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7:27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梅州文化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應該明確,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兩者間無非是主次、滲透與融合的關系。這些關系獨自存在、相互依存又逐漸演化,形成了無數的經典作品,表達了不同時期藝術家的深刻思想和探索、追求的勇氣。
一、古典主義美術
在古典主義風格盛行的時期,各個民族和地區的藝術流派都呈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與精神意義。以古希臘、羅馬神話、歷史事件以及圣經故事為繪畫題材,表現某種哲理觀念和社會問題,宣揚一種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這一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列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的《巖間圣母》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安基利訶(fra angelico 1400-1455)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wWW.133229.cOm
15世紀意大利大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作品《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過羅馬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表現了春天的美和典雅。代表春風的西風神從畫面右端飄然而入,他的雙手觸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鮮艷的花朵,不知不覺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它象征著春天的來臨。顯然,諸神們是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歌。美的追求和愛的覺醒是這一作品的主題。它是一首謳歌維納斯愛的勝利的贊歌,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贊美。平面的裝飾性的構圖和生動細膩的人物描寫,體現了波提切利獨特的藝術風格。
1495年波提切利繪制了《誹謗》(calumny)——據說古希臘畫家阿佩里斯(apelles)有一幅同題杰作,波提切利憑想象對它進行了復制。
早在 1435年,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就在《論繪畫》一書中稱贊了阿佩里斯的《誹謗》。乍一看,波提切利的《誹謗》中的人物與阿伯提的描述完全相符。但究其實,這幅畫非常有個性,充滿了感情。畫中被“誹謗”拖著頭發的青年沒有像異教徒那樣把手伸向天空,而是像基督徒一樣合什禱告。人們很容易想到,這幅畫中隱藏著薩沃納羅拉在那些不相信他能與上帝對話的批評者面前所作的辯解。波提切利的畫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美感,他的《誹謗》使美本身成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威脅性力量,其中承載著深刻的個人恐懼……
二、現實主義美術
“現實主義”一詞早在十九世紀初的哲學領域即已出現。現實主義要求正確、完全、忠實地描寫當下生活的社會環境,譬如庫爾貝等畫家利用寫實的技法,描繪當時不太被重視的農民和勞動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與學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為具有革命性的開創之舉。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生于法國南部小鎮奧南,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的偉大藝術家,被稱作“寫實之父”。
庫爾貝最欣賞17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作品。在1846年間他創作了以自己為主題的《抽煙斗的人》。這幅畫富有靈感,暗紅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帶有灰綠色陰影的白色襯衫,黑色的頭發和胡子圍籠著帶有橄欖色陰影的微紅臉部;這個臉畫得猶如提香的手法那樣有力,感覺柔和表現得極其雅致。這種雅致的感覺還帶動了畫面的深色調子,使得這個“得意而調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煙斗的煙霧之中的”臉,蓋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
可以說庫爾貝的現實主義,是19世紀中葉法國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社會上嚴重的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和政治腐敗的現象,使藝術家更自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在思辨方式和認識方法上,他要求藝術家揭示事物的本質方面,而不僅僅停留在一成不變的形式模式上。因此,法國評論家認為:“沒有庫爾貝,就沒有馬奈;沒有馬奈,便沒有印象主義。”所以說庫爾貝在發現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樸實的外光技巧方面給予以后的青年畫家們以重要影響。
三、現代派美術
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賦予了這些標新立異的現代派藝術家們以更多的褒貶和爭論。印象主義(new im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等等各個流派豐富多變。在這里傳統的畫面構成法則都被逐漸放棄,創造者的印象、感受成了主導畫面一切的原動力。歷史崇高感與現實生活的體會都不如當前生活即時賦予的感受來得更真實、鮮活!
所以我們看到,在十九世紀歐洲的藝術長廊里,獨坐著一個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還在用他的靜物進行著傳統畫面形式的拙劣模仿,幾乎就再沒有人對傳統投入過多的精力。而前進的時間已經不由自主地為現代派藝術樹立了獨特的紀念碑。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iam van gogh,1853-1890)是繼倫勃朗之后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他們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卻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描繪,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征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
梵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著意于表現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所看到的視覺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征在后來成了印象派區別于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雖然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于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墻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家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3-0043-03
筆者結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的建設實踐,通過對“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專題數據庫”開發的價值解讀、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對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問題進行討論,以期為解決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資源建設困境提供有益的參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數據庫建設的價值解讀
1.1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本身具備的價值
作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人文、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及民俗研究價值。如在人文價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隸屬漢族民歌的勞動歌音樂雛形之一,對于我國漢族民歌起源及其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研究價值。而在20世紀30年代,出于中央蘇區革命和建設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開始了與紅色歌謠的嫁接過程,成為紅色歌謠的母體,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保護、傳承和發展價值。同時,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蓋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飽含著豐富的客家文化信息,從而在客家山歌中體現出客家人豐富獨特的人文精神。在經濟價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價值、特色文化價值以及音樂附加價值共同構成了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特別是目前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旅游文化資源愈加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推崇,更加凸顯客家山歌無形的經濟價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對封建統治、反對壓迫、反對迷信和爭取自由平等的傳統山歌和以直接為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說明了客家山歌在各個歷史時期所體現的社會功能和影響;其次,客家山歌繼承和發揚我國《詩經》的優良傳統,語言豐富、生動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漢語,對客家歷代詩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具備非常明顯的文化藝術價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萬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為客家人歷史文化、勞動生活以及民俗風情的縮影,因此,以民俗學的角度,透過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歷史進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看到客家民系豐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風情,這對于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價值。
1.2地方高校圖書館實現專題特色資源數字化的價值
專題特色資源數據庫是當前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重點,是地方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實現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和網絡化,體現了地方高校圖書館在當前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趨勢,創設自己服務品牌應對挑戰的重要價值。
1.2.1數字環境下適應信息服務發展趨勢。數字環境下,讀者信息需求的內容、信息獲取方式、信息需求載體都發生了變化,由此帶來對傳統信息服務模式的沖擊,專題特色館藏資源數字化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數字環境下邁向個性化信息服務、知識化信息服務、移動化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1.2.2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服務品牌作為圖書館使命與價值追求的表征,是圖書館文化的顯性載體。創設圖書館服務品牌,特別是以特色資源為基礎打造特色服務是改變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形象及生存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需求分析
2.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廣東“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歷來由民間口頭傳承,目前隨著唱山歌的歌手隊伍嚴重老化,不少優秀山歌手也相繼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后續乏人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搶救和保護梅州客家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擔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責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建設的開展,可以使各種類型、格式、內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選、著錄并保存,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信息資源保存體系,成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傳播和展示的平臺,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2.2地方區域文化發展和旅游開發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開發利用,將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豐富多樣,促進梅州地方文化的發展。
梅州地區地處粵北山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發展基礎的多方面原因,經濟欠發達。但梅州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優勢條件。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旅游獨特性業已成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重點。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音樂藝術特點,具備地方旅游業獨特性的良好展示點。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平臺,為梅州地區旅游業與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機結合提供支持,針對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業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對于梅州地區旅游在音樂方面展現獨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實用價值。
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羅鏗:地方高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探討*2.3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需要
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在人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和對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對藝術的感知。作為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已成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為民間歌謠的一種,同時又是一種即興的口頭文學,是客家人在拓荒、墾植的山間勞動生活中,把挑擔、砍樹、撐船勞動時有節奏的呼吸哼出曲調,把與遠山或河對岸的人高聲交談變成歌聲而產生的,是客家人勞動生活與大山緊密聯系的真實寫照。客家山歌的勞動歌、四季歌、生活歌、訴苦歌等類型多樣的山歌,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通過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平臺提供的山歌文化資源,讓學生通過客家山歌深刻體會客家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理想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認識客家的優良傳統,得到真和善的啟迪,提高識別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從而豐富學識,提高其人文素質。
2.4教學及學術科研的需要
隨著高校特色化的觀念越來越被眾多國內高校認可,不少地方高校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納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設范疇,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這一方面尤其明顯,是梅州地區高校客家學特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的建設,首先通過館藏紙質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將有關梅州地區客家山歌文化的圖書專著、書目數據、期刊論文、地方雜志、地方報紙、地方史志資料等數字化;其次通過網絡渠道,以客家專題研究網站、客家研究機構網站等提供的各類型梅州客家山歌網絡資源;最后依靠尋訪,如尋訪本地客家研究機構、客家組織團體搜集、保存的有關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歷史資料、田野調查資料、珍稀山歌唱本資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劇團演出的新山歌劇劇本等資源。由此可以為學校的特色專業教學及學術科研參考提供橫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交流資源和縱向的客家地區山歌文化學術研究的資源參考、利用平臺。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設計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信息組織框架設計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提供知識化資源平臺,在數據庫組織架構方面應體現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知識組織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組織框架設計是一個數據庫建設的核心問題,關系到所建設的數據庫資源全面與否、分類合理與否、查詢方便與否、利用科學與否的關鍵。設計合理有效的信息組織框架可以充分體現數據庫的意義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的組織結構必須體現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科學類分,盡可能涵蓋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的資源整合。結合已有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經驗,應以一次文獻信息為主,二次文獻信息、三次文獻信息為輔的方式進行信息資源的組織和揭示;以全文、題錄、文摘、圖像、音頻、視頻和多媒體等為資源類型的表現形式對數據信息進行整合。
根據音樂學科專業特點和用戶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獻數字全文資源、梅州客家山歌藝術賞析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學輔助資源、梅州客家山歌新聞信息資源等構建數據庫組織模塊(見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平臺的選擇策略
在數據庫平臺的選擇上,以科學發展的角度,按標準化原則選擇數據庫平臺。自行研發的平臺雖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建設標準不一的數據庫容易造成各數據庫間出現信息孤島效應,不易于信息資源的有效交流和傳遞,尤其對于特色數據庫建設以后實現區域間或聯盟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礙。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應以標準為依據,采用專業數據庫提供商的成熟軟件平臺搭建。鑒于CALIS在國內特色數據庫建設方面的影響力及數據庫建設后的資源共享問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資源數據庫可參考CALIS特色數據庫建設標準,遵循“分散建設、統一檢索、資源共享”的原則,盡量選擇經CALIS認證的TRS、TPI、方正德賽、快威、義華、中數創新等系統,使開發的數據庫系統具有更廣泛的開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數據庫建設當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4結語
以CALIS建立的目標和思路來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資源特色、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國民經濟建設、方便實用、技術先進的專題文獻數據庫”的發展思路無疑是正確的。破解目前高校圖書館、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存在的困境,在于對建設意義是否具有充分的認識、對數據庫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數據庫建設上是否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導,唯有這樣,地方高校圖書館才能跳出當前特色專題數據庫建設的瓶頸,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田莉莉.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銅鼓客家山歌的經濟價值功能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0(12):116-113.
[3]溫萍.“客家山歌”的社會內涵和價值[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專題數據庫選題若干問題研究――以陜西地區為例[J].情報雜志,2012(2):174-177.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產業一體化、城鎮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國迎來了新一輪城市化浪潮。各城市為了在這一浪潮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承擔更高的職能分工,不約而同的將新城開發作為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突破點,新城建設如火如荼。為促進省內區域均衡發展,廣東省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區發展的相關政策,其中與梅州相關的包括 《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等,從資金、項目、用地等方面均給予梅州一定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整個潮汕地區的發展對于推動粵東地區發展,促進廣東省區域均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過與潮汕地區的緊密合作,對于帶動整個粵東北地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廣東省區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規劃設計為例,論述了江南新城規劃城市設計體系的構建要點,以供大家參考。
1 項目概況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部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區南部,規劃范圍為26.94平方公里。規劃除上述范圍外,還將北部包括芹洋半島及金山片低丘緩坡地納入研究范圍,總用地面積約32.29平方公里。
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1772公頃,占規劃總用地面積66%。總建設量約2200萬平方米,其中安置區建設量約200萬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約18萬人。
2 新城發展概念規劃
2.1 空間發展戰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區域“文化旅游發展軸、產業發展軸和城市功能中軸線”交匯之處,是畬江工業新城、雁洋核心區與梅州中心城區聯系的契合點。根據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在中心城區空間結構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雙核”之一的 “城市現代服務中心”,“七個中心”中的“長沙組團”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閑區”兩個中心,六園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閑產業園”,是未來梅州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發展目標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區擴容提質的龍頭項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區、鄉是生態園”為目標,拉開了江南新城建設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為“新型城鎮化創新區、生態適宜型產業集聚區、世界客都展示區”。其城市設計由此展開。規劃充分利用城區南拓的機遇,以生態文明與城市運營為理念,涵納休閑旅游、綜合服務、文化創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規劃原則
(1)傳承創新的原則。傳承客家文化與建筑風格,合理開發利用傳統建筑,同時結合時代元素積極融入創新,建設世界客都展示區。
(2)務實科學的原則。圍繞“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產業是城市的支撐、水系是城市的血脈、生態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脈”等六要素進行科學規劃。
(3)超前規劃的原則。高標準公共服務配套、高效交通系統構建、高質量生活環境營造,建設集約、高效、生態、低碳的新型城鎮化創新區。
4 客家地區新城規劃設計體系構建要點
4.1注重城市文化與空間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規劃范圍內有多處的歷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發展特色文化旅游、帶動新區文化發展有相當難度。而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思路下,新城肩負著籌集資金、反哺老城的歷史使命。因此,城市設計借助城市門戶地位,提出三條文化空間發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現。提供發展文化旅游的載體,在保存現有傳統歷史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觀光、農家體驗、養生體驗為一體的養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場地因素與建筑細部。新城承載舊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設多,且江南新城毗鄰兩大城市交通樞紐設施(梅縣機場、梅州火車站),遠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量大,考慮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細部的設計上結合地方建筑特色,將快速有效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設施、街旁景觀植物配置對當地材料的利用,傳承古城文脈。
(1)宏觀層面――聚落再現
空間特色上,新城應繼承舊城空間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現狀水塘廣布的特點構造水鄉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間的方格網形道路系統與水網系統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區開發,傳統的聚落將面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區形式出現現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風格形成的現代聚落難以體現當地固有的文化風情。在新城建設中,適當考慮對傳統聚落的再現,城市新面貌與文化融合。(此處不用新開一段)梅州市的傳統群落具有三大特點:其一,順應自然山水地勢;其二:以祠堂、風水塘為村落公共活動核心場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環境的街巷空間。充分借鑒和應用客家傳統聚落環境的空間形態,保留原有肌理與尺度,形成新舊文化的聚集地,力求營造富有文化傳承和新場所功能的地緣空間形態。
(2)中觀層面――注重場地因素、建筑細部
規劃設計應尊重場地自然環境。在場地設計中,做到以下三點,有利于新城與城市文化的互動:其一,對地區內水體空間及其他自然要素進行抽象提煉,分析水體空間的形態、功能、格局等特點;其二,以保護為前提,確定場地的景觀格局與特色;其三,分析濱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這些因素在具體設計中應有所延續。
規劃設計應注重傳承與創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點:其一,空間布局上以圍龍屋的布局形式為主,即中部堂屋,兩側橫屋,后部圍龍的結構形式(見圖1),室外空間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風水林”的序列(見圖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墻、白墻灰瓦、凹式大門、青磚勒腳。利用這些立面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的手法結合,引導新建公共建筑設計。特別是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城市規劃展覽館、會展綜合體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為具有客家特色地標典范。
(3)微觀層面――街旁景觀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設施
街道空間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觀水道、光柱等景觀小品,融入客家歷史人文的介紹。使人行走其中,猶如在時光中穿梭。將梅州的、客家的標識,如獨有的燈籠造型燈飾,融入到街旁景觀以及城市公共設施中,形成一個系列的景觀小品,打造新城環境品牌效應。注重街旁景觀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有利于塑造整體和諧的感覺,刻畫出本地區的傳統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與空間要素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五要素,書中提出:以人的視覺為中心,城市通過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腦,形成個體對城市的整體感知與理解。文化體系的構建也是如此。對應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規劃形成“點――線――面”為結構的文化體系的空間布局。
(1)點――公園、廣場、商業綜合體
江南新城策劃匯聚公共建筑、民居保護群、城市綜合體、特色商業小鎮、市民節慶廣場、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務公共設施于一體,形成一條產業集聚與城市公共服務資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長廊、商貿消費長廊、休閑健身長廊。規劃節點空間,通過在建筑色彩、環境景觀塑造等設計手法,體現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鄉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節點空間中注重客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營造客家風貌和現代城市風格復合相融的生活空間。
通過規劃廊道,延續山青水綠的梅州風貌,通過綠化、水系等大面積公共空間與城市開發進行有機整合。結合山體和水體,規劃2條生態廊道。中軸線生態廊道寬800-1000米,長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態綠廊寬100米,長4公里。打造兩大景觀湖,在梳理現狀水系的基礎上注重活水連通,將梅州山城風貌引入到新城景觀中,營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體現“森林圍城大公園”的當地城市景觀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態廊道為邊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區域,區域的定位來源于地塊功能,文化意象則源于傳統文化要素,包括:耕讀傳家文化、重鄉崇祖文化、客家養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風貌,將江南新城劃分“三大區段,九大分區”的功能分區。三大區段:劍英公園區段、文化商貿產業區段、客家萬博園區段。劃分劍英公園區、文體公園區、金融信息服務區、文化教育區、旅游服務區、世界客家藝術區、客森林文化綜合區、泮坑森林休閑區、小密生態度假區。建設景觀制高點,突出城市文化底蘊,形成呼應舊城由點狀綠地組成“城市花園”與“森林中的花園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與旅游空間
(1)舉行節慶的空間
結合現狀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規劃新建廣場空間作為串聯相鄰城市區域的場所,作為提供市民進行特色文化盛會(山歌節、旅游文化節、客家美食節、梅州足球節)、為傳承梅州非物質文化提供展示與表演的空間載體。
(2)提供游覽的慢行系統
城市新區不僅僅是一個提供城市生活的區域,同時也往往成為某一地區展示其經濟發展速度和地方繁榮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肩負著都市旅游的功能。對于江南新城這一個規劃策劃匯聚公共建筑、民居保護群、城市綜合體、特色商業小鎮、市民節慶廣場、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務公共設施于一體的城市新區,具有強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區建設初期難以有老城區一樣的林蔭大道,而具有梅州當地特色“慢活,樂活”的生活節奏,對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規劃滿足道路交通空間的基礎上,打造一條長約7公里人行連貫的軸線,兩條共21公里長,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綠道。
(3)文化景觀道路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的時展變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新城建設成為我國一些特大城市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和熱點,成為制定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規劃城市設計實例分析,總結了客家地區新城規劃目標和原則,從中就如何構建客家地區新城規劃設計體系進行研究,旨在有效地發揮城市規劃在新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以科學有效的城市規劃管控方法促進新城規劃設計的不斷發展,同時為城市規劃設計人員參考借鑒。
長期以來,人們把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緩慢和缺乏吸引力,歸咎于有人不把職業教育當正規教育,存在著鄙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然客觀,但不全面,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自身價值薄弱,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針對性差、基礎能力弱和師資隊伍滯后等,這是直接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和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由于這些原因,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智力資源優勢,所以,農村職業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吸引力,關鍵在于調整培養目標、夯實基礎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內涵建設,在服務經濟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提升中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貢獻和價值,從而提高職業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
1.基礎能力薄弱。削弱了農村職業學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屬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總數占廣東全省的6.5%,土地總面積占廣東全省的8.9%,但gdp只占廣東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現有農村職業學校36所,多數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沒有產業支撐,沒有必需的實訓場地,實訓設備簡陋,所設專業多為投入少的文科專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能贏得科學發展的主動權。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畢業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有13100人,約占18.4%,遠落后于珠江三角洲。Www.133229.CoM這種狀況,與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產業高級化和服務現代化的需求不相適應。
2.師資力量薄弱,制約農村職業教育改革進程。
職業學校要增強吸引力,關鍵在于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據調查,梅州市現有的農村職業學校中,教師整體素質差,結構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職學校現有教職工總人數2597人,專任教師1771人,學歷達標率70.56%,“雙師型”教師不足10%。其次,農村職業學校教師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環境艱苦,致使其教學積極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中,農村職校教師在職培訓進修少,接受新技術、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質的限制,改革創新能力差,很難做到“進來一個培養一個,出去一個合格一個”,從而導致職校畢業生素質差,特別是動手能力差,就業競爭力不強。
3.人才培養模式滯后。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據調查,大部分農村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薄弱,特別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專業結構和教學方法等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產業發展餓需求、企業崗位的要求脫節,畢業生職業技能不強,企業不歡迎,社會不認可。其具體原因主要有:(1)絕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資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極被動的陳舊發展觀;(2)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習慣于傳統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自覺或不自覺地追崇普通高中的應試教育,從而造成“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困境,在困難面前措施不力,辦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缺少創新,導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變農村職業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現“雙轉移”的戰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工作目標,出路在于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培養目標;在內增強素質,在外樹立形象;打造職教精品,打造職教品牌,形成適應現代產業體系需求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二、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對策
在新的發展時期,農村職業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關鍵要立足“三農”,在新農村建設中主動承擔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的責任;主動承擔弘揚先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責任;主動承擔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責任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需求。
1.立足“三農”。拓寬服務面,增強生命力。
農村職業教育只有立足于“三農”,根植于社會實踐,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才能準確定位,發展壯大。梅州農業學校自2005年以來,堅持“立足‘三農’,服務山區經濟建設”,堅持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帶動教學計劃、內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膽改革專業設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辦學模式,致力于為農村培養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能力強、善經營、會管理、具有創業本領的實用型人才,實行多層次辦學,既有實踐畢業三年制中專班,又有高中畢業一年制中專班,還有一年制種養實用技術的非學歷班。如梅州農業學校主動適應經濟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適時增設新專業,由原來的農藝和園藝兩個專業,增至現有的集生物工程類、機械加工信息類、財經商貿類等三大專業群共21個專業,從而拓寬了服務面。這樣,梅州農業學校在校生人數從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數每年以超過500多人的數量遞增,盡顯農村職業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適應市場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適應力。
農村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就業需求,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群)知識、素質、能力和技能的需要為依據,實施“育人為本,突出特色”的戰略,在“面”上求提高,在“點”上求突破,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一是要積極實踐“訂單培養”與“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探索“學校在企業建實習基地,企業在學校建生產車間”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把企業文化和行業標準融入到學校,建設有別于普通高中的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和畢業生評價標準。如梅州農校依托行業協會辦專業與建車間,取得了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
二是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課程建設,變學科應試體系為職業能力體系,突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做到以目標為載體,以技能訓練為手段,并依此修訂各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
三是要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在教學實施上,變知識的學習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如梅州農業學校的汽修專業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實踐“邊做邊學”的行動導向教學。
四是要改革考試制度,變一次性考試為過程考試,變以認知能力為主的考試為以應用能力為主的考試,形成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能力與素質并重的教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適應力。
3.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增強競爭力。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學校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主題,是農村職業學校“內強素質”的根本。農村職業學校要堅持質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檢查落實教學常規,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創新評價體系,夯實教學基礎,拓展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的空間。
一是要嚴格教學常規,夯實教學基礎。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確保教學工作有效落實。
二是要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嚴格按“實驗、實訓”為主要內容的“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強化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如梅州農業學校,畜牧業專業實行單元模擬,財會專業實行實物動態模擬,園林、汽車專業實行實戰模擬訓練等,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興趣。
三是要嚴把考核標準,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農業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和電腦設計等專業課程開展以上機操作考核為主的改革,代替理論考核為主的模式;書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論考,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要積極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組織開展園林綠化工、花卉園藝工、動物檢驗疫、獸醫防治員、會計電算化、會計從業資格證、電工上崗操作證、導游證和汽車維修證等工種考證,為學生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和選擇就業機會拓寬門路,進而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增強學校的競爭力。
4.積極開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強滲透力。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農村職業學校應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轉崗培訓,解決農民就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如梅州1農業學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努力開拓農村職教的服務面。
一是與扶貧部門合作,開展農村貧困青年實用技能免費培訓。梅州農業學校每年舉辦2—3期500人以上的免費培訓,并推薦就業,幫助農民轉崗,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使廣大農民通過職業技術學習增長本領,從而達到了學校“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二是結合“十百千萬”工程系列活動,制定針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就讀職業學校的扶貧濟困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困境,既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又反哺了農村困難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學校”平臺,每年組織專業教師深入到鄉鎮和村委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現場教學,現場解決實際問題。每年培ijii專業戶、農民技術員和村官等多達2000人次。
四是組織專業教師科技“趕墟”,利用鄉鎮“墟日”舉辦科技咨詢、科技服務等,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5.堅持教學、科研、生產、推廣相結合,擴大影響力。
農村職業學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設備、師資和技術等,積極開展科研工作,進行產學研結合,以項目為載體,在項目實施中解決技術問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梅州農業學校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并轉化為生產力,為梅州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梅州農業學校承擔了省人冬蟲草子實體研究開發”項目,獲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獎,每年生產冬蟲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還實施了省人大“新特優花卉引種、培養、推廣”項目,既滿足了學校的教學需要,又滿足了梅州園林城市建設的需要。另外,學校的“竹子與水稻遠緣雜交技術”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種“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補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學校也榮獲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學校梅花的引種、篩選和栽培技術己通過了市科技成果鑒定。這些成果大大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視。加大投入,強化統籌,增強發展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緩慢和缺乏吸引力,歸咎于有人不把職業教育當正規教育,存在著鄙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然客觀,但不全面,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自身價值薄弱,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針對性差、基礎能力弱和師資隊伍滯后等,這是直接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和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由于這些原因,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智力資源優勢,所以,農村職業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吸引力,關鍵在于調整培養目標、夯實基礎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內涵建設,在服務經濟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提升中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貢獻和價值,從而提高職業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
1.基礎能力薄弱。削弱了農村職業學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屬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總數占廣東全省的6.5%,土地總面積占廣東全省的8.9%,但GDP只占廣東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現有農村職業學校36所,多數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沒有產業支撐,沒有必需的實訓場地,實訓設備簡陋,所設專業多為投入少的文科專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能贏得科學發展的主動權。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畢業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有13100人,約占18.4%,遠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這種狀況,與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產業高級化和服務現代化的需求不相適應。
2.師資力量薄弱,制約農村職業教育改革進程。
職業學校要增強吸引力,關鍵在于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據調查,梅州市現有的農村職業學校中,教師整體素質差,結構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職學校現有教職工總人數2597人,專任教師1771人,學歷達標率70.56%,“雙師型”教師不足10%。其次,農村職業學校教師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環境艱苦,致使其教學積極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中,農村職校教師在職培訓進修少,接受新技術、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質的限制,改革創新能力差,很難做到“進來一個培養一個,出去一個合格一個”,從而導致職校畢業生素質差,特別是動手能力差,就業競爭力不強。
3.人才培養模式滯后。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據調查,大部分農村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薄弱,特別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專業結構和教學方法等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產業發展餓需求、企業崗位的要求脫節,畢業生職業技能不強,企業不歡迎,社會不認可。其具體原因主要有:(1)絕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資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極被動的陳舊發展觀;(2)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習慣于傳統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自覺或不自覺地追崇普通高中的應試教育,從而造成“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困境,在困難面前措施不力,辦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缺少創新,導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變農村職業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現“雙轉移”的戰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工作目標,出路在于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培養目標;在內增強素質,在外樹立形象;打造職教精品,打造職教品牌,形成適應現代產業體系需求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二、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對策
在新的發展時期,農村職業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關鍵要立足“三農”,在新農村建設中主動承擔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的責任;主動承擔弘揚先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責任;主動承擔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責任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需求。
1.立足“三農”。拓寬服務面,增強生命力。
農村職業教育只有立足于“三農”,根植于社會實踐,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才能準確定位,發展壯大。梅州農業學校自2005年以來,堅持“立足‘三農’,服務山區經濟建設”,堅持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帶動教學計劃、內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膽改革專業設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辦學模式,致力于為農村培養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能力強、善經營、會管理、具有創業本領的實用型人才,實行多層次辦學,既有實踐畢業三年制中專班,又有高中畢業一年制中專班,還有一年制種養實用技術的非學歷班。如梅州農業學校主動適應經濟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適時增設新專業,由原來的農藝和園藝兩個專業,增至現有的集生物工程類、機械加工信息類、財經商貿類等三大專業群共21個專業,從而拓寬了服務面。這樣,梅州農業學校在校生人數從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現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數每年以超過500多人的數量遞增,盡顯農村職業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適應市場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適應力。
農村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就業需求,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群)知識、素質、能力和技能的需要為依據,實施“育人為本,突出特色”的戰略,在“面”上求提高,在“點”上求突破,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一是要積極實踐“訂單培養”與“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探索“學校在企業建實習基地,企業在學校建生產車間”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把企業文化和行業標準融入到學校,建設有別于普通高中的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和畢業生評價標準。如梅州農校依托行業協會辦專業與建車間,取得了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
二是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課程建設,變學科應試體系為職業能力體系,突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做到以目標為載體,以技能訓練為手段,并依此修訂各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
三是要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在教學實施上,變知識的學習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如梅州農業學校的汽修專業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實踐“邊做邊學”的行動導向教學。
四是要改革考試制度,變一次性考試為過程考試,變以認知能力為主的考試為以應用能力為主的考試,形成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能力與素質并重的教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適應力。
3.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增強競爭力。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學校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主題,是農村職業學校“內強素質”的根本。農村職業學校要堅持質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檢查落實教學常規,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創新評價體系,夯實教學基礎,拓展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的空間。
一是要嚴格教學常規,夯實教學基礎。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確保教學工作有效落實。
二是要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嚴格按“實驗、實訓”為主要內容的“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強化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如梅州農業學校,畜牧業專業實行單元模擬,財會專業實行實物動態模擬,園林、汽車專業實行實戰模擬訓練等,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興趣。
三是要嚴把考核標準,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農業學校的計算機應用和電腦設計等專業課程開展以上機操作考核為主的改革,代替理論考核為主的模式;書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論考,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要積極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組織開展園林綠化工、花卉園藝工、動物檢驗疫、獸醫防治員、會計電算化、會計從業資格證、電工上崗操作證、導游證和汽車維修證等工種考證,為學生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和選擇就業機會拓寬門路,進而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增強學校的競爭力。
4.積極開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強滲透力。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農村職業學校應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轉崗培訓,解決農民就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如梅州1農業學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努力開拓農村職教的服務面。
一是與扶貧部門合作,開展農村貧困青年實用技能免費培訓。梅州農業學校每年舉辦2—3期500人以上的免費培訓,并推薦就業,幫助農民轉崗,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使廣大農民通過職業技術學習增長本領,從而達到了學校“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二是結合“十百千萬”工程系列活動,制定針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就讀職業學校的扶貧濟困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困境,既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又反哺了農村困難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學校”平臺,每年組織專業教師深入到鄉鎮和村委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現場教學,現場解決實際問題。每年培iJiI專業戶、農民技術員和村官等多達2000人次。
四是組織專業教師科技“趕墟”,利用鄉鎮“墟日”舉辦科技咨詢、科技服務等,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5.堅持教學、科研、生產、推廣相結合,擴大影響力。
農村職業學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設備、師資和技術等,積極開展科研工作,進行產學研結合,以項目為載體,在項目實施中解決技術問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梅州農業學校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術優勢,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并轉化為生產力,為梅州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梅州農業學校承擔了省人冬蟲草子實體研究開發”項目,獲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獎,每年生產冬蟲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還實施了省人大“新特優花卉引種、培養、推廣”項目,既滿足了學校的教學需要,又滿足了梅州園林城市建設的需要。另外,學校的“竹子與水稻遠緣雜交技術”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種“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補了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學校也榮獲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學校梅花的引種、篩選和栽培技術己通過了市科技成果鑒定。這些成果大大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視。加大投入,強化統籌,增強發展力。
〖姓名〗黃可坤〖出生年月〗79.10〖籍貫〗廣東省梅州市 〖民族〗漢〖學歷〗碩士〖專業〗應用數學〖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像處理 〖本科專業〗應用數學 (副修計算機軟件) 〖家庭住址〗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 〖聯系地址〗廣州市中山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02研 510275 〖聯系電話〗(020)84112378 〖個人主頁〗
1.求職意向在高校從事基礎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有一定企業文化的公司或者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軟件系統的設計、開發或者維護。
2.教育背景時間院校備注1992年9月--1998年7月中學。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優秀,被保送上高中。曾任學習委員、體育委員。 1998年9月--2002年7月本科,主修應用數學、副修計算機軟件。學習2002年9月--2005年7月廣州市中山大學碩士,應用數學,方向為計算機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師從副院長戴道清教授。學習成績良好,曾任班長。
3.技能專長英語通過大學英語數學對小波分析、圖像處理、模式分類、計算機視覺有比較深的認識。熟練掌握數學分析、線性代數、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主干課程。計算機能力系統開發:C/C++(優)、Delphi(優)、Visual C++(良)、C++ Builder。網站建設:ASP(優)、Javascript(優)、DreamWeaver。數據庫系統:SQL Sever(優)、Oracle(中)。服務器與網絡:Windows 2000 Server、Unix/Linux(良)、TCP/IP(優)。多媒體與課件制作: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
實驗工具:Matlab(優)。理論基礎:熟練掌握數據結構、離散數學、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等課程。實踐項目:藝達堡MRPII系統、物業綜合事務管理系統、鶴山寶華菲力制衣管理系統、雨人工作室管理系統、線性規劃問題求解、南方證券廣州分公司、李律師在線、好易網、中國婦幼網、天輔網。 4.教學科研 2002年進入中山大學數計學院計算機視覺實驗室: 進行模式識別方面的研究,參與了《小波分析在圖像處理中的應用》等科研項目,以及一些教學課件的制作。用Matlab實現了一種新的基于小波的圖像融合算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以及實現了一些常用的人臉識別的算法,比如PCA、LDA和SVM的方法。還實現了一些常用的圖像壓縮的方法,比如基于離散傅里葉變換、余弦變換和小波變換的方法。 完成碩士畢業論文《小波包在人臉識別中的應用》,主要作出了三個有意義的貢獻。參加了第三屆、第四屆省港澳圖象圖形學會等學術會議。擔任了實驗室的網絡管理員。 2004年上學期擔任中山大學數計學院成人夜大本科2001級計算機應用專業《網絡數據庫》的教師。2004年下學期繼續擔任了該夜大02級《計算機網絡》教師。講課認真負責,獲得學生一致好評。 5.工作實踐 2000年暑假在廣州市精軟網絡數據有限公司擔任程序員,并獨立開發了一個物業綜合事務管理系統,之后一直在維護該系統。2000年9月到2001年9月在中山大學雨人工作室擔任程序員及項目負責人,分析、設計、開發和維護了不少實際的商業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站。2001年9月和幾個同學一起創建了中大方略工作室,自己負責人員、資金、市場、項目的管理和開發。2002年1月拿到了廣東北電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軟件設計師的
關鍵詞:職業院校 客家學生 特點 客家文化教育
Key word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kka students characteristicHakka culture education
基金項目:河源市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客家地區職業院校開展客家文化教育之實踐研究 (Hysk09-011)
作者簡介:黃榮輝(1969―),男,廣東省龍川縣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客家文化。
為推動客家文化傳承工作,客家地區職業院校開展客家文化教育課題組,于2010年實施了客家文化對客家學生的影響調查。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傳承客家文化應通過學校教育,對廣大客家學生實施客家文化教育。實施客家文化教育,必須以客家學生的特點為基礎。
一、職業院校客家學生的特點
經過對問卷的分析,職業院校客家學生有四方面特點,應關注:
1. 文化素質不高,體現為學習能力弱、基礎知識較差、語言文字駕馭能力不強
1)學習能力弱、基礎知識較差
職業院校學生基礎知識普遍較差,這從升學考分可窺一斑。2009年某客家市基礎教育較好的縣中招最低控制分(滿分是700多),二類學校463分、三類學校350分和300分,中職是最后批招生的四類學校,分更低;近年廣東省專科院校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大致可以反映高職生的情況:B線文、理科類總分2008年分別是382分、364分,2009年是360分、365分,2010年是350分、340分,招生多的B線逐年降分。客家地區某高職院2010年4000多名新生,A線錄取980人考分在440-564,四分之三是考分在341-516的B線考生。
調查顯示,對客家人與廣府人、潮汕人的認識,知道都是漢族人又有區別的有45.2%,有54.8%不知道或認為沒區別,說明少數人了解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工農”在廣東河源、廣東梅州、江西贛南、福建閩西等哪些地方戰斗過的問題,能都知道的為零,知道梅州和贛南的分別有30.5 % 、38.7%,兩個都選的只有29.5 %;選擇河源的只有24.5 %,說明絕大部分人不知道;閩西是中央蘇區重要部分,知道的只有13.3%。說明青年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差,這是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弱,教科書沒說到的、老師沒教的、沒列入必修課程的內容,基本不會想到要去學,也不知道要去學。
2) 語言文字駕馭能力不強
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職業院校客家學生普遍弱,這在個人長期高職教育教學實踐中一直深有體會。調查發現,他們在升學考試中的語文科成績普遍偏低,按百分制算72.3%的低于75分,過半人實際是不及格。平時課堂發言中,不少學生口頭表達語意不很明確,為找不到恰當的詞表達想法而吞吞吐吐;在書面作業或考試答題中,用詞不當、語句不通、錯別字多是普遍現象。
2. 學習態度偏差大,表現在學習自主性欠缺、學習中探究意識弱、學習動機功利性強
1)學習自主性欠缺、學習中探究意識弱
關于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區的調查顯示,知道廣東河源、梅州、惠州的高達79.5%,贛南、閩西的有17.2% ,知道四川、廣西的4.0 %,知道東南亞等海外地區的不到2%。這反映學生對自己生活所在地廣東的情況熟悉,廣東以外地區的情況知之甚少,離廣東越遠越不知道,這正是很少探究未知的外部世界的結果,也說明學生對外部陌生事物缺乏關注熱情、缺乏探究精神。
學生探究意識弱,跟學習能力弱有關,也是學習自主性欠缺的結果和表現。調查顯示,每周用在文化知識學習的時間,51%的學生少于三分之一,只有5%的學生三分之二以上;每周業余時間安排,40%的學生選擇休閑娛樂,32%的學生選擇上網聊天玩游戲,22%的學生選擇體育鍛煉,只有6%的學生選擇學習;學生使用網絡很廣泛,但63.5%是用于聊天交友、或了解娛樂與體育內容,學習專業知識、文化積累的少;對老師布置的課后討論、查找資料等等非書面作業,能完成的只有9.1%,部分完成的有40.5%,其中92%的人是因為老師要檢查而做。因為學習自主性欠缺,在學習中很少作拓展思考,問題需要深人探究時,往往無所適從或產生畏難心理,甚至退縮;在學習中沒有養成濃厚的交流、討論風氣,難以形成交流、討論氛圍,只有30%的人常與同學探討問題,有19%的人對各種媒介傳播的內容經常評價。
2)學習動機功利性強
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存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動機功利性強,往往重視專業技術、職業技能,忽視文化素質;對知識篩選情緒化強,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高。在調查中,選擇“自覺學習,為國效力,提升人生價值”的學生只有13.7%; 選擇 “掌握專業技術、職業技能,找好的就業崗位”的學生有83.5%。可見學生思考自身的學習,受社會現實影響較大,多數以生活實際為重點考慮,把學習與將來的就業聯接。這種情況下,加之學生對現實社會的偏頗理解,直接導致他們處理專業學習和文化素質培養關系時的極端表現:32.5%的學生認為需要積極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也在盡努力,35.5 %的學生想努力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但提不起興趣而不想做,25.5 %的學生認為綜合文化素質對將來工作影響很小,極少數干脆認為現在的學習跟將來都沒關聯。
3.認知興趣偏于直觀性、互動性、娛樂性強的活動
對客家文化課的學習方式,愿意老師講解傳授的學生有5.6 %,愿意自學的有14.5%;希望通過播放視頻與老師講解結合的學生有47.6 %,希望同學間討論與老師指導結合的有25.4%,兩項總計73 %。反映出多數學生傾向于直觀性、互動性、娛樂性強的活動。
“只要具備條件,你經常會用到、且最喜歡的媒介是什么”,選擇結果是網絡(96.2%)、電視(75.8%)、電影(48.5%)、報刊雜志(32.8%)、廣播(19.2%)、其他如教科書、教輔資料、學術論著一類(5.6%)。跟學生使用網絡多用于聊天、娛樂的特點相聯系,網絡、電視、電影以其圖文并茂、互動性強的特點,成為學生接觸較多的媒介,受到喜愛。業余時間多用在休閑娛樂、上網聊天玩游戲、體育鍛煉的學生高達94%,也說明學生喜歡直觀性、互動性、娛樂性強的活動。
4.喜歡實操性活動,善于直接處理實踐問題
對鄰居與自己家爭吵,64.6%的學生選擇想辦法化解矛盾;當長輩來做客,77.6%的學生表示會熱情問候并倒茶待客;在決定畢業找工作時要不要依靠家里長輩問題上,65.5%的學生認為自力更生會前途光明,19.6%的學生表示信心不足但也可以試試。對這些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選擇積極、理性、恰當的處理辦法,反映學生的實踐意識比較強,不但有實踐的勇氣、興趣,也善于直接處理實踐問題。
二、基于職業院校客家學生特點的客家文化教育
基于職業院校客家學生的特點,開展客家文化教育時,必須注意做好四方面工作:
1.編寫使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的客家文化教育教材
客家學生文化素質偏低,在開展客家文化教育時,必須有相應教材或老師的講議給學生,確保學習有基本的物質載體,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心、眼、腦,綜合發揮作用。否則,學生受其學習動機影響,客家文化教育難有興趣,更難以產生學習的自我需求。
編寫的教材要著重考慮其適應性,內容要適應學生特點,必須注意:突出普及性,弱化其學術性,語言通俗易懂,如非必須就應盡量少引用古文表述,把古漢語表述基本轉化為現代漢語,讓學生都輕松看懂;教材忌堆砌高深理論,不拘泥于如具體歷史時間等等非關鍵的知識,重視極其重要而簡單的史實即可,突出客家學基礎知識;
客家文化教育的主體是文化素質弱的學生,不是歷史專業或古漢語專業的學生,更不是古漢語、歷史學、考古學等等領域的學者,把教材編成類似研究論文集或專家的成果報告,甚至語言艱澀難懂,讓學生如讀天書,只能使學生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2.教學中既重視客家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又不應要求過細
在教學過程中,客家文化教育應定位為文化素質教育,知識的掌握應是概要性的而不是細節性的。如在客家的形成發展史教學時,對客家先民具體的遷徙時間、徙路徑一類知識,教師不必多講、學生也不必強記,只要知道大致的年代、方向、地域就夠。再者還要注意減輕客家文化教育的課業負擔,處理好與其他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的課業負擔關系,避免學生因課業負擔重對客家文化教育課生厭放棄。
3.增強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
客家文化教育,作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不培養具體技術、技能,教育影響不能立竿見影,還依賴于學生自我內化,其影響有滯后性特點,也因此影響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興趣。只有在教學中增強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才有其生命力。因而客家文化教育要以德育為首要原則,以生動、有趣的歷史、現實內容為載體,尤其要以客家人在發展過程中的奮斗史、智慧成果、精神結晶為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感悟,真實領會客家精神,讓學生確實感受到接受客家文化教育有趣、有益,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熱情,自覺、積極地弘揚客家精神。
4.具體教學方法、手段上加強直觀性、互動性、娛樂性、實踐性,適度弱化理論、降低難度
職業院校客家學生在認知上有直觀性、互動性、娛樂性、實踐性強的要求,更注重情緒背景,大部分不愿意也不善于抽象思維,偏重于直觀的實踐活動。這要求在教學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情景引起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學生更樂于接觸網絡、電視、電影等媒介,更喜歡互動性、娛樂性活動,更能接受播放視頻與老師講解結合、同學間討論與老師指導結合的教學方式等特點,教學時可以更多地通過視頻來介紹教學內容,適當安排討論,但討論應適度弱化理論、降低難度。如討論不同地區客家人的口音差別,應避免陷于語言學泥坑;討論客家建筑問題,應避免牽涉太多建筑學方面的問題。條件許可,還應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的實物、古跡,安排一些具體的實踐任務。
總之,客家文化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在實踐中敢于創新、不斷探索,才能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引 言
2010年3月筆者開始有關在日華僑華人的研究。筆者是自費留學生,有關在日自費留學生的相關事宜非常了解。但是,對在日公費留學生的情況一概不知,比如,什么樣的人才可以成為公費留學生?留日公費留學生有何特征?享受什么待遇?在日生活、學習情況和自費留學生有何差異以及學成之后的就業情況等。為了弄清以上問題,筆者開始以“在日中國公費留學生的異文化適應”為題目的調研工作。2012年3月筆者以該題目完成了碩士論文。
2013年筆者又把目標轉向了在日中國人的勞動問題,以田野調查為中心,開始以從中國福建去日本留學或工作,在東京筑地市場工作的中國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的研究。2014年3月在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上發表了“日本新華僑生活狀況的考察:以東京筑地市場為例”的文章。近來,筆者又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國內的歸國留學生的研究。
回顧在日華僑華人研究,游仲勛說“戰后日本華僑研究主要是以華僑社會經濟為中心(游仲勛1996:90)。” 80年代以后,在日華僑華人研究有了明顯的變化。門永美保認為“從1980年初開始,在日華僑華人研究不僅在經濟方面,在華僑華人對日本社會適應類型方面和文化摩擦方面也有了很大進展。同時在華僑華人自我意識的變化、組織形態和華僑華人重新構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門永2013:74)。” 本稿主要通過文獻分析日本華僑華人研究概況以及研究動向。
一、華僑華人自我意識的研究
有關在日華僑華人自我意識的研究代表作品有過放(1999)的《在日華僑的自我意識的變化》。過放把在日華僑華人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了分析。第一層是表層。主要闡述在日華僑華人的歷史。第二層是中層。主要從婚姻方面分析了在日華僑華人的社會構造。第三層是深層。主要分析了在日華僑華人自我意識的變化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日華僑華人和日本人結婚以及取得日本國籍的華僑華人越來越多,促進了在日華僑華人化的迅速發展。但是,在日華僑華人化的進展不等于否定中華文化而獲得日本文化(門美2013:78)。”
除此之外,還有朱慧玲(2013)的《日本華僑華人的社會變遷:以日中國交正常化以后為中心》。朱慧玲的碩士論文是以在日老華僑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在日華僑華人的社會變遷問題。之后在碩士論文和王津的碩士論文成果的基礎之上,分析了1972年日中國交正常化以后日本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完成了博士論文。朱慧玲認為日本華僑華人社會和日本社會的社會距離在不斷縮小,隨著在日華僑華人的世代交接,在日華僑華人在不斷的被日本社會同化。
二、教育、職業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在日華僑華人學校和教育問題也被學術界所關注。臺灣學者杜國輝可稱之為在日華僑華人學校和教育研究的先驅者。杜國輝(1991)以《多文化社會華僑華人的對應:日本?臺灣的華僑學校畢業生動向分析研究》為題,主要是華僑學校對在日華僑華人有著重要意義為基礎,針對在日華僑學校畢業生進行了意識性調查。杜(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華僑華人學校畢業的學生在日常生活、行動、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已經被日本社會所同化。此結論和周慧玲(2003)的結論相吻合。
除此之外,裘曉m(2007)以《有關日本華僑華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會的教育的再構造和課題》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裘曉m主要通過以下三個視點對在日華僑華人教育進行了分析考察。“第一,從歷史的視角出發,分析了作為民族教育發展起來的華僑華人教育發展的沿革和面貌。第二,從動態的視角,闡述了1990年代以后在日華僑華人的實際轉換狀況。第三,從多文化教育的視角,分析了在日華僑華人教育意義和所承擔的責任和任務(裘2007:11)。”但是,裘(2009)有以下三點不足之處。第一,沒有把日中兩國政策變化和此論文關系相結合。第二,近代華僑華人教育形成過程的分析應該和新華僑華人教育的形態分開作以分析。第三,應該把華僑華人教育以外的教育實踐列入分析行列。
隨著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在日學成后回國創業的中國留學生不斷增多。因此,以回國留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其代表研究有安部康久、徐亞文(2011)的《從日本留學回國學生就業狀況和留學經驗的評價:以研究生為例》。為了完成此論文的調查,安部康久和徐亞文針對中國遼寧省大連市和山東省濟南市的相關學校研究生以及具有專業知識、持高學歷的回國留學人員為中心,進行了研究調查。其結果是:“留學者對自己的留學有較高評價(安部康久、徐亞文2011:189)。”
奈倉京子針對從日本留學回國的留學生進行了研究調查。其代表作品是2009年發表的《從日本留學回國留學生的自我實現和制約的考察》。奈倉京子從回國留學生的視角,以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和廣東省為中心對回國留學生進行了采訪調查。隨著回國留學生和中國國內博士研究生的增多,“對中國的大學來說,“海龜”不再向以前那樣珍貴。
三、地域方面的研究
有關華僑華人在日地域分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主要以在橫濱、神戶、長崎居住的華僑華人為研究對象。近來,以東京、名古屋和沖繩等地區為對象的華僑華人研究也增加了。代表研究有山下清海(2007)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京再留中國人的人口變化》。山下主要通過“東京都統計年鑒”第6次(1954年)到第56次(2004年)的“外國人登陸數”,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京都在留中國人的人口變化的特征。山下把東京華僑華人的人口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稱之為“停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到1978年)。這一時期在日中國人人口變化不是很大。第二時期稱之為“急增期”(1979年到1988年)。這一時期因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在日中國人急劇增加。第三時期稱之為“安定期”(1989年至今)。這一時期在日華僑華人人口不斷增加,特別是中國東北三省出生的中國人明顯增加(山下2009:107-109)。
四、其他相關華僑華人研究
中國最著名的“僑鄉”有江門、泉州、潮汕和梅州。近年來,相關學者開始了以“僑鄉”和“華僑華人博物館”為對象的調查研究。“僑鄉” 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稻澤努(2016)的《僑鄉:華僑故鄉的觀念和實像》;長沼さやか(2015)的《廣東省珠江達美僑鄉的起源:以華僑的村和無華僑村為例》;兼城系繪(2012)的《“移民”支持的神社:福建省福州市的僑鄉為例》等。
全球“華僑華人博物館”包括正在籌建的有7個國家50家左右。其中中國國內有近30家,海外近20家,分布在亞洲、美洲、大洋洲等。2015年11月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華僑博物館與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會。此會對華僑華人對華僑博物館研究有著重要意思。此外,玉置充子(2012)也對《廣東省的華僑華人博物館》進行介紹等。“僑鄉”是華僑華人的故鄉;“華僑華人博物館”具有對華僑歷史文物、文獻資料等進行保存、研究等功能,因此,推動“僑鄉”和“華僑華人博物館”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結束語
以上總結了日本華僑華人研究的情況。日本的華僑華人研究開始于經濟方面,之后發展到華僑華人的意識的變化、學校教育、地域分布、歸國中國留學的就業等方面。近來又出現了以“僑鄉”和“華僑華人博物館”為研究課題。本文通過整理日本華僑華人研究,了解了日本華僑華人的研究動向,為今后新課題研究“中日國家關系的變化對在日華僑華人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仲耄1996).「日本におけるAS研究.『アジア研究;第13 期2號. 第80-118.(游仲勛:日本華僑研究.亞洲研究.第13期2號.第80-118頁. 1996年).
[2]T永美保(2013)「獒幛穩氈兢摔けるASA人の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學大學院F代社會研究科o要年;第7號、pp:73-82.
(門永美保:戰后日本華僑華人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學大學院現代社會研究課紀要.第7號.73-82頁.2013年).
[3]^放(1999)《在日AS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淙蕁|信堂.
(過放:在日華僑的自我意識的變化.東信堂.1999年).
[4]朱慧玲:日本華僑華人的社會變遷:以日中國交正常化以后為中心.第二版.日本僑報社2013年.
[5]田氪咀櫻2004)(u)『日本ASA人社會の溥w:日中國交正常化以降を中心に中國研究月 第58第4號.
(田氪咀櫻ㄊ櫧潰:日本華僑華人的社會變遷:以日中國交正常化以后為中心.中國研究月報.第58卷.第4號.2004年).
[6]杜國x(1991)『多文化社會へのAS?A人の戧D日本?臺灣におけるAS學校卒I生の酉蚍治觥互去瑗控庋芯恐成蟾、橫浜中A學校校昭芯渴.
(杜國輝:多文化社會華僑華人的對應:日本?臺灣的華僑學校畢業生動向分析研究
豐田財團研究助成報告書.橫濱中華學校校務研究室.1991年).
[7]裘m(2007)「日本におけるAS?A人教育にvする研究D多文化?多民族社會に向けての教育の再Bとn}D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文.
(裘曉_:有關日本華僑華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會的教育的再構造和課題.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8]安部康久?徐文(2011)「日本留學者の⒐後の就I狀rと留學UYへのu:中國人の大W院修士者を事例としてp:182 集工房.
(安部康久?徐亞文:從日本留學回國學生就業狀況和留學生經驗的評價:以研究生為例.第182頁.集工房.2011年).
[9]奈}京子(2009)「日本からの中國⒐者留學生の自己gFと「制sにvする事例的考察中國研究月.第63第4號.pp:1-19.
(奈蒼京子:從日本留學回國留學生的自我實現和制約的考察.中國研究月報.第63卷第4號.第1-19頁.2009年).
[10]山下清海(2007)「第二次世界大獒幛摔ける|京在留中國人の人口浠人文地理學研究 No31 pp:97-113.
(山下清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京再留中國人的人口變化.人文地理學研究.第31期. 第97-113頁.2007年).
[11]慧婧(2012)「名古屋市における在日中國人の人口浠と住分布のgB考察pp:42-54 名古屋大學國際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攻.
(慧婧:名古屋在住中國人人口變化和職業分布實際考察.名古屋大學國際交流專業 第42-54頁.2012年).
[ 2 ] 司法部監獄局.《現代化文明監獄標準》的修訂背景、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EB/OL].(2008-05-16)[2014-07-13].http:///moj/zgsfzz/2005-11/03/content_214970.htm.
[ 3 ] 浙江省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流通站(分館)服務成果展[EB/OL].(2006-09-30)[2014-07-03].http://.cn/Public/ArticleInfo.aspx?ArticleID=fb4cffb3-b2e4-45e1-9e19-d4eef1c70702.
[ 4 ] 安徽省圖書館.將愛心和書香送進白湖監獄:我館在全國首次發起“走進高墻建立‘青年愛心圖書室’”[EB/OL].(2013-11-20)[2014-07-03].http:///ahlib/main/model/newinfo/newinfo.do?infoId=20038.
[ 5 ]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倉山監獄分館正式投入使用[EB/OL].(2011-10-15)[2014-07-12].http:///mtjx/200706/t20070601_7597.htm
[ 6 ] 湖北省圖書館.中文圖書借閱部在洪山監獄舉辦文化講座[EB/OL].(2013-07-12)[2014-07-12].http:///index/libdongtai/201102/t20110223_35156.shtml.
[ 7 ] 江西省圖書館.省圖書館南昌監獄分館成立揭牌儀式隆重舉行[EB/OL].(2006-01-26)[2014-07-12].http:///news_display.aspx?id=264.
[ 8 ] 劉紅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第一監獄分館掛牌成立[EB/OL].(2010-04-29)[2014-07-12].http://.cn/news/content/2010-04/29/content_4942618.htm.
[ 9 ] 四川省圖書館監獄分館開館[EB/OL].(2007-06-28)[2014-07-12].http://.cn/pub/njlib/njlib_yjdt/200706/t20070628_62758.htm.
[10] 北京圖書館.“愛心幫教”譜寫和諧社會新樂章[EB/OL].(2013-08-20)[2014-0712].http://.cn/guanjixt/tushugxx/200806/P020080605343933596135.doc.
[11] 朱克勤.開展文化幫教 實現資源共享:浙江圖書館與省喬司監獄攜手推進監地深度合作[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1(3):46.
[12] 楊士隆,林健陽.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3] 首都圖書館.北京市2002年公共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總結[EB/OL].(2002-03-25)[2014-07-12].http://.cn/temp/xinxi/2002/2002-3-80.doc.
[14] 山西省圖書館. 同享文化 共建和諧:山西省圖書館盲人讀者藝術團幫教演出受歡迎[EB/OL].(2011-05-16)[2012-01-12].http:///jb/2007/2007jb04.htm.
[15] 王秋實.向社會展示才華 服刑者藝術作品進首都圖書館[EB/OL].(2004-03-02)[2014-07-12].http:///41/2004/03/27/109@110685.htm.
[16] 浙江省圖書館.募集“愛心圖書”,贈予“服刑囚子”[EB/OL].(2007-03-31)[2014-07-12].http://.cn/public/LibOverviewArticleInfo.aspx?ArticleID=9190fc2b-4f3c-4692-a3d1-e45cc4dea18f.
[17] Shirley G. Library Services to Disadvantaged User Groups:Library services topriso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Library Ideas,2006(3):1-7.
[18] McCook K P. Public libraries and people in jail[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4(1):26-30.
[19] Jones P. Reaching out to young adults in jail[J].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The Journal of the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2004(fall):14-17.
[20] 云南省圖書館.我館積極開展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EB/OL].(2010-05-05)[2014-07-23].http:///Item/1051.aspx.
[21] Vaccarino F, Connie M. Pathway to Rehabilitation:Prisoners' Use of a Public Library[J].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2010,59(4):170-179.
[22] Shirley G. Has Your Public Librarian Been to Prison? (part 1)[EB/OL].[2014-07-22].http:///columns/?p=109.
[23] Minnesota Correctional Facility-Stillwater Hosts Family Book Fair Program[J].Minnesot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News Release,2004(11).
[24] ALA. Prisoners Right to Read: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EB/OL].(2010-06-29)[2014-0723].http:///advocacy/intfreedom/librarybill/interpretations/prisonersrightoread.
[25] 梅州監獄為服刑人員舉辦就業培訓班[N].廣東監獄,2009-02-18(1).
[26] 蔡日榮.陽江監獄積極為即將刑釋的服刑人員創造就業平臺[N].廣東監獄,2009-04-18(1).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產業集群已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中頗具特色的產業組織方式,作為當今國際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和主旋律,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都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表明,產業集群的成長主要是依靠市場力量,但與政府作用的發揮密不可分,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那么,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應發揮哪些作用?本文擬以梁山縣專用車產業集群為例進行深入探討。
1.梁山專用車產業集群發展概況
近年來,經歷了起步、整頓規范、健康發展三個階段,梁山專用車產業現已初步形成了改裝車產業體系,成為梁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最大的專用汽車制造、零部件銷售基地。目前,全縣擁有專用車生產企業106家、配套生產企業58家,流通貿易企業128家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有21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可生產全掛車、半掛車、消防車、自卸車、罐式車、廂式車、柵欄車、道路清障車、垃圾運輸車、轎車運輸車等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具備了年產專用汽車10萬輛,配件170萬件的生產能力,形成了以專用車、特種車及汽車配件為主的專用汽車產業體系。梁山專用汽車產業集群已為全省第一批產業集群,其特點主要有以下:
(1)產業聚集度高。在50平方公里的汽車工業園內擁有專用車制造和零部件生產企業近200家,東岳、通亞、華宇、永固、恩信、飛馳、楊嘉、四通等21家企業先后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同時,一汽、二汽、中國重汽、北汽福田等著名的整車企業,廣東富華、福建正興鋼圈、梅州BPW、三角輪胎等知名零部件企業200余家在汽車工業園內或投資辦廠,或合資合作,或設立中轉庫、4S店、汽貿公司、經銷處、辦事處。
(2)科研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山東省專用汽車檢測中心、山東省特種車輛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梁山專用汽車物流配送中心。“三個中心”集研發、檢測、物流等功能為一體,組成經濟、技術、貿易集成板塊,輻射全國市場、覆蓋長江以北。在“三個中心”帶動下,梁山專用汽車產業組建了16個研發機構,與全國25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格局。2008年以來已研發新產品10余種,申報專利4項。
(3)產業鏈條拉長。產業鏈是從自然資源過渡到消費品之間的產業層次,它涉及上下游產業之間首尾相接的鏈條式關聯關系。梁山縣在加快專用汽車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帶動配件企業、汽貿和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全縣擁有零部件企業50余家,涉及車橋、鋼圈、輪胎等主要配件。吸引了全國諸多汽貿公司、配件生產廠家來我縣投資或在梁山設立辦事處,特別是把全國名優汽車底盤、配件聚集到了梁山,同時帶動了運輸、餐飲、商業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整車、配件、研發、檢測、汽貿為一體的專用汽車產業鏈條。
(4)銷售網絡完善。生產的產品在國內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占山東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絡,擁有幾萬人的銷售隊伍。中集東岳集團、通亞集團、華宇集團生產的特種車不僅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還遠銷歐亞、東南亞、蒙古等國家和地區。
2.梁山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企業自身方面
一是企業規模小。近幾年,東岳、通亞、華宇、永固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具備了較強的實力,但和國內幾家大型專用汽車企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機器裝備、生產規模、資金支持等都無法與駐馬店華俊、楊州通華抗衡,抗風險能力較差。二是創新能力弱。梁山縣專用汽車企業以生產普通半掛車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少,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強,產品趨同化嚴重、專業性不強、用途較單一、主要是供應于低端市場,重復建設比較突出,很難適應市場的變化。三是高管人才少。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專業的高級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較低,對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反應速度慢、應變能力差,駕馭市場、開拓市場的能力差。四是從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來看,我縣專用汽車生產企業除中集東岳外,都是家族式管理,規章制度和運行程序都不是很規范,管理較混亂,更不注重企業文化的發展和運用,不利于凝聚人心,持久性發展能力差。
2.2產業、產品結構方面
一是產業鏈條不完善。和專用汽車生產企業的發展速度相比,零配件生產企業發展相對滯后,發展速度緩慢,并且零配件生產企業規模小、產量少、產品技術水平低,遠遠供不上專用汽車生產企業所需,大部分配件都要依靠外協,特別是車橋、輪胎、鋼圈等幾大主件,由于需求量大,高峰時期供不應求,往往受制于某個企業。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種車產量僅占總產量的10%、油罐車、散裝水泥車等占20%,普通半掛運輸車占70%。三是公告企業少。全縣106家生產企業,僅有21家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占企業總數的19.8%。
2.3政策環境方面
一是資金緊張。梁山縣專用車產業中小企業居多,除幾家較大的企業外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多數企業資金緊張,貸款難、融資難、擔保難一直困擾企業發展壯大。據統計,整個產業的資金缺口達5億元。二是企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個別行政執法部門存在著亂檢查、亂收費、亂處罰、亂攤派等違規行為,沒有真正把各級制定的優化企業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有些素質較差的村干部和村民受利益驅使,經常去企業吃、拿、卡、要,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
3. 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作為產業集群的規劃管理機構,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言,“政府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發動機”[1]。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不僅要做“開明政府”,放手讓其發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強引導、扶持、促進。
3.1倡導正確的產業集群觀念
目前一些人對產業集群概念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把產業集群和企業集中等同起來,造成有些地方在發展集群經濟過程中出現了“企業集中而產業不群”的現象。地方政府為圖表面政績,以大規模的工業集中區的形式簡單地代替產業集群。當然,將各類企業集中于工業集中區,是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但僅僅將企業集中起來,并不是產業集群。這里,企業僅僅是空間的集聚,而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效應。產業集群不僅包括上下游產品的制造商、互補性產品的制造商,也包括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等民間團體。因此,企業集中不等于產業集群,如果簡單地認為企業的地理集中就能形成產業集群,則很容易忽視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機制的建立,導致產業發展戰略的失敗。
3.2 做好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波特認為,政府在產業集群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對產業集群的影響力貫穿于整個鉆石體系中[1]。在這些影響力中,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是重要的部分。梁山專用車生產企業產品雷同、技術含量不高,企業之間存在相互拆臺的惡性競爭,這與缺乏科學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有密切關系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我們認為,應該圍繞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拓展市場空間來制定規劃。一是鞏固壯大現有公告企業。重點以東岳、通亞、華宇、永固、恩信等企業為龍頭,在鞏固現有規模優勢的基礎上,搞好強強聯合和專業分工,加快開發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用車,形成技術優勢,盡快發展成為生產規模大、產品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二是通過資源整合和拉長產業鏈條。促進無公告企業與有資質企業進行整合,組建新的集團,申報新的生產點。三是積極發展配件企業。特別是主要零部件如:車橋、懸掛、鋼圈等配件生產,為專用車生產企業搞好配套。積極引導無公告目錄的小型專用汽車生產企業轉產配件,努力形成規模化配套生產。四是加快大型汽貿流通企業的建設。一汽已在梁山縣設立了底盤中轉庫,要爭取二汽、重汽、陜汽等重型企業集團來梁山設立中轉庫,并建設4S店,為生產銷售搞好服務。
3.3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良性循環的首要推動力,是增強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專用車輛的發展,必須提高研發能力,促進科研項目向生產力轉化。我縣的專用車輛無論是在技術研發,產品品質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要鼓勵引導企業抓致力于長遠發展。一是積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加強與專業科研機構和院校的合作,掌握相關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二是要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重點做好生產線技術改造,致力于上規模、上檔次、創品牌,注重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新方法,切實提高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建立科技開發優勢互補機制,建立新產品開發基金保障機制和新產品開發評估、風險、決策程序,為新產品開發提供資金支持,提高新產品開發成功率,引入新產品研發招標競爭方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并在新產品開發人員內部引入競爭機制,爭取研發出有競爭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3.4 提升區域品牌競爭優勢
“區域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征。“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2]。它不僅有利于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于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梁山的專用車產業集群已經初具“區域品牌”的雛形,連續成功舉辦五屆中國專用汽車博覽會,提升了梁山專用汽車產業的整體水平,收到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形成了良好的“車博會效應”。政府要在強化品牌推進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對申報相關名牌和商標的企業予以資金扶持,對被評為名牌和著名商標的企業予以獎勵,在全國范圍內樹立梁山專用車的區域品牌。
3.5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產業集群發展中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制造”產業集群,而是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各項服務。一是加強社會網絡和中間組織建設。政府要引導產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知名度和富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搶占網址,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擴展市場,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尋求合資、合作對象。鼓勵企業和大學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建立為生產者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的本地公共機構。加快信息咨詢服務建設,建立多層次的公共信息平臺,幫助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并制定行業規范。同時,在加強“三個中心”建設基礎上,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大力發展服務型的出口商、質量檢測控制中心、開放性行業技術中心等集群發展機構,建立法律、會計、仲裁、信息咨詢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自組織體系。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建議建立梁山專用車產業集群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專用車產業形成產業鏈、爭創區域品牌、提供關鍵和重大技術支持、創業輔導、服務體系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等。鼓勵民間資本向中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建立大型緊密型的企業集團,爭取上市融資。三是建立長效監督管理機制。成立聯合監察執法大隊,加大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生產標準、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監督管理,同時對亂檢查、亂收費、亂處罰、亂攤派和吃、拿、卡、要等違規行為堅決查處,形成一個政府鼓勵、社會支持的最佳發展環境,努力促進梁山專用汽車產業集群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農村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強,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每次語文考試后,學生總是認為閱讀題難做,閱讀題的得分率也總是最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城鄉學生之間語文素養的差距,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城鄉學生在閱讀積累方面的不同。課堂的發言依賴于課外閱讀,寫作的質量更與之息息相關。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了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不斷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閱讀,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做到自主閱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1.名著導讀,激起閱讀興趣
課外讀物泛濫,質量良莠不齊,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課外閱讀時在讀物選擇時容易誤入歧途,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開設了名著導讀課,由教師給學生進行“名著導讀”。在要求學生讀一部文學名著之前,我設計了“走近作者”“走進作品”、“精彩片段介紹”等幾個欄目。通過教師充滿激情、深入淺出的指導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從而慢慢走進名著,享受暢游書海的快樂,引導學生讀一些教學大綱要求必讀的名著,例如,初一的《西游記》《童年》、初二的《水滸傳》《名人傳》等。
學生讀完后也可利用導讀課進行交流,這也是必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回顧,二是檢測。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可以采用“主要內容概括―人物故事競猜―優美片段賞析―讀書后的收獲與感悟”這一基本流程來進行。另一種是分小組匯報交流,小組之間采用不同的匯報方式來進行,如手抄報介紹、課本劇表演、分角色朗讀、讀后感交流、精彩片段朗讀、個性化點評、我最喜歡的故事、我最喜歡的人物等,這樣各個小組自由選擇,交流的氣氛更熱烈,效果也會更好。
2.營造班級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需要氛圍,班級中濃濃的書香氛圍毫無疑問會對每一位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產生很強的感染激發作用。這氛圍需要營造,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去營造閱讀的氛圍:
(1)開辟圖書角,創造讀書條件
農村學生書源較少,為實現資源共享,動員學生把家里閑置的圖書自愿捐贈到班級,再加上學校圖書館借出的一些書在班級建立圖書角,選出圖書管理員,專人管理。由班級定期張貼“好書推薦”“閱讀卡”“好書大家讀”等欄目。學生在校可以隨時借書和讀書。這樣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提供閱讀環境,指引閱讀方向。讓學生有書讀,有時間讀,有興趣讀。課余飯后,圖書角往往是人氣最旺之地。這真是小小班級圖書角,開辟出學生閱讀大世界。
(2)評“閱讀之星”,張揚個性閱讀
抓住學生好競爭、樂表現的心理,舉辦“閱讀之星”競選活動。學生在競賽活動上“曬”自己所讀過的書,讀的書越多,得分越高。然后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歡的書,并談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收獲。通過競選活動達到讀書評書、好書推薦的目的。讓學生議一議、評一評所讀書籍的優劣,從而達到互薦好書,提高學生欣賞水平的目的,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品位。讓他們自覺拒絕目前市面上最為流行的漫畫、言情、武俠等快餐文化。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必需。只有閱讀多了,學生對文章重點語句透徹理解的能力、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對作者含蓄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才能顯著提高。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
二、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已經成為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把課本當做范例使用,注重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是抓住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牛鼻子”。學生也只有通過這些訓練,才能掌握基礎知識并轉化為能力。真正做到得法課內,運用于課外。
1.抓標題,掌握整體信息
俗語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標題可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體裁、話題范圍,幫助讀者迅速推測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與意圖。因此,閱讀文章可從標題入手。如,《竹林深處人家》,通過審題可知,課文主要寫了竹林和人家兩方面的內容,再審題目可知,竹林深處是修飾限制人家的,可見課文描寫竹林是為寫人家作鋪墊。孟浩然的《洞庭湖贈張丞相》,通過審題可知這首詩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寫望洞庭湖所見之景;二是緊扣贈張丞相來寫。又如,《愛蓮說》寫了作者對蓮的感情。當然文題還暗示了文章的文體等,教會學生快速通過文題掌握文章的整體信息。
2.抓文眼,把握文章中心
關于文眼,清人劉熙載在《文概》中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說明白點,文眼即文章構思的凝聚點,是作品中脈絡層次的關鍵之語,它往往能“一字窮理,定全篇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脈絡”。文眼是文章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全課,帶起對文章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就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統攝全篇的“文眼”,據眼求法,從而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構思的匠心。如,茅盾先生的名作《白楊禮贊》,“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這一文眼在文中一詠三唱。文章更是緊扣文眼,從三方面寫白楊樹的不平凡:先寫其生長環境的不平凡,次寫其力爭上游的外貌的不平凡,再寫其內在氣質的不平凡,極富層次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一些設置有“文眼”的課文,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并捕捉傳統文章藝術構思信息的“文眼”。理解其在文章中各個方面的種種關系,從而欣賞、借鑒作者巧設“文眼”的匠心。同時也就更快、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所蘊含的精神所在。只要我們能引導得法,天長日久,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準確、快速把握文章立意及布局謀篇的能力,又使閱讀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抓住“文眼”,舉綱張目,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3.授文體知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現代文閱讀材料的選取,體裁多樣,既有傳統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也有散文、小說、書信、童話等,豐富多彩,因此,要求學生必須熟悉各種文體,把握文體閱讀規律,學會理清線索、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掌握寫作手法等,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課文是例子也是引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這些課文為例系統地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知識,大膽取舍,分類教學。同一體裁的課文,內容上舍難求易,最好選取文體特征較明確的,教會學生熟悉不同文體特征,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也可以以課文例子所負載的語文知識點和規律為依據,在相關的課外讀物中有意識地選擇同類型閱讀材料,訓練所學的語文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高,自然寫作能力也會增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