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09:19:33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對空氣污染的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1前言
近二十年來,生活在現代建筑物內的人們呈現出某些較為嚴重的病態反應,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于是,病態建筑(SickBuilding和病態建筑綜合癥(SBS,SickBuildingSyndrome的概念出現了。同時,也出現許多空調綜合癥(如眼睛發紅、流鼻涕、嗓子疼、頭痛、發困等)。從而使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降低了工作效率,病休及醫療費用上升等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因此,室內空氣品質(IAQ)間題已成為當前建筑環境
領域新的研究熱點。本文討論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及改進措施。
2空氣品質的概念
最初關于室內空氣品質定義是指一系列污染物的濃度指標。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發現這種定義已不能完全涵蓋室內空氣品質的內容。
在89室內空氣品質討論會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P.O.Fanger教授提出:所謂品質就是反映滿足人們要求的程度,如人們滿意,就是高品質;不滿意就是低品質。英國的CIBSE(ChartedInstituteofBuildingServicesEngineers)認為:如果室內少于50%的人能夠覺察到任何氣味,少于20%的人感覺不舒服,少于10%的人感覺豁膜刺激,并且少于5%的人在不足2%的時間內感到煩躁,那么此時的室內空氣品質是可以接受的。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將室內空氣品質完全變成了人們的主觀感受。
在ASHRAE標準62一1989R中,提出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acceptableindoorairquality)和感受到可接受室內空氣品質(acceptableperceivedin-doorairgualitg)的概念。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定義為:空調房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空氣沒有表示不滿意,并且空氣中沒有已知的污染物達到了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濃度。感受到可接受室內空氣品質定義為:空調房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氣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滿,它是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有些氣體如co,氛等,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但無刺激,故僅僅
用感受到可接受室內空氣品質是不夠的。
3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起因
引起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原因一般有兩類:一是暖通空調(HVAC)系統設計或運行不當;二是各類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的作用。
第一類原因一般包括:①通風和氣流組織問題,如新風不足,室內氣流組織不好等;②熱舒適間題,當室內未達到希望的溫濕度時,人們就會對室內空氣品質抱怨。
第二類原因包括:①室外大氣的惡化(由新風人口或門窗等進人的污染物);②交叉污染,由于設計時各房間的壓力分布不當而導致地下停車場、打印室、吸煙區、餐廳等散發的污染物流人建筑的其它區域;③室內污染,如室內辦公設備、家具、裝演、人員等產生的污染物;④微生物污染,常由空調凝水或漏水造成的。
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室內的各種物理參數,如溫濕度、氣體污染物的濃度等客觀因素對室內空氣品質產生影響(盡管人們還沒有完全明白其是如何產生影響及究竟產生多大影響);同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對外界的反應敏感程度、性別等主觀因素差異也會造成對室內空氣品質的不同反應。
3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因素
3.1建筑因素
3.1.1室內污染源
普遍認為室內污染源主要來源于以下4個方面:①建筑圍護結構及其表層材料;②室內環境狀況;③室內人員數量及其活動情況;④暖通設備及系統。對于建筑結構表層材料中有害物質的散發機理、散發規律、定量計算及抑制和測量方法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不是很完善。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人將有利于控制室內的空氣污染。
3.1.2室外環境的影響
室外環境與室內是有聯系的,室外的污染必定影響室內。室外在沒有工業污染的條件下主要受交通車輛散發的VOC氣體影響。研究表明,無論室內還是室外,總是離地面越高VOC的含量越低。一般認為建筑物的一層受到室外的影響較大。同時發現室內的一系列污染源所造成的VOC總是高于室外,如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室內平均VOC濃度為304.3一1679.9mg/m3,而室外則為22一643·2mg/m3。
3.2非建筑因素
3.2.1新風問題
由于設計或運行不當引起的新風問題包括新風量及新風清潔度兩個方面。
新風量是空調設計中有關室內空氣品質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在空調發展不同階段,相應的通風標準也不同。傳統的觀念認為,新風是為了清除人所產生的生物污染,所以房間的最小新風量的確定僅由每人的最小新風量指標確定。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發現現代建筑中的裝演材料、家具、某些辦公用品及通風空調系統本身就是污染源,并且其氣味遠遠超過人所產生的。因此,在ASHRAE標準62一1989R中,認為用以確定新風量的污染物來自人員和室內氣體污染源兩個方面,所以房間的最小新風量應由每人最小新風指標和每平方面積所需最小新風指標一起確定。另外,在空調運行中,隨著室內負荷及換氣效率的變化,為了減少能耗,室內的送風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為了滿足人們的舒適健康而確定的新風量不應該發生太大的變化。ASHRAE標準62一1989R中有關變風量控制的內容明確指出,在整個變風量運行中,新風量要始終保持在設計新風量的90%以上。
新風清潔程度近來也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源于室外環境的逐步惡化,空氣污染嚴重,新風質量下降。因此有關新風處理的討論也不斷出現,新風三級過濾設想也就應運而生。所謂新風三級過濾就是將傳統新風機組中只含粗效過濾器的狀況,變為除含粗效過濾器外,還含有中效甚至高效過濾器的設計模式。這種設計最大的優點是極大降低由新風帶人室內的塵菌濃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系統部件的壽命。不過室內空氣品質除涉及到室外污染物外,更多的是受室內的微生物污染和氣態污染的影響。因此,新風三級過濾對室內空氣品質問題解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新風過濾器是否應考慮其它室外污染物的過濾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2.2污染物的影響
非建筑因素的污染物來源也較多,包括了固體顆粒、微生物和有害氣體。因一般微生物多依附于固體顆粒或液體傳播,所以把污染物分為顆粒污染物和有害氣體污染物。
顆粒污染物依據其顆粒大小,分別會感染人體呼吸道和肺部。氣態污染物的種類更多,除CO,C02,NH3和氧等人們熟知的外,還有有機化合物(揮發性)。一般認為這些污染物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較大的影響,甚至致癌。不過調查顯示,即使人們抱怨很頻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某種污染物單獨超標。這一結果的最好解釋是由于多種而不是單一污染物的影響而導致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抱怨,同時也使人們對現有污染物濃度指標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提出懷疑。
4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措施
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筑設計與施工特別是表層材料的選用如何完善,二是保證足夠的新風量和加強新風與回風的過濾,三是切實保證空調系統的正確設計和嚴格的運行管理與維護。
4.1國外已提出一些規定細則
要求在房屋建造和取材時必須選用堅固耐久而不散發有害物質的材料,不得采用熱帶木材,圍護結構和材料必須防水隔潮。對通風空調提出如下規定:
(1)建筑必須很好保溫,并保證良好的氣密性;
(2)設計時必須考慮南向開窗以獲得能量;
(3)避免冷表面,不滲風;
(4)盡可能在北向取人新風;
(5)外部污染決定新風入口位置;
(6)適當的換氣量和回風量,空氣直送到人;
(7)應有再分配人室內的可能性,特別是夜間送到臥室;
(8)必須避免在風道中滋生微生物并且有清掃的可能;
(9)使用戶易于明了如何實現和保持清潔通風。
此外也有一些專家提出健康建筑應該達到的目標為:
(1)最小的懸浮微粒和生物污染;
(2)控制室內相對濕度水平;
(3)最小的滲風量;
(4)減少VOC的揮發;
(5)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6)為居住者提供對通風的控制。
這些規定是相當嚴格的,要達到就要求各項技術具有高水平和各項工程質量嚴格把關。
4.2關于新風量
在許多有關室內空氣品質調查結論都提到新風量供應不足。有的在空調系統的改造中加大了新風量,這自然有利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前面已經提到在ASHRAE新標準中新風量要求按人體和稀釋室內污染所需來確定。問題是新風往往受到空調系統污染而質量變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增大新風量也難以改變室內空氣品質。另外,由于送入的空氣中混有相當比例的回風,而一般過濾器難以清除回風中所含有的低濃度VOC氣體和細菌等,從這一角度看,減少回風和加大新風量甚至采用全新風系統,有利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5幾點看法
綜上所述,國外對室內空氣品質問題是十分重視和十分認真對待的。下面結合國內的一些情況談談自己的看法:
(1)我國對室內空氣品質的研究剛剛起步,有的同行已經發表一些成果,開展了一些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來說關注和宣傳程度是不夠的。
(2)建筑和暖通人員需要轉變觀念,建立新意識,在設計一開始就要慎重選材,考慮建筑因素污染,建立衛生空調觀點,改變對空氣的單一熱濕處理,加人生物化學處理,積極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在設計中考慮送風實效,采用縮短送風鳳管和通風效率高、新風接近人的氣流組織形式。
(3)最好是組織人力進行現場實測,監測空調系統對空氣的污染狀況,監測室內建筑材料和器具設備放散的有害物質及其對室內空氣的污染。要爭取有關專業的配合,還要爭取環保部門、衛生保健部門的支持。
(4)建議對暖通空調設計規范中的有關章節進行必要修改、增刪。
(5)空調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非常重要,系統內部必須定期清理,避免污染送風氣流。對此應制定嚴格管理和運行法規,并嚴格執行。
參考文獻
1沈晉明,等.室內空氣品質的新定義與新風直接人室的實驗測試暖通空調,1995,(6).
2沈晉明,室內污染物與空氣品質評價.通風除塵.1995,(4).
3李先庭,等.室內空氣品質研究與進展.暖通空調.2000,(3).
4BescomB.Indoorairqualityinschool.
前言
近幾十年來,室內空氣品質(IAQ)間題已成為當前建筑環境領域新的研究熱點。本文討論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及改進措施。
1 空氣品質的概念
最初關于室內空氣品質定義是指一系列污染物的濃度指標。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發現這種定義已不能完全涵蓋室內空氣品質的內容 。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定義為:空調房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空氣沒有表示不滿意,并且空氣中沒有已知的污染物達到了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濃度。感受到可接受室內空氣品質定義為:空調房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氣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滿,它是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2 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起因
引起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原因一般有兩類:一是暖通空調(HVAC)系統設計或運行不當;二是各類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的作用。第一類原因一般包括:①通風和氣流組織問題;②熱舒適間題,當室內未達到希望的溫濕度時,人們就會對室內空氣品質抱怨。第二類原因包括:①室外大氣的惡化(由新風人口或門窗等進人的污染物);②交叉污染,由于設計時各房間的壓力分布不當而導致地下停車場、打印室、吸煙區、餐廳等散發的污染物流人建筑的其它區域;③室內污染,如室內辦公設備、家具、裝演、人員等產生的污染物;④微生物污染,常由空調凝水或漏水造成的。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室內的各種物理參數對室內空氣品質產生影響;同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對外界的反應敏感程度、性別等主觀因素差異也會造成對室內空氣品質的不同反應。
3 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因素
3.1 建筑因素
3.1.1 室內污染源普遍認為室內污染源主要來源于以下4個方面:①建筑圍護結構及其表層材料;②室內環境狀況;③室內人員數量及其活動情況;④暖通設備及系統。對于建筑結構表層材料中有害物質的散發機理、散發 規律 、定量 計算 及抑制和測量 方法 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不是很完善。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人將有利于控制室內的空氣污染。
3.1.2 室外環境的影響室外環境與室內是有聯系的,室外的污染必定影響室內。室外在沒有 工業 污染的條件下主要受 交通 車輛散發的VOC氣體影響。研究表明,無論室內還是室外,總是離地面越高VOC的含量越低。一般認為建筑物的一層受到室外的影響較大。同時發現室內的一系列污染源所造成的VOC總是高于室外。
3.2 非建筑因素
3.2.1 新風問題由于設計或運行不當引起的新風問題包括新風量及新風清潔度兩個方面。新風量是空調設計中有關室內空氣品質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在空調 發展 不同階段,相應的通風標準也不同。傳統的觀念認為,新風是為了清除人所產生的生物污染,所以房間的最小新風量的確定僅由每人的最小新風量指標確定。然而,隨著 科技 的發展,發現現代建筑中的裝演材料、家具、某些辦公用品及通風空調系統本身就是污染源,并且其氣味遠遠超過人所產生的。因此,在ASHRAE標準62一1989R中,認為用以確定新風量的污染物來自人員和室內氣體污染源兩個方面,所以房間的最小新風量應由每人最小新風指標和每平方面積所需最小新風指標一起確定。另外,在空調運行中,隨著室內負荷及換氣效率的變化,為了減少能耗,室內的送風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為了滿足人們的舒適健康而確定的新風量不應該發生太大的變化。ASHRAE標準62一1989R中有關變風量控制的內容明確指出,在整個變風量運行中,新風量要始終保持在設計新風量的90%以上。新風清潔程度近來也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源于室外環境的逐步惡化,空氣污染嚴重,新風質量下降。因此有關新風處理的討論也不斷出現,新風三級過濾設想也就應運而生。所謂新風三級過濾就是將傳統新風機組中只含粗效過濾器的狀況,變為除含粗效過濾器外,還含有中效甚至高效過濾器的設計模式。這種設計最大的優點是極大降低由新風帶人室內的塵菌濃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系統部件的壽命。不過室內空氣品質除涉及到室外污染物外,更多的是受室內的微生物污染和氣態污染的影響。因此,新風三級過濾對室內空氣品質問題解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新風過濾器是否應考慮其它室外污染物的過濾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2.2 污染物的 影響 非建筑因素的污染物來源也較多,包括了固體顆粒、微生物和有害氣體。因一般微生物多依附于固體顆粒或液體傳播,所以把污染物分為顆粒污染物和有害氣體污染物。顆粒污染物依據其顆粒大小,分別會感染人體呼吸道和肺部。氣態污染物的種類更多,除CO,C02,NH3和氧等人們熟知的外,還有有機化合物(揮發性)。一般認為這些污染物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較大的影響,甚至致癌。不過調查顯示,即使人們抱怨很頻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某種污染物單獨超標。這一結果的最好解釋是由于多種而不是單一污染物的影響而導致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抱怨,同時也使人們對現有污染物濃度指標的 科學 性和全面性提出懷疑。
4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措施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4.1 國外已提出一些規定細則要求在房屋建造和取材時必須選用堅固耐久而不散發有害物質的材料,不得采用熱帶木材,圍護結構和材料必須防水隔潮。對通風空調提出如下規定:(1)建筑必須很好保溫,并保證良好的氣密性;(2)設計時必須考慮南向開窗以獲得能量;(3)避免冷表面,不滲風;(4)盡可能在北向取人新風;(5)外部污染決定新風入口位置;(6)適當的換氣量和回風量,空氣直送到人;(7)應有再分配人室內的可能性,特別是夜間送到臥室;(8)必須避免在風道中滋生微生物并且有清掃的可能;(9)使用戶易于明了如何實現和保持清潔通風。
4.2 關于新風量在許多有關室內空氣品質調查結論都提到新風量供應不足。有的在空調系統的改造中加大了新風量,這 自然 有利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前面已經提到在ASHRAE新標準中新風量要求按人體和稀釋室內污染所需來確定。 問題 是新風往往受到空調系統污染而質量變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增大新風量也難以改變室內空氣品質。另外,由于送入的空氣中混有相當比例的回風,而一般過濾器難以清除回風中所含有的低濃度VOC氣體和細菌等,從這一角度看,減少回風和加大新風量甚至采用全新風系統,有利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5 幾點看法
綜上所述,國外對室內空氣品質問題是十分重視和十分認真對待的。下面結合國內的一些情況談談自己的看法:(1)我國對室內空氣品質的 研究 剛剛起步,有的同行已經發表一些成果,開展了一些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來說關注和宣傳程度是不夠的。(2)建筑和暖通人員需要轉變觀念,建立新意識,在設計一開始就要慎重選材,考慮建筑因素污染,建立衛生空調觀點,改變對空氣的單一熱濕處理,加人生物化學處理,積極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在設計中考慮送風實效,采用縮短送風鳳管和通風效率高、新風接近人的氣流組織形式。(3)最好是組織人力進行現場實測,監測空調系統對空氣的污染狀況,監測室內建筑材料和器具設備放散的有害物質及其對室內空氣的污染。要爭取有關專業的配合,還要爭取環保部門、衛生保健部門的支持。(4)建議對暖通空調設計規范中的有關章節進行必要修改、增刪。(5)空調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非常重要,系統內部必須定期清理,避免污染送風氣流。對此應制定嚴格管理和運行法規,并嚴格執行。
為何限行、限購?
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2211.68 萬輛和2198.41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14.8%和13.9%,創歷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記錄,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一。汽車正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根不完全統計,我國整體水平的每千人汽車擁有量雖不到一百,但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一二線大城市每千人汽車擁有量已達200-300輛,越來越接近歐美的500-600輛水準。
這些數據似乎表明我國正逐步進入汽車社會,汽車在方便人們生活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首當其沖的就是擁堵。
有調查顯示,北京的擁堵經濟成本為335.6元/月,居國內各城市之首。同時,北京居民上下班時間花費也居高位,道路暢通時平均花費時間40.1分鐘,而道路擁堵時則達到62.3分鐘。
在城市治堵這門必修課的考試中,北京填寫了限行限購: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開始實行單雙號限行;2008年10月11日,北京開始實行尾號限行;2010年12月23日,北京開始購車搖號……其它城市的答案,幾乎都類似北京。
另一方面,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治污迫在眉睫。“機動車污染還是北京較為主要的污染源。這不僅是我們通過模型解析的結果,也是污染物監測測算的結果。”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于建華對媒體表示。
于建華稱,根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研究結果,北京市的大氣污染來源中,外來傳輸占24.5%,其他75.5%為本地污染排放產生。在本地污染源的75.5%中,機動車污染占比最大,占22.2%,其次是燃煤污染,占16.7%,工業污染占16.3%,揚塵污染占15.8%,其他方面占4.5%。
對此,2013年10月,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規定連續三天出現空氣重污染一級(紅色預警)實施單雙號限行,公車停駛80%。廣州、濟南、長春等許多城市也都制定了應急預案,當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時實行限行。
知名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認為,由于國家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涉及全國百余座城市,為了達到治理污染的目標,汽車限購就成為各地政府最快捷也是短期內最有效的方式。
那么,“限行”、“限購”是否能真正起到防污治堵的作用呢?對此,記者對各種不同人群進行了走訪,聽聽他們對“限行”、“限購”的看法。
各方聲音
采訪中,有不少消費者表示,不限制也許是最好的限制,因為如果路真的很堵,很多人會更加自覺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這比講節能環保的道理讓人改變出行方式更有效。
私家車主小王:“有關限購的政策,我認為是這樣,無非是對空氣、環境的保護,以及對城市擁堵這種狀況采取的措施,但是汽車進入家庭,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也能帶來很多方便, 這兩方面都是有矛盾的。”
某車行負責人:“汽車進入家庭,是一個剛性需求,限購只能解決一時問題,解決道路的擁堵,現在道路的發展包括環境的壓力。”
業內人士:“東京的面積僅為北京的八分之一,但擁有800萬輛機動車,然而城市交通明顯優于僅有500萬輛機動車的北京;倫敦的面積僅為北京的十分之一,機動車保有量和北京差不多,但要論城市交通,不見得比北京擁堵……對比東京和倫敦,北京還有很大的潛力,城市治堵這門課程的考試,對北京理應不太難,在答題時我們理應有很多更好的選擇。諸如通過盤活空間,增加城市道路面積等,或許就都能緩解很大一部分的擁堵壓力。倫敦的道路面積比例為13.31%,新加坡為12%,東京為14.93%,紐約為25.40%,目前北京的道路面積比例還不到10%。”
“按單雙號限行的原則只能作為一個特例,在特殊時間段和地點謹慎使用。因為這是一種補救性措施,實際上對市民的出行權構成了一定侵害。”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與和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宏山接受采訪時說。
Abstract: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health problems have been hvac designers and owners concer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ealth problems mainly comes from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in two ways, because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ir from the fresh air system from outside to inside of the delivery of fresh air and return air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oor air and become mixed air. Whether outdoors or indoors air contains many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of all kinds have (not) machine gas pollutants. Through the adsorption, sedimentation, breeding process, causing the air bacteria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constantly which has drastically increase, cause undesirable building syndrome and all kinds of allergic symptoms even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to make simple elaboration, and how to solv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opinions.
Keywords: public places;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eal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831.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建筑和其他公共場所開始使用空調來進行空氣循環,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有空調的場所里學習、工作和生活。但是隨著空調的不斷普及和使用,帶來的問題也開始不斷的顯現出來,其中以空調通風系統中的衛生問題尤為嚴重。國內外的調查表明,空調系統宛然對室內空氣質量影響極大,已成為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現對商業辦公樓、影院等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常見的衛生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一、空調通風系統產生的常見問題
1.1空調系統的衛生問題主要是有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引起的。空調系統空氣來源一般是新風和回風組合的混合空氣。這些室內、外空氣受大氣環境、人類活動和建筑裝修材料等影響,包含了許多懸浮顆粒物(粉塵、微生物、花粉、氣溶膠)和各類有(無)機氣體污染物,隨著空調的“吐故納新”過程進入系統,通過吸附、沉積、滋生等過程,濃度或數量不斷增加,引起不良建筑綜合征,各類過敏癥狀甚至傳染病。
1.2新風量的缺失
在世界上發達國家中對中央空調新風量的要求一般是30-50立方米/小時,我國對中央空調新風量的要求一般中有20立方米/小時,甚至更低。在市面上還有不少新風量很低的中央空調一直在銷售和使用。在商業辦公樓、影院等公共場所中,人流量一般都十分的巨大,導致這些場所的空氣質量急劇的下降,空氣中的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急劇增長,若新風量達不到要求,室內空氣得不到及時的更換,一直在空調的回風系統中循環,為細菌的滋生提供溫床,也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所以,足夠的、清潔的新風是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唯一可靠方法。新風能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度,調節室溫并去除過量濕氣,稀釋空氣污染溶度,并形成正壓抵御室外污染空氣進入。當然,空調系統能夠提供新風不等于一定就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因為新風的效能又同新風的量和潔凈度以及室內氣流的組織等密切相關。只有足夠的且清潔的新風才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預防空氣傳播疾病。
1.3空調的安裝不合理
我國大多數的公共場所空調系統采取上入上回的氣流組織,這樣很難做到新風的均勻分布,有些送風口和排風口距離過近,甚至發生“短路”(即剛從排風口排出的空氣還沒有逸散到外界大氣中,就已經被送風口再次吸入中央空調中,送入室內)現象。在中央空空調的安裝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合理的布置送風口和排風口,充分將新鮮空氣送入工作區,才能提高室內的換氣效果,達到提高空氣品質的目的。
1.4空調自身的設計缺陷、經營者的管理不當及相關法律的空白
1.4.1國外對中央空調新風量和空氣過濾的要求很高,如日本強制性要求中效過濾,達不到要求將受到嚴厲的懲罰。我國對中央空調只是用簡單過濾網,不少中央空調連低效過濾都達不到,也沒有什么懲罰措施;其次,國外對中央空調排風要求很高,并且是強制性的,國內一般沒有此項要求;最后,國外中央空調普遍裝有空氣加濕裝置,國內中央空調很少見到空氣加濕裝置,也很少有企業主動安裝空氣加濕裝置。國外對中央空調風光潔凈度要求同樣十分嚴格,在施工質量、管理、檢查、經常性清洗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標準很高的評判指標,國內在這方面沒有什么要求。國外中央空調的制造標準體現出很高的環保特性、智能化、網絡化特此能夠,對生產過程、材料、制冷劑等都有較高的環保要求,更強調空氣品質。
1.4.22004年衛生部組織對30個省市區60個城市937家賓館飯店、大型商場、超市的空調系統進行了監督抽檢,結果顯示,空調通風系統存在嚴重的生物性污染和顆粒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有411家,站抽檢總數的47.1%,中毒污染的占46.7%,合格率僅為6.2%;通風管道內最高積塵量達到了486g/m2.。
1.4.3通過調查發現,商場、賓館集中空調系統積塵量污染狀況嚴重;積塵中細菌、真菌總數污染屬中等水平;公共場所空調系統污染嚴重和管道長期未做清洗有直接關系。 管道未做清潔工作的主要原因為:
(1)衛生法規和相關衛生標準處于空白;
(2)國內無管道清洗服務機構;
(3)經營、管理者主觀上未給與足夠重視;
(4)清洗費用較高
二、防治措施
2.1為提高室內的空氣質量,應當對中央空調的通風系統做維護和清洗,必要時還要進行消毒,以下列舉了消毒的時機:
2.1.1當中央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可能導致空氣傳播疾病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及時關閉所涉及區域的中央空調通風系統,并按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要求,對公共場所及其中央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中央空調通風系統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2.1.2檢測發現冷卻水、冷凝水中檢測出嗜肺軍團菌;空調送風中檢測出嗜肺軍團菌、β―溶血性鏈球菌、風管積塵中檢測出致命病菌等情況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立即對中央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檢測、評價合格后。方可運行。
2.1.3 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確保風房間獨立通風,啟動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并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
2.2如果新風本身收到污染,就談不上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作用,新風的潔凈度也會控制著室內空氣污染的關鍵點之一。有空調系統的公共建筑大多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室外的空氣流動性差,多被各類廢氣、塵埃污染;而且建筑物自身也存在許多污染源,如開放式水塔,各類排風口。在空調的設計中,應對同庚系統中加裝過濾網、加濕裝置等。安裝時,新風口的位置要設置在室外,避免信封的二次污染,保證新風的潔凈;其次新風口與開放式冷卻塔。高車流量道路、建筑物本身各類排風口的位置要有最小安全距離‘最后新風口還要采取防雨、防蟲、防鼠和防塵等措施。
2.3由于空調系統的污染持續存在,對空庭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清洗十分重要。不要指望每兩年一次的清洗消毒來結局所有的問題是不現實的。在這種 情況下,系統的日常維護就顯得更為重要,設備表面積塵和凝露水的清理,各級空氣過濾器(網)及時清洗更換,積水盤的堵塞清理,管道溫濕度的控制,設備的維護維修,各種制度的實施保障等等,都能有效降低污染和減少微生物繁殖。
三、結束語
解決空調系統衛生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配合解決,可以通過設計、安裝和自身管理等多個環節來減少。要達到這個目的,僅依靠衛生部門的監管是無法完全實現的。需要政府來完善法律;衛生、社保質監等部門的大力監管,公共場所運營者的完善管理等各方面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霧霾的發生
地球大氣是由干潔大氣(即干空氣)、水汽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液態雜質等三個部分組成的[1]。固液態雜質以微粒狀態懸浮在大氣中,包括氣溶膠粒子和污染物質,其中污染物質主要集中在3千米以下的低層大氣中,污染物質由自然過程和人為過程造成。霧霾是人類活動過程中大氣污染物質和內部構成發生變化而出現的氣象現象,能見度低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被稱為霧霾天氣[2]。霧霾發生范圍與強度受氣候、地理、大氣污染物排放等多重因素影響。大氣污染物排放是霧霾形成和發生的主要因素。霧霾天氣的出現主要原因是PM2.5濃度上升,PM2.5又稱“可入肺顆粒物”,是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的總稱[3]。煙(粉)塵是PM2.5的主要來源。2014年我國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為1456.1萬噸,占全社會煙(塵)排放總量的83.6%[4]。在遭遇霧霾時,有害物質的垂直高度可從地面延升到空中幾千米[5]。高怡等分析了重霧霾過程沙塵氣溶膠傳輸變化[6],認為冬季華北地區出現的霧霾污染是高空西北氣流傳輸的沙塵(較沙塵暴小很多)與較高背景濃度的人為污染物快速混合的結果,當遇到近地面的南向風或東向風傳輸的水汽后,重霧霾過程隨之出現。另外,王詠梅等采用Kendall-tau和相關分析法研究山西霧霾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認為氣候變暖對霾和煙幕天氣的影響不容置疑[7]。
2霧霾對健康的影響
2.1霧霾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英國在1925年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霧霾,前后兩個月共造成1.2萬人死亡[8];20世紀50年代,洛杉磯多次發生光化學煙霧,很多居民因此罹患疾病[9]。吸附在PM2.5上的重金屬元素和有毒有機物是PM2.5毒性的主要來源[10],也影響人體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乃至神經系統等,同時與肺癌的發生也有關系。近期研究結果[11]證實了大顆粒物質(PM)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致病機理,同時在全球范圍內首次證實細胞自噬行為與霧霾導致的氣道疾病之間的關系。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顆粒物的濃度水平與人的呼吸系統和心肺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特別是對易感人群、兒童和老人。PM2.5濃度水平每增加10微克/米3,引起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率和肺炎死亡率分別增加2%、3%和4%[12]。PM2.5高濃度暴露對人群急性支氣管和哮喘的患病率影響較大,高濃度顆粒物暴露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和支氣管炎影響與內科門診尤為嚴重[13]。邢麟等[14]通過分析冬季受霧霾天氣影響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老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認為空氣污染的長期刺激嚴重時可引起肺心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群體受霧霾污染的空氣在含氧量、氣壓等均呈下降趨勢,容易引起心肌細胞萎縮、心臟泵效率下降,進而導致血管痙攣、心肌負荷加重和心肌供血不足[15]。霧霾污染范圍、程度、毒性物質化學成分構成等諸多因素是急慢性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大氣污染是由慢性炎癥牽連起來的一個疾病三角關系[16],而氣溶膠中硫酸鹽、黑炭等顆粒物本身就是致癌物質,同時在顆粒物的表面還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屬,對健康危害很大[17]。PM暴露與機體免疫性疾病有關,影響免疫細胞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改變細胞反應機制[18]。
2.2霧霾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源于人口增長、工業發展、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等引發的資源稟賦能力下降、環境承載力減弱等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氣候變暖、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空氣質量成為環境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霧霾污染在內的大氣污染,影響著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問題,包括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健康狀態。環境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或者群體對空氣污染的知覺主要由生理和心理因素決定,同時受壓力、煩躁、焦慮等因素的影響;應激事件的回憶常常與污染知覺聯系在一起,壓力感越強的人,越可能因為污染而急躁,癥狀表現在情緒困擾與心理健康方面[19]。空氣污染將造成腦的功能下降,自然會影響到人的心理活動、社會行為和對他人的感覺;流行病學研究也顯示出空氣污染等級與精神病院入院標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20]。空氣污染還會增加人們的挫折感,會誘發抑郁、憤怒、焦慮等癥狀發生,甚至出現精神紊亂。按照中醫理論的解釋,人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肝疏泄氣機的功能,氣機不通暢又會影響脾胃功能,所以導致人們出現胸部、肋部飽滿脹痛,沒有食欲,或者進食后總不消化等感覺[21]。霧霾可被視為一種持續性影響公眾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的應激源。人的心理應激反應表現為情緒、情感和行為困擾,如焦慮、憂郁、急躁、易怒、無價值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等。因此,霧霾應對既涉及生態環境的治理,又涉及公眾心理行為的干預。
3霧霾污染防控策略
3.1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干預策略
越來越多的研究和案例表明,霧霾是影響生態環境、危及人類身體健康的主要根源。治理霧霾是一場持久戰,必須將科學、技術、社會管理聯合起來共同應對[22]。為應對霧霾等大氣環境污染嚴峻形勢,我國通過經濟、行政、法律和生態建設等策略治理大氣污染,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大氣保護行動,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維護全球大氣環境安全。
(1)經濟社會領域,采取改革、調控、優化和引導等綜合措施。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發揮經濟領域維系生態環境安全屏障的基礎作用和主體作用,以及社會責任和社會行為。積極促進工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2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規劃,發展“互聯網+”新業態,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環保等產業領域快速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城鎮化,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完善資源稅制改革,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降低煤炭消費量、提高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電力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例,改善城市能源清潔化率等[24]。全面推廣居民用水、氣、電階梯價格等領域改革,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倡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方式,推動全民節能減排。
(2)法制環境領域,完善法律、法規、質量和標準等環保法律體系。
2012年2月,國務院新修訂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監測指標,首次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標準。2013年9月,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于2015年生效實施,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實施,以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為保障,依法依規打擊大氣污染等環境破壞的違法行為,遏制大氣污染加劇的趨勢。
(3)生態建設領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構建生態安全體系。
學者何愛平等通過“利益—行為—制度—激勵”的理論框架分析提出在經濟主體行為轉變、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激勵機制、協調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等四個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5]。2015年4月,國家印發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保障人體健康作為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核心,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逐漸消除重污染天氣,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同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4)國際合作方面,采取行動共同維護全球大氣生態安全。
我國積極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開展全球大氣治理與保護行動,發揮重要角色促成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全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2015)參會國達成了《巴黎協定》。穩步推進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合作項目,即由發達國家締約方提供額外的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實施項目,獲得溫室氣體核證排減量(certificatedemissionreductions,簡稱CERS)來抵減量化減排指標的機制[26]。通過國際多邊談判與合作,旨在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控制等行動,保護大氣生態安全,維護人們身體健康,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2公共衛生服務領域干預策略
霧霾污染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不可避免的規律性現象。從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治理霧霾的成功經驗和我國實施治理霧霾污染及大氣保護行動策略看,治理霧霾必將收到預期效果。霧霾污染預期在未來十數年內仍會不同程度地在中國發生,因而如何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應對霧霾天氣顯得尤為重要[27]。在醫療衛生體系由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的時期,要在開展霧霾的“認知—行為”干預的同時,從疾病預防與控制、健康保險保障、健康保健產業等三方面同步開展霧霾污染等相關環境性疾病的健康促進工作。
3.2.1公眾應對霧霾的“認知—行為”干預
環境應激理論認為,控制感是一個重要的應激調節變量。如果公眾能夠把握更多有關霧霾的信息,就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和有效應對將要發生的情況,這種控制感能夠減輕霧霾帶給人們的應激反應。而應激評估與應對的過程包括初級評價與次級評價。對應激源的評價屬于初級評價,對應對策略的評價屬于次級評價,增強應對策略也是減輕應激反應的有效方法。因此,公眾霧霾應對的策略為:獲知更多的與霧霾有關的知識與信息,掌握霧霾應對的可行的策略,增強控制感及應對能力。人們是否會改變行為來避免污染的影響取決于他們對空氣污染的性質及危險性的看法以及在健康方面的看法[28]。通過“認知—行為”干預,促進社會組織,以及個體、群體健康行為改善,彌補環境健康陷阱,即:不能因為霧霾污染而在認知與行為上被適應,而忽視或輕視環境性疾病的發生風險。環境教育,是使個體或群體、企業等知曉霧霾污染的實質問題是什么,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什么,通過做出什么態度和行為可以增強身體素質抵御霧霾污染傷害,以及遏制污染程度的加重趨勢,因此需進行環境健康促進教育。提倡人們開展適度體育鍛煉、保證充分睡眠、合理膳食、減少吸煙及酗酒等不良行為等,提高健康素質;通過心理素質教育,使得人們具備正確認知霧霾污染的態度,做出積極的社會行為響應。如:實施集中供暖、燃氣供暖、機動車輛油改氣、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垃圾回收利用等,除改善人們生活方式外,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和消減霧霾污染也很有必要。提倡人們出行以步行、乘坐公共交通為首選,盡量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頻率,為霧霾污染治理和大氣保護盡一份力。提倡人們節約利用生活物品,如使用環保購物袋、自帶購物袋等,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改變上,直接或者間接地為防控霧霾污染和大氣保護做貢獻,進而減少大氣污染對健康危害的程度。在行為干預方面,還可以借鑒生態環境心理學中的先行策略與后繼策略。先行策略如在公共場所做環保宣傳、通過有說服力的消息來改變公眾對環境的態度、通過提示牌、大眾傳媒等讓公眾明白如何做可以是支持環保的;后繼策略如通過獎勵支持有益行為,通過懲罰增加行為代價來減少有害行為、通過對能源消耗的反饋,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等。
3.2.2社會健康保健體系的構建
3.2.2.1重視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建設
圍繞“預防為主”的大衛生格局建設,發揮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在環境性疾病醫療衛生管理工作當中的基礎。從加強人類活動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引起的區域性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考慮,適時修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建標127—2009),加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氣污染病實驗室建設和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政府投入力度,增加環境疾病預防工作性經費預算支出,在硬件設施和經費保障上更好地開展環境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從重視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肺癌等疾病相關的生態學、環境學、心理學和醫學等學科綜合研究與技術運用考慮,加強與科研院所、醫院等機構的合作,設置環境污染類相關檢驗檢疫、疾病預防研究等技術崗位,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從技術力量和人員保障上有效地開展環境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提高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水平。完善疫情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平臺建設,進行綜合人口健康管理,統籌疾病預防控制、綜合監督等管理,實現人口健康信息數據挖掘和綜合分析[29],為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提供基礎性信息源、可靠性數據庫和有效性載體,進而構建與霧霾污染相關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體系。
3.2.2.2完善健康保險保障政策
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體系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三大基本醫療保障構成為主,且保障范圍主要集中到疾病治療領域,缺乏疾病預防、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保險保障,應研究將霧霾等環境污染健康教育與促進、健康保健等納入政策性保險目錄的可行性與現實必要性。同時,加快發展商業性專業化健康保險業,嘗試第三方購買服務,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互相競爭、監督,協同提升環境性疾病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研究制定環境污染對人造成的健康危害的經濟與非經濟補償機制,例如:提高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疾病的醫療報銷比例,實行嚴重霧霾污染天休假或戶外工作健康津貼等。
3.2.2.3積極發展健康保健產業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獨資建設和經營霧霾污染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業務活動,引導“互聯網+”霧霾污染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新業態的出現,引導市場化的健康服務業、產業集群出現,優先發展使得人們更健康、健美并延緩衰老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保健產業[30]。在環境性疾病高端醫療服務領域,探索專業化商業健康保險公司同公共醫療衛生機構、私人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新機制,加快形成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為主導,市場化生理與心理服務多維度的健康保健產業發展格局。現階段,我國從維系生態環境安全、維護人們身體健康出發,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大力推進包括霧霾污染在內的大氣污染治理進程。今后,應繼續完善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建設、健康保健保險、健康保健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政策機制,發揮公共衛生領域在應對環境性疾病方面的健康促進能力。
參考文獻
[1]包云軒.氣象學: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2.
[2]楊準.霧霾現象成因初步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34:21.
[3]李金嵐.論霧霾天氣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0:146.
[4]環境保護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14年)[EB/OL].
[5]包振虎,劉濤,駱繼花,等.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6):17-21.
[6]高怡,張美根.2013年1月華北地區重霧霾過程及其成因的模擬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4,19(2):140-152.
[7]王詠梅,武捷,紅瑞,等.1961-2012年山西霧霾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10):1-8.
[8]馬國順,趙倩.霧霾現象產生及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14,30(8):169-172.
[9]王騰飛,蘇布達,姜彤.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霧霾變化趨勢與對策[J].環境影響評價,2014,1:15-17.
[10]孫志豪,崔燕平.PM2.5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概述[J].環境科學,2013,26(4):75-78.
[11]新華網.我國科學家發表霧霾致病機理研究成果[EB/OL].
[12]周廣強,陳敏,彭麗.霧霆科學監測及其健康影響[J].科學,2013,65(4):56-59.
[13]謝元博,陳娟,李巍.霧霾重污染期間北京居民對高濃度PM2.5持續暴露的健康風險及其損害價值評估[J].環境科學,2014,35(1):1-8.
[14]邢麟,王巍,余洋,等.霧霾天氣對老年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的影響[J].職業與健康,2014,300(16):2277-2279.
[15]洪新如,鄭鈴,孫慶華.大氣污染對心血管疾病影響的研究進展[J].預防醫學雜志,2008,12(6):459-462.
[16]王廣發.大氣污染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2):1-2.
[17]楊福林,高菲.淺談霧霾天氣的環境毒理效應[J].安徽農學通報,203,19(16):98-99.
[18]趙璨,廖紀萍,王廣發.免疫調節在顆粒物質誘導氣道炎性反應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2):29-33.
兩真尚且難辨,
更何況真假混于一世。
于是人對真,
既向往又懷疑。
以上這幾句看似頗有哲理的話來自于素凈的品牌理念,“回歸的本真”是其核心。在看到記者有些不解時,張才庭解釋說:“這段話其實有折現出現在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的現狀。”
近年來,每一次霧霾環境都引起了全民熱議,“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為人民服霧”......種種段子過后,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及對自由呼吸需求的高漲,空氣凈化產品正變得悄然流行。有業內人士透露,2016年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已達574萬臺,市場規模達141億元,京津冀等地固為購買集中地區,而南京、寧波等多個非“重度霧霾城市”空氣凈化器零售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其同比銷量分別增長353%和217%。
在環境問題的壓力下,空氣凈化器市場逐年蓬勃壯大,每年都有眾多新生品牌加入進來。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空氣凈化器市場品牌數不過56個,而至今已有600多個品牌逐鹿國內市場。空氣凈化器的廣大前景助長了空凈市場的野蠻生長,一些不良企業渾水摸魚,導致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標準缺失、虛假宣傳、產品劣質等問題層出不窮,造成了行業亂象。即使在被稱作“新國標”的GB/T18801-2015《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出臺后,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一批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測驗結果,在16個品牌24款空氣凈化器中,價格橫跨千元及近萬元,結果顯示,產品之間的凈化效果相差很大,且高價并不代表性能高,不乏一些知名大牌被測出凈化效果差。
張才庭對此表示:“如今市場上有很多魚龍混雜的品牌,很多產品早已失去了空氣凈化器本來應有的作用,而去追尋跟互聯網熱點相關的,所謂‘互聯網+’、‘智能’等功能,卻沒有將最重要的真正潔凈空氣的功能做好。所以素凈的初衷就是要回歸產品的本質。”
于是,2015年,素凈團隊開始討論立項進軍空凈領域。一方面,大家很有使命感的,懷揣著對中國環境保護的創業初心;另一方面,出于商業考量,中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進程和工業化的弊病在短時間內還無法解決,同時中國正迎來消費升級的黃金時期,而空氣凈化器領域目前也沒有王牌壟斷性的企業,并且市鋈萘炕夠岵歡顯齟蟆U庵в商ㄍ騫ぷ魅嗽碧峁┖誦淖利技術RGF-inside,并匯集了大陸的營銷精英一起合作打造的團隊奉行著“回歸本真”的核心理念,要把人們失去的東西努力找回來,希冀以最精簡的零部件構成產品、以最簡約的設計呈現優美、以最簡省的能耗實現理想效果,將產品做到極致,讓所有產品都能成為用戶的珍藏。
就像打開素凈科技的官網的感受:潔白輕盈的羽毛,北歐風格的家居,一抹簡潔清新風,似乎周圍都縈繞著一口素凈Air。“樸素干凈,這就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健康狀態。比如空氣,就應該讓其回歸為大自然原本的質樸感覺。”張才庭說。
光水離子化主動潔凈從呼吸開始呵護
素凈Air的使用場景主要在室內,比如家庭住所、辦公室等。因為人們至少有70%以上的時間在室內度過,而城市人口在室內度過的時間則超過了90%,所以室內的空氣凈化是素凈的首要目標。
目前,國內主流的空氣凈化器大多圍繞“新國標”中潔凈空氣輸出量(CADR)與累計凈化量(CCM)兩大指標而片面強化PM2.5凈化能力。然而,單一的產品功能并不能為生活于復雜環境的家庭用戶提供全面呵護。即使細分客廳、廚衛、臥室、嬰兒房、書房等大小空間,主流的被動式空氣凈化器仍不足以滿足高品質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
素凈Air以光水離子化技術為核心,生成凈化因子并利用室內空氣動態流通,主動與各類污染物碰撞、發生反應、凈化空氣。這是素凈環保科技從美國引進的一項專利技術,該技術在行業內得到普遍認可,特別是在中央空調等工業領域應用廣泛,素凈是國內首家將該技術應用于家用領域的。相比市面上其他空氣凈化器,素凈Air更為小巧、省電、靜音,而且不需要任何耗材就能達到不錯的凈化效果。而它的核心優勢不僅僅在于處理空氣中的污染物。
張才庭介紹說:“素凈Air之所以叫空氣潔凈機,而不叫空氣凈化器,出于兩點:一是跟傳統的空氣凈化器相比較,素凈Air不是被動地將空氣抽過來然后過濾干凈再放出來,而是主動產生凈化因子到空氣中潔凈空氣。第二點即是素凈Air不僅能持續有效地凈化如異味、病菌、病毒、甲醛等室內有害污染物,且不會對環境及人體造成任何二次污染。”
“從呼吸開始呵護”是素凈環保科技秉持的研發理念,僅以此呼吁更多的中國家庭在關注室外空氣污染的同時更多地關心家居室內的空氣污染;在熱切了解霧霾、PM2.5等可見污染現象外,更加留心不可見的霉菌、螨蟲、病毒、甲醛及可揮發性氣體等室內主要污染物;在時刻關注高發性疾病預防的同時,加倍呵護每一次呼吸的安全、健康。
成立一年多以來,從產品試用、銷售等渠道得到的反饋來看,很多用戶對素凈Air空氣潔凈機的凈化效果表示認可,其中在人體感官方面,素凈Air的去異味(煙味等)功能體驗是最好的。不過,也有用戶反饋,素凈的產品過于單一,不能滿足其他使用場景的需求(比如有些用戶想將其用于車載),同時希望能增加空氣質量檢測模組使之更方便辨別空氣質量。
每一份建議,張才庭他們都會虛心采納,以便推進下一代產品的升級。據他透露,素凈將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智能家庭環保健康解決方案,基于不同的應用場景開發系列新品。比如車載空氣凈化器、可穿戴空氣凈化設備、大面積空氣凈化器、各類型新風系統、分體式空氣檢測儀等設備。
期待行業調整 迎接挑戰
除了對產品的改進創新,張才庭他們時刻關注行業動態,也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
事實上,與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相對,我國凈化行業的發展才剛剛萌芽。據數據顯示,我國空氣凈化器市場滲透率尚不足1%,在居家、辦公等環境中的應用也才剛剛起步,空氣凈化行業可謂具有龐大的上升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有人評論空氣凈化器行業“外熱內冷”,其根源在于消費升級與潘烤濟的博弈,潘烤濟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此,張才庭表示造成空氣凈化器行業“外熱內冷”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在于過去兩年潘烤濟的異常火爆,不過,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消費升級也開始了搖旗吶喊。我認為潘烤濟只是暫時的主要經濟形態,因為消費升級而引起產業調整也需要3-5年的一段過程才能完成,所以空氣凈化器行業市場份額從1%增長到發達國家的15%-27%還需要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在對空氣污染的看法上,現在有‘娛樂化霧霾’的趨勢,這并不是好的現象。我們需要嚴肅的對待空氣污染問題,正經地做一些實際的,以便更好保護好家人的事情,而不是輕言逃離北上廣,或者只是寫個段子之類。”他說明道。
12月7日18時,北京市應急辦消息,于12月8日7時至12月10日12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這是北京首次啟動紅色預警,即級別最高的空氣重污染預警。
根據2015年3月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依據空氣質量預測結果,綜合考慮空氣污染程度和持續時間,空氣重污染預警由輕到重分為藍(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1天)、黃(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2天)、橙(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紅(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4個級別,空氣質量指數在200以上為空氣重污染。
前述規定明確,啟動紅色預警后,北京全市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公車整體停駛80%、地鐵加開班次、建議中小學停課、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紅色預警考驗著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政策落實的執行力,以及多部門及周邊省市聯動的有效性等應急管理能力。北京又是如何應對這道綜合考題的?
由橙警到紅警
近年來,北京屢遭霧霾肆虐,僅2014年,共啟動18次空氣重污染應急預警,共30天,其中藍色預警11次11天、黃色預警5次10天、橙色預警兩次9天,但一直未啟動最高級別紅色預警。
當時間進入2015年,霧霾依舊困擾著在這座城市生活著的每一個人。
11月末,北方多地出現大范圍霧霾,北京遭遇霧霾圍城。11月27日晚間,環保部空氣質量預報,稱未來四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現重度霧霾,建議空氣重污染期間,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和室外作業時間。同時,建議公眾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小汽車上路行駛。
11月30日,《新京報》報道稱,當日18時,京西南區域點PM2.5小時濃度達到945微克/立方米,17時該站小時濃度更是達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區域點18時也達到了897微克/立方米。而據北京市環保局公開數據,截至當日下午4點,北京城區內多地AQI(空氣質量指數)爆表,西直門、奧體中心、東四環、南三環等地AQI達500。
在此期間,北京了2015年首個霾橙色預警。
那幾天的北京,對很多生活其間的人而言,心情和天氣一樣壓抑――北京城籠罩在霧霾中,天空泛黑,能見度低。行走在外,空氣中有嗆鼻氣味,人們大多戴著口罩匆匆而行。
12月1日入夜后受冷空氣影響,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當日24時橙色預警解除。由“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到污染結束持續106個小時。據多家媒報道,環保部門表示,此輪污染是今年以來“最嚴重空氣污染”。
但這才是剛剛開始,幾天之后,北京再次遭遇霧霾。
12月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新一輪空氣重污染。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空氣重污染應對工作。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在會上表示,大氣環境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各部門要檢查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切實采取有效有力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實,自覺接受群眾和新聞媒體監督,打贏未來的空氣重污染應對遭遇戰。
為應對此次霧霾,北京市應急辦于12月5日17時提前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指令,規定12月7日(周一)0時至12月9日(周三)24時全市實施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措施。
兩天之后,即12月7日,霧霾預警從橙色升為紅色。
為何從橙警升為紅警?
據悉,12月5日17時,北京市提前橙色預警后,北京市環保監測部門會同北京市氣象部門、國家環境監測總站以及河北、天津環境監測部門等,密切跟蹤污染進程演變,每日加密會商研判,滾動分析預測。7日,根據對未來三天空氣質量形勢分析研判,預測本次重污染過程將持續到10日中午,10日午后空氣質量將逐步改善。這種情況下,原來預測9日晚間可轉好的污染天氣,又延至10日午后方可轉好。從7日0時起至10日中午,污染一共84個小時,已超過72小時(3天),符合紅色預警啟動條件。
有民眾表示,本次紅色預警從到啟動只有13個小時,為什么沒有提前24小時?
北京市環保局回應稱,按照2015年3月北京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紅色預警由北京市應急辦提前24小時組織。而本次紅色預警不是直接從無預警狀態啟動,而是在橙色預警基礎上升級,此前的橙色預警已經由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提前24小時組織,12月5日17時橙色預警時,比啟動時間提前了31個小時,符合預案規定。
另外,亦有民眾心存疑問,11月末那次讓一些地方空氣污染“爆表”的“最為嚴重霧霾”,北京為何只啟動橙色預警,而12月7日,卻啟動了更為嚴格的紅色預警?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2015年3月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對預警等級啟動的條件做了改動,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去除了污染程度,只考慮持續時間。按照預案,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72小時)以上才“紅色預警”,而上次重污染過程還沒達到紅色預警條件。
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官方網站上的說明亦表示,上次重污染由11月27日開始,27日和28日兩天是重污染狀態,但29日至30日因為弱冷空氣影響,有一段明顯的改善過程。后來事實也證明,29日下午至30日凌晨,全市PM2.5濃度有一個明顯的回落。雖然后期重污染持續至12月1日,但出現了中斷,所以達不到持續72小時以上重污染的情況,不滿足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
但張大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確有仍需完善之處。比如預測明天可能空氣質量相對好轉,但是今天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是否能夠啟動更高級別的預警?他認為,預案確實缺少這方面的考量和劃分。今后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及時調整。
不難看出,紅色預警的啟動,需嚴格的監測、分析與研判,牽一發而動全身。
周邊聯動,全民應戰
霧霾紅色預警,包括強制性應急與建議性應急兩大類措施。
某種程度而言,應急措施的具體執行情況,直接決定紅色預警成效。在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開的那次專題部署空氣重污染應對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就表示,各區、各部門要嚴格落實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各項措施,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組成市級聯合督查組,明察暗訪,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直接曝光。
面對此次紅色預警,北京市各部門具體分工如下:交通委負責及時組織公共交通運輸保障,負責落實部分重型車輛停駛等措施;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要按照《應急預案》做好停駛公務車輛及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和本市公務用車停駛的監管執法工作,加大對部分重型車輛違反規定上路行駛的檢查執法力度,并通過北京交通廣播、電子顯示屏等媒介及時向公眾告知空氣重污染期間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要加強施工工地揚塵控制,全市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市經濟信息化委要按照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名單,實施停產限產措施;市環保局要加大對固定和移動污染物排放源的執法檢查;市城管執法局要加大對道路遺撒、露天燒烤、露天焚燒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有媒體表示,北京是以最嚴格執法,應對重污染。
事實亦如此。各部門協作之下,2100家企業停限產,3500多個建設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8184輛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基本停駛。
在諸多紅色預警應急措施中,與大多數普通民眾聯系最為緊密的,莫過于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一項。如何在限行情況下,保證市民順利出行?為此,北京市交通委啟動了一級應急運輸保障預案――地面公交增加2.1萬至2.5萬運營車次,安排備班運力不少于150輛;軌道交通方面,增加臨客客車應對客流增加,加開臨列不少于備班運力的10%,同時在地鐵外部加強引導,視客流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疏導、限流等措施。
除北京各政府部門的分工協作外,為應對霧霾,12月6日至9日,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啟動了環境執法聯動機制,這是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建立以來首次正式啟動三地環境執法聯動工作,區域內電力、鋼鐵、冶金、焦化、水泥等行業高架源為主要檢查對象。
早在2012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洪峰曾表示,北京空氣中“有24.5%不是北京產生的污染,主要是天津和河北來的,天津現在燒煤近7000萬噸,河北燒煤2億噸。”彼時洪峰就指出,應該建立國家層面的京津冀協調機構。次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下稱“京津冀協作小組”)正式成立,涵蓋了北京等六省(市)和環保部等七部委,確定了重污染應急、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除此次區域聯合執法,如何建立重污染應急長效機制,也是“京津冀協作小組”一直考慮的問題。
2015年11月16日召開的“京津冀協作小組”第五次會議上,《京津冀核心區域空氣重污染預報會商及應急聯動工作方案(試行)》第二次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提出,京津冀核心區域的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滄州6市或將率先試點開展空氣重污染預報會商和應急聯動,當預測上述6市中至少有4個城市,空氣質量未來連續4天及以上持續達到5級(含)以上重污染水平時,6市將共同提前啟動實施各自的最高一級應急減排措施,以遏制區域空氣中污染物的累積速度。
對霧霾而言,區域性聯防聯控雖是長期且復雜工程,但無論此次區域聯動執法,還是建立重污染應急長效機制,無疑都表明,抗擊霧霾不再是一城、一省各自為戰,而成為跨區域的聯合戰役。
“紅警”成績單
隨著持續三天的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正式解除,人們關心的是,前期橙色和隨后的紅色預警減排措施,最終成績如何。
12月9日,環保部組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十幾家單位相關專家召開會議,探討此次紅色預警的成效及后續措施等問題。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程水源表示,從數據上看,在北京市采取預警措施之后,污染物平均減排比例是30%左右,若沒有采取這些措施,PM2.5濃度將會比現在升高10%左右。另外,他提出,對PM2.5的監測也表明,與機動車排放相關的硝酸鹽含量的增長態勢亦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則表示,通過用動態源解析技術對此次重污染過程各個階段的污染來源進行評估發現,12月7日夜間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貢獻較前日明顯增大,揚塵源及工業源貢獻上升。紅色預警后,受12月7日夜間機動車用量減少及12月8日上午應急措施的影響,機動車貢獻較12月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說明應急減排措施對于降低機動車源貢獻作用明顯。
12月10日,北京市環保局此次空氣重污染預警措施初步效果評估。據其介紹,6日下午,污染濃度開始上升,7日至9日維持重污染程度,10日8時開始污染物濃度出現明顯下降,至10日中午空氣質量基本全面達到優良水平。8日至9日濃度整體波動在200至300微克/立方米之間,積累速度減緩,沒出現明顯快速爬升,污染過程的峰值濃度比預計的偏低。根據初步測算結果,減排措施將日平均污染水平由嚴重污染壓低至重度污染水平。
環保局同時表示,啟動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措施,極大減少了高峰時段的怠速排放,而機動車直接排放水平的降低,減少了向PM2.5的二次轉化,對抑制污染程度進一步加重起到積極作用。據西直門北大街交通站的車流量觀測結果,8日學院路地區車流量比前日下降7%至13%,全天平均車速提升近8%,尤其在早高峰時段,車速提升近1倍,減少了高峰時段的怠速排放,對空氣污染“削峰”作用明顯。
對普通公眾而言,或許并不切實清楚這些具體數字。他們只是在霧霾散去時,望著由灰黃變成湛藍的天空,深吸一口氣,朝天空舉起手機,按下拍照鍵。
這一次不全靠風,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幾乎都參與到紅色預警拉響后的反霾之戰。因為沒有全體市民的參與配合,特別是相關涉事人員的積極響應,紅色預警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因而,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2月10日紅色預警解除后,發出了《致全市人民的感謝信》,感謝紅色預警期間全體市民積極參與應急減排,為有效遏制空氣重污染惡化作出重大貢獻。
當然,紅色預警亦如一次大考,對個人、企業、政府均如此。據統計,紅警首日共查處違反單雙號限行3690起,另查處黃標車違法4起,貨車違法1943起。另外,仍有企業頂風排污,新華社就評論表示,防治霧霾還要更加注重日常督察執法。
在政府層面而言,面對這道考題,每一項應急措施,都考驗著協調機制是否完備。比如,盡管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第一時間發出短信,向用戶提示紅色預警相關措施,但仍有不少民眾表示不知情。另外,關于中小學停課,很多家長呼吁,能否讓中小學放假和單位放假結合實行,才不至于出現“孩子無人看管”等問題。
何時徹底告別霧霾?
然而,紅色預警解除后,北京的藍天并沒有長久停駐。
12月18日清晨,北京再度拉響重污染紅色預警――12月19日7時至12月22日24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應急措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此時,距史上首個紅色預警僅11天。
北京市環保局應急管理處處長王斌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啟動紅色預警,并不代表空氣質量逐步變差,而是因為紅色預警啟動門檻比往年大幅降低。
前述新修訂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定空氣五級重度污染持續3天以上時,就可啟動紅色預警,而舊版應急預案中關于紅色預警的規定為,未來持續3天出現六級嚴重污染。這表示,如今紅色預警的門檻,相當于舊版預案的橙色或黃色標準。
王斌同時表示,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重污染天為45天,截至12月18日,2015年重污染天為35天;今年前10個月,北京PM2.5累計濃度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增加31天。重污染天數實為比去年同期減少。
即便數據如此,半個月連發兩次重污染紅色預警,很多公眾仍會疑慮,北京空氣究竟有多差?
不可否認,大氣污染給政府帶來巨大挑戰。它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民生問題,亦是外交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13年6月中旬通過并公布了10條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措施,簡稱“大氣十條”。而北京市政府繼投資額超過萬億元的《2013-2017年空氣清潔行動計劃》后,又于2013年10月宣布了最新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其中包括部分工業企業停工停產,以及機動車停駛等應急措施。
這些舉措無疑表明政府大氣治理的決心。但最終結果如何?
11月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北京市環保局曾聯合《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以下簡稱《治理歷程》)報告,對1998-2013年這15年北京的治霾歷程進行了評估。
《治理歷程》指出,1998年以來,北京連續實施多個階段強有力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已經能夠穩定達到現行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NO2和PM10的年均濃度也已接近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0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但是,PM10和PM2.5要達到中國國家標準限值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值、獲得更大的健康效益,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評估結果表明,燃煤和機動車污染治理措施對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健鵬看來,對政府治污減排工作需進行理性分析。陳健鵬具體解釋,我國當前大面積霧霾的出現,是超大規模人口數量、較高人口密度、快速工業化進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高強度使用化肥、爆炸式增長的機動車、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其主要來源既有煙塵、粉塵、揚塵等一次顆粒物,也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
陳健鵬表示,考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大氣重金屬等六類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趨勢,可以發現隨著過去30多年高速經濟發展,總體上這些污染物排放總量呈增長的態勢。比如,燃煤支撐了我國鋼鐵、電力工業高速發展,也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污染。另外,大氣中氨的主要來源是化肥使用和畜禽養殖。長期以來,為了保障糧食總產出,我國化肥的使用量并不受管制,其使用量不斷提高,從1980年的1269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5839萬噸。
“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積極防治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城市空氣質量常規監測項目指標向好。” 陳健鵬表示,如1997至2012年之間,113個重點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年平均濃度從145下降到83微克/立方米, 下降了約40%。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從20世紀90年代的10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2年37微克/立方米。
然而,為何在常規污染物減排取得積極進展的時期,霧霾天氣反而頻發?陳健鵬表示,此前其所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曾做出一項課題研究報告,指出盡管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規污染物先后于20世紀80年代、2006年、2012年以來處于下降態勢,但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仍處于上升態勢,疊加起來,大氣污染物排放正處于歷史高位。而根據分析測算,未來5到10年,即“十三五”時期,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疊加總量會達到峰值,而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點”也將全面到來,即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上將由上升轉為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拐點到來,并不簡單意味著污染惡化的終點。”陳健鵬說,那很可能是環境質量狀態進入下降通道、最為復雜的時期。“我們需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污染物排放盡快跨越環境拐點。而拐點之后,污染物總量實現大幅消減,進而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則仍是一個長期過程。根據我們初步測算,目前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消減50%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才能顯著改善。” 陳健鵬表示,借用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高世楫所長的話,當前大氣污染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如果從積極一面來看,也可以大致判斷當前至2020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的關鍵時期。在污染物排放見頂、實現大幅度削減之后,環境質量才能得到顯著或是根本性改變。”
陳健鵬同時表示,當前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實現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將是治污減排工作的主線。要推進這一過程,一是要完善環境監管體制,進而提高環境監管有效性;二是完善污染物減排的政策體系;三是推動環境司法專門化制度的發展,使環境污染事件可以進入司法程序,使環境監管與司法制度可以做到有效銜接。
關于何時可以徹底告別霧霾,在12月12日召開的“首屆創藍國際清潔空氣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表示,到2020年,只有珠三角地區有希望達到現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尤其是PM2.5達到要求,長三角地區希望能達到目前珠三角的水平;而全國污染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有望達到目前長三角地區的水平。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才有望達標,全國大多數地級以上的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
在郝吉明看來,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達標,意味著各種大氣污染物都要大幅削減。初步估算,要實現達標,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減59%,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減71%,PM2.5的一次排放比2012年消減70%,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比2012年大概消減45%。
郝吉明同樣強調,當前污染物減排已進入深水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經過前一段的消減,容易消減的已經做了,要進一步消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能是一個攻堅期。”
對于如何真正告別空氣污染,各方專家亦有自己看法。
在“清潔空氣大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表示,地方政府應科學編制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報環保部備案,并向全社會公開。根據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王金南將全國城市分為空氣質量已經達標的領跑城市、空氣質量實現達標的達標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的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惡化的惡化城市。在王金南看來,對于已達標城市,地方政府應該確保環境空氣質量不惡化,并進一步改善;對于臨近達標城市,地方政府應承諾在“十三五”末實現基本達標;對于污染較重的城市,地方政府必須盡快編制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確定最終達標期限。另外,限期達標時間表確定出之后,必須經當地人大備案批準,向公眾公布,以此把環境質量負責制真正落實。
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馬駿看來,霧霾問題是中國以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公路交通為主的運輸結構造成的。實現PM2.5減排必須使用經濟手段,以改變投資者、企業和消費者的激勵機制,促進結構調整。
2015年12月22日晚,北京市宣布解除紅色預警。但是相鄰的天津市在一天后宣布啟動啟動重污染天氣1級(紅色)應急響應,在全市行政區域內道路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管理措施。根據環保部22日會商研判的結果,23日至25日,重污染過程將自北向南逐步減輕。在北京空氣質量逐漸好轉時,京津冀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仍以重度及以上污染為主,污染最嚴重地區將出現在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鶴壁、新鄉、鄭州一線,首要污染物PM2.5達到或超過300微克/立方米。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隨著能源枯竭以及環境的惡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入節能與環保的理念已經成為了必然。城市規劃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基調,在其內融入環保與節能的理念能夠更好的建設低能耗與環保可持續型的城市。城市規劃中的節能環保主要從降低非必要施工與城府施工,建設環保設施以及基于節能角度的開發等層面展開與體現。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經驗以及自身的工作經歷在城市規劃中的環保與節能環節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從理論層面為城市規劃中的節能環保的落實奠定基礎。
二、城市規劃中的環境問題
城市中建設過程中體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按照污染的類型分為空氣質量的降低、水環境的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等三個方面。具體環境污染出現的原因以及污染現狀如下:
2.1 空氣質量的下降
空氣質量的下降主要表現為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增加,煙塵的增加、以及有害氣體的增加以及一些其他包括了氣相因素在內的如酸雨、光化學煙霧等問題的存在。具體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兩方面原因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工業的發展對廢棄的排放所造成的。工業生產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廢棄污染,廢棄中成分復雜,大部分添加廢物屬于對人體有害的污染物。此種污染物長時間的直接排放到空氣之中,增加空氣中有害其氣體以及粉塵含量的增加進而降低了城市內的環境質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汽車規模與數量的不斷增加造成了汽車尾氣排放量的增加,而其中的諸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更是直接排入空氣之中對空氣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由于缺乏綠色植物的凈化功能以及城市建筑對城市空氣對流的影響而導致了城市中空氣污染現象更為嚴重。
2.2 水環境的污染
城市內的水環境污染主要分為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針對地表水污染主要來源于人們生活廢水以及工業廢水對地表水的污染,居民的生活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以及微生物,對水體排的直接排放容易造成水環境的污染以及富營養化。而工業廢水中根據工業生產的種類不同而成分不同。主要有重金屬污染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此種污水對地表徑流的直接排放容易導致水體以及水體周圍的環境惡化,危害生物圈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發展。進而威脅到整個城市環境。而針對地下水的污染則主要表現為農業污染以及地下水的過度開采而造成的地下水資源枯竭。
2.3 固體廢棄物的污染
固體廢棄物的來源主要有居民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工業生產廢料等等。其對城市環境的主要影響為侵占土地,滋生微生物以及造成城市其他污染(如:水污染,空氣污染等)。
三、城市規劃中的環保對策
根據不同的污染類型以及整體規劃對策在城市規劃中對環保的體現措施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 加強道路及其綠化帶的規劃
城市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有工業排放以及汽車尾氣。汽車尾氣的排放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并隨城市發展的加速而加速。對于室內的汽車數量等問題不在城市規劃的范疇之內,對于城市的汽車尾氣的處理可以通過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對公路兩旁的隔離帶與綠化帶的加強規劃、繞城高速規劃等相關規劃過程進行有效的規避。從而使得更多的的汽車尾氣被植物、地表水稀釋,避免了大量尾氣存在于城市空氣中降低空氣的污染程度。
3.2 加強對工業園區的規劃
將工業以工業園區的方式進行規劃,一方面方便企業自身的集約化發展,另一方面此種規劃能夠有效的對工業進行整合,對于重污染的工業能夠通過集中管理,集中監督,集中處理的方式對其污染廢物的排放進行處置。另外,通過打破了工業零散分布的局面,更有利于工業針對城市的選址。在水源方面依據環保理論工業的排污地點應該處于水源下游,對于風向方面應該處于主導風向相對于城市下游。通過此種方式降低工業對城市水環境以及空氣質量的不良影響。
3.3 規劃垃圾處理廠
城市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有研究報道一個30萬人的小型城市每天產出的生活垃圾超過10噸,因此需要通過城市規劃體系對垃圾處理體系進行系統的規劃,并做好及處理的分級規劃體系,按照大型垃圾處理廠(填埋場)――中級中轉站――垃圾搜集處等規劃體系進行劃分,具體比例為1:10:100進行規劃。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三方面原則:一方面是垃圾搜集處的高覆蓋面,要求垃圾搜集處的分布需要覆蓋城市的全部區域。一方面是垃圾搜集處的不均等分布原則,采用垃圾產出量為基本數據依據對垃圾搜集處進行按照需求的分布。另一方面是總站的最優路線原則。垃圾中級轉運站到垃圾搜集處以及垃圾處理廠的路線規劃需要合理,滿足優化分配的原則。
四、城市規劃中的能源浪費
城市規劃中的能源浪費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重復建設方面,比如道路的施工、管道的施工、光纜的施工等施工不同階段需要對路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重復施工的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而造成能源的浪費;一方面是在城市的照明規劃以及相關的電氣規劃過程中沒有引入清潔能源或者在規劃過程中產生奢侈規劃的現象浪費了城市的能源;另一方面城市的供暖(包括熱水等)空調系統存在大量的重復建設問題,更加加劇了城市的能源浪費。
五、城市規劃中的節能對策
基于上文所討論的城市規劃中能源浪費的現象具體的城市規劃節能對策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規劃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建設、供(下)水系統建設,電線的鋪設、天然氣管道的鋪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集約施工的可能性,通過統一規劃,一次施工多種功能共同實現的原則降低重復施工的比例,進而降低城市建設中的能源損耗。
其次,開發城市的新能源,比如在對路燈、信號燈、監控錄像、亮化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采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技術為其進行供電。進而降低自身的電能消耗,達成城市的節能規劃。
最后,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充分考慮采用集中供暖、集中大型的空調系統等方法來降低單人對暖、冷的需求。進而降低以家庭為單位的能源損耗,達到降低城市整體能耗的目的、
六、總結
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對能源進行掠奪以及對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城市的發展在此方面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突出。本文從基本的現狀出發討論了城市規劃存在的環境問題以及城市規劃中的能源浪費現象。并從開源節流、嚴格控制、深度治理等角度分別對城市規劃中的環境與能源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未來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引入節能環保的概念提供理論基礎。并在實際的對策與措施層面提供可行的指導。為今后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污染包括好幾個方面: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的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為了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為了實現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我于2011年對我所住的街道社區的環境衛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1 調查目的
通過社區環境的調查,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自身做起,為了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2 調查范圍
城市各街道小區,垃圾處理點,人群聚集點。
3 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問卷調查
4 調查情況
通過對各街道小區的調查,我發現以前的隨處所見的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邊角上依稀可見有少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的。道路兩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潔工沒有及時清理,而導致垃圾溢出垃圾箱,還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體廢氣物污染的主要來源,在炎熱夏天會發出一陣陣的惡臭味嚴重影響社區的環境空氣質量,也能招來許多蒼蠅、蚊子,從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蟲媒介傳染病的散發和流行。影響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經過而沒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從而會造成傷害。通過調查還發現有些建筑垃圾散落無人及時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單位引起的粉塵污染嚴重,造成社區空氣中粉塵濃度增高,從而造成人們某些呼吸系統的疾病,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不但提高,汽車以是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氣對空氣的污染不容忽視,還有汽車的喇叭聲在社區對還在休息的人們所產生的噪音污染。特別是在中午休息期間會使一些人煩躁不安,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4.1 在對隨機抽取的20人進行的問卷調查中
4.1.1 請問你平時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9人,占45%,回答不會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時會有時不會的有7人,占35%。
4.1.2 平時關注關于保護環境的新聞嗎?
大多數回答不會,占55%,回答會的占5%,覺得于己無關占40%。
4.1.3 你將廢棄的電池怎么處理?
選擇隨手扔掉的占30%,選擇扔進專門的垃圾箱的占17%,無所謂的占5%
4.1.4 你實行垃圾分類了嗎?
選擇實行的占20%,不實行的占80%
4.1.5 你贊成用塑料袋嗎?
贊成占37%,不贊成占20%,無所謂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沒有隨地吐痰或扔煙頭的習慣?
有的占20%,沒有的占50%,有其中一項的占30%
4.1.8 你有沒有隨時亂扔垃圾的習慣?
有40%人說不太在意,25%說偶爾,25%說不亂扔垃圾。
4.1.9 你認為環境是怎么一回事?
對于這個問題多數人沒有明確的概念,不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有些人認為環境就是簡單的不亂扔垃圾,少數人認為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環保意識。
5 結果分析
5.1 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
5.1.1 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數人對環境問題并不關注,認為與己無關,不自覺的亂扔垃圾、吐痰,對于別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更是熟視無睹,對于保護環境的活動也未能身體力行地參加,認為保護環境是政府的事與老百姓無關。
5.1.2 小區規劃不力,管理不嚴格不科學,任意倒垃圾造成嚴重污染,處理不及時致使臭氣熏天,有些部門對房地產建設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塵污染嚴重,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措施未能達到各階層,環境保護部門整體能力欠缺,不能進行有力及具體的規范,出現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環境保護工作陷入癱瘓,阻礙工作的整體進度。
5..1.3 人們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質有差距,對環境保護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對孩子的環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環境工作的難度。
5.2 社區的環境問題,對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2.1 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隨地亂扔垃圾滋生了大量細菌,冬季尚好,尤其是夏季大量的蒼蠅,蚊蟲等,傳播疾病,污染空氣,工廠排放廢氣混合著大量的木屑和有毒氣體,使得很多的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5.2.2 使土壤惡化,影響農作物生長,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袋及其難以降解的物質,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水分流動,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減產。
5.2.3 垃圾填滿,降低了垃圾填埋廠處理垃圾的能力,垃圾中有細菌,病毒等物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圍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
5.2.4 垃圾焚燒對環境造成的嚴重二次污染,焚燒時產生大量黑煙,有毒氣進入大氣,造成大氣污染危害居民身體健康。
6解決措施及建議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于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和諧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6.1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居民素質及環境保護意識,使居民自覺保護環境,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多種活動,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
6.2 實行垃圾分類,加強對廢棄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加 強廢棄物的處理,避免垃圾焚燒。
6.3 環境部門應建立各種保護機制及體系,加強對環境監督力度,各階層要深入貫徹環境保護政策及措施。
6.4 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鼓勵人們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加強對學生教育,在學校開展環保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6.5 實行環保獎罰制度,獎勵對環保有突出貢獻的人,對工廠任意排放行為進行治理管制。
6.6 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建設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機構,
污染物持續積累,造成本次大范圍的嚴重區域性污染。
北京市環保局11月30日在官網上解釋稱,區域內燃煤、機動車等污染源排放,特別是前期的降雪降溫過程,導致區域用煤采暖大幅增加。同時,靜穩低能見度天氣條件下,道路擁堵加劇,燃油效率降低,機動車污染排放也顯著增加等導致霾天加重,遲遲難離。
人們的情緒普遍受到重霾影響,不過,沒有像往年那樣苦苦追問污染原因,微信、微博上很多網民在質問:連續多日重度霧霾,為何不啟動紅色預警?
一些專業人士亦抱有此看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泓告訴《財經》記者,北京市本輪霧霾未啟動紅色預警,令人匪夷所思。
《財經》記者調查獲悉,這波霧霾的預警,經過了氣象部門、周邊省市、國家空氣監督總站等各方面的充分會商。對于預警與實際污染水平的差距,中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霧霾研究專家表示,當前北京環保部門空氣質量預報者的壓力很大,既有技術層面的局限性,又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紅色預警顧慮
11月27日凌晨,除了北京市環保局解釋的原因,再加上受區域污染輸送影響,北京上空大氣污染物迅速累積,到早8時,城六區的PM2.5小時濃度急速上升至198微克/立方米。當日14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到16時,全市空氣質量整體處于5級重度污染水平;29日10時,黃色預警被提升至橙色預警,這也是今年首個重污染橙色預警,上次啟動是2014年10月。
按照2015年3月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下稱《預案》),啟動橙色預警的條件是“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72小時)”。
所謂重污染,是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200以上。
北京環保局應急處處長王斌解釋橙色預警稱,據27日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對空氣質量趨勢的研判,預計29日擴散條件會出現好轉,達不到重污染程度。
預報為4級中度污染,從而達不到啟動最高級別紅色預警的條件――“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
根據預報,12月2日北京市空氣質量將徹底好轉,因此已不具備升級至紅色預警的“持續72小時以上”的條件。
然而,空氣質量惡化的情況出乎官方的預料。29日下午4點,雖然西北部達到2級良水平,可城六區仍然糟糕,PM2.5濃度為172微克/立方米,處在5級重度污染水平;而西南部334微克/立方米,維持在6級嚴重污染。
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環保部方面表示,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自11月27日凌晨開始,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級別,并持續近110個小時,為今年以來最嚴重的污染過程。
由此可見,環保部門在研判過程中,低估了29日的空氣污染程度,以至未能及時啟動紅色預警。
技術層面的因素是,目前,針對3天以上甚至更長期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是個世界難題。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在日常一般會提供臨近4天的空氣質量等級預報,而精確的分區預報只提供當晚和第二天的。
一位北京市環保局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為什么難以準確預報大氣質量:預報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與人的臉色,前者決定了擴散條件,后者決定了排放量;本來老天爺的臉色就很難搞定,人為的排放就更難預測了。
雖沒啟動紅色預警更多是技術原因導致,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考量。上述中科院專家說:“這兩年整個華北地區、尤其是北京為治理霧霾下了很大功夫,也有很多成效,只是幾次不好的天氣拉低了公眾的整體感受,從對PM2.5的監測來看,今冬整體空氣情況會優于去年,從2013年開始,都是逐年變好的。”
問題是,2014年全年都沒有一次紅色預警,如果在2015年冬季剛開始就啟動一次,北京市、甚至整個華北地區這兩年治霾的功勞與努力就會大打折扣。
上述中科院專家分析,有關部門也因此在決斷紅色預警時非常謹慎,畢竟低估霧霾水平比報高估污染程度帶來的影響的風險更小。
前述環保官員則表示不理解,“難道一開紅色預警就否定了北京市,甚至京津冀這兩年治理霧霾的成績了?讓我決定的話,肯定得開紅色預警,至少不能讓學生上課,機動車也得停一半”。既然設置了最高等級的紅色預警,當達到觸發條件時,不應該有過多的經濟與政治方面的考量,而應該以公眾的健康安全為首要考量因素。
“技術與數據應該純粹一些,簡單一些,不能為其他考量所左右。”這位前官員稱。 觸發條件會調整嗎?
事實上,由于低估未來的霧霾發展情況,預測結果偏低,導致紅色預警未能及時的情況,這不是第一次。
此前北京執行的是《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在此版本中,紅色警報的觸發條件,為“未來3天將持續出現嚴重污染”。其中,嚴重污染指AQI在300以上,比現在的門檻更高。
《財經》記者查詢北京市環保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2月14日、15日、16日三天,AQI數據分別為333,431,343;當月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六天, AQI皆超過300。顯然,當時北京已兩次觸及紅警線。
當時,也有公眾提出質疑,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姚輝的回應與這次的解釋如出一轍:即預測將交替出現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所以沒啟動紅色預警。
北京市在建立預警機制時,多位來自中科院與中國環境科學院以及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接受過咨詢,已經考慮到空氣質量預報能力的局限性。上述中科院專家分析,在短期內要提高預報能力不太現實,只能先出一個比較高的標準,待技術成熟以后再做調整,“目前來看,還不到調整的時候”。
實際上,中國建立城市空氣重污染預報預警體系才剛起步。2013年5月,環保部印發《城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各縣級以上城市據此制定應急預案。
該指南明確了大氣重污染的預警分級指標,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的預警顏色分別對應橙色和紅色。而且規定應急響應程序,可以按照實時監測的AQI指數值啟動,或者根據預報預警情形提前采取響應措施。
也就是說,觸發條件是大氣達到“嚴重污染”級別,即AQI大于300,即可啟動。但北京在制定自己的預案時,增加了“連續3天”,提高了觸發門檻。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北京啟動霧霾紅色警報的觸發條件過高,在正式《預案》中,規定AQI在200以上為空氣重污染,“連續3天”的要求予以保留。
然而,至今北京一次紅色警報都未發出過。反倒是霧霾壓力比北京輕的上海、南京等城市,都過紅色警報。
不過,有些城市在隨后修訂了重污染天應急預案,主動提高了紅色警報的觸發條件。如南京將紅色預警的標準,從原先的“PM10或PM2.5超過300”變更為“AQI超過450”。合肥市更是規定,當全市總體AQI日均值大于500時,且氣象預報未來兩天仍將維持不利氣象條件,才紅色警報。啟動門檻都高出一大截。
“按照現在的標準,幾乎是永遠發不出紅色預警了。”賀泓悲觀地表示,北京的霧霾紅色預警應該重新調整,降低標準。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在紅色預警的啟動上,還是應該比較審慎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就對媒體表示,如果預警的門檻過低,高估了當地的空氣質量水平,而導致預警頻頻啟動,必然對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干擾,也失去了“應急”的本意。 紅色預警意味著什么?
啟動不同顏色的預警,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主要是健康防護措施、建議性應急措施和強制性應急措施三個類別。
黃色預警的強制性應急措施,為停產、停工等。橙色預警的應急措施增加了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建筑垃圾和渣土運輸等重型車輛禁止上路行駛等。 王斌表示,橙色預警已包括大量強制性減排措施,只要認真落實,減排力度一樣很大,而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更小。
紅色警報代表著政府啟動了一種極高等級的應急狀態,全社會都要隨之進入應急狀態應對災難。以北京為例,如果啟動紅色預警,就要實行全市范圍內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本市公務用車在單雙號行駛的基礎上,再停駛車輛總數的30%、中小學停課、工業企業停限產范圍擴大、公車停駛等舉措。
這些措施的施行,牽一發而動全身,使預測者不敢輕易斷言。背后的政治經濟賬,也非氣象環保部門所能定奪。
如今,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污染包括了好幾個方面: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待得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
在調查中,我發現以前的隨處可見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上依稀可見有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的是居民以圖一時方便,從自己家窗口將廢棄物扔出去,這不僅僅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被棄的是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傷害了。與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裝入一個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樓道下,等社區清潔工來處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好方法,但往深處思考,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夏天,由于天氣很熱,食物很容易腐蝕,這樣就很容易招引來蒼蠅這類飛蟲,而且也會發出刺鼻的臭味,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清潔工人沒有及時處理好垃圾,那么垃圾袋堆積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有的老人經過時,沒有注意到,不小心滑了一腳,很有可能造成傷害。
那如何解決呢?在我們調查中突發其想:在每個樓道底層的樓角處放一可關閉的有蓋垃圾桶,居民將垃圾扔入桶中,并隨手關好蓋子,防止怪味散發,垃圾由清潔工人定時清理,保證不讓垃圾過多而造成無處可放的現象出現。
除此之外,噪聲污染也需要及時解決。暑期還未結束,很多孩子也未入校學習,而較多的上班族們已投入工作之中,據調查,很多人都會利用中午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現在很多社區都有健身器材,按耐不住愛玩的心理的孩子們會在飯后集中去健身處,也就無法避免大聲喧嘩,其實他們已造成了噪聲污染,對于孩子們,要剝奪他們玩的權利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此問題的策略就是顯得比較令主管部門頭疼的。我個人認為建一些室內娛樂場所也可作為一個好方法,但它須要投入大量資金,如果社區宣傳教育孩子們要照顧其他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做到不大聲喧嘩,那么對于社區居民的生活就不會造成影響了。
生活是個人的,而環境是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相信很多矛盾都可化解。
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居民生活要靠你我他,今天的你做了一件對環境有利的事你并沒有吃虧,其實你在給你的生命健康畫上一條延長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環境問題才能完善解決。
社區環境衛生調查報告范文二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日益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目前為止,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為社區來講要從小處著手,讓居民樹立起保護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
通過調研,共建社區無大的企業和工廠,不存在工業污染問題。主要是生活垃圾包括固體廢棄物清理和堆放問題。
一、共建社區街道情況
一條街:建設街。四條路:廣西路,一路、二路、三路和青松路。其余為巷道。
二、垃圾堆放情況
主要四個垃圾點分布在:(1)廣西北二路(18組)(2)邊疆鄉西側(9組)(3)筷子廠(6組)西側2個垃圾點。
據統計共建社區公廁9個,分布于居民區。公廁附近有垃圾堆放現象。
三、整改建議
建議政府加大投入,環衛處加大整改力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努力與居民共同營造人與環境和諧的新局面。以下是從社區實際出發,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和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1)建議環衛處合理分配人員,做到分片專人管理。
(2)由于我社區狹窄巷道多處,環衛車進出困難,希望環衛處可以借助人力,利用好清潔車,使垃圾定點堆放到環衛車可以自由進出的地方。
(3)我社區9處公廁都沒有設置垃圾箱,居民在上廁所之便隨手堆放垃圾。
以上是我共建社區環境衛生的基本狀況和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從社區角度出發,有望環衛處加大整改力度,解決迫在眉睫的垃圾污染問題。
社區環境衛生調查報告范文三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解決環境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其實環境污染包括好幾個方面: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人把環境污染的范圍看的很狹隘,以為不亂扔垃圾就能改善環境,的確這是一種良好的措施。但單單靠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又有多少人會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行動中呢?為了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為了實現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我于201x年對我所住的街道社區的環境衛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1 調查目的
通過社區環境的調查,了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自身做起,為了保護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2 調查范圍
城市各街道小區,垃圾處理點,人群聚集點。
3 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問卷調查
4 調查情況
通過對各街道小區的調查,我發現以前的隨處所見的垃圾現象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綠化帶邊角上依稀可見有少量包裝袋舒坦地曬著太陽,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時亂丟棄的,更有甚者的是從商處房內扔出來的。道路兩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潔工沒有及時清理,而導致垃圾溢出垃圾箱,還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體廢氣物污染的主要來源,在炎熱夏天會發出一陣陣的惡臭味嚴重影響社區的環境空氣質量,也能招來許多蒼蠅、蚊子,從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蟲媒介傳染病的散發和流行。影響整個社區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經過而沒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從而會造成傷害。通過調查還發現有些建筑垃圾散落無人及時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單位引起的粉塵污染嚴重,造成社區空氣中粉塵濃度增高,從而造成人們某些呼吸系統的疾病,影響人體健康。除此之外,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不但提高,汽車以是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氣對空氣的污染不容忽視,還有汽車的喇叭聲在社區對還在休息的人們所產生的噪音污染。特別是在中午休息期間會使一些人煩躁不安,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4.1 在對隨機抽取的20人進行的問卷調查中
4.1.1 請問你平時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9人,占45%,回答不會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時會有時不會的有7人,占35%。
4.1.2 平時關注關于保護環境的新聞嗎?
大多數回答不會,占55%,回答會的占5%,覺得于己無關占40%。
4.1.3 你將廢棄的電池怎么處理?
選擇隨手扔掉的占30%,選擇扔進專門的垃圾箱的占17%,無所謂的占5%
4.1.4 你實行垃圾分類了嗎?
選擇實行的占20%,不實行的占80%
4.1.5 你贊成用塑料袋嗎?
贊成占37%,不贊成占20%,無所謂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沒有隨地吐痰或扔煙頭的習慣?
有的占20%,沒有的占50%,有其中一項的占30%
4.1.8 你有沒有隨時亂扔垃圾的習慣?
有40%人說不太在意,25%說偶爾,25%說不亂扔垃圾。
4.1.9 你認為環境是怎么一回事?
對于這個問題多數人沒有明確的概念,不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有些人認為環境就是簡單的不亂扔垃圾,少數人認為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環保意識。
5 結果分析
5.1 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
5.1.1 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數人對環境問題并不關注,認為與己無關,不自覺的亂扔垃圾、吐痰,對于別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更是熟視無睹,對于保護環境的活動也未能身體力行地參加,認為保護環境是政府的事與老百姓無關。
5.1.2 小區規劃不力,管理不嚴格不科學,任意倒垃圾造成嚴重污染,處理不及時致使臭氣熏天,有些部門對房地產建設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塵污染嚴重,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措施未能達到各階層,環境保護部門整體能力欠缺,不能進行有力及具體的規范,出現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環境保護工作陷入癱瘓,阻礙工作的整體進度。
5..1.3 人們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質有差距,對環境保護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對孩子的環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環境工作的難度。
5.2 社區的環境問題,對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2.1 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隨地亂扔垃圾滋生了大量細菌,冬季尚好,尤其是夏季大量的蒼蠅,蚊蟲等,傳播疾病,污染空氣,工廠排放廢氣混合著大量的木屑和有毒氣體,使得很多的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5.2.2 使土壤惡化,影響農作物生長,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袋及其難以降解的物質,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水分流動,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減產。
5.2.3 垃圾填滿,降低了垃圾填埋廠處理垃圾的能力,垃圾中有細菌,病毒等物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圍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
5.2.4 垃圾焚燒對環境造成的嚴重二次污染,焚燒時產生大量黑煙,有毒氣進入大氣,造成大氣污染危害居民身體健康。
6解決措施及建議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于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和諧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6.1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居民素質及環境保護意識,使居民自覺保護環境,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多種活動,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
6.2 實行垃圾分類,加強對廢棄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加 強廢棄物的處理,避免垃圾焚燒。
6.3 環境部門應建立各種保護機制及體系,加強對環境監督力度,各階層要深入貫徹環境保護政策及措施。
6.4 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鼓勵人們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加強對學生教育,在學校開展環保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6.5 實行環保獎罰制度,獎勵對環保有突出貢獻的人,對工廠任意排放行為進行治理管制。
6.6 發揮政府職能,加大建設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