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6:58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與母親有關的格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一、指導思想
我校學生以外來民工子女為主,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容易導致他們散漫的生活習慣以及冷漠的心態,這對他們的成長和人格形成極為不利。加之家長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家庭經濟狀況也相對落后,也容易導致學生內心產生巨大落差。針對這一現象,學校認為通過感恩教育來鍛塑學生的人格,引導他們繼承中華傳統美德,踐行道德規范,讓他們因感恩而自尊、自強,為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材奠定思想道德基礎是學校德育的核心任務。為了強化感恩教育,經學校研究決定,將每年的五月定為感恩月。
二、活動設想
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學生中進行感恩思想教育,倡導感恩行為,對活動中涌現的感恩事跡予以總結宣傳,對平時表現突出的學生,授予第一屆感恩月“感動校園十佳學生”稱號,在總結大會上予以表彰。
三、活動時間
5月4日——6月1日
四、活動安排
說明:感恩月活動分年段開展,并與感恩教育市級課題及家長開放日活動相結合,最后的總結表彰大會與六一節慶祝活動相結合。
時 間內
容地 點參與者
啟動5月4日國旗下講話:感恩月活動啟動(德育處)操場全校師生
第一周4月27日-5月8日“我愛我師”征文活動(教科室)學校全校學生
5月5日-7日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圖片展暨征文活動(博物館、德育處)學校大廳全校師生
5月6日“如何開展小隊活動”講座(章浩川)學校四樓小報告廳全體班主任
5月6日-7日感恩格言、感恩行動小貼士征集大賽暨票選感恩月吉祥物活動(大隊部)學校全校學生
第二周5月13日-14日感恩勞動者實踐活動(德育處)紅黃藍集團、學校三四年級師生、家長
4月27日-5月15日“感動校園十佳學生”推薦(德育處)
各班
第三周5月20日“祖國發展我成長”調查活動總結會(張利君)四樓大報告廳五年級師生、家長
5月21日感恩父母班隊會(桑桌群、蔣莉莉)各多媒體教室及一年級教室一二年級師生、家長
第四周6月1日感恩母校活動(六年級匯報演出)暨感恩月總結表彰大會(德育處、陳海港)體育館全校師生;六年級學生家長
另定5月“感恩祖國——建黨建隊六十周年慶”明信片設計大賽(美術組)
—————美術興趣小組
五、相關工作
項 目要 求負責人完成時間
懸掛橫幅1、“踏上感恩的征程”——群賢小學第一屆感恩月活動
2、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盧梭總務處5月8日
布置感恩墻在大廳西側黑板布置本學期前半學期各班“群賢之星”簡介,需有文字及照片吳錫耿5月8日
制作感恩主題展板將我校此次感恩月活動簡介及開展過的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制作成幾塊展板(已有8塊),平時展示于大廳,活動時放置到活動處門口。邱迪梅5月8日
制作感恩月吉祥物將票選后定下的吉祥物制作成泡沫模型,立于大廳內感恩墻側。金瑜5月8日
制作感恩月特別章正面為“踏上感恩的征程”及吉祥物圖案,背面為感恩格言或感恩行為規范提示語,普通章用于平時的活動中頒發,勛章用于表彰大會上頒發。邱迪梅普通章:5月8日
勛章:5月25日
培訓禮儀隊要選購幾套服裝、進行頒獎隊列訓練、禮儀引導訓練。盛紅芳5月26日
六、具體方案
(一)感恩格言、感恩行為規范提示語征集大賽
暨感恩月吉祥物票選活動方案
1、活動目的
為營造感恩月活動氣氛,樹立我校鮮明的感恩活動標志,同時為感恩月活動中頒發的特別章提供素材,以及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的滲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感恩行為,學校大隊部決定以少先隊員喜愛的活潑、有趣的比賽形式,拉開感恩月感恩教育的大幕。
2、參加對象
全體少先隊員
3、活動時間
5月6日——5月7日
4、活動要求
(1)布置:大隊部在感恩墻上公布7種感恩月候選吉祥物(綿羊、公雞、黃牛、狗、蜜蜂、烏鴉、螞蟻)。大隊部在感恩墻下方安置一個投票箱。
(2)投票:每位隊員將領到一張投票紙,上有“我推薦的吉祥物”“我推薦的感恩格言”“我創作的感恩行動小貼士”三欄,同時注明班級、姓名;填寫完畢后將票投入投票箱;每位隊員限投一票,必須用學校統一印發的投票紙。
說明:感恩格言即與感恩有關的名人名言、俗語等;感恩行動小貼士即一些具體的行為提示語,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不攀折花木”“主動學做家務”“公交車上主動為老弱病殘讓座”等。
(3)計票:5月7日中午12:10,由大隊委員統計投票情況,在電腦上錄入選中的格言。
5、獎勵規則
(1)學校將確定票數最多的吉祥物為本次感恩月活動的吉祥物,對投該吉祥物票的隊員進行抽獎,獎勵紀念品一份。
(2)隊員自創的感恩行動小貼士入選后,該隊員的名字將和提示語一起印上“感恩章”。
6、其他
(1)美術組負責篩選、制作七種候選吉祥物圖片,注明候選語,有相關故事的可簡短注明,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等。
(2)德育處負責準備紀念品及獎狀、簡訊,梁小娣拍照。
(3)總務處負責準備投票箱
(二)“感動校園十佳學生”評選方案
1、評選目的
為充分挖掘校園內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在學生中樹立正面的榜樣,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經學校研究決定,評選感動校園十佳學生。
2、時間
(1)資料上交時間:5月15日
(2)評選表彰時間:6月1日
3、具體要求
(1)評選要求:在孝順長輩、自強自立、抗震救災、扶貧濟困、遵守公德、熱愛祖國、關心學校等任一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可由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尋找、推薦。
(2)各班推選出一名候選人,班主任在5月15日前將該候選人的情況寫成文稿(要有具體的事跡,切忌泛泛而談,可參考“感動中國”人物介紹),存入德育處共享。
(3)德育處將候選人資料進行公示展出,同時組織成立評選委員會,選出“感動校園十佳學生”,并擬好頒獎詞。
(4)在感恩月總結表彰大會上予以表彰,授予勛章和證書。
(三)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圖片展暨征文活動方案
1、活動目的
為表達對地震受難者的哀思,對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人們的敬意,引導學生學會同情、關愛,懂得珍惜擁有,進一步思索生命的意義,特聯合紹興市博物館,在校內舉辦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圖片展活動。
2、活動時間、地點
5月5日,學校方磚廣場(或體育館)
3、人員安排
(1)組織、布置場地:德育處
(2)參觀、征文:各班
(3)拍照、簡訊:梁小娣
4、活動要求
(1)展覽時間為一天,從第二節課開始,分年級參觀。具體安排如下:
參觀時間參觀人員參觀時間參觀人員
第二節課一年級第四節課四年級
第三節課二年級第五節課五年級
午間活動課三年級第六節課六年級
(2)各班參觀時由該節課任課教師帶隊,維持好現場紀律,博物館宣教處工作人員將為同學們進行講解。
(3)參觀完畢后,各班布置“汶川地震一周年“征文比賽,文體不限,字數不限。各班精選一至三篇于5月7日放學前交德育處,字體統一為五號、宋體,寫明班級、指導教師。
5、表彰方式
(1)在5月11日升旗儀式上為地震死難同胞默哀后,對征文獲獎同學進行表彰,頒發獎品,宣讀一等獎作品。
(2)所有獲獎作品在宣傳窗展出,并推薦其中部分作品到市級及以上報刊雜志投稿。
(四)“我愛我師”主題征文活動方案
(詳見教科室相關方案)“我愛我師”學生征文于5月8日前交德育處
(五)一二年級“感恩父母”主題班隊活動方案
1、活動目的
在母親節到來之際,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對自己的愛,體會到母親的辛勞,學會向母親表達感恩之情,學會用實際行動孝順母親。
2、活動時間
5月21日上午
3、參加人員
一二年級師生、家長
4、具體要求
(1)5月8日前,各班將班隊活動方案交給德育處,方案要適宜家長觀摩,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于活潑的形式中,一年級為有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二年級為有家長參與的親子閱讀。
(2)年級組長要擬好具體方案,班主任要精心準備活動,班會、隊會均可,二年級在多媒體教室開展,一年級盡量在本班教室內開展。教室布置要再次修整。
(3)年級組長擬寫的具體方案中要安排好各項目負責人。如:擬寫、印發家長邀請函的負責人;安排家長座位的負責人;拍照、報道的負責人等等。
(4)活動期間,班主任要想方設法多留資料(照片、文字、DV等)。活動結束后,班主任寫好總結感悟,字數隨意,放到德育處共享。
(六)三四年級“感恩勞動者”主題活動方案
1、活動目的
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六十年來,祖國正日益變得富強,各行各業飛速發展,這些變化離不開每一個勞動者的創造,學校擬通過“感恩勞動者”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學會尊重勞動者,培養愛勞動的意識。
2、參加人員
三四年級師生及家長
3、活動方式及時間
(1)5月13日,三四年級全體師生參觀企業
(2)5月14日,勞動者講壇
4、具體要求
(1)參觀企業當天,要做好學生的防暑工作,班主任帶隊(課程有沖突的,提前調好課),加強紀律、安全教育。
(2)5月8日前,各班選出一名家長參加“勞動者講壇”, 為增強可聽性,請講述者以講述個人經歷的方式,激勵教育學生,班主任事先幫助準備講稿,講稿時間為10至15分鐘左右。家長不用脫稿,如果愿意,可以使用PPT。
(3)5月14日,在四樓大報告廳舉行“勞動者講壇”,上午為三年級,下午為四年級。學生在聽完后提問、談感受(請班主任針對本班家長的發言稿事先準備好一兩個問題,安排給學生干部),班級贈送鮮花及自行制作的“感動我心的勞動者”卡片(各班事先安排好獻花、獻賀卡學生);會后倪妙香整理好相關資料,交到德育處。
(4)張園、徐凡負責“勞動者講壇”現場的主持,陶勤、劉杰負責音響、攝像,陳霞、倪妙香負責拍照、報道,顧勇孟、姚鋒分別負責活動前后四樓大報告廳的衛生、桌椅安排。
(5)5月12日前,馮麗娜擬寫、印發家長邀請函(注意:三四年級的時間不同)。各班事先統計好來校的家長數,根據家長數帶椅子到四樓。
(6)張園、倪妙香分別負責三四年級活動的統籌協調工作,活動結束后寫好總結,字數隨意,交給德育處。各班在活動結束后望能布置相應的周記作業,有好的文章交給德育處。
(七)五年級“祖國發展我成長”調查活動總結匯報會方案
(詳見五年級另發的相關通知)
(八)“感恩母校”主題活動暨感恩月總結表彰大會方案
1、活動目的
(1)通過六年級學生的匯報演出,激發熱愛母校、熱愛師長的情感,學會用實際行動感恩母校。
(2)總結感恩月活動,深化感恩教育。
(3)表彰 “感動校園十佳學生”,樹立榜樣。
2、活動時間
6月1日
3、參加人員
全校師生,六年級家長
4、準備工作
(1)5月15日前,各班申報候選人,德育處公示候選人事跡
(2)邀請嘉賓
(3)邀請六年級家長:陳海港
(4)準備感恩展板、感恩勛章、主持、報道:德育處
(5)體育館衛生工作、桌椅擺放,購買獲獎證書、懸掛橫幅“感恩母校主題活動暨感動校園十佳學生頒獎典禮”“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讓童心愛心蕩漾在六一”:總務處
(6)評選“感動校園十佳學生”、書寫頒獎詞:評選委員會
(7)六年級節目統籌:陳海港
(8)禮儀隊:盛紅芳
(9)舞臺布置:金瑜、吳錫耿
(10)多媒體:陶勤
(11)攝像、拍照:劉杰、梁曉娣
(12)5月27日左右進行彩排
5、活動過程
(1)開幕演出
(2)開幕詞(包括簡單總結感恩月活動)
(3)頒獎與六年級匯報演出穿行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校面對的全部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和社會接觸太少,不會和別人交流,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正好給學生這樣一個空間,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開始,減少孩子對社會的恐懼感。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家長大多在家務農,白天在地里干農活很辛苦,到了晚上要求孩子自己完成作業,由于非常疲勞幾乎不與孩子促膝交談,而學生有事不愿和父母說,和父母之間產生力很大的代溝,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可由內向課外的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減少代溝,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把這種愛傳播給自己周圍的人。通過活動感觸親情,進而達到感恩教育的目標。
活動目標:
根據自己對媽媽的了解,寫一寫有關媽媽的事情。
和媽咪談心,進一步了解媽媽的生活與工作,并把情況記錄下來。
從側面認識母親,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情感。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
課時安排:1-2周。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教師準備:把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的學生搜集整理新聞媒體報道的或自己聽說到的于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跡。第二組的學生每人尋找一首詩以表現母愛為主題的詩詞或歌曲。第三組搜集與母親有關的成語、格言、俗語等。第四組尋找描寫動物母子之情的有關介紹或圖片。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這里老師給與了學生明確任務,使學生知道該怎么做,同時老師也搜集有關資料來補充。
學生準備:自愿結組,調查了解自己的媽媽,準備媽媽的照片,寫有關媽媽的作文。搜集有關媽媽的詩、諺語、圖片等。
這里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問題,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起始點。在活動中,需要學生們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共同解決活動中的問題,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寫作能力,諸方面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第二階段:活動流程
調查了解自己的媽媽。利用一周的時間,觀察并記錄母親為你所做的一切,在日常生活小事之中,逐步走進母親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學會交流,減少與母親之間的隔膜,通過與母親的深層接觸,理解母親的艱辛,激發對母親的理解與熱愛,在孩子與母親間架起一座美麗的心靈之橋。
搜集資料
在實踐中,不少同學對于調查、參觀、訪問,去圖書館看書,上網查詢,這些活動很熱衷,活動完也能說出一些收獲、體會及感受,但過一段時間后,就有點說不清了。此時,老師應有目的、有指導的做好資料的積累和活動的記載工作,讓學生準確的記錄搜集到的有關母親的感人事跡、成語、諺語等。通過活動增進學生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會與周圍的人相處。
展示與交流
導入: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我們平時只是心安理得的承受著媽媽給與的關心和愛護,卻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母親。我們就來了解自己的母親,去感悟深深母愛。
小組內交流:出示自己媽媽的照片,講述媽媽的動人故事,在這期間,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分析能力。
讓選出的四位代表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媽媽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媽媽的平凡。
第一組把搜集到的有關媽媽的故事向全班同學匯報。老師講述有關媽媽的故事使學生深深體會母親的無私。
第二組的同學吧以表現母愛為主題的詩詞或歌曲向全班展示,使學生們感受到深深的母愛。
第三組展示與母親有關的成語、格言、俗語、諺語。老師出示有關的課件向同學們展示,通過這一活動表達對母親的贊美之情。
第四組介紹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故事。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動物世界中偉大母親的壯舉,動物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不在傷害他們。
教師介紹母親節的由來,使學生把每一天都當成母親節愛自己的媽媽。
教師小結: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是我們成長的搖籃,而母親則是給家送來溫馨的源泉,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奔騰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母親如天大,同時又小的只能住在我們心里,我們要孝敬父母,希望同學們有這樣的決心,將來有所作為,來報答母親,讓她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活動評價標準
調查采訪的內容具體、生動、感人,能真實地反映母親的生活與內心世界。
語言的表述流暢,口齒清晰,語調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拓展:通過這次活動你想說些什么?應該怎么做?
老師小結:母親是生活中最愛你的人,不論你在生活中多么平凡,但在母親的心中你永遠處在最核心的位置,所以你應該進你的全力愛你的母親,每一位母親都是偉大的,每一位母親都是值得你去愛的。
2、首孝弟,次謹信。 ——李毓秀
3、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4、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5、只有健康的、建立在無條件愛的基礎上的家長同孩子的相互關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機。——羅斯·坎貝爾
6、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7、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8、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
9、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法)司湯達
10、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1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12、父慮后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
13、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第二》。
14、百善孝為先,萬惡為首。——王永彬
15、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
16、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17、當知父母恩最深,諸佛圣賢咸報德,當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三世受報亦無窮。
1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19、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21、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22、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2、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3、母愛如春夜無人知曉的細雨,如黃昏穿過林間的晚風,如清晨的每縷陽光,陪伴在你不經意的時候。
4、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臺。《格言集錦》
5、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6、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
7、從母親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講故事的快樂。
8、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9、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10、像大海一樣廣博,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甘甜,像蠟燭一樣無私,像時間一樣無止無境。
11、母愛是一座高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大困難,她總是依靠的屏障。那高聳的身軀,為你遮風擋雨,令你心安神怡。
1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13、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14、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
15、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16、母愛是一條長長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無論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生長。那悠悠的牽掛,那諄諄的叮嚀,為你指點迷津,排除旅途荊棘。
17、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18、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19、有一種愛被世人所贊頌,有一種愛可以讓人每時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溫熱這種愛就是母愛、母愛像火紅的太陽,母愛像黑夜里的油燈,母愛像冬天里的毛衣,母愛更像山間的溪水,一點一滴的細流匯成潺潺的溪流,一點一滴的關懷匯成濃濃的母愛。
20、母親您是大河,把我這小舟送到對岸。母親您是雨傘,在我困難時保護著我。母親您是本書,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2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22、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23、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24、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 ——法國
25、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 ——鄭振鐸
26、母愛的偉大在于母愛的無私。
27、母愛是指路的明燈,讓我們看清前進的方向,獲得信心。
28、母愛是迷航的燈塔,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母愛是冬日的陽光,溫暖著赤子的心靈;母愛是盡職的衛士,保護著幼小的生命;母愛是春天的細雨,滋潤著干涸的土地;母愛是秋天的金黃,展現著豐收的喜悅。
29、母愛就像太陽,無論時間多久,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溫暖。
30、母愛是多么的偉大啊,雖然您跟我隔了一個大西洋,但我知道,您一定在異國他鄉想念著我們。如果,沙田肯給我一個機會,我會撿起母愛,將它溶在心里,我不會再失去一個完整的母愛。
31、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 ——日本
32、母愛就像陽光,感覺到的想到的都是暖暖的!
33、母愛是在獵人的陷阱中,母狼望著被打死的小狼而在月夜下嗚咽的嚎叫。
34、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35、母愛就像太陽,無論時間多久,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溫熱。
36、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37、母愛是一首田園詩,幽遠純凈,和雅清淡,盎然的綠地,芳菲而宜人。她使空氣清新百花繽紛彩蝶飛舞。她是唯一沒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凈土。
38、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39、不要讓母親的拒絕成為我們自私的借口,不要因為她的年紀而忽略母親的存在和需求。
40、當母親逝世時,我身心交瘁,簡直要垮掉,我幾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41、母愛是體貼、慰藉、寬容、理解、善良、慈祥的源泉。母愛之情,驚動天地,感泣鬼神。
42、母愛是盎然的綠地,芳菲而宜人。她使空氣清新、百花繽紛、彩蝶飛舞。她是唯一沒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凈土。
43、母愛就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44、我的生命是從睜開眼睛,愛上我母親的面孔開始的。
45、母愛是什么呢?我給不出確切的定義,我只知道出世之前她就急切的等待著我,在我成長中呵護著我,纏繞著我,這種愛甚至是滲入進我每一個毛孔,直至耗盡她自己,而我卻很晚才懂得
4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47、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48、母愛是慷慨的,她把愛灑給了春露,灑給了秋霜;留給了晨曦,留給了暮靄;分給了棄嬰,分給了遺孤;而惟獨忘了她自己。
49、母愛永遠是不知疲倦的。
50、母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
51、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
52、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量。
5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
54、我給我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
55、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56、母愛之恩,與江河同流,與日月同輝。
57、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58、母愛是溫暖心靈的太陽,母愛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母愛是灌溉心靈的沃土,母愛是美化心靈的彩虹。
59、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60、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 ——法國
61、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62、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象!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63、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64、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合作的動態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學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學生的各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對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和觀點,要及時給予熱情地鼓勵和贊賞,即使是提出一些錯誤觀點也要在精神上給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應亦師亦友。課堂上建立起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就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主動投入學習,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獵取新知的過程中,感悟到語文的魅力。
二.掌握自主學習技巧,感悟文章之美
閱讀教學的中心內容是要培養學生理解、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礎的工程是培養理解能力。這里的理解首先就是對文本的解讀,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閱讀理解、整體把握文章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掌握自主閱讀方法。由于文章各異,閱讀目的與重點不同,因而具體步驟便有所區別。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反復閱讀全文,自主掃清文字障礙,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加旁批眉批,記下自己的鑒賞、評價、感受之類的文字,還要記下閱讀中的疑難點。自主閱讀的關鍵還在于找準中心句或關鍵句,提高概括能力,它是我們理解內容、分析文章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自主閱讀技巧,才會在深情地凝視中發現文中澆鑄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會體味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并用獲得的感悟去認真觀察、體悟生活,以美的眼光去尋覓生活中的美。
三.激發學生想象,塑造意境之美
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教材中的美展現在學生面前,可用精美、生動、親切感人的語言描述意趣橫生的人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審美情境,渲染審美氛圍,啟發他們去追求美、創造美。比如教王維的《山居秋暝》,開始可讓學生把它作為一幅有聲圖畫賴欣賞,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山中秋天的美麗,啟發學生從景物的色彩、明暗、動靜、構圖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從學生感知的這些形象引發開去,想象這幅詩畫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籠罩在月光下,別有一番奇麗的朦朧美,既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動靜相生的動態美,更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這樣,教者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通過啟發想象、誘導聯想,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和體驗,從而讓學生陶醉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景之中。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驗寫作之美
在進行人教版八(下)第一單元《獻給母親的歌》的綜合性學習時,我提前讓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感人故事、古代母親教子的故事、自己的母愛故事以及動物世界中的舐犢情深的故事等。讓學生閱讀有關描寫母愛的文學作品,把握文學作品中母親的形象,摘錄文章中精彩片斷,感悟母愛的永恒和真諦。搜集與母親有關的俗語、格言以及歌頌母愛的歌曲。還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利用假日拿起照相機走向街頭、公園等場所捕捉母愛的感人鏡頭。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捕捉感恩母親的鏡頭,還讓學生對母親進行采訪錄像,母親以另一種方式吐露自己的心聲等。同學們熱情高漲,充分發揮出各自的才能,他們互相協作,互相配合,利用一起可以利用的資源。然后,我將學生們搜集的材料、捕捉的照片、采訪的錄像制作成課件,在課上進行展示。課上,同學們講述母親的故事,介紹看到的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配樂朗誦有關母愛的詩歌,展示捕捉到的母愛的照片,無不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尤其在講到自己母親的故事時,同學們感受更加真切,從點滴的生活小事中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
在這次活動后的有關“母愛”的作文中,許多學生都“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怎么想就怎么寫,說真話,吐真情。”他們的作文都流露出真情實感,對母愛有了新的感悟。有位同學的作文結尾寫到:“母愛是什么?母愛是那火紅的太陽,給予我們無限的溫暖;母愛是一泓清泉,給予我們清涼和舒爽;母愛是一絲清風,帶給我們秋天般的涼爽;母愛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夢里夢外,給兒女以愛的滋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學生喜歡老師,那么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去學這門課。所以平時我要求自己做到,對學生要有愛心有耐心有童心,在交際上做學生的榜樣,慢慢的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多鍛煉他們有意識去說。
二、要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
我發現:在讓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或者面對同學說話時,大多數學生有羞澀感,有時怕出錯,怕被別人笑話,以致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讓學生成功表達就要幫助學生戰勝內心的恐懼,{去內心恐懼的心理,樹立一種自信樂觀的心態,讓他們樂于、勇于、敢于表達自己的心里話。所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應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去除害怕心理,鼓勵他們大膽說,變被動說為主動說。一般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與學生打成一片,經常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認真分析其害怕的原因,鼓勵他們說,同時勇敢面對困難,戰勝自己。其次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深呼吸;大聲朗誦;在無人處反復訓練;在演講前給自己鼓氣加油……努力消除學生膽怯的心理。
三、要加強口語方面的訓練
1、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學生聽得多了,相應的也積累了大量的詞語及有意無意的去模仿說話人的語氣語調,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在學習生活中,要鼓勵學生學會傾聽,善于傾聽,這樣才能更好的去同他人交際。
2、要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朗讀,可以激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朗讀可以幫助積累詞匯、句式。同時,朗讀時要做到不漏字錯字,要求抑揚頓挫……朗讀時可以領讀,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在教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我領讀然后讓學生輪讀、齊讀、分角色讀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
3、要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口頭作文。教師從文章的中心、語言、選材、結構等方面定下幾個要求,然后從不同的方面讓學生組織語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構想。
書面作文。就是把一些學生的佳作及名人的范文找出來讓學生讀,讓學生從修辭、寫法、語言、內容等方面進行評講,發表意見,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說話機會,把自己的理解或意見表達出來。
二、民間故事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政權前期的贊普們主要是憑借“仲”(故事)和“弟吾”(又音譯為“德烏”)(謎算)和“苯”(宗教)來護持國政。換言之,“仲”即“故事”具有法律的功能,民問故事是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經典作家恩格斯曾對民間故事作過高度評價,他說:“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愛。”8在法律未產生以前,民間故事承擔著維持秩序、規范行為的法律功能。藏族民間故事分為書面記錄的故事和口頭流傳的故事兩種。書面記錄的故事主要源于《尸語故事》,它自印度傳人藏區以后,大部分故事已被藏族化、本土化,散發著濃郁的藏區文化氣息。口頭流傳的故事有原始觀念的古老和社會現象的記實]。故事中蘊涵著豐富的藏族民間民俗文化,其中關于“藏族婚姻形態”的故事即為其重要的一例。《俄曲河邊的傳說》即為典型的“藏族婚姻形態”的故事。該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在俄曲河邊住著牧馬少年蒙白吉武和牧羊姑娘瓊青尼瑪,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兩個的感情也日益增加,但姑娘的母親卻嫌貧愛富,將姑娘嫁給了一個遠方的商人。商人丈夫三天兩頭外出經商,她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十分想念蒙白小伙兒。小伙兒自從姑娘出嫁了以后,也是茶不思、飯不想,常常來找瓊青姑娘。此事被婆婆發現,問明情況后告知了自己的兒子,經過商量就留小伙兒住下了,兩人共同擁有一個妻子——瓊青尼瑪。商人出門經商,牧馬少年在家放牧,日子過得十分美滿_1。該故事講述了藏族婚姻法律文化中單復式婚即“一妻多夫”婚姻形態中的“朋友共妻制”。通過民間故事的方式,藏族社會對該種婚姻形態給予了非常正面的評價——“日子過得十分美滿”。可見,在吐蕃社會法律沒有產生之前,事關婚姻方面的民間故事起到了規范婚姻秩序、指導日常婚姻生活、評價婚姻的功能。這實際上承擔了法律的部分功能。
三、卜卦巫辭
前文述及,吐蕃政權前期的贊普們憑借“仲”(故事)和“弟吾”(謎算)和“苯”(宗教)來護持國政。其中“弟吾”(謎算)中就包含著占卜巫辭的內容,“弟吾”,又音譯為“德烏”,就是指苯教的“巫師”H。。可見,卜卦巫辭也具有法律的功能。“從認識世界的概念上來說,巫術與科學十分接近”¨。卜卦和巫辭最初是由一些神秘莫測的、模棱兩可的前兆聯想,繼而發展成為一種前兆迷信,再進一步系統化而形成的。所謂的前兆,有吉兆,bang,漢語稱休征,是有利的或無害的現象;兇兆,nagn,漢語稱咎征,是不詳的特殊現象。吉兆、兇兆都是人們把事物發展過程中多次發生的跡象加以綜合、排比、聯系、推理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判斷系統。同時,把它普遍化、系統化并用來預測將來可能產生的事物,或者,預料某種事物可能產生的后果。由于受當時人們認識水平和心理狀態的影響,對這種前兆產生迷信,又逐步發展,到了吐蕃時期就成為苯教巫師手中十分有力的工具,被他們弄得十分神秘而且具有權威性n。這種“十分神秘而且具有權威性”的概念體系成為規范人民生活、維持社會秩序、預測未來的重要指針,實際上承擔著法律的功能。就本文的研究主題而言,它也成為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據敦煌藏文寫卷P•T•1047第39號的記載:“婦女參與國王政事,國王社稷不保;國王臉色如寒鴉;婦人當權,社稷敗亡。”l跎該卜卦巫辭的內容后世直接通過“婦女不得參與國王政事”的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并成為金科玉律。又如倫敦印度事務部圖書館所藏敦煌藏文占卜文書23.1-3-4號記載:啊“吉”山雄壯聳立,寬廣叢林茂密,一只羚羊孤獸,縱身跳下山頭,雖壯僅有一只。女神開口言道:此乃山中財寶,將它收入圈中。此乃美女成親之卦。娶親,能成。問何事,皆吉“。其實,很多占卜都問到“婚姻成不成”這一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婚姻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內容,而且“婚姻與家庭也已脫離了早期的形態,成為新的社會基礎”_13_可見,卜卦巫辭在吐蕃社會法律產生之前,在婚姻領域實際上承擔著維持婚姻秩序、規范婚姻行為的婚姻法律文化的功能。
四、諺語格言
諺語格言,是民間文學的重要形式。在法律的范圍內,稱之為“法諺”,即“法律諺語格言”。“法諺雖非寫景,亦非言情,但要言不煩,蘊藏法理,金科玉律,字字珠璣,加以韻語出之,讀之趣味盎然,極易成誦,不似法條讀后之有同嚼蠟也,故習法者每以讀法諺為快。”L】法諺與法律的關系密切,它們基本上淵源于法律的規定、原則和精神,至少是與其密切相關¨。諺語不僅是傳統中國鄉民的法律意識和訴訟心態的表達,同時還具有指引鄉民建構法律秩序,以及表達他們的法律思想和訴訟感受的價值¨。中國少數民族諺語有一部分是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體現階級本質,各階級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和政權對法律文化的強制施行,具有社會調整功能、社會規范作用,不同于僅受社會輿論力量制約的道德規范¨。可見,諺語格言具有法律的功能。從最早的遠在公元8、9世紀的古藏文文獻——《敦煌文獻》中錄有的《松巴諺語》到11世紀產生的藏族名著《喻法寶聚》的諺語,再到13世紀著名的學者薩班•貢嘎堅贊的《薩邊格言》,以及14、15世紀以后產生的《格登格言》、《水樹格言》、《天空格言》、《火的格言》、《土的格言》、《國王修身論》等著名典籍,均為重要的格言書籍。除此之外,在藏族歷史典籍中,諸如《柱間史》、《王統記》、《賢者喜宴》、《王臣記》、《青史》、《紅史》及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也有不少篇章也運用了具有哲理和雄辯意義的諺語。諺語格言是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在《松巴諺語》中記載:“善言相睦,是家庭的根本;惡語相傷,是魔鬼的入門。”¨又如《藏族民間諺語》中記載“長官百姓能合力,物質財富滾滾進;父母子女能同心,家庭富裕村莊興”¨。這些諺語告誡人們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在功能上與中國現行《婚姻法》第4條“夫妻之間的尊重和忠實義務”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生在阿媽懷里,獻在喇嘛手中”E2o]。該格言則從婚姻家庭繼承的角度,對家庭財產的處理做了精準的概括。有學者在研究中精辟地指出,這些格言諺語“揉進了大量的宗教道德意識和法律道德戒條的成分,以至于成了一種熔道德、宗教、法律為一爐的‘摻和攪拌式’精神混合體”。
五、傳統禁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模式或文化形態最早發端于禁忌引。禁忌,英文詞匯為“taboo”,音譯為“塔布”,是波西尼亞的一個字眼,它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則是“神秘的”、“危險的”、“禁止的”、“不潔的”。其所代表者和宗教及道德戒律并不相同,它并非建立在神圣的宗教儀式上,而是建立在它自己本身之上。它與道德戒律也不同,它沒有明顯的、可以觀察到的禁忌聲明,同時,也沒有任何說明禁忌的理由。[。]22-禁忌是法律孕育之母。“(禁忌)是人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社會約束和義務的體系,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石,社會體系中沒有哪個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來調節和管理的”J。“禁忌不僅在法律產生以前曾起到了調節人的行為的主要作用,而且在法律產生后也仍然起著補充作用。可以說,法律是從原始的禁忌習俗中擺脫出來的,是在原始禁忌的母體內孕育成長起來的,當建立在錯誤的因果關系的認識基礎上的巫術、禁忌不能再直接調節重大的現實社會關系時,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接觸、沖突、矛盾,法律就產生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根植于禁忌意識。這與禁忌的目的密切相關。“禁忌的目的主要表現為:保護或避免有益于生命的重要行為受到干擾;保護弱小者不受侵害;保護一般人不受鬼神的傷害。在早期,破壞禁忌所遭受的懲罰,被一種身上的或自發的力量來控制:即由被破壞的禁忌本身來執行報復。稍后,當神或鬼的觀念產生以后,禁忌才開始和它們融合起來,而懲罰本身也就自動地附著在這種神秘的力量上了。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影響,對破壞者的懲罰才由團體來負責執行,因為這些破壞者的行為已對其他族民的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人類早期的刑罰體制及與此相聯系的法律意識最早可以追溯到禁忌時代。藏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中制定出的禁忌范圍和禁忌內容,必然會反映到婚姻方面。藏族在婚姻方面的最大禁忌,是禁止近親婚配,即必須實施“血緣外婚”。這已經成為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通婚規則之一。者將不恥于人類,或受到家庭嚴厲的處罰,或遭部落處死,或驅逐出部落并永遠不得返還部落。整個藏族社會同其他民族一樣,極其唾棄現象。之所以有該種婚姻禁忌,據學者的考證研究,認為該種健康的婚姻觀念得益于牧業經濟,牧業生產給牧人的啟迪中,重要的一條是繁殖牲畜必須走雜交這一途徑。唯有遠親(最好不沾親)雜交才能培育優良畜種,才能得到優質的畜產品,獲取豐富的物質財富。藏民從自己的經濟生活中看到了近親結婚的惡果,遠親結合的益處,他們把這一法則也應用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使得婚姻健康圓滿。
六、倫理道德
法律有著天然的倫理屬性,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關系非常密切。法律是外在的強制,而倫理道德則是內在的強制。整個社會秩序的維持和控制,要靠法律、倫理、宗教及其它綜合因素。“藏族道德規范都是藏族人民帶有公益的準則,它既符合藏族人民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也有利于維護本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秩序。因此,它是高于集團、階級意志之上的社會共同意志,并為藏民族全體成員廣泛接受和自覺遵守。它體現出了藏民族整個社會和各階級、階層、集團之間共同利益的不可抹煞的一致性”。藏族婚姻倫理道德是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著“藏族論語”之稱的《禮儀問答寫卷》更是通過宣講倫理道德的方式勸導民眾,以有利于婚姻秩序的維持與穩固。《禮儀問答寫卷》指出,“娶妻要選有財富與智慧者,若兩者不兼備,應挑選有財富者,選婿要選有智慧而富裕者”,“美妻可以找到,不爭氣之子沒法換掉”。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婚姻關系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是增強統治力量和擴大財富來源的重要手段。“禮儀”即倫理道德是法律的補充和外延,而法律則是“禮儀”的極限和影子。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從這個角度而言,其效果與中國傳統倫理規范《論語》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l2效果是相同的,即統治人民要“禮法并舉”。
七、宗教規范
藏族社會至少從吐蕃時期開始就在實施“依法治國”,但這里的“法”是指佛教教義,即宗教規范。在佛教術語體系中,佛教教義屬于“三寶”①之一。宗教是藏民族的文化之源。藏民族的法律、倫理道德及其他社會控制方式無不與宗教密切相關。所以,在藏族傳統法律的研究中,宗教規范與法律規范及倫理規范的并存一直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宗教規范中涉及到婚姻方面的規范是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古文獻《黑頭凡人的起源》中記載了藏族人的起源及最早兄妹結婚及其婚姻禁忌。《黑頭凡人的起源》中寫道:內部有情眾生的產生,從最初的絕無空,產生些微存在。然后產生光和芒。光是父,芒是母。由此產生黑和暗,由此產生微風。由此產生微霜,由此產生露珠,霜和露珠的結合,形成了鏡子一樣的湖。花卵破裂而產生女人朗朗玲玲就生下了最初人類“唐戈王子”。“我是女性有功于男性,現在你這個男性應該有功于女性,兩地異性應該結合。結合以后生了唐波、唐木、唐戈三個”。根據《黑頭凡人的起源》的英譯本即1966年在印度出版的《卓浦》(又譯為“辛繞的訓誡”)中的記載,斯巴桑波奔赤和曲江甲毛之間有九兄弟及九姐妹,從而產生了九個妻子、九個丈夫,即十八對夫婦。這其中第三個女JLnq做米堪瑪謨,他跟她的丈夫貢巴東居之間有八名后裔,他們就是人類最早的祖先。這與世界上各民族的兄妹結婚創世說極為相似。而在苯教天神中的三大系統的神靈即恰神、祖神、穆神都與人類發生過婚姻關系,這種婚姻關系既有天神之子娶人間女子為妻,又有人間男子迎娶天神之女為妻。這說明,在藏族的宗教規范中很早就有男女婚配應當遠距離(如“天與地”的距離)結合,反對近親結合的規定。這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對生殖和血統的秩序和因果關系的深刻見解,對兄妹婚危害的痛定思痛,而且以祖訓的方式法定“兄妹不婚”,并進一步延伸為“同姓不婚”,再延伸為“氏族外婚”的禁止性規范。這些規范成為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重要內容。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在寫作中才能泉思如涌。讀書之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讀書久了,能夠深入其中,會感覺到“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讀書能夠豐富思想,打造完全的人格,形成敏捷的思維,增進理解能力,提高語言素養,升華人生智慧;無論是刀筆小吏還是國學大師,其語言的素養和文化的修為大都是“讀”出來的。讀誦不輟者,話語天成,言辭有味,說理深刻,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走向簡潔與智慧,日久功深,逐步成為語言的大師、文字的巧匠,能夠文章錦繡。而不喜歡閱讀的人,語文素質低,學習輒成障翳,如寶鏡蒙塵,烏云罩月,學習的路上、包括學習其他學科必然障礙重重、疑云片片;說話詞不達意,寫起文章三紙無驢,令人難以卒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顯然也是倡導科學的閱讀,突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打造與時俱進的誦讀文化。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閱讀的重要性,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樂于去讀,從而有利于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認識,閱讀優秀之作
經商需要人脈,習武需要廣拜名師,讀書要讀優秀之作,需要博覽,而且需要耐心理解古代文學,借此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我學習書法的經驗,我體會到了教給學生學習寫作的方法。我在一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喜歡龍飛鳳舞的草書,后來又喜歡行云流水的行書,雖然經過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水平一直不能夠得到飛躍式的突破。于是我謙虛地向書法大師請教,得到的答復是:我必須從楷書學起,所謂的楷書,就是皇帝中的正統、音樂中的嚴肅音樂、文學中的文言文。也就是說,能夠寫文言文的人,寫白話文絕對不是問題,但是白話文寫得好的人,不一定能寫文言文,更不要說文采如何。經過了書法大師的指點,我認真地照做,結果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我的書法水平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學習、讀書、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主要是下工夫閱讀優秀之作、千錘百煉。
三、作文之課前準備、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
讀書之后,就是寫作,基礎打好了,大廈才會屹立不倒。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寫作文之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加上對學生一連串的提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寫作內容。在以母愛為題寫作文中,我們進行了下面的準備。
1.生活日夜交替,春去秋來,在學生的點點滴滴的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人文關懷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學會關心親人、關心母親。
2.在活動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細心感受,體悟母愛,理解母親的愛是世間愛的極致,理解母愛的全部盡是情,在此基礎上,學會為人處世。
3.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格言名句、歌曲、文章等等,醞釀情感。
4.用最真摯的感情、最真實的體會、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說出、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愛。
二、《豐乳肥臀》中習語的英譯策略
2.1、保留原文意象的異化策略
中文習語里,有部分意象在西方英語世界有對應的表達,有些則不然。對于這些習語的英譯,葛浩文的翻譯方法是,當源語的意象能在目標語言中找到相應的表達,或中文的意象經過直譯或者解釋后能激發起外國讀者相同的聯想時,依照源語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為英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對于那些在英語中不存在對應表達的中文習語,葛浩文則采用省略或者表達替代的方法,以保證目的語讀者能順暢的理解原文本的內涵。
例1:
【原文】“……怎么說呢,你家的驢,是我家的種馬日的,解鈴還得系鈴人。……” (莫言,2012:27)
【譯文】“…But what can I say, since it was my horse that impregnated her? Whoever hangs the bell on the tiger's neck must take it off. …. (Goldblatt, trans., 2004:24)
“解鈴還得系鈴人”是一句很常見的中文多字成語。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在原文本的意思表明:樊三的馬給上官壽喜家的驢配了種,他就有責任幫助那頭驢產下所懷的騾子。葛浩文通過直譯大的方式,將原文的含義準確傳達出來,即便目標語讀者之前沒聽說過這種表達也能理解,并且將中國的習語表達成功傳遞給英文讀者。
例2:
【原文】母親咬著牙齒說:“姓沙的,你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做夢去吧!”(莫言,2003:60)
【譯文】Mother clenched her teeth. “You there, Sha,” she said, “like the toad who wants to feast on a swan, you can just dream on!” (Goldblatt, trans., 2004:113)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也是人盡皆知的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西。但是,對于英文讀者群來說,他們并不熟悉或者知曉“癩蛤蟆”與“天鵝”的關系,但通過葛浩文解釋后面的“you can just dream on”以及原文語境,英文讀者們不難理解原習語的表達意思。因此,葛浩文的直譯加解釋的方式,即保留了原文生動的意象,有完好的傳達了話語的內涵。
2.2、替代表達
替換是指用目的語中相似的表達來替換源語表達的方法,它能很快激發目的語讀者在腦海產生類似的認知意象,準確傳達原文內涵。
例3:
【原文】“領地,”……母親說:“再容易也是人家捉的。你難道不知道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的道理?”(莫言,2012:114)
【譯文】”Lingdi,” she said, …“But they're still his birds, no matter how easily he comes by them. Don't you know that people expect favors to be returned?" (Goldblatt, trans., 2004:145)
在源語,鳥兒韓是一個捕鳥能手,每天將捕獲的鳥兒送給上官領弟。但是上官魯氏覺得鳥兒韓獻殷勤是有所企圖,怕領弟受騙。她以這句俗語來警告領弟。中國人講究傳統的“禮尚往來”,而西方民主國家強調理性,在做決定時人情味不如中國,故其在讀到有關“禮尚往來”這種情結的時候,覺得很不自然,更別談在邏輯上能理解了。所以,葛浩文用“Don't you know that people expect favors to be returned?”的含義來替換掉整個句子在結構上所要表達的意思,增進了譯文讀者在邏輯和意思上的理解。
例4:
【原文】“你不要高興得太早!你那個漢奸丈夫沙月亮死有余辜,我勸你夾緊尾巴,否則,誰也救不了你。”(莫言,2012:42)
【譯文】“It’s too early to celebrating! Not even death will clean the slate for your turncoat husband, Sha Yueliang. So don’t go off half-cocked. If you do, no one will be able to save you.”(Goldblatt, trans., 2004:45)
“夾緊尾巴”在漢語里意為做事要謹慎小心,與之對應的英文意思相同的為“grip the tail”,但在英語世界的思維里并沒有此內涵意義。但是,葛浩文將其替換成了英語里比較常用的“don't go off half-cocked”,以此巧妙地傳達了原文的含義。
2.3、省略
英語的表達在習慣上偏向言簡意賅,語言通常簡潔凝練。而漢語的一些俗語善用由兩組不同意象組成的對稱的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這在英文讀者看來有時會顯得格外冗長。因此,葛浩文采用省略的方式,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去冗從簡,符合讀者的習慣。
例5:
【原文】戴上你的破帽子,滾到你的座位上去,她厭惡地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面還多,我走過的撟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莫言, 2012:306)
【譯文】“Put that crummy hat back on your head and get your ass back in your seat," she said with a look of disgust. "I've eaten more salt than you have noodles.” (Goldblatt, trans., 2004:341)
原文里,音樂老師紀瓊枝用這句俗語表達對巫云雨自大的教導,意在勸誡他在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老師面前要謙虛。其形式對稱,但過于冗長,前后兩句意義相同,這與英語講求簡練的表達習慣不符。因此,葛浩文將過長且重復的俗語省略,較好的保證了語言的簡潔,避免冗長,更加符合英語讀者的口味。
三、總結
所以,在小說的習語英譯時,應像葛浩文在精讀和充分了解原文本涵義和語境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習語內涵和使用情景,充分發揮譯者主觀能動性,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使習語的翻譯既能生動再現原文本表達,也能滿足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與把握。
參考文獻
[1] Goldblatt, Howard. Big Breasts & Wide Hips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精彩的導入,就像一部電影或戲劇的序幕。它能讓觀眾初步感知這部戲的某些重要信息,并使觀眾對這部戲充滿期待,迫不及待想看下去,一探究竟。語文課堂中的導入,則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情感,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情境中來。
一 在語文課堂中導入所起的作用
1.導入對整堂課有“定向”的作用
一堂課的開講,就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語文課的導入,可先入為主地令學生迅速了解本堂課的主要學習方向,從而啟動學生思想的“機器”。
2.導入還起著統領全篇、輝映全堂的作用
就如“理絲”吧,如果“頭”找亂了,這根絲抽拉一下,那根絲抽拉一下,整團絲就會雜亂無章,難以理清了。相反,只要找準了“頭”,絲縷便能長抽不斷。導入的設計應基于對全篇課文以及整個課堂教學的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
二 設計導入方式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能準確切入本堂課的教學。(2)導入要有啟發性,能調動學生的思維。(3)導入要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導入要有概括性。導入語言要簡練精當。
三 八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1.從“題”導入
“題”的本意為“額”,是人的頭部的重要部分,“題”相對于全篇課文來講,也是課文的“額”。透過文題,往往可以窺探文章的主旨。弄清題意就是理解文章的一個“突破口”。由題質疑導入,激發興趣;或釋題導入,幫助學生識題。
例如:在教學《盜火英雄》時,我是這么導入的——
“盜”這個字,在我們看來,可以說是罪惡的代名詞。但是,這里有“盜”的舉動的人怎么反而成了“英雄”呢?他為什么要去“盜”呢?同學們從課文中來尋求答案吧。
這就是質疑導入,引學生去思考,并調起了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2.介紹時代背景導入
所有的詩文中的內容,均是因為時因事則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
例如:教《生死攸關的燭光》時,我以向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實況進行導入。介紹了二戰發生的時間、參與戰爭的國家、造成的傷亡等。學生聽后,唏噓不已,學習課文時,注意力很集中。
3.故事導入
對于學生而言,故事具備一種很強的吸引力。教師結合課文實際,講述一則有趣的小故事來導入新課會使學生興趣倍增。例如:教《女媧補天》時,可先生動形象的講述“女媧造人”的故事。然后導入課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同樣是有關于女媧的故事。故事情節是怎樣的呢?請看課文……”。
4.音樂導入
新課開始時可借助與課文相關的音樂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情境之中。奠定了感情基調,再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空城計》一課時,可先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通過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帶入到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中,這樣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課文情境。
5.圖畫導入
具有鮮明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以及逼真的輪廓等圖畫可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觀化。可根據課文內容,事先用紙畫好相關插圖;也可以當場在黑板上畫簡筆畫。特別是后者,這一舉動將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學《蝦趣》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用寥寥幾筆畫出三只形態不一的正在嬉戲的蝦的簡筆畫。蝦的鮮活、逼真程度和畫蝦的速度之快令學生咋舌不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6.影視、動畫導入
影視、動畫導入法比圖片和聲效導入法更具感染力,它是圖像和聲音的結合體,而且具有連貫性,因此給人更直觀的感覺。例如:教《精彩的大象表演》一課時,可以播放一段大象表演的錄像,讓學生體會其表演的精彩。又如:教《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們觀看與內容貼合的動畫。動畫不僅是學生的摯愛,還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
7.詩詞、格言導入
詩詞、格言語言精練,含意豐富,表現力強,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詩詞格言開講導入新課,對學生學習語文有啟迪意義,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情感。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背影》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還記得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嗎,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孟郊描寫了慈母對游子的愛,也抒發了游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可是,你們知道“父子之情大如天”這句俗語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樣表達父子之情的呢?
教學中引用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典故等導入新課,既形象生動,又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8.趣味短信或猜謎導入
一 在語文課堂中導入所起的作用
1.導入對整堂課有“定向”的作用
一堂課的開講,就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語文課的導入,可先入為主地令學生迅速了解本堂課的主要學習方向,從而啟動學生思想的“機器”。
2.導入還起著統領全篇、輝映全堂的作用
就如“理絲”吧,如果“頭”找亂了,這根絲抽拉一下,那根絲抽拉一下,整團絲就會雜亂無章,難以理清了。相反,只要找準了“頭”,絲縷便能長抽不斷。導入的設計應基于對全篇課文以及整個課堂教學的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
二 設計導入方式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能準確切入本堂課的教學。(2)導入要有啟發性,能調動學生的思維。(3)導入要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導入要有概括性。導入語言要簡練精當。
三 八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1.從“題”導入
“題”的本意為“額”,是人的頭部的重要部分,“題”相對于全篇課文來講,也是課文的“額”。透過文題,往往可以窺探文章的主旨。弄清題意就是理解文章的一個“突破口”。由題質疑導入,激發興趣;或釋題導入,幫助學生識題。
例如:在教學《盜火英雄》時,我是這么導入的——
“盜”這個字,在我們看來,可以說是罪惡的代名詞。但是,這里有“盜”的舉動的人怎么反而成了“英雄”呢?他為什么要去“盜”呢?同學們從課文中來尋求答案吧。
這就是質疑導入,引學生去思考,并調起了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2.介紹時代背景導入
所有的詩文中的內容,均是因為時因事則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
例如:教《生死攸關的燭光》時,我以向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實況進行導入。介紹了二戰發生的時間、參與戰爭的國家、造成的傷亡等。學生聽后,唏噓不已,學習課文時,注意力很集中。
3.故事導入
對于學生而言,故事具備一種很強的吸引力。教師結合課文實際,講述一則有趣的小故事來導入新課會使學生興趣倍增。例如:教《女媧補天》時,可先生動形象的講述“女媧造人”的故事。然后導入課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同樣是有關于女媧的故事。故事情節是怎樣的呢?請看課文……”。
4.音樂導入
新課開始時可借助與課文相關的音樂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情境之中。奠定了感情基調,再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空城計》一課時,可先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通過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帶入到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中,這樣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課文情境。
5.圖畫導入
具有鮮明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以及逼真的輪廓等圖畫可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觀化。可根據課文內容,事先用紙畫好相關插圖;也可以當場在黑板上畫簡筆畫。特別是后者,這一舉動將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學《蝦趣》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用寥寥幾筆畫出三只形態不一的正在嬉戲的蝦的簡筆畫。蝦的鮮活、逼真程度和畫蝦的速度之快令學生咋舌不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6.影視、動畫導入
影視、動畫導入法比圖片和聲效導入法更具感染力,它是圖像和聲音的結合體,而且具有連貫性,因此給人更直觀的感覺。例如:教《精彩的大象表演》一課時,可以播放一段大象表演的錄像,讓學生體會其表演的精彩。又如:教《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們觀看與內容貼合的動畫。動畫不僅是學生的摯愛,還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
7.詩詞、格言導入
詩詞、格言語言精練,含意豐富,表現力強,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詩詞格言開講導入新課,對學生學習語文有啟迪意義,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情感。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背影》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還記得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嗎,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孟郊描寫了慈母對游子的愛,也抒發了游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可是,你們知道“父子之情大如天”這句俗語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樣表達父子之情的呢?
教學中引用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典故等導入新課,既形象生動,又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8.趣味短信或猜謎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