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6:4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通信科技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T016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B003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R037 高壓電器
C056 高壓物理學報
E005 高原氣象
V021 給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質學報
S712 工程管理學報
N049 工程機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學
C073 工程熱物理學報
N590 工程設計學報
B031 工程數學學報
T003 工程塑料應用
N064 工具技術
K018 工礦自動化
T563 工業催化
J057 工業工程
N110 工業工程與管理
P009 工業加熱
V010 工業建筑
P005 工業爐
Z013 工業水處理
F030 工業微生物
G025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N037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
Z032 工業用水與廢水
G207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術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D503 功能高分子學報
E601 古地理學報
E304 古脊椎動物學報
E022 古生物學報
G478 骨科
R047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Y013 固體火箭技術
C103 固體力學學報
W007 管理工程學報
W018 管理科學
W008 管理科學學報
W025 管理評論
W016 管理學報
H226 灌溉排水學報
R026 光電工程
R061 光電子•激光
R082 光電子技術
C091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C097 光散射學報
R031 光通信技術
N015 光學技術
N033 光學精密工程
Y561 現代防御技術
G300 現代婦產科進展
T063 現代化工
G653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N100 現代科學儀器
G321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R087 現代雷達
G438 現代臨床護理
* G798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G341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G067 現代免疫學
H417 現代農藥
F250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U010 現代食品科技
T929 現代塑料加工應用
X673 現代隧道技術
G451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G421 現代藥物與臨床
G223 現代醫學
N115 現代儀器
G963 現代預防醫學
N111 現代制造工程
G951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6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G826 現代腫瘤醫學
M011 現代鑄鐵
T073 香料香精化妝品
A018 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W024 項目管理技術
T064 橡膠工業
T953 消防科學與技術
P010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S027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
G083 心肺血管病雜志
E046 心理學報
G476 心腦血管病防治
G419 心血管病學進展
G578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G260 心臟雜志
N080 新技術新工藝
V026 新建筑
A087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159 新疆地質
H908 新疆農業大學學報
H276 新疆農業科學
L007 新疆石油地質
G980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G328 新鄉醫學院學報
V056 新型建筑材料
M102 新型炭材料
G721 新醫學
R034 信號處理
* R052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R519 信息技術
R652 信息與電子工程
S002 信息與控制
A510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G565 徐州醫學院學報
1.2設備不可靠。設備不可靠也是導致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例如,用戶設備終端、傳輸數據交換設備是進行網絡通信的必須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影響系統有效運行。一般為預防系統出現中斷情況,網絡信號傳輸線采用兩根。另外,網絡集線器也是重要的設備,如果質量出現問題,導致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1.3設計不科學。系統設計不到位不完善,沒有嚴格遵循規范要求進行,系統布局不規范,線路連接沒有到位,影響整個系統穩定運行。
二、計算機通信與控制系統運行可靠性的提升方法
2.1優化網絡拓撲結構。拓撲結構是通信網絡架構的核心內容,合理進行規劃設計有利于系統有效運行,提高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確保系統處于良好的性能。在計算機網絡設計初期,必須提高思想認識,對拓撲結構進行科學合理設計,精心規劃與布局,做好安排工作,滿足系統運行需要。同時,要重視通信網絡的容錯性和有效性,確保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在整個結構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把握好結構的連通度和結構直徑,根據當地網絡設計需要,合理確定參數,滿足人們使用需要。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和進步,拓撲結構不斷升級,新技術和新工藝不斷出現,在設計和運用中,要合理利用這些技術與工藝,從而促進結構性能提升,更好滿足系統運行需要。
2.2進行科學合理設計。系統設計是十分關鍵的內容,對通信系統與控制系統運用產生直接影響。一方面,要注意系統結構緊湊,對各部分進行科學合理布局,確保信號傳輸直接,提高傳輸質量。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大功率器件采用散熱措施,合理利用輔助電源。另一方面,做好系統各級電路工作點選擇,確保各級間耦合效果。做好方案設計與論證工作,提高系統設計水平,防止外界電磁力的影響。
2.3加強通信網絡管理。計算機系統一般比較復雜,除了做好設計工作之外,還需要重視采取措施加強網絡管理。以降低網絡故障率,保證網絡系統信息和數據能有效傳輸。從而有效避免數據丟失,降低數據和信息傳輸故障率,促進系統可靠性提升。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重視現代技術運用,加強系統運行監測工作。實時分析和控制網絡運行參數,并根據具體需要做好調節工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和應對,促進系統可靠性的提升。
2.4多級容錯分層處理。為促進系統可靠性提升,系統設計中需要建立多級容錯系統。通過采用這種措施,即使系統運行出現故障,在多級容錯技術支持下,網絡能夠及時處理和應對故障,保障系統正常運行。同時在故障處理過程中,不需要及時更換故障單元,對網絡整體結構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還需要采用多層次結構,進行科學有效管理,區分服務層、物理層、系統層、邏輯層,確保每層結構可靠,預防故障出現,進而提高整個系統的可靠性。
2.5采用其它相應措施。此外,還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從而提高系統可靠性。例如,排除電源電壓波動帶來的影響,運用磁環方法防止外界因素影響供電電源;控制直流電源電磁輻射。加強運行過程檢查,提高系統使用人員素質,嚴格遵循規范要求進行操作,從而促進系統穩定可靠運行,使整個計算機系統更好為人們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從技術特性上看,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大容量、高帶寬等技術特征。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有: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和因特網等。當它與課堂教學相整合以后,呈現出教學資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樣性、信息組織的高效靈活性、多媒體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雙向交流性、網絡的互聯性與開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術在課堂整合中的實際運用
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在與課程整合中體現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術可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與個性的培養營造了理想的教學環境。接下來本文將圍繞現代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教學的不同階段,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一些探討。
2.1課堂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出發點。教學具有多目標性、多階段性,是現代教育的一項突出特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的能力。有了這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束縛,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2.2課堂教學系統分析與設計
課堂教學系統分析設計主要是通過對教學輸入(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教師情況)、輸出(教學效果、教學效率)、約束條件(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從而最大化的實現教學目標。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必須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與設計:
2.2.1首先要擺正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目標的位置。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是教學實現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學實現的目的。現代信息技術必須為完成教學目標而服務。
2.2.2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部分,因為知識的特點不同,難易程度不同,信息技術采用的程度與方式也就有所差別。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選擇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手段。
2.2.3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學手段,科學設計信息技術的系統功能,如電子提綱型,綜合演示型,實驗操作型,考試測驗型,資料工具型,網絡教學型,充分發揮各種功能的優長,做到信息技術優勢與效益的有機結合。
2.2.4根據學生認知的不同階段,選擇信息技術應用的切入點與使用方式。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可分為接受知識、理解知識、體驗知識、經驗總結四個階段。
2.2.4.1在接受知識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能力。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用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有關知識并進行演示和講解,這是信息技術目前運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成立一個項目專題,以項目組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各種信息媒介進行資料收集,并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從而培養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協作意識。
2.2.4.2理解知識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意識,同時支撐學生的個性發展。信息技術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與信息組織的高度靈活性,因此可以通過情景模擬、實際案例、隨機提問解答、及時調出資源庫等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通過虛擬的或現實的環境,對知識的作用范圍、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約束條件等有自己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實現學生的知識建構。
2.2.4.3體驗知識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信息技術在這階段的作用,是通過課題實驗、虛擬游戲、案例討論、自動生成題庫等交互性手段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講庫存控制方法后,設計了一個教學案例,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運用EXCEL表格進行計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2.2.4.4經驗總結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升華,使學生的經驗與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可通過BBS、EMAIL、聊天室、教學網絡平臺等信息技術充分支持學生的經驗積累與相互交流,使學生通過相互之間協作交流,加深對學習的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習思路,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2.3課堂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信息化教案的編寫
在完成教學系統分析與設計之后,接下來就應進行課堂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信息化教案的編寫工作。
2.4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現代教育思想與理論為支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點,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能教育。
2.5課程效果與效率的評價
教學效果與效率的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具備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師可建立學生與計算機的人機對話系統,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智能分析,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即時反饋成為現實。為此要做到以下兩點:
2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設計方案
(1)多級容錯系統設計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在網絡出現故障的時候,繼續有效地保證計算機通信網正常的運行,由于計算機通信網在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果網絡出現故障那么就會給人們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會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建立保證網絡在出現故障之后還能夠正常運行的系統,也就是容錯系統。目前建立容錯系統是最為有效的對付網絡故障的方法,這種方法對于大中型的網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然頻繁的網絡故障將會嚴重影響到網絡的正常運行,這也就給網絡維護費用增加了負擔。多級容錯系統能夠讓網絡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愈能力,即使在計算機通信網出現故障之后,容錯技術還能夠有效地保證網絡正常工作,并不需要對故障單元進行立即修復。
(2)分層處理方法。采用分層處理方法主要是由于計算機通信網本就屬于多層次系統,并且計算機通信網對于整體的可靠性要求與層次性要求有著一定的區別,將分層處理方法應用于解決計算機通信網所面臨的相關問題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計算機通信網出現的相關問題。通過對計算機通信網進行分層方式,將計算機通信網分為系統層、服務層以及邏輯層等其他不同的層次,然后再在每一層次上的差異化、可靠性進行度量,以此來制定針對性的優化方案,提高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最終保證計算機通信網技術設計最優化目標的實現。
(3)最優選擇方法。最優選擇方法是通過研究各種滿足網絡可靠性要求的方案進行比較的,簡單來說也就是針對于網絡可靠性優化方案,從中選擇出最優方案并且對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以此來保證計算機通信網的可靠性。如果在費用較為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設計一定冗余的方式來增加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以保證計算機通信網系統的升級能夠順利進行,從而促進計算機通信網可靠性設計最優化的實現。
一、引言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只有定性的結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實現生物科學結論定量化是人們長期追求探索的目標;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論與方法,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素質,與生命活動有關的各種現象中普遍存在著隨機現象,大到森林陸地生態系統,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隨機現象,而生物統計學正是從數量方面揭示大量隨機現象中存在的必然規律的學科。因此,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在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工具學科,它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生命科學課程學習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時,生物統計作為數理統計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和大膽探索。
二、二十一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紀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紀上半葉農業和遺傳統計學首先獲得了發展,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統計學、統計流行病學、隨機化臨床試驗學已經成為攻克人類疾病的一個里程碑。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顯著提高了人類的期望壽命。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基因芯片等實驗科學產生出的巨量數據,需要新工具來組織和提取重要信息。
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需要統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洞察力、技術和訓練。
未來的生物統計學將會與信息技術密切結合,較少側重傳統數理統計,而會更多注意數據分析,尤其是大型數據庫的處理。生物統計學越來越不同于其它數學領域,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工具至少和概率論一樣重要。
(二)生物統計學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生物統計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樣本來推斷和估計總體,這樣得到的結論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錯誤率,這是統計分析的基本特點,因此在生物統計課程的學習中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從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分析科學試驗的結果。
生物統計學是通過個別的試驗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結論,屬于歸納推理的范疇。但其有別于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是一種或然性歸納推理或者概率歸納推理。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絕大多數涉及到的是隨機事件,因此,生物統計學不僅是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很有必要。
生物統計學包括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兩個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通過試驗設計的教學可提高大學生設計研究課題試驗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確課題的研究目的、試驗因素與水平以及試驗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統計方法的教學除讓學生弄清各種統計方法的內涵外,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選擇最適合的統計方法,以揭示資料潛在的信息,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科學研究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加強電子課件及網絡平臺建設。
生物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研究生物界數量變化的學科,而概率統計的理論和思維方法對本科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加之課程學時的減少(由原來的60-70學時,降到現在的40學時左右),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入門,并使學生在了解概率統計思想的基礎上,掌握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及使用條件是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與教材配套的課件,通過在課堂上把抽象內容形象化與直觀化,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建設了一個生物統計學教學網絡支撐平臺,現有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授課教案、電子版《生物統計學》教材、課程錄像、實習指導、在線測試題、參考文獻、其它教學資源等欄目,免費向全校師生開放。
(二)將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結合,用較少的學時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將多媒體這些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結合,多媒體教學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弊端諸如:(1)內容多,幻燈片變換快,由照本宣科變為照屏宣科,為新的“滿堂灌”;(2)課件圖片多,內容以展示為主,缺乏啟發性;(3)教學內容常用滿屏的方式顯示(即所謂“死屏”),老師照著屏幕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失去了傳統教學方法,老師邊講邊板書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特點,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充當工具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多媒體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制作課件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精煉教學內容,模仿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顯示教學內容的動畫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仍然保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姿教態,在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掌握屏幕上顯示內容的速度,必要時輔以板書進行講解。這樣做既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又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沒有縮減,學時減少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長期堅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規律的研究。
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有非常濃的數學味道,但是它又有別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生物統計學更主要強調的是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生命科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果將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原理講得太多,一是學時不允許,二是學生難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講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誤入亂套公式的歧途。經過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掌握統計方法的功能與用途,方法與步驟,防止各類方法的誤用,淡化定理的證明與公式的推導。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學時減少很多的情況下,將一些次要的統計方法去掉,也要保證有足夠的學時講授理論分布與抽樣分布、統計假設測驗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統計學中所蘊含的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的思想精髓,從而避免學生亂套統計公式。
(四)密切跟蹤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動向,探索生物統計學解決前沿問題的理論與方法。
統計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已有長遠的歷史,許多統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應用發展而來,而且生物統計是一個極重要的跨生命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平臺。現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物統計在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領域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課程建設中,隨時注意納入生物統計學在前沿領域研究應用的內容,增強課程的活力,提高教師和學生面向生物產業主戰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生物統計學要不要開實驗課,怎樣開實驗課,一直存在爭議,在此認為生物統計學不僅應該開設實驗課,而且還要將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計算機技術和統計軟件的應用上,讓學生不僅掌握統計方法,而且加深對原理的認識,獲得就業或升學的必備計算機統計技能,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開展統計軟件的實習,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20世紀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各課程的教學時數與達到培養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內容相比還是不足的。為此,可以通過標準的統計軟件的教學實習來達到以點帶面,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專用于實習教學的生物統計電腦實驗室。現共有50余臺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實驗室配備有指導教師,負責對上機的學生答疑。除按教學計劃進行的正常實習教學外,實驗室還對優秀學生免費開放,鼓勵他們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應用所學生物統計學知識,學習新的生物統計學知識,掌握應用計算機解決生物統計學問題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必須將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
在原綿陽農專期間,主要在作物育種、作物栽培、動物營養等課程實驗與實習中,根據相關內容加入了試驗設計方法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相關內容。
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后,由原來的單一農科專業變成了理、工、農三大學科均有專業的格局。雖然專業的學科歸屬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其內涵均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劃分,均屬于實驗科學。
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方法,從不確定性數據中挖掘事物的客觀規律,是實驗科學工作者必備的技能。因此,我們將原來只是在農科專業上延伸實踐教學的作法推廣到全院的所有專業,結合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對發酵工藝學實驗、植物細胞工程實驗、食用菌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的內容全部或部分改為用生物統計學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把過去單一的實驗流程、樣品觀察或檢測實驗改變為試驗條件的優化試驗,提出在不同條件下對樣品測定的比較試驗設計、單因素試驗設計、多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對試驗結果要求學生使用統計學的方法對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最佳試驗條件。
這樣的實驗教學改革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從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角度看,改驗證性實驗為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從生物統計學角度看,將課程的教學實踐延伸到課程外,彌補了學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得到很好的內化。
此外,在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指導學生選用正確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檔次;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求學生采用恰當的生物統計學方法進行設計與分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設計)。
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訓練了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生物統計學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了學生學好用好這門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從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挖掘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能力。
精品課程是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優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的載體,應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等特點。與之相比,我們在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上,才剛剛起步,今后還要在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將生物統計學建設成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何風華,李明輝。生物統計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04,25(6):25~27
[2]洪偉,吳承禎,陳輝,等。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學科、隊伍建設與科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學。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素質的實踐與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2):67~68.
T101 化工進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設備與管道
T007 化工學報
T009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D604 化學分析計量
T025 化學工程
T567 化學工程師
T076 化學工業與工程
T501 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
D506 化學進展
D011 化學試劑
D018 化學通報
D030 化學學報
D501 化學研究
D037 化學研究與應用
T931 化學與黏合
T553 化學與生物工程
Z017 環境保護科學
Z005 環境工程
Z021 環境工程學報
D024 環境化學
Z554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Z506 環境科技
Z004 環境科學
Z003 環境科學學報
Z002 環境科學研究
* Z521 環境科學與管理
Z025 環境科學與技術
H049 環境昆蟲學報
Z035 環境衛生工程
Z019 環境污染與防治
Z031 環境與健康雜志
G882 環境與職業醫學
G656 環球中醫藥
M631 黃金
Y040 火箭推進
N005 火力與指揮控制
N007 火炸藥學報
X011 機車電傳動
N069 機床與液壓
N672 機電工程
R099 機電一體化
S004 機器人
N040 機械傳動
M004 機械工程材料
N051 機械工程學報
N050 機械科學與技術
N057 機械強度
N047 機械設計
N054 機械設計與研究
N028 機械設計與制造
N053 機械與電子
N682 機械制造
N515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G003 基礎醫學與臨床
H245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R025 激光技術
H700 江蘇農業科學
H199 江蘇農業學報
G046 江蘇醫藥
G397 江蘇中醫藥
H283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H701 江西農業學報
A112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02 交通科學與工程
X020 交通信息與安全
X672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X685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L587 節能技術
W567 節水灌溉
K553 潔凈煤技術
V049 結構工程師
G869 結直腸外科
G316 解放軍護理雜志
A121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295 解放軍藥學學報
G048 解放軍醫學雜志
G671 解放軍醫藥雜志
G315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G961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G507 解剖科學進展
G049 解剖學報
G358 解剖學研究
G050 解剖學雜志
G886 介入放射學雜志
N048 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
M051 金屬功能材料
K022 金屬礦山
N083 金屬熱處理
M012 金屬學報
E599 經濟地理
H266 經濟林研究
N749 精密制造與自動化
G953 精神醫學雜志
T102 精細化工
T955 精細化工中間體
T542 精細石油化工
G677 頸腰痛雜志
Z553 凈水技術
G553 局解手術學雜志
T512 聚氨酯工業
R016 絕緣材料
G052 軍事醫學
J056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
G187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
F018 菌物學報
M018 勘察科學技術
A645 科技導報
S812 科技管理研究
R588 科技進步與對策
A083 科技通報
W027 科技與法律
A537 科學技術與工程
A075 科學通報
Z015 電鍍與環保
T508 電鍍與精飾
T598 電鍍與涂飾
R010 電工電能新技術
R043 電工技術學報
R740 電光與控制
N067 電焊機
D036 電化學
R088 電機與控制學報
R045 電機與控制應用
N027 電加工與模具
R011 電力電子技術
A199 電力建設
R654 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
N102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R071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S019 電力系統自動化
R750 電力需求側管理
R090 電力自動化設備
R516 電路與系統學報
R044 電氣傳動
R058 電氣自動化
R039 電網技術
R116 電網與清潔能源
R684 電信科學
R754 電訊技術
R019 電源技術
R055 電子測量技術
R021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R079 電子測試
R651 電子產品世界
R067 電子技術應用
R036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R512 電子器件
R724 電子設計工程
R001 電子顯微學報
R006 電子學報
R022 電子與信息學報
R020 電子元件與材料
J023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2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H006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A030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U014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002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7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J028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944 東南國防醫藥
P003 動力工程學報
P018 動力學與控制學報
F014 動物分類學報
F022 動物學研究
F043 動物學雜志
F231 動物營養學報
X034 都市快軌交通
G542 毒理學雜志
T241 斷塊油氣田
N070 鍛壓技術
N082 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
G920 兒科藥學雜志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C071 發光學報
G874 法醫學雜志
U013 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
U053 紡織學報
G893 放射免疫學雜志
G608 放射學實踐
Y006 飛行力學
Y571 飛航導彈
K002 非金屬礦
D022 分析測試學報
D005 分析化學
D026 分析科學學報
D004 分析試驗室
D062 分析儀器
D015 分子催化
D035 分子科學學報
H845 分子植物育種
V052 粉煤灰綜合利用
M105 粉末冶金工業
M039 粉末冶金技術
Q006 輻射防護
Q005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H051 福建林學院學報
H268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5 福建農業學報
A078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24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A029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3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M505 腐蝕與防護
G068 復旦學報醫學版
A001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Y019 復合材料學報
B029 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鏡外科雜志
A034 甘肅科學學報
H844 甘蔗糖業
G879 肝膽外科雜志
G690 肝膽胰外科雜志
G803 肝臟
G392 感染•炎癥•修復
H045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E048 干旱氣象
E020 干旱區地理
E105 干旱區研究
M050 鋼鐵
M013 鋼鐵釩鈦
M027 鋼鐵研究
M019 鋼鐵研究學報
X028 港工技術
D020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B002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R038 高電壓技術
T001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T002 高分子通報
D021 高分子學報
G410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T098 表面技術
E135 冰川凍土
N008 兵工學報
R730 兵工自動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G018 病毒學報
C060 波譜學雜志
V040 玻璃鋼/復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5 材料保護
M103 材料導報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開發與應用
M008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M006 材料科學與工藝
N026 材料熱處理學報
M009 材料研究學報
* M704 材料與冶金學報
K512 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
H009 蠶業科學
H525 草地學報
H234 草業科學
H527 草業學報
H538 草原與草坪
E543 測繪工程
E600 測繪科學
E615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E510 測繪通報
E152 測繪學報
E164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L017 測井技術
Y022 測控技術
R711 測試技術學報
H001 茶葉科學
G264 腸外與腸內營養
N024 車用發動機
E113 沉積學報
E547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E102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70 成都醫學院學報
G019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V050 城市規劃
V028 城市規劃學刊
X043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獸醫學報
H218 畜牧與獸醫
N060 傳感技術學報
R532 傳感器與微系統
G458 傳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學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創傷外科雜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學報
E144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E146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R051 大電機技術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038 大豆科學
U512 大連工業大學學報
X024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H005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X001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J024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G020 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E109 大氣科學
* E091 大氣科學學報
L512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L004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S086 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
H040 淡水漁業
N004 彈道學報
T500 彈性體
T941 當代化工
Y503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 Y585 導航與控制
N019 低溫工程
V020 低溫建筑技術
C055 低溫物理學報
E133 地層學雜志
E130 地理科學
E584 地理科學進展
E639 地理空間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學報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E024 地球化學
E142 地球科學
E115 地球科學進展
E004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E153 地球物理學報
E308 地球物理學進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E300 地球學報
E549 地球與環境
V031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E357 地學前緣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質
E118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E143 地震學報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質科技情報
E139 地質科學
E026 地質力學學報
E009 地質論評
E127 地質通報
E010 地質學報
E151 地質與勘探
E525 地質與資源
E132 地質找礦論叢
G005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G021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E301 第四紀研究
R007 電波科學學報
G859 中華中醫藥學刊
G910 中華中醫藥雜志
G858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G179 中華腫瘤雜志
G039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K001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53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A550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99 中南藥學
G180 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G181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A036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學報
G842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G597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G442 中西醫結合學報
R775 中興通訊技術
G183 中藥材
G564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G685 中醫學報
G681 中醫藥導報
G764 中醫藥通報
G943 中醫藥信息
G812 中醫藥學報
G010 中醫雜志
G643 中醫正骨
G184 腫瘤
G185 腫瘤防治研究
G412 腫瘤學雜志
G522 腫瘤研究與臨床
G695 腫瘤預防與治療
H103 種子
J021 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29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N757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512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186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G225 重慶醫學
R559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N022 軸承
H026 竹子研究匯刊
N075 鑄造
N081 鑄造技術
N034 裝備環境工程
A133 裝備學院學報
N990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
Z022 資源科學
R737 自動化技術與應用
S026 自動化學報
N013 自動化儀表
S501 自動化與儀表
R611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
A905 自然雜志
E137 自然災害學報
Z012 自然資源學報
G229 卒中與神經疾病
N088 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
G701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L018 鉆井液與完井液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034 作物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