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8:37:34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地震預防知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是指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危險或者受破壞性地震影響,可能造成嚴重地震災害損失,需要強化防震減災工作措施的地區和城市。
第四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分為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
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由國務院批準。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第五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六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應急與救援工作體系,及時研究、組織、協調和解決防震減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嚴格履行防震減災管理職責。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發展改革、經貿、公安、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衛生、國土資源、教育、廣播電視、通訊、氣象、電力等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明確分工,密切配合,強化責任,抓好落實,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第七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和地震工作體制,并建立、健全與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將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防震減災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八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建立和完善與震情形勢相適應的地震監測設施和技術手段,提高地震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
(一)制定并組織實施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強化短期與臨震跟蹤監測措施;
(二)編制地震監測臺網規劃,優化臺網布局,提高臺網密度,消除地震監測弱區和盲區,提高地震實時監控和速報能力;
(三)建立大中城市地下深井觀測網、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臺網,完善衛星定位觀測系統,形成立體監測體系;
(四)加強地面強震動監測設施建設,提高地震災情速報和評估能力,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依據;
(五)加強核設施、超限高層建筑、特大型橋梁、大型水庫大壩等特定建(構)筑物和生命線工程的強震動觀測與建(構)筑物健康診斷研究,為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和次生災害預報預警提供服務;
(六)完善流動式地震監測手段,根據震情形勢擴大動態監測范圍,加密觀測次數,提高地震短期與臨震跟蹤監測能力;
(七)健全短期與臨震震情跟蹤會商制度,建立適應本地區特征的地震預測判定指標體系;
(八)建立地震預報風險決策機制;
(九)加強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劃定保護范圍,設置保護標志,落實保護措施。
第九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在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配備防震減災助理員,提高依靠社會力量捕捉地震短期與臨震宏觀異常的能力。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穩定的群測群防工作隊伍和經費渠道,加強群測群防工作;省地震和財政等部門負責制定社會地震觀測員補助標準。
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觀察到與地震有關的現象,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派出人員進行勘察并在24小時內鑒別落實。
第十一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下列工程性防御措施,提高本地區抗御地震災害的綜合能力:
(一)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依法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審定抗震設防要求;
(二)將位于地震動參數0.05g區內的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提高至0.10g以上;
(三)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嚴格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并嚴格監督檢查和竣工驗收,確保建設工程質量;
(四)在城市規劃區域以及占地面積超過10平方千米的企業內,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五)在存在地震活動斷層的城市規劃區域內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并在規劃建設時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
(六)對城市和已建成的生命線工程以及大中型企業、存在次生災害源的企業,進行震害預測,并建立震害預測數據庫及其評估系統;
(七)對既有的建(構)筑物進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鑒定,并對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性能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構)筑物進行加固、改建或者拆除;
(八)組織開展減震、隔震、抗震等新技術研發推廣,鼓勵采用節能、環保、抗震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設工程抗震性能;
(九)加強對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二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民居的抗震設防納入村鎮建設規劃,組織開展農村民居建筑地震安全試點,推廣試點經驗,全面提高農村民居抗震性能,保障農民的居住環境安全。
地震、建設等部門應當組織設計并推廣使用地震安全農村民居建筑設計與施工圖集,提供抗震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培訓建筑工匠,宣傳普及農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識。
第十三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地震應急與救援體系建設,提高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立應急聯動協調機制;
(二)組織、指導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定期開展地震應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練;
(三)完善地震應急基礎設施,建立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及信息傳遞與處置、災情速報、基礎數據庫等輔助決策技術系統;
(四)建設地震現場應急指揮系統,并配置衛星通訊、衛星定位、自備電源、信息實時采集與傳輸設備和越野交通工具等;
(五)組建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和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配備救援技術裝備并進行培訓和演練;
(六)在高速鐵路、城市輕軌、樞紐變電站、燃氣站(線)等生命線工程以及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重大建設工程中,設置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技術系統;
(七)安排地震應急救援專項資金,建立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和應急物資儲備與調用機制;
(八)在地震短期與臨震預報的地區,組織落實地震應急儲備專項資金、應急救援設備和專用救生用血、醫療器械、藥品、飲用水、食品等應急必需品;
(九)組織開展鏟車、挖掘機、吊車等大型機械設備調查登記,建立地震應急救援裝備數據庫與緊急征用機制;
(十)完善地震應急監督檢查制度,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充分利用學校操場、體育場館、廣場、公園、綠地等場所,設置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配置避難救生設施,規劃地震應急疏散通道,安裝指示引導標志。
地震避難場所、應急疏散通道的產權人,應當保持地震避難場所的完好和疏散通道的暢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地震避難場所和應急疏散通道。
第十五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地震、教育、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公眾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制度建設,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規范化;
(二)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繼續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進學校活動,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課外讀物,加強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建設;
(四)利用社會資源,加強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五)加強社區、企業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范社區、示范企業活動;
(六)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進村入戶活動。
第十六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地震信息報道和地震事件新聞制度與協調機制,及時與報道地震相關信息,正確處置地震謠傳、誤傳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第十七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的規定以及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要求,依法組織實施地震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
本文選取了老人教版、人教大綱版和新課程準標的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和中圖版共六個版本的必修教材對地震知識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比較和分析,詳見表1。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現行新課程標準教材中的地震知識明顯偏少,有的版本幾乎沒有涉及。從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滲透防震減災教育的角度出發,筆者非常懷念20世紀八九十年使用的老人教版教材,那套教材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地震知識,為學生了解地震災害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與國外相比,必修教材中的地震知識也有很大的不足。美國初中主流理科教材《 科學探索者·地球內部 》中的地震專題,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地震成因和危害、地震探測、地震強度、震中位置的確定、探索樓房防震的措施、地震發生時的自我保護、監測斷層活動等方方面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現行的初中、高中必修教材中關于地球內部的知識很少,地震知識更是難見蹤影。
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的缺失,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課是學生獲取地球科學知識(包括地震知識)的唯一渠道,地理教材有限的篇幅決定了地震知識的“先天不足”。二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再強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由于地震知識不被視為地理課程的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因此原本在必修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震知識大幅縮水甚至消失,部分內容被調至選修教材中學習。
二、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的意義
1.滿足學生知識渴求,促進防震減災教育
每一次大地震發生后,學生都會向我提問:“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襲來時該怎樣逃生?我們這兒會不會發生地震?……”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渴求,地理教師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遍尋不到,以至于學生對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特征、震源和震中、震級與烈度等地震基本知識都不知道。地理課程在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滲透防震減災教育方面“碌碌無為”,著實令人痛心。反觀國外,2004年印度洋海底地震引發了海嘯,一個英國小學生就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了海嘯前的異常,從而讓100多名游客死里逃生。鑒于此,筆者認為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渴求,也是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教育的需要。
2.改變社會輕視態度,提升地理課程地位
中學地理課程是中學階段唯一一門以人地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是學生獲取天文學、地球科學(包括地理、地質、地震、氣象、水文等)基本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課程在中學教育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作為一門跨越自然和人文兩大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地理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考不考地理,高中理科生不學地理,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導致中學地理教學出現了更大的滑坡。雖然地理科目后來重新納入高考,但直至今日,中學地理課程仍然受到社會的輕視。地理課是國民防震減災教育的主要渠道,必修教材納入更多的地震知識,有利于其防震減災教育功能的實現,可以使公眾更好地了解地理課程的價值,從而改變人們對地理課程的認識。
3.體現課程改革精神,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地理必修教材中鮮有地震知識,筆者認為這是教材編寫上的一大缺陷。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既然地震知識教材上沒有安排,教師也就不會花時間補上這一內容,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更是無從談起,直接影響到防震減災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取得成效。新課程標準選修教材雖然有《 自然災害與防治 》分冊,其中的防震減災知識也較為全面,但是選修教材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選學,在覆蓋面和影響力等方面都無法與必修教材相比擬。因此,必修教材適當增加地震知識,可以使學生不再“談震色變”,做到“臨震不亂”,這與“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并不矛盾,而是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的對策
1.完善理論知識,科學認識地震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嚴重缺失,這與我國地震多發國家的“身份”極不匹配。防震減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下發的文件中就明確提出今后要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生教科書和各級學校學生課外讀物中。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今后應該適當增加地震方面的理論知識,包括地震的成因、要素和種類、橫波和縱波的傳播特性、震級和烈度的區別、我國和世界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地震危害、監測和抗震等內容,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科學地認識地震現象,消除對地震的神秘感和地震災害帶來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一、登記范圍。凡我市城區和郊區城鎮范圍內的國家機關、部隊(營房除外)、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房產和國家撥用房產;房地產部門直接管理的出租房產;城鎮居民私人所有的房產;在城鎮范圍的農民私有房產和社隊辦公、生產、文教衛生、服務事業的房產;地處農村但隸屬我市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房產,以及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均屬這次普查登記范圍。
二、登記要求。這次城鎮房地產普查登記要求達到五清、四一致、一堅持。
五清:查清單位自管房、房地產部門出租公房和私房等各類房屋產權的來源,確認產權歸屬,做到房屋產權清;查清各類房屋的建筑年代、層次、結構,做到房屋結構清;查清各類房屋的實際用途,按需要進行分類統計,做到房屋用途清;查清單位和個人實際使用國有土地的情況,確定范圍,做到使用土地清;查清城鎮(以戶為單位)常住人口的居住面積(指起居室),做到居住情況清。
四一致:房地產的管理和使用單位應分別訂立制度,加強管理,做到圖(房屋平面圖)、檔(資料檔案)、卡(分類卡片和清冊)與實物(指房屋)一致。
一堅持:今后城鎮房地產發生買賣、贈與、繼承、交換、調撥、轉移、拆除、新建以及使用國有土地等變化,應堅持及時向房地產主管部門辦理手續。
三、做法。1、房地產普查登記工作是城市管理的一件大事。為了加強領導,市、區房地產部門應成立房地產普查登記辦公室,作為辦事機構,具體組織實施。
2、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全面推開。全市登記工作,力爭在八四年內基本結束。
3、私有房產的登記換證工作,由我局組織的專業人員按街道、居委會逐戶進行。在填寫登記申請書的同時,查驗房產證件,審查產權。
4、各單位房地產的登記,由本單位自行組織力量,按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填報申請,并交驗有關證件,經審查確認后,分別發給權證。
以上報告如無不當,請批轉執行。
南京市城鎮房地產登記辦法(根據1998年1月2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1號, 本文自1998年1月22日起廢止)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條款精神,為健全法制,保障房地產產權人(使用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掌握房地產使用分布和變化情況,加強城鎮房地產管理,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本市城區和郊區城鎮范圍內的國家機關、部隊(營房除外)、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房產和使用國家撥用房產,房地產部門直接管理的出租房產,居民私人所有的房產,在城鎮范圍內的農民私有房產和社隊辦公、生產、文教衛生、服務事業的房產,以及地處農村但隸屬本市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房產;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均應依照本辦法辦理登記。
第三條 城鎮房地產應由產權人(單位)、使用人(單位)向房地產部門申請,領取“房產所有權證”、“房產使用權證”和“國有土地使用證”后,始生法律效力。
國家機關、部隊、團體、學校、事業單位的房產,產權屬國家所有,發給“房產使用權證”,使用單位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理權。
第四條 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在確定經界范圍后,不得任意變動、增減或私自轉讓。
第五條 城鎮房地產登記后發生轉移變更時,應分別不同情況在一個月之內辦理下列手續:
1、房屋發生買賣、贈與、繼承、交換、調撥、固定資產轉移以及其他方式轉移的,應辦理“轉移登記”;
2、房屋改變結構、增加或減少面積,應辦理“變更登記”;
3、新建房屋應辦理“新建登記”;
4、房屋倒塌、焚毀或因國家建設需要拆除的應辦理“注銷登記”;
5、使用國有土地發生交換、調撥、轉移、增加或減少面積等應辦理“變更登記”。
第六條 凡申請房地產登記的,在向房地產局送交申請書時,應分別提交下列證件:
1、房產證件(包括原圖契、產權證明、登記收據等);
2、買賣、贈與、繼承、交換的有關協議、文約、合同、裁定、公證等;
3、新建、改建的報批文件、建筑執照、竣工圖等;
4、交換、調撥、轉移等的審批文件;
5、征撥土地手續、紅線圖,交換、調撥、轉移土地的審批文件。
第七條 私有房產申請登記時,產權人應一律用戶籍姓名,不得化名申請。如系多人共有,應有共有人共同申請。
產權人因故不能親自辦理登記的,可以出具委托書委托他人;共有人棄權的,要出具棄權書。
第八條 單位房產和使用國有土地申請登記時,應由單位負責人或指定的經辦人辦理。
第九條 城鎮房地產登記經審查認為有必要時,予以公告一個月,公告期滿無異議的,準予發證。
第十條 單位和個人在辦理房地產登記時,應按規定繳納登記費。
第十一條 現由政府代管的房產,暫由房地產部門代為登記。
第十二條 在城鎮范圍內單位和個人的違章建筑不予登記,更不得辦理轉移變更登記。
第十三條 申請產權登記,不得進行蒙混欺騙,侵占他人權益。如蒙混登記他人房產的,除扣留證件,予以注銷,沒收已繳稅費外,并視實際情況予以處罰。
“5.12”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過程中關于植被的恢復問題至關重要。其意義在于能夠使新形成的地表面減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在這其中植被的恢復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者不但相輔相成,而且水土保持是以恢復災區植被為前提。要防治水土流失,我們就必須了解第一手資料。
1 震區的現狀
四川位于我國西南地區,西被青藏高原扼控,東有長江三峽之險,南為云貴高原所拱衛,北是秦嶺巴山屏障,地形西高東低。西部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東部為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的盆地、丘陵。這樣的地理位置,使人們不禁產生“蜀道難”的感慨。國內外無一例外,只要發生在山區的地震都會導致一系列的次生災害,此次堰塞湖的形成就是由地震引起山崩滑坡體堵截河谷,而這些堵塞物一旦被破壞,湖水便漫溢而出,可能會將四川整個省都淹沒。
(一)滑動規模巨大,成群連片
汶川大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受地震烈度、地形結構、黃土土質及構造運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四川、甘肅山區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據統計,發生面積為0.6平方千米以下的滑坡,占流域滑坡發生總數的77%,占滑坡總面積的47.84%;而面積大于0.88平方千米以上的滑坡單體或群體僅占滑坡總數的13.51%,但這些規模巨大的滑坡單體或群體累計面積占到流域滑坡總面積的37.49%,反映了滑坡災害強度大和區域滑坡地形的嚴重性。
(二)滑動面角度低緩
首先,因為黃土質地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及透水性強,很容易造成沉降和崩滑,為土體滑動提供了條件。另外,黃土層內所夾的粉砂隔水層或下部基底的第三系層面,均有滯水作用,常破壞黃土結構,成為的滑動面,促使滑坡災害產生。尤其是在地震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可引起大規模黃土斜坡失穩,形成高速、遠程、低角度的滑坡,表現出低抗震性和高流動性的特點。
(三)地震堰塞湖發育
地震堰塞湖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地震區內有河流經過;河道兩側有山體,河床海拔明顯低于周邊山體;由于地震產生了山體滑坡,并堵塞了河道。
汶川地震發生時就具備地震堰塞湖形成的基本條件。強烈地震動誘發大規模的山體滑坡與崩塌,大小不等的滑坡體,將河流分段堵截,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截至2008年5月28日,四川地震災區發現了34處堰塞湖,并且其中8處的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一旦壩體垮塌,位于下游的鄉鎮將面臨著被水淹沒的災害。
2 震區新生水土流失的種類
震區新生水土流失主要是指由于地震誘發產生的地質次生災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坡面侵蝕等。
(一)滑坡
地震引發大量的滑坡,重災區密度可以到達50%左右,最高可以到達70%。由于河谷山坡陡峭、切割深,因此在斜坡巖石破碎后,形成了大量沿主河和分支流域河谷發育并分布的滑坡。
(二)崩塌
受地震影響,山體平衡被破壞,在地震災區尤其是陡坡、邊坡上的巖體和土受重力影響下脫離山體堆積在坡腳和溝谷,形成崩塌。崩塌時的大型巖體墜落山腳,砸毀房屋,堵塞道路,掩埋車輛等;崩塌的松散物質大量堆積之后,在大雨或者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形成巨大的危害。
(三)坡面侵蝕
受地質災害強烈度的影響,地表土層及植被遭到大量的破壞,形成荒山、荒坡、凸嶺,致使暴雨對外層的破壞作用不斷加強。同時地表徑流對層破壞加劇,坡面侵蝕嚴重,形成新的沖溝,破表地表水洗,使河道淤積。
3 震區水土流失特征
(一)水土流失范圍廣
汶川地震區域位置處中國大西南深處,多河流,多山區,分布面積廣。受災的139個縣市中,水土流失面積達149200平方千米,占災區的50.77%,較震前新增加14800平方千米,增幅達到11%,其中87個受災較重的縣市震后水土流失面積為89300平方千米,占87個縣市面積的55.4%,水土流失面積較前增加了17.97%。
(二)水土流失破壞危害大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山體松動,大面積的植被破壞,使得本來就十分破碎的下墊面更加不穩定,滑坡、泥石流等新生水土流失活躍,各種次生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破壞災區的重建工作,給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帶來難度。
(三)災區震后新生水土擾動強度大
據對災區新生水土流失進行的調查顯示,災區震后新生水土流失強度大,平均瞬發蝕由震前的每平方千米3703噸,增加到4604噸。新生水土流失范圍內的土壤侵蝕模數高等。
4 水土保持措施
(一)種植草皮
在發生新生水土流失的地方,進行草皮的種植,也是重點防護處理措施。草皮的種植由于成本比較高,其養護要求也比較高,所以草皮適應在人口聚集地處,或者對發生水土流失地方急需處理的位置予以實施。草皮種植地區要求也相對比較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土壤,因此不適宜在陡坡,大山等地區開展。
(二)植被恢復
震區應該大力進行植被恢復,在植被的恢復過程中,我們應該大力進行植被種植,特別是人力物力的組織及投入是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選取優良的樹苗、草皮本植物灌木喬木等,按照山頂到山腳的方式進行體系分布,而非雜亂無章的進行。
(三)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種利用森林更新能力的防治措施。它是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實行定期封山,禁止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的破壞活動,以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全封”(較長時間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半封”(季節性的開山)和“輪封”(定期分片輪封輪開)。封育起來的林分,植被種類豐富,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為改善工農業生產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穩步提高。許多山區縣封山育林后水源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許多過去只能種一季的農田,如今兩季都能高產。
(四)提高監測
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給震區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首先在地震山區縣建立坡地徑流場和溝道控制站。在小流域開展水質水量調查監測,覆蓋大流域和整個山區,在坡地徑流場部分重點徑流和條溝道控制站安裝自計雨量計、自動采樣器等自動監測設備,建設自動監測系統,實現水土流失的動態監測。通過對水質水量、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設施運行狀況等進行監測,及時評估水土保持效益,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路炳軍.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提升北京水土保持工作水平[J].中國水土保持,2007(09)
[2]趙芹.羅茂盛.曹叔尤.劉興年.汶川地震四川災區水土流失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J].四川大學學報,2009(03)
導致房地產行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較多,在宏觀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關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觀因素,也存在微觀上的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房地產行業管理制度不嚴密、會計人員業務能力和專業素質差和房地產行業業內部對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會計法規制度和會計法規尚不完善
我國的會計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現對沒有對新出現的會計業務做出規定,對某些經濟業務和事項的核算不明確或不科學。正是由于應用會計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項等一系列的會計核算不規范造成了房地產行業成本不實,會計信息失實,收入、支出和結余虛假。我國目前的《會計法》的規定尚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會計法》中只規定了違法人員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而沒有規定民事責任,降低了違法人員承擔巨大成本的風險。此外,對會計人員的獎勵和保護的法規還不明確。房地產行業的會計人員在違背單位、個人利益而遵守《會計法》要求時,國家要從法律上給予保護。如果缺少這方面的保護,很容易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二)房地產行業監督機制不健全
房地產行業的監督機制可分為內部監督機制與內部監督機制兩種。第一,房地產行業的內部監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產的內部會計監督的主體是決策者,但是會計負責人又是由決策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薪酬也是由決策者直接決定的。也就是說,會計工作某種程度上是在為企業的決策者服務,隨著決策者的意志而變化。所以,不少房地產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沒有真實反映經營成果。第二,房地產行業的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機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產行業的外部監督還是由房地產行業的主管部門實現的,而主管部門往往考慮到的是本部門的利益,對其下屬的房地產行業采取保護的態度,不能夠很好地監督。第三,一些社會中介機構彼此間進行不正當的競爭,或者是一些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差,出具虛假的會計驗證報告。這就使有些會計信息即使被確認了但仍缺乏真實性。
(三)房地產行業會計人員自身素質較低
總的來說,我國房地產行業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并不高。會計活動的主體是會計人員。會計信息要經過會計人員對相關要素的計量和確認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對經濟活動中的某些不確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斷。所以,會計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的質量。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提高并不重視,致使會計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發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錯誤。近年來,會計制度變化特別大,新增的內容很多,更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這也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素質不高的會計人員即使遵守了會計法規,但受到認識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計量處的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從而使會計信息不實。有些會計人員素質較低,不按會計法核算,迎合上級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賬、受理假憑證和編制假報表,使得會計信息失真。
轉貼于
二、房地產行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一)健全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建立科學的會計法律體系
會計工作的技術性極強,有它自身的工作規律。因此,會計法律法規的制定應當符合會計工作反映出的客觀規律,特別是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判定標準和判定方法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國家要進一步制定實施會計法規的細則和詳細的管理會計信息質量的法規,完善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為管理人員的責任提供明晰的法律依據,嚴肅財經類法規,切實貫徹好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整個會計法律體系。修訂后的《會計法》明確了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加大了打擊會計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力度。有關部門在執法時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者受到法律的懲罰,力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
(二)強化房地產行業的監督機制,建立會計信息管理體制
一方面,房地產行業要建立起強化其內部管理的會計管理體系,制定內部稽查和財務監察制度,加強對內部的控制,為真實會計信息的提供打下良好的會計基礎。完善內部監督,還應當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并明確相關責任,實行好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增強內部會計監督的真實有效性。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要健全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會計監督的權威性和全面性。大力倡導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充分突顯出社會審計的客觀公正作用。同時,也要增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相關法律責任的監督,促使他們不斷提高業務水準和職業道德水平。注冊會計師審查鑒定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要明確,對違反法規和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要加以懲處。財政、審計和稅務機關都要依法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審計監督和財務檢查。各個主管部門也要擔當起相應的責任,要對所屬的會計人員在業務上做好指導,監督和檢查其核算情況,糾正其已經查處的問題,嚴肅處理有問題的會計人員。
(三)提高房地產行業會計人員的素質,建立一支過硬的會計隊伍
房地產行業要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品質、職業道德、遵守法律和業務素質等的思想教育,讓每一個會計人員都牢牢樹立起會計行業的誠信信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實行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強化會計人員接受再教育和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的教育。對會計人員要進行職業化的管理,完善他們的從業制度,嚴格遵守會計人員的從業和任職資格條件,由專門的機構定期考察。其次,要加強財務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特別是計算機知識的普及,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會計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的全面的工作方式,逐漸從核算型過渡到管理型。最終使會計人員的素質與現代企業制度相符合,并能與國際接軌。最后,要適當提高會計人員的經濟地位,保護其合法權益。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要充分調動起來,將其會計職能充分發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工作越發重要。房地產行業會計工作只有提供可靠的、真實的會計信息才能為經濟管理服務。人們已經意識到房地產行業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要治理這一現象需要較長的時間,只有在國家、社會和房地產行業的一起努力下,才能徹底解決好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方璇.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關雪.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審計對策[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4).
3、啜華.會計信息質量與財務約束機制研究[J].財會通訊,2009(2).
4、李益婧.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對策的思考[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0(1).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進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公共交通道路建設成為了城市化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軟土路基,特別是當道路需要穿過魚塘、濱湖地區時,經常會遇到較為深厚的軟弱土層,一般情況下都不能滿足城市道路的使用要求。對軟土路基進行處理是確保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的一個重要條件,選擇一種質量可靠,工期短、造價低的軟基處理工法則是軟基處理的重中之重。
2 工程概況
大龍灣片區經三路道路建設工程位于安徽省、蕪湖市、二壩鎮。本標段總長度689.189m,軟基處理路段為K0+00~K0+185,K0+245~K0+689.189,處理總長度約629m,面積約48886O(包括交叉口以及外擴部分的面積)。地基處理寬度:道路標準段寬度為60m,軟基處理邊線為道路紅線外擴2m,即標準段地基處理寬度為64m,非標準路段也按照道路紅線外擴2m的原則實施,橋頭段為了保證結構層邊坡要求,軟基處理邊線為道路紅線外擴8m,地基處理如下。
3地基處理方案
根據工程地質條件,采用低位高真空分層預壓擊密法進行地基處理。低位高真空分層預壓擊密法是一種專利工法。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位預壓,通過在土體中設置豎向及水平向的排水通道,對軟土層進行預壓,加快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達到消除深層軟弱土層大部分沉降的目的;第二階段為高真空擊密,通過設置真空管強制對軟弱土層進行排水,同時結合強夯施工,在路基表層形成一定厚度的硬殼層,提高路基表層的承載能力及回填模量。
低位預壓階段:場地清淤清表后鋪設水平排水墊層,水平排水墊層設計采用中粗砂,厚度不小于40cm,要求含泥量小于5%,參透系數大于5×10-3cm/s。豎向排水通道采用塑料排水板,正方形布置,間距1.1m,插設深度為(2-2)淤泥質粘土層底部,平均插板深度為9.5m。真空預壓密封系數采用1層土工布2層真空膜,膜下砂墊層內鋪設水平臥管與真空泵相連,主管采用Ф63的PVC管;濾水管采用Ф50的PE管,在濾水管上四周打孔,孔的直徑為6mm,空間距5-6cm,正三角形布置,管外包裹過濾材料阻止細砂進入濾水管。濾管和主干管由二通、三通、四通連接,接頭位置用膠帶密封,阻止砂進入濾水管。真空預壓系統安裝完成后,即可開始真空泵進行預壓,通過場地布置的真空表實時檢測真空度的提高情況。真空度穩定后,在地質處理范圍內覆水1.0m。
高真空擊密階段:低位預壓卸載后,回填60cm山坡石,要求回填山坡石的最大粒頸不大于20cm,含泥量不大于20%,然后進行高真空擊密施工。真空管深管間距8.0m×3.5m,長度6m,淺管間距4.0m×3.5m,長度3m。開始排水約3-5天或地下水位降至底面以下1.5-1.8m后進行第一遍擊密,共三遍擊密,第一遍點夯,夯擊能量800-1000kN.M,擊數2-3擊,第二遍點夯,夯擊能量800-1000kN.M,擊數2-3擊,第三遍為滿夯,夯擊能量600kN.M。擊數1擊,錘印相互搭接1/4錘徑。
圖1 真空管布置示意圖 圖2 點夯擊密點布置示意圖
4 施工過程質量控制要點
4.1清平、整平控制要點
1)清除場地雜草;
2)場地整平后,復核整平后的場地標高,場地清表后的標高控制在2.6~2.7m;
4.2鋪設砂墊層控制要點
砂墊層厚度不小于40cm,砂墊層采用中砂,含泥量要求小于5%,滲透系數大于5×10-3cm/s,干密度不宜小于15kN/m3。
(1)砂墊層的鋪設誤差控制在±50mm;
(2)砂墊層中不應有貝殼、帶棱角的石子等硬物,一旦發現,立刻清除;
(3)砂墊層鋪設前要對進砂口進行必要處理,清除周邊的淤泥,推土機推砂時嚴禁將泥塊混入砂中,鋪設完成后對場地砂墊層進行巡監,及時清除泥塊。
4.3排水板施工控制要點
排水板間距為1.1m×1.1m,正方形布置,每根排水板打設長度不小于9m,以塑料排水板穿透③層淤泥,進入④-1層粘土0.5m控制。
塑料排水板在水平排水墊層表面外露長度為200mm,塑料排水板打設完畢后,須將外露部分橫向彎折并埋入水平排水墊層中,埋深不小于200mm。
1)排水板板位偏差控制在±100mm以內;
2)控制排水板豎向垂直度,其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
3)插管底部的管靴應有淤泥擋泥裝置,淤泥不得進入套管內,發現套管內進入淤泥應立即改進套管端口施工工藝,控制套管內進淤泥的數量在總插板數量的5%以內;
4.4支管、主管的布置控制要點
支管間距6m,埋深于砂墊層頂部以下20cm;主管需均勻布置,且滿足每800~900O一臺真空泵,沒有特殊情況需按圖紙執行;
主管采用Ф63PVC管,支管采用50PE管。主管不打眼,起連接作用;支管四周打孔,孔徑為6mm,孔間距5-6cm,正三角形布置管外包裹過濾材料阻止細砂進入濾水管;
1)在砂墊層中開挖的砂溝控制在20~30cm,將所有管路放入放入砂溝內并將砂溝用砂回填平整并人工踩實,砂溝內嚴禁存在泥塊;
2)連接時要檢查管路狀態是否完好,支管濾膜是否破損,如有破損要用土工布重新包扎或繩子將松開的濾膜綁扎牢固,綁扎處需要無紡布包裹以免戳破密封膜;
4.5.土工布、真空膜控制要點
在砂墊層表面按序鋪設1層土工布、2層真空膜,真空膜周邊要全部埋入淤泥質土層中。
1)根據加固區域形狀和尺寸設計密封膜的加工尺寸,并應考慮埋入密封溝的部分,同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預留足夠的地基沉降變形富裕量,防止密封膜拉裂;
2)鋪設密封膜前,要認真清理平整砂墊層,并將露出砂墊層的排水板插入砂墊層中;
3)鋪膜時應統一指揮,嚴禁任意用力,同時注意風向,確保密封膜在鋪設過程中完好無損;
4.6圍堰、覆水控制要點
空膜鋪好試抽正常后,修筑圍堰,圍堰高度為2m,覆水深度為1.5m。
1)圍堰位置位于密封溝外側,對于施工小區間的圍堰,需先在膜上鋪設一層土工布,用以保護真空膜;
2)時刻關注真空度,檢查真空膜是否漏氣,發現漏氣現象及時補救;
3)現場真空維護人員應檢查排查修補漏氣點,確保真空壓力穩持在80KP以上。
4.7回填砂土控制要點
預壓卸載后,先清掉處理范圍內用于修筑圍堰的清表土,以及密封溝內泡水的土,按照設計回填標高要求,回填彌補標高的砂土,地坪回填標高為4.3m,交工標高為4.2m。
5結束語
通過對施工現場實測資料的分析以及第三方檢測單位對于地基處理效果的檢測,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低位高真空分層預壓擊密法在本工程地基處理中應用是成功的,加固效果明顯。
(2)針對本工程較深厚的軟土層,通過第一階段低位預壓的處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軟土層的強度,在預壓期間使軟土層完成大部分的沉降,達到減少工后沉降的目的。
(3)通過第二階段高真空擊密處理,可以再場地表層形成一定厚度的硬殼層,提高場地表層的承載力與回彈模量,滿足道路使用要求。
(4)通過再本工程道路的成功應用,可以推斷“低位高真空分層預壓擊密法”同樣適用于其他地區存在深厚軟土層的道路地基處理工程。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M311 文獻標識碼: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Low Plus
Hydrophobic End too High in a Power Plant
ZHU Zhenxing[1], ZHANG Tie[2], ZHAO Guodong[2]
([1] Datang Changchun Third Power Plant, Changchun, Jilin 130103;
[2]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 Jiaxing, Zhejiang 3143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iagnosis of a thermal power plant back to the low pressure heater system running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phobic side issues, for exampl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Heater hydrophobic side difference increases, and by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low pressure heaters recovered to end poor conditions rated running.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energy savings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alysis.
Key words hydrophobic; end poor; low-temperature heater; reform
低溫加熱器是火電廠回熱循環系統的重要設備之一,其投入率和健康狀況對提高汽輪機的絕對內效率和熱力系統的熱經濟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衡量加熱器性能的主要指標有端差、給水溫升、壓降、端差等。某電廠汽輪發電機組系哈爾濱汽輪機有限公司生產的350MW汽輪機組,本汽輪機為亞臨界、一次中間再熱式、單軸兩缸兩排汽、單抽供熱式機組。自投產以來,低壓加熱器疏水端差長期大于設計值,降低了加熱器的效率,使機組熱耗率和發電煤耗率上升。某電廠通過對不同工況下低溫加熱器歷史運行數據和額定參數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低壓加熱器的解體檢查,對低加疏水端差過高缺陷進行診斷,并采疏水冷卻器結構改造等措施,使其疏水端差接近設計技術規范,提高了機組經濟性,對逐步推廣精細化管理,秉承價值思維和效益導向的現電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加熱器各傳熱區溫度變化趨勢
1 回熱加熱器端差的定義
某電廠使用的低溫加熱器為表面式換熱器,臥式布置形式,傳熱區由過熱蒸汽冷卻段、凝結段和疏水冷卻段三部分組成,其個傳熱區溫度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其中T11為加熱器給水側入口溫度;T14為加熱器給水側出口溫度;T21為加熱器汽側入口溫度;T22為加熱器汽側蒸汽冷卻段出口溫度;T23為加熱器汽側入口壓力下的飽和溫度;T24為加熱器汽側凝結段飽和壓力下的飽和溫度;T25為加熱器汽側疏水溫度;為防止加熱器汽側蒸汽冷卻段蒸汽過早凝結,引起汽水兩相流對管路造成沖擊,T22溫度要略高于T23。加熱器給水側出口溫度T14與汽側入口壓力下的飽和溫度T23之差稱為給水端差,加熱器汽側疏水溫度T25與為給水側入口溫度T11之差稱為疏水端差。某電廠低溫加熱器給水端差設計值為2.8℃,疏水端側設計值為5.6℃,根據歷史采集數據顯示該加熱器給水端差基本接近設計值,因此下文只討論加熱器疏水端側過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可導致回熱加熱器疏水端差過大的因素
該電廠機組低溫加熱器疏水冷卻段由疏水冷卻段管束、管束槽殼、疏水冷卻段隔板等幾部分組成。給水通過疏水冷卻段管束與凝結段產生飽和水換熱,進一步利用飽和水中的熱量提高給水溫度,降低疏水端差;管束槽殼將疏水冷卻段管束包裹在內,形成獨立的換熱腔室,凝結水從槽殼一側流入,與疏水冷卻段管束進行對流換熱后從另一側流出;疏水冷卻段隔板將疏水冷卻腔室與加熱器疏水出口隔離,確保凝結水經過管束槽殼換熱后流出。根據換熱器疏水冷卻段結構特點分析,引起疏水端差過大原因如下:(1)低溫加熱器運行水位低于設計值,即低于疏水冷卻段隔板,凝結段飽和蒸汽進入疏水冷卻段,導致汽液兩相混合流入管束槽殼,在傳熱系數極大降低的同時,部分汽化潛熱在疏水冷卻段釋放,導致疏水溫度大幅度增加,疏水端差增大;(2)低溫加熱器運行水位低于設計值,即高于疏水冷卻段隔板,大量飽和凝結水未流經疏水冷卻段管束槽殼與給水換熱,而直接溢流到隔板出口側,導致疏水溫度升高,端差增大;(3)低溫加熱器疏水冷卻段管束堵管率較高,換熱面積減小,疏水過冷度降低,造成疏水端差增大;(4)管束槽殼接縫處密封不嚴,部分疏水未經入口流入管束槽殼,而是從接縫處短路流入管束槽殼,因換熱距離減少導致疏水端差增大;(5)疏水冷卻段隔板與加熱器殼體脫焊,凝結段產生飽和水未流經疏水冷卻段中的管束槽殼,直接從疏水出口管理流出,導致疏水溫度大幅度增加,疏水端差增大。
3 某電廠低加疏水端差過高缺陷診斷
以某電廠5號低加為例,該加熱器設計水位為270mm,疏水端差設計值為5.6℃,實際運行時各個負荷率運行工況下平均端差 為22.6℃,詳細參數見表1(由于該廠機組常年運行負荷率在85%~50%區間內,因此本文未列舉其它運行工況):
通過表1可以看出,該廠5號低加運行水位長期超過設計值,通過上文可知,加熱器疏水水位過高,疏水未經換熱直接漫過疏水冷卻段隔板直接流處疏水冷卻端,會造成加熱器疏水端差增大。為查明肯能導致疏水端差過高的其它原因,對該加熱器進行解體檢查,發現疏水冷卻段包殼鋼板接縫處存在多達19處漏焊部位,總漏焊接縫面積約為疏水冷卻器入口的10%。根據上文可知包殼不嚴密,運行中飽和蒸汽或飽和水未經換熱短路流出疏水段,會造成加熱器疏水端差增大。
4 治理措施
(1)通過對加熱器各個部件檢查發現,該疏水冷卻器包殼入口橫截面積偏小,且入口處被管束固定管板遮擋,對進入疏水冷卻器的疏水形成擾流,嚴重降低疏水排出量,可導致疏水水位過高,以此采取在疏水冷卻器入口處擴大入口截面積的改造方式。(2)對疏水冷卻段包殼鋼板接縫處存在多達19處漏焊部位進行補焊,防止飽和蒸汽或飽和水未經換熱短路流出疏水段,可有效增加汽側疏水與水側換熱量,從而降低疏水端差。
5 治理后的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對該廠5號低溫熱網加熱器已診斷出缺陷的治理,加熱器疏水端差大幅度降低,各個負荷率運行工況下平均疏水端差 為10.4℃,更加接近設計值(見表2),加熱器疏水水位過高的問題也得到很好的解決。由于該廠機組承擔電網調峰任務,因此負荷波動較大,下面僅對加熱器治理后的經濟性進行估算:
加熱器治理前后疏水端差變化值: = = 22.6℃10.4℃=12.2℃
表3 哈汽350WM供熱機組加熱器端差對機組熱經濟性影響
根據廠家提供的《哈汽350WM供熱機組加熱器端差對機組熱經濟性影響》可知(表3),5號低加疏水端差每偏離10℃,機組熱耗增加1.18KJ/kW?h,則:
加熱器治理前后熱耗降低值為:(12.2℃℃)18KJ/kW?h=1.44 KJ/kW?h。已知該廠2012年加熱器改造機組發電量138271萬kW?h,標煤發熱量29271KJ/Kg,則以2012年發電量估算改造后全可節約標準煤為:138271萬kW?h44 KJ/kW?h271KJ/Kg=68噸。
6 保證加熱器正常運行的措施
對該廠加熱器進行治理后,疏水端差雖然與改造前相比以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偏離設計值,為繼續降低加熱器疏水端差,在今后的運行和檢修過程中將采取以下措施:(1)在低溫加熱器啟動和運行過程中,及時、正確開啟低溫加熱器汽動排氣和連續排氣門,避免因未能正確排氣,導致加熱器換熱效率降低;(2)盡量提高低溫加熱器抽氣過熱度,防止抽氣在蒸汽冷卻段過早凝結對管束造成沖擊,嚴重影響運行可(下轉第52頁)(上接第33頁)靠性和經濟性;(3)將低溫加熱器打壓查漏和除垢沖洗列為“逢停必檢”項目,充分利用機組各類停運時機進行加熱器查漏和沖洗,避免管束泄漏和傳熱系數下降;(4)低溫加熱器啟停時,嚴格按照運行規程合理控制加熱器溫度變化速度,防止加熱器管板和管束由于較大熱應力產生形變,導致管板和管束損壞;(5)加強低溫加熱疏水調整門的日常維護,確保低溫加熱器自動水位調節及時、精確,杜絕出現水位嚴重偏離設計值情況的發生;(6)實時檢測給水pH值和含氧量變化,避免出現換熱管束表面結垢或腐蝕的情況,當加熱器管束結構嚴重,水沖洗無法清理時,及時采用酸洗辦法予以解決,防止管束堵死,當堵管率超過設計值時,應更換新的加熱器或換熱管束。(7)應制定詳細的檢修作業標準和檢修工藝標準,確保在檢修中及時發現并消除管束、管束槽殼、隔板、管板的缺陷,防止給水和疏水短路情況的發生,保證加熱器給水端側和疏水端側在合理范圍內。
7 結論
關鍵詞:地震災害;災害評估;直接經濟損失;LM-BP神經網絡
中圖分類號:P315-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6)03-0500-07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地震災害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防震減災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趙士達等,2014a)。作為防震減災工作一部分的震后應急救援和抗震救災可以有效地減少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趙士達等,2014b;王東明等,2015),快速、準確地對地震災區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做出評估是震后應急救援和抗震救災工作能否收到實效的前提條件(劉如山等,2014)。
近年來,諸多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對震后經濟損失快速評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些評估方法可分為5大類:分類清單法(陳洪富等,2013)、經濟法(陳棋福等,1997)、遙感法(陳鑫連,謝廣林,1996)、信息法(劉洋等,2009;劉佳友,徐琳瑜,2007)和神經網絡法(范傳鑫,2014)。其中分類清單法的應用最為廣泛,該方法通過地震烈度衰減關系計算出地震影響場烈度空間分布,再綜合分析各個烈度等級建筑物的類型、數量、空間分布以及建筑物的易損特性等,計算出各類建筑物的損失情況。但使用該方法進行地震災害快速評估時對災區的基礎數據庫要求比較高,基礎數據庫數據不完整、數據更新過慢、數據細化程度不夠等都會使評估結果出現嚴重的偏差。隨著神經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模式識別、函數逼近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些學者也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地震災害損失評估中。
BP(Back Propagation,反向誤差傳播算法)神經網絡算法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神經網絡算法,具有較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自適應能力、容錯能力和泛化能力(孫艷萍等,2010),但也存在收斂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極小值等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一種改進型LM-BP神經網絡,并基于此建立了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
1影響地震直接經濟損失的因素
11地震直接經濟損失的界定
從災害學的角度分析,災害損失評估是對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因此地震災害損失可劃分為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救災投入3部分,其中經濟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地震直接經濟損失又包括地震災害和地震次生災害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設施、設備、物品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王偉哲,2012)。
12地震災害影響因子的分類研究
121地震致災因子
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釋放能量大小的等級。震級越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就越大,破壞能力就越強,相同條件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就越大。通常講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30倍,由此可見,震級是地震造成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震源深度對地震破壞程度的影響也很大,相同震級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淺,造成的破壞就越嚴重。有統計表明,相同震級的地震震源深度從10 km減小到5 km,或是從20 km減小到10 km時,震中區域烈度平均會提高1度,故震源深度也是地震造成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發生時,在波及范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解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般來講,距離震源越近,破壞就越大,烈度也就越高。在一次地震的受災區域內會存在多個烈度區,而且這些烈度區的面積和分布并不規則。地震災區的烈度評定在現場工作人員完成災情調查后才能給出,在時間上不能滿足地震經濟損失快速評估的要求,且如果逐一計算各個烈度區的損失情況也會大幅度地增加計算的復雜程度。所以本文以總受災面積為災害承載體,選取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為主要致災因素,對災區進行經濟損失評估。災區面積的大小與地震直接經濟損失成正相關關系,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災區面積越大,經濟損失也就越大。
122抗震設防因子
一個地區在遭受地震破氖保其自身的抗震設防能力會對其產生重要的保護作用,抗震設防能力越強其抗御地震破壞的能力也就越強。抗震設防烈度是各類建筑物建設時采用設防標準的重要依據。各地區的建筑物都要按照該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要求進行建設。雖然地區建筑物實際設防烈度和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會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整體上抗震設防烈度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抗震設防能力。
在以烈度為基礎作為抗震設防標準時,由烈度給出相應的峰值加速度,烈度與設計加速度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在同一個設防烈度下,可能會對應不同的加速度值。這主要是由于同一烈度下,不同的場地類型地震加速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在評估一個地區的抗震設防能力時,主要考慮該地區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
123社會經濟指標因子
一般來講,在遭受同等地震的情況下,地區經濟越發達,經濟損失就越嚴重。這主要是因為經濟越發達,地區人口越集中、生命線工程集中和地上地下管網越密集。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人均GDP越高,該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狀況就越好,同等地震破壞的情況下,損失也就越大。不同的產業結構受地震破壞影響程度也不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越大,受到地震破壞時相比第三產業經濟損失也就越大。
除了以上兩個重要因素外,受災人數也與地震直接經濟損失成正相關關系,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受災人數越多,所涉及的社會財富越大,經濟損失也就越大。
124其它因素
地震間接引起的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疫病蔓延、海嘯等,稱為地震的次生災害。次生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地震直接經濟損失的一部分,嚴重的次生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比各類建筑物損毀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地震后,地區的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能力與諸多因素有關,如交通條件、生命線工程搶修速度、有無應急預案等,這些因素決定了該地區降低地震災害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能力以及地區的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能力。
13地震災害影響因子的提取
地震災害樣本信息選取的原則是容易獲取的,對于一些記錄不全面或者信息準確性存在問題的樣本應舍棄。本文地震災害信息的樣本主要選自《2001~2005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匯編》(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2010)中記錄完整的歷史地震,其中震級、震源深度、災區面積、受災人口和地震直接經濟損失可在災害評估報告中查到。各地區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通過查閱《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來獲取。人均GDP和產業結構比例是通過查閱各地區統計公報或地區年鑒獲取的。在《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匯編》(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2010)中記錄的地震次生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多,一般都在總直接經濟損失的5%以內,所以筆者不直接考慮次生災害的影響,而是得出總的直接經濟損失評估后,按照次生災害的嚴重程度,對總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修正。由于筆者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料對各個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做出評價,所以沒有將地區防災減能力作為影響因子。
一次地震經常會對多個地區產生影響,而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產業結構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對受災區域的GDP和產業結構重新評估,估算公式分別為
G=∑ni=0GiSiS, (1)
R=∑ni=0RiSiS.(2)
式中,G為災區人均GDP;n為地震造成的受災區域數量;Gi為第i個地區的人均GDP;S為災區總面積;Ri為第i個地區第一、二產業占GDP的比例。
2LM-BP神經網絡
21BP神經網絡的優缺點
在BP神經網絡中,輸入層的神經元用于接收外界信息并將信息傳給隱含層(郭章林等,2004)。隱含層神經元主要負責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變換,并將信息傳給輸出層。隱含層的層數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信息變化復雜程度的需要而定的。輸出層主要負責將信息向外界輸出(田鑫,朱冉冉,2012)。BP神經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假設某個神經元的輸入信號x=(x1,x2,…,xn)T,可調節的連續權值w=(w1,w2,…,wn)T,θ為神經元的興奮閾值,u(*)為基函數,該神經元的輸出則為u(x,w,θ)。輸出信號u需要經過激活函數的擠壓,即y=f(u),將輸出值的范圍壓縮到非常小的范圍內。
雖然BP神經網絡具有以上優點,但自身也存在著局限性。BP神經網絡采用的是梯度下降算法,而梯度下降算法在其誤差曲面中會出現平坦區域和多個極小值點。在平坦的誤差曲面中,誤差下降速度慢,網絡的訓練速度也會變慢。當遇到局部極小值時,網絡會誤認為是最優解,導致仿真失敗。
22LM-BP網絡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簡稱LM算法),是一種非線性最小二乘算法,是用模型函數對待估參數向量在其領域內做線性近似,忽略掉二階以上的導數項,從而轉化為線性最小二乘問題,所以該算法的收斂速度比梯度算法要快很多。LM算法雖然在收斂速度上有明顯的提升,但仍然可能陷入局部極小值,導致仿真失敗。因此,在進行仿真時需要對迭代次數進行限定,防止陷入局部極值。當迭代次數超過限定就自動跳出,重新給網絡賦予權值和閾值,然后重新迭代,直到得出預期的結果。
23網絡的構建與訓練
筆者在計算時主要考慮震級、震源深度、受災面積、受災人口、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地區人均GDP和產業結構比例7個因素,所以設計的網絡輸入層為7個節點,輸出層為1個節點。隱含層的節點數量需要在仿真中進行逐一嘗試才能確定下來。隱含層節點數量經驗參考公式為
h=p+q+a.(3)
其中,p為輸入層節點數量,q為輸出層節點數量,a為0~10的自然數。神經網絡的訓練能力和泛化能力在一定程度是存在矛盾的。訓練初期,隨著網絡訓練能力的提高,泛化能力也在提高。當訓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隨著網絡訓練能力的提高,泛化能力就會下降。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網絡訓練的樣本過多,練精度過于高,產生了過擬合現象,當遇到非訓練集中的樣本時,網絡輸出精度就會大幅度下降。為了避免過擬合現象的出現,筆者在網絡訓練時將樣本分為訓練樣本、測試樣本和確認樣本3部分。訓練樣本用于調整網絡連接的權值和閾值,提高訓練精度。測試樣本用來評價訓練后的網絡,如果訓練后的網絡滿足測試樣本的要求就結束訓練。確認樣本用于防止過擬合訓練,當確認樣本的精度隨著網絡精度提升而下降時,就強行結束訓練。筆者選取的樣本是按照地震發生時間順序排列的,不能直接進行樣本分組和訓練,需要先將樣本的順序隨機打亂后,再進行樣本分組和訓練。圖2為整個網絡訓練設計流程圖。
3LM-BP神經網絡的實例應用
31數據歸一化處理
本文選取了《2001~2005年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匯編》(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2010)中記錄的30次地震作為樣本,樣本數據如表1所示。其中訓練樣本占總樣本的80%,測試樣本和驗證樣本各占10%。由于樣本中的數據單位不統一且數值取值范圍很大,所以需要對樣本中的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并將數據取值范圍壓縮到一個很小的區域內。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數據均為正數,可選取logsig函數作為激活函數,將樣本數據擠壓到(0,1)之間。但logsig函數曲線在數軸0和1兩點附近曲線平緩,影響網絡訓練的速度和網絡的靈敏性。因此,在進行數據歸一化處理時,需要將樣本集的數據按類型歸一化到(01,09)區域內。
32LM-BP神經網絡的構建
本文所設計的LM-BP網絡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均為1層,其中輸入層有7個節點,隱含層節點數目范圍是3~13,輸出層有1個節點。使用Matlab2010對LM-BP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和仿真,逐一嘗試隱含層節點數目,最終確定隱含層節點數為8時,網絡擬合的效果最佳。LM-BP網絡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33LM-BP神經網絡的訓練與仿真分析
圖4為LM-BP神經網絡訓練樣本、測試樣本和確認樣本的誤差曲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訓練初期3種樣本的誤差曲線都隨著訓練的進程而顯著下降,這表明該網絡具有十分良好的泛化能力。筆者在設計中設定確認樣本誤差曲線連續5步上升就結束仿真,防止網絡進入過擬合狀態。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訓練進行到第13步時,確認樣本誤差曲線開始上升,并且一直保持上升到第18步。這主要是由于網絡產生了過擬合所導致的。在第13~18步中,訓練樣本誤差曲線保持下降,而測試樣本誤差曲線卻一直上升,也印證了網絡開始進入過擬合狀態。
圖5為30個樣本的訓練和預測情況示意圖,其中橫軸第1~24個數據為訓練樣本,第25~27個數據為確認樣本,第28~30個數據為預測樣本。從圖中可以看出訓練樣本和確認樣本的擬合度非常高,測試樣本的預測值與真實值也十分接近,其預測相對誤差如表3所示。
34LM-BP神經網絡在地震直快速評估中的應用
以2012年6月24日寧蒗―鹽源57級地震為例,使用LM-BP神經網絡進行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該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1 km,受災人口1162萬人,受災面積2 218 km2。寧蒗彝族自治縣和鹽源縣兩地地震設防加速度同為015g,所以設防加速度取015g。2011年寧蒗彝族自治縣和鹽源縣人均GDP分別為7 445元和18 045元,產業結構比分別為598%和795%,同時兩個縣的受災面積分別為1 365 km2和853 km2。根據式(1)和(2)可得平均GDP為11 522元,產業結構比為6738%。
將上述7個因素作為輸入條件,使用訓練好的網絡進行仿真,得出直接經濟損失為653億元,本次地震的實際直接經濟損失為772億元。仿真結果和實際結果存在1541%的相對誤差,可以滿足經濟損失快速評估的要求。進一步分析仿真結果可以發現,該次仿真的相對誤差比網絡訓練時的相對誤差要大,且仿真結果比實際值要小。這主要是因為訓練網絡時采用的樣本選取的是2000~2005年地震事件,當時我國各地區GDP很低。而筆者選取的是2012年的寧蒗―鹽源地震,2012年我國GDP已經比2000時大幅度提高。當輸入2012年GDP時,網絡會認為該輸入為奇異值,會對該數據進行壓縮,導致仿真結果比實際結果小,且相對誤差增大。這一問題可以待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更新后,加入近年來的地震事件樣本繼續訓練來解決。
4結論
本文主要分析影響地震直接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并選取地震震級、震源深度、受災面積、受災人口、設防加速度、人均GDP和產業結構比例作為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分析BP神經網絡的優缺點,提出改進型LM-BP神經網絡作為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使用歷史地震樣本對該網絡進行訓練,最終得到同時具備較強泛化能力和擬合能力的預測模型。同時該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訓練樣本震級都小于7級,對于7級以上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會產生較大的偏差。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可以查閱到的記錄全面的地震災害評估報告較少,地震事件樣本不充足。待2005年以后的地震災害評估數據更新后,使用更加充足的樣本再重新訓練,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陳洪富,孫波濤,陳相兆等. 2013. 基于云計算的中國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33(1):198-203.
陳棋福,陳J,陳凌. 1997. 利用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數據進行地震災害損失預測評估[J].地震學報,19(6):640-649.
陳鑫連,謝廣林. 1996. 航空遙感的震害快速評估與救災決策[J].自然災害學報,34(5):29-34.
范傳鑫. 2014. 基于改進型的RBF神經網絡的城市震害損失評估模型[D].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17-34.
郭章林,劉明廣,解德才.2004. 震災經濟損失評估的遺傳神經網絡模型[J]. 自然災害學報,13(6): 92-96.
劉佳友,徐琳瑜. 2007. 一種區域環境風險評價方法――信息擴散法[J]. 環境科學學報,27(9):1549-1556
劉如山,余世舟,顏冬啟等. 2014. 地震破壞與經濟損失快速評估精細化方法研究[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2(5):928-940.
劉洋,唐川,馮毅. 2009. 基于AHP信息量法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J].地球與環境,41(2):173-178
孫艷萍,竇玉丹,張明媛等.2010. 基于神經網絡的震害損失評估模型[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30(9):168-171.
田鑫,朱冉冉. 2012. 基于主要成分分析及BP神經網絡分析的地震人員傷亡預測模型研究[J]. 西北地震學報,34(4):365-368.
王東明,朱達邈,李永佳. 2015.中國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培訓系統在線考試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地震研究,38(3):508-516.
王偉哲.2012.地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BP神經網路及其應用[D].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12-15.
趙士達,張楠,楊爽 . 2014a. 基于云計算和Android的地震急信息獲取系統[J]. 計算機應用, 34(S1): 298-300.
中圖分類號:TM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4-0141-01
隨著我國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的各個科學領域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傳統對波形圖的分析來看,主要針對波形圖的分析內容有幅值、平均值、有效值、頻譜等信息。通過電壓在線監測系統的采集結果來看,所獲得數據均可反映出真實的情況,其最接近實際的工作。而對于鐵磁諧振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相平面法、圖解法等,通常這些方法直觀、簡捷是對模擬實驗方法的一種很好的補充。目前國內對于鐵磁諧振的研究重在非線性所造成的混沌、分叉等領域,對于單相鐵磁振諧、三相鐵磁領域的研究不足,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成熟,這些研究不足領域將會逐漸得到補充研究。
1 過電壓信號的特征識別
我們在進行過電壓信號識別的時候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或者是其他裝置對圖形、圖像、物體、語言、字形等信息進行自動識別。目前采用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專家系統、神經網絡、模糊數學、遺傳算法以及支持向量機等,采用神經網絡進行過電壓信號識別,最有成效的屬誤差回傳BP神經網絡[1]。對過電壓信號特征識別時,采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識別,所建立起的神經網絡模型由大量的節點或者稱神經元組成,其中網絡中每個節點表均代表了一個通過連接信號的加權值(權重),此節點相當于人工神經網絡的記憶,網絡的輸出由網絡的權重值、連接方式以及激勵函數確定。
2 鐵磁諧振過電壓的抑制方法
當遇到鐵磁諧振過壓時,需要采取及時的措施進行處理,采取抑制的措施較為常用的方法有盡可能的改變諧振回路參數、改變電感參數、拉下電源開關閘刀。當鐵磁諧振發生時,首先得選取消除諧振較好的辦法,那就是改變諧振回路參數,當諧振剛剛發生時,可以通過合上諧振激發電源斷路器來消除諧振。但是合上電源斷路器,很可能造成諧振過電壓上又被疊加上合閘過壓,此時的激勵電流會更大,很可能造成電壓互感器損毀[2]。對鐵磁諧振過壓進行消除諧振可以拉下電源側閘刀,從而斷絕了整個諧振回路的能量供應,可使得諧振逐漸消弱。
由于鐵磁諧振的發生原因很多,可能受到的影響因素也很多,隨著我們對消振諧措施的研究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型消振諧被應用到工作和研究之中,且這些消除振諧新型裝置取得了一定得效果。
3 抑制弧光接地過電壓的措施
對于抑制弧光接地過電壓的措施,考慮到目前的諧振接地系統研究,再結合經濟方面的原因,將消弧線圈投切運行的方法作為控制措施,即系統運行時中性點不接地。當過電壓分類系統判定系統發出弧光接地信號,消弧線圈迅速投入,系統立即改成諧振接地的方式進行運行,當過電壓分類系統判定系統認為接地故障清除后,那么系統迅速的退出消弧線圈,系統又恢復到原來的方式進行運行[3]。這種方式的主要優點在于進一步的提高了整個系統運行的安全程度,進一步的保證了電能
質量。
1)消弧線圈的調諧措施。消弧線圈是否能夠實現熄弧與諧振系統中的脫諧度有非常大的關系。從消弧線圈的作用來看,諧振系統的脫諧度絕對值盡量越小越有利,但是電網在正常供電時無法處在補償點上,如果還沒有一些限壓的辦法或措施,那么電網在運行時必將產生串聯諧振過電壓,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不被允許。但又為了解決中性點位移過電壓和殘流的矛盾,目前主要利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解決:一是在消弧線圈上并聯或者串聯阻尼電阻,以增加電網阻尼率,從而使整個電網在運行時的諧振過電壓不超過規定值;二是在電網運行時加大脫諧度,從而使消弧線圈在正常運行時遠離諧振點[4]。
2)電容電流計算流程觸發策略。怎樣判斷系統運行方式的改變從而啟動電容電流計算流程,從而計算出單相接地電容電流問題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該問題的重點是系統在運行時,要快速并準確的測出系統對地電容容抗的值,再將該值用于計算單相接地電容電流。消弧線圈裝置根據實際的情況的技術確定了以下三種計算流程觸發方法:一是系統定期自動的進行計算,二是人工手動計算,三是系統運行狀態發生改變時系統自動進行觸發。
3)消弧線圈的啟動和退出策略。目前對單相接地故障的判斷一般都是利用絕緣監視設備對PT開口三角電壓進行監視來實現的,當電壓超過了規定數值時則發出報警。電網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除了單相接地故障外,還有其他很多情況也能使PT開口三角電壓超出規定值,如PT高壓側熔斷器熔斷、PT鐵磁諧振等,從而使絕緣監視裝置發出報警,這種現象被稱為虛假接地,鑒于這種情況,絕緣監視設備對單相接地故障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遺傳算法的過電壓模糊聚類分層識別系統,該系統能夠準確的對弧光接地過電壓進行快速的識別,準確率很高[5]。
通常認為,一旦出現間歇性弧光接地故障時,消弧線圈投入到全補償的狀態,當接地故障清除后,中性點電壓會出現先降后升的情況,因為消弧控制器對中性點電壓的監測是實時性的,當電壓降低到一定值時,控制器會判斷故障清除,所以可以在諧振電壓產生之前退出消弧線圈,但通過實踐,該方法還有待進步。
4 結束語
隨著近年來我國電力系統的快速發展,很多的電網改造中不斷將新技術應用于實踐之中。如果鐵磁諧振過電壓和弧光接地過電壓在配電網中的持續時間很長,則非常容易造成整個電力網絡出現安全事故。所以如何抑制鐵磁諧振過電壓和弧光接地過電壓顯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過電壓的產生特性進行分析,并結合抑制兩種過電壓的對策進行探討,為配電網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荊.電力系統過電壓識別方法及混合過電壓分解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11.
[2]劉.配電網消弧及鐵磁諧振監測與控制技術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8.
委托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一、依照《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管理規定》全面加強對本地區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
二、建章建制,配備經過區、縣房地局專業培訓的專職管理人員;
三、負責本地區向外地來京人員租賃房屋的調查摸底工作;
四、負責受理和審查出租人申請房屋租賃的有關證件和證明材料,并對出租房屋進行現場勘察;
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