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6:41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納稅籌劃結業論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71-02
職業能力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和人生發展影響很大,會計專業學生要想在求職競爭中取勝,必須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時應著重于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一、會計職業能力的內涵
會計職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在不同會計崗位上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從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完成職業活動的條件來分析,會計職業能力是完成會計崗位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而從職業能力構成要素來看,會計職業能力是由多種元素復合而成的綜合職業能力,它包括會計技能、會計職業經驗、會計職業道德和身心素質等諸多因素。
二、依據會計職業崗位群明確會計職業能力
會計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機構和社會團體,在資金往來、成本計算、資產核算與管理、會計報表、內部審計、財務預算等崗位從事會計實務工作。會計職業崗位群一般包括: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管理、財務管理、會計監督等崗位。
在明確會計職業崗位群的條件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必須首先搞清楚職業能力具體包括的內容。職業能力中的所謂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職業的”能力,構成會計職業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會計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能力,即“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是雖與會計職業崗位關系密切,但可以遷移、泛化到其他職業領域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者有機結合,構成了會計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體系的核心(如表1)。
三、基于職業能力的模塊化會計課程體系設置
在基于職業崗位的會計職業能力體系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不同能力要求的知識結構體系,反映“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體現”這一基本規律。因此,圍繞職業能力這個核心問題,在設置相應的課程時必須考慮相關的職業能力有哪些課程或課程模塊與之對應。為此,在基于會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設置時,我們采用集群式模塊課程設置,并融入“多證書”教育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時既分模塊又結合專業資格證書教學,按功能不同將會計課程分成五個模塊:文化基礎模塊、德育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任意選修模塊,每個模塊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關系。
(一)會計專業能力與課程體系構建
會計專業能力是會計人員勝任本職工作的核心本領,會計專業能力強調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會計專業能力包括:獲取和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對整個會計過程的管理意識和能力等。為此,在課程設置時可通過設置專業基礎模塊來強化專業能力的培養,向學生傳授從業必須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職業技能,具有基礎性、整合性、實踐性和必須性的特點。專業基礎模塊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稅法、審計等。
(二)會計方法能力與課程體系構建
會計方法能力包括制訂會計工作計劃,編制財務預算,對新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理解和處理能力,綜合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財務決策能力,會計信息的運用、評價、傳遞和披露能力,會計全局與系統的思維,會計整體與創新思維,會計決策與遷移能力等。為此,在課程設置時可通過設置實際操作課程和選修課程來強化方法能力的培養。如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設“會計學習方法”課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具體來說,可包括專業技能模塊課程和選修模塊課程。
1.專業技能模塊課程。專業技能是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所必須的專業基本操作技能,學校開設這些課程就是將在畢業后到實際工作崗位才能接觸到的專業技術和技能前移到在校學習期間就可以通過專業技能模塊課程進行演練,縮小學習與工作的差距,實現零距離就業。專業技能模塊課程主要包括出納崗位實訓、采購銷售崗位實訓、成本核算崗位實訓、ERP原理與應用、報稅實務、納稅籌劃、基礎統計、專題講座、綜合實踐活動、會計學習方法等課程。
2.選修模塊課程。適當廣泛地開設與會計職業崗位相關的課程作為任意選修課,以滿足行業多崗位轉換甚至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對于選修課采取分模塊進行的模式,主要設置能夠提高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和擴展學生各方面素養及能力的課程,為其繼續學習、勝任工作及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礎。此類課程可相對廣泛開設,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以便學生根據自身性格、興趣的不同任意選修其中的某個模塊,發展長處或彌補不足,在就業時更有針對性。如可開設會計制度設計、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管理基礎、經濟基礎、財經英語、預算會計、稅收相關法、稅務實務、財政金融、會計文書寫作等課程。
(三)會計社會能力與課程體系的設置
會計社會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與協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營銷能力、談判能力、組織與執行任務能力、競爭能力、敬業精神和公民責任等。主要通過方法、思維課程進行培養和鍛煉,如依靠設置社交禮儀、演講等人文選修課模塊和大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協作能力;通過開設思想品德、大學生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心理咨詢活動,增強學生在競爭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與職業道德素質;通過推行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等。在課程設置時,可通過設置文化基礎模塊、德育基礎模塊和人文選修課程模塊來強化社會能力的培養。進行會計社會能力培養的公共必修課可包括辦公自動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社交禮儀、演講、訴訟法律知識、社會調查與實踐、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
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既要考慮專業的要求,又要考慮個人的后續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講解時要考慮和結合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等資格證書的考取,有的課程作為資格證書考試的輔導科目開設,也可將資格證書考試成績作為課程的結業成績,從而將知識的學習、課程的評價與職業證書的考取統一起來。
四、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說明
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課程的設置并非一一對應關系。一方面,某門課程被安排在某項能力的培養中講授,并不意味著其他能力的培養不需要這門課程的知識,只能說該門課程的知識點是該項能力培養最必需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能力都有明顯的課程與之對應。有些能力的培養,如團隊意識、溝通能力等,需要學生在第二課堂或完成某項技能訓練任務的過程中來完成。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財政部于2006年11月20日頒布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要求取得并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分高級、中級、初級三個級別,必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會計行業發展的要求接受繼續教育。近5年來,有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成績顯著;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繼續教育的進一步完善。2011年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搞好繼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在全國各地已全面展開,如何解決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完善繼續教育工作,建立起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是會計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必要性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隨著我國會計改革不斷深入和新準則的陸續出臺,會計的核算方法、政策法規發生了重大變化;會計人員作為國家經濟政策的執行者,有必要接受繼續教育;更好的解讀國家的政策法規,為會計核算及管理服務。
2、國際環境變化的需要。目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正走向日益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國際經貿和投資、融資的進程不斷國際化,會計準則國際化也是必然趨勢。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與國際慣例接軌,不斷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勢在必行。
3、會計人員自身發展的需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職能也由單純的核算職能向管理職能轉化,這就要求會計人員除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外,還應具有一定的策劃管理能力、組織實施能力,能夠解讀國家相關政策,能夠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會計人員只有不斷學習,及時更新業務知識、加強自身修養,在深度和廣度上及時拓寬知識面才能緊跟時代步伐。
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上不重視,行動上不支持。某些企業的會計人員及企業管理者對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從思想上不予重視,行動上不支持。一些會計人員認為參加培訓與否并不影響職稱的晉升、薪資水平,所以對待培訓態度消極;部分企業管理者認為,即使不參加培訓,會計人員也能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因此不愿意投入經費用于會計人員接受培訓。一些會計人員即便是參加了繼續教育培訓也只是走過場、走形式,敷衍了事。
2、培訓內容單一,培訓方式不靈活。目前,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局限于新會計準則、會計電算化、會計法規及職業道德等知識的培訓;每次培訓都按部就班,沒有新意。這遠遠滿足不了不同檔次會計人員的需求。從培訓方式來看,主要以面授為主,輔以網絡培訓。各培訓基地只注重負責收取費用,不關注培訓的效果;學員處于被動聽課狀態,毫無積極性可言。
3、師資隊伍建設落后,培訓教材匱乏。從事會計后繼教育的師資主要是從各高校臨時抽調的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有雄厚的理論知識,但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解決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甚至某些培訓師對一些實務的講解不透徹、不到位,不能闡釋實際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師資的薄弱導致學員對培訓毫無興趣。此外,在培訓教材選用上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地區選用會計準則;有的自編一套理論教材,主要講解最基本的業務處理,老生常談,無法激發學員學習熱情;甚至,有的地區沒有教材,授課教師放映幻燈片,教師的講解是照本宣科,學員應付差事。
4、考核監督機制不完善。長期以來,培訓部門既承擔培訓任務又承擔考核任務,考教不分,管理混亂。
學員參加培訓只是為了應付年檢。有的機構為了招攬學員,明目張膽宣稱只要交費就過年檢關;更有甚者,學員不參加考試,培訓機構代為答卷,其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三、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策
1、提高認識,給予重視。各地市政府應提高認識,給予大力支持。在進行會計繼續教育培訓之前,進行廣泛宣傳,尤其是財政局領導應高度重視,制定培訓方案,安排專人負責,落實責任。培訓機構應統一組織發放調查問卷,了解不同層次的學員需求,使培訓具有針對性、目的性。
2、優化教學內容。培訓內容應從實際出發,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充分考慮學員的實際需求情況,按需施教。可以結合國內外當前形勢為學員提供最前沿、最新穎的課程;也可結合實踐工作中典型性、代表性較強的重點問題進行深層次講解;可根據不同級別學員的需求情況作專題講解,內容可涵蓋會計準則、納稅籌劃、企業內部控制、投資理財與資產配置、時下大家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等方面。這些專題的培訓可安排在不同時間進行,有助于會計人員按需選擇。
3、更新教學方式。《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中指出,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集中培訓方式為主,鼓勵在職自學,推廣網絡教育、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目前,各地舉辦的培訓主要以面授為主。但會計工作點多面廣、事無巨細,非常繁瑣,會計人員很難抽出幾天時間參加集中培訓。培訓機構應更新教學方式,可利用計算機網絡、光盤、磁帶等靈活的方式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必要時可以舉行專題講座、研討會、會計知識大賽等方式激發學員學習熱情。
4、整合師資隊伍、規范教材建設。《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中指出從事會計繼續教育工作的師資,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培訓機構應組織建立一支高素質、穩定的師資隊伍。師資力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組合,可以從各院校選任骨干教師擔任培訓師,從企業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財務總監協助指導培訓工作;給這些被選培訓師建立業務檔案、發放聘任證書來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才優勢。
此外,還應規范培訓教材的建設。應分高級、中級、初級三個檔次分別編制教材用于培訓,每屆培訓都應根據需要及時更新、補充教材內容。
5、健全考核監督制度。完善會計繼續教育必須制定健全的考核監督制度。考核成績可以直接檢驗學習效果,起到督促學員學習的作用。考核方式應多樣化,可以是試題、論文,也可以采取技能操作、會計大賽等。負責年檢的機構應分級別建立會計人員檔案,將會計資格考試與培訓結業考試成績掛鉤,作為工資定級的輔助參考標準。對于不能通過培訓考試的學員年檢時要吊銷其執業資格。
(作者單位:唐山開灤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