習1.板書課題:《電腦“管家”》。
2.審題:什么叫電腦?為什么叫電腦為“管家”呢?它管什么?怎么管呢?學了這篇說明文,我們就會懂得關于電腦的許多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①作者重點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從電腦的功能、電腦如何“管家”、電腦的用途這幾方面理解。)②了解學生在預習中掌握了哪些不懂的詞句。(模擬、數據、操縱、履行、貯存等。)③師生討論部分疑難。(如:終端機、神經中樞和電腦的工作原理等。)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分為幾段?
2.引導討論,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電腦的特點和功能。第二段(第2—13自然段):電腦如何“管家”。第三段(第14自然段):電腦真是個忠實可靠的“管家”。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1.讀懂第一段。①默讀,思考:電腦有哪些功能。②明白“不僅……還……”句式表達的意思。
2.讀懂第二段。①電腦能當“管家”,“我”相信嗎?“我”是怎么弄明白的?自由讀第二段,并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A.終端機怎樣辦理客人的住店手續?B.餐廳里,客人為什么吃完飯不付錢?C.終端機和主機是怎樣聯系的?D.電腦系統的神經中樞有什么功能?②集體討論,理解電腦如何分步“管家”。
3.讀懂第三段。①齊讀,理解電腦的“忠實可靠”、“不知疲倦”。②為什么說電腦是忠實可靠的“管家”?
2淺析中職計算機專業
2.1中職學生的特點
在全國各所中職院校的生源來說主要是面向應屆初中畢業生,這部分學生年齡小,文化底子薄。但是這部分學生這出于花樣年華的階段,對于新事物充滿好奇,對于美的鑒賞能力還猶存不足。因為文化底子薄,所以學習能力相對薄弱,而且沒有好的計算機技術作為基礎。大部分生源來自并不發達的農村區域,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的鑒賞能力有限,對于“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并不成熟,沒有經過系統的美術教育和培訓,這對于設計行業來說是致命的。而且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并沒有接觸過電腦,其對于電腦的認識和操作水平極低。
2.2中職計算機專業特點
目前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中包括幾個方向,一個是計算機辦公、計算機組裝或網絡安裝、藝術設計等主要幾個方向。在藝術設計方向中,學校多側重于對計算機設計軟件的教育和培訓,像Photoshop和Flash等圖像制作軟件和動畫制作軟件等,而往往忽略的學生在藝術方面的造詣,鑒賞能力猶存不足,雖然可以熟練使用軟件,但是沒有好的鑒賞能力作為指導,做出來的作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3根據現實情況做出改進方案
根據現在全國中職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情況對目前做出合理的改進方案,根據目前的計算機專業特點,按照這樣地方式走下去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電腦藝術設計人才,本文根據已經分析得出的問題,就目前現狀提出幾點看法和建議。
3.1制定教學方案,推敲教學計劃
作為一個現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對于教學計劃進行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案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對學生和學校負責的教學態度,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素質的體現。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確目前的教學目標,根據目標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通過教學內容的不斷革新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案。
3.2藝術設計應重視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在目前的中職院校中,即使學生之前對于電腦操作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也可以較好地掌握計算機軟件操作的基本知識,但是藝術設計專業并不只是要求學生能簡單地操作幾款軟件,更是要求他們可以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設計作品。設計要通過計算機軟件表達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鑒賞“美丑”的基本美術能力。沒有經過良好和系統的美術學習和練習,學生很難具備相應的藝術內涵和藝術素養。對于藝術素養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藝術氛圍熏陶和美術技巧學習,每個人從出生就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可以通過后期的培養和誘導來獲得提升的,對于世界上美的認識,對于事物的感知能力,通過見識的廣闊也可有利的培養意識思維的形成。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區域,他們文化底子相對薄弱,見識少,審美能力和意識思維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針對這種現象,可以根據現階段學生都喜歡打扮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擴充,教會學生如何選擇美的事物,學會對美的追求,在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有意識地對學生灌輸美的思想。對于學生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可以從其平常的讀物為切入點,通過向學生推薦主流的設計刊物,廣告創意等引導學生對于創意設計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另一個角度去看創意,去學習別人的設計、配色、構圖、排版等,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在學生的課堂實踐中插入一些陶冶情操的課程設置,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通過發現大自然的美來放飛自己的視野,放飛自己的性情,在現實生活中去感受美。學校應加強對于美術課程的設置,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功底,設計基礎相當薄弱,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沒有好的辦法,只能通過對學生系統地美術培訓來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空白,因為這是設計的基礎,可以增加和設置素描、速寫或者是色彩構成的課時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這方面的培養學習雖然并不會直接體現出來,但是這部分的養成就相當于一個建筑的地基,是做設計的基礎,地基打不好建筑建成了就會出問題,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還有一方面是作為藝術設計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作品做出評價,藝術設計老師不同于其他老師,對于學生的藝術作品應及時給出評價,好在哪兒壞在哪兒要告知學生,因為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所存在的問題,它不像是數學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是通過教師的審美觀念給學生一個美丑的認識和評定,可以說學生的審美觀念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教師得以發展和改變的。學生審美觀的養成是通過時間的沉淀逐步形成的。
4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藝術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所謂創作便是一種對自己大腦的一次突破和挑戰,對對自己思維模式的一種具體體現,而創作來源于靈感,靈感來源于生活。在教育緩解中要激發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創作興趣,從生活出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想象空間無拘無束地體現自己的思維意識。比如在photoshop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在人物修圖這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很高的興趣,因為他們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學生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可以將自己的照片做的好看一點放在自己的空間里或者微博上,甚至有的學生會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給照片添加濾鏡做出不同的特效。
2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
(1)明確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改革目標
新時期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應該立足自身特點和實際,以教育改革為目標進行不斷地探索和有益地創新,這是保障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與基礎。要建立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改革目標體系,樹立從教育模式、教育體制、教育內容中進行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和改革的策略與方法,通過優化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和教學、教授和學習、理論和實際等各類關系,做到對從實踐的層面上做到對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和發展。
(2)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建設目標
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推行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是一項嶄新的教育改革和嘗試,是新時期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應該在實施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明確清晰而準確的建設目標,以此來適應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建設與改革過程的需要。現階段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在建設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過程中要建立系統性的目標,從教師團隊、學生綜合能力、學生實踐能力、企業合作等重要方面出發,設立指導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實施和建設的目標體系,進而確保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有效實施。
(3)建立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應該勇于打破學科、內容方面的限制,建立起以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為核心的管理新體系,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和社會資源,重新對專業、學科進行分類和歸集,建設出適于專業建設和學生發展的工作室,設立便于實施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新系統,將對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的管理做到科學化、系統化、專業化。
(4)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建設應該注意的要點
建設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模式過程中必須圍繞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體系和任務,在確保學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嶄新的工作室制實踐教育方法與模式。要針對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職業能力、服務能力等復制和意識,加強在實踐教育中的鍛煉和學習,將教育質量和效果落實在模式的不斷推進和改進的過程中,達到對高職院校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發展和專業建設的支撐作用。
一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承
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是設計,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要依賴于當時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電腦數碼設計這一藝術形式便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電本文由收集整理腦數碼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的。著名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設計大師喬治·開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電腦數碼圖形與電腦數碼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macintosh電腦形成“桌面排版系統”(簡稱dtp)開始,電腦數碼技術在設計領域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腦數碼圖形技術的成熟帶動了cad/cam(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制造)的普及和發展,設計藝術與電腦數碼技術才得以真正結合。隨著現代的電腦數碼技術在藝術表現領域中開始形成自身獨特的視覺表現語言,體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電腦數碼設計開始進入到藝術的古老殿堂。但是當電腦數碼藝術創作給藝術家帶來興奮和視覺的新奇的同時,卻發現因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產生了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美的情感差異和電腦數碼藝術表現的不足,同時還存在一些對電腦數碼藝術的模糊認識。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文化淵源的發掘,探討電腦數碼設計創作的視覺表現和美學趨向,及其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圖形、色彩、民族文化、電腦數碼技術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電腦數碼藝術。用傳統藝術,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藝術來豐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以彌補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藝術文化內涵的不足,解決在現代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存在的視覺表現,以及認識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是正確表現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傳統繪畫藝術美的關鍵。
二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審美情感差異
形成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傳統淵源的不同。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之上的,蘊藏著眾多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精粹形式豐富,包涵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及審美情趣。傳統繪畫藝術所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眾多的風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傳統繪畫的筆墨造型和傳統藝術的文化淵源,都在人們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親和力,產生心靈的共鳴。而新生的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情感上缺乏傳統文化基礎,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較大的局限,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其次是因為現代科技的含量導致創作和表現的差異。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創新外,還沒有受到過像現代電腦電腦數碼化所帶來的這樣巨大的沖擊。
三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在電腦數碼設計表現過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是電腦數碼藝術發展的根本。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是不斷充實電腦數碼設計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為傳統繪畫創作的表達和反映藝術家的創作構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家的思維和想象力。
在近50年來久負盛名的設計師中,諾曼·塞斯
而就中小企業而言,長久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特別是在會計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內部的作業程序也未標準化,缺乏適當的內部控制制度,其財務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備受質疑,發生錯誤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對增加,這些都是我國中小企業在傳統人工作業環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據資策會(民86)的調查結果,我國中小企業應用電腦的比例約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趨勢,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討我國中小企業是否能藉由電腦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業流程中植入關鍵性的控制點以提昇其內部控制制度,進而探討在不同的電腦化應用程度下,其作業流程與內部控制的調整情況。
研究目的
中小企業電腦化的情形
包括電腦化的時間、資訊專職人員多寡、電腦作業系統的復雜程度、電腦化的范圍以及資訊系統的開發方式為何。
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
瞭解我國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組織系絡或電腦化情形的影響。
電腦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業在會計電腦化前,是否先進行作業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討合理化與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的關系。
會計電腦化對企業作業流程的影響
探討中小企業的作業流程是否因為會計電腦化而有所改變以及不同的會計電腦化程度是否對企業的作業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會計電腦化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瞭解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對作業的效率、組織結構以及整體內部控制環境的影響。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項,以下針對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結論:
[1]、瞭解我國中小企業電腦化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中小企業由於資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業務性質較為單純的關系,對於資訊專職人員或電腦專業人員的重視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體設備與架構方面,使用中型以上電腦者佔少數,大多使用個人電腦搭配單機作業系統,部分企業可能因業務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設區域網路居多,顯示樣本企業的電腦系統復雜程度不高。樣本企業對於ERP或電子商務等當前的新興資訊技術應用的普及率不高,顯示中小企業由於資金、技術及專業人才的不足,對於新興資訊技術的引進與開發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業仍以購買套裝軟體的方式導入會計資訊系統進行電腦化。
[2]、探討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組織系絡與企業電腦化的情形有關
本研究以導入會計資訊系統模組個數衡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企業導入的會計資訊系統模組中,以會計總帳和進銷存系統居多數,顯示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不高,以帳務處理與作業控制層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對中小企業引進會計資訊系統的程序作過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中小企業採用會計資訊系統的動機,主要是基於企業本身的需要,當企業規模擴增、業務量增加時,進銷存及帳款的管理能夠對企業的商務往來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幫助,而且作業層次的電腦化所需投資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卻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業投資的經營特質。
在探討組織系絡和電腦化情形是否與會計電腦化程度有關方面,本研究提出組織系絡、電腦化時間、資訊部門人數、電腦系統復雜度以及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關的研究假說,藉由適當的分析方法驗證是否與企業會計電腦化程度之間有關聯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會計電腦化程度會受組織規模、成立年數、電腦化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企業隨著時間經過,業務量及規模的擴增,會計管理的相關作業變得更加復雜,為提昇效率,自然會導入更多的會計資訊系統以因應企業所需。
[3]、探討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的作業流程造成影響
有關作業流程合理化與會計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企業在導入會計資訊系統前若曾進行作業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其資訊系統的整體使用滿意度較高,顯示先合理化再電腦化成功機率較高,系統的使用滿意度也會較高,國內也有相關的研究支持此一說法。
關於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的作業流程造成影響,本研究採用相依樣本t檢定驗證樣本企業的作業流程控管在會計電腦化前后是否有顯著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作業流程控管五個構面下的各變項在會計電腦化前后均呈現顯著的差異,表示會計電腦化對企業的作業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企業會隨著會計制度的電腦化,在其作業流程中建立原先沒有的控制點,并強化原先并未確實執行的程序,進而提昇整體的內部控制制度。
而會計電腦化程度高低與企業作業流程控管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成正相關,但是,進一步對作業流程各構面進行分析,結果并無顯著的情形,亦即會計電腦化程度越高的企業,整體而言其作業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無法觀察其對各個作業流程的影響程度是否顯著。
[4]、探討會計電腦化是否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造成影響
根據個案結果可知,企業的文件表單并未因為會計電腦化而消失,大部份企業仍要求將重要的憑證和報表印製出來供審核,只有部分作業可由電腦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業電腦化的程度普遍較低,且大多以購買套裝軟體的方式進行資訊系統的開發,缺乏整體性的規畫,各子系統無法有效整合,導致資料的傳輸和稽核無法透過電腦執行一貫性的作業,只好延用電腦化前人工書面審核的方式。
就資料處理的速度而言,會計電腦化后,資料處理的速度明顯增加,為企業節省許多的時間,但并不代表輸出的資訊就一定正確,資料在處理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發生遺失、隱瞞、增加、重覆處理或其它不正當的異動,導致最后輸出的并非正確完整的資訊。
就資料處理的成本而言,企業的軟體若選購不當,資訊系統的品質即受到影響,如系統的維護及維修和使用不易導致錯誤或無效率等等,而使資料處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質也會影響資料處理成本的高低,企業的員工流動率高或訓練不足等都會使資料在處理過程當中發生錯誤,導致處理資料的成本增加。
同時,企業在電腦化后,許多資料的儲存、傳輸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標準化,導致彈性調整的空間相對變小;且電腦化省卻了一些人工作業下的繁瑣動作,員工的工作方式也會變得較為單調且例行化,工作的負擔和責任也有所減輕,但也導致職務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
根據個案結果顯示,當企業在人工作業的環境之下已具備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時,電腦化并不會改變原先的作業流程,大部份仍維持原先的程序,電腦化帶來的效益只是讓處理的動作變得更有效率。反之,當企業在人工作業的環境之下并無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時,電腦化會促使企業進行作業流程的標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強內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業導入電腦時有妥善的規劃,且資訊系統也符合需求的情況。
[二]、研究限制
[1]、樣本取得問題
本研究的樣本資料取自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所出版之民國八十九年中小企業協會會員名冊,事實上我國中小企業家數、行業眾多,加入中小企業協會的會員只佔少數,樣本較不具代表性。
[2]、樣本數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問卷77份,回收率僅12.83%,樣本數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問卷的題項過多,寄發時間又正逢企業的忙季所致。
[3]、衡量變數的問題
本研究變數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觀性的指標,并無相關的文獻支持,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問題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現不一致的現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變數的分析時,可能流於主觀或武斷。
[4]、訪談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電話訪談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由於訪談的時間有限,僅能針對簡要的問題作詢問,自個案公司所得的資料的品質不高。
[三]、建議
[1]、對企業的建議
1.本研究的調查發現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導入交易處理與作業控制層次的會計資訊系統居多,顯示企業會計資訊系統的應用層次有待提升,方能確實改善企業的經營體質,提升企業的形象與競爭優勢。
2.本研究的調查發現會計電腦化對企業的作業流程及內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有受訪企業是藉由會計資訊系統的導入而建立了較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顯示企業在導入會計資訊系統之前并無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時,可藉由會計電腦化的進行,檢討己身的管理制度,進而促成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對后續研究者的建議
1.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輔以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在資料的可信度方面較為欠缺,故未來相關研究可以藉由個案訪談的方式,對會計電腦化是否影響企業的內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詳盡的探討。
2.本研究探討的是中小企業會計電腦化情形以及對內部控制的影響,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針對大型企業引進資訊技術對其內部控制的影響作探討,相信可以對大型企業在導入資訊技術時,在其內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響以及因應方式提供有用的資訊。
參考文獻
中小企業會員名冊(民89),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
王長智(民89),中小企業導入企業間電子商務之研究,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義云(民85),會計電腦化對會計原則的衝擊,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業會計資訊系統引進程序之研究,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業面臨電子商務發展推行企業再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文源(民85),企業會計電腦化備忘錄,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會計資訊系統內部控制之建立-以電腦化總帳會計系統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瑞凱(民77),臺灣中小型製造業電腦化困難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東霖(民87),會計資訊系統對資訊使用者及競爭策略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棕璠(民88),審計學,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棕璠、謝清佳(民87),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方堯(民85),跨越會計制度電腦化的障礙,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業策略運用資訊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政賢(民73),中小企業電腦化過程對組織之影響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宏(民87),資訊技術與企業流程再工程關系之探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耀欽(民83),資訊科技對企業程序之影響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業電腦化與組織變革過程--一個服務業之個案探討,中山管理評論,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瓊鳳、陳專涂、謝清杰(民88),會計資訊系統。滄海出版社。
柳中岡(民83),中小企業管理電腦化指南,松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許智源(民89),電腦化資訊系統內部控制之研究與評估—以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明玲(民85),企業會計電腦化現況大調查,會計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約成(民72),臺灣中小企業合作經營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人偉(民75),會計制度內容及設計方法,臺北中國預算管理學會。
張力仁(民88),影響中小企業管理者導入電子商務因素之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光(民75),我國職場合理化、民主化對勞動者人格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緯良(民79),資訊技術之運用對組織的影響,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甫(民84),資訊科技運用對企業作業流程的影響研究,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功源(民71),中小企業中長期資金籌措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吳美如(民88),企業內部網路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對會計人員之影響,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良(民89),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影響,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俊華(民78),中小企業電腦化之策略性規畫分析—企業制度典之構想與應用設計,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宗泰(民85),中小企業電腦化之難題、失敗原因與成功因素,臺北銀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經濟部工業局網站(民87),moeaidb.gov.tw/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網站(民88),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電子商務資訊與環境特性對中小企業衝擊之模式,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策會(民76),我國軟體發展環境、問題及需求之現況調查。
劉士豪(民83),資訊系統與組織競爭優勢關系之研究—資源基礎理論之應用,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水深(民78),臺灣中小企業之內部管理問題,臺灣銀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樓雍儀(民86),由價值鍊觀點探討EDI在及時存貨管理上的運用—以電子業為例,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業電腦化資訊系統發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賢(民74),臺灣地區電腦化資訊系統規劃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泗堂(民73),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國慶(民80),資訊安全的門神-通行碼,資訊教育叢書(三)。
蕭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業合理化與電腦化優先順序之個案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開平(民84),中小企業製造業內部控制現況探討,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柏喬(民84),后勤資訊技術運用策略與競爭優勢之研究─以電子相關產業為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欽嫄(民84),作業電腦化與企業再造工程,今日會計,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張家銘(民78),臺灣中小企業發展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銘(民85),企業電腦化與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張--從組織程序模式來推論解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淑慧(民86),電子資料交換使用狀況及其對內部控制影響之探討,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耀新(民88),會計資訊系統,松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關鍵詞 平板電腦;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4-0073-06
問題的提出
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肯定其對教學的變革性影響,同時,也有部分學者表示質疑。平板電腦對教學到底能帶來什么?存在什么利弊?到底有什么樣的使用方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文獻研究及基于實踐的研究成果分享。
文獻查找及分析
在中國知網中,筆者首先在期刊論文數據庫中以“篇名”為檢索條件,以“平板電腦”并且“教學”為
關鍵詞 ,共檢索到9條數據。再以“主題”為檢索條件,同樣以“平板電腦”并且“教學”為
關鍵詞 ,共檢索到77條。最后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也以上述同樣的
關鍵詞 和兩種不同的條件進行檢索,分別檢索出“篇名”0條和“主題”15條的文獻。考慮到目前對平板電腦叫法的各種不一,又分別以iPad、Pad和Tablet PC代替“平板電腦”,另一個
關鍵詞 仍用“教學”。iPad(這里指用iPad替代平板電腦,其他跟上述條件一致,下同)在期刊論文中是篇名9條,主題36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5條;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Pad在期刊數據庫中篇名2條,主題32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31條;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Tablet PC在期刊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7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14條。在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對上述文獻進行去重和篩選,最終共確定文獻38篇作為本文文獻綜述詳細研究的對象。通過對這38篇文獻的分析,首先從名字上以“平板電腦”作為叫法的有25篇,以“iPad”作為叫法的有13篇,還有2篇以“Pad”作為叫法,還有另外兩篇分別以“Tablet PC”和“xPad”作為叫法。iPad是蘋果公司開發的平板電腦,可以看出在中國幾乎把iPad和平板電腦等同起來,說明蘋果公司的產品在中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通過上述文獻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對平板電腦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平板電腦發展及其教育教學應用可能性、國內外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情況、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環境需求、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點和變革、平板電腦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融合平板電腦的課堂教學模式、平板電腦環境下的資源開發和平臺建設。表2是每個類別的文獻統計情況。
文獻內容分析
基于以上七類文獻研究,下面是針對每一個方面文獻研究的一些總結。
1. 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可能性
平板電腦(Tablet PC)概念于2002年由微軟首次提出,其后發展緩慢,直至2010年蘋果公司了iPad并對平板電腦概念和設計理念進行了重新定義,將其界定為介于手機和桌面電腦之間的便攜式移動設備。此后短短兩三年,平板電腦在全球形成了蓬勃發展的勢頭。至2011年6月,蘋果公司已銷售3000萬臺iPad ,全球各大廠商如三星、戴爾、惠普、聯想、東芝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平板電腦。
伴隨著移動學習理論的發展,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的出現無疑對移動學習的實施增加了新的技術和支撐環境,是對移動學習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識到平板電腦將對教育變革產生巨大影響,專門針對教育教學定制開發的平板電腦也不斷出現,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的電子書包和電子教材概念不斷深化發展,平板電腦的巨大發展使得教育的各種軟件和資源不斷得到開發和建設。
38篇文獻中的大部分文獻都對這一方面進行了闡述,說明目前中國已經認識到平板電腦的迅速發展及其將會在教育教學中產生重大影響。
2. 國內外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情況
對平板電腦用于教育教學持肯定態度的研究人員無不論述國內外關于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情況,他們認為,國際上已經在不斷推進和深化這方面的工作,提醒我們應該跟上國際步伐,把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推向更高層次。
國外在這一領域著手較早,很多國家已經啟動了智能終端進入教育系統的計劃。在大學、中學、小學等學段都有所涉及。在美國,蘋果公司于2011年7月開始在超過600個地區啟動“一對一”項目,即教師和學生每人配備一部iPad,并在上課時使用。奧巴馬政府的目標是到2017年每位學生人手一本電子書。愛爾蘭的中學已經用平板電腦代取傳統課本。韓國也計劃投資超20億美元開發電子課本,到2015年取代紙質課本。另外,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將iPad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輔助工具。
近兩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已然開展平板電腦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驗,如2010年深圳南山實驗麒麟小學嘗試了iPad上課,同時引起了社會的熱議。自2010年底起,北京市西城區、東城區、海淀區、朝陽區、豐臺區、大興區等相繼開展iPad及其他形態智能終端的教學應用嘗試,并已經形成了常態化應用的學校,如豐師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2013年4月24日,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首次舉行公開課,展示平板電腦在課堂的應用; 2013年6月25日,湖北黃岡第一中學初中部初一年級2班不用書本,一人一臺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教學。當前,開展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區域包括北京、上海、佛山、深圳、杭州、南京、濰坊、新疆昌吉等地,上海更是把“電子書包”項目寫入了“十二五”規劃。在高校研究團隊中,出現了專業性的研究團隊,如北京師范大學李玉順博士實施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Pad的新型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就是北京這一領域的應用推進研究課題,試圖探究基于Pad有效應用的新型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一直致力于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的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相關標準制定,并在《華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3月第二期發表了《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技術標準體系框架的研究》,給出了一個技術標準體系的整體框架。
3. 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環境需求
要把平板電腦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在硬件、軟件、環境、網絡等各方面實現基本配置,有不少文獻關注這些方面。經過對上述文獻的分析,總結為以下六個方面:(1)硬件或終端(即平板電腦)的保障,這跟經濟發展有關;(2)無線網絡,平板電腦能夠便捷地用于教學,與隨時隨地實現網絡連接分不開;(3)專業的電子課本,這里的專業指適合系統化的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開發的電子課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簡單的網絡上搜集起來的文字、圖片、視頻集合體;(4)適合于平板的課堂輔助教學系統,這類軟件系統能夠包括支持服務、評價、跟蹤、知識檢測等功能,具有完善功能的專業教學軟件;(5)課堂管理,這是進行有效課堂教學必須保證的問題,目前已有文獻或實踐中還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控制、監督學生的課堂學習,比如控制上網、控制學習進度等;(6)基于平板電腦的碎片化資源整合,課外學習的各種資源都是碎片化的,比如5分鐘課堂錄像、元課件、視頻、圖片等,怎樣將上述材料有效組合成一個好的基于平板的學習資源非常重要。(7)基于平板電腦的教學方法,這里的平板教學不光是教學工具的變化,也是教學方法的變革,這些新型的教學法仍在探究過程中。
4.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點和變革
平板電腦教學的優點是文獻中關注的內容之一,從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平板電腦教學應用大部分研究者都處在美好展望階段及探索使用平板電腦哪些功能來教學,具體如何應用還呈現得較少,更很少有實證性研究。在這一層面,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下面詳細介紹。
?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點和變革
平板電腦應用于教學的優勢來源于諸多方面,比如,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結合、支持Wi-Fi和3G無線上網方式、多點觸控屏幕方便支持和實現人機交互以及豐富的接口支持;還有有利于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成本更低,相對臺式機而言,平板電腦更適于課堂教學;便攜性、配備多種傳感器、強大的網絡功能;前所未有的互動性體驗、流暢的程序運行能力、超長的電池續航能力、高分辨率顯示屏;輸入方式多樣,不再局限于鍵盤和鼠標,可以采用手寫、觸摸甚至語音識別進行自然的人機交互。上述這些優點基本涵蓋了大部分學者對平板電腦用于教學變革的看法。平板電腦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缺點和擔憂
對平板電腦的教學應用也有質疑的聲音,如平板電腦的使用造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生想象力下降,在現有條件下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用戶的使用習慣、程序兼容性、安全性、潛在的游戲干擾等問題,這些是比較重要的問題。其他問題,如國內Wi-Fi熱點少、3G費用太高、不利于xPad的大范圍使用;無法運行flash,導致一些網站資源無法使用;關機不能桌面操作,容易造成按鍵損壞;屏幕容易破碎;整體運行速度慢,篇幅大的文檔打開慢等。對平板電腦教學的質疑將促使其在教育中更理性、合理地使用。
5. 平板電腦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從前面表2可以看出,和具體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文獻占有較大的比例。說明很多研究者都試著把平板電腦教學的應用具體到某種學科中,試圖找出適用于此學科或所有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整體上來看,還沒有總結出其適用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從文獻上可以看到,和具體學科結合的案例涉及幼兒數學教育、高校數字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小學德育、特殊教育、小學數學、中學地理、醫學院校、中學英語、骨科多媒體教學、通識教育、貨幣創造實驗教學、程序設計教學等方面,已經覆蓋到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學應用。在學科類別上覆蓋了數學、英語、醫學、德育、地理、特殊教育、通識教育、程序設計等多個學科和領域,比較齊全。但是在這些文獻中都是具體到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或是針對這堂課有哪些工具或功能可以用到,并沒有從整體和宏觀上給出總結性的方法或模式,需要有進一步的深層次探究。
6. 融合平板電腦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前,從文獻來看,平板電腦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還沒有相對完善。盡管有些研究者試圖總結出一些模式,但是整體上是寬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導。比如,有人提出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基于協作的學習模式;又如基于及時通訊軟件的培訓形式、基于瀏覽器的學習形式、基于手機軟件的“云計算”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不太適合課堂學習,而適用于課外的碎片化學習,而且這三種學習方式都是側重于從某種工具來說,不是從教學活動過程來呈現的。另外,還有后PC時代的移動學習方式、交互式課堂學習方式,包括簡易的內容創造平臺和有效的情景創設平臺以及高效的交互顯示平臺和溝通,交流與教學管理平臺、小組項目學習方式、個人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管理和資源共享工具,包括裝載電子教科書,構建電子資料庫,構建學習工具集,構架自己的網絡電臺。如果從把平板電腦引入課堂教學的視角來看,那么適用于平板電腦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需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當前,上述兩個方面在以微課程、翻轉課堂等概念的指導下,正得以深入的實踐。
7. 平板電腦環境下的資源開發和平臺建設
基于平板電腦教學的資源和平臺建設是目前實際中最需求的,但相關文獻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者在這一方面沒有切入到核心問題,比如,談到軟件資源開發需要有哪些功能和部分,北京郵電大學的李青教授提到了從屏幕布局設計、導航設計、人機交互設計、學習內容設計等方面如何開發,這個方面只能在大框架上給出一點參考。另外,有些研究者只是從開發要素、原則、國內開發問題和意義來闡述,實際指導意義欠缺。平板電腦只不過是個載體,里面有什么樣的學習資源才是問題的核心,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課題支撐的北京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發展
在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Pad的新型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的支撐下,我們與北京一些學校,包括人大附中西山學校、豐師附小、白家莊小學、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等22所課題學校進行深度合作,自2012年底啟動課題研究工作,在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方式、平板電腦教學學校層面的推進方式、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模式、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有效性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關的研究成果正陸續發表。首都北京的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已經跨越了接觸階段,正向應用階段推進,一些學校已經進入常態化教學應用層面,如豐師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在教與學的創新探索方面,課題學校開展了積極的實踐探索,應用形態涉及教學、學生學習、綜合性課程設計與開展、探究性教學方式的實施,形成了跨學科綜合、高交互式特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開放時空(突破課堂內外)、綜合復合媒體(富媒體)的新課程形態等不同代表性課程特征的實踐。這類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帶動了首都北京平板電腦教學輔助平臺的生成和發展,出現了如博雅、方正、知好樂等品牌的一對一輔助教學系統。從整體來看,首都北京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整體水平領先于全國發展。
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現階段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研究已經走過了接觸、嘗試階段,正向應用階段發展,為推動這一領域的深入發展,下面這些問題還需要持續改進。
1. 對平板電腦教學應用要加速突破美好展望層面
平板電腦的確能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的變革,但是怎樣變革、如何實現才能真正解決當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怎樣實現教與學的創新、怎樣從時代意義上理解智能終端泛在環境對現有教學系統的變革作用,這些都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應用實踐,在不同學段、不同課程、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等開展廣泛的應用實踐活動,并進行積極的環境建構。對當前在基礎教育領域內的應用實踐嘗試,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協同推進,促進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常態化的教育教學應用。
2. 開展以活動為基礎的平板電腦課堂教學應用模式研究
如何實現平板電腦有效教學應用,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而不應僅僅停留在功能或工具層面的介紹。這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最重要的內容,要真正把平板教學引入課堂,就必須有一套適用于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平板電腦教學不僅僅是工具的變化,更需要有新型教學法的支撐,否則它依然是難以深入影響教與學的新型工具而已。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核心不是平板電腦本身,而是由它的功能衍射出來便捷性的、可操作的應用模式和應用方法。前面所列的38篇文獻中,沒有發現能涉及以活動為基礎的平板電腦教學應用設計類層次的探索與思考。
3. 缺乏適用于支持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專業資源和輔助平臺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需要系統化的、適用于課堂教學的、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開發的電子課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簡單地把網上搜集起來的文字、圖片、視頻整合起來的課件。否則,這樣的方式對教學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只不過是很簡單的工具應用而已,因此,專業的課程資源亟需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去實現。在這一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繼成立了數字出版部門,開展了這一方面的探索,但速度、規模、應用整合探索等方面的力度都需要加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應用,實現良好的課堂管理以及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最好把這些問題以輔助軟件教學系統的形式加以解決,這將是最佳的選擇。能夠基于一定平臺借助于強大的軟件功能來實現這些課堂管理和組織、監督的需求也是需要深入推進的重要主題。在北京,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物化出了一些一對一輔助教學平臺,但在功能的適用性、易用性,整合其他技術形態適用的便捷性,支持平板電腦教學應用需求中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的整合深度等方面來看,這些輔的教學平臺都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對學習者身心健康、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學習者使用平板電腦的交互方式等都是需要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總結
目前,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不少區域和學校已經主動開展這一方面的應用探索實踐,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和研究者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但是通過文獻研究及課題驅動的研究實踐活動,我們發現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整體上還停留在淺顯的應用層次,大部分都是在對平板教學的美好展望或需要什么條件、有什么優缺點等主觀性分析,對于到底如何使用,如何進行模式建構,怎么去使用的實證性研究以及對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效果等方面還需要加強。此外,盡管有一些數量和具體學科結合的文獻,但是沒有深入地從宏觀上和理論上去分析引領平板電腦教學模式,實踐上普遍關注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其思考深度常常也只停留在這門課程,缺乏廣泛推廣的價值的思考和抽象的意義建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4-0186-02
“電腦鼠”,英文名叫做MicroMouse,是使用嵌入式微控制器、傳感器和機電運動部件構成的一種智能行走裝置,電腦鼠可以在不同“迷宮”中自動記憶和選擇路徑,采用相應的算法,快速地達到所設定目的地。
這項競技賽事風靡全球,從1979 年國際電工和電子工程學會(IEEE)每年都舉辦一次國際性的電腦鼠走迷宮競賽,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在歐洲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區頗為盛行。
1 問題提出的背景
嵌入式微型機器人(電腦鼠)走迷宮競賽具有一定難度,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比賽。此外,它還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工具。電腦鼠可看作是一個集多項工程學科知識于一體的小型系統。成功的設計者通常都是合作團體,他們必須考慮電子、電氣、機械以及計算機軟件設計,算法各方面的問題。重量、速度、功耗、傳感技術、重心以及程序各方面都是設計中需要決定和綜合考慮的因素。
本論文從軟件算法角度提出了斜向45度沖刺的算法創新,并在2015年天津電腦鼠相關賽項中成功應用。
電腦鼠在運行中可以劃分為四個狀態,等待狀態、啟動狀態、搜索迷宮狀態和沖刺狀態。
1)等待狀態
在該狀態中,電腦鼠靜止在起點,等待開始命令。同時實時顯示傳感器檢測結果和電池的電壓,這樣方便調試傳感器的靈敏度和更換電池。當控制啟動的按鍵按下后,電腦鼠進入啟動狀態。
2)啟動狀態
迷宮是由18cm*18cm 大小的方格組成的,其行列各有16個方格。以左下角的點為(0,0)點,右上角的點為(15,15)點。在該狀態中,電腦鼠根據第一次轉彎的方向判斷起點是在坐標的(0,0)點還是(15,0)點。
3)搜索迷宮狀態
在該狀態中,電腦鼠的任務就是探索并記憶迷宮地圖。這里采用右手搜索法則,并搜索全迷宮。其程序流程圖見圖1所示:
4)沖刺狀態
迷宮搜索完畢后,根據算法找出一條最優路徑沖刺到終點。沖刺結束后返回到起點。
本論文研究的是,在沖刺狀態下以最優路徑為基礎,通過類似自動機原理的算法找到最優路徑下可以45度斜向跑的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
5)方向的定義
為了讓電腦鼠記住所走過的各個迷宮格的信息,我們就要對這256個迷宮格進行編號。很明顯,用坐標是非常方便的。
在本文中,將向上的方向定義為0,向右為1、向下的方向定義為2、向左為3,如圖所示。
2 沖刺路徑絕對方向數組的獲取
絕對方向數組的獲取,通過讀取GucMapBlock(根據當前格修改過周邊4格的地圖),獲取沖刺地圖,并變換成沖刺路徑絕對方向的數組,在此基礎上分析斜向45度路線的起始坐標和終止坐標。
算法分析:斜向包括4個方向,8種情況,每種情況至少連續兩組以上即可選擇。4個方向,8種情況,以絕對方向1010的情況為例如圖3所示:
這種情況可以選擇斜向跑,101010以及更多的重復循環情況也可以選擇斜向跑,除此之外還有0101,1212,2121,2323,3232,0303,3030以及更多循環的情況。本論文就是通過有限狀態自動機原理,把符合條件的所有情況篩選出來。
3 算法的實現
首先,搭建有限狀態自動機,初始狀態為“0”狀態,輸入值只有0,1,2,3四種情況,每一個輸入之后,有限狀態自動機會有狀態跳轉,如:在“0”狀態下輸入0時調整到“1”狀態,輸入1時調整到“2”狀態,輸入2時調整到“3”狀態,輸入3時調整到“4”狀態;在“1”狀態下輸入0時調整到“1”狀態,輸入1時調整到“5”狀態,輸入2時調整到“3”狀態,輸入3時調整到“6”狀態。有的輸入會跳轉到新狀態,有的輸入會跳轉到已經存在的狀態。其中,14,16,18,20,22,24,26,28為終止狀態,分別是8種情況,首次達到終止狀態,即滿足兩組斜向45度最低條件,再通過連續一組循環可以連續達到同一個終止狀態,再次基礎上可以計算出所有滿足條件的斜向45度的起始坐標和終止坐標等信息。
有限狀態自動機會轉換成一個所有狀態跳轉關系都包含在28*4的狀態轉換矩陣中。
狀態轉換矩陣如下:
4 編程實現
在VC++6.0環境模擬斜向45度算法,根據緩沖區讀取的實際數據在VC環境下,測試算法,通過算法運算出所有符合條件的序列段,并運算出起始步數,起始點絕對方向,起點坐標,終止坐標,步數等信息。
測試用例:test[N]={0,0,0,0,0,0,0,0,0,0,0,1,0,1,0,0,1,0,1,0,0,0,0,0,0,1,1,2,2,1,2,1,2,1,2,1,2,2};
[1]殷泰暉,李帥.基于TNS協議的Oracle數據庫安全性改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02):193-196.
[2]孫鐘安.大型數據庫ORACLE數據庫的優化設計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馬繼軍.ORACLE數據庫安全問題探析與應對策略[J].軟件導刊,2010(12):147-149.
[4]肖飛,黃正東,王光華,郭雪清.JAVA存儲過程在Oracle數據庫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4,9(03):18.
[5]魏亞楠,宋義秋.Oracle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性能優化[J].制造業自動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輝,等.Oracle數據庫在PACS/RIS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3(07):35-37.
[7]彭小斌,張文峰,林根深.ORACLE數據庫并發訪問控制機制及訪問沖突的解決方法[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01):44-45、14.
[8]付強,王春平.基于半實物仿真的半自動跟蹤技術開發平臺[J]四川兵工學報,2012,33(08):69-70、80.
[9]孔銀昌,夏躍偉,劉蘭蘭,等.Oracle數據庫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術,2012,31(03):190-192.
[10]梁樹杰,黃旭彬.Oracle數據庫維護中自動跟蹤技術的應用分析[J].電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劉哲.基于Oracle數據庫系統的優化與性能調整研究[J].綠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鐵峰.淺議如何調整優化Oracle9i數據庫的性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2:86.
oracle論文參考文獻:
[1]段桂芹.基于DBA崗位需求的高職Oracle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4(2).
[2]李秀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Oracle數據庫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5).
[3]周溢輝.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數據庫應用課程改革探討[J].軟件,2012(4).
[4]任淑美.《大型數據庫系統Oracle應用開發》課程實訓教學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
[5]龔曉君.基于行動導向的Oracle課程教學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1(6).
oracle論文參考文獻:
[1]魏永豐,劉立月.異構數據庫系統中的Oracle與SQLServer數據共享技術[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1):92?94.
[2]郭東恩,沈燕.Oracle透明網關技術實現異構數據庫互連[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8,21(9):58?59.
[3]藍永健.利用Oracle透明網關技術進行系統整合的研究[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28(5):92?96.
[4]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databasedocumentation:gatewayforSQLserveruser’sguide,11grelease2[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5]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databasedocumentation:textapplicationdeveloper’sguide11gRelease2[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6]OracleCorporation.Oracle11gadocumentation:textreference[R].California,USA:OracleCorporation,2009.
[7]熊志輝,王德鑫,王煒,等.基于Oracle的多權限多格式文檔組織與檢索系統[J].計算機應用,2008,28(9):2407?2409.
[8]朱松巖,葉華平,李生林,等.基于多層授權體制的檔案全文檢索系統設計與實現[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5,21(1):57?60.
[9]李瑞麗,錢皓,黃以凱.基于Oracle大數據的全文檢索技術研究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13,29(1):18?21.
[10]李尚初.Oracle的全文檢索技術[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9,25(4):92?95.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腦游戲進入很多人的生活,因此教育游戲的研究已經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但是對于幼兒應不應該玩電腦游戲,怎樣設計適合幼兒的電腦游戲,已然成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長關心的問題。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問卷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幼兒電腦游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得出了目前幼兒電腦游戲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幼兒教育游戲軟件的設計策略,希望對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點點借鑒。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教育傳播研究的一種專門方法。文獻分析法就是按某一研究課題的需要,對一系列文獻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評述性的說明。
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自編問卷,幼兒教師調查問卷由以下部分組成:基本信息、教師對電腦游戲的了解程度、教師對電腦游戲的態度、教師對電腦游戲設計的意見。
3 幼兒教育游戲研究的文獻分析
由于對于幼兒教育游戲軟件還沒有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視,我們輸入“幼兒教育游戲軟件”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及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沒有檢索到相關文獻。因此,我們從幼兒傳統游戲和教育游戲軟件兩個角度出發,來探求幼兒教育游戲軟件的現狀。本研究的樣本,從2006年到2011年國內的有代表性的期刊上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中選取,并刪除了和本研究無關的文獻,得出下面的結論:
3.1 研究文獻數目不斷增加
從2006-2011年,每年的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來看,連續5年來,我國關于“幼兒游戲”“教育游戲軟件”的研究趨勢總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這幾年幼兒游戲和教育游戲軟件相關的優秀碩士論文數量從無到陸續出現,說明我國關于幼兒游戲和教育游戲軟件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3.2 研究關注點分析
幼兒游戲研究主要探討傳統游戲在幼兒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審美教育、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創新教育等方面的應用,重要作用和價值等。同時通過一些傳統游戲的實踐活動來探索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教師指導的時機以及介入的方式。幼兒游戲與音樂、英語、語言等結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總而言之,幼兒游戲研究涉及范圍廣,數量多,內容充實。這說明幼兒傳統游戲在幼兒教育中已經受到普遍關注,而且理論與實踐研究都比較成熟。
教育游戲軟件的理論研究主要探討國外教育游戲軟件的一些經驗,國內教育游戲軟件的現狀、教育與游戲如何結合、重要作用、設計開發和價值等。實踐研究主要是教育游戲在中小學英語、數學、信息技術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總而言之,教育游戲軟件研究文獻的不斷增加,說明教育游戲軟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但當前研究對象主要集中為中小學學生,對于教育游戲軟件與幼兒教育的結合方面還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和分析,傳統的幼兒教育游戲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已經非常成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中小學教育,也對幼兒園教學產生了一定影響,那么怎樣將傳統幼兒游戲成功的經驗和范例嫁接到幼兒教育游戲軟件開發中,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設計應用幼兒教育游戲軟件,將會對幼兒園教學帶來新的變革。
4 幼兒電腦游戲的教師問卷調查分析
本調查的研究對象為江蘇南京市實驗幼兒園、南京市第二幼兒園、南師大幼兒園、金寶寶幼兒園的幼兒教師。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87,有效問卷87,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2%。通過對問卷的分析處理,得出下面的結論:
4.1 教師對電腦游戲的了解情況以及認可程度
從調查數據中,我們發現有93%的幼兒教師對電腦游戲“知道一些”或者“聽別的老師說過”,只有2%的教師從來沒有聽說過電腦游戲。這表明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聽說過電腦游戲,但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不多(只有5%),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很少使用”電腦游戲軟件教學。被調查者普遍認為電腦游戲會對教學產生幫助,其中認為有很大幫助的占20%,而認為沒什么幫助的僅占1%。看來他們對電腦游戲有著較高的認可度。
4.2 電腦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使用情況及必要性
對于“你使用過電腦游戲軟件進行教學嗎?”,只有5%的教師“經常使用”,31%的教師表示“會用一些”,23%的教師“很少使用”,41%的教師表示“基本上不會使用”。
在問到“你認為有必要將電腦游戲應用于幼兒教學?”時,有41%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有54%的教師“無所謂”,只有5%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可見,對于電腦游戲應用于幼兒教學中,大部分幼兒教師都不反對,但是有半數以上的教師持無所謂的態度,可能他們對電腦游戲優越性還不是很了解,因此,怎樣轉變這部分教師對幼兒教育游戲軟件應用于教學的態度,也是以后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4.3 電腦游戲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有32%的教師認為幼兒對電腦游戲是“都感興趣”的,有36%的教師認為大部分幼兒對電腦游戲是感興趣的,可見,大部分教師認為,幼兒對電腦游戲是有興趣的,那么,電腦游戲吸引幼兒的因素有哪些呢?
4.4 電腦游戲吸引幼兒的原因
表1 電腦游戲吸引幼兒的原因
■
從表1可知,“畫面生動、音樂動聽”是教師認為最能吸引幼兒的電腦游戲因素,其次是“游戲情節有趣”和“游戲的激勵和反饋效果好”。這三者都基本是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
4.5 教師對電腦游戲應用于幼兒園教學的建議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對于電腦游戲應該從哪些方面對幼兒進行幫助,教師通常認為電腦游戲對幼兒的幫助應該主要體現在“豐富情感,啟發思維”和“激發興趣,增強動機”方面,當然“獲得知識”和“開闊視野”也是教師關注的方面。那么,怎樣才能設計出符合幼兒教師要求的教育游戲軟件,還需要我們不斷的研究。
5 研究結論
通過對幼兒電腦游戲的調查分析,結合有關文獻內容和我們的研究,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5.1 國內幼兒教育游戲理論與實踐研究時間短,程度淺
國內幼兒教育游戲理論研究基本是空白,現如今針對幼兒的教育游戲很多都是直接來自國外,缺乏本土化研究,并且很多針對幼兒的電腦游戲都是商業運作,存在很多弊端,以至于家長和幼兒教師都不敢輕易的將電腦游戲應用于幼兒的學習中。國內對學前兒童教育游戲軟件開發理論研究基本沒有,少量的幼兒教育游戲軟件理論研究也是關于,幼兒教育游戲的功能等。傳統的幼兒教育游戲理論與實踐都比較成熟,教育游戲軟件也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那么怎樣借鑒成功的傳統幼兒游戲理論與實踐,應用到教育游戲軟件設計中,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體而言,幼兒電腦游戲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時間很短、程度較淺,該類型游戲的設計與開發尚處起步階段。
5.2 教師對幼兒電腦游戲比較認可,但是卻不敢輕易使用
通過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教師對幼兒游戲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但卻不太愿意將電腦游戲應用到幼兒園教學中,他們對電腦游戲還存在很多顧慮,比如,娛樂與知識的結合不容易,電腦游戲不利于教師組織與管理等;因此,如何解決教師的顧慮,使電腦游戲成功的應用于幼兒園教學中,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
5.3 幼兒電腦游戲軟件的設計
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出現得到大家廣泛認可的幼兒電腦游戲軟件,這也是阻礙電腦游戲應用于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原因。幼兒電腦游戲軟件的設計與開發,應該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綜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幼兒的需求,幼兒園教師的需求等。那么究竟應如何設計適合各方需求的電腦游戲軟件呢?我們參考桑德拉?L?卡爾弗特在《信息時代的兒童發展》一書中提出的“有效的教育性電視節目和計算機教育軟件的特性”,結合我們的調查結果,為幼兒電腦游戲設計提出如下一些策略:
5.3.1 知覺突顯策略。幼兒電腦游戲軟件,應該注重幼兒的心理特征,在動作、音效和視覺效果上多做考慮。
5.3.2 語言策略。對于幼兒電腦游戲軟件,應該使用幼兒易于理解的語言。
5.3.3 反饋策略。來自游戲結果的種種反饋,對幼兒的游戲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幼兒電腦游戲的反饋,應該盡量用一些幼兒熟悉的語言、人物等。例如,“你最棒”等幼兒喜歡的用詞。
5.3.4 交互策略。由于幼兒的動作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電腦游戲的交互要盡量簡單化,便于幼兒操作。
5.3.5 重復策略。電腦游戲中應該不斷地重復主題和主要信息,便于幼兒的理解。
5.3.6 角色扮演策略。游戲不僅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情境,增強幼兒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游戲中,角色扮演可以帶給學習者更強烈、更真實的感受,讓游戲者將自己內在抽象的感受更具體地表現出來。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習者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想像自我、控制自我。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會維持著學習者在游戲中的興趣(Prensky,2001)。
5.3.7 快樂策略。幼兒電腦游戲軟件一個最重要的主題是要令幼兒感到快樂。快樂學習應該被表現為是令人振奮的和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個令人厭煩的、枯燥無味的苦差事要兒童忍受。因此,在幼兒電腦游戲設計的整個過程中,“寓教于樂”的思想應該貫穿始終。
幼兒教育游戲的研究和實踐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還需要教師、專家和游戲設計者等諸多人士共同的努力。希望本文能給正在探求幼兒教育游戲發展的教師和游戲設計者們一點啟示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石晉陽,張義兵.關于低齡兒童與電腦游戲的家長調查報告[J].學前教育研究,2005(4).
[2](美)桑德拉.L.卡爾弗特著,傅小蘭、嚴正譯.信息時代的兒童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版,第282、322頁.
[3]魏婷.教育游戲激勵學習動機的因素分析與設計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09(1).
作者簡介:
“雙元制”,是指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職業學校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學校和企業分別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一元”。“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職業院校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理論教育,企業負責學生的實踐與技能操作。
一、高職數字印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圍繞校內基地,建設以“雙元制教學、‘2+1’訂單式”的教學模式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方式。
該模式即第一、二學年學生在校學習,學習內容的基礎課和專業理論基礎課為主,基礎課由學校負責教育教學論文,專業理論基礎課由企業負責,第三學年學生在企業學習專業技能,并安排頂崗實習。學習方式為:理論+實訓+實習+頂崗。使師生在實訓基地中接受企業化管理,在真實職業環境中學習實踐,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2)重構“項目式、情境式”課程體系
圍繞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開發的理論,以國家精品課程標準為依據,召開實踐專家座談會,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校企合作,制定學習領域和教學內容,構建“項目式、情境式”課程體系。如下圖1。
圖1
(3)建設一支“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外引內培相結合教育教學論文,優化師資結構,提升師資隊伍素質。通過全員培訓,提高教學團隊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通過進修和行業引進能把握專業、行業發展方向的專業帶頭人;通過到企業培訓,培養一批專業骨干教師;與企業合作,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熟練掌握最新技術的行業一線技術人員來校教學,形成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4)完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
按照“五個共建”的辦學模式,即共建專業、共建教學計劃、共建課程體系、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共建,使校內實訓基地具有教學、生產、科研、培訓、技能鑒定等多項功能。
二、高職數字印刷專業人才能力結構分析
《2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大學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占65.9%,人際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達能力占4.5%,專業能力占47.7%,外語能力占47.7%。這說明現在企業對于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全面和細致了,人才的需求向符合化發展教育教學論文,這對我們人才培養的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
按照數字印刷專業目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并依照職業崗位(群)能力要求,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建立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如圖2。
圖2 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
三、高職數字印刷專業理論教學體系建設
(1)課程體系的解構與重構
結合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圍繞以“項目化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傳統的按學科體系編排的教材作例,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確定核心學習領域,按工作任務展開,以情境為導向組織教學。主要專業課程體系見表1。
(2)精品課程建設
完善院級精品課程《企業形象設計》資源庫;按工作過程導向,把《企業形象設計》建設成省級精品課程。把《數字印后工藝與實訓》建設成院級精品課程。
(3)教材建設
吸收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教材建設,編印三本教材:《企業形象設計》(高職高專實訓教材)、《數字印前工藝與實訓》(工作任務導向教材)、《數字印后工藝與實訓》(工作任務導向教材)。
表1 核心課程體系
項目
工作任務
職業能力
專業課程體系
項目一:
廣告設計
廣告的設計
1.熟悉廣告的分類及創意思維
2.掌握廣告設計創意方法
數字印刷印前處理技術
數字印刷產品的加工與機器的操作
數字印刷印后加工技術
廣告的制作
1.熟悉廣告設計創意的草圖表現技法
2.掌握廣告設計創意的電腦制作技法
印前文件的整理
1.熟悉計算機基本操作
2.電腦軟件的操作
數碼印刷與互聯網的應用
1.熟悉互聯網網上資料的接收
2.掌握互聯網網上資料的處理方法
項目二: 包裝設計
包裝的設計
1.掌握外包裝設計基礎知識
2.掌握包裝設計創意的電腦設計
包裝的制作
1.熟悉各種包裝紙張類型和特殊材料的運用
2.掌握包裝制作的基本結構圖
數碼印刷機操作
1.熟悉產品性能教育教學論文,掌握工藝流程2.能獨自操作印刷機
印刷設備操作與維護
1.印刷設備維護各種技術2.掌握印刷設備各種操作
項目三:VI策劃與企業形象設計
VI策劃
1.熟悉VI策劃的工作流程2.掌握VI策劃的文案寫作
企業形象的設計
1.熟悉整個設計流程2.掌握企業形象的設計電腦制作
印前拼版
1.掌握數碼印刷的印前拼版技術
項目四:書籍裝幀設計
書籍裝幀的設計
1.熟悉書籍裝幀的設計整體設計流程
2.掌握其電腦設計的操作
書籍裝幀的制作
[中圖分類號]TP39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7-0179-01
畢業論文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采取傳統人工管理模式,在資料整理、選題、論文撰寫及指導、格式檢查、資源共享、論文管理等諸多方面存在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1]因此,使用信息化的電子系統對畢業論文設計流程進行管理,既方便了老師和學生,也可以節省更多的教學資源,老師、學生還可以高效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不僅方便學校對畢業生論文的整個流程的管理,而且擺脫過去由人用紙和筆進行的費時費力的繁重工作。可以把每一年的畢業生論文相關資料存儲在數據庫中,可隨時查看和打印相關數據,既節約資源,又達到對畢業論文統一管理的目的。[2]指導教師使用在線答疑功能,同時,便于導師及時了解學生論文進度,提高工作效率,指導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Internet實現網上操作,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
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是一個以畢業論文為核心的信息互動的平臺,為身處不同地理位置的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從畢業設計課題的申報,到畢業設計論文提交,再到論文的評審及成績的給定,最后對畢業設計資料進行歸檔,這一系列的工作均可在網上實現,實現高效畢業生畢業設計的高效管理。
一、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應完成的任務
1.能夠實現從畢業論文選題到學生答辯通過的教學任務。由指導教師給定畢業設計題目,教研室主任審核通過后,通過系統平臺給學生。參加畢業設計的學生通過異地登錄選題系統可以查看畢業設計題目,自己可以根據所學專業特長及自身愛好,選擇相應的畢業設計題目。選題成功之后,學生需填寫畢業設計任務書,在任務書中需要明確畢業論文設計題目、預計完成時間以及指導教師等信息。接著,學生填寫開題報告,對所選設計題目進行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意義進行闡述和分析。指導教師同意此生開題之后,學生進入設計開發和畢業論文撰寫的階段,在此期間要定時向指導教師匯報設計進度,[3]論文撰寫完成之后,將論文提交給自己的指導教師等待審核。若審核通過,則進入答辯環節,答辯完成之后,指導教師及答辯小組老師將成績輸入系統,系統自動生成學生的畢業論文總成績。最后,會根據論文的專業方向及成績等級將論文進行分類并存儲,以便之后的學生下載、參考,指導教師提交優秀畢業論文。
2.能夠實現資料的高效管理、有效利用、快速檢索和統計。
3.還應能提供以下服務:、更新、處理公告;相關信息查詢;留言、論壇等。
4.對網站進行定期維護,如訪問統計、網站日志、權限管理等。[4]
二、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功能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對論文進展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的功能。指導教師設定時間對學生設計開發和畢業論文撰寫進度進行檢查,實現論文在線提交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和畢業論文審核書,只有通過指導教師審核的學生才能參加答辯。
2.選題的處理功能。原則上按照教師、學生雙向選擇模式確定學生論文選題工作,根據學生專業情況進行分流選題。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對于大部分同學采用指導教師命題學生選題的方式,即多對多方式進行師生互選題;對于學習成績突出的同學可以自主命題,學生選擇心儀的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對于極少數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指派指導教師督促和指導他們按時完成畢業論文學習任務。
3.論文綜合評分的功能。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進展程度和論文水平,在論文答辯之前給自己指導的學生一個初評成績,答辯小組老師給定成績的平均值作為答辯成績。按照教學的管理要求,初評成績和論文答辯成績應按照一定比例最終給出論文綜合成績。
4.對論文資料統計的功能。對數據庫中的論文資料進行導出導入以及打印操作時,使用水晶報表可以實現動態數據綁定,將需要打印的論文資料數據與水晶報表相連接,提高了打印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浩君,吳皖贛.高校畢業設計過程質量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01).
[2]周曉輝.基于B/S結構的畢業設計(論文)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價值工程,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