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0 10:46:44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人體工程學的含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設計是為人服務的,而室內設計中的人體工學就是幫助我們更科學地創造出能適合于人的身心要求的理想環境。人體工學是二次大戰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科學,它以人—物關系為研究的對象,以實測統計分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廣泛用于軍事,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生活用品等領域。人體工學研究的目標在於讓人類工作及生活更有效率,同時促進人類的幸福。這牽涉到一方面建立及維持設備、工具、工作、及環境因子間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考慮人體解剖、生物力學及觀念上、行為上的特徵。
1.人體工學的內容
人體工學又叫人類工程學,是以人體測量學,生理學等作為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綜合的進行人體結構,功能,心理以及力學等問題的研究學科.實質上,所謂人體工學,在本質上就是使工具的使用方式盡量適合人體的自然形態,這樣就可以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時,身體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動適應,從而盡量減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勞。人體工學是利用生理、心理特徵的資訊,來設計人類使用的裝置和系統。其資料和原理,被廣泛應用於家庭、工作場所和娛樂,是人和工作及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
2.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人體基礎數據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2.1人體構造
人體構造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人體動作域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有關。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構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2.2人體生理計測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2.2.1肌電圖方法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2.2能量代謝率方法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2.2.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3.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3.1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3.1.1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3.1.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3.1.3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3.1.4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3.2人體工學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
人體工學是室內設計不可缺少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3.2.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依據.影響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相當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動范圍以及家具設備的數量和尺寸.因此,在確定空間范圍時必須搞清使用這個空間的人數,;每個人需要多大的活動面積,空間內有哪些家具設備以及這些家具設備需要占用多少面積和空間.
人體工學提供了不同性別的人在立,坐,臥是的平均尺寸,提供了人們在使用各種家具設備和從事各種活動時所需空間的面積和高度尺寸等,一旦確定了空間內的總人數,就可以確定出空間的合理面積與高度.
3.2.2.為家具設計提供依據.家具的主要功能是實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貯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屬于人體家具的椅,桌,床,要讓人坐著舒適,書寫方便,睡得香甜,安全可靠,并能減少疲勞感;屬于貯藏家具的櫥,柜,架等,要有適合貯存各種物品的空間,還要便于人們存取.設計家具時,必須以人體工學為指導,是家具尺寸符合人體的基本尺寸和從事各種活動需要的尺寸.
參考文獻
1 有關人體工程學的含義
人體工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是近幾十年來新興起來的。當與室內設計聯系在一起時人體工程學的含義就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測量、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應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因此,室內環境設計不僅僅是對人們在視覺上對環境的設計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的重視,同時對物理條件和心理條件等所反映到環境上的因素的研究和設計也已予以了高度重視。
2 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的相關內容
2.1 有關人體基礎數據
在人體基礎數據的來源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獲取:第一,人體尺度。第二,人體構造。第三,人體的動作域。這也是我們人體工程學所要研究并提供的基礎數據。
2.2 有關人體生理計測
有關人體的各項指標,測量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點:人體出力測定、人體觸覺反應測定、人體疲勞測定。 包括的生理指標有:皮膚溫度、出汗量、血壓、心率、耗氧量等。
2.3 有關人體心理計測
有關心理計測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情況下所采用的是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和尺度法等。第一種,精神物理學測量法。第二種,尺度法,是以順序在心理學這個角度中劃分量度。
3 人體工程學對室內設計產生的作用
在現代室內環境設計這門學科中,人體工程學的應用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功能,一是實用,二是精神。從實用方面來說,主要是指室內設計對人們生活所具有的實用性,也就是從人們生活需要的方面力求最大可能的滿足需要的多重性;從精神方面來說,主要指室內環境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對人們心理活動上所產生的影響。所以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在供人們居住的室內空間的人所具有思維和精神活動的能力對人的精神感受上所產生的特殊作用。
3.1 為確定空間場所活動所需范圍提供依據
在設計的過程中,室內設計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滿足人們生活起居的理想舒適程度的要求。通常情況下,不同的形狀所呈現的空間,會給人的心理和生理帶來不同的感受,比如方形、圓形、八角形等比較嚴謹規則的幾何形式的空間,會給人的視覺和心理感覺上帶來一種端正、平穩、肅穆的環境氣氛,相反,那些具有不規則形式的空間形式則給人帶來一種隨意、自然、流動的氣氛。在進行室內設計的同時,人體尺度的具體數據及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到所有空間與圍護,都是在人們的動作和活動的范圍安全與否,是否是對大多數人們的適合活動尺寸為宜,并強調一定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進行設計。
3.2 為確定設計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寸及適用范圍提供依據
在我們生活的室內環境中,都希望室內的空間和家具的功能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不浪費空間,也不會給室內帶來擁擠感,能夠達到我們預期設計目的并且符合正常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結構。家具作為室內環境中的主體物,首要的就是一定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家具的使用首先就是為人所用,服務于人,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讓人感覺到非常得體、適當,才能給人的精神和身體帶來愉悅和放松的作用。所以,在設計家具的同時,一定要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包括在家具的尺度上、形式上及其布置方式上,也就是說,必須符合人體的尺度以及人體各個身體部位的活動規律,才能讓使用者感受到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的目的,這也是家具設計的宗旨。
設計家具的目的是使預期的使用者感到安全和舒適,其規格及形狀的尺寸要求所需的基礎數據都是由人體工程學來提供。一般情況,例如立位使用的高櫥柜的高度我們一般會設在1800~2200mm,寬度一般設在400~600mm 。座位使用的家具,比如桌、椅等家具,應按照人坐在座位上從坐骨結節點的位置進行計算為準。比如一般沙發的高度以350mm為宜,其靠背的角度一般設為100°。
3.3 為確定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提供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境的適應群體主要是作為人體居住的重要場所,那么所包括的設計方面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比如人在睡眠時,人體正常需要的熱量應該為273kJ/h、站著的時候,人體正常需要的熱量為420kJ/h、在重體力勞動的情況下,人體所需要的熱量為1932kJ/h。又如人們在談話時的距離也會因不同交談方式會有一定的設置區分,在會議時,人們之間一般談話的正常語音交談的距離在3m,強度應該在45db,生活交談時,人們之間的正常語音距離應該在0.9m,強度應該在55db等。從醫學衛生的角度考慮,在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中,氣候中空氣成分的含量對一個人正常的人體生理功能的保證是非常重要的,對人們體力的恢復和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很有利的。在室內環境里,在光環境的設計中,如房屋的采光和朝向等也很重要。通常情況下,起居室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朝向,這樣才能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同時,臥室的采光既要有一定的陽光照射而又要避免過分的烈日暴曬。因此,作為對人體室內物理環境的設計和確定,通過人體工程學能為設計提供最佳參數,在設計的過程中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3.4 對于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依據
視覺的要素包括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在這些條件下,通過色彩與光線的變換便可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創造出不同的室內的環境氣氛。人們想要一個舒適、安寧的環境,顏色能起到至關重要的視覺作用。馬克思說過:“色彩的感覺是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色彩對于一個人的精神和情緒可起到非常直接的影響,不同的顏色在視覺和心理感覺上都會產生不同的感覺。例如,黃色是一種明亮、柔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是活躍、充滿喜悅之情。中國自古以來將黃色多用于奢華的皇宮中,在今天我國室內環境裝飾中,以黃色為基調作為居室裝飾的色彩仍然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綠色,首先會使人聯想到春天和負有生命的事物,也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色彩。經科學證明,綠色有促進正常血液循環的功效,能緩解眼部壓力,消除眼部疲勞的功效。所以需要從事高溫作業或者用眼過度的一些工作者可以采用綠色或者藍色作為室內環境的色調為宜。同樣,光線的不同角度或照射強度的大小也會通過視覺給人的精神帶來不同感受。因此,只有了解相關的視覺要素信息,才能夠為創造更舒適宜人的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依據。
4 人體工程學對室內設計形成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室內設計領域,人體工程學為該學科提供了大量的、科學的、量化的有關設計依據。可以說,當前室內設計所使用的參考資料、執行標準,大體都來源于對人體工程學的研究。人體工程學對于室內設計來說是基礎、是平臺,但人體工程學對室內設計的影響卻絕非局限于此,還可以表現在以下這兩個方面。
4.1 人體工程學對室內設計質量的促進與發展
人體工程學應用于室內設計中,有效地推(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動了學科專業的發展,總體說來,使現代室內設計的發展產生了三個方面的飛躍:第一、從經驗走向科學;第二,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第三,從定性走向定量。這些發展,促進了藝術與科學的有利結合,有效提高了室內設計的生活質量。可以說,作為一門應用科學,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產物,人體工程學對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環保生活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4.2 人體工程學對室內設計理念的提升
人體工程學應用于室內設計中,使室內設計的理念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在發生著改變。第一,將行為實踐轉變為科學觀念融入設計理念之中,由此轉變了設計師的設計理念。第二,將個體觀念轉變為整體概念帶入設計理念之中。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了當代設計領域的思想理念,此類課題為“系統設計”理念提供了用主導思想。第三,將主流思潮轉變為前沿思想導入設計理念之中。人體工程學所研究的課題內容和服務對象都是同時代的事物,它的研究理念和目的是直接反映了主流思潮和時代追求,因此始終保持與時代脈搏同步。
5 結語
“以人為本、為人服務” 的理念是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核心,它的研究內容大量地應用在室內環境設計之中,其中以人的生理內容和心理內容是在應用范圍中最為普及的。室內環境是人類進行各種生產、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室內環境設計的好壞不僅反映出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而且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質量。人體工程學的廣泛應用,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室內環境設計的質量更大大改善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居住條件。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與影響,有利于促進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更廣泛、更深入更合理的應用,創造更加美好舒適的生(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來增祥,陸震緯.室內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 高軍,俞壽賓.西方現代家具與室內設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3] 霍維國.室內設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
第一節人體工程學的含義和發展
人體工程學(Human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律性。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中去,1960年創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
及至當今,社會發展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體工程學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認為: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
其實人—物—環境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系統,今后“可望運用人體工程學主動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環境”。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一、人體基礎數據
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1、人體構造
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組成,脊柱可完成多種運動,是人體的支柱,關節起骨間連接且能活動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經系統指揮收縮或舒張,使人體各部分協調動作。
2、人體尺度
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
3、人體動作域
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有關。
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鉤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二、人體生理計測
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1、肌電圖方法
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能量代謝率方法
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
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
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三、人體心理計測
心理計測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學測量法
用物理學的方法,測定人體神經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覺刺激量的最小差異。
2、尺度法
以順序在心理學中劃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線上劃分線段,依順序標定評語
可由專家或一般人,相應地對美丑、新舊、優劣進行評測。
第三節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一、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二、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三、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四、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第四節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在闡述環境心理學之前,我們先對“環境”和“心理學”的概念簡要地了解一下。環境即為“周圍的境況”,相對于人而言,環境可以說是圍繞著人們,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結構,可以認為環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和人的關系的綜合。人們既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的人產生影響。例如人們設計創造了簡潔、明亮、高雅、有序的辦公室內環境,相應地環境也能使在這一氛圍中工作的人們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誘導人們更為文明、更為有效地進行工作。心理學則是“研究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學科。
關于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的關系,《環境心理學》一書中譯文前言內的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含義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怎樣的環境是最符合人們心愿的。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心理學與多門學科,如醫學、心理學、環境保護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人類學、生態學以及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室內環境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環境心理學非常重視生活于人工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傾向,把選擇環境與創建環境相結合,著重研究下列問題:
1、環境和行為的關系;
2、怎樣進行環境的認知;
3、環境和空間的利用;
4、怎樣感知和評價環境;
5、在已有環境中人的行為和感覺。
對室內設計來說,上述各項問題的基本點即是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界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境,使之符合人們的心愿。
二、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下面我們列舉幾項室內環境中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情況:
1、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領域性原是動物在環境中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種適應生存的行為方式。人與動物畢竟在語言表達、理性思考、意志決策與社會性等方面有本質的區別,但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也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人們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所打破。
室內環境中個人空間常需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統盤考慮。人際接觸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在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赫爾以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
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接近相與遠方相。例如在密切距離中,親密、對對方有可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為接近相;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為遠方相。當然對于不同民族、、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
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室內空間中要求更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會非常明顯地觀察到,集體宿舍里先進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他們總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寢時相對地較少受干擾。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動在室內空間的人們,從心理感受來說,并不是越開闊、越寬廣越好,人們通常在大型室內空間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體。
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人們并不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車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邊,人群相對散落地匯集在廳內、站臺上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從眾與趨光心理
從一些公共場所內發生的非常事故中觀察到,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跟從人群中領頭幾個急速跑動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當火警或煙霧開始彌漫時,人們無心注視標志及文字的內容,甚至對此缺乏信賴,往往是更為直覺地跟著領頭的幾個人跑動,以致成為整個人群的流向。上述情況即屬從眾心理。同時,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時語言訴引導會優于文字的引導。
上述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設計者在創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首先應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緊急情況時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需予以高度重視。
5、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運用環境心理學的原理,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面極廣,暫且列舉下述幾點:
1、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現代大型商場的室內設計,顧客的購物行為已從單一的購物,發展為購物——游覽——休閑——信息——服務等行為。購物要求盡可能接近商品,親手挑選比較,由此自選及開架布局的商場結合茶座、游樂、托兒等應運而生。
2、認知環境和心理行為模式對組織室內空間的提示
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一詞源于希臘文,由“ergon”(意為“勞動、工作”)和“nomos”(意為“規則、規律”)組合而成,其字面的含義是關于工作和勞動規律的科學。人體工程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還有“人類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人因工程學”(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機系統”(Man—Machine System)、“生物工藝學”(Biotechnology)、“工程心理學”(Engineering Psychology)、“人間工學”等稱謂。國際人體工程協會(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縮寫為IEA)的會章對人體工程學做出的定義是:“這門學科是研究人在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諸方面的要素,研究人——機——環境系統中的相互作用著的各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適)在工作條件下,在家庭中,在休假的環境里,如何達到最優化的問題。”由此,如何將有關人的科學資料應用于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保障人們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是人體工程學學科的研究之本。人體工程學在飛機駕駛中最先得到應用,特別是用于與視覺顯示相關的問題上,即使儀表的設計及其布局與人眼感知的生理及心理機制相適應,隨后,廣泛應用于更大范圍內的產品設計中。
20世紀50年代,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兩架飛機的設計開啟了人類關注人體工程學的時代。第一架飛機是英國的彗星號飛機,作為世界上第一架民用噴氣式客機,被譽為“設計史上最漂亮的飛機之一”,因為它的設計著眼于外觀的優美,機身上點綴的左右對稱的方形窗花,增加了整體美感。然而,正是因為這個“美麗設計”,使高壓密封艙中的壓力都集中到窗角從而產生裂縫,令其在試飛時就墜落了;另一架飛機是1953年泛美世界航空公司購買的波音公司軍用運輸機的民用機型,它的設計著眼于內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設計由設計師提古和他的助手吉迪斯完成。提古設計了一個與飛機等大的模型,通過幾十次的模擬飛行來試驗機艙的座椅和廚房設計是否合理,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的波音公司完全支持這一計劃,最后確定了可活動的塑料模板、鑲入式壁燈、曲線高座位椅、組合式服務車以及一種安靜協調的色彩方案。貌似耗資巨大的設計卻成為設計史上的經典之作,因為它成了戰后商業飛機的標準設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架飛機的設計差別還不僅僅是機艙外部設計和內部設計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后者將安全問題進行了充分考慮,而且放到了乘客身上。
1961年,美國設計師亨利·德雷夫斯出版了《人體測量》一書,書中收錄了大量有關人體尺寸的資料。這本書的出現意味著設計不僅成為一門科學,而且這門科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它所提供的比例成為衡量設計師安全責任意識和人文情懷的客觀尺度。因為它主要針對機械和工具制造的,關注人的因素,因此被稱為人體工程學。在《人體測量》中,人體尺寸的資料包括當時左撇子、色盲和聾啞人所占的比例等數據,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人體工程學便負載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對產品設計天然的關注。
一般而言,產品設計具有五點準則:實用性和安全性、維修、價格、銷售力、外觀。用人體工程學減少安全隱患,確保其安全性,一直是設計界的共識。人體工程學在產品設計的各個領域都受到重視,許多產品的外觀也是根據它得到改進,比如鼠標。這個1984年誕生的小精靈是20世紀最優秀的設計之一,它延伸了人的手指,使人對電腦的操作更加方便和自如。當蘋果公司首次將鼠標設計任務交給哈特默特·艾斯林格和他的青蛙工作室的時候,他們呈上的是方盒子造型。到了1987年,這一設計小組為“蘋果SE”的設計中就有了實質性的改變:盒子的表面增加了一個斜坡,以適應手掌的彎曲度。現在再來看我們熟悉的鼠標的造型——橢圓的外觀呈弧形,很容易被握緊在人的手掌中,而攤開的食指和中指恰好輕松地落在它的左右鍵上,這一改變使得人機和諧關系被推進了重要的一步。從鼠標這個小的產品上,我們看到了人體工程學的威力。
人體工程學的應用涉及產品設計的各個方面,從座椅、課桌、臥具,到服裝、運動鞋、牙刷,再到汽車駕駛室、電站控制室、宇航員座艙,處處離不開人體工程學。判斷產品設計優劣的首要標準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相關要求。人體工程學將產品設計置于一個嶄新的發展思路之內,在設計方法和設計理論依據上給予支持。例如,通過研究人體對環境中各種物理因素如聲、光、熱、振動、塵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分析這些普遍存在的環境因素對人體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響程度,用科學的數據來確定人在具體環境中的舒適狀況和安全限度,從而為產品設計提供與環境因素相關的準則,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安全以及工作的高效運作。丹麥設計師保羅·漢寧森設計的PH燈之所以獲得國際聲譽,就在于它充分考慮了人的眼睛對柔和燈光的需要,PH燈重疊燈罩的設計在客觀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對眼睛的刺激,而經過分散的光源緩解了與黑暗背景的過度反差,視覺上更為舒適。
高速發展的社會,迅猛進步的技術,不斷更新的產品,這一切必然導致人類對產品設計評價標準的變化。例如,信息化狀態下,越來越多的人在儀表和顯示器前停留越來越長的時間,由此產生了新的人機問題。工作方式轉變所帶來的人的運動機能衰退、心血管病、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辦公室病”成了人體工程學家關注的熱點。可以預見,人們對產品設計以及隨之帶來的行為,將會更加重視方便、舒適、可靠、價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評價,人體工程學的應用,會更加深入和廣泛。
參考文獻:
一、概述人體工程學
人體工程學是一門關于技術和人的協調關系的科學,也是一門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它首先是一種理念,把使用產品的人作為產品設計的出發點,要求產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圍繞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設計;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設計技術,包括設計準則、標準、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這些設計技術再和特定領域的其他設計技術及制造技術相結合,就形成符合人體工學的產品,這些產品讓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作業中人、機器及環境三者間的協調,研究方法和評價手段涉及心理學、生理學、醫學、人體測量學、美學和工程技術的多個領域,研究的目的則是通過各學科知識的應用,來指導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的設計和改造,使得作業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適等幾個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概述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是指為滿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們對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對它的視覺感受的要求)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對現有的建筑物內部空間進行深加工的增值準備工作。目的是為了讓具體的物質材料在技術、經濟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條件下形成能夠成為合格產品的準備工作。需要工程技術上的知識,也需要藝術上的理論和技能。室內設計是從建筑設計中的裝飾部分演變出來的。他是對建筑物內部環境的再創造。室內設計可以分為公共建筑空間和居家兩大類別。當我們提到室內設計時,會提到的還有動線、空間、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關的重要術語。室內設計泛指能夠實際在室內建立的任何相關物件:包括:墻、窗戶、窗簾、門、表面處理、材質、燈光、空調、水電、環境控制系統、視聽設備、家具與裝飾品的規劃。
三、人體工程學為室內設計奠定了基礎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1)為人際交往空間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2)為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奠定了基礎。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3)為室內設計的視覺環境奠定了基礎。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四、人體工程學為室內設計要素提供了依據
(1)合理的空間布局。根據人體工程學提供的數據一句,空間的合理分布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基本的任務。(2)合理的運用色彩。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科學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3)合理的采光。人類喜愛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陽光直接引入室內,以消除室內的黑暗感和封閉感,特別是頂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內空間更為親切自然。光影的變換,使室內更加豐富多彩,給人以多種感受。(4)合理的裝飾。室內設計根據結構和人的心理需求,結合功能需要加以裝飾,可共同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特征,可以獲得千變完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效果,同時還能體現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征。(5)合理的陳設。室內家具、地毯、窗簾等,均為生活必需品,在符合審美的條件下,結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更能體現其特點和個性。(6)合理的綠化。室內設計中綠化以成為改善室內環境的重要手段。室內移花栽木,利用綠化和小品以溝通室內外環境、擴大室內空間感及美化空間均起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峰,朱寧嘉.人體工程學設計與應用[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2]劉昱初,程證渭.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
[3]張月.人體工程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在課堂教學上,安全人機工程學這門課程課時量較少,要利用好每一堂課的時間來將考試和實踐應用的內容教授給學生。在授課內容上大體分為六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教師應該在實地考察前先將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基本概念,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等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帶領學生探究人機結合面和人機系統等多個專業術語的含義。二是在人體參數的研究上,安全人機工程學這門課程,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研究人體形態尺寸和功能尺寸,人體的視覺特征和體型指數,人體的生物力學指數和生物學,運用準則來測量人體數據等。三是研究人機之間的功能分配和人機之間的功能匹配,在礦山工作中人的工作和機器的工作,還有人與機器之間的特性比較。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人機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和研究提高人機系統可靠性的途徑。四是設計相關的人機安全系統,根據相關的礦井工作配置來設計人機安全系統,規劃井下井上顯示器和控制器的類型,確立人機安全系統的設計原則,設計方向。五是研究人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在礦井工作的時候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同樣影響在礦山工作的安全性,研究人體常見的疲勞種類和改善解決疲勞的方式。六是在實踐中滿足礦山安全人機工程學的設計要求,增加機器操作者的健康防護措施和消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完善井下工作人員的防護裝置的設計原則等。在課堂講解中要將礦山的特色,將所從事行業特色融入課堂之中去,對相應的知識點以相關的實例進行講解。對于礦山的工作場地分析則是用煤礦井場地進行分析,因為煤礦井的作業環境與一般的地面廠房有很大的差異,相對于地面而講地下井昏暗潮濕,溫度高噪聲大,影響地下礦井的工作因素多,在教授課程項目時,應選取這種有代表性的工作環境進行講解。
二、 引入重視礦山特色的經典案例
安全人機工程學是一門以培養實踐人才為基準的應用型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以實際案例來進行教學,通過經典案例的教學講解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學到的知識點。讓案例教學法充分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去,培養學生們積極參加解決各種案例,將知識教授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鍛煉出新時代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案例教學法的種類較多,安全人機工程課程可以使用自由討論式,主題探討式,小組解決式和教師案例講解式,每種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培養側重。在案例的選取上要選取和知識點相復合,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例如在講解機器的可靠性選擇時,選取經典的四川肖家灣煤礦井爆炸案例,介紹并分析事故的原因,也可以讓學生們自主學習找出事故的發射原因,并在課堂中分組討論預防和解決同類事故的方式。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把控,既可以將其作為基礎知識的講解點也可以作為基礎知識的運用范疇,對于專業內重要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先進行理論的講解,對重要知識點的設計原理和要求部分進行反復講解,在對一個完整人機安全系統進行分析評價,在運用當堂的知識來分析該系統中那些部分符合安全學設計,那些符合安全學設計,并分小組討論來改進相關人機安全系統方案。
三、 突出實踐的礦山特色教學方法
近年來,人體工程學的研究范圍深入發展到各行各業,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人體工程學以人-機-環境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揭示人-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律,優化環境,實現系統總體性能的最優化,讓人們更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在展示空間設計中運用人體工程學,可以對展示空間尺度進行控制和設計,讓展示空間更好地適應人的身體尺度、活動范圍和視覺規律,進而設計出功能性、舒適性、美觀性,實用性以及安全性并存的展示空間。
1 人體工程學的含義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又稱“人因工程學”等, 最早應用于軍事上,用來解決武器命中率的問題。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體工程學迅速波及其他領域,如空間技術、工業生產等,并成為展示空間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體工程學是以生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以人為主體,綜合各類相關知識,研究如何實現人-機-環境最優化的學科。其目的是為人服務,令人們在工作和生活感受到關懷和尊重,進而提高使用效能,創造良好的使用感受。
2 人體工程學與展示設計
展示設計指的是在既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運用藝術設計語言,通過對空間與平面的精心創造,使其產生獨特的空間范圍,不僅含有解釋展品宣傳主題的意圖,并使觀眾能參與其中,達到完美溝通。展示設計的目的是有效地展示商品,為了便于參觀與交流,展示空間的設計要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出發,符合人的需要,適應人的行為習慣,從而能方便流暢地向觀眾展示商品,為展示雙方營造一個舒適的展示環境,給參觀者帶來愉悅愜意的心理感受。
人體工程學應用于展示空間的環境設計時,以人為本,運用人體測量、生理測量、心理測量等手段和方法,使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功能、力學等與展示空間內部環境設計之間達到協調統一,充分滿足參觀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參觀者與展示空間形成和諧的互動關系。人體工學可為展架、展示家具、陳列以及其他展示設施的尺度和大小形狀的確定提供主要參考依據,并為參觀者在展示空間內自由活動所需的活動范圍和空間尺寸提供主要依據和最佳參數,設計出更合理、實用、舒適、安全以及美觀的展示空間及相關設施。
3 人體工程學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3.1 展示設計中的尺度要素
3.1.1 人體尺度要素
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重要基本數據,也是決定展示空間內部細節的重要參數之一。人體尺度要素分為人體的靜態與動態尺寸。靜態尺寸又稱為結構尺寸,是人體處在相對靜態下所測量的尺寸,如頭、身軀和四肢手足的標準位置等。靜態尺寸計測可在立姿、坐姿、臥姿和跪姿四種形態上進行,這些姿勢包括人體結構的基本尺度特征。動態尺寸又稱為機能尺寸,是受測者處于執行各種動作時身體各個部位的尺寸值,以及動作幅度所占空間的尺寸值。現實生活中,人體的運動很少有單一的,多數是把水平或垂直的動作結合起來運動,形成動態的“立體作業范圍”。展示空間設計中,人體尺度的確定,需要考慮人們在不同的空間與圍護狀態下的活動和動作安全性,應盡量選擇適宜于大多數人的尺度要素。展架、展示家具以及其他展示設施的形體和尺度設計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重視物與人體的關系研究,按照人體工學的標準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3.1.2 展示空間的尺度要素
展示設計中,對空間尺度、道具尺度、展品大小尺寸進行設計、組織和陳列時,要以人體為尺度基本標準。展示空間的基本尺度要素由展示空間平面尺度和垂直面陳列高度組成。平面尺度是指空間分割與組織、展品陳列與人行通道等要素與展廳總面積空間之間的百分比數,又稱為陳列密度。一般來說,陳列密度以0-60%為適宜。在展示空間設計中,展示商品與展示道具的占地面積占展場地面與墻面的40%效果最佳,一般不要超過60%,否則會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如果展品、展具或者相關設施形狀龐大時,陳列密度要小,這樣可避免給觀眾的心理造成緊張感和壓迫感。
展品的陳列高度受到觀眾視角的限制,可形成不同功能的垂直面區域范圍。展廳凈高最低應大于或等于4m,過低會使觀眾壓抑、憋悶。展廳較高有8m、10m等,一些大型國際博覽會的展廳會更高。展板和隔斷墻的高度一般是2.2-2.4m。展示道具的尺度由展示商品、觀眾、展示環境、道具陳列、工藝結構以及材料成本等因素限定,最終的設計尺度標準要綜合考慮。通常來說,展廳內的掛鏡線高度為350至400cm,國際慣例為380cm,立式展柜的高度約為180至220cm,桌式展柜的高度約為140cm,矮式展臺的高度約為10cm至25cm等,高的展臺通常在40至90cm之間。常規條件下,家電產品陳列用的展臺高度多為80至120cm,一些大件的工藝美術品、古玩、雕刻品等展臺高度可以相對高一些,既要方便觀眾欣賞,還要注意保護展品的安全性。
3.2 展示設計中的視覺要素
人類獲取信息時,視覺是非常重要的獲取途徑。展示活動是一種優美的視覺藝術欣賞活動,展示活動所具有的表達展品主旨、吸引觀眾眼球和與觀眾溝通的功能與人的視覺因素密切相關。觀眾通過視覺可以觀察展示空間的展示內容、大小、結構、色彩、明暗以及運動肌理等多方面因素。展示中的視覺關系包括展品陳設的高低和遠近,采取垂直方向還是水平方向進行觀看,以及展品陳設的密度以及光線設置的位置方向和明暗程度等。
從人體工學的角度進行視覺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種視覺運動規律,如以人體尺度來確定展示陳列區域,一般是從地面80cm起,上至高約320cm,因人視覺的限制,展品陳列高度不宜超過350cm,常見的展示高度在80至250cm之間的區域。標準視線高以上20cm,以下40cm之間的水平區域是展墻和展板上的最佳陳列區域。
展示陳列中還應根據人的視覺限定,處理好視覺與視距的問題。常規來講,能使觀者看到展品全貌的正常橫向視角為45度。位于展板和展墻上的平面類展品安置的位置要求主視線與墻面、板面或畫面垂直,從而獲得最佳視覺效果。人在觀看展覽時的視距是由橫向和豎向的視角決定的,水平與垂直的視角是互相依存的因果關系。一般來說,視距是展品放置高度的1.5到2倍。展品的大小與視距的大小成正比,展品越小,視距就越小。此外,視距與展示廳內的照明度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展廳的光線充足、照明度較高時,視距可以大一些,反之,視距就小一些,方便觀眾看清展品。通常,人們的視線總是遵循一定的運動規律,從左向右,從前向后,自上而下,從中心向四周等。人眼的視線水平方向運動比垂直方向快,和左右運動相比,上下運動更容易感覺疲乏,兩眼的運動方向和速度是協調同步的,相比曲線輪廓的物體,人眼對直線輪廓的物體更容易接受。在實際的展示空間設計中,展品的展示位置和次序應盡可能遵循人的視覺運動規律,設計師可根據視覺最舒適的流程和視域范圍確定展品的擺放位置,賦予觀眾最方便的視覺角度和最佳的視覺感受。
4 結束語
將人體工程學的原理應用于展示設計中,已成為展示空間設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極大地優化和改善了展示環境,營造和諧舒適的展示氛圍,為參觀者提供美觀、科學、方便的體驗和感受,使參觀者全身心融入展示空間中,積極地參與展示活動,從而實現完美溝通的展示目的。
參考文獻
[1]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Abstract In today's design world, almost no one in the design, not to mention design talk about humane, designed to be "people-oriented", but how many designers really did it? Authors around the hotel's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issues related to ergonom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ergonomics in the interior design of the hotel, the idea oriented "people (customers),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otel should be notedsome detail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hotel;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techniques
中圖分類號:TU238+.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們追求物質與精神享受的愿望不斷增長,人們對酒店的服務要求不僅是住宿,而且需要有餐飲、娛樂、會議活動等設施,因此,它帶動了酒店與酒店設計的發展,進而酒店設計促進了酒店室內設計施工管理的形成和系統化。
1 酒店室內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
人體工程學與酒店的室內設計聯系在一起,其含義為:以人(顧客)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獲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
1.1 為確定酒店室內空間范圍提供依據
以顧客為本是酒店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運用人體工程學可以密切酒店室內環境與人的關系,通過對人體特征及活動規律的深入研究,可以加強酒店室內環境的有效利用,使酒店室內設計更加科學、合理。
1.2為設計家具提供依據
家具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儲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為了滿足使用要求,設計酒店內家具時必須以人體工程學為指導,使家具符合人體的基本尺寸和從事各種活動需要的空間尺寸。比如說床、沙發、椅子等,都必須根據人體工程學設計出最適合、最舒適的家具滿足人體的舒適度。
1.3 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
人體工程學對人的感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在不同環境中的刺激程度進行了研究,因此從這一事實出發,既要研究一般規律,也要研究在特定室內環境的特殊情況。研究這些問題,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對于確定酒店設計中各種環境條件(如色彩配置、場景布置、濕度、溫度、聲學要求)都是絕對必須的。
2確定人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要想更加準確地將人體工程學應用于酒店的室內設計中就必須清楚地知道人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大小,一般來說,我們有一下兩個標準來判斷。
2.1人體的尺寸
對于室內設計來說,人體工程學最大的課題就是尺寸的問題,人體尺寸數據是從大量的實測數據整理而來。然而,不同種族的人人體比例系數也不盡相同。因此,國家了《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10000—1988),指出了我國法定成年人人體尺寸的數據,男18~60歲、女18~55歲,為我們研究人體工程學提供了依據。我們可以從人體的站姿、坐姿和水平尺寸三個方面來對人體尺寸進行了解,通過人體工程學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肩膀寬約600mm,當我們在酒店設計這要設計一條過道同時容納兩個人通過就得至少1200 mm寬,若這條過道僅需確保一人行進一人側避的情況,則只需900 mm寬就可以了。在家具設計時,我們知道櫥柜需要多高,寫字臺需要多高,床需要多長等。
2.2人體的活動范圍
人體在動態情況下是由關節的活動、轉動所產生的角度與肢體的長度協調產生的范圍尺寸。因此我們就需要人體工程學來解決許多帶有空間范圍、位置的問題。在空間設計上,一方面需要滿足肢體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工作與生活的用具設計也要適合功能需求。在人體工程學中,已經對人體各部運動特征和習慣進行了研究,并在研究基礎上,制定了工作范圍:1、人體垂直面活動范圍,比如說手的垂直活動范圍半徑為720mm,最有利的抓舉范圍為580m;2、水平活動范圍,比如說左右手水平滑動最大范圍是1500mm;3、視野范圍,比如只轉動眼睛左右方向的最適宜角度為15度等;4、通行空間尺寸,這些尺寸在室內設計中可以表現在家具之間的間距,通行空間的設計上,增加人們對空間設計的滿足感和舒適度,家具和用品的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家具設計中人體工程學的應用
在現代人的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多地采取坐姿,有利于健康的坐具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現代的酒店特別是一些高檔酒店的家具設計中,人體工程學經常會用到。坐具設計首先要了解坐姿矯形學的生理知識,在設計中不僅要從坐具的功用出發,確定尺度,選擇合適的尺度、支攤部位及支撐面積,并且要考慮支撐面的硬度和形狀,還要考慮人變換姿勢解除疲勞的需要。任何舒適的姿勢持續時間長就會變得不舒適,而變換姿勢不僅需要一定的空間,而且還需要一定強度的支點。只有這些因素考慮周全了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人的需要。
酒店的家具在尺度的設計中,柜類、不帶座椅的講臺及桌類的高度設計是以人的立位墓準點為準;坐位使用的家具,如寫字臺等以坐位驀準點為準;床沙發床及榻等臥具以臥位基準點為準;如設計座椅高度時,必須以人的坐位坐骨結節點基準點為準進行測量和設計,因為高度小于人的膝蓋就會拱起,引起不舒適的感覺,而且起立時顯得困難,高度大于人體下肢長度時,體壓分散至大腿部分使受壓下腿腫脹感等。另外座面的寬度深度傾斜度靠背彎曲度都無不充分考慮了人體的尺度及各部位的活動規律。在柜類家具的深度設計寫字臺的高度及容腿空間床墊的彈性設計等方面也是無不以人為主體,考慮人的各個方面的需求。
4酒店客房設計施工中須注意的細節
4.1 衛生間的設計
(1)很多的酒店衛生間天花板選用防水石膏板,其實不然,我們建議使用鋁板或其它表面防銹防水的金屬材料,但不要使用600×600或300×300的暗龍骨鋁板天花,因為設備維修時其會因為人為拆裝而變形;
(2)進入衛生間的門下地面設一防水石材板,以免衛生間的水流入房間通道;
(3)選用抽水力大的靜音的馬捅,淋浴的設施不要選用太復雜的,而要選用客人常用的和易于操作的設備,有的因為太復雜或太新奇,客人不會使用或使用不當而造傷害;
(4)設淋浴玻璃房的衛生間,一定要選用安全玻璃,玻璃門邊最好設有膠條,既防水滲出,也能使玻璃門開啟時更輕柔舒適;
(5)水龍頭的水沖力不要太大,要選用輕柔出水、出水面較寬的水龍頭,有時,水流太猛,會濺到客人的褲子上,而造成一時的不便和不悅;
(6)鏡子要防霧,并且鏡面要大,因為衛生間一般較小,由于鏡面反射的緣故,而使空間在視覺上和心理上顯得寬敞。衛生間巧用鏡子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衛生間的地磚要防滑耐污。地磚與墻磚的收邊外最后打上白色或別的顏色的防水膠,而讓污物無處藏身;
4.2 關于房間內的設計
(1)床離衛生間的門起碼不得小于200 cm,因為服務員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間;
(2)客房的地毯要耐用防污甚至防火,盡可能不要用淺色或純色的,現今,有很多的客房地面是復合木地板,既實用又衛生而且溫馨舒適,是值得推廣的材料;
(3)客房家具的角最好都是鈍角或圓角的,這樣不會給年齡小個子不高的客人帶來傷害;
(4)窗簾的軌道一定要選耐用的材料,遮光布要選較厚的,簾布的皺折要適當,而且要選用能水洗的材料,若只能干洗的話,運營成本會增加,得不償失;
(5)電視機下設可旋轉的隔板,因為很多客人在沙發上看電視時需要調整電視的角度;
(6)房間的燈光控制當前較流行的是各個按鈕控制,而不是從前的觸摸式電子控制板;
(7)插座的設計要考慮手機的充電使用,這往往是很多酒店客房設計所忽略的;
(8)行李臺的設計往往不受重視,很多的酒店客房的行李臺的木質臺邊的漆被撞得凹凸不平,若采用這樣的行李臺其軟包部分最后能由平面轉到立面上來,并且有50 cm左右的厚度,可防止行李箱的碰撞;也可采用活動式的行李架,但墻壁上要做好防撞的設計。有的酒店的防撞板是18 mm的厚玻璃,既新穎有個性,又實用。
參考文獻
1.界面設計中的研究方法
1.1人機工程學簡介
人機工程學(Er g o n o m i c s),在美國有人稱之為人類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在歐洲有人稱之為人類工效學(Engonomics),日本稱之為人間工學,其他國家大多引用西歐的名稱。人機工程學不同的命名充分的體現了人機工程是“人體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從科學性和技術性方面,人機工程學可以這樣定義: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機-環境”系統中人、機、環境三大要素之間的關系,為解決系統中人的效能、健康問題提供理論與方法的科學。[1]
現代人機工程學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機-環境系統作為系統來整體研究,以創造最適合于人操作的機械設備和作業環境,使人-機-環境系統相協調,從而獲得系統的最高綜合效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機工程學也將緊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錯相互滲透更加深入。[1]軟件界面設計中也普遍運用到人機工程學,其中的人是用戶,機是指軟件,而環境則是界面。如何處理好人-機-環境的關系,是設計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
1.2人機工程學在軟件界面設計中運用的重要性
以用戶為中心(user centered)是一種設計思想,而不是具體的設計方法"它來源于以人為本的設計價值觀,認為機器應該適應人,減輕人的體力和腦力負擔,成為人的輔助者。[3]運用人機工程學原理去研究軟件界面設計,真正的將一款軟件設計成為用戶服務的軟件,與未考慮以用戶為中心的軟件界面設計相比,其優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讓用戶獲得更加高級的使用感受。人機工程學可以為界面設計提供大量的數據,以優化界面排布、色彩、圖形文字大小等。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更加愉悅,軟件的交互感更強。2.提高軟件工作效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可以研究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最關注的地方,著重將用戶使用和頻率高的部分優化,進而提高工作效率。3.提升軟件自身價值。如今軟件市場競爭激烈,圖像處理類軟件更是是如此。一款軟件能夠從眾多軟件中脫穎而出,被大眾所認可,在豐富完善軟件功能的同時,也需要有一個讓用戶滿意的界面。
1.3人機交互特點
人機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指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交互,故可稱為人機對話或人機通信。為和研究的內容靠近,本文的人機交互僅限于人與計算機系統的交互。這里所說的“交互”指的是信息交換,即計算機用戶與計算機系統(如軟件、硬件)之間的信息交換。[1]
人機交互的特點主要有兩個:第一是人與機交互是雙向的,即人傳達給機器一個信息,同時機器還會反饋給人一個信息,這樣人和機器就實現了對話,這種對話語言就叫做交互。第二是交互手段的多樣性。早前人機對話僅僅是通過鼠標、鍵盤來實現的,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對話語言呈現多種形式,例如聲音、觸摸。交互手段的增加意味著人與機器對話更加便利、準確,進而增強了用戶體驗。
2.圖像處理軟件簡介和特點分析
計算機軟件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系統軟件,另一類是應用軟件。其中操作系統就是最基本的系統軟件,比如Windows、Linux、Mac等;應用程序則十分豐富,可以細分成許多小的類別,其中圖像處理軟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類別。
照片處理軟件是一類對數碼照片進行分析、修復、美化、合成等處理的軟件,在圖形圖像處理領域,照片處理軟件屬于圖像處理軟件的分支,是專門針對數碼照片工作的軟件。[2]
2.1 圖像處理軟件特點
軟件呈系列性。現在許多大公司都將自身的軟件群組成系列,共同進行推出、更新以及維護,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公司橫向產品線較長,為方便管理這些軟件,推出了系列產品來。
操作區域最合理化。圖像處理類軟件屬于工作軟件,在使用過程中,用戶需要使用大量不同類型的工具,并且盡可能觀察到更多圖片的細節。
用戶需求不同。對于普通用戶來講,需求層次較低,僅僅需要簡單的圖像處理功能。對于設計師來說,則需要更加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滿足復雜作圖的需求。
應用領域范圍廣。許多行業都有對于圖片處理的需求,典型的行業有:平面設計、工業設計、計算機設計類:包括網頁設計,軟件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等等、攝影。隨著軟件功能的不斷擴大,現在的圖像處理軟件還可以制作簡單的動畫和三維效果的圖像,因此還可以應用于影視、建模等領域。
3.圖像處理類軟件界面設計中人機交互的詳細研究
目前主流圖像處理軟件數量較多,同時不同軟件定位也各不相同。專業的圖像處理軟件有Adobe的photoshop系列;基于應用的處理管理、處理軟件picasa等,還有國內很實用的大眾型光影魔術手,非主流軟件有美圖秀秀,動態圖片處理軟件有Ulead GIF Animator,gif movie gear等。[2]通過幾款有代表性軟件的界面進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規律,并且加以人機工程學原理分析。
3.1 軟件界面設計內容
軟件用戶界面作為計算機軟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橋梁,應具備美觀、易懂易操作、易學習、用戶友好等特點,因此軟件界面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軟件界面設計具體包括啟動界面的設計、軟件整體框架風格設計、按鈕控件設計、窗體面板設計、菜單界面設計、圖標設計、軟件產品包裝等多領域設計。
用戶能夠直接接觸到軟件的地方即是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地方,界面設計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內容:啟動界面設計、整體框架界面風格設計、工具面板設計、菜單欄設計、圖標設計等。啟動界面:啟動界面是用戶使用軟件必然見到的一個畫面,由于很多圖像處理軟件啟動過程中需要加載大量的程序以及插件,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同時啟動速度也與用戶電腦的硬件配置有關系,因此有時用戶會長時間面對這個畫面。整體框架界面風格設計:軟件框架界面的風格可以傳達出軟件的定位。或者說框架設計是一款軟件界面的靈魂,它決定了整個軟件的風格走向。工具面板設計:工具面板是使用者接觸最多的部分,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具有更好的交互感,簡單易用則是它的設計原則。菜單欄設計:菜單欄是每款軟件都保留的部分,軟件的所有功能都能在菜單欄里找到。圖標設計:圖標廣泛存在于軟件界面之中,圖形語言的信息傳達是通過圖形的視覺形態傳達圖形的指涉含義,是形義共同作用的結果。圖形與圖像的直觀性和通識性克服了文字語言交流中的障礙、準確快速地傳遞著信息。
3.2 人機工程學在其中的應用
前文總結了圖像處理類軟件在界面上的特點以及人機工程學方法運用到軟件界面設計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軟件設計中必然加入人機工程學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以下從人機工程學的三個方面來探究圖像類軟件界面設計規律。
3.2.1 設計心理學在其中的運用
圖像處理類軟件的用戶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業用戶,另一類是非專業用戶。兩類用戶對于軟件的功能需求基本相同,都是處理圖像,但是不同點在于需求程度不同,專業用戶需要對圖像進行更高級更復雜的處理,而非專業用戶則需要快速簡單有效的處理。根據不同種類用戶的需求,軟件在自身界面設計上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分成了許多模塊,讓不同用戶都享有自己的使用空間,進行高效的操作。
用戶使用感受也是設計心理學研究的一大方向,不同軟件可以傳達給用戶不同的使用感受。軟件在設計過程中注重用戶的使用感受,這就是人性化設計。人性化設計是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等,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是科學和技術在藝術與人性處的契合點[3]。人性化設計最核心最本質的理念是“以人為本”。軟件界面中的“以人為本”設計體現在:界面的視覺效果“賞心悅目”,界面的布局合理以及界面的層次邏輯清晰。
3.2.2 人體測量學在其中的應用
一個軟件界面中的信息交錯復雜,在界面設計時要考慮不同信息的布局。根據人體尺寸中人轉動眼睛和頭部時的能見度圖像可知,要把最重要和最經常使用的信息盡可能設置在視野中心3°范圍內,一般性的信息在20°~40°內,次要信息設在40°~60°范圍內,對于80°以外的視野范圍,因視覺認讀效率低一般不宜顯示信息。[4] 人眼的水平運動比垂直運動的速度快而且幅度寬,因而顯示信息排列的水平范圍應大于垂直范圍。[4]
在圖像處理類軟件界面中,圖像的顯示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設置在界面中心位置,操作工具顯示信息為次要信息,設置在圖像兩側。界面的上部和下部則顯示不重要的信息和一些使用頻率低的按鈕。
3.2.3 認知心理學在其中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1.對界面進行信息結構劃分。按心理學要求,用戶界面中信息的排列應當符合操作信息的邏輯性,因此應該把顯示根據所傳遞的信息或功能進行分組排列。這就涉及到了信息結構的設計,在人機工程學中可以運用卡片分類法和集簇分析法對信息結構進行定量分析,最后以樹狀圖表達出來以供設計人員參考。2.提醒提示的運用。人的記憶是不完善的,經常會有遺忘的情況發生。因此在界面設計中對于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應設置取樣提醒裝置,提醒操作著對某個特別的信息源進行取樣。根據人的知覺特性,可以采取亮的、彩色的及變化的特征來引導人的視覺注意。 [4]
4.結語
現如今軟件界面設計倡導“人性化”,“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因此在軟件界面設計中加入了人機工程學原理,使得軟件界面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更加順暢,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根據圖像處理類軟件的特點,運用人機工程學研究方法,為圖像處理類軟件界面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陸敏.基于人機工程的軟件界面設計研究[D].江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2008.
1、什么是生物醫學工程?
1.1含義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其內涵是: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與生命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相結合以認識生命運動的“定量”規律,并用以維持、改善、促進人的健康。“生物醫學工程”這個詞匯蘊含了三個專業領域的相互影響: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生命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理論、方法、手段,研究人類及其他生命現象結構功能的理、工、醫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是多種工程技術學科向生命科學滲透和相互交叉的結果,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重要支柱。生物醫學工程是應用基礎科學,主要服務于人類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治療及保健、康復等方面;生物醫學工程的主要研究任務是利用工程技術手段解決醫學診斷、治療和信息化管理等問題,為醫學提供高技術含量的現代醫療裝備。
1.2內容與領域
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內容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基礎研究,包括生物力學、生物控制、生物效應、生物系統的質量和能量傳遞、生物醫學信息的提取與處理、生物材料學、生物系統的建模與仿真、各種物理因子的生物效應等;應用研究,直接為醫學服務,包括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傳感技術,生物醫學信息處理技術,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技術,人工器官、醫用制品和儀器,康復與治療工程技術等。后者是醫學工程研究領域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它的成果直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效果最明顯、最迅速,所以特別受醫學工程人員和醫生的重視。
2課程安排
根據我國《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生物醫學工程高技術專項將按照當代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方向,重點發展醫療影像設備、醫療監護系統及設備、腫瘤物理治療設備等11大類產品,強化新型醫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數字化與智能化醫療裝備、可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及藥物控釋載體、醫療監護和遠程診療系統等領域的創新能力。針對這一方向,我們將設定14次課,分別介紹各項技術產品或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讓學生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有個整體的了解和認識。課程設置如下[2]:
1.生物醫學工程概況:介紹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概況、發展歷程、學科內容、工程分支,以及國內外高校建設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情況。
2.組織工程學: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原理,吸收現代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材料與工程學等學科的科研精華,在體內或體外構建組織和器官,以維持、修復、再生或改善損傷組織和器官功能,是繼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之后,生命科學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標志著醫學將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疇,步入制造組織和器官的新時代。目前組織工程已經成為再生醫學研究和發展的核心與主要方向。
3.生物材料學:研究與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組織、血液、體液相接觸或作用時,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細胞突變、畸變和癌變,不引起免疫排異和過敏反應,無毒、無不良反應的特殊功能材料。許多重點院校和科研單位都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從事生物材料及制品的開發研究,在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無機和金屬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果。
4.人工器官:主要研究人體組織與器官的再生、修復與替代。人工器官在臨床上的應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為臨床醫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目前人工器官的研究和應用已基本遍及人體全身。
5.生物傳感器技術: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結合換能器,用來偵測生物體內或體外的環境化學物質或與之起特異互作用后產生響應的技術。目前,生物傳感器正朝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①向高性能、微型化、一體化方向發展;②生化檢測的智能化系統;③仿生生物學的發展。
6.生物系統的建模與仿真:對生物體在細胞、器官和整體等各層面的參數及其相互關系建立數學模型,并用計算機求解該模型以分析和預測各種條件下生物系統運行的機制和狀態。研究領域涵蓋生物力學、復雜生物醫學系統的建模與仿真等領域,主要采用計算力學、圖形圖像分析和數學建模等方法,對生物醫學中的科學問題進行計算機建模和分析。
7.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技術:生物醫學信號的檢測與處理幾乎成為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共同的研究方向。從生物體中獲取各種生物醫學信息,并將其轉換為易于檢測和處理的電信號。
8.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技術:研究如何將人體有關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來并顯示為直觀的圖像、圖形方式,或對已有的醫學圖像進行分析處理,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能性,也為臨床診斷引入了新的概念。
9.數字化X射線影像技術及設備:數字化X射線影像技術現已成為臨床診斷的最主要手段。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直接數字化平面X射線影像技術;數字化X射線三維影像技術;低劑量CT、容積CT等。
10.磁共振影像技術及設備:磁共振影像是檢測人體解剖、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多因素、多層面和多對比度成像設備。
11.核醫學成像技術及設備:核醫學成像是對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合物的體內生化過程成像的裝備,是目前能夠在臨床應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成像手段。涉及的關鍵技術:單光子斷層成像(SPECT)技術和系統、正電子發射(PET)影像技術和系統、PET與CT融合技術等。
12.數字化超聲波成像技術及設備:超聲成像設備在四大影像設備中使用最為廣泛。目前重點發展技術包括:多波束成像技術、諧波成像技術、多角度復合成像技術、三維成像技術、電容式微機械超聲換能器、彩色超聲成像設備系統、數字黑白超聲影像設備等。#p#分頁標題#e#
13.醫學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可運載腫瘤標志物分子的特異性抗體、腫瘤治療藥物以及造影劑等新的高效藥物(基因)載體;發展納米尺度的顯微探針成像技術;發展用于組織再生修復的納米生物材料;建立用于納米材料健康與安全評價的技術與方法,都是當前重點發展方向。
14.康復工程技術:重點發展假肢仿生智能控制技術、低成本假肢矯形、適應不同功能障礙者工作和學習的環境控制系統與遠程交流、認知功能康復、人工電子耳蝸漢語識別、電子助視、老年人室內安全監護等技術。
3教學模式的探索
針對課程本身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的特點,設想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課程的教學:
3.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生動、易于理解的特點,并可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效率。由于每次課針對的是某項技術領域相關理論知識和行業動態的介紹,涉及的知識點多且泛,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形象直觀,趣味性強,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降低了抽象知識的理解難度和記憶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優化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192-01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各個廣場小區拔地而起。這使得環境設計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迅猛的發展。各種設計方法、設計理論、設計材料層出不窮,同時在高速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環境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舒適等。環境設計的對象是人居住生活的各種空間環境,主體是人。因此,環境設計的中心應是“以人為本”。環境設計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中始終要考慮人的生理、心理、視覺感受等。
一、課題研究背景
環境設計的情況和現狀:
目前,環境設計已在國內大范圍的發展起來并初步形成了一個規模,逐漸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在這段時期,城市得到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條件越來越好。然而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不斷破壞、遭到污染、受到各種各樣的危害。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開始對自身所處的生產、生活、活動的環境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時代精神要求環境設計回到本源,即: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服務,要“以人為本”,追求深層次的精神需求。
二、“以人為本”的理論
最近,在中國的環境設計中興起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樹立人在空間中的主導地位,環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進行設置,因而“以人為本”將是環境設計成功的基礎。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人為制造的環境中度過,人們對空間環境的要求,是隨著個人的物質文化提高而不斷變化的。提出環境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當今設計發展和進步的標志,也是對環境設計的必然要求。對于環境設計而言,人是設計的主體和服務對象,環境設計是以滿足人和生產生存活動的需要為核心的。環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設計構思、施工工藝、裝飾材料、陳設到內施、定額法規及施工管理的協調等諸多問題來實現的,環境設計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最終目的是創造出空間環境,來滿足人們對當時社會的流行時尚、美學觀點、社會經濟和風格文脈的追求和向往。這就要求環境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是為人和人的活動服務。
三、如何實現在環境設計中的“以人為本”
(一)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以前的設計師在研究問題時,時常會把人和物、人和環境分開來說,孤立地對待,認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環境就是環境,讓人們去適應物和環境而不是讓這些去適應人。現代環境設計日益重視人與物和環境間,以人為主體的具有科學依據的協調。因此,環境設計除了依然十分重視視覺環境的設計外,對物理環境、生理環境以及心理環境的研究和設計也已予以高度重視,并開始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二)環境心理學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關于環境心理學與環境設計的關系,一本書中曾提到:“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