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14:36:58
序論:速發表網結合其深厚的文秘經驗,特別為您篩選了11篇大熊貓愛吃的竹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創資料,歡迎隨時與我們的客服老師聯系,希望您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知識!
貝貝按長頸鹿指的方向繼續走,走了不久,就到了小樹林。在一大棵樹上,倒掛著一只九環狐猴,它高興地喊:“您是我媽媽嗎?”九環狐猴哈哈大笑,說:“我是猴子,而你長得像只大貓,我怎么能是你的媽媽呢?”小熊貓撅著嘴說:“可是我們的尾巴很像啊!”九環狐猴說:“我尾巴上的絨環是黑白相間的,你的絨環是棕紅棕黑相間的,不一樣!貓有長尾巴,也有帶絨環的,你長得跟貓差不多,貓才是你媽媽呢!它就在旁邊的樹林里……”
貝貝按九環狐猴指的方向來到那片樹林,在一棵樹上果然趴著一只正睡懶覺的貓,貝貝心想:這回肯定錯不了!它激動地喊:“媽媽——”貓被貝貝的喊聲驚醒了,“誰家的孩子?這么鬧!”“媽媽,我可找到你了!”說著,貝貝沖貓撲過去。“你在叫我媽媽?!”貓吃驚地問。“當然了,我想您都想壞了!”貝貝撒嬌地說。貓笑笑說:“錯啦!錯啦!我不是你媽媽!我們長得雖然很像,但我是貓,你是小熊貓,你媽媽應該是大熊貓。大熊貓愛吃竹子,你是不是也愛吃竹子呢?”貝貝說:“是啊。”“那大熊貓一定是你媽媽,你到前邊的竹林去找吧!”貓信心十足地說。
貝貝按長頸鹿指的方向繼續走,走了不久,就到了小樹林。在一大棵樹上,倒掛著一只九環狐猴,它高興地喊:“您是我媽媽嗎?”九環狐猴哈哈大笑,說:“我是猴子,而你長得像只大貓,我怎么能是你的媽媽呢?”小熊貓撅著嘴說:“可是我們的尾巴很像啊!”九環狐猴說:“我尾巴上的絨環是黑白相間的,你的絨環是棕紅棕黑相間的,不一樣!貓有長尾巴,也有帶絨環的,你長得跟貓差不多,貓才是你媽媽呢!它就在旁邊的樹林里……”
貝貝按九環狐猴指的方向來到那片樹林,在一棵樹上果然趴著一只正睡懶覺的貓,貝貝心想:這回肯定錯不了!它激動地喊:“媽媽——”貓被貝貝的喊聲驚醒了,“誰家的孩子?這么鬧!”“媽媽,我可找到你了!”說著,貝貝沖貓撲過去。“你在叫我媽媽?!”貓吃驚地問。“當然了,我想您都想壞了!”貝貝撒嬌地說。貓笑笑說:“錯啦!錯啦!我不是你媽媽!我們長得雖然很像,但我是貓,你是小熊貓,你媽媽應該是大熊貓。大熊貓愛吃竹子,你是不是也愛吃竹子呢?”貝貝說:“是啊。”“那大熊貓一定是你媽媽,你到前邊的竹林去找吧!”貓信心十足地說。
熊貓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因而得名。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50~8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
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于山高、谷深、樹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場所。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食肉祖先的本能
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敵害。大熊貓雖屬食肉類,卻喜素食,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俗稱花熊和竹熊,是中國特產。
大熊貓的食譜
竹子是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約占食物總量的99%,每天約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僅17%。目前大熊貓棲息地內,大熊貓主食竹類達9屬40余種。 在圈養條件下,為保證大熊貓的營養需求,還會為其提供適量的精飼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貓偶爾還會捕食竹鼠一類的小動物。
大熊貓的手掌
大熊貓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偽拇指,這有助于靈巧而緊緊地抓住竹子。
大熊貓的牙齒
當大熊貓慢慢長到7月齡時就開始換牙齒,它的臼齒大小約是我們的七倍,具有寬闊表面,強而有力的頜骨及堅固的牙齒,有助壓碎磨碾竹子。
大熊貓特殊的消化系統
大熊貓具有典型是肉動物的消化道,單室胃,沒有盲腸。大熊貓以竹子為生,除了能夠消化,吸收竹子細胞內含物質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
用一部分半纖維素,排出竹節外形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的分辨。這種獨一無二的消化營養方式,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草食類動物都很難見到。竹子是低營養食物,為了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養殖,大熊貓具備了吃得多,排泄快,選食優竹,不冬眠以及少運動、少消耗等特征。
排粘
排粘是大熊貓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大熊貓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當大熊貓的竹子采食量減少時,胃腸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會減少,多余的粘液滯留、粘附在腸壁達到一定數量時
就會通過腸管的急劇運動,將連同部分壞死、脫落的腸粘膜細胞一起排出題外。粘膜能夠使竹便成形,減少消化道內的摩擦,起到保護作用。在排粘期間,大熊貓會表現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以及倦臥等現象。
疾病
大熊貓主要棲息于海拔800-3000米的山區森林中,其喜愛在針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以及落葉闊葉林帶的竹林內活動,主要以竹莖、竹葉和竹筍為食。大熊貓有一定區域的家域,夏季和秋冬季活動區域有所不同,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區域活動。大多數時間,大熊貓喜歡單獨活動,但是近兩年在秦嶺進行的大熊貓監測活動發現,既是在冬季和春季,也經常能見到幾只在一起的大熊貓,在春季更容易見到3-4只在一起的大熊貓。
熊貓愛吃的竹子實際上是草。竹子的種類很多,有些低矮如草,有些高大如樹。但竹子沒有年輪,是草本植物,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木本植物。而且竹子也會開花,竹子花是像稻穗一樣的花朵。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看起來是非常乖巧可愛的。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主要以竹子為食,偶爾吃一些動物。
野外大熊貓經常食用的竹子種類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實竹子、筇竹、大葉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錐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熱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華桔竹等。
而圈養大熊貓常用的食用的竹子種類有巴山木竹、刺竹、白夾竹、箬葉竹、淡竹、苦竹、闊葉箬竹、毛竹又名孟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筍、方竹筍等,可見竹子的種類確實是比較多的。
(來源:文章屋網 )
5歲后大熊貓愛梳理,玩耍行為稍微減少。成體大熊貓吃竹時間比亞成體稍微減少,可能是因技能的提高和逐漸形成取食模式的原因〔’9〕。大熊貓進入成體階段時,它的取食行為模式就完全固定了下來[’4〕。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采食竹筍和竹莖,常出現搬運到一處集中擇食加工,使揮殼或竹青與竹節剝棄成堆,堆的大小又常與年齡有關,成年剝棄堆大。這是由于集中一處要比分散在原地省時,大熊貓隨著經驗增長,獲得了采食竹莖的優化選擇行為〔20]。行為和是最明顯的行為發育特點。大熊貓5歲開始有明顯的表現[”〕。雄獸求偶行為主要為哮叫、標記、跟隨,其他還出現有打滾、腳摩擦地、嗅聞雌獸等行為。雌獸求偶行為主要是哮叫、鳥叫(chirP)、蹭陰、抬尾、俯伏,其他行為變化有食欲降低或拒食、活動量增加、。行為包括雌獸的后退、抬尾、俯伏,和雄獸的爬跨、插入、。朱靖等收集期大熊貓叫聲13種,通過聲譜分析,探討了大熊貓期叫聲類型、聲學特征和行為意義[21j。雍嚴格等[22〕對佛坪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的2次爭奪權和行為進行了觀察和詳細描述。同野生大熊貓相比,飼養條件下,雄性大熊貓、爬跨和等生殖行為表現較差或不具有[23〕。成體大熊貓刻板行為發生頻率高于亞成體〔’〕,個體一般會有幾種固定刻板行為,不同個體之間刻板行為的種類有所差別。老年大熊貓的行為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牙齒的磨損和其他生理機制的衰退,老年大熊貓的取食行為趨向于不穩定,取食模式逐步解體〔’4]。16歲以上的大熊貓,不愛吃竹而愛吃軟性的模,因生長停止,消化力減弱,排便行為明顯高于成體;因年老體弱,對玩耍表現淡漠,多用嗅聞判斷周圍事物〔”〕。16~21歲的大熊貓雖進入老年,但仍有性表現,蹭陰行為明顯少于成體,暉叫和啤叫的次數比3歲前的大熊貓個體多,但比5一13歲的成體少〔’9〕。個體的狀況與飼養條件有很大關系,飼養管理得當,26歲雄性大熊貓還會出現爬跨動作〔24j。
圈養和野生來源stoinski等[25〕在放歸金獅絹毛猴的行為研究中發現,圈養下出生的動物在被放到野外后,與它們在野外出生的后代相比,取食和定位技巧都欠缺許多,一些缺陷甚至持續Za之久;而那些在野外出生的后代,其增強的取食和定位行為能保持到它們的再下一代。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研究發現,大約在1歲左右被帶入動物園圈養的2只野生大熊貓,盡管圈養時間較長,出現刻板行為的頻率都不高,而刻板行為發生頻率相對較高的3只個體均在圈養狀態下出生和長大圖。人工斷奶和自然斷奶半歲到2歲是大熊貓從親體那里獲得生存能力的重要階段,野生大熊貓幼仔一般在8一9月齡逐漸斷乳,1.5一2.0歲離開母體獨立生活。人工提前斷奶大約在幼仔5一6月齡,提前的母幼過早分離會對幼仔的一些行為發育產生影響:可能對幼仔的行為學習和模仿不利,母獸哺育的幼仔較人工輔助育幼的幼仔表現活躍,花費顯著多的時間處理竹子,且擺弄竹子、咬竹、飲水等時間早[”1;斷乳前母仔間的相互交往,對幼仔成年后的性活躍能力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響〔’ZJ;提前斷乳增加大熊貓的刻板行為〔’〕。飼養中發現,如果適當加長大熊貓哺乳期限,對強迫斷奶后幼仔正常生長發育很有好處,這期間幼仔跟母獸學習了很多行為及野外生存技能,因此加長哺乳期限對將來大熊貓的放歸也有好處〔川。圈舍條件動物表達行為需要一定的空間,野外大熊貓的巢域至少在3kmZ以上,而飼養條件下難以達到。在成都、北京和蘭州動物園及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研究表明,活動空間對大熊貓行為有制約作用,在較大的活動空間里雌雄個體的行為表現的頻次及活動頻率顯著地高于那些在較小的空間里的雌雄個體〔’〕。傳統圈舍環境單調,空間相對狹小,大熊貓表現較多刻板行為,當為其提供人工物體或裝置,如可供玩耍的塑料物體、裝滿稻草的麻袋、杉樹枝、凍有蘋果的大冰塊或迷宮喂食槽,刻板行為顯著減少〔川。
對半自然環境和傳統圈舍環境中大熊貓行為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證實,圈養環境的改善有助于亞成年大熊貓探究和標記行為的明顯減少〔28],野化培訓個體相比于圈養的同胞兄弟刻板行為所占比例明顯降低叫。社流雖然大熊貓大多數生活時間獨居,但有時候還是存在個體間的交流活動,特別是繁殖期。雄性大熊貓需要雌性的信息誘導,雌性通過肛周腺標記物、叫聲等表達狀態,而雄性主要通過嗅聞判斷雌性是否到達。圈養條件下大熊貓往往是獨立圈舍,雌雄個體間不能相互接觸,也許是圈養雄性大熊貓和能力低的原因之一。野外研究發現,野生亞成體大熊貓常常出現在期雄性大熊貓爭奪雌性的爭斗場所,從而模仿和學習[5,川。圈養亞成年個體往往沒有機會目睹成年大熊貓的場景,更不用說參與爭斗以爭奪權。由于不能參與社群活動,缺乏后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建立,致使其繁殖行為在發育過程中產生了暫時停滯或終止發育,從而影響其自然能力〔23]。這可能是圈養條件下雄性大熊貓缺乏自然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動物的社群結構被破壞,不能維持正常聯系,也是促進增多刻板行為的因素之一[3j。營養通過野外和圈養大熊貓的微量元素對比分析發現,由于圈養條件下青鮮竹類供給不足和人工飼養個體缺少自然狀態下對食物的最優選擇,圈養大熊貓毛發中鋅、銅、錳、鐵、鈣、鎂等6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明顯低于野生個體〔30一川,可能影響自然能力。方盛國等[32l研究雄性大熊貓中微量元素與活力的關系,發現性活躍個體中微量元素鋅的含量顯著高于性不活躍的個體,表明個體的性活躍能力高低、繁殖效果與動物的飼養方式、食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管理方式所有的飼養單位都會在投喂竹子之外給大熊貓飼喂精飼料,以補充營養物質。然而也因此養成了大熊貓對人和人工食物的依賴。在定時投喂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常常發現大熊貓在投喂前表現出強烈的食物期待行為,刻板行為發生的頻次在飼喂前突然上升,投食后明顯下降,說明定時飼喂的管理方式是刻板行為產生的原因之[3〕其他根據獸醫學檢查、人工采精受精等需要對圈養大熊貓個體進行的行為訓練,也可能會形成新的刻板行為,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糾正〔”〕。
作者:周曉 黃炎 黃金燕 周世強 劉巔
動物園里的大熊貓
暑假里,媽媽帶我去動物園。在動物園里,看到了許多動物,但最好玩的就是那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它胖乎乎、圓滾滾的,很逗人喜愛。他們的頭部和身體都是白色的,只有眼圈、耳朵、肩部和腿是黑褐色的。特別是那一對黑黑的眼圈長在白白的臉上,像是帶著一副墨鏡,加上那笨拙的動作和走起路來東張西望的神情,顯得非常可愛。
動物園里的大熊貓,經過訓練,還會表演許多節目呢!我最喜歡看大熊貓翻跟斗。它縮成一團,活像個大皮球。
熊貓睡覺時,也不老實。有時,它用前爪輕輕地拍著肚子;有時,它兩腿一蹬,就翻個身。我還以為它睡醒了,其實它還在睡。它睡醒了就翻身起來,用手揉揉眼睛,好奇的望望人們。51-5
臥龍:擁有10%野生大熊貓
目前,臥龍野生大熊貓的數量達150只,占到全國野生大熊貓數量的10%。它們主要分布在臥龍山上的牛頭山系、正河水系、西河水系三大產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63年,總面積為20萬公頃,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享有“熊貓王國”之美稱。
臥龍在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脈東坡,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臥龍自然保護區分布有大面積的大熊貓主食竹,區內的環境、水熱等氣候條件完全適應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需要,為邛崍山系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是大熊貓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保存完好的大熊貓重要原始棲息地。
臥龍東邊的木江坪最低,海拔高度為1200米;西北邊緣的四姑娘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為6250米。此外還有巴朗山、牛頭山、錢糧山等主要山嶺。群山環抱,溪水長流,臥龍有從亞熱帶到寒帶山地垂直植物帶譜,有發育著的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跡,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流泉飛瀑、奇花異草讓人留連。核桃坪有大熊貓飼養繁殖場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研究中心,擁有6個實驗室,是觀賞、了解大熊貓的好地方,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還有英雄溝、銀廠溝等游覽點,景色秀麗,偶爾還可見到野生大熊貓。
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
到了臥龍有一個地方是必須去的,這就是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部分圈舍和半散放飼養場對外開放。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觀賞大熊貓,進行拍照等。
按國際經驗,大熊貓保護采取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結合進行的策略。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重大使命即是攻克三大難題,通過人工繁育擴大大熊貓移地種群數量,經野化訓練和適應性過渡階段后,最終放歸大自然,以擴大和復壯野生種群,維持和提高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從而達到延續該物種,讓其與人類共存的目的。
1990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由大熊貓野外救護轉向以大熊貓生理生化、野外生態、飼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為重點的關鍵時刻,通過專家集體的努力,終于攻克了大熊貓繁殖領域里的“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關。
從1991年至今,共人工繁殖大熊貓61胎90仔,成活77仔,成活率已連續6年達到了100%。2005年又成功繁殖大熊貓13胎18仔,且全部成活,再創歷史新高,使圈養種群迅速增長至103只,占世界圈養大熊貓種群總數的55%。
目前,研究中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急劇增加,已經發展到擁有近80個成員的世界上最大的圈養種群,為大熊貓的人工繁殖與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探索拯救處于瀕危狀態的大熊貓種群做出了杰出貢獻。
大熊貓的幸福生活
臥龍對大熊貓實行半散養式人工圈養。修建了露天式圍欄,在圍欄里修建木臺、斜坡和埋下高低不等的樹樁,幫助大熊貓進行鍛煉,大熊貓在這里每天有“體育課”。
臥龍中心的亞成體大熊貓基本都是群養的,一起進食一起玩耍。飼養人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引導亞成體大熊貓抱著皮球玩耍,或者爬坡尋找食物,或者通過爬樹樁來訓練爬樹等。成年大熊貓基本都是一欄一只,除了水泥館舍外,外面還有一個面積約五六十平方米的人工修建的活動場所,里面有深溝、水池、樹樁等。
圈養大熊貓的“性生活”也很特別。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透露,對于性成熟的雄性大熊貓,他們一般會安排它觀看錄像,學習其它大熊貓的“”,一旦發現雌性大熊貓進入期,他們會安排兩只大熊貓,但為了受孕成功,常常是自然受孕與人工授精相結合。
“雄性大熊貓選擇配偶的要求很高,它也愿意尋找漂亮的。”張和民舉例說,一只19歲的雌性老年大熊貓,但沒有雄性大熊貓對它表示興趣,相反一只名叫“莎莎”的雌性年輕大熊貓卻贏得很多雄性的青睞。工作人員晚上將老年大熊貓放進“莎莎”的籠舍冒充“莎莎”,大熊貓的視力很差,而且時是倒立行走,所以最終“偷梁換柱”成功。
臥龍有著名的16只明星寶寶。2006年2月17日,大熊貓研究中心舉行16只寶寶斷奶及入園儀式,2005年臥龍本部出生的16只小寶寶正式斷奶,在養父母們的護送下進入幼兒園,開始它們另一階段的生活。而現在寶寶們都已長大,最大的英英雙胞胎寶寶已經半歲,近20公斤重。而最小的則是海龜美女華美的雙胞胎寶寶,僅僅4個月大。
如果是有充分的野外生活經驗,或者已經生過寶寶,雌性大熊貓都會自己帶幼子,基本不需要飼養人員操心。但是也有很多雌性大熊貓第一次產仔,或者是生了雙胞胎都需要人工喂養。有些大熊貓根本不會做媽媽,或是無力照顧兩只幼仔。飼養人員只好將幼仔抱進育嬰室,用配方奶喂養幼仔。有時飼養人員找來一只玩具熊,讓根本不會做媽媽的大熊貓抱著,每天看錄像,學習照顧喂養幼仔的方式。有的“母親”要學兩年才能學會。
在臥龍,大熊貓有一種神秘食物。這種黃色圓餅狀物,每個據稱都有兩三公斤重。它是高纖維飼料,包含有動物蛋白和骨粉等,大熊貓最愛吃這種飼料,有“大熊貓點心”之稱。
大熊貓并不只吃竹子。張和民說:“大熊貓是一種雜食動物,即使是吃竹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齡,大熊貓也會選擇不同地點、種類的竹子,以及選擇竹子的不同部位來吃。除了竹子,我們還會增加高纖維飼料、胡蘿卜等飼料喂養。”在這里一只成年大熊貓一天要吃20公斤左右特地種植的竹子和5公斤左右的高纖維飼料,而懷孕和哺乳的雌性大熊貓食物更加豐盛。至于亞成體大熊貓,每天都還有定量的牛奶喝。圈養的大熊貓并不像野外的大熊貓那樣不停地進食,它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玩耍與睡覺,這顯然得益于食譜的改進。
“祥祥”放歸自然
對于大熊貓而言,最大的幸福應該是在崇山峻嶺的竹林之中過著不受人類打擾的生活。“大熊貓在野外長期生存”應該是我們拯救大熊貓根本的目標和原則。保護的真正目標是通過保護棲息地維持基因多樣性,挽救物種在其野生環境中的生存。飼養繁殖只有在有助于達成上述目標時,才對物種保護有價值。因此我們必須設法使飼養的熊貓回歸自然,才算完成了這一使命。
為從根本上拯救大熊貓等瀕危物種,恢復壯大野生種群,我國政府在重視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同樣重視發展圈養種群,以便在圈養種群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將人工繁育的個體放歸野外以補充野生種群數量。
臥龍的研究方向也朝著圈養大熊貓的野外放歸方向繼續發展。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進行圈養大熊貓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多數圈養的大熊貓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壯大瀕臨滅絕的大熊貓野生種群,使大熊貓永遠繁衍下去。希望到2010年至少5只大熊貓能回歸大自然。
臥龍的科技工作者們把放歸當作大熊貓保護事業的。2006年4月28日,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臥龍自然保護區正式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工作”,第一次正式放歸由人工圈養繁育的、通過野外生活培訓的大熊貓。這只大熊貓名叫“祥祥”。
為此次放歸的大熊貓“祥祥”,從2003年7月8日起,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野外圈養場野化培訓了近三年時間,作為野外放歸工作的前期實驗。人工食物的停止供應使它進一步適應野外生存環境,從食物尋找采集到巢穴的確定都顯示出它的野性在日趨顯露,對科研人員的驅逐則表明了他領地意識的初現。這只當初人工哺育成長大的動物,如今對人沒有半點依戀和親熱,取而代之的是兇神惡煞地驅逐。中央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曾經想也近距離跟蹤拍攝祥祥,但是最終被祥祥發現,很快將他們趕出了它的地盤。最終“祥祥”適應真正的野外生活。
對于這個獨立成人了的“祥祥”,臥龍的人們“像任何父母對兒女的長大一般百感交集”。但是他們卻說:慶幸祥祥不再可愛,他不是供人玩樂的哈巴狗,而是千百年來歷史延續的奇跡。
探究:大熊貓“降級”的原因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劃分,物種的瀕危等級由高到低分為七種: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三個等級的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專家介紹,之所以將大熊貓“降級”,是因為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在恢復,大熊貓的數量也有所增長。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我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達到1864只,已經符合“易危”的標準。
熊貓也有“人口普查”
野生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部分地區。大家都知道大熊貓愛吃竹子,因此,要對它們展開調查,只要鎖定竹林茂密的地方就可以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野生大熊貓一共展開了四次調查。看看下面這張折線圖,從這四次調查的結果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由此可見,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表明它們的生存狀況正在改善,這也說明,我國這些年來對大熊貓的保護取得了成效。
回顧:大熊貓的發現與保護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大約200萬年前就生存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因此有“活化石”的稱號。但是,大熊貓被發現并引起重視,卻還不到200年。
1869年的一天,法國傳教士戴維在我國四川的一戶農家,看到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毛皮。對生物研究興趣濃厚的戴維立刻察覺到,這個發現可能會為生物學增添一個全新的物種。在這之后,戴維便帶領一批獵人在野外展開搜尋,終于捕獲了一只“黑白熊”。可惜的是,這只“黑白熊”在被運往法國的途中死掉了。戴維非常心痛,將“黑白熊”的毛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的國家博物館展出。大熊貓就這樣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
大熊貓作為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被發現后,在西方一度引發了熱潮,一些探險家甚至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帶回國,直到20世紀40年代這種行為才被禁止。如今,大熊貓已經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享受著“國寶”的待遇,獵捕、走私大熊貓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除了出臺有關的法規之外,我國還有哪些保護大熊貓的舉措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守護大熊貓家園。國家先后建立了13個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提供野生棲息地,并在棲息地內采取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等舉措,保護大熊貓的家園不被人類破壞或侵奪。
人工繁育大熊貓。國家建有多個大熊貓人工繁育基地,目前擁有400多只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大熊貓,既增加了大熊貓種群的數量,也為大熊貓野化放歸提供了可能。
警惕:物種滅絕勿再上演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保護大熊貓呢?只是因為它們長得可愛、討人喜歡嗎?當然不是。在各種瀕臨滅絕的動物里,大熊貓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對大熊貓發起保護的同時,也能讓人了解、關注更多需要保護的動物,從而有意識地去維護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
與大熊貓“結緣”的世界自然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是一個致力于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組織,它的會標就是中國的大熊貓。1961年,大熊貓“熙熙”來到英國展出,引起了轟動。WWF意識到,盡管大熊貓來自中國,但這個動物標志足以克服所有語言上的障礙,于是一致贊同將大熊貓的形象作為該組織的象征。
對于這次大熊貓的“降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給予了肯定:“中國的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我國負責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的部門則表示,對大熊貓的保護將一如既往。在現實條件下,大熊貓的生存還面臨很多風險,如果保護力度下降,大熊貓將可能再次升級為“瀕危”物種。
與大熊貓一起被“降級”的,還有我國另一種野生保護動物藏羚羊。藏羚羊的野生數量從不足2萬恢復到20多萬,從“瀕危”降為了“近危”。
但同時,也有一些動物受威脅等級卻上升了。例如與人類基因最為相近的哺乳動物東部大猩猩被劃定為“極危”,這意味著它們離滅絕只有一步之遙。
因缺乏保護導致物種滅絕,并非沒有前車之鑒。
已確定“滅絕”的動物如袋狼、渡渡鳥等,如今我們只能從書上或影像資料中認識它們。
單峰駱駝、彎角劍羚等歸屬于“野外滅絕”的動物,僅生存于人工圈養的環境里,在野外已經看不見它們的身影了。
2. (出示詞語:團團 圓圓)這兩個詞后面一個字是輕聲,讀輕聲字要短而快。指名讀、齊讀。
3. 看,在同學們的呼喊聲中,團團圓圓來了。(把團團圓圓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團團圓圓要檢查大家上節課的詞語學習情況,讀得好就將送出熊貓勛章一個呦!
第一組:寶島 臺灣 木柵動物園
① 誰來讀一x?② 非常好。“柵”字是翹舌音,你讀準確了,請你帶著大家一起讀讀這三個詞語。③ 同學們,你們發現這三個詞寫了什么?(團團圓圓的住處)
第二組:爬高上低 安安靜靜 啃竹子 快樂
① 誰來讀一讀,指導讀好“啃”字讀音。② 這四個詞又寫了什么呢?(團團圓圓的生活情況)
第三組:歡迎 排著長隊 合影留念 紀念郵票
① 請同學們讀一讀,關注“影”“迎”兩個后鼻音是否讀準。② 這一組詞寫出了臺灣人民對團團圓圓的喜愛。
同學們,三組詞語讀完了,團團圓圓送出熊貓勛章。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團團圓圓出場及發送熊貓勛章”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借助讀詞環節來引導學生明確讀準字音的重要性,訓練了輕聲字的讀法,為學生感情朗讀奠定基礎。
二、 由詞入段,走近“團”“圓”
1. 現在,團團圓圓要邀請大家去它們的住所看一看。
2. 投影出示中國地圖,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臺灣在中國的位置。(簡介)臺灣素有“水產王國”“東方甜島”“森林寶庫”“水果之鄉”“海上糧倉”“蝴蝶王國”等美稱。(出示一組臺灣的照片)怪不得書上稱臺灣為什么?(寶島)
3. 下面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木柵動物園,它又稱臺北市立動物園,是亞洲最大的動物園。動物園設施現代,環境優美,給動物們提供了周到的服務。看,這就是團團圓圓居住的地方。(出示圖片)看了這些圖片,你覺得團團和圓圓住在那里有什么感覺?
4. 指名讀第1自然段,讀出溫馨和舒適的感覺。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了解“寶島臺灣”和“木柵動物園”,對團團圓圓生活環境有個初步印象,同時也為后面理解團團圓圓所肩負的使命做好鋪墊。
5. 這么好的環境,兩只熊貓寶寶生活得怎么樣呢?自由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6.誰來說說你的感受?從哪里體會到的?
預設1:開心。
(1) 團團是男生,一有空就爬高上低。(出示一組“團團”活動的照片:一會兒爬上柵欄眺望遠方,一會兒又從柵欄上跳下,鉆到旁邊的竹叢下……)這就是“爬高上低”。(2) 團團像這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果真是開心啊!(3) 圓圓是女生,喜歡安安靜靜地在一邊啃竹子。(4) 知識拓展:竹子是熊貓的最愛。大熊貓愛吃冷箭竹、墨竹、水竹,尤其愛吃竹筍。大熊貓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約20千克的嫩竹,從大量的纖維中吸收營養。(5) 沒有人打擾,安安靜靜地吃著自己的美食,這的確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預設2:舒服、自由……
(1) 引導學生抓住“爬高上低”“啃竹子”等,體會木柵動物園的飼養員們為團團圓圓創造了安靜悠閑的生活環境。(2) 男生讀描寫團團的句子,女生讀描寫圓圓的句子,思考:這是兩只 的熊貓。
7. 后來,團團圓圓長大了,它們有了自己的寶寶,瞧!這就是它們的寶寶。(出示一家快樂生活的視頻)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
8. 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讀出高興、快樂、幸福的感覺。
【設計意圖】教學中設計了利用口語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爬高上低”的意思,體會詞義背后蘊藏著的快樂、自由的情感元素;通過竹子的知識拓展,體會享用美食的愜意等環節,引導學生學會品詞的方法。同時,設計中還注重把朗讀和品悟文字結合起來,使感情朗讀有了根基。
三、 感受熱情提升感悟
1. 同學們,學到這兒,你喜歡團團圓圓嗎?
2. (出示句子:團團圓圓一家在臺灣可受歡迎了。)誰能把“可”字改成另外一個字或一個詞?(很、特別、非常)放進句子讀一讀,提醒學生讀時去掉“了”字。
3. 哪里可以看出“歡迎”呢?請同學拿出筆,在書上畫一畫,大家是怎么歡迎團團和圓圓的?
預設3:每天,小朋友們排著長隊,等著跟它們合影留念。
(1) 采訪:小朋友,你為什么一定要和團團圓圓合影啊?(2) 引導學生轉換角色,說出臺灣小朋友的心聲:大熊貓很珍稀,如果能和它們合影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它們要合影留作紀念……
預設4:人們還制作了大熊貓紀念郵票。
(1) 郵票的種類很多,大熊貓郵票屬于紀念郵票,當時為了紀念團團圓圓到達臺灣,大陸和臺灣都制作了它們的紀念郵票。(2) 欣賞各類型的大熊貓紀念郵票,說說看完后的體會。
【設計意圖】文中“歡迎”一詞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通過換詞、采訪、圖片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臺灣人民對團團圓圓懷有的特殊感情,讓學生初步感受品悟詞句的方法。
5. 學到這兒,大家一定很好奇,臺灣人民為什么會對團團圓圓如此熱情?(出示資料,教師介紹,略)
6. 聽了這些資料,小組討論一下,為什們給他們起名為“團團”和“圓圓”?大陸人民把它們送給臺灣同胞,想表達什么心愿?
7. 希望臺灣早日回歸,早日和祖國母親“團團圓圓”。
8.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期盼臺灣能早日回歸祖國。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簡單了解“”的現狀,引發學生對“團團圓圓”名字含義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明白大陸人民把“團團圓圓”作為禮物送給臺灣同胞的意義所在。
四、 指導點撥,學習書寫
1. 出示學習的生字,讀準字音:團、圓。
2. 觀察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偏旁一樣,都是國字框:國字框的字,屬于全包圍結構;方框兒是長方形的,注意橫短豎長,這樣寫出的字與其他字大小勻稱。
3. 一個字要找到一個關鍵筆畫來確定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找“團”“圓”的關鍵筆畫是什么?(“才”的豎鉤;“員”的第六筆撇)
4. 教師范寫“團”“圓”,學生書空。
想在茫茫密林竹海中找到大熊貓,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熊貓行蹤飄忽不定,耳朵、鼻子靈敏,擅長奔跑。森林里光線不好,目力所及不過丈把遠。人往往沒有發現或接近,它已經聞風而逃。科研觀光者尋覓十天半月不謀熊貓面,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光頭山考察的第三天,幸運地見識了4只大熊貓。
向導老何滿肚子裝著動植物知識,簡直就是個動物專家,他所知道的大熊貓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老何說,發現大熊貓的偶然性很大,這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單獨活動,沒有固定窩,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活動范圍極大。有時專門跟蹤,十天半月也不見蹤跡,有時卻又意外發現??
說話間,只見1只大熊貓在離我們20多米外,正津津有味地嚼竹子。老何一再提醒不要踩斷腳下的枯枝,以免影響它進食。我們一動不動地趴在竹叢,透過一處不算太密的竹葉縫隙,靜靜地觀察:它伸出前肢靠力感挑選頭年生的嫩竹,先抓住竹竿輕輕一搖,以其頂部枝葉多少和動感判斷,選中的都是動感小、竹葉多的嫩竹。嫩竹莖皮薄,內含木質素和纖維素多,嫩軟,易咀嚼。取竹時,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用門齒從葉柄部咬斷,銜在右邊嘴角,待到有10~20片竹葉時,再用前肢握住,將它們卷成筒狀,像人吃餡餅一樣逐段嚼食。
“你們瞧大熊貓取食是不是挺有趣的,”老何輕聲說,“要是竹葉上有積雪,它會用前肢將雪拍掉,卷筒再吃??”“竹林隱士”大熊貓保存著祖先獨居的習性,生性孤僻,獨來獨往于茂密竹林,過著“流浪漢”的日子。走到哪歇到哪,食不分晝夜,睡不擇場所,吃了睡,醒了吃,到處游蕩,可謂“樂天派”。大熊貓喜歡喝水,且很有講究,羚牛、山羊、鹿愛飲的“鹽水”不喝,不清潔的臭水聞都不聞,只喝那清潔甘甜的潺潺流水。到了冬季,它們并不就近以冰雪解渴,仍然到流溪邊飲流動的水。
過了半小時,眼前的大熊貓停止進食,若無其事地走了,邊走邊在大樹基部撒尿擦做標記,圈定自己的領地。大家激動起來,開始小聲說話。它依然故我,并不反感我們。
看夠了,我們的耐心沒比過大熊貓,遂按捺住喜悅,又向魯班寨進發。走了不遠,老何爬上棵大樹,四周望,發現正前方樺樹上趴著一只“黑白精靈”。
這棵樹處在竹林中,離我們100多米。我們悄無聲息地來到樹下,“黑白精靈”是個小仔,吃飽了美美地睡午覺。體型小巧,嬌憨十足,全身蜷縮成一團,側臥在一個橫伸的樹干上。正值夏天,陽光照在身上,把它曬醒了。它慢慢地翻個身,肚皮朝上,用前肢撓起癢癢。
不知何時發現了我們,它又慢慢地翻個身,站起來,緩緩地走向樹干,頭朝上用四肢抱住,一步一步地向下挪動。離地面還有4米時,停住了,回頭向下看了看,突然轉過身,前爪抱頭,從樹上“掉”下來,揉揉眼睛,扭扭屁股,活動活動身軀,像個球似的滾向它媽媽所在的那片竹林。
半山腰一片冷杉林里,我們發現了大熊貓廢棄的巢穴。幾塊突出地面、相互交錯的石頭下面,墊著一些枯枝落葉。初生幼仔只有普通老鼠那么大,眼睛發育相當于6個月的人類胚胎,腎的發育尚未完全,除胸腺外其他免疫器官和淋巴組織還在初建,皮膚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胎毛。這么嬌嫩的小生命,卻降生在晚秋的高山。先是秋雨綿綿,轉眼便是雪花飄飛,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高山寒冷對初生幼仔是個威脅,豹子、豺狗、青鼬、黑熊是它們更加可怕的敵人。
又走了四五公里,來到一處懸崖前,巖石上方有個裂洞,離地面3米。我想看看是不是熊貓巢穴,大家掀的掀,頂的頂,愣是把我弄了上去。我仄身往里瞅,洞深近兩米,里邊鋪著樹枝枯葉:這是一個干燥、安全的育嬰房,一只母熊貓曾在這兒生兒育女,度過嬰兒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幾個星期。我真為這只聰明能干的熊貓媽媽感到欣慰。
我們翻過山頭,上到對面陽坡繼續搜尋,東瞅西瞧,霧太大,能見度低,沒有找見啥。四下一片寂靜,50多度的坡路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爬到山梁,走了段下坡路,又一個更高的山梁出現在眼前。本想歇歇再走,看到領路的老何仍在前面走著,只得咬著牙跟上。張開的嘴一直沒合,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小腿僵硬疼痛,比灌了鉛還沉。我們爬到一個山凹處,離山頂不過500米。大家坐下來歇息,拿出老何昨晚烙的燒餅啃著,一個大塑料水壺在5個嘴巴間轉著圈子。我不吃不喝,躺倒在潮濕的地上。